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传病害及控制
土壤病害的防治措施与方法

土壤病害的防治措施与方法土壤病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对于保护土壤健康和提高农产品生产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土壤病害防治的一些措施和方法的详细介绍:1. 合理轮作制度: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是土壤病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作物的根系分布和泌根物质有所差异,适当的轮作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寄生量,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2. 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效的土壤病害防治措施。
秸秆中的有机物质可以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减少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条件。
3. 深翻耕作:深翻耕作是一种机械化耕作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和代谢产物的积累。
深翻耕作可以将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埋藏到较深的土壤层中,减少其对作物的侵害。
4. 有机肥的使用:有机肥是土壤病害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
有机肥中富含大量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对土壤有机体的繁殖和生长有着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土壤的养分状况和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的抗病能力。
5.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品种是有效防治土壤病害的关键。
育种单位应根据不同病原菌的侵染途径和作物的抗病特性,培育出抗病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6. 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微生物制剂是一种生物防治手段,通过应用一定的微生物来抑制病原菌的侵染和繁殖。
例如,施用利用拮抗菌和生物菌剂来控制土传病害,可以有效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7. 防治病虫害:土壤病害和病虫害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综合防治病虫害是防治土壤病害的重要手段。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和非化学防治方法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有助于降低土壤病害的风险。
8. 氮磷钾平衡施肥:正确施肥对土壤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物合理的氮磷钾平衡施肥可以提高其抗逆性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从而增加土壤肥力和作物的抗病能力。
9. 清除病害残体:及时清除病害残体和作物秧苗是有效控制土壤病害传播的措施之一。
土传病害的危害及防治技术

S c l e r o t i n i a S C I e r o e i 0 ’ u m R h i z o c t o n i a s o l a n i P s e u d o m o n a s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P s e u d o m o n a s s y r i n g a e p v .t O m a t 0 P s e u d o m o n a s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E r  ̄ i n i a c a r o t o v o r a s u b s p .a t r o s e p t j c a E r  ̄ i n i a c a r o t o v o r a s u b s p .c a r o t o v o r a P s e u d o m o n a s s y r J n g a e p v .1 a c h r y m a n s P l a s m o d i o p h o r a b r a s s i c a ^ j o i d o g y n e s p
培, 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保护地和集约化种植方式造成连茬 栽培,土传病害发生越来越重,在未来栽培的作物也将由当前的蔬
土 传病 害发 生特点 及主要 类 别
土传性病害危害大、 范围广、 种类多、 治 理难 ,主要原因在于 : 1 . 土传病原菌及根 结 线虫 陕速检测技术落后,防治缺乏针对 ; 2由于土地有限和实行集约化种植 , 轮作很
防治土传病害的药剂配方

防治土传病害的药剂配方
土传病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不同类型的土传病害,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药剂配方来进行防治。
1. 病毒性土传病害
对于病毒性土传病害,可采用如下药剂配方:
硫酸铜 0.2% + 杀螨威 0.5% + 氢氧化钠 0.5% + 乳化剂 0.3% 以上药剂按比例混合后,可用喷雾器喷施于植株叶面和土壤表面,每隔7-10天喷雾一次,连续喷雾3-4次。
2. 真菌性土传病害
对于真菌性土传病害,可采用如下药剂配方:
甲基硫菌灵 0.3% + 多菌灵 0.3% + 氢氧化钠 0.5% + 乳化剂0.3%
以上药剂按比例混合后,可用喷雾器喷施于植株叶面和土壤表面,每隔7-10天喷雾一次,连续喷雾3-4次。
3. 细菌性土传病害
对于细菌性土传病害,可采用如下药剂配方:
链霉素 0.1% + 恶霉胺 0.3% + 氢氧化钠 0.5% + 乳化剂 0.3% 以上药剂按比例混合后,可用喷雾器喷施于植株叶面和土壤表面,每隔7-10天喷雾一次,连续喷雾3-4次。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药剂时应按照药剂说明进行配比和使用,同时在喷雾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防护措施,以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

3.化学防治措施
(1)农药筛选:根据土传病害种类和抗药性监测结果,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2)精准施药:采用先进的施药设备,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
(3)交替使用:合理搭配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4.综合防治策略
3.增强农民对土传病害防治的认识,提高防治效果。
三、解决方案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土传病害种类,选择具有抗病性的作物品种。
(2)轮作:合理规划作物种植结构,实行轮作制度,减少连作,降低土传病害发生率。
(3)深翻:深翻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
(4)土壤消毒:对于重茬地、病源地等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可采用太阳能消毒、化学消毒等方法进行土壤处理。
二、目标
1.降低土传病害发生率,减轻病害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合理利量安全,减少农药残留。
4.提高农民对土传病害防治的认识和技术水平。
三、解决方案
1.农业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土传病害种类,筛选和推广抗病性较强的作物品种。
(2)轮作和间作:合理规划作物种植结构,实行轮作和间作制度,降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和传播。
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
第1篇
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
一、背景
土传病害是指由土壤传播的植物病害,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是农业大国,土传病害种类繁多,防治任务艰巨。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土传病害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
1.降低土传病害发生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2.合法合规使用生物农药、化学农药和农业措施,减少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

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引言土传病害是指由土壤中的病原体引起的农作物疾病。
土传病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影响农民的收益。
为了解决土传病害问题,农业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土传病害解决方案,包括合理轮作、增加土壤有机质、利用生物防治等。
一、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一种有效的土传病害防治方法。
轮作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不同作物之间轮换种植,以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轮作可以打破病原体的生物循环,减少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和繁殖,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土传病害的效果。
在轮作中,应选择与作物病原体无关或抵抗性较强的作物进行间作,避免连作同一作物。
二、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有机质是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和控制土传病害的一种有效方法。
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的持水性和通气性,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供给能力。
此外,有机质还能改变土壤的酸碱度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种植绿肥作物、施入农家肥、利用农田废弃物等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三、利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土传病害防治方式。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或增加天敌、寄生虫和拮抗微生物等益生物种群,来控制病原体的传播和繁殖。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和寄生虫、施用拮抗微生物制剂等。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资源,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生态环境的污染,并且具有较好的长效控制作用。
四、科学施肥和灌溉科学施肥和灌溉方式是预防土传病害的重要措施。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养分利用率和抗病能力,从而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应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精确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和缺肥。
同时,合理的灌溉方式可以保持土壤湿度适宜,减少病原体在土壤中的传播和繁殖。
五、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是及时发现和控制土传病害的关键。
通过定期巡场、实施调查和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病害的蔓延趋势和病原体的繁殖情况。
预警系统可以及时预报病害风险和发展势头,帮助农民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
土传病害如何防治

土传病害如何防治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
一、什么是土传病害?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
常见的土传病害有:辣椒、茄子、黄瓜猝倒病、立枯病、疫病、根腐病、枯(黄)萎病,番茄、辣椒的青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油菜、莴苣的菌核病,小麦全蚀病、棉花立枯病、红腐病、黄萎病及线虫等。
二、土传病害的危害有哪些?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
作物生长后期发生病害,一般年份减产20%-30%,严重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
土传病害发病后,比较难以防治,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很难被杀死,来年继续侵害作物,如此循环,病害越来越严重。
三、土传病害是如何生活的?在一般情况下,土壤病菌能产生大量菌体,只要条件对病菌生长发育有利而寄主又是感病的,病菌就可以大量繁殖并侵染寄主。
在感病寄主存在下,这些病菌就可以进入持续的致病期,随着作物的连作而大量繁殖扩散,但之后养分被消耗完或土壤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对病菌不利时,病菌又可以进入休眠期,等到条件适宜就再度发病。
四、土传病害是怎样引起的?1、连作:是病土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主要原因是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使相应的某些病菌得以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形成病土,年年发病。
如茄科蔬菜连作,疫病、枯萎病等发生严重;西瓜连作,枯萎病发生严重;姜连作,可导致严重的姜瘟;草莓连作两年以上则死苗30%-50%。
2、施肥不当: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可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生长,从而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自1993年我国棉花黄萎病大暴发以来,几乎连年大发生,与棉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中有机物质大量减少有关。
3、线虫侵害:土壤线虫与病害有密切关系。
土壤线虫可造成植物根系的伤口,有利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往往线虫与真菌病害同时发生,如棉花枯萎病与土壤线虫密不可分,在美国棉花枯萎病称为枯萎—线虫复合病害。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作物土传病害是指由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侵染而导致的作物病害,这种病害的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对不同的作物都有一定的危害,因此预防作物土传病害成为了农业生产上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详细介绍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以及控制方法,以期给农业生产者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作物土传病害的原因1.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线虫等,它们对农作物都有一定的危害。
一旦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侵染了作物根部或地下茎部,就会引发作物的土传病害。
2.土壤环境土壤的酸碱度、通气性、水分含量等对土传病害的发生都有一定影响。
土壤过酸或过碱会影响土壤中益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使土传病害发生的概率增加。
3.栽培管理不善由于施肥、灌溉、耕作等栽培管理不善,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中益生菌的数量减少,从而容易使土传病害的发生。
1.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预防土传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通气性,减少土壤中的益生菌数量减少的情况。
2.合理灌溉合理灌溉有利于维持土壤的湿度和通气性,减少土壤中的有害气体的积聚,从而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3.轮作种植轮作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
通过轮作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缓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种群的增长。
4.清理田间杂草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从而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5.使用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作物品种种植是预防土传病害的有效措施。
抗病品种不容易受到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6.加强病害监测定期对田间作物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情况,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害的扩散。
1.土壤消毒对于已经发生土传病害的土壤,可以采用熏蒸、生物灭菌、光氧处理等土壤消毒方法,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一、轮作轮作是防治土传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合理进行作物间的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对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品种选用选用抗病或耐病的蔬菜品种,可大大地减轻土传病害的危害。
三、栽培防病即通过改进栽培方法来达到防病的目的。
1.深沟高畦栽培,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
2.合理密植,改善作物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地面湿度。
3.清洁田园,拔除病株,并在病株穴内撒施石灰。
4.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作物抗病性。
在作物生长中后期结合施药,喷施叶面肥2~3次。
5.嫁接防病,利用砧木嫁接换根,可有效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
四、土壤消毒
1.石灰消毒石灰既可杀菌又可中和土壤的酸性,可于翻耕前,每667m2撒施石灰50~100kg再翻耕,以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
2.大水浸泡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作物休闲之季,将水堵起来浸泡土壤。
浸泡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如果浸泡20天以上,可基本控制线虫危害。
3.高温消毒温室大棚在夏季高温季节,可将土壤翻耕,盖上地膜,再盖上棚膜,地面温度可达到50℃以上,以杀灭部分菌源。
4.药剂消毒在播种前,可用以下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
(1)真菌性病害可可以用土菌消、瑞苗清1000倍液、敌克松、井岗霉素、绿亨一号等防治。
(2)细菌性病害(如青枯病、软腐病)可以用水合霉素、农用链霉素,或络氨铜适量淋施土壤。
五、药剂防治在作物生长期,如发生以上土传病害,可选用相应的药剂进行喷雾或灌根,灌根方式除采用淋施外,还可将喷雾器的喷头取下,直接用喷雾器杆灌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传病害发生及治理农业生产中,许多病原物通过植物残体进行越冬越夏。
随着秸秆还田以及免耕技术的推广,绿色农业的发展,生产中对植物残体处理不够,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植物病害病原菌。
在合适的条件下,土壤里的病菌开始生长,并侵染植物,给植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
土传病害有很多种,不同作物有所不同。
对土壤病害的治理方式有很多种,生物防治加上药剂及其它的方法。
本文将对土传病害的种类进行概述,并阐述其侵染发病过程,对土传病害的治理方法做出总结。
关键字土传病害分类侵染循环防治1引言:土传病害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菌或者土壤中病株残体中的病菌,主要危害植株根、茎,侵染维管束,由根部向茎尖发展,病原菌在维管束内繁殖,阻塞其输送营养物质,致使植株枯萎死亡。
2土传病害的分类 2.1按侵染部位来分2.1.1根部研究发现稻瘟病菌能通过其它禾谷类植物如小麦、大麦的根部接种侵染并能产生土传病原菌根部侵染的病斑[1]。
对稻瘟病菌研究表明,它具有典型的根部侵染的土传病原菌所具有的侵染特性[2]。
小麦根部土传侵染病害,如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雪腐病。
各种线虫病害也是侵染根部的病原。
花生冠腐病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侵入子叶和胚芽,严重者死亡不能出土,轻者出土后根颈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2.1.2茎部由丝核菌侵染引起的立枯病等2.1.3生长点大豆霜霉病以卵孢子在残体中越冬,大豆萌发时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侵入寄主胚轴,进入生长点,蔓延整株。
2.1.5 植物伤口或表皮花生根腐病 2.2按侵染病源来分2.2.1真菌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锈病、立枯病、猝倒病、白绢病、煤烟病、黑斑病、根腐病、苗木茎腐病、菌核病等多种。
222原核生物小麦黑颖病由假单胞菌小麦致病变种引起;小麦蜜穗病;水稻白叶枯病属由细菌侵染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为害葡萄的细菌病害只有根头癌肿病;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如黄瓜细菌性叶枯病、柑桔溃疡病、菜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实细菌性斑疹病;由欧文氏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烂,如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茄科及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等。
蔬菜上具体为:(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缘枯病、叶枯病。
(2)西瓜:细菌性角斑病。
(3)番茄:青枯病、溃疡病、疮痂病、细菌性斑疹病。
(4)辣椒:青枯病、疮痂病、软腐病、细菌性叶斑病。
(5)白菜:白菜类软腐病、黑腐病、大白菜细菌性角斑病、叶斑病。
(6)甘蓝:甘蓝类软腐病、黑腐病、细菌性黑斑病。
(7)马铃薯:青枯病、环腐病、软腐病。
(8)菜豆:细菌性疫病、晕疫病。
(9)茄子:青枯病。
(10)柑橘:溃疡病。
(11)桃: 细菌性穿孔病。
(12)果树:根癌病2.2.3线虫包括针刺线虫、锥线虫、螺旋线虫和根结线虫、短体线虫、环线虫•、短体线虫、根结线虫等。
引起的植物病害,如小麦粒线虫病、花生根结线虫病、大豆胞囊线虫病,草地线虫病害等。
线虫通过蠕动,只能近距离移动。
随地表水的径流或病土或病草皮或病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
2.2.4病毒土壤传播的病毒相对较少,TMV的强抗病性使带它残枝的的土壤、肥料、种子等都成为初侵染来源。
小麦土传病毒不能经种子及昆虫媒介传播,在田间主要靠病土、病根茬及病田的流水传播蔓延。
小麦花叶病毒(SBWMV)由土壤中的禾谷多黏菌传播,一旦发病难以治理。
2.3按侵染对象来分2.3.1大田作物水稻:纹枯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它寄主残体上越冬。
带菌谷种和病稻草是白叶枯病菌主要初侵染源,其它还有再生稻、稻桩、杂草等。
稻曲病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表面和落入田间越冬,也可以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
翌年水稻孕穗至抽穗灌浆期,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座病形成子囊壳,其释放的子囊抱子是主要初侵染源。
其他病害如恶苗病、细菌性条斑病、稻苗疫病、细菌性谷枯病、烂秧病、细菌性基腐病、齿矮病、叶黑肿病、黄萎病、菌核秆腐病、云形病、叶尖枯病、窄条斑病、稻粒黑粉病等。
小麦:纹枯病病菌以菌核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夏越冬。
带菌土壤可以传播病害,混有病残体和未腐熟的有机肥也可以传病。
小麦全蚀病属于土传病害,可以菌丝体在土壤中和粪肥中越冬。
小麦包囊线虫主要土壤传播,病原线虫主要以包囊在土壤中越冬。
玉米: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以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
玉米茎基腐病是土传病害,禾谷镰抱和腐霉菌分别以菌丝、分生抱子和卵抱子在病株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
大豆:大豆根腐病由多种病原菌感染,根部和茎基部受害。
主要有四种:链抱菌根腐病、丝核菌根腐病、腐霉菌根腐病、疫霉菌根腐病。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抱子或菌核或卵抱子等休眠体在大豆残体和土壤中越冬。
病菌侵染幼苗幼根。
棉花:立枯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较少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线虫在土壤中完成生活循环。
雌虫把卵产在土壤中,二龄幼虫从卵壳中爬出,侵染根部。
棉苗红腐病病菌随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腐生越冬,病菌产生的分生抱子和菌丝体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病叶作为病残体存在于土壤中是该病传播重要菌源,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病菌穿过皮层细胞进入导管并在其中繁殖,产生的分生抱子及菌丝体堵塞导管。
甘薯:甘薯根腐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主要发生在大田生长期。
主要危害秧苗、地下茎和块根。
该病发生与品种抗病性、栽培方式及土壤含水量关系密切。
甘薯根结线虫病地下地上均可表现症状。
严重时薯蔓局部枯死,甚至全部枯萎。
烟草:烟草猝倒病病菌以卵抱子或厚垣抱子在土壤中越冬。
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抱子囊,以游动抱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
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能产生抱子囊,以游动抱子侵染烟草近土表的根茎部。
立枯病菌可以菌丝潜伏在烟草病残组织上或以小菌核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病菌可直接或间接侵入烟苗的茎基部。
花生:青枯菌主要在土壤中、病残体及未充分腐熟的堆肥中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
根结线虫病原线虫在土壤中的病根、病果壳虫瘤内外越冬,也可混入粪肥越冬。
花生冠腐病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土壤、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
根腐病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2・3・2果树根癌病菌生活在癌瘤组织中或土壤可达一年以上,随雨水或径流通过植物伤口侵入。
可侵染桃树、苹果、梨树、枣等。
发病与土壤条件有关,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
柑橘根结线虫病有根结线虫属的八种线虫侵染所致。
柑橘的种植区,气候条件基本都满足线虫的生长条件。
而土壤中的氧气会影响线虫的生长。
沙土发病较重,壤土较轻,黏土最轻。
2・3・3蔬菜各种蔬菜苗期的猝倒病、立枯病,瓜、果、豆类作物的枯萎病,茄子黄萎病,辣椒、菜豆、黄瓜的根腐病,茄果类作物的青枯病,黄瓜、番茄、芹菜的根结线虫,黄瓜、西葫芦、辣椒疫病以及菌核病、软腐病等,而其中危害最重的有立枯病、猝倒病、枯萎病、根腐病、疫病、根结线虫等,这些病害除了猝倒病和立枯病主要在幼苗期发病外,大部分苗期发生不明显,一般均在营养生长期转入生殖生长期之间开始发病,直至中、后期。
其病原物大多习居或半习居于土壤中,寄主范围广,且具有传染性,一旦大面积发生很难根除。
3土传病害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土传病害的病原菌主要是在土壤里越冬(夏),依赖土壤腐蚀质和残枝败叶残存物质内寄息,在土壤内存活的时间较长,一般枯萎病菌在土壤内可存货5—6年之久。
有些病原物产生各种各样的休眠体,如真菌的卵孢子、厚缘孢子、菌核、冬孢子、闭囊壳等。
这些休眠体能够抵抗不良环境而越冬、越夏。
如谷子白发病菌是以卵孢子在土壤、粪肥及种子上越冬;小麦秆黑粉菌和玉米丝黑粉菌是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及种子上越冬。
引起番茄灰霉病、小麦纹枯病、黄瓜菌核病、棉花黄萎病等病害的病原真菌都是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
有些病原物可以在病株残体、土壤及各种有机物上腐生而越冬、越夏。
如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圆斑病,稻温病,田间地头的秸秆是病害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才适宜的条件下,带菌残体释放出病害,造成危害得的传播。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再侵染的过程病害不大,但是由于病原菌有一个较长的腐生阶段,在腐生阶段可以完成菌量的大量积累,所以,短时间就可以造成严重的病害。
有些病原物的休眠体现存活在病株残体内,当残体腐烂分解后,再散落到土壤里。
土传病害的病原菌一般是通过土壤、肥料(有机肥)、灌溉水或流水进行传播,而不会象传染性病害一样通过气流、雨水传播。
传染性病害的危害部位是叶、茎、花、果为主,而土传病害的危害部位是植株地下部位的根、茎为主,以侵染寄主植物的维管束,逐渐向上延伸,由病原菌在维管束内繁殖,阻塞其输送营养物质,致使植株在短期内枯萎死亡。
4土传病害难以防治的原因4.1种植的局限性大田面积大,由于机械收割后残体碎屑遍布,不利于晒田。
还有残体堆积营造了潮湿环境,短期内无法腐烂,有利于病菌滋生。
对于大棚, 固定性强,棚室设施不可移动,种植地块也相对固定,菜农多年采用单一种植模式,多年的连作提供了土传病害赖以生存的寄主和繁殖的场所,使得病原菌大量繁殖、积累,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4.2缺乏认识,粗放管理土传病害在棚室上严重发生,菜农多对土传病害认识不清,不重视土壤消毒,清洁田园时病株残体随意处理,人为传播严重,致使棚室蔬菜土传病害呈明显加重趋势。
大田也是如此,残体到处堆积。
4.3防治难度大棚室蔬菜土传病害在土壤中发生,为害具有隐蔽性,增加了防治难度,使得棚室蔬菜的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甚至出现了有些菜农弃棚不种的现象。
大田里大面积使用杀菌药物少,一般使用除草剂较多。
导致病菌土中大量残留。
4.4盲目用药棚室蔬菜经济效益高,生产过程中频繁使用农药,使病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病性,增大了防治难度,使得菜农随意加大农药用量,不但达不到防治效果,还降低了蔬菜品质和产量。
4.5现代机械的缺陷收割机收割时,残体中夹杂许多种子,一些菌在此栖生。
土壤翻耕后,直接将残体买入土中。
给病菌越冬越夏创造了一定条件。
5土传病害的防治5.1植物分泌物根系分泌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核苷类、生长素类、酶类和酚类等物质为病原菌提供了有效的碳源与氮源。
李洪连[3]等研究表明,棉花抗性品种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病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而感病品种的根系分泌物能刺激土壤中病菌的生长。
黄瓜根系分泌物中的肉桂酸可以促进黄瓜枯萎病原菌的生长[4]。
裂解物质是病原菌的又一个营养源,同时也为病原茵的存活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寄主。
单一作物的连续种植,形成了特殊的土壤环境,作物根系分泌物和植株残茬腐解物给病原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寄主,长期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使病原菌具有良好的繁殖条件,从而使得病原菌数量不断增加,致使病害蔓延[5]。
王震宇等[6]的研究也表明,大豆重茬土壤中镰刀菌是优势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