调味粉标准编制说明
复合调味粉(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复合调味粉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粉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以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麦芽糊精、食用盐、味精、食用玉米淀粉、香辛料粉(豆蔻、白胡椒、黑胡椒、白芷、陈皮、八角、小茴香、丁香、甘草、花椒、肉豆蔻、姜黄、姜、蒜、洋葱、山奈、辣椒、孜然、肉桂)、食用海鲜调味粉、食用骨油、酵母抽提物、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粉、骨(肉)抽提物、白砂糖、蛋黄粉、蛋黄、鸡油、猪油、牛油、羊油、大豆油、食用葡萄糖、酿造酱油、复合酱油调味粉、番茄粉、植脂末中的数种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食品用香精、5′-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二氧化硅、焦糖色(亚硫酸铵法、氨法、普通法)、柠檬黄及其铝色淀、辣椒红、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黄原胶、瓜尔胶、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甜蜜素、柠檬酸、乳酸,经调配、搅拌、过筛、包装等主要工艺制成的复合调味粉。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317白砂糖GB1535大豆油GB1886.3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辣椒红GB1886.3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又名甜蜜素)GB1886.4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黄原胶GB1886.4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又名阿斯巴甜)GB1886.6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焦糖色GB1886.17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乳酸GB1886.23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酸GB27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GB27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GB274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蛋与蛋制品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448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黄GB448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黄铝色淀GB4789.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T4789.3-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478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4789.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5009.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GB5009.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5009.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5009.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化物的测定GB5009.19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丙醇含量及其脂肪酸酯含量的测定GB5009.23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GB/T5461食用盐GB/T6543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8885食用玉米淀粉GB/T8967谷氨酸钠(味精)GB9683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1014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动物油脂GB1310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糖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519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油脂制品GB1520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淀粉糖GB/T15691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GB18186酿造酱油GB/T20880食用葡萄糖GB/T20884麦芽糊精GB2557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硅GB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30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GB2840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瓜尔胶GB2993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琥珀酸二钠GB306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精NY/T1884绿色食品果蔬粉GB23530酵母抽提物QB/T2845食品添加剂呈味核甘酸二钠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3分类产品按配料不同分为:肉味(猪、牛、鸡、羊)、骨汤风味、海鲜风味、复合香辛风味、蔬菜风味五类产品。
香辛调味粉(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香辛调味粉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香辛调味粉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香辛料(花椒、八角、孜然、胡椒、生姜、小茴香、丁香、桂皮、高良姜、草果、肉豆蔻)为主要原料,经精选、磨制、过筛、按比例混合、分装等工序制成的香辛调味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7652 八角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7900 白胡椒GB/T 7901 黑胡椒GB 9683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5691 香辛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GB/T 22267 整孜然GB/T 22300 丁香GB/T 30381 桂皮GB/T 30383 生姜GB/T 30391 花椒GB 316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GB/T 32727 肉豆蔻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 产品分类3.1 单一型:由单一香辛料制成的香辛调味粉。
3.2 复合型: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香辛料配制而成的香辛调味粉。
4 技术要求4.1 原料要求4.1.1 花椒:应符合GB/T 30391的规定。
4.1.2 八角:应符合GB/T 7652的规定。
4.1.3 孜然:应符合GB/T 22267的规定。
酱油粉执行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酱油粉执行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酱油粉执行标准进行全面的概述、说明和解释。
酱油粉作为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在食品工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执行标准的制定与解读对于确保产品质量、促进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酱油粉定义、历史背景以及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酱油粉执行标准的概念和内涵。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各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文章的目的、结构以及概述;第二部分为酱油粉执行标准概述,包括酱油粉的定义、历史背景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第三部分为酱油粉执行标准说明,介绍了标准制定过程、标准内容介绍以及特殊规定和要求;第四部分为酱油粉执行标准解释,主要阐述了标准的含义和解读方法,并对遵守标准的意义和效果进行分析,并针对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了主要结论,提出了后续研究方向,并探讨了酱油行业发展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酱油粉执行标准进行全面概述、说明和解释,加深人们对于酱油粉标准化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促进酱油粉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此外,文章还将对酱油粉执行标准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从事酱油生产及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最后,通过对该领域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指明后续研究方向,为未来酱油行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2. 酱油粉执行标准概述:酱油粉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具有浓郁的酱油风味和方便易用的特点。
在市场上,有许多不同品牌和种类的酱油粉产品。
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规范生产过程以及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安全,制定了一系列的酱油粉执行标准。
2.1 酱油粉定义:酱油粉是由大豆、小麦等原料经过发酵、研磨、脱水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固态调味品。
它具有颗粒状或粉末状的形态,并具备酱油独特的风味和香气。
2.2 历史背景:酱油粉作为中国传统食品之一,拥有悠久历史。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编制说明一、基本情况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8号),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计划要求开展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的清理修订工作,并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的修订纳入此次修订工作范围。
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承担GB2760的清理和修订工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接到任务后,组成了标准清理修订工作组。
工作组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中“解决标准缺失、重复和矛盾问题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科学、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要求,确定了以对现行GB2760-2007和卫生部公告批准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清理整合和重点解决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本次修订的主要工作内容。
工作组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规范了标准名称,确定了标准的框架格式,将2007年至2010年卫生部公告批准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与GB2760-2007进行了整合修订,根据风险评估的原则和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的实际情况,对部分食品添加剂规定和食品分类系统进行了调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本次制修订工作的主要内容及依据(一)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格式要求,对标准格式进行了修改,将标准名称由《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二)按照食品添加剂在技术上却有必要和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的原则,将2007年至2010年卫生部批准的食品添加剂规定纳入该标准。
(三)对部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进行了修订1、参照食品添加剂通用法典标准(GSFA),结合我国的实际使用情况,将共享ADI(MTDI 70)值的食品添加剂磷酸、焦磷酸二氢二钠、焦磷酸钠、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钾、磷酸氢钙、磷酸三钙、磷酸三钾、磷酸三钠、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磷酸氢二钠的使用规定进行了合并,上述食品添加剂可以在批准的使用范围中单独或混合使用,最大使用量以磷酸盐计。
QXYG0001S2021关岭自治县花江肖玉刚老字号香料厂香辛料调味粉

QXYG0001S2021关岭自治县花江肖玉刚老字号香料厂香辛料调味粉贵州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Q/XYG 0001S—2020香辛料调味粉2020―03―25公布2020―03-25实施关岭自治县花江肖玉刚老字号香料厂公布Q/XYG 0001S—2020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而制定。
本标准由关岭自治县花江肖玉刚老字号香料厂提出。
本标准由关岭自治县花江肖玉刚老字号香料厂批准。
本标准由关岭自治县花江肖玉刚老字号香料厂负责起草。
本标准要紧起草人:李清伟、肖玉刚。
Q/XYG 0001S—2020香辛料调味粉1 范畴本标准规定了香辛料调味粉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花椒、胡椒、八角、茴香、草果等可食用的植物性香辛料为原料,经磨碎等工艺制成的花椒粉、胡椒粉等单一型香辛料调味粉,亦适用于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复合型香辛料调味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关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T 4789.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12729.6 香辛料和调味品水分含量的测定(蒸馏法)GB/T 12729.7 香辛料和调味品总灰分的测定GB/T 12729.9 香辛料和调味品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检总局75号令(2005)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治理方法3 要求3.1原料要求加工本品所用的原料应干燥、无虫蛀、无霉变、无污染、无夹杂物。
火锅调料团体标准编制说明

《火锅调料》团体标准编制说明(公示征求意见稿)一、任务来源及起草单位(一)任务来源年月份,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批准:霸州市津恺食品有限公司等家单位为《火锅调料》团体标准起草单位。
(二)起草单位及人员名单起草单位:霸州市津恺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奥悦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调味品协会。
人员名单:朱振领、朱勃有、王彦生、董立强、张林、张建、邱贺民、朱勃宇、朱勃存、姜妍。
(三)起草组分工霸州市津恺食品有限公司:负责样品采集、检验、分析《火锅调料》团体标准的起草工作。
北京奥悦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部分样品的采集工作。
河北省调味品协会:负责相关事宜协调工作。
二、标准制订的目的和意义火锅是涮食中的一种饮食方式,是中国独创的一种美食,历史悠久,老少皆宜,火锅调料则是食用火锅时专用的调味料,包括火锅底料和火锅蘸料。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在餐饮方面,传统的调味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餐饮方面的需求,而火锅调料是在传统的调味料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涮食用调味料。
它不但可以满足人们对传统调味料的需求,而且还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快节奏生活需要。
通过市场调研,市场上的火锅调料产品有数十个种类,年销售量在万吨以上,但是因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去规范,生产企业基本执行企业标准或地方标准,标准不统一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也有少数企业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行为扰乱了市场。
所以,为了维护良好的市场氛围,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确保生产企业规范生产过程控制,制定火锅调料团体标准确有必要。
从而,通过行业自律,引导和规范企业有序生产经营,严控产品质量,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同时,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规范市场正常秩序,提高产品品质和消费水平;抵制各种掺杂掺假,不公平竞争等违法行为,为各级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依法监管与执法提供法律可依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编制过程年月份,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研究决定:霸州市津恺食品有限公司等家单位为《火锅调料》团体标准起草单位。
《复合调味酱》企业标准编制说明

《复合调味酱》企业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目的本公司生产的复合调味酱系以番茄酱、番茄粉、黑胡椒粉、腌制辣椒、辣椒粉、辣椒、盐水辣椒、酿造酱、豆瓣酱、腐乳酱、大蒜中的两种以上(含两种)调味料和水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糖、食用盐、酱油、味精、食醋、豆腐乳、豆豉、香辛料、水解植物蛋白、食用植物油、食用动物油脂、食用淀粉、食用酒精、食用香精香料、果葡糖浆、麦芽糖浆、大豆膳食纤维、三氯蔗糖、柠檬酸、乳酸、冰醋酸、DL-苹果酸或L-苹果酸、黄原胶、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焦糖色(普通法)、D-异抗坏血酸钠、维生素E、L-丙氨酸,氨基乙酸、辣椒油树脂,经原辅料预处理或不处理、调配、熬煮或不熬煮、冷却或不冷却、灌装、杀菌或不杀菌、冷却或不冷却工序制成的半固态复合调味酱。
根据产品是否添加油脂分为含油型复合调味酱和非油型复合调味酱;根据产品主要原料是否添加酿造酱、豆瓣酱、腐乳酱中的一种或多种分为发酵型复合调味酱和非发酵型复合调味酱;根据应用不同分为即食复合调味酱和非即食复合调味酱。
为了保障产品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特制订本企业标准,作为生产、检验及交货的依据。
本标准于2022年3月15日首次发布,本次鉴于产品配方修订进行第一次修订。
二、制定过程本次标准修订工作从2022年05月初着手开展,由郑为洪、郭志华、林亚琼组成编制小组进行编写。
经过资料收集、分析对比、实验验证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于2022年05月25日完成初稿编制,复经征求部分专家的意见后进行了部分修改,于2022年05月30日完成公示稿。
三、制定原则和依据1、本标准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则起草。
2、本标准中技术指标依据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99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和GB 316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并结合本产品实际进行制定。
河南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调味面制品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复合调味料》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及简要起草说明(一)任务来源复合调味料列入2013年河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计划项目,受河南省卫生厅的委托(委托协议书项目001),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作为主要承担单位负责组织该标准的制定工作。
(二)简要起草过程1、标准任务下达后,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针对制定复合调味料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具体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了总体工作方案,并于2013年5月组建了由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驻马店王守义十三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标准工作小组,由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起草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
2、起草工作组首先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技术标准资料,在参照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广泛调研河南省复合调味料生产、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复合调味料产品的生产水平和经营情况,初步确定了产品的安全性指标以及与安全性相关的质量技术指标和相应的试验方法,形成了标准草案。
之后,工作组组织各起草单位对标准中制定的判定值和试验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工作,积累了检验数据,同时广泛征求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大专院校、检测机构、食品监管机构的各类专家学者对标准草案的意见。
(三)主要起草人及其所承担的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莉、李小艳、杨西安、胡加彬、李双亮、赵光辉、王巧玲、张慧、赵军强、韩小松。
起草人员负责标准制定工作的组织、协调,相关资料的查阅、收集,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的起草、撰写,组织召开研讨会,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方式,征集、整理和归纳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行业内征求意见和标准送审等。
二、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的说明本标准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充分考虑本省复合调味料生产企业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并参照相关国内和国际标准予以制定。
本标准的格式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要求进行编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XDDF0013S-2013)《固态调味粉》
企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以香辛料、味精、食盐、大米粉或玉米淀粉、白砂糖、酵母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钠、二氧化硅、咸味食品香精、乙基麦芽酚、甘氨酸、焦糖色,添加日落黄、磷酸盐为原料,适量畜肉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经混合、包装而成的具有相应畜(禽)香味的调味粉系列产品。
目前因产品无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规范我公司生产管理,确保产品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二、、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进行编写。
三、本标准中的特性指标根据产品特征及配料,卫生指标参照SB/T 10371-2003《鸡精调味料》、SB/T 10526-2009《排骨粉调味料》的规定。
四、本标准规定了产品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
五、本标准的原料、卫生指标、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均等同采用国家、行业的有关标准。
888888有限公司 2013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