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读书读后感

合集下载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8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8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8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篇1最常用的论证方法当属归纳推理,它是从个别事例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一般结结论,即由“个别”推“一般”。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单独的例子来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如,A证明了某观点,B也证明了某观点,因此,某观点是成立的。

这个章节讲的是读与写的关系。

我们上学的时候,不仅要会读,爱要会写。

因此,读和写的同等重要的。

不仅是在学生阶段的学习重要,而且对于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同样终生受益。

读书时为了理解书中的知识,把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和学习方法学以致用。

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难念会员疲惫乏累的时候,此时就需要通过写来促读了。

写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是在书上记笔记,可以是摘抄,可以是写读后感,可以是对文中的内容进行批注等等。

《如何阅读一本书》在前面的章节中,有强调过读书“五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脑到。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让自己的身体器官处在兴奋活跃的状态,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书心得精选篇2尽管在读书的时候愿意为一本书写下读后感的想法是如此强烈,但是我还是在提笔前犹犹豫豫,特别是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

在这本书之前,我试图为《论自由》写下读后感,但是因为书的序有太多太多需要一读再读的东西,序里引用的原文的很多句子,总是被我品读多次,内心给予最真诚的赞美和认可。

在我读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时,之前阅读的场景一再出现,我知道我同意作者,但是仍旧不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甚至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看来阅读还是停留在“愚蠢地同意“的层面。

如果这次我仍旧像以前一样,认为一本书好,就照本宣科地把妙言警句摘抄下来,攒凑成一篇读后感,这样的效果如同我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

事实上,我之前的读后感多是这样的形式。

我还记得当初把这本书加入书架的所想:读书嘛,谁不会?况且我自认为喜欢读书,勤于读书。

待到我在作者的带领下,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理解作者的意图时,还是深深被作者所应用的严谨的结构,宽容而富于理解的语言,对作者和读者的边界界定,对责任措辞的把握而折服。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0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0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0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认识这本书由来已久,因为曾经有人向我推荐过。

以前在图书馆也曾浏览过几页,但因为内容的枯燥,没有一睹为快的冲动。

这次,去图书馆讲故事,再次遇见他。

心想,读书这么多年,却连怎么阅读一本书也不甚了解,如何去指导学生去阅读一本书呢?趁着暑假,好好脑补一下!于是,借来了这本书。

不过,我这个人看书经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看了几页,扔在某处直至尘埃遍布,书本尽受冷宫之寂寞。

因此,这次出门,为了弥补对他冷落的愧疚,决定携他同行,一起到动车上耳厮鬓摩,享受一番“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

一上车,手机卡恰到好处的坏掉了。

百无聊赖之中,捧着这本书假装很认真地阅读。

不过,旅行途中和这么一位高深莫测的先生对话,实在是一件很累人的事。

几次想扔下他与周公约会去。

但为了不辜负他追随自己的一片忠心,小憩片刻后,强打精神,对着他继续尬聊。

来回两趟,竟然把这本书囫囵吞枣地读完了。

读完了,总得留下点痕迹,不然,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所言:“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书中讲到,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这间的对话。

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

这是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因此,姑且摘录书中的一些要点,以便将来能温故知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当是作者苦口婆心所教导传授的一些阅读技巧。

原来阅读就像任何一门技艺(比如滑雪)一样是有很多技巧、方法和经验可以总结,可以传授的。

虽然接受过多年的体育教育和体育心理教育,然而我的阅读习惯真正是杂乱无章,就像一个从各家各偷学了些武艺行走在江湖的人,如无大师指点,终难成为大侠。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

范多伦是1950年月美国哥伦比亚高校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

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

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也是我如今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认真就是读得好吗?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

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整个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

”不管是速读还是认真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

认为可以认真读的书不过一千本。

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状况叫可怜。

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养分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学校生的阅读力量。

检视阅读是速读的力量,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也许上了解到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

在这本书的最终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

有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肯定是读得好。

有些书必需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开心阅读。

我的好伴侣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

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终一段给他致谢。

感谢你哦!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艾德勒于1940年写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这本关于阅读的书历久弥新,堪称经典之作。

最近,我只阅读了这本书的前两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以及《阅读的层次》,书中的金句在耳畔时常回想,细细品尝,深有感受。

阅读,为什么而读?爱看书,关注儿童阅读的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谈谈怎样读书读后感

谈谈怎样读书读后感

谈谈怎样读书读后感读书,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不就是翻开一本书,一行行看下去嘛。

但真要读好一本书,还真有不少门道。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读书方法的书,感触颇深。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

曾经,我也以为读书就是随便翻翻,看完就算。

记得有一次,我兴冲冲地买了一本热门小说,满心期待能在其中找到无尽的乐趣。

那几天,我只要一有空闲,就赶紧拿起书来读。

可结果呢?我读得飞快,就像囫囵吞枣,情节是过了一遍,可合上书本,却发现脑子里留下的东西少得可怜。

那些精彩的描写、深刻的思考,都被我在匆忙中忽略掉了。

这让我开始反思,到底怎样读书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我发现,首先得慢下来。

别像我读那本小说似的,只顾着追求速度,而忘记了品味其中的滋味。

慢下来,才能细细感受作者的文字魅力,才能真正走进书中的世界。

比如说,读到描写风景的段落,别一带而过。

停下来,在脑海中想象一下那画面。

像有本书里描写春天的花园,“各种颜色的花朵争奇斗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迷人的香气。

”这时候,你就得在脑子里勾勒出那个五彩斑斓、香气四溢的花园,仿佛自己就身处其中,能看到花朵的娇艳,能闻到那芬芳的气息。

还有啊,读书的时候得做笔记。

以前我总觉得做笔记麻烦,影响阅读的流畅性。

但后来发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把那些让自己心动的句子、引发思考的观点记录下来,没事儿的时候翻一翻,会有新的感悟。

而且,做笔记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

有一回,我读一本关于历史的书,里面讲到了一个复杂的政治变革时期。

各种人物、事件错综复杂,看得我晕头转向。

于是,我拿起笔,把重要的人物关系、事件的发展脉络简单地梳理了一下。

嘿,这下清楚多了!再回头看那些文字,感觉不再那么混乱,而是有条有理,清晰明了。

另外,读书不能只读一种类型的。

得广泛涉猎,就像吃饭不能挑食一样。

什么文学、历史、科学、哲学,都拿来读一读。

这样,我们的视野才能开阔,思维才能活跃。

我曾经有段时间,只读小说,觉得其他类型的书枯燥乏味。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

怎样读书好读后感

主题:怎样读书好读后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是一种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方式。

但怎样读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呢?最近我读了一篇名为《怎样读书好》的文章,从中汲取了许多启示。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分享我的看法和理解。

首先,读书要有选择性。

我们不可能阅读所有的书籍,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尤为重要。

在《怎样读书好》这篇文章中,作者强调了选择书籍的重要性,建议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挑选书籍。

同时,还应该选一些高质量的书籍来读,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其次,读书要有目的性。

我认为这是读书的关键所在。

在阅读之前,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和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这样能够帮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加专注,提高阅读效率。

《怎样读书好》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作者认为有目的地读书能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籍的内容,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此外,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

文章中提到的一种方法是进行批判性阅读。

这种阅读方式要求我们对所读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书籍,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方面,《怎样读书好》强调了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我们应该尝试去挖掘书籍背后的深层含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通过阅读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这些思想如何适用于当今社会呢?我认为,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同时,批判性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总之,《怎样读书好》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启示关于如何更好地进行阅读。

通过选择性阅读、有目的地阅读、批判性阅读以及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些能力不仅对于学生时代的我们有益,而且对于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值得一读的书,虽然许多人都会想:读一本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需要别人的指导或者关心。

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以为自己会读书,以为自己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但我自以为的读书方法不管用。

怎么知道不管用?问一个问题就知道了。

你能不能把一本书读好,读懂,读得有效,这真的是需要方法的。

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参考价值,不仅讲了阅读方法,还有参考书目。

正如书里面所说的,好书都是经受过岁月的洗刷而留下来的,经典也是人们千挑万选留下来的。

这本书的可以说是学问渊博了,不然也不会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来,这里涉及了许多学科,无论是人文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信手拈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美中缺乏的是翻译问题,这个。

虽然大部分的状况下还是可以读懂的,这本书本身规律就很严密。

但我还是要不得不说一下个人认为一个地方的不妥之处: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里的那句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在这本书里译成了:“要死,还是要活?”[捂脸][捂脸] ?说实话,我自己看到这句翻译的时候有点生气了,究竟之前看过好的翻译之后,看到这样的翻译难免有些转换不过来。

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老师推举我们阅读的。

加入书架之前有看到过书友在读,当时没在意,后来看舍友买了这本书,她说是为了凑单。

但我还是加入书架了,后来并没有开头读,直到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过,推举我们去读这本书,然后才开头阅读。

阅读过程有点困难,在零碎时间来读这样一本规律性强的书还是比较困难的,建议做一下笔记,我准备再回去补一下笔记。

推举给更多的书友,假如有机会的话,买纸质版的会比较好操作。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关于书,关于读者,书与读者的关系,书的分类,怎样熟悉、了解和评判一本书,各类书的阅读方法,最主要的是阅读的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讲的特别具体,有分析、介绍和详细步骤,内容丰富。

本书是关于阅读的艺术,是为了增添理解力而写的。

怎么读书心得

怎么读书心得

怎么读书心得
读书是一种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读书心得,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认为读书要有目的性。

在选择读书的时候,要明确自
己的目标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比如,如果想
提升专业技能,就要选择相关的专业书籍;如果想丰富自己的人文
知识,就可以选择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书籍。

其次,读书要有计划性。

制定一个合理的读书计划,包括每天
或每周的阅读时间、阅读量和阅读内容。

这样可以让自己保持持续
的阅读动力,不会因为一时的懒惰而中断阅读。

另外,读书要有思考性。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对书中内容的
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仅仅机械地读完书。

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提出问题、与他人讨论,以加深对书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读书要有实践性。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
的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总结
书中知识、分享给他人等方式,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
养。

总的来说,读书是一种需要系统性、目的性、计划性、思考性和实践性的活动。

希望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不断提升自我。

《怎样读书》读后感

《怎样读书》读后感

《怎样读书》读后感《〈怎样读书〉读后感》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丰富内心、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

然而,怎样读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真正让书籍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呢?在阅读了《怎样读书》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和感悟。

书中开篇便强调了读书目的的重要性。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是为了获取信息,为了消遣娱乐,还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不同的目的决定了我们读书的方式和重点。

如果只是为了消遣,那么可以随意浏览;但如果是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就需要有计划、有方法地去读。

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往的读书经历,很多时候只是盲目地阅读,没有明确的目的,导致收获甚微。

书中还提到了选书的技巧。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好书,是一门学问。

作者指出,我们可以参考权威的书单、书评,了解书籍的作者和出版社的声誉,以及通过试读部分内容来判断是否值得一读。

这让我意识到,在选书时不能只凭一时的兴趣或者书名的吸引,而要有更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关于读书的方法,书中介绍了精读和泛读两种方式。

精读要求我们对经典的、重要的书籍进行逐字逐句的研读,理解其中的深意和内涵;泛读则适用于获取广泛的知识和信息,可以快速浏览,抓住关键要点。

在实际阅读中,我们需要根据书籍的性质和自己的需求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

比如,对于专业书籍,可能需要精读;而对于一般性的新闻资讯,泛读即可。

在读书的过程中,做笔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做笔记,我们可以记录下书中的重要观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有助于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笔记还可以方便我们日后回顾和复习。

以前我读书时很少做笔记,很多读过的内容都渐渐遗忘了,现在明白了做笔记的重要性,以后一定要养成这个好习惯。

此外,书中还谈到了读书与思考的关系。

读书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要主动地思考。

要敢于质疑书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只有这样,才能将书中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该怎样读书读后感
学生应该读书,但应该怎样读书呢。

从前诸葛亮读书有个特点,叫做“略观大意”。

陶渊明读书有个特点,叫做“不求甚解”。

倘从字面上看,似乎主张读书不必深入细致,更不必刻苦钻研。

这种说法不是误人子弟吗。

清朝人阮葵生对这两句话有过解释,他说“略观大意”的意思是,“即孟子言,尽信书不如无书之义”;“不求甚解”的意思是“盖不敢穿凿附会”。

这个解释很有道理,似乎也不尽然,从这两句话里我们还可以有些新的启发。

首先,必须指出这是两种读书做学问的方法,而不是读书做学问的态度。

诸葛亮和陶渊明说这两句话的时候,很有学问的功底了,他们是根据读书的体会,谈谈自己独到的治学方法,有一种居高临下,别出心裁的气魄。

倘误以为这是读书求学的态度,这就误读了诸葛亮和陶渊明。

中小学生正在接受启蒙的教育,并无任何学术根基,不能养成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学习态度。

其次,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能力。

庄子曰: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是说人生有限,书是读不完的。

且不说古书汗牛充栋读不完,当代社会更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图书铺天盖地。

读书要有选择,对于极大多数图书,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也只能随手翻翻而已,这跟诸葛亮“以观大略”的看法是相近的。

中小学生不能只埋头于课本,伏案于各种习题训练,课外的书一定要多读,甚至要博览群书。

然而时间有限,课业负
担又重,似乎要尽可能选择经典来读,即使所谓经典多数也只能略读而已。

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痴迷于网络流行小说的阅读,花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甚至荒废了学业,这是很可惜的。

其三,想象和联想思维的培育比记住一些标准答案有更积极的意义。

恩格斯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国古人说:“诗无达诂”。

面对同一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理解的差别。

如果非常固执地认为对文章或书籍的理解只能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并且以此强加于人,这就不免认识僵化且失于偏执。

人的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过程,是个性化的理解与知识重构的过程,学习的意义主要在于知识的创新和能力的培育,不必太在意于记住了什么知识点。

其四,读书要联系生活。

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读书有助提高生活能力和认识水平。

有笑话说:某秀才行路遇到一个泥塘,问旁边农夫说,如何才能过去。

农夫说,一跳就过去了。

秀才于是双脚并拢一跳,掉进泥塘。

于是埋怨农夫欺骗了他。

农夫分辩说,谁让你双脚并拢跳的呢。

秀才振振有词说,双脚并拢谓之跳,双脚分开谓之越。

这便是信书而“求甚解”的书呆子,实在不如“无书”的农夫。

中小学生当务之急应该认认真真读好教科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