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陈与义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陈与义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一首诗歌,也称为“陈子昂登岳阳楼”。
这首诗歌以联想性的语言描写了陈子昂在岳阳楼上的观景的景色,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深厚的忠诚,表达出了他尊重传统,不忘开拓未来的精神。
诗歌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情绪,诗意清新,句式简洁,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全诗以陈子昂登上岳阳楼,看到江河波澜壮阔,四面群山环抱,白驹过隙,黄鹤飞翔,楚天明净,青山绿水共相映,听见曲江细流潺潺的声音,用笔触勾勒出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深厚的忠诚。
鉴赏上,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情感,表达了陈子昂对祖国的热爱和深厚的忠诚,反映出他尊重传统,不忘开拓未来的精神。
在韵律上,这首诗采用了很多自然形式的韵脚,如“净、映、声”,使诗歌句式更加紧凑,更能体现着作者的情感。
整首诗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陈子昂对祖国的热爱和深厚的忠诚,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注释】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⑶徙(xǐ)倚(yǐ):徘徊.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首《登岳阳楼》。
【鉴赏】《登岳阳楼》是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 《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优秀6篇)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优秀6篇〕《登岳阳楼》赏析篇一《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快乐。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快乐。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快乐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快乐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
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是名句。
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
意境壮阔,气势极大。
写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写得极为生动。
杜甫这两句与孟浩然的四句相比,还略胜一筹。
孟诗中“撼〞用得有声势,杜诗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注释】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
【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首《登岳阳楼》。
【鉴赏】《登岳阳楼》是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原文】《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品简介】《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此诗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注解】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岳阳楼》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岳阳楼》含答案
(2021·福建·高三学业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8.颔联写出了洞庭湖自然景象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29.请简要概括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28.水势浩瀚、宏奇伟丽。
29.尾联写到当时天下兵荒马乱,而作者自己昔日远大抱负已成泡影,不禁老泪纵横。
表达了作者伤时忧世(或忧国忧民)的感情。
【解析】2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象。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
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气势磅礴恢宏。
颔联写出了洞庭湖自然景象水势浩瀚、宏奇伟丽的特点。
29.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表达了作者心系国难,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诗词翻译及赏析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诗词翻译及赏析《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前言】《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注释】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翻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乾坤日夜全映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关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经没有希望了,依着楼窗流下了眼泪。
【鉴赏】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诗歌鉴赏】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翻译其一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其二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赏析《登岳阳楼二首》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一首七言组诗,这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
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
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年九个月后,杜甫最终还是决定离开夔州,顺江而下。
江流慢慢变得缓慢了,江面也变得开阔起来了,杜甫知道,岳州到了,这一片辽阔的水域就是洞庭湖。
这一年是公元768年,杜甫59岁。
(杜甫死于770年)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是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那时候的孟浩然还有理想,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提携;那时候,大唐歌舞升平,繁盛富足;那时候,皇上还是励精图治的唐玄宗;那时候,杜甫还只有22岁,22岁,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期;22岁,杜甫应该还在吴越一带漫游,怀揣着“一览众山小”的抱负,“裘马颇清狂”,那些岁月,那些理想,那些朋友……怎么说没就没了。
杜甫颤颤巍巍,每上一个台阶他都感到很吃力。
“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
”杜甫没有想到,只是短短的三十多年功夫,一切都变了,昔日强大的王朝已经支离破碎,凋敝衰微;昔日的朋友一个一个辞世,李白、严武、王维、高适……而他自己已经漂泊大半个王朝,穷困潦倒,一事无成。
他用衣袖拭了拭眼角,强撑着枯瘦的身躯,他想登上岳阳楼看一看。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洞庭湖真大啊,风迎面吹来,夹带着水腥气,杜甫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觉轻松了一些。
他极目远眺,水,除了水,还是水,眼前是水,天边也是水,八百里洞庭,将吴楚从东南方分裂开来,气势非同一般。
江面波光粼粼,百舸飞逝,日月星辰,若出其中,何其壮阔!
杜甫有些恍惚,他抬头望了望天,有些阴沉,显得低矮了一些,眼前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天地阔大,人显得多么渺小啊,“我这一辈子过着过着怎么就成这样了呢?“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我已经很久没有了亲朋好友的消息了,都不敢去想象家乡的情形,而自己已是疾病缠身,只能栖身于一条小舟之上。
有时候,朝廷
的一个变故,会改变普通人的一生!世事无常,唉,也许我太迂腐,太执着了,我怎么也放不下那个繁盛富足的王朝,那个才是应该是我的唐王朝。
”
风有些凉意了,杜甫才发觉天色已经有些暗了。
“该回了。
”
是啊,该回了,可回哪里呢?家乡是回不去了,那里还在战争中,回不去了;成都也回不去了,草堂应该早就被拆了;夔州也回不去了,也不知道那里的朋友可安好……回不去了,也无处可回了,想到此,不觉老泪纵横,天地之大,为什么就容不下我!何时,才能给我也给那些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一个清平安定的家!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堪称岳阳楼绝唱,与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合称为岳阳楼诗文“双壁”,写景雄壮磅礴,抒情沉郁慷慨,结构顿挫有致,是杜甫晚年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诗五律中的极品。
首联今昔对比,苍凉悲戚,让人不由地感慨历史的变迁,人生的短暂。
颔联描绘登楼远眺之景,“拆”和“浮”将洞庭湖置于天地大背景下,写出了洞庭湖的波澜壮阔,也让读者分明可以感受到杜甫的气魄和心胸,他从来没有失去为国效力的热情和热血,一颗仁心系天下,他的一生都在寻找为国效力的机会,即使百病缠身,即使漂泊天涯,他仍旧心系朝廷,与《登岳阳楼》同时的《泊岳阳城下》表达出“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的雄心,仍希望能得到当地官员的举荐,实现“南征”的理想。
杜甫常常让我想起另外一个诗人和他的诗歌,那就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