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纹饰比较
中西方艺术纹样设计的比较

中西⽅艺术纹样设计的⽐较2019-09-07⼤约在5万年⾄1万5千年之前,⼈类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经早期的旧⽯器时代、智⼈时代的进化,进⼊“晚期旧⽯器时代”。
这⼀时期,⼈类步⼊了母系⽒族社会,⽂化有了较⾼发展,⽣产⼯具不但出现了切削⽯⼑和⼩巧多形的雕刻器,⽽且也有了⾻针、⾻锥、鱼叉和投⽭。
由于长期劳动与⽣活的积累,在意识形态⽅⾯也产⽣了明显的巫术观念和把某种动物或植物或⾃然现象当成祖宗的“图腾(TOTEM)”崇拜。
如果说之前的器物,⽆论其多么精巧还只停留在⽣活劳作⼯具⽔平的话,那么想象出某种“图腾”,并把它们变成图案置于⽣活器物之上的⾏为就充分说明,那时的⼈类已经有了原始古朴的“美”的观念。
此后,⽣活在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们,利⽤各⾃不同的⾃然条件;充分发挥各⾃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美术作品;形成了设计构成迥异的纹样图案风格。
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古代希腊⽂明为基础的西⽅纹样和以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为代表的东⽅纹样。
通过⽐较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两⼤地区都经历了漫长悠久的⽂明发展过程,但其⼯艺美术作品中的纹样表达及设计构成是有很⼤区别的。
本⽂笔者就试图按以下⼏个⽅⾯解构中西⽅在纹样的艺术设计上的不同及其背后成因。
“⼈”与“神”公元前6⾄5世纪,出⼟⽂物是古希腊时代的青铜古镜。
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同类物品都属相同历史时期。
通过⽐较不难发现它们的区别。
⾸先是从图案构成要素上看,古希腊的铜镜名为『狂舞的密涅以⼈物载歌载舞的内容为主题,显⽰了镜中美丽的密涅婆娑婀娜,轻盈曼妙的舞姿。
伴随欣赏如此动⼈的图案,⼈们不禁会联想起当时的风⼟⼈情。
其实,当时的古希腊实⾏的是奴⾪民主制度,并不设国王,凡事均由公民投票表决。
因此⼈们虽不是每⽇歌舞升平,但相对来说⽐较平和愉快。
⽽春秋战国的古铜镜就不会让你觉得那么轻松。
庄严厚重的装饰风格会让你不禁肃然起敬。
纹样选⽤饕餮纹,其是兽⾯纹的意思。
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兽⾯纹,虽⾯⽬狰狞,但却炳然有序,并严格遵守上下左右严密对称的原则。
东西方纹样比较1,2单元

中东地区盛行栽培葡萄,葡萄也是一种神圣之树。
中国和日本的生命树—桃树
• 在中国,桃是西方净土之树,
古代极受崇敬。桃话故事,这也反映出了日本人 民对桃的喜爱与崇敬
• 桃在日本也是辟邪象征。古代
瓷器上桃的纹样
花卉
• 西方花卉图案 • 日本花卉图案
(耶西通常被描绘成靠在一棵树之旁或是一棵树从他的腹中生出,而整 个树冠上则是其后世子孙,也即每个树枝都是耶稣基督的祖先,树的最 顶端则是怀抱婴儿耶稣的圣母形象。
。
•
黑绘式陶盘,丘立克斯,"狄奥尼斯出海“,爱古瑟基丝作,公元前 540 ~公元前530
希腊神话中把月桂树视为神树,月桂树是仙女达芙妮追赶太阳神阿波罗所变。虽然成了树 阿波罗仍然很喜欢她,他拥抱着树干,树叶沙沙地颤抖着。“你将成为我的树,”他说, “你将终年长青,成为胜利者的荣冠。”从此,阿波罗将月桂树尊为他的圣树,他的发上, 琴上和箭袋上总是饰以桂树的枝叶。
西方花卉图案代表
• 贵妇人与独角兽
• • • • 这是欧洲最典型的花卉 织毯,花卉在这里作为 衬托图案却高达一百多 种,被称为“千花图案”。
欧式古典花卉纹样
.
.
•
。
日本花卉图案
。
樱花
• 。
西方花卉的表现手法 都较为写实,但东方 的花卉图案纹样却是 带有主观色彩的图案。
谢谢观赏
是 有 无 限 的 崇 拜 之 情 。 地 带 的 德 意 志 民 族 , 认 为 大 树 是 神 圣 象 征 总 林 森 是 别 特 , 人 方 西
山 毛 榉
茛苕象征永存被古代的希腊罗马人民崇拜。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该植 物造型曾被大量用于建筑物及艺术设计中。它象征智慧与艺术。它的 尖刺与旺盛的生命力象征“克服人生中诸多障碍”。
中国彩陶和希腊瓶画对比研究部分

1.纹饰特征的比较第一,希腊古典时期人物纹饰重写实,人物形象轮廓完整、讲究比例。
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古希腊瓶画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也是黑绘风格的代表作。
画面描绘的是荷马史诗中的两个英雄在帐篷中下棋的场景。
他们以投骰的木箱为“轴”,相向而坐,皆弯腰屈膝俯首,手握武器,身边各有一侍从。
他们弯曲的身体姿态与器形曲线一致,使画面构图与器物轮廓的优美曲线高度统一融合,强化了陶器弧线的节奏,给人以美感,具有剪影式的装饰效果。
陶土的浅赭色,使形象轮廓鲜明,富有深浅对比的节奏感和装饰情趣。
总的来说,这幅作品用纤细灵巧的线条勾画出了完整人物轮廓,捕捉了一个动态生活场景的瞬间,刻画生动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写实特征十分明显。
另外,在人物造型上讲究比例关系,讲究形象细部刻画的准确性。
最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已经敢于只画出阿喀琉斯左手的一小部分,把其余部分隐藏到肩膀的后面。
这意味着古风时期的希腊画家开始信赖自己的眼睛从特定的角度观察到情况,特别是绘画中敢于运用短缩法来表现特定的视觉感受。
第二,中国新石器时代人物纹饰重写意,人物形象简练概括、赋有神韵。
中国的彩陶纹饰以几何纹饰为主,纹饰较抽象。
即使是表现写实性质的人物纹饰,中国先民们在刻画的过程中,也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模仿,而是将其中许多自然属性省略淡化,表现出一种带有经验性的程式化倾向,这使最初的模仿象形赋予了“意”的内容。
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中的人物纹饰。
彩盆中没有出现完整的人物轮廓,而仅出现了人面。
而且这种人面又具有了初步的概括性,主要用圆形细线与直线结合勾勒人的圆形头部和线形眼睛,用近似三角形的形状代替鼻子,然后配上两耳旁的两条小鱼,构成了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以此表达祈求生殖繁衍人丁兴旺的含义。
又如在舞蹈纹彩陶盆(如图中也可以看到浓郁写意特征的描绘,用“逼真”一词描述显然不很恰当。
在形象描绘上,十五个人基本相差无几,流于程式。
虽然形象“神态生动”,却十分简练、粗略,仅“写其大意”。
十八世纪中西瓷器设计比较

十八世纪中西瓷器设计比较十八世纪是中国和西方艺术相互影响的丰富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西方瓷器设计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重点比较这两种设计风格,并探讨其独特之处。
首先,中西瓷器设计在审美观念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十八世纪的中国,注重纹饰的复杂性和精细性,以及色彩的鲜艳和对称的设计。
中式瓷器的纹饰通常以花鸟、山水和人物为主题,加上复杂的图案和纹饰。
与此相比,在西方的瓷器设计中,人物和故事情节是主要的元素,采用了更细腻和写实的画风。
西式瓷器的设计更加追求自然和对比,使用的色调和绘画风格更多样化。
其次,中西瓷器设计在工艺技术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的瓷器工艺历史悠久,采用的技术主要是青花瓷和釉上彩瓷。
青花瓷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瓷器,以其蓝色图案和白色背景而闻名。
釉上彩瓷则使用多种颜料在瓷器表面进行绘画,以实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效果。
相比之下,西方的瓷器设计技术在这个时期相对较新,并且受到东方瓷器技术的启发。
西方的瓷器设计主要采用釉下彩,通过在瓷器上覆盖颜料并进行烧制来实现设计效果。
第三,中西瓷器设计在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瓷器设计通常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关,例如,一些设计可能融入了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强调和谐、平衡和精神上的宁静。
同时,瓷器在中国文化中也被视为一种昂贵、珍贵的物品,具有高雅和优雅的象征意义。
相反,在西方,瓷器的地位并不像在中国那样高。
它不仅是实用的器皿,还被视为奢侈品和装饰品。
西方的瓷器设计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和艺术性,常用于展示富有和社会地位。
最后,中西瓷器设计在市场需求和销售方面也有一些区别。
在十八世纪的中国,瓷器是一种高度受人们喜爱的商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被广泛出口到西方国家。
这导致了大量的瓷器生产和创新,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
相比之下,西方对中国瓷器的需求主要是来自上层社会和艺术收藏家,因此在设计上更加注重个性和艺术性。
综上所述,十八世纪的中西瓷器设计在审美观念、工艺技术、文化背景和市场需求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广彩瓷器中的中国与西方元素

广彩瓷器中的中国与西方元素广彩瓷器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一类,它的瓷质光泽细腻,色彩艳丽,图案美观瑰丽,是中国传统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
广彩瓷器源于明代,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图案多样化,包括纹饰、花卉、人物、山水、动植物等,表现出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同时,广彩瓷器中也融合了一些西方元素,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融合。
广彩瓷器中的中国元素广彩瓷器中的中国元素主要表现在图案与色彩上。
其中,最典型的是纹饰。
广彩瓷器中的纹饰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包括如意、剪纸、双鱼、龙凤、如意、莲花、海水蓝、神仙鹤等图案。
这些图案代表着吉祥与美好的寓意,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另外,广彩瓷器的色彩丰富多彩,色泽鲜艳且对比强烈,常见的颜色有蓝、黄、绿、红、紫等。
这些颜色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更是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深入发掘和创新。
广彩瓷器中的西方元素随着交流与发展,广彩瓷器也不断地吸收西方文化和艺术元素。
在广彩瓷器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动物、植物、浅绘、素描等艺术元素的融合,这些元素的融入,丰富了广彩瓷器的造型与图案,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交流、发展。
比如,在广彩瓷器中的花卉图案中,不仅有中国传统的梅花、兰花、菊花、牡丹等,也有西方艺术中的玫瑰、百合花、向日葵、康乃馨等,两者的结合构成了一幅富有文化内涵的图案。
此外,一些流行的浅绘、素描图案,如徐悲鸿的画风也渐渐地出现在广彩瓷器上,充分证明了中西文化在广彩瓷器上的相互融合和发展。
综上所述,在广彩瓷器中,既有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也有西方文化艺术的成分。
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让广彩瓷器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品种。
而广彩瓷器也成为了一种了解和体会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美,以及对人类文化宝库的深刻思考和不断探索。
陶器工艺中的中西装饰图纹比较

美术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Art and Art97陶器工艺中的中西装饰图纹比较崔佐卿 章炳林(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摘要:中西方传统艺术的发祥具备一定的相似之处与差异性,其中既包含地域环境的局限也受到社会文化风俗的影响。
研究中西方传统工艺中图纹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对于当下的设计工作,尤其是装饰形式的运用和风格设色的拿捏,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让我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追根溯源,探究装饰图纹运用和创造的各种新的可能。
关键词:传统艺术;图纹;风格;设色 一、中西文化交融中的传统工艺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历史中,西域文化对于装饰图纹的设计以及排列的形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丰沛了我国装饰图纹的艺术形式。
以秦汉铜炉工艺为例,其代表作错金博山炉作为我国古代金属工艺的典范,兼具实用性与精致的镂雕工艺于一体。
薰炉为烧香料用,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雕为山形,象征海上的仙山“博山”,炉体镂空,饰以云气纹,造型庄重饱满,线条优美。
“薰炉”使用功能的引入,主要由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汉代与西域以丝绸之路相通后,国外的名贵香料引入,燃之香气弥漫,带来了汉人燃熏香住屋及衣衾的习俗。
充分体现了西方舶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民俗的渗透和影响。
在装饰图纹上,西方舶来图纹的传入也深刻渗透入我国传统工艺品装饰图案的历史脉络中。
首先包括“宝相花”“忍冬纹”等在我国明清陶瓷工艺制品中常见的纹样,源于印度佛教中的传统图纹,忍冬纹曾流行于六朝时期,被认为源于希腊,经丝绸之路向东传播流入我国,成为南北朝时期流行的“胡饰”。
除此之外,外来图纹的渗透还体现在图案的组织和编排上,例如宝相花团块状的构成形式,为我国装饰工艺的图案组织形式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所谓“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象征圣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形,为南北朝以来随佛教盛行的图案。
包括莲花作为佛教圣洁、吉祥的象征,被广泛运用在陶瓷、 金属、建筑的装饰中,亦是由佛教引入。
中国的佛教与西方基督教装饰工艺手法有哪些不同

(1)中国的佛教与西方基督教装饰工艺手法有哪些不同,各自装饰图案的风格又有怎样的特征?手法差异:中国手法中重复,延伸,分割解构的构成手法不断在这些器物的纹饰上可以体现出来。
莲纹装饰手法也更为拓展,表现形式也更为丰富,除了继续延用重线刻划外,还采用浅浮雕、堆塑、模印、贴花等多种技术。
基督教:采用变形,手大头小,似凸透镜效果,专注远处,描写心理,也有很多采用雕刻与绘画的手法。
画珐琅莲花形盘圣彼得大教堂装饰风格特征:佛教主要有莲花纹,花瓶,法论等为主要装饰,接下来以莲花为列,他有独立纹样,也有四方连续。
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
佛教宣扬忍受痛苦、自我牺牲,拒绝反抗。
是一种反理性的宗教迷狂。
艺术上热烈迷狂的气氛与情调基督教:主要表现在柱式与雕刻上基督教最醒目的建筑物是教堂与宫殿。
建筑师认为建筑物是根据许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个独立的总体,所以巴洛克建筑通常看来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为国王和贵族服务的艺术把古代和现代思想、天主教和世俗思想兼容并蓄,并让现实描写披上神话的外衣,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现出严正、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
(2)中国唐代由西方忍冬纹发张演化出来的“唐草”约蕴含着中国人怎样一种审美意象?唐草纹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
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 审美意象:摆脱了严肃、神秘的风格,更加向自由、浪漫、活泼。
在这些典型的植物花卉纹样当中最有突出特色的当属卷草纹。
S 型的曲线构图同时给人柔韧的感受。
曲线的造型使花卉具有了类似于女性的阴柔品格,特别是自由曲线的运用使花卉图案既有弹性和富于变化。
在画面构成中有规律的分割空间,并与基本型共同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视觉上呈现出回旋婉转、连绵不息的趋势,给人永不止息的感觉。
西方瓷器花纹特点

西方瓷器花纹特点
1. 人物题材装饰纹样:西方人物题材装饰纹样瓷器常将神话、宗教故事中的人物或内容居于瓷器中央,周围圈饰中国传统纹样的开光。
这种融合使外销青花瓷器图案更加丰富多彩,展现出中西文化的交融。
2. 园林山水纹样:山水楼阁纹是一种典型的外销青花瓷器纹样,它受到了欧洲贵族审美的影响。
乾隆中期之前,山水楼阁纹样构图疏朗、简洁,画面留白较多,具有水墨山水画的韵味。
而乾隆中期后,为迎合欧洲市场,这些纹样变得更加繁复,构图紧密,注重画面明暗关系。
3. 花卉题材:内销传统青花瓷多以缠枝莲纹装饰,而外销青花瓷则以雏菊纹最具代表性。
雏菊纹样常以点散式或重复连续的放射状围绕盘身中心作为开光装饰,与繁杂的缠枝莲纹不同,具有清新自然的韵味。
总之,西方瓷器花纹特点十分丰富,具体体现在人物、山水、花卉等各个题材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古典家具纹饰之比较(上)
来源:金凯莎作者:金凯莎发布时间:2010-11-21 查看次数:486
中西古典家具的精美的雕刻纹样是家具作为传统手工艺形式的主要装饰手法,蕴藏着无穷的美学意蕴。
古典家具的精品主要服务于当时的统治阶级、王公贵族,其装饰图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主流的人文思想和审美价值取向。
明清家具作为我国古典家具的集大成者,无疑有很丰富的装饰内容和题材,大凡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卉虫鱼、博古器物、西洋纹样、喜庆吉祥等无所不包。
倘若仔细推敲,其中颇有一些规律可寻。
明清的装饰图案题材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1、动物纹样
动物纹样包括蟠龙纹、蟠虎纹、凤纹、麒麟纹、鹿纹、鹤纹、喜鹊纹等,大都选用人们崇拜喜爱之物,其中以龙纹、凤纹尤为突出。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
它刚强劲健,富于变化,性猛而威,能兴云作雨,封建时代用龙作为皇权的象征,故龙纹多用于宫廷与皇族家具上。
凤,古人称之为神鸟,百鸟之王,出于东方君子之国,每当天下大宁,其声若萧,清高雍容。
龙凤形象均是人们杜撰假想出来的祥瑞象征形象,反映了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对自然现象的服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明清家具中的动物纹样明显带有先秦及魏晋南北朝的遗风--雄浑而博大、深厚而拙朴。
2、吉祥植物及人物纹样
吉祥植物纹样有牡丹纹、灵芝纹、莲花纹、海棠纹、梅、兰、竹、菊、松、葡萄等。
还有各种植物变形图案,如卷草纹、反草纹、缠枝纹、芝麻梗、藤等,各种植物什锦图案,如蔬菜及各种瓜果等。
吉祥植物纹样深受当时绘画的影响,极具富丽堂皇、绚丽多彩之美,充分体现出一种强烈的雍容华贵的审美追求。
像"岁寒三友"等植物形象,由于其某些特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生哲理和人生观的理解和信奉,于是也成为人们争相刻画的纹样。
山水人物纹样多半是反映历史典故、诗词故事和文人生活的画面,如游归图、南山观瀑、五老图、东篱采菊等景象,并以中国画的散点绘画技法为基础进行生动地描绘和展现。
3、几何纹样
有绳纹、回纹、盘肠纹、灯笼纹、冰裂纹、人子纹、方花纹、方汉纹、波纹、灵格纹、龟背纹、连环纹等。
这些几何纹样往往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东方特质和烙印。
4、吉祥图案或文字
吉祥纹样聚宝盆、六合同春、风调雨顺、龙舟、莺鹤、飞龙、双龙捧寿、五富团寿、麒麟送子、龙捧乾坤,文字有"福"、"寿"、"喜"及诗文等。
除了以上几类纹样外,还有一些,像仿古纹样、西洋纹饰和中式纹样结合的图案。
中国古典家具装饰纹样的内容多半是体现帝王富丽华贵的生活,也表现了文人崇尚高雅的心境,同时又反映了平民渴望与期盼祥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中国古典家具装饰上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装饰件与结构件的高度统一,即装饰结构化。
所谓装饰结构化是指在中国古典家具中绝大部分装饰部件既有很好的装饰作用,同时也是作为结构支撑部件存在的,这样才形成了家具简洁、明快的造型特点。
中国古典家具非常擅长利用木结构的每一部件进行艺术加工,借以获得替木牙子、托角牙子、云拱牙子、云头牙子、弓背牙子等装饰结构件:有用于四周边框之间的椭圆券口、方圆券口、海棠券口等。
而这些结构兼作装饰的部件,既起支撑和加固的作用,又在上面起线打挖或作浅浮雕,起着烘托的装饰作用。
霸王撑,对角十字撑、吊挂媚子、锼空媚子等结构形式既增强了家具的坚固性又极具装饰性
中西方古典家具纹饰之比较(下)
来源:金凯莎作者:金凯莎发布时间:2010-11-22 查看次数:601
西式古典家具中的装饰纹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宗教神话纹样
这类纹样大都反映了基督徒生活的场景或者古典神话,如普罗米修斯之死、天使形象、丘比特造型、斯芬克斯等。
通过这些宗教形象的再现,体现了人们对天堂的渴望,对上帝的膜拜,希望借此营造一种与上帝同在的生活场景。
2、动植物及人像纹样
莨叶饰、旋涡饰、垂花饰、扇贝饰以及神秘的生物图案,如狮身人面像,具有女人面孔及鸟翅与爪的怪物,头、翼似鹰,躯体似狮的怪兽,羊身蛇尾之怪兽、四肢修长的美丽少女等。
这些生物纹样体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
3、战争题材纹样
战争场面、竞赛、胜利占领以及战利品等具有帝国和军事象征意义的样式都属于该类,这类题材的装饰绝大部分出现在帝政风格和拿破仑风格家具中。
如展开翅膀的胜利女神像、月桂树花环、老鹰、带头盔勇士头像、带翼火炬、长矛战利品、面具和雷电等。
西方古典家具装饰纹样的内容多半是体现西方人争强好胜的性格和对自然界勇于征服的探索精神,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世界认知的渴望和强调个体独立的欲望,同时由于宗教在西方社会中所占的统治地位和主流地位,导致了宗教装饰题材的大量表现与刻画。
从上述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中国装饰纹样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含蓄性,书法式的抽象性,追求形神统一和完美意境的艺术效果:东方的宗教信仰是多神伦理型的,类似于图腾崇拜,主张的是出世逃避的消极思想和皇权统治,所以装饰纹样也体现了人们田园式的漫不经心。
西方纹样强调的是西方艺术的直接表现,人体美学的粗犷性,宗教的神秘性;西方的宗教信仰是智慧型的,它与科学精神有着内在联系的一面,主张的是入世的积极、平等的思想,这就决定了人们看重的是现世的幸福和个人人格的独立。
中西古典家具中装饰题材反映了东西方对自然界、宗教信仰、人生态度等问题的不同看法,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传统文化的反差,才会产生艺术形式上截然不同的表现:正是因为这种传统文化思想的巨大落差融入到家具中,使中西方古典家具具有了各自的魅力与独特性,才会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彼此吸收和借鉴。
中西方装饰纹样的表现手法也存在差异。
中西古典家具的装饰形象并不完全是原来的自然形象,大都经过了创作者的加工处理。
这是装饰题材创作的规律,也是一切艺术创作的规律。
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家具的装饰题材以简洁为主,重在写意,而西方古典家具的装饰以华贵著称,重在写实,同时中国古典装饰题材较西方的更为程式化、图案化。
比如猛兽在中西方古典家具中的刻画:龙纹出现在中式古典家具中的常常是程式化的变体龙纹,即拐子龙或者卷草龙,通过龙足、龙尾的高度图案化来简练纹样的外形,重在强调其内在神韵;老鹰等动物在西方古典家具中则表现得栩栩如生,鹰嘴、鹰眼、爪子,甚至每一根羽毛都刻画得非常逼真。
再比如同样是人物装饰题材,在中国古典家具中主要是刻画出大概轮廓,人物的五官往往被忽略掉,或者仅仅做一个模糊的平面化处理,点到为止;在西方古典家具中的处理则大不相同,人物的衣物、肌肉、五官乃至神情都要刻画得逼真到位,同时创作出人体的雕塑感来。
当然西方装饰题材也存在图案化、程式化的一面,只是远远不如中国这么突出而己。
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是中西自然主义审美观的不同。
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审美对象的刻画中求神似不求形似,营造的是抽象和空灵的装饰,是一种模糊的意象思维方式。
西方"天人相分"的观点使他们认为美就是真,求真就是求美,寻求一种精确的数的美学。
西方最早的美学定义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他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数,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