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10
古汉通论笔记

7、假借义:朱骏声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干。只是借用,不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如,解通邂(解后即邂逅)。
通论(五)
1、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通论(二)
1、语言既有继承性,更有发展性。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2、基本词汇:从古至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E、转注:说法不一。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从、武、信、休、。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5、六书当中最重要的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式是形声。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意义范畴并不等于词义本身,不能从意符知道本义。但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某一个形声字的几个意思中,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对意符有三点注意:
第三单元通论

•
3、主语+者+谓语,即“……者……”: • 虎者,戾虫(凶猛的动物);兵者,凶器; •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东阳:县名。) • 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 资。(老子;善人:善良的人,道德高的人; 师:老师;资:学生) 4、主语+谓语,即“……,……”,主、谓之后的 者、也都省略: •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 •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好象是齐晋的嘴 唇)。 • 荀卿,赵人;农,天下之本。
• (二)是: • 1、“是”字在先秦汉语里,其主要的词性是代词,可 以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如: •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吞并燕国。是:这样。 • 是心足以王矣。(《孟子· 梁惠王上》) • “是”在作代词的时候,它还有一个主要的语法作用, 那就是复指前文,使得判断对象和判断内容更加明显, 也使得句子更加紧凑。如: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 传· 僖公三十年》)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用非所利, 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韩非子· 五蠹》)
• 注意: • 并非所有动词作谓语均为叙述句,如: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众)庖月更刀,折 (砍断)也。 解释原因,是活用的判断句。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主语表结果,谓语表 原因。也是判断句。 3、他今天没来上课,是因为生病了。也是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示形式:(5+3种)
1、主语+谓语+也,即“……,也” •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系词)“是”(表 示日子、天气、籍贯等可省略),古代汉语则一般不用判断 词“是”,而是在谓语后加上语气词“也”来帮助表示判断。 这就形成判断句的一种基本形式。如: • 制,严邑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者, 辅助代词,语气词);此,壮士也。 2、主语+者+谓语+也。即“……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者,表示提顿;也,语气词,来帮助判断。 •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赵策,尚:崇尚,首功: 斩首示功。)吾所欲者,土地也。(韩非子)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通论(十四)1、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在句首或句中,同样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A、“夫”(fú)a、“夫”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从指示代词“夫”发展而来,已变成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那个”。
b、“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c、“若夫”等于“至于”。
如:此虽免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彼且恶乎待哉?B、“其”a、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1)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表示“大概”“恐怕”。
如:吾其还也。
其是之谓乎?其我之谓矣!2)在祈使句里,就简单地表示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句末语气词“吧”“啊”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如:君其问诸水滨。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b、可以加重反问的语气。
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
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无疑问代词)其谁曰不然?其何以行之哉!C、“惟”(唯、维)a、“惟”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语词。
在记叙文中,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
如: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祀,年)b、“唯”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表示希望。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荆卿留意焉。
c、“唯”用在句首可以帮助判断语气。
如: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d、“惟”“维”用于句中,帮助判断语气。
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厥土惟白壤。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D、除上述之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
如“繄”。
2、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
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
3、词头。
除“有”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A、“有”a、用于专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
如:“有夏”“有殷”“有虞”“有扈”,鲧纳有莘氏女,生禹。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一、二册完毕]通论(十六)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2、叠韵:两个字的韵相同(韵头不同也算叠韵),如现代汉语中“光芒”;“芣苢”在上古是叠韵;“知识”在上古却不是;“辗转”古今都是。
3、三十六字母:按传统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参见附录四)4、双声叠韵和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关系。
上古汉语里的双音词很少,而其中,除了叠音词(如“夭夭”)之外,不少双音词的两个音节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这些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古人称之为“连绵字”。
连绵字也有不属于双声叠韵的,但绝大多数属于双声叠韵。
5、双声叠韵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A、形容词性的连绵字:a、双声:觱发、缤纷、容与、憔悴、滑稽、便嬖b、叠韵:虺隤、窈纠、觳觫c、双声兼叠韵:辗转B、名词性的连绵字:a、双声:蟋蟀、蝃蝀、伊威b、叠韵:芣苢、仓庚、鎡基C、AB是纯粹的双音词。
此外,还有一些经常用在一起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有的非常接近连绵字,有的只能算两个词):a、双声:玄黄、洒埽、亲戚、妻妾、肯綮b、叠韵:涕泗、刚强D、利用连绵字和双声叠韵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
达到回环反复的效果。
6、注意:双声叠韵的分析是和语音系统的描写相联系的。
前人对上古声母和韵部的分合,看法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分析某些字是否双声叠韵时,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
7、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古籍校注和训诂专书 (3)第三章文字 (10)第四章音韵 (13)第五章天文和历法 (19)*本文档的材料是在选取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内容的基础上,参以其它教材的相关内容,综合编辑而成。
本文材料作为《古代汉语》课程的通论内容是不完整的,更为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四册),中华书局出版。
第一章绪论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主要包括文言和古白话两种形式。
文言是以先秦时代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既包括先秦时期的文献语言,也包括后来历代作家摹仿的作品语言。
白话是魏晋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一种书面语言。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也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
古代汉语是研习古代经典的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今后研习古代经典创造条件。
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通常分为文选和通论两个部分,其中通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语法:分实词、虚词、句子三大部分内容。
2、文字:包括文字的产生、流变及文字的结构,还包括古人对于汉字结构分析的“六书”等理论等。
它解决的是汉字的形体问题。
3、词汇:包括古今汉语词汇词义的演变、引申及同义词的辨析、解释词义的方法等。
4、音韵:主要涉及古代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古代的声母、韵部等的归纳探讨推测及通过声音解释意义等内容。
其中文字、音韵、词汇这三方面内容和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中的文字、音韵、训诂大体相当。
5、有关的古代文化的常识:如古代的典章制度、名物、工具书、文体、古书注释的相关知识等。
其中语法和词汇部分在古代汉语通论当中所占比重最大,主要是从语言规律这一角度,来阐述古代汉语在语言学上的现象。
而本课程不注重语言学上的知识,并不打算将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学来掌握,而只是要教给一种研习古代经典的方法,因此反而是传统训诂学的名号更符合开设本课程的要求。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讲义(第10讲 古汉语通论(七~八))【圣才出品】

第10讲古汉语通论(七~八)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疑问句、疑问词
一、什么是疑问句?
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为疑问句。
疑问句必须有疑问词(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
二、古代汉语常用的疑问词
(一)疑问代词
1、询问人:谁、孰(“谁”、“哪一个”)
2、询问事物、处所、原因、时间:孰、何、安、胡、曷、奚、恶(wū)(“什么”“哪里”、“为什么”、“什么时候”)
3、表示反问:安、恶、焉(“怎么”、“哪里”)(二)疑问语气词
1、乎、诸(“之乎”的合音)
2、与(欤)、邪(耶)
3、哉
古汉语疑问句,或用(一),或用(二),或(一)(二)均使用。
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前置
1、吾谁欺?欺天乎?(论·子罕)
2、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成三)
3、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隐元)
4、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
5、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僖)
四、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
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颜)
====[∽∽∽∽
●
∧] [ ] ——
7、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
●——
..] .[ ]
..——
..
8、(梁襄王)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
●
∧] ——
9、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报任安书)
[.∽∽∽∽
●∧] ——∽∽∽∽∽∽
●
—————∽∽
10、胡为至今不朝也?(战·齐策四)
[.∽∽∽∽
●
∧] [ ] [ ] ———
11、许子奚为不自织?(孟·滕文公上)
========[∽∽∽∽
●
∧] [ ] [ ] ——
五、几种表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何如”“何若”
由动词“如”等与疑问代词“何”组成的惯用词组,一般表示询问。
可译作“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等。
如:
与不穀同好,如何?《左·齐桓公伐楚》2、“如……何”、“若……何”、“奈……何”
固定格式。
表示处置。
可译作“把……
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项羽)
3、“不亦……乎”
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语疑而实质肯定。
可译作:“不是很……吗”、“不是太……吗”。
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学而)4、何以……为
奚以……为特点:
恶用……为“何、奚、恶、安”等替换;
何……为“以、用”等替换
安……为
↓↓↓
代词介词语气词
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
可译作:“为什么要……呢”、“干吗要……呢”、“哪里用得着……呢”。
如:
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5、“孰与”
由代词“孰”和动词“与”组成的动词
性偏正词组。
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物的得失(比较问句),作谓语。
可译作:“与……相比怎么样”、“比……怎么样”、“在……方面比……怎么样”。
如: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战·齐策一)句型转换: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救赵孰与<不救>?(战·齐策一)
句型转换:救赵与不救(赵)孰(利)?
单元总结
一、句尾语气词及其连用(新)
语气词是用来表示句子的各种语气的词。
语气词又叫语气助词或助词。
语气词可分为句首、句中、句尾三类。
古汉语常用的句尾语气词及其主要语法意义:
语气词连用,各个语气词都保留各自所表示的语气,但语气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二、古代汉语的特殊词序
(一)宾语前置
1、在叙述句中,用助词“是”、“之”“实”“焉”提宾(提宾标志)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 ] ∽∽∽∽∽△——∽∽∽∽∽∽∽∽∽∽△——
2在叙述句中,用“唯(惟)……是(之)”的格式提宾
父母唯其疾之忧。
==========[ ] ∽∽∽∽∽△——
3在叙述句中,指示代词“是”作宾语时,可以直接提前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4在叙述句中,当介词是“以”时,其宾语可以直接提前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 ——∽∽[∽∽∽∽∽∧] ——∽∽
5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 ] ∽∽——==== [ ] ∽∽——
6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必须前置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7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也必须前置
许子奚为不自织?
========= [ ∽∽∧] [ ] [ ] ——
(二)古代汉语动量表示法
1、上古无动量,数词直作状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 ] ——[ ] ——
2、数词移后作谓语,再在前面加个“者”
鲁仲连辞让者三。
========================== ——
附:古汉语物量表示法
1、用名词作量词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易》)
2、用物量词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诗·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