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李保山)D10z分子结构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 - 浙江科技学院精品课程网

有机化学 - 浙江科技学院精品课程网

1.7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按基本骨架分类 • 脂肪族化合物: 分子中碳原子相互结合成碳链或碳环
CH3CH2CH2CH3 CH3CHCH3环族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具有环状结构,但组成环的 原子除碳外,还有氧、硫、氮等其它元素的原子。
N
S
O
1.3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σ键: • 原子轨道重叠时,两个原子轨道都沿着轨道对称轴的 方向重叠,键轴(原子核间的连线)与轨道对称轴重 合。轨道重叠部分对称于键轴。 • 形象地说,σ键是两个原子轨道以“头碰头”的方式重 叠而形成的共价键。 氢分子形成:
氯分子形成:
1.3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π 键: • 两个对称轴相平行的p轨道,同时它 们节面又互相重合,那么这两个p轨 道就可以从侧面互相重叠,重叠部 分对称于节面,这样形成的共价键 称为π键。 • 形象地说,π键是两个p轨道以“肩并 肩”的方式重叠而形成,π键只存在 于双键和三键中。
CH3 CaCO3 O2 N NO2 H3CO Cl COOH Cl O COOH O CH3
NO2
TNT
百草敌
乙酰水杨酸
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1)有机化学的建立 有机化学奠基于在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1828年德 国化学家武勒(F.Wöhler)首先发现,用公认的无机物氰 酸氨(NH4OCN),可在实验室中制造出原来只能从人体排 泄物尿中取得的有机化合物尿素(H2NCONH2)。从此,化 学家们摒弃了不科学的“生命力”学说的束缚,即认为有机 物只能存在于生物体中,是“生命力”在制造这些有机化合 物。
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3)有机化学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A)材料科学中的有机化学 (B)环境科学 (C)生命过程中的有机化学 总之,有机化学也是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 这一提法,体现了所有有机化合物在结构上的相互联系, 也是有机化学的又一定义。

北师大版结构化学 习题答案

北师大版结构化学 习题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和习题1 什么是物质波和它的统计解释?2 如何理解合格波函数的基本条件?3 如何理解态叠加原理?4 测不准原理的根源是什么?5 铝的逸出功是4.2eV ,用2000Å的光照射时,问(a )产生的光电子动能是多少?(b)与其相联系的德布罗依波波长是多少?(c)如果电子位置不确定量与德布罗依波波长相当,其动量不确定量如何?6 波函数e -x (0≤x ≤∞)是否是合格波函数,它归一化了吗?如未归一化,求归一化常数。

7 一个量子数为n ,宽度为l 的一维势箱中的粒子,①在0~1/4 区域内的几率是多少?②n 取何值时几率最大?③当n →∞时,这个几率的极限是多少? 8 函数x ll x l l x ππψ2sin 22sin 23)(+=是不是一维势箱中粒子的可能状态?如果是,其能量有无确定值?如果有,是多少?如果能量没有确定值,其平均值是多少? 9 在算符∑,错误!未定义书签。

, exp,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那些是线性算符?10 下列函数, 那些是错误!未定义书签。

的本征函数? 并求出相应的本征值。

(a) e imx (b) sin x (c) x 2+ y 2 (d) (a -x )e -x11 有算符,ˆ,ˆX X dx d D== 求D X X D ˆˆˆˆ-。

参考答案1 象电子等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被称作物质波。

物质波的波动性是和微粒行为的统计性联系在一起的。

对大量粒子而言,衍射强度(即波的强度)大的地方,粒子出现的数目就多,而衍射强度小的地方,粒子出现的数目就少。

对一个粒子而言,通过晶体到达底片的位置不能准确预测。

若将相同速度的粒子,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多次相同的实验,一定会在衍射强度大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在衍射强度小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少。

因此按照波恩物质波的统计解释,对于单个粒子,ψψ=ψ*2代表粒子的几率密度,在时刻t ,空间q 点附近体积元τd 内粒子的几率应为τd 2ψ;在整个空间找到一个粒子的几率应为 12=ψ⎰τd 。

基础化学第二版李保山8 氧化还原反应习题解答-学生

基础化学第二版李保山8 氧化还原反应习题解答-学生

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习题 (p222-226) 参考答案1.解答:(1)3Cu2S +22HNO3 ==6Cu(NO3)2 +3H2SO4 +10NO↑+8H2O(2)NH4NO2 == N2↑+ 2H2O(3)(NH4)2Cr2O7 == N2↑+ Cr2O3 +4H2O(4)3As2S3 + 28HNO3+4 H2O ==6 H3AsO4 + 9H2SO4 +28 NO↑(5)K2Cr2O7 + 3H2S +4 H2SO4 == Cr2(SO4)3 + 3S↓ + 7H2O + K2SO4(6)2Na2S2O3 + I2 == Na2S4O6 + 2NaI(7)2 MnO4-+3 Mn2+ +2 H2O ==5 MnO2↓ +4 H+(8)4[Co(NH3)6]2+ + O2 +2H2O ==4 [Co(NH3)6]3+ + 4OH-2.解答:(1)Cr2O72- + 3H2O2 + 8H+ ==2 Cr3+ + 3O2↑ +7 H2O(2)2 MnO4- +5 SO32- +6 H+ == 2Mn2+ + 5 SO42- +3 H2O(3)ClO3- + 6I- + 6H+ == Cl- +3 I2 + 3H2O(4)5NaBiO3(s) + 2Mn2+ +14 H+ == 5Na+ +5 Bi3+ + 2 MnO4- +7 H2O(5)H2S +2 Fe3+ ==S +2Fe2+ + 2H+(6) 3P4(s)+20HNO3(浓)+8 H2O ===12H3PO4+20NO↑(7) 2FeS2+30HNO3==Fe2(SO4)3+30NO2↑+H2SO4+14H2O(8) 7PbO2+2MnBr2+14HNO3==7Pb(NO3)2+2Br2+2HMnO4+6 H2O(9) 28HNO3+3As2S3+4H2O==9H2SO4+6H3AsO4+28NO↑(10) As2S5+10NO3-+10H+==2H3AsO4+10NO2↑+5S↓+2 H2O(11) 2Bi3++3S2O32-+3H2O==Bi2S3↓+3SO42-+6H+(12)Cl2 + 2OH-== Cl- + ClO-+ H2O(13)2[Cr(OH)4]—+ 3H2O2 + 2OH—== 2 CrO42- +8H2O(14)SO32- + Cl2 +2OH-==2 Cl—+ SO42-+ H2O3.解答:(1)逆向;(2)正向;(3)正向;(4)正向4.解答:(1)1.55V;(2)1.67V;(3)-0.17V;(4 ) 0.34V;(5)-0.40V;(6)0.56V5.解答:(1)所以电极反应:(+) Ag++e==Ag(-) Cu2+ +2e== Cu电池符号:(-) Cu|Cu2+(0.010mol·L-1)||Ag+(0.10 mol·L-1)|Ag (+)电动势∶E=0.46V(2)电极反应:(+) MnO2+ 4H++2e== Mn2++ 2H2O(-) Cl2+2e ==2C l-电池符号:(-) Pt, Cl2(100kPa)|Cl-(12.0 mol·L-1)||Mn2+(1.0 mol·L-1),H+(12.0mol·L-1)|MnO2(s),Pt (+)电动势∶E =0.06V(3)反应正向进行,电极反应为:(+) I 2+2e==2I -(-) H 3AsO 4+2H ++2e ===H 3AsO 3+ H 2O 电池符号:(-) Pt|H 3AsO 4 (1.0 mol·L -1) ,H +(0.10 mol·L -1), H 3AsO 3(0.10 mol·L -1)||I -(0.010 mol·L -1)|I 2(s),Pt (+)电动势∶E =0.13V(4)反应正向进行,电极反应:(+) Cr 2O 72-+14H ++6e= 2Cr 3++ 7H 2O (-) Fe 3++e ==Fe 2+ 电池符号:(-)Pt|Fe 3+(1.0 mol·L -1), Fe 2+(0.10 mol·L -1)||Cr 2O 72-(1.0mol·L -1),Cr 3+(0.10 mol·L -1),H +(1.0 mol·L -1)|Pt (+)电动势∶E =0.52V6.解答:(1)x =1.2×10-3 mol·L -1;(2)y = 0.010 mol·L -1;(3) x min =1.42 mol·L -17.解答: E θ(Ag +/Ag)= +0.79932V8.解答: =7.1×10θPbI sp,K -99.解答:E θ(Ag 3PO 4/Ag)==0.49V 10.解答:E Ag 2S/Ag =-0.20V11.解答: (HCN)=6.22×10θK -1012.解答: E θ(H 3PO 4/H 2)= - 0.13V 13.解答:(1)电极反应式为:(+) Ag ++e == Ag(-) Zn 2+ +2e == Zn原电池符号: (-)Zn|Zn 2+(0.30 mol·L -1)||Ag +(0.10 mol·L -1)|Ag (+) (2)该原电池的电动势E =1.52V (3) 52θ100.5×=K (4)127L mol 106.2]Ag [−−+⋅×=14.解答:K θ=3.8×10515.解答:Ag +先被还原;c (Ag +)=5.3×10-9mol .L -116.解答:V 1.1)/Cr O Cr (3-272=+E17.解答:(1)逆向进行(2)(-)Pt|Cr 3+(1 mol·L -1),Cr 2O 72-(1 mol·L -1),H +(1 mol·L -1)||Cl -(1mol·L -1)|Cl 2(p θ), Pt (+) 电极反应式:+)3Cl 2+6e = 6Cl --)Cr 2O 72-+14H ++6e=2Cr 3++3Cl 2+7H 2O(3) 逆向进行;V E 44.0=18.解答:]S [lg 20592.0]Cu lg[20592.02θsp,CuS θ)/Cu Cu (2θ)/Cu Cu ()/Cu Cu (222−++=+=+++K E EE126.0V 702.0783.0103.6lg 20592.0337.0θ/PbPb 362−=<−=×+=+−E V 所以可以正常放电。

《基础化学》习题答案第3版

《基础化学》习题答案第3版

《基础化学》习题答案(第3版)第一章 习题答案1.答:能量单位J 、质量单位μg 、长度单位nm 、温度单位℃、属于SI 单位;其他不是。

2.答:SI 基本单位:m 、kg 、s 、A 、K 、mol 、cd 。

3.答:一切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都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法定计量单位中还明确规定采用了若干可与国际单位制并用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第二章习题答案1. 解: 根据)()O H ()O H ()O H (222蔗糖n n n x +=0292mol .0mol 342g g0.10)( mol 56.5mol 18.0g g 100)O H (1-1-2=⋅==⋅=蔗糖n n995.00.0292molmol 56.5mol56.5)O H (2=+=xkPa33.20.995kPa 34.2)O H ()O H (2*2=⨯==x p p2.解:)B ()O H ()()O H (999.00.1molmol 08mol08)O H ()O H ()O H ()O H (899.00.1molmol 04mol04)O H ()O H ()O H ()(999.00.1molmol 80mol80)()()()O H (999.00.1mol mol 80mol80)O H ()O H ()O H (*2**2*22*22*2*22*23***2*2*22*21答案为苯苯苯苯苯∴>=+⋅===+⋅===+⋅===+⋅==p p p p x p p p p x p p p p x p p p p x p p3.解:与人体血浆等渗。

11os f 11os f B f B f f 11-1-1-os L mmol 310L mol 31.0C58.0K58.0L mol 31.0mol kg K 86.1L mol 31.0L00.1mol 147g g33.03mol 74.6g g 30.02mol 58.5g g 50.82-----⋅=⋅=︒-==⋅⨯⋅⋅=≈≈=∆⋅=⋅⨯+⋅⨯+⋅⨯=c T c K c iK b iK T c4.解:K 85.1molkg K 512.00.510Kmol kg K 86.1mol g 1.28mol kg 0281.00.510K 250g g 00.7mol kg K 512.011b b f B f f 111b A B b B =⋅⋅⋅⋅⋅=∆⋅=⋅=∆⋅=⋅=⨯⨯⋅⋅=∆⋅⋅=-----K T K b K T T m m K MT f = -1.85℃ 5. 解:压略高于人体眼液的渗透kPa869K 310K mol L kPa 314.8L mol 337.0L mmol 337L mol 337.0mL10001.000LmL 1000mol 61.8g g 00.17mol 161.5g g 00.52111-os 1-1-1-1-os =⨯⋅⋅⋅⨯⋅==⋅=⋅=⨯⋅+⋅⨯=--RT c Πc6. 解:11A fB f B 11A b B b B mol kg 61.1100g0.220K g0.19mol kg K 86.1mol kg 62.1100g 0.0600K g 0.19mol kg .512K 0----⋅=⨯⨯⋅⋅=∆=⋅=⨯⨯⋅⋅=∆=m T m K M m T m K M用两种方法计算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基本相同。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学基础

CH4 : CH3 CH3: CH3 CH2 CH3:
CH3
甲基;
CH3 CH2 乙基 ; CH3 CH2 CH2 正丙基 CH3 CH CH3 异丙基;只有两个
CH3 CH2 CH2 CH3: CH3 CH2 CH2 CH2 正丁基
正丁烷
CH3 CH3CHCH3
CH3 CH2 CH CH3 仲丁基; 仲碳
CH4 + Cl2 CH3Cl + Cl2
CH3Cl + HCl CH2Cl2 + HCl
一氯甲烷 二氯甲烷 三氯甲烷 四氯甲烷 混 合 物
取代反应: 像甲烷分子中的一个H原子(或几个H原子) 被其它原子(或基)所替代的反应。
2) 氧化反应
2 C2H6 + 7 O2 2 CO2 + 6 H2O + 热
CH3 CH3CHCH2
CH3 CH3CCH3
异丁基
异丁烷
叔丁基
叔碳
3) 烷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法) (1) 取最长碳链为主链,称为某烷。顺序为甲、乙、丙、 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一、十二、十三……。 (2) 主链上碳原子编号从靠近支链的一端开始,以1, 2,……表示。 (3) 侧链为取代基,命名时将基的名称写在母体名称前面, 其位次以1,2,3……表示,取代基数目以二、三、四等表示。 (4) 中文与阿拉伯数字间用短横线格开,基的排列由小到 大,由简到繁,位次号应尽可能小。如: CH3
高分子绝缘材料化学基础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李长明 韩宝忠
第1 章
有机化学基础
1.1 有机化合物概论 1.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由单一元素构成的物质。 单质: 如H2、O2、C、Cu、Al等。 由两种及两种以上元素构成的物质。 化合物: 如H2O、CH3CH2OH。 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主要是含碳的化合物,但是有些简单的含碳化 合物,如CO、CO2和碳酸盐等具有典型的无机 物性质也不列入有机化合物中。 有机化学: 碳化合物的化学,它主要研究有机物的组成、 结构、性质、合成方法、用途以及有关的化学 理论。

《基础化学》教材习题答案(第3版)

《基础化学》教材习题答案(第3版)

第一章 习题答案1.答:能量单位J 、质量单位μg 、长度单位nm 、温度单位℃、属于SI 单位;其他不是。

2.答:SI 基本单位:m 、kg 、s 、A 、K 、mol 、cd 。

3.答:一切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都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法定计量单位中还明确规定采用了若干可与国际单位制并用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第二章习题答案1. 解: 根据)()O H ()O H ()O H (222蔗糖n n n x +=0292m o l .0m o l 342g g0.10)( mol 56.5mol 18.0g g 100)O H (1-1-2=⋅==⋅=蔗糖n n 995.00.0292m o lm o l 56.5mol56.5)O H (2=+=xkPa 33.20.995kPa 34.2)O H ()O H (2*2=⨯==x p p2.解:)B ()O H ()()O H (999.00.1molmol 08mol08)O H ()O H ()O H ()O H (899.00.1molmol 04mol 04)O H ()O H ()O H ()(999.00.1molmol 80mol80)()()()O H (999.00.1mol mol 80mol80)O H ()O H ()O H (*2**2*22*22*2*22*23***2*2*22*21答案为苯苯苯苯苯∴>=+⋅===+⋅===+⋅===+⋅==p p p p x p p p p x p p p p x p p p p x p p 3.解:与人体血浆等渗。

11os f 11os f B f B f f 11-1-1-os L mmol 310L mol 31.0C58.0K58.0L mol 31.0mol kg K 86.1L mol 31.0L00.1mol 147g g33.03mol 74.6g g 30.02mol 58.5g g 50.82-----⋅=⋅=︒-==⋅⨯⋅⋅=≈≈=∆⋅=⋅⨯+⋅⨯+⋅⨯=c T c K c iK b iK T c4.解:K 85.1mol kg K 512.00.510Kmol kg K 86.1mol g 1.28mol kg 0281.00.510K 250g g 00.7mol kg K 512.011b b f B f f 111b A B b B =⋅⋅⋅⋅⋅=∆⋅=⋅=∆⋅=⋅=⨯⨯⋅⋅=∆⋅⋅=-----K T K b K T T m m K MT f = -1.85℃ 5. 解:压略高于人体眼液的渗透kPa 869K 310K mol L kPa 314.8L mol 337.0L mmol 337L mol 337.0mL10001.000LmL 1000mol 61.8g g 00.17mol 161.5g g 00.52111-os 1-1-1-1-os =⨯⋅⋅⋅⨯⋅==⋅=⋅=⨯⋅+⋅⨯=--RT c Πc6. 解:11A fB f B 11A b B b B mol kg 61.1100g0.220K g0.19mol kg K 86.1mol kg 62.1100g 0.0600K g 0.19mol kg .512K 0----⋅=⨯⨯⋅⋅=∆=⋅=⨯⨯⋅⋅=∆=m T m K M m T m K M用两种方法计算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基本相同。

《基础化学》习题答案(第3版)

《基础化学》习题答案(第3版)

第一章 习题答案1.答:能量单位 J 、质量单位 μg、长度单位 nm 、温度单位℃、属于 SI 单位;其他不是。

2.答: SI 基本单位: m 、kg 、 s 、 A 、 K 、 mol 、 cd 。

3.答:一切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都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法定计量单位中还明确规定采用了若干可与国际单位制并用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第二章习题答案1. 解:根据x(H 2O)n( H 2O )n(H 2O)n(蔗糖 )n(H 2O)100g5.56moln(蔗糖 ) 10.0g 0.0 2 9 2 m o l18.0gmol -1342g m o -1lx( H 2O)5.56mol0.9955.56m o l0. 0 2 9 2 m o lp( H 2O) p * x(H 2O)2.34kPa 0.9952.33kPa2. 解:p 1p(H 2 O)* x( H 2 O) p( H 2 O)*80mol0.999 p(H 2 O) *80mol 0.1molp 2p(苯 )* x( 苯)p(苯 )*80mol0.999 p(苯) *80mol 0.1molp 3p(H 2 O)* x( H 2 O) p( H 2 O)*40mol0.998p(H 2 O)*40mol 0.1molp 2p(H 2 O)* x( H 2O) p( H 2O)*80mol0.999 p(H 2 O)*80mol 0.1mol苯) *p(H 2 O) *p(答案为 (B)3. 解:28.50g20.30g30.33gc os58.5g mol -174.6g mol -1 147g mol -10.31mol L 11.00LT fiK f b B iK f c BK fcos1.86K kg mol 1 0.31mol L 10.58KT f0.58 Cc os 0.31mol L 1 310mmol L 1与人体血浆等渗。

基础化学(200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基础化学(200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结合“创新实验基金”突出“个性化”培养。本课程的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 和本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无机化学
基础化学之无机化学
1、课程性质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是以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部颁无机化学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的。 根据面向21世纪的培养目标,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精神,依据国家教委颁发的化学专业课程的 知识点,加强基础,删除陈旧的内容,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化学知识,与后续课程协调分工, 减少重复,减少学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化学基础教材可作为化学近源专业类的基础化学课程或普通化学课程的教材,也适用于化学远源专业的 学生(如机、电等)以及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自学。
课程特点
1、本课程具有直观性和系统性强的特点,通过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注意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巩固,为 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是学生进大学后的第一门化学课,它的任务是为学习后续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 学》等课程提供必需基本理论知识,同时掌握无机化学常见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以及无机化学常见反应类 型和反应规律。教学中既要注意与中学内容相衔接,又力求以近代化学学科基础理论为起点。课程课堂教学时数 为90学时,分上下两学期进行。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自学和多媒体教学为辅。
普通化学
基础化学之普通化学
基础化学
1、课程性质
普通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课。它简明地反映了近代化学学科的一般原理,是化学与工程 技术间的桥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推测方法 (AXm)
(1)确定中心原子A的价层电子对数VP
VP=1/2[A的价电子数+X提供的价电子数 -离子电荷代数值]
原则:①A的价电子数=主族序数;
②配体X: H和卤素每个原子各提供一 个价电子, 氧与硫不提供价 电子;
例:VP(
1 )= (6+4×20-(-2))=4 SO 2 4
2020/12/19
VP (NH4+) = (5 + 4×1 – 1) / 2 = 4 VP (IF2–) = [7 + 2×1 – (–1)] / 2 = 5
s
px
+
x
-
+
BeCl2的成键过程:铍原子杂化
1800
sp
sp
x
-
+
-+
2s
2p
铍原子基态
2020/12/19
2s
2p
激发态
sp
2p
杂化状态
28
BeCl2 的成键过程:
2020/12/19
29
2020/12/19
30
4.不等性sp3杂化
NH 3
H N H10718'
sp 3
2p
s p3杂化
2s
章化学键及分子结构
§1共价键 §2杂化轨道理论 §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4分子间力和氢键 §5离子极化
2020/12/19
1
本章作业: P324~325习题:2,6,7,8
2020/12/19
2
1 共价键 1. 化学键
分子或晶体中相邻原子间 强烈的相互作用
共价键 分类 金属键
离子键
2020/12/19
2020/12/19
5
共价键的本质: 原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原子轨道的重叠,原子间通过共用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对使体系
能量降低,由此形成共价键。
2020/12/19
6
共价键的特征
(1)饱和性
H Cl H O H N N
(2)方向性
2.2 键型 (1)σ键:头碰头
(原子轨道角度分布以同号重叠)
sssp pp
2p
O == C 12
H2S 中: S 的 3px, 3py H 的 1s
1s y
2020/12/19
x
1s
13
C和H形成的C-H化合物中,应该形成CH2, 但实际上是形成了CH4,怎样解释?
2020/12/19
14
2 杂化轨道理论 基本要点: 1 成键时能级相近的价电可子以轨把道它相看混作杂V,B法的发展与补充
2020/12/19
10
(3)配位键 形成条件:成键原子一方有孤对电子,
另一方有空轨道。 例:
NH
4
H
HNH
H
BF4
F
FBF
CO
CO
F 2s2 2p2 2s2 2p4
CO的价键结构式: (与N2为等电子分子)
2020/12/19
11
2s C: O:
•• : O —— C :


2020/12/19
H2O H 2S
O,S (ⅥA)
35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Nhomakorabea基本要点
1.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与中心原子的 价层电子对数目有关
VP = BP + LP
(价层)
(成键)
(孤对)
2.价层电子对尽可能远离,以使斥力最小
LP-LP > LP-BP > BP-BP
3.根据VP和LP, 推测分子的空间构型
2020/12/19
22
2020/12/19
23
2020/12/19
24
2020/12/19
25
3. sp杂化
Be:2s2
BH2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
2p 2s
2s
2p
激发 2 s
sp杂化
H Be
H
2p
sp
2020/12/19
Be采用sp杂化 生成BeH2
26
两个sp杂化轨道
2020/12/19
27
2 杂化类型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 ① sp杂化轨道 1个ns 轨道与1个 np 轨道杂化形成2个sp杂化轨道:
sp3杂化
2020/12/19
CH4的形成
17
2020/12/19
18
2.sp2杂化 BF3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F
B
F
F
B: 2s22p1
2p
2s
2020/12/19
19
BF3的形成 2 p
2p1 2S2
激发
2s
sp2杂化
2p
sp2
2020/12/19
20
2020/12/19
21
2020/12/19
2020/12/19
31
2020/12/19
32
H 2O
2p
2s
H O H10430'
s p3杂化
sp 3
2020/12/19
33
2020/12/19
104o30’ 34
小结: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杂化轨道类型 参加杂化的轨道 杂化轨道数 成键轨道夹角 分子空间构型
实例
中心原子
sp sp 2
37
注:① 卤素原子作中心原子时,提供所有的7个 价电子,作配位原子时只提供1个价电子;
② 氧族元素的原子作中心原子时,提供所有 的6个价电子,作配位原子时不提供价电子;
③ 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作中心原子时,最外 层电子均看作价层电子
2020/12/19
38
例:计算 NH4+、IF2–的价层电子对 的数目。
形成新的价电子轨道——杂化轨道。 2 杂化前后轨道数目不变。 3 杂化后轨道伸展方向,形状发生改变,
成键时轨道可以更大程度的重叠, 使成 键能力增强。
2020/12/19
15
1. sp3杂化 CH4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
C:2s22p2 2020/12/19
2p
2s
16
2p
2p
2s
激发 2s
sp3
3
2 价键理论(valence band, VB法)
2.1 键的形成与特点 2.2 键型
2020/12/19
4
2.1 键的形成与特点
价键(Valence Bond, VB)理论基本观点: 两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相连形成分子。是基于电子定域于两原子之间的成键理论。
共价键的形成与本质: (1)成键两原子靠近时, 键合双方各提供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 (2)键合双方原子轨道应尽可能最大程度地重叠。(对称性相同, 能量相近的轨道发生重叠)
s+p s+(2)p
sp 3
s+(3)p
不等性 s+(3)p
sp 3
2
3
4
4
180 0 120 0 109028' 90010029'8
2020/12/19
BeCl2 BF 3 CH 4
HgCl BCl SiCl Be(ⅡA)
2
3
B(ⅢA)
4
C,Si
Hg(ⅡB)
(ⅣA)
NH 3
PH 3
N,P (ⅤA)
键能较高
(2)π键:肩并肩 键能较低
N2 2s22p3 NN
2020/12/19
7
Cl: 3s2 3p5 3px1 3py2 3pz2
键 :头碰头方式重叠
2020/12/19
8
键: 肩并肩方式重叠 p-p 键
2020/12/19
N: 2s2 2p3 2px1 2py1 2pz1
9
键: 肩并肩方式重叠 p-d 键 d-d 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