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导学案
气温的变化导学案二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教材完成)
1、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通常用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表示;等温线稀疏地方表示。
3、低纬度气温,高纬度气温。这是因为不同的纬度
接受的多少不同。
4、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冬季夏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
C.同一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气温不一定相等D.海洋上气温高于陆地上气温
者通常是看百叶箱中的温度计
3、南半球海洋上的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A.一月B.七月C.八月D.十二月
4、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
A.南极洲大陆B.西伯利亚C.北冰洋上D.格陵兰岛
5、全球气温的分布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是因为
A.不同纬度,太阳照射角度不同,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一样
2、读53页图3.17回答:
(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规律是从地区向地区逐渐降低。这是由于
(2)图中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区,同五带中带的范围大体一致。世界上最热的地方位于洲,最冷的地方位于洲。南半球20℃等温线经过的大洲有____洲、____洲和____洲。
(3)图中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下的地区主要是和。
(4)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
②。③。
(5)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
A.地势低平B.平原面积广阔C.海洋广阔D.受太阳光热均匀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找学生总结本节内容,教师补充)
测试题:
(学生独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教师巡视,完成后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
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兰河一中导学案编号:dili7020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五四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一、导入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是大气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的一种表现。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海陆分布、海洋流、气候带等。
本节课将重点探讨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
二、知识梳理1. 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不息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白天太阳照射地表,地表吸收太阳能量,气温升高;夜晚太阳照射消失,地表散发热量,气温降低。
因此,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呈现昼夜变化。
2. 气温的分布特点气温在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均匀分布的特点。
赤道附近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呈现出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的规律。
海洋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巨大,海洋气温变化较缓和,陆地气温变化较激烈。
三、案例分析1. 亚马逊雨林地区气温分布亚马逊雨林位于赤道附近,气温较高且变化不大。
由于受到热带雨林的影响,亚马逊雨林地区气温在一年四季中差别不大,多数时间处于高温状态。
2. 北极地区气温分布北极地区位于北极圈内,气温极低且变化较大。
冬季极地地区气温极低,夏季虽有融冰现象,但气温仍然较低,呈现极端寒冷的特点。
四、实践探究1. 观察家附近气温的变化规律,记录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2. 制作气温分布图,标注赤道、北极、南极等地区的气温情况,并分析其分布规律。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
气温是地球上重要的气候因素之一,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希望同砚们能够关注气温变化,增强环保认识,共同珍爱地球故里。
六、拓展延伸1. 了解气候变化对气温的影响,探讨举世变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 钻研不同地区气温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珍爱和调适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希望同砚们能够深入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增强环保认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地球环境的持续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15气温的变化-导学案-冀人版(2017)

气温的变化【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2.能说出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不同。
3.能说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科学探究1.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气温变化的问题。
2.能基于生活体验对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做出假设。
3.能制订探究气温变化的计划。
4.能运用气温计观测并描述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
5.能运用统计图表记录整理气温数值。
6.能利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活动结论。
科学态度1.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2.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观测气温的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气温变化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实例。
【学习重点】1.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气温变化的问题。
2.能基于生活体验对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做出假设。
3.能制订探究气温变化的计划。
【学习难点】1.能运用气温计观测并描述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
2.能运用统计图表记录整理气温数值。
【学习过程】一、预习指南(一)预习课文后,完成下列填空。
1.表示空气的________的物理量叫作气温,________是测量气温的工具。
2.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在一天内的气温是________的。
3.在测量时,要仔细观察气温计的________与________。
4.同一时间不同环境中的气温是_______的。
通常测量气温需要在______、______的草地上方,气温计离地面约_____米。
5.观测气温的活动步骤为:制订计划,确定_______、_______、观测时间间隔、_______。
6.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是:_______气温较高,________气温较低。
1.确定测量气温的环境(二)理解与应用。
1.气温变化有规律吗?一天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2.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相同吗?测量并比较不同环境的气温。
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比较合适?3.晴天和阴天的气温变化规律相同吗?4.气温变化比较大除了对衣着有影响之外,对生活还有哪些影响?【学习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需要努力的地方?【精炼反馈】一、小法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1.藏袍的穿着方式,说明了一天中气温变化大对人们穿衣有间接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3.2.1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

1.D 2.C
【分析】1.由图中天气预报可知,5日是大雨天气,6日是雷阵雨天气,7日是阴天,8日是多云天气,故选D。
2.从图中的横坐标可以看出,这几天中,最高气温是出现在8日,气温是26℃,5日的气温最低,故选C。
3.B 4.C
【解析】3.由图可以看出,酒泉当天的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约39℃,日出前后的气温最低,故选B。
8.由上题可知,C图为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一年中,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海洋上是8月,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海洋上是2月,表中所示该地的最热月是7月,最冷月是1月,该地位于北半球的陆地。结合所给答案B、C、D错误,A正确。故选A。
9.(1) 14 日出前后
(2) 7 1 8 2 1 7 2 8
3.气温年变化
读图可知: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____月最高,____月最低;海洋上____月最高,____月最低。南半球与北半球____。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____。
4.根据某地气温资料,绘出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课堂检测】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某校气象小组的观测数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计算图中日平均气温:。
二、气温的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测定的气温是离地面米处的气温,观测气温的仪器主要放置在中。
三、气温的变化
1.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称为气温,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
2.气温的日变化
读“气温日变化图”,可以看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
6.B
【详解】由于海陆性质差异大,陆地吸热、放热快,海洋吸热、放热慢,因此海洋地区气温日较差小,特别是阴天时气温的日较差应最小,故同纬度四个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其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B,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鲁教版五四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内容,学生能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一、导入引导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回想一下,我们每天都会感受到不同的气温,无意候很热,无意候很冷。
你知道这种气温的变化是怎么引起的吗?2. 提出问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有什么规律?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是怎样的?二、观点讲解1. 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受到地球自转、公转、地形、海洋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规律。
2. 气温的分布特点:气温随着纬度的变化呈现出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分布特点,同时受海陆分布、海洋暖流、地形高下等因素影响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分布情况。
三、案例分析1. 请同砚们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并诠释其原因。
2. 以中国为例,探讨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
四、知识拓展1. 了解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习惯等。
2. 探讨气候变化对举世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五、实践运用1. 设计气温观测实验,让学生亲自测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变化。
2. 通过气温分布图的分析,让学生预计未来某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六、总结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 让学生思考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举世环境的重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对环境珍爱的认识,为建设美丽故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同砚们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能够不息探索、进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气温的变化导学案》

《气温的变化》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了解气温的变化原因、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气温变化。
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回想一下最近的天气,气温有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2. 提出问题:你知道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吗?二、探究1. 进修气温的变化原因:-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太阳辐射越强,气温就会越高。
- 季节变化:地球盘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所以不同季节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不同,导致气温有所变化。
- 地形和海洋:地形和海洋对气温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海洋会对气温起到调节作用。
2. 进修气温的变化影响:- 对植物发展和动物生活有影响,比如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植物枯萎、动物死亡等情况。
- 对人类健康有影响,比如气温过高容易中暑,气温过低容易感冒等。
- 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影响,比如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洪涝、干旱等灾害。
三、总结1. 总结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气温的变化,比如合理调整衣着、避免暴晒等。
四、拓展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气温变化现象,并思考可能的原因。
2. 给学生安置任务,让他们观察当地气温的变化,并记录下来,以便下节课分享。
五、作业观察当地气温的变化,记录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并思考可能的影响和原因。
六、反思-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觉得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气温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更好地应对气温变化带来的影响。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注意气温的变化,珍爱好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气温与降水的分布和变化》 导学案

《气温与降水的分布和变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2、掌握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4、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因素。
2、难点(1)分析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曲线。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气温和降水现象。
三、知识梳理(一)气温1、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表示大气的冷热程度。
2、测量:通常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单位是摄氏度(℃)。
3、日变化(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4、年变化(1)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最低气温出现在 1 月;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 8 月,最低气温出现在 2 月。
(2)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1 月,最低气温出现在 7 月;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 2 月,最低气温出现在 8 月。
(3)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一年中最低月平均气温5、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位置: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海陆分布: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3)地形地势: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迎风坡降水多,气温低;背风坡降水少,气温高。
(4)洋流: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较高,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较低。
(二)降水1、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测量:常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单位是毫米(mm)。
3、类型(1)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
(2)地形雨:湿润气流遇到山脉等高地阻挡时被迫抬升而气温降低形成的降水。
(3)锋面雨:冷暖空气相遇时,暖空气被抬升,冷却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4)台风雨:由台风带来的降水。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气温的变化》导学案

《气温的变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2. 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和数据表示方式;3. 学会分析气温数据的变化规律;4. 提高气候变化意识,关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导学内容:一、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1. 气温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和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2. 气温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如何应对气温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二、气温的测量方法和数据表示方式1. 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测量原理;2. 了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方法和设备;3. 学会使用气温曲线图、气温统计表等数据表示方式。
三、气温数据的变化规律分析1. 如何分析气温数据的周期性变化?掌握气温的季节性变化规律;2. 了解气温的长期趋势变化,能够分析气候变暖的趋势和影响;3. 掌握气温异常事件的识别和分析方法,如热浪、寒潮等。
四、气候变化意识和环保措施1. 提高气候变化意识,了解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气候变化问题;2. 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倡低碳生活和节能减排;3. 学习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如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等。
导学活动:1. 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的气温变化,记录每天的气温变化情况;2. 利用气象数据查询网站或气象APP,分析近几年的气温变化趋势和异常事件;3. 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对应的环保措施;4. 组织学生撰写气温变化报告,分享自己对气温变化的认识和观点。
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气候变化意识和环保意识。
希望学生能够自觉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读49页3.10图,填出不同时段的气温:8点时是℃,14点时是℃,20点时是℃,2点时是℃,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3、读图3.12及右边的文字,该地的日最高气温出现在时,约℃,最低气温出现在时约℃,日较差约℃。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最高气温出现在。
3、某地7月月平均气温为26°C,1月月平均气温为-4.7°C,则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
A.30.7°C B.-4.7°C C.21.3°C D.22.3°C
4.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A.8时左右B.12时左右C.14时左右D.2时左右
上元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测得学校某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找学生总结本节内容,教师补充)
测试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完成后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
1、一年中,北半球大陆7月份气温达到最高,而海洋上几月份()
A.6月B.7月C.8月D.9月
2、我们学校所在地是7月气温最高,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的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
一般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为6°C、16°C、14°C、4°C。据此完成5—6题:
5、上元中学该日的最高气温最有可能是()
A.14°CB.16°CC.17°CD.10°C
6、该日平均气温是()
A.10°CB.14°CC.16°CD.12°C
7、“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
A.气温的年较差大B.气温的年较差小C.气温的日较差大
字条5说明气温与的关系;
请你任意说出一条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的实例
2、读图3.14完成下列要求: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月,数值约为℃;
(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月,数值约为℃;
(3)气温年较差为℃;
(4)该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冬夏,季节变化,年较差(大或小)。
3.读下面三幅气温曲线图,归纳第幅图所反映的气温变化特点
预习下节课知识
评价与反思:
4、读图3.13及右边的文字,该地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月,约℃,最低气温出现在月约℃,年较差约℃。
二、课堂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指名提问)
1、阅读50页活动题资料,说出每一个字条的内容中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字条1说明气温与的关系;字条2说明气温与的关系;
字条3说明气温与的关系;字条4说明气温与的关系;
兰河一中导学案编号:dili7019
年级
学科
设计者
时间
课时
课型
教学平台使用
八年
地理
于立国
11、2
1变化与分布
学习目标
了解气温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掌握气温的变化
重点难点
气温的变化
环节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8′
合作学习
20′
总结
2′
巩固测试
13′
任务布置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教材完成)
1、测定气温一般用摄氏温标,记做,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