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丽江流域鱼类组成、区系及生活史特点

合集下载

云南高原湖泊鱼类区系的生物学特点及渔业利用的途径

云南高原湖泊鱼类区系的生物学特点及渔业利用的途径

云南高原湖泊鱼类区系的生物学特点及渔业利用的途径
云南高原湖泊鱼类区系的生物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物种多样性较高。

云南高原湖泊鱼类区系的物种多样性较高,其中有许多特有物种,如云南鲤、云南青、云南洞鱼、云南梭子鱼、云南草鱼等。

二、生态位分布广泛。

云南高原湖泊鱼类区系的生态位分布广泛,其中有水生态位、岸生态位和底生态位,这使得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水域中生存和繁衍。

三、生活习性多样。

云南高原湖泊鱼类区系的生活习性多样,其中有洄游性、迁徙性、定居性和淡水性,这使得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水域中适应不同的生存条件。

四、可持续利用。

云南高原湖泊鱼类区系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水域中适应不同的生存条件,并且能够通过可持续利用来保证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高原湖泊鱼类区系的渔业利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渔业利用。

传统方式是采用手工或机械工具进行渔业利用,如打渔、打虾、打螃蟹、打螺、打虾子、打螃蟹子、打虾壳子、打螃蟹壳子等。

二、采用先进方式进行渔业利用。

先进方式是采用先进的机器人或者其他新型装备进行渔业利用,如机器人船、无人船、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

三、采用农业方式进行渔业利用。

农业方式是采用农业方式进行渔业利用,如养殖鱼、养虾、养螃蟹、养螺、养虾子、养螃蟹子、养虾壳子、养螃蟹壳子等。

常见江河鱼

常见江河鱼

常见江河鱼品种首先大方向是江河鱼鳞片薄白,湖水、池塘鱼鳞片厚黑。

1、青波鱼主要分布在长江及其附属水体。

称中华倒刺鲃,俗称乌鳞、青板,分类上隶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鱼类,该鱼在产区是名优鱼类之一,其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肉质鲜嫩、适应性较强等优良性状。

中华倒刺鲃为一种底栖性鱼类,性活泼,喜欢成群栖息于底层多为乱石的流水中。

冬季在干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3月份开始游向支流生长。

3龄性成熟,亲鱼于4-6月间水位上涨时,即到水大而湍急的江段产卵,卵随水漂浮孵化。

它是以水生高等植物为主要食物的杂食性鱼类;丝状藻类、昆虫幼虫、淡水壳菜等均为其摄食对象。

2、白甲鱼是长江上游及珠江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白甲鱼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simus (Sauvage et Dabry),又称瓜溜、圆头鱼,体较高,头短阔,吻圆钝。

口颇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

成负无须。

侧线鳞46~49。

背鳍硬刺具锯齿。

栖息于水流较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冬季在岩穴深处或深坑中越冬。

常以下颌刮取藻类为食。

雌鱼体重约l市斤开始性成熟。

3~5月,在多砂石的急流滩上产卵。

肉细嫩、富脂肪。

生长较快,3年鱼体重2中斤以上。

个体较大,最大能长至7市斤。

为地区性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分布白甲鱼大多栖息于水流较湍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中,喜游弋于水的底层。

每年雨水节前后成群溯河上游,立秋前后则顺水而下,冬季在江河干流的深水处乱石堆中越冬。

常以锋利的角质下颌铲食岩石上的着生藻类,兼食少量的摇蚊幼虫、寡毛类和高等植物的碎片。

摄食强度最大是在3-4月份,冬季和生殖季节一般都很少或停止摄食。

3冬龄达到性成熟,产卵期较长,长江流域为4-6月,珠江流域为2-3月。

产卵场多为砾石及沙滩的急流处,卵附着在水底砾石上进行孵化。

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

白甲鱼是长江上游及珠江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黑龙江水系(中国)大麻哈鱼生物学特征分析

黑龙江水系(中国)大麻哈鱼生物学特征分析

黑龙江 Amur River ♂ 60.2±1.91 2472.04±306.47 63.82±0.79 2816.94±97.01 62.65±0.84 2707.32±120.30 61.80±0.78 2543.62±77.61 64.54±0.37 2867.93±50.47 63.93±0.34 2790.98±42.90
表 1 乌苏里江、黑龙江 2+和 3+龄大麻哈鱼叉长及体质量
Fork length and fork length of Oncorhynchus keta from Ussuri River and Amur River at age 2+ and 3+
x ±SD
年龄组 age group 2
+
乌苏里江 Ussuri River ♀ 58.92±0.46 2076.82±49.89 63.40±0.33 2803.68±49.49 62.14±0.30 2593.79±43.00 ♂ 58.01±0.46 2028.82±57.52 61.37±0.46 2603.32±74.93 60.08±0.36 2369.80±53.91 ♀
第1期
王继隆等 : 黑龙江水系 (中国 )大麻哈鱼生物学特征分析
95
logistic 生长方程参数, L∞为渐近叉长, K 为生长曲线
采用 的平均速率 , T0 为假设的理论生长起点年龄。
算叉长如图 2 所示 , 大麻哈鱼出生月份为 1— 2 月 , 捕获时月份为 10 月左右 [2], 据此可推算性成熟年 龄为 2+、3+和 4+的大麻哈鱼捕获时的年龄分别为
叉长组中值 (cm)。 初次性成熟叉长为 : L50= –a/b。 由于大麻哈鱼溯河洄游期间停食空胃 , 性腺 成熟指数 (Gonad somatic Index, GSI)计算公式中 分母采用体质量 (BW)。公式如下 :

云南腾冲界头小江鱼类资源调查及社区保护成效分析

云南腾冲界头小江鱼类资源调查及社区保护成效分析

云南腾冲界头小江鱼类资源调查及社区保护成效分析何茜;李旭;尹正凤;李梦竹;周伟【摘要】为了解河段责任承包对鱼类资源的保护成效,于2012年7月至8月和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在云南腾冲界头小江采集鱼类标本,调查鱼类资源状况;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大塘社区河段责任承包制执行情况.该制度旨在规范沙石采集和禁止使用非法渔具,却使鱼类生境和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保护.但该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期刊名称】《四川动物》【年(卷),期】2014(033)001【总页数】5页(P134-138)【关键词】鱼类资源;社区保护;成效分析;云南【作者】何茜;李旭;尹正凤;李梦竹;周伟【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腾冲分局,云南腾冲679100;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4云南省腾冲县界头乡位于高黎贡山西坡,龙川江上游的界头小江贯穿界头乡,共有15条溪流发源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采集大型底栖动物及鱼类是社区居民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居民获取水生鱼类资源的效率越来越高,毒鱼、炸鱼、电鱼等毁灭性手段层出不穷,当地鱼类资源一度趋于枯竭,而垂钓、下篓、网捕等传统方式已很难捕获鱼类。

2009年,界头乡沿界头小江的各个社区对龙川江及其支流采取河段责任承包制度,最初的目的是协调社区居民河沙采集,但当地居民和保护区管理人员均认为,通过河段责任承包后鱼类资源意外得以恢复。

为此,作者在界头乡大塘社区开展了细致的社区访谈和信息采集工作,以期了解河段责任承包制促进鱼类资源增长的原因,探索社区鱼类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为其他地区鱼类资源保护提供借鉴。

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_张衡

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_张衡
根据鱼类对河口利用方式和时间的不同, 划分 为淡水鱼类、河口咸淡水鱼类、季节性河口湿地- 海洋鱼类、溯河洄游鱼类、降河洄游鱼类、临时性 河口湿地-海洋鱼类等6种生态型(Elliott & Dewailly, 1995)。
将每个站点每次调查所获得的材料作为一个 样本, 分别计算长江口南支、北支和口门区鱼类标 本的出现频率, 出现频率大于或等于30%的认为是 常见种, 低于10%认为是偶见种。
长 江 河 口 及 邻 近 海 区 (即 121°00'–124°00'E; 30°30'–32°00'N)的 鱼 类 种 类 组 成 已 有 较 多 研 究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研究室, 1976; 王幼 槐和倪勇, 1984; 张国祥和张雪生, 1985; 陈吉余 等, 1988; 长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协作组, 1990; 杨伟祥等, 199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 研究所和上海市水产研究所, 1990; 唐文乔等, 2003; 钟俊生等, 2005, 2007; 刘凯等, 2005; 徐 宏发和赵云龙, 2005; 庄平等, 2006; 倪勇和伍汉 霖, 2006; 王云龙等, 2006; Jin et al., 2007; 倪勇 和陈亚瞿, 2007; 刘磊等, 2008; 蒋日进等, 2008)。 但这些研究都未涉及整个长江河口湿地水域鱼类 的种类及其生态特征。近几十年来, 长江河口湿 地由于一系列人为活动(过度捕捞、围垦、大型 桥梁工程、水域污染等)的影响, 鱼类种类组成及 多样性已发生较大变化(庄平等, 2006), 究竟还有 哪些物种在长江河口生存以及优势程度如何还不 甚清楚。为此, 有必要对现今长江河口湿地水域 的鱼类组成和资源现状进行全面地调查和了解, 特别是在近二十年来长江口鱼类资源每况愈下, 一些濒危、保护物种难以再现的大背景下, 如淞 江 鲈 (Trachidermus fasciatus) 和 鲥 (Tenualosa reevesii)等, 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显得十分紧迫和 重要。

海水鱼类生活史

海水鱼类生活史

海水鱼类生活史
海水鱼类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脊椎动物,它们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在我国,海水鱼类分为多个类别,如软骨鱼、硬骨鱼、棘皮动物等。

本文将对海水鱼类的生活史进行分析,以期为大家提供有关海水鱼类的全面认识。

一、海水鱼类的分类与特点
海水鱼类按照生活习性和形态特点可分为多个类别。

软骨鱼类主要包括鲨鱼、鳐鱼等,特点是体内无硬骨,骨骼由软骨构成。

硬骨鱼类则是体内含有硬骨的鱼类,如鲈鱼、鳕鱼等。

此外,棘皮动物也是海水鱼类的一种,如海参、海胆等。

二、海水鱼类的生命周期与生活史
海水鱼类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卵、仔鱼、稚鱼、成鱼四个阶段。

在卵阶段,鱼类通过受精孵化出仔鱼。

仔鱼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发育成为稚鱼,最后成长为成鱼。

在这个过程中,鱼类会经历生长、繁殖等多个阶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

三、海水鱼类的生态环境与适应性
海水鱼类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从浅海到深海,从沿岸到远洋,都有鱼类的生活身影。

为了在各种环境中生存,海水鱼类具备了强大的适应性。

例如,深海鱼类适应低光、高压的环境,具备耐压、抗寒等特性。

而沿岸鱼类则适应海水温度较高、盐度较低的环境。

四、我国海水鱼类的养殖与资源保护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历史悠久,养殖品种繁多,如对虾、鲈鱼、鲍鱼等。

漓江上游鱼类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分析

漓江上游鱼类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分析

漓江上游鱼类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分析朱召军;吴志强;黄亮亮;封文利;丁洋【摘要】2013年4月-2014年1月,分季度对漓江上游干流及其4条支流(小溶江、川江、陆洞河和黄柏江)进行了4次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共采集淡水鱼类72种,隶属于4目15科51属.以鲤形目为主,分别占总物种数和总个体数的62.50%和79.78%;鲤科占优势,占总个体数的51.99%;研究区域内以宽鳍鱲Zacco platypus、方氏品唇鳅Pseudogastromyzon fangi、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为优势种,分别占总个体数的26.76%、11.92%、10.50%;多样性结果显示:夏季鱼类多样性(Margalef物种丰富度Dma,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e,Pielou均匀度指数Je)高于春季和冬季,秋季最低;漓江上游干流多样性高于其他4条支流,黄柏江优势种最明显(Simpson优势度指数λ最高),多样性最低.【期刊名称】《四川动物》【年(卷),期】2015(034)001【总页数】7页(P126-132)【关键词】淡水鱼类;物种多样性;漓江【作者】朱召军;吴志强;黄亮亮;封文利;丁洋【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大学,南宁530004;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4漓江属于珠江水系,流经生境高度复杂的岩溶地貌地区,具有适宜多种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生态环境,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渔业产量较高,种类繁多,鱼类物种数占广西全区鱼类之首(韩耀全,许秀熙,2009)。

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污染的加剧、人类的大肆捕捞、栖息地减少等,漓江鱼类生物多样性呈明显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今漓江鱼类科的多样性指数下降约14.82%(蔡德所等,2009)。

瑞丽江与勐波罗河水沙变化特征分析

瑞丽江与勐波罗河水沙变化特征分析

收稿日期:2018-09-02作者简介:李恩(1964—),男,云南保山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及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E-mail :*****************瑞丽江与勐波罗河水沙变化特征分析李恩*,赵琼(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保山分局,云南保山678000)摘要:以腾龙桥水文站与柯街水文站的水文泥沙监测资料为数据基础,分析了云南西部山区河流瑞丽江与勐波罗河的水沙变化特征,并对其年际、年内变化趋势以及水沙数据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显示:1979—2008年间,瑞丽江与勐波罗河的流量、含沙量与输沙量年际变化趋势相近,其中勐波罗河含沙量与输沙量在1979—2008年间整体呈下降趋势。

年内变化方面,河流含沙量、输沙量、流量与降水量均表现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的特征。

5~10月是一年中河流泥沙输移量最大的时间段,期间两条河流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比重接近95%。

夏秋季河流泥沙输移量增大可能与滇西高山峡谷地区松散的地质条件和集中降雨造成的泥沙侵蚀有关,水利工程建设和人类活动影响也可能改变河流水沙情势的变化特征。

关键词:瑞丽江;勐波罗河;水文;泥沙;变化特征引用格式:李恩,赵琼.瑞丽江与勐波罗河水沙变化特征分析[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18,3(4):17-22.Citation format :LI E,ZHAO Q.Feature analysis of the water and sand variation of Ruili river and Mengboluo river[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 Gorges ,2018,3(4):17-22.中图分类号:P3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347(2018)04-0017-06三峡生态环境监测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 Gorges2018年12月Dec.2018第3卷第4期V ol.3No.4DOI :10.19478/ki.2096-2347.2018.04.04Feature Analysis of the Water and Sand Variation of Ruili River andMengboluo RiverLI En *,ZHAO Qiong(Baoshan Sub-Bureau of Yunnan Bureau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Baoshan 678000,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hydrological and sand monitoring data of Tenglongqiao hydrological station and Kejie hy⁃drological station,the water and sand variation feature of two mountain rivers,namely Ruili river and Mengboluo river,in the western part of Yun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The inter-annual and intra-annual trend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ydrological and sand data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trend of the flow rate,sand concentration and sand transport of the Ruili river and the Mengboluo river between 1979and 2008was analogous.The sand concentration and sand transport of the Mengboluo river decreased be⁃tween 1979and 2008.On annual change,the sand concentration,sand transport,flow rate and precipitation of the river were higher in summer and autumn than those in winter and spring.From May to October,the sand transport reaches the peak of year,during which the sand transport of the two rivers accounts for nearly 95%ofthe annual sand transport.The increase of sand transport in summer and autumn may be related to the loose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valley area of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sand erosion caused by concentrated rainfall.The influence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may also chang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and sand conditions.Key words :Ruili river;Mengboluo river;hydrological;sand;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河湖水生态监测与评估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第3卷18云南保山市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境内的怒江、伊洛瓦底江为典型的山区型河流,因其下游流入缅甸而成为具有重要经济开发价值的国际河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瑞丽江流域鱼类组成、区系及生活史特点蒋万胜1,2,杜丽娜1,江艳娥3,杨君兴1,*,陈小勇1,*(1.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摘要:于2003年9月,2006年4月和11月分别对瑞丽江流域鱼类资源进行了3次实地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9种,其中包含一个鱼类属级新纪录及新种—小眼小波鱼(Microrasbora microphthalma)。

结合历史资料及文献整理,瑞丽江共有鱼类60种,隶属8目19科44属。

其中,伊洛瓦底江水系特有鱼类16种,外来引入种9种。

鱼类组成上以鲤科鱼类最多,有26种,占总种数的43.3%;其次为鮡科,有11种,占总种数的18.3%。

瑞丽江鱼类区系以喜温的“老第三纪类群”中的山区鱼类为主要成分,上游杂有耐高寒的“青藏高原类群”成分,下游杂有热带江河平原鱼类。

文章从生境、生活水层及食性探讨了瑞丽江鱼类生活史特点,并简要分析了鱼类的受危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关键词:鱼类组成,现状,保护,瑞丽江Fish Composition, Fauna and Life history of RuiliRiver DrainageJIANG Wan-sheng1,2,DU Li-na1,JIANG Yan-e3,YANG Jun-xing1, *,CHENXiao-yong1, *(1.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650223; 2.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 3.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0)Abstract: Field survey of fishes in Ruili River drainage has taken place for three times respectively in September of 2003; April and November of 2006. A total of 49 species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one new species Microrasbora microphthalma, which the genus Microrasbora was first recorded in China. By Combination of the investigated species and specimens in the museum of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IZ), there are a total of 60 species belonging to 8 orders, 19 families and 44 genera in Ruili River drainage, among which 16 species are endemic to Irrawaddy drainage and 9 species are introduced. On composition the species of Cyprinidae are dominant, which have 26 species accounting for 43.3%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In the next place, Sisoridae has 11 species, accounting for 18.3% of the total. The Fish fauna收稿日期:;接受日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号:30730017);美国国家基金项目(DEB-0103795);中国科学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资助号:GJHZ20082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YW-Z-0922)。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杨君兴,E-mail:yangjx@;陈小勇,E-mail:chenxy@;第一作者简介:蒋万胜(1983-),男,湖南岳阳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鱼类进化和保护研究,E-mail: jiangws07@are major composed of “the later Tertiary group” fishes which habituated to live in hill-streams. However, the upper streams of Ruili River mix with som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group” fishes which can stand against extreme cold conditions, and the lower streams contain fishes which preferring to live in warm conditions of tropic plain river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haracters of life history about fishes from their aspects of habitats, aqueous layer and feeding habits. We also briefly analyzed the threatened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nservation suggestions.Key words: Fish composition, Status, Conservation, Ruili River瑞丽江为伊洛瓦底江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高黎贡山西侧云南省腾冲县北部诸山溪。

上源由三支组成,右支西沙河,中支明光河,左支龙川江。

在固东、曲石分别汇合后称龙江(俗称龙川江)。

龙川江自北向南流经腾冲、龙陵两县,于小尖峰进入德宏州绕行入梁河、潞西县界的峡谷地区,进入梁河县勐养坝。

在勐养坝尾有右岸支流萝卜坝河加入,汇入后即进入陇川、潞西县界的峡谷地区,在潞西遮放坝尾有左岸支流芒市河汇入后改称瑞丽江。

瑞丽江为中缅界河,干流西南流向,沿国境流至弄岛镇与右岸支流南畹河交汇后出境入缅甸,在缅甸杰沙下游约40 km处汇入伊洛瓦底江。

瑞丽江云南境内河长332 km,平均比降6.5 ‰,两岸山坡陡峻,江内礁石甚多,无航运价值。

流域面积9187 km2,多年平均流量272 m3/s,河水含沙量0.3—0.4 kg/ m3 (赵璀, 2008;陈小勇, 2009)。

1 瑞丽江鱼类研究历史根据《云南鱼类志》上下册记载,对中国伊洛瓦底江水系鱼类的研究始于19世纪。

Day (1869)描述了采自陇川户撒的半线鱼丹Danio interrrupta、凿齿鮡Glaridoglanis andersonii,随后Anderson (1878)又描述了采自南奔河的红蚌鱼丹Danio kakhienensis、太平四须鲃Barbus margarinus。

之后,随着《中国鲤科鱼类志》上下卷的出版,以及一大批鱼类学家的辛勤工作,陆续有新种被记录和描述。

1989年后,随着《云南鱼类志》的编纂和出版,云南的鱼类开始有了较为完整和全面的记录,该志记录了伊洛瓦底江水系鱼类有52种。

潘晓赋和周伟(2004)通过标本采集和文献记载整理,记录了伊洛瓦底江水系云南境内分布的原产土著鱼类共57种,其中大盈江48种,龙川江42种。

周伟等(2008)再次对云南伊洛瓦底江两支流鱼类多样性的整理中记载大盈江土著鱼类54种,龙川江41种。

《云南鱼类志》出版以来的近20年时间内,瑞丽江的鱼类研究不断深入,有大量新种被发现,也有许多物种名的订正和修改。

但这些分类上的变更没有系统整理,常常导致引用上面的混乱,故在此回顾自《云南鱼类志》至今该区域的研究历史,以便今后使用。

1990年,杨君兴和褚新洛通过比较瑞丽江支流芒市河的鱼类标本,发现了一个条鳅类新属—原条鳅属Protonemacheilus,该属为单型属,以采自潞西木康的新种—长鳍原条鳅Protonemacheilus longipectoralis作为模式种。

同年,Kottelat (1990)系统整理了中南半岛(Indochinese)的条鳅类,对南鳅属Schistura、条鳅属Nemacheilus等类群重新进行了定义,并对一些物种重新进行了归并。

密纹条鳅Nemacheilus vinciguerrae更名为密纹南鳅Schistura vinciguerrae;并提出葡萄条鳅Nemacheilus putaoensis是锡克曼南鳅Schistura sikmaiensis的同物异名。

Kottelat & Lim (1992)将鳞头鳅属Lepidocephalus的部分种类归入似鳞头鳅属Lepidocephalichthys,云南原本被鉴定为鳞头鳅Lepidocephalus birmanicus的种类实际包括了两个物种:伯氏似鳞头鳅Lepidocephalichthys berdmorei和赫氏似鳞头鳅Lepidocephalichthys hasselti。

武云飞和吴翠珍(1991)记录了裂腹鱼属一新种—圆颌裂腹鱼Schizothorax rotundimaxillaris。

陈银瑞(1988)报道了瑞丽江采到的三种鲤科鱼类新纪录,分别是长须鱼丹Danio rerio, 斑尾刺鲃Puntius sophore和异斑刺鲃Puntius punctatus。

Fang (2000)认为伊洛瓦底江的长须鱼丹Danio rerio应当是珍珠鱼丹Danio albolineata的同物异名。

单乡红(2000)将陈银瑞(1988)两种刺鲃的中文名改为小鲃,分别为斑尾小鲃Puntius sophore和异斑小鲃Puntius ticto。

Kottelat (2001)认为云南野鲮Labeo yunnanensis应当是皮氏野鲮Labeo pierrei的同物异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