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鱼类区系的研究

合集下载

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

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

鱼类生活的环境和鱼类消化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在鱼类生长发育过程中,鱼类消化道逐渐形成了一个由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和绝对厌氧菌组成的动态正常菌群。

正常情况下,鱼类消化道的各种微生物生长良好,占主导优势的有益微生物菌群能使消化道处于健康环境中,从而保证鱼类消化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

同时,有益微生物菌群定植于肠内壁黏膜,形成非特异性的生物保护屏障,抑制病原菌对肠壁的定植,维持肠道正常的微生态平衡。

但当出现饵料或环境变更等应激状态时,这种理想的微生物区系平衡会受到冲击,宿主的正常防御系统被破坏,某些条件致病菌会转移、定植并侵袭鱼体的其它组织器官,导致细菌性疾病的暴发[1]。

因此,如何利用益生素、化学益生素等调控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保持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平衡,维持动物健康正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1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鱼卵孵化前表面附着有大量的细菌,但刚孵化鱼的胃肠道通常是无菌的。

孵化后的仔鱼在卵黄囊消耗以前就会开始饮水,水中的细菌得以进入仔鱼的消化道。

稍大一点的仔鱼还会摄食附着有大量细菌的悬浮颗粒和卵黄碎片。

因此,养殖水体、悬浮颗粒和卵黄碎片的细菌成为仔鱼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最初来源。

但是,鱼类胃肠道环境不同于水体环境,仅那些能适应鱼类胃肠道环境和宿主的免疫系统的微生物能够定植于胃肠道。

研究表明,仔鱼期形成了最初的不稳定的微生物区系,随后此微生物区系逐渐成熟,幼鱼期形成比较稳定的微生物区系。

例如,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在孵化后20~60 d内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微生物区系[2]。

仔稚鱼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成,它们更多的是依赖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其中,胃肠道粘膜上附着的正常菌群可能是仔稚鱼对抗致病菌入侵的第一道屏障。

然而,由于传统方法的严重制约,特别是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复杂多样且需厌氧环境,目前有关仔稚鱼消化道微生物的研究较少,仔稚鱼胃肠道粘膜上附着的菌群种类、功能和变化尚不清楚。

闽江下游干流水深遥感与河道演变分析(1)

闽江下游干流水深遥感与河道演变分析(1)

function,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of the
indicate that
spectro-photometric has the best
performance
depth
in the water body extracting.(2)RS-Based retrieval model indicated that river had
severely during 2001—2003.
Key words:relevance,spectral value,remote sensing model of water depth,average relative
error
I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姓名)迕赶学号至QQ鱼Q昼垒Q专业自然丝理堂所呈交的论 文(论文题目:闺江工鲎王逾.丞邃暹蹙皇逦道渲变佥板)是我个人
段2001~2003年间河床下切严重。
关键字:相关性,辐亮度值,水深遥感模型,平均相对误差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测深方法的不断深入。理论上,遥感测深方法可以 迅速、准确获得大范围、同时相的水深信息,弥补传统水深测量方法的局限。但由 于不同区域水质和水体底质差别较大,加之建模式时常常遇到遥感资料和实测水深 不同步等问题,故至今尚无统一的水深遥感模式。闽江下游河道演变剧烈,但由于
年2月6日三期遥感影像分别反演研究区相同水位下的水深,水深变化可以反映河 道的演变情况。将反演得到的2001年遥感水深图与2002年遥感水深图、2002年遥 感水深图与2003年遥感水深图相减,利用密度分割法对相减后的图进行分区,分析 2001~2003年冲淤情况。结果表明,2001~2003年,竹岐至侯官河段冲刷严重。

鱼类二区期刊

鱼类二区期刊

鱼类二区期刊
本书是中国鱼类学会会刊,刊登鱼类形态解剖、分类区系、资源生态、生理遗传、组织胚胎和古鱼类等基础学科的学术论文。

1980年10月,中国鱼类学会在西安召开了“一九八零年学术年会”,此次会议以分类区系为重点。

本辑是在会上宣读的部分学术论文的汇编,共收入论文13篇。

本书可供海洋湖沼、水生生物、渔业科技人员,大专师范院校生物系、养殖系等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图书目录
鲨类嗅觉器官的研究孟庆闻、殷名称
中国鲳亚目鱼类分类系统的初步研究邓思明、熊国强、詹鸿禧我国够科等鱼类耳石形态的比较研究郑文莲
我国鲹科鱼类的鳞片形态特征和分类的研究朱元鼎、金鑫波
鳂科鱼类骨骼特征在分类学上的应用李思忠、王惠民、伍玉明鳓鱼的习性及早期发育形态沙学绅、阮洪超
闽南-台湾浅滩鱼类区系的研究张其永、张雅芝
辽河的鱼类区系解玉浩
我国海鳗属的分类及其分布特点肖真义、张有为
黄、渤海蓝点马鲛年龄的研究刘蝉馨
鲤科四种凶猛鱼类相似的适应性状林人端
小带鱼卵和仔稚鱼的形态特征张仁斋。

闽南台湾浅滩白姑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

闽南台湾浅滩白姑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

十几年前的研究成果ꎬ 然而在当前海洋捕捞强度 和生态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ꎬ 白姑鱼的 渔业生物学特征也可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ꎬ 为此 本文研究闽南 - 台湾浅滩渔场白姑鱼的渔业生物 学特性ꎬ 旨在为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管理 决策制定提供一些参考依据ꎮ
1 材料方法
1������ 1 调查船 样品来自闽东渔 61748 号生产性调查ꎬ 主机
渔业研究 2019ꎬ41(1) :34 - 41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
http: / / www. hyyysci. com DOI:10������ 14012 / j������ cnki������ fjsc������ 2019������ 01������ 005
马 超ꎬ沈长春ꎬ庄之栋ꎬ等. 闽南 - 台湾浅滩白姑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 J] . 渔业研究ꎬ2019ꎬ41(1) :34 - 41.
闽南 - 台湾浅滩白姑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
马 超ꎬ 沈长春ꎬ 庄之栋ꎬ 刘 勇ꎬ 徐春燕ꎬ 蔡建堤
(1.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ꎬ 福建 厦门 361013ꎻ 2. 福建省海洋生物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ꎬ 福建 厦门 361013)
作者简介: 马 超 (1985 - ) ꎬ 男ꎬ 助 理 研 究 员ꎬ 硕 士ꎬ 主 要 从 事 渔 业 资 源 生 物 学 及 生 态 学 研 究. E - mail: 410218782@ qq������ com
第1期
马 超等: 闽南 - 台湾浅滩白姑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研究
35
尺寸为 25 mmꎮ 1������ 2 调查时间与海域
体长测量 工 具 用 量 鱼 板 ( 精 确 度 1 mm) ꎻ 体质量测量工具为电子秤 ( 精确度 0������ 1 g) ꎮ 性 腺成熟度参照我国通常用的划分鱼类性腺成熟度 的 6 期标准ꎬ 摄食等级采用 5 级标准[16] ꎮ 1������ 4 数据处理

福建常见淡水鱼

福建常见淡水鱼

福建淡水鱼类共有241种,占全省鱼类总数的29.5%。

其中纯淡水种类187种,回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39种。

福建淡水鱼类资源丰富,仅特有种类就占14种之多。

福建省的中华鲟和胭脂鱼均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现就部分种类简述如下:1.中华鲟体呈梭形,为溯河产卵的回游性鱼类。

平时栖于近海,春夏生活于河口,秋季生殖季节亲鱼成批上溯长江、西江上游产卵。

该种为大型经济鱼类,系国家2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见于福建沿海。

2.胭脂鱼俗称雷公鱼。

体侧扁,背部隆起,成熟个体呈胭脂红色。

为江河中下层鱼类,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大者重达30余千克,系国家2级保护的珍稀动物。

分布于闽江中上游。

3.鲥俗称鲥刺。

体呈长椭圆形,有回游习性,生殖季节亲鱼入闽江口产卵。

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素被誉为名贵的食用鱼。

分布于沿海及闽江口。

4.斑俗称油。

体呈长椭圆形。

生殖期亲鱼进河口产卵,该鱼含油脂较多,味鲜美。

分布于闽江口、九龙江口。

5.风鲚俗称黄刺。

体侧扁而长,为常见的小型鱼类。

栖息于港湾和河口附近,见于沿海、闽江口、九龙江、晋江、木兰溪。

闽江最多。

6.香鱼俗称溪鳁。

体窄长。

为溯河产卵的回游性鱼类,秋冬季于中下游浅滩产卵。

肉细味美,具特殊香味。

分布于沿海、闽江、九龙江、交溪。

7.花鳗鲡俗称鲈鳗、溪滑。

体重达30~50千克,为大型经济鱼类。

栖于山涧、溪流和水库的乱石洞穴中,主食动物性食料,营养丰富。

各江河水域均有分布。

此外,福州鳗鲡、短头鳗鲡和乌耳鳗鲡均为福建省特有种。

8.青鱼俗称乌溜草。

栖于水体中下层,主食螺、蚬、蚌等。

为国内传统淡水养殖四大鱼类之一。

9.草鱼俗称鲩、草鲩。

生活于水体中上层。

草食性鱼类,生长快,为省主要的养殖鱼类。

10.长江体长,侧扁。

温水性鱼类。

分布于闽江上游山区的冷水涧中,是该鱼分布纬度最低的记录。

图片暂缺11.赤眼鳟俗称红目鲀。

形态与草鱼相似。

主要栖于静水或流速较缓的水域,省内各水系均有分布。

食物以藻类和水生植物为主。

福建常见淡水鱼

福建常见淡水鱼

福建淡水鱼类共有241种,占全省鱼类总数得29。

5%。

其中纯淡水种类187种,回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39种。

福建淡水鱼类资源丰富,仅特有种类就占14种之多。

福建省得中华鲟与胭脂鱼均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得珍稀动物。

现就部分种类简述如下:1。

中华鲟体呈梭形,为溯河产卵得回游性鱼类、平时栖于近海,春夏生活于河口,秋季生殖季节亲鱼成批上溯长江、西江上游产卵、该种为大型经济鱼类,系国家2级保护得珍稀动物,见于福建沿海。

2.胭脂鱼俗称雷公鱼。

体侧扁,背部隆起,成熟个体呈胭脂红色。

为江河中下层鱼类,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大者重达30余千克,系国家2级保护得珍稀动物。

分布于闽江中上游、3。

鲥俗称鲥刺。

体呈长椭圆形,有回游习性,生殖季节亲鱼入闽江口产卵。

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素被誉为名贵得食用鱼。

分布于沿海及闽江口。

4。

斑俗称油。

体呈长椭圆形。

生殖期亲鱼进河口产卵,该鱼含油脂较多,味鲜美。

分布于闽江口、九龙江口。

5、风鲚俗称黄刺。

体侧扁而长,为常见得小型鱼类。

栖息于港湾与河口附近,见于沿海、闽江口、九龙江、晋江、木兰溪。

闽江最多。

6、香鱼俗称溪鳁。

体窄长、为溯河产卵得回游性鱼类,秋冬季于中下游浅滩产卵。

肉细味美,具特殊香味。

分布于沿海、闽江、九龙江、交溪。

7。

花鳗鲡俗称鲈鳗、溪滑。

体重达30~50千克,为大型经济鱼类。

栖于山涧、溪流与水库得乱石洞穴中,主食动物性食料,营养丰富。

各江河水域均有分布。

此外,福州鳗鲡、短头鳗鲡与乌耳鳗鲡均为福建省特有种、8。

青鱼俗称乌溜草、栖于水体中下层,主食螺、蚬、蚌等。

为国内传统淡水养殖四大鱼类之一。

9。

草鱼俗称鲩、草鲩。

生活于水体中上层。

草食性鱼类,生长快,为省主要得养殖鱼类、10、长江体长,侧扁。

温水性鱼类。

分布于闽江上游山区得冷水涧中,就是该鱼分布纬度最低得记录、图片暂缺11、赤眼鳟俗称红目鲀、形态与草鱼相似。

主要栖于静水或流速较缓得水域,省内各水系均有分布。

食物以藻类与水生植物为主。

松溪河松溪县境内鱼类资源调查报告

松溪河松溪县境内鱼类资源调查报告
3 . 6 厘米 为主 。
2 . 调 查方法
重。
调查方法按 《 内陆水域鱼类 资源调
查手册 》进行 ,对抽样 的渔 获物 进行分类 、计数 、称 二 、结果
1 . 种类 组成
调查 共采 集到鱼 类 6 4 种 ,隶 属 1 6
河而建 ,阻断 了鱼类 的洄游及产 卵 。大坝建成后 ,造 成库区及其下游水域 生态 环境的急剧变化 ,随之而来 鱼类饵料 生物 的种群 结构和其 生物量发 生 巨大变 化 , 库区浮游生物将从河流型 向湖 泊型转化 ,浮游藻类 的 生物量将增多 ,浮游动物将在库 内显著增加 ,底栖动 物l 的 种类组成变化显著 。松溪河 鱼类 区系组成也发生 巨大 变化 ,如 洄游 性鱼 类 因高 坝 的阻 隔无 法溯河 洄
氏薄 鳅 、沙 鳅 、 胡子 鲇 、长 体 鳜 、 圆尾 斗 鱼 等 l 6
种 ;增 加 小鲸 、餐 条 、圆吻鲴 、细鳞 斜颌 鲴 、彩石
鲋 、 中华鲭 鲅 、纵 纹缨 口鳅 、斑 纹缨 口鳅 、江 黄颡 鱼 、鳗尾缺 、加 州鲈、尼罗罗非鱼 、沙塘鳢 、叉尾 斗
鱼 、攀鲈 、乌 鳢 、点纹颌 须绚 等 l 7 种 ,特 别 是凶猛
福 建南平 市水产技 5 3 0 0 0
基金项 目:福 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的重点 水域 渔业资源调查专项项 目 资金。
性鱼 类减少 较多 。外 来物种 有 :加州 鲈 、东 北银鲫 、 团头鲂 、莫桑 比克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等 。 2 . 个体较 小,年龄偏 小 主要经济鱼类为细鳞斜 颌鲴 、厚唇 鱼 、大 眼华 鳊 、鲫鱼 、 黑脊倒 刺 囟 巴 、唇 鲳、鲤鱼等 ,主要经济鱼类个体较 小,年龄结构主要 集 中在 l ~2 龄。 3 . 渔获量稳 定 根据 调查,每位渔 民每天渔获量 基本 保持 在 1 0  ̄3 0 千 克 ,平均 每位 渔 民年 渔获 量稳 定在 2 1 1 3 千克 。原因 :松 溪河 实现 溪河养 殖 使用权 和捕捞权承包管理 ,溪河 渔业经济状况较好 ,除鱼类 捕捞 量 稳定 外 ,毛蟹 、青 虾 、 贝类 等捕 捞 情况 也稳 定 ,仅毛蟹收入每年就可达 1 0 0 万元 以上 。 4 . 溪 河小 水 电站 建设 ,直接 破 坏 了鱼 类洄 游通

闽江水口下游鱼类资源初步调查

闽江水口下游鱼类资源初步调查

闽江水口下游鱼类资源初步调查罗希茜【摘要】通过2014年4月—8月间对闽江水口下游鱼类资源的调查,在该段流域共采集到鱼类标本59种,隶属于11目、27科、50属,以鲤形目(33.90%)、鲈形目(32.20%)为主.鲤科(占总种数28.81%)、鰕虎鱼科(占总种数11.86%)为主要优势种.与以往的历史资料比较,闽江的河口鱼类活动区域有向上游移动的趋势,渔获的洄游性鱼类种类较以往的调查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特别是福州鳗鲡、花鳗鲡等鳗鲡科的鱼类.为减缓咸潮上溯对闽江下游鱼类资源的影响,建议优化水口水库调度方式,保证水口水库的下泄流量.建议在水口大坝修建过鱼设施,保障闽江下游鱼类的洄游通道,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期刊名称】《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8(013)003【总页数】5页(P54-58)【关键词】闽江下游;鱼类;调查【作者】罗希茜【作者单位】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福州3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2近年来,闽江上游水电站梯级开发,电站蓄水、闽水南调,闽江下游无序挖砂,造成闽江下游河道下切,河床演变剧烈,使闽江下游径流量、纳潮量和可利用淡水资源时空分布均发生重大改变[1]。

闽江水口库区以下河道水体中的溶解氧在一些时段出现持续偏低现象,给闽江水体生态健康和水源地安全敲响了警钟。

在水环境中,许多潜存的污染物质所产生的有害效应,往往是现有的分析手段无法检测出的,通过开展鱼类资源调查,可以对河流的水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开展过几次闽江水系的鱼类资源调查[2-4],进入21世纪以来,对闽江鱼类资源的调查研究比较少,根据2006年刘剑秋等对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成果,闽江河口湿地分布的鱼类有88种,主要分为淡水鱼类(46种)、河口性鱼类(21种)、近岸沿海性鱼类(12种)和过河口性洄游鱼类(8种)[5]。

林丹军等人曾于2007—2008年对闽江中下游的鱼类资源现状开展了调查分析,在中游段共采集到鱼类92种,下游段72种,河口段51种;发现与历史资料相比,闽江中、下游及河口鱼类资源呈下降趋势,名贵鱼类濒临灭绝,原本分布在河口的一些鱼类在下游出现,这些情况说明闽江鱼类资源发生了较大的改变[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