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7温里药

合集下载

《中药与方剂》课件:温里药

《中药与方剂》课件:温里药

高良姜
来源: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 来源: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 性能: 归脾、胃经。 性能: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温胃散寒,消食止痛。 功效:温胃散寒,消食止痛。 应用: 应用: 1.胃寒冷痛 胃寒冷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常用药 为治胃寒脘腹冷痛常用药, 1.胃寒冷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常用药,每与 炮姜相须,如二姜丸;胃寒肝郁者:配香附, 炮姜相须,如二姜丸;胃寒肝郁者:配香附, 如良附丸;脾胃气虚:配党参、白术、 如良附丸;脾胃气虚:配党参、白术、茯苓 2.治胃寒呕吐 2.治胃寒呕吐
白附片
黑顺片
商品:盐附子—食盐、胆巴浸制而成。黑顺片—胆 商品:盐附子—食盐、胆巴浸制而成。黑顺片— 巴水浸后加菜油炒至浓茶色。白附片—胆巴水浸, 巴水浸后加菜油炒至浓茶色。白附片—胆巴水浸, 去皮切片,硫黄熏后晒干。淡附片— 去皮切片,硫黄熏后晒干。淡附片—盐附子经胆 巴水浸后,与豆腐同煮,切片,干燥而成。 巴水浸后,与豆腐同煮,切片,干燥而成。
肉桂
来源:樟科肉桂树的树皮。 来源:樟科肉桂树的树皮。 性能: 归脾、 肝经。 性能: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特点:其性下行走里,可引火归元。 特点:其性下行走里,可引火归元。 应用: 应用: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每与附子同用 每与附子同用。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每与附子同用。 下元虚冷、 2、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证 各种寒痛:脘腹冷痛;痛经、闭经; 3、各种寒痛:脘腹冷痛;痛经、闭经;寒疝 腹痛;寒痹;胸痹等。 腹痛;寒痹;胸痹等。 心肾不交,心悸失眠——配黄连 配黄连。 4、心肾不交,心悸失眠——配黄连。 用法: 研末1 用法:2—6克;研末1—2克。

温里药(中药学课件)

温里药(中药学课件)


少腹 冷痛,痛经。

本品辛温,能温肾暖肝,散寒止痛。
• 2.理气和胃----中焦虚寒,实寒气滞证。
•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八角茴香
为木兰科常绿小乔木八角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
荜茇
荜茇 《新修本草》
• 为胡椒科植物荜 • 茇Piper longum L • 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
吴茱萸 《本经》
• 【药性】辛、苦、热;有小毒。

归肝、脾、胃、肾经。
• 【功效】疏肝散寒止痛,

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
• (入肝经散肝寒、疏肝气,药性辛燥性烈)
吴茱萸 《本经》
• 【应用】 • 1.散寒止痛----寒凝肝脉诸痛。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
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 之主药。 • 2.降逆止呕----胃寒呕吐。 • 3.助阳止泻----虚寒泄泻。脾肾阳虚的泄泻。
肉桂 《本经》
• 【药性】辛、甘、大热。

归肾、脾、心、肝经。
• 【功效】补火助阳,

引火归源,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肉桂 《本经》
• 【应用】 • 1.补火助阳----肾阳衰弱。辛甘大热,能补火助阳,
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 • 2.散寒止痛 • 温经通脉 腹痛、寒疝、腰痛、胸痹、
干 姜《本 经》
干姜《神农本草经》
• 【药性】辛,热。

归脾、胃、肾、心、肺经。
• 【功效】温中散寒,

回阳通脉,

温肺化饮。
干姜《神农本草经》

中药学PPT课件 温里药

中药学PPT课件 温里药

板桂 油板桂 企边桂 桂通
附子
力峻猛,功擅回阳救逆,为 治亡阳证之第一要药。
肉桂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力稍缓,又引火归元,善治 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 并温通经脉,治寒凝血瘀等。
干姜
干姜
1.温中散寒:本品辛热燥烈,既祛脾胃之寒邪, 又助脾胃之阳气,为温中散寒之要药。
(1)中焦实寒证。如二姜丸。 (2)中焦虚寒证。如理中丸。
(1)久病伤阳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 证。如四逆汤。 (2)亡阳兼气脱者。如参附汤。
2.补火助阳:本品辛热温煦,能温一身阳气, 善治肾、脾、心阳虚诸证。
(1)肾阳虚衰。如右归丸。 (2)脾肾阳虚水肿。如真武汤。 (3)脾肾阳虚腹痛、吐泻。如附桂理中丸。 (4)阳虚外感风寒。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3.散寒止痛:可治风寒湿痹,尤善治寒痹痛剧 者。如甘草附子汤。
吴茱萸
吴茱萸
1.散寒止痛: 本品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 之郁滞,为治寒滞肝脉诸痛所常用。
(1)厥阴头痛。如吴茱萸汤。 (2)寒疝腹痛。如导气汤。 (3)冲任虚寒、血瘀痛经。如温经汤。
(4)寒湿脚气肿痛。如鸡鸣散。
2.降逆止呕:本品有温中散寒、疏肝下气止 呕之效,为治呕吐吞酸之要药。 (1)胃寒呕吐。
(2)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如左金丸。
3.助阳止泻:用于五更泄泻。如四神丸。
公 丁 香





丁香
1.温中降逆:本品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 (1)胃寒呕吐、呃逆。 (2)脾胃虚寒吐泻食少。
2.补肾助阳:用于肾阳不足之阳痿、腰膝酸痛 等证。
使用注意:畏郁金。
小茴香
大茴
八 角
小茴香
1.散寒止痛:本品善治下焦寒凝气滞诸证,尤 为治寒疝腹痛之要药。 (1)寒滞肝脉之疝气疼痛。如天台乌药散。

温里药(中药学)ppt课件

温里药(中药学)ppt课件

⒉理气和中
⒈散寒止痛
治脾胃虚寒,胃失和
降,食少呕吐,脘腹
治寒滞肝脉,寒疝腹
冷痛,配香附,干姜、
痛,配乌药、肉桂、
木香等同用。
沉香等药,如暖肝煎。
温里药(中药学)
16
小茴香为伞形科多年 生草本植物茴香的成 熟果实,药力较强。
大茴香为木兰科常绿 小乔木八角茴香的成 熟果实,药力较弱。
温里药(中药学)
17
肉桂
长于温里止痛,入下焦而补肾阳,归命火。
温里药(中药学)
14
吴茱萸Evodia Fruit
有小毒
⒈散寒止痛
辛散疏肝,苦降下气,温热 助阳,能中温脾胃,下暖肝 肾长于止痛止呕。为肝胃虚 寒气逆,脾肾阳虚泄泻及寒 疝腹痛之要药。
治肝气上逆,厥阴头痛,呕吐涎沫,配人参、生姜、 大枣同用,如吴茱萸汤。 治寒滞肝脉,寒疝腹痛,配川楝子、小茴香、木香等。
为治疗脾肾阳虚泄泻证的一种方法。
温里药(中药学)
3
附子Prepared Aconite Root
大辛大热,纯阳燥烈,功专补火 助阳,消散阴寒,能助心阳、温 脾阳、暖肾阳,又善散寒止痛, 回阳救逆。故凡上下内外,果有 真寒无所不用。
温里药(中药学)
4
功效与临床应用
⒈回阳救逆
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症见四肢厥冷,冷汗不止, 脉微欲绝等,亡阳欲脱者,配干姜、甘草,如四逆 汤。
⒉温中止呕
治中焦虚寒,脘腹呕逆,配半夏、干姜等药。 治肝火犯胃,胁痛吞酸,配黄连同用,如左金 丸。
⒊助阳止泻
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配五味 子 、温补里药骨(中药脂学) 、 肉 豆 蔻 , 如 四 神 丸15。
小茴香Common Fennel Fruit

07 温里药PPT课件

07 温里药PPT课件
荜茇辛热,温散力胜,尤善止痛,凡头痛、牙痛,胸 痹心痛均可选用。
荜澄茄尚除肾与膀胱之冷气,还可用治寒疝腹痛,小 便浑浊,下元虚冷等。
25
【病证用药】
里寒证有外寒侵袭,寒从内生的不同病因,累 及脏腑经络部位各有不同,共治疗方法,配伍用药 情况各异,现将如何准确使用温里药分述如下:
26
脘腹冷痛
多由外受寒邪,侵入腹中,或过食生冷,寒伤脾胃阳气, 使运化失调,寒留中焦,气机阻滞。 症见腹痛急暴,遇冷 更甚,得热则舒,口不渴,小便清利,大便溏薄,舌苔薄 白,脉象沉紧。
34
【使用注意】
■ 天气炎热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 ■ 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不得应用本类药; ■ 温里药多燥烈伤阴,如阴虚发热及失血、津伤、液脱者均 应忌用; ■ 附子、乌头尤为燥烈且有毒性,故非阴盛阳衰有真寒者不 得应用; ■ 附子、乌头反半夏、瓜蒌,白蔹、白及、贝母,畏犀角, 应避免与这些药物配伍同用。
治宜温阳祛寒,峻逐阴邪。常用乌头、附子、肉桂、川椒 等大辛大热之品,补火助阳、逐寒止痛,以使阴寒得散,心痛 可止,是治疗胸痹重证的有效配伍,又散寒止痛的荜拨、良姜 配通窍止痛的细辛、冰片及行气止痛的檀香,治疗寒凝气滞的 胸痹心痛也有良效。(乌头赤石脂丸)
32
【药理研究】
■ 强心作用 :附子、乌头、干姜等。 ■ 扩张血管及升温作用 :肉桂、胡椒、肉桂、干姜、吴茱萸等。 ■ 抗休克作用:附子、干姜、肉桂、姜等。 ■ 健胃驱风作用 :干姜、丁香、高良姜、肉桂、吴茱萸、胡椒等。 ■ 其他作用 :肉桂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有体外抗凝作用,姜、丁香有镇 吐作用,附子、姜、肉桂、吴茱萸均有不同程度的镇痛作用。乌头对垂 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患者,具有肾 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中药学课件-第七章.温里药

中药学课件-第七章.温里药

28
高良姜
姜科高良姜 的根茎。 辛,热。归 脾、胃经。
29
高良姜
温中散寒止痛——特 点:长于散胃寒,主 治寒凝中焦之气滞腹 痛,配香附; 阴虚有热者忌用。
30
花 椒
芸香科青椒或者花椒的 成熟果皮。 辛,温。归脾、肾经。
31

温中止痛—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泄泻等。 杀虫止痒—湿疹瘙痒,蛔虫腹痛 温肺止咳—寒饮咳喘。 注意:阴虚火旺者忌用,孕妇慎用。
9
川乌、草乌、附子
三药均为毛茛科植物,来源相近。 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因附于乌头 (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 认为乌头为母根,附子为子根。 川乌:毛茛科多年生草本乌头的干燥母根。 草乌:毛茛科多年生野生植物北乌头的干燥 块根。
10
川乌、草乌、附子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均有毒,功能散寒止痛、祛风湿,治风寒 湿痹痛及寒凝疼痛。 同中之异: 1. 毒性:草乌>川乌>附子, 2. 功用:草乌、川乌祛风散寒、止痛优于附子。 不同点: 附子尚可补火助阳,治疗亡阳证、阳虚证。川乌与 草乌不可以。
19
干 姜
姜科姜的 根茎。 辛、热。 归脾、胃、 肾、心、 肺经。
20
干姜
温中散寒—特点:长于 温脾散寒。用于寒凝脾 胃证。 回阳救逆—亡阳证。 温肺化饮—寒饮喘咳。 注意:阴虚、血虚忌用, 孕妇慎服。
21
姜六药
生姜辛温,发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化饮,解毒, 走而不守;
第七章
温里药
1
寒邪
性质 阴邪 凝滞 致病特点 易伤阳气 气血不通 病症特点 恶寒、肢冷、泄泻 疼痛
收引
气机收敛、经脉挛缩

中药学课件7(温里药)

中药学课件7(温里药)
202X
第七章 温里药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具体内容
概说
CONTENTS
01 【含义】 02 温里祛寒 03 治疗里寒证 04 又名祛寒药 05 【功效】 06 温里祛寒〔温里散寒〕
【主治】
寒实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里寒证
(寒邪直 ※里寒证
阳虚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脉沉而细
中脏腑, 或阳气虚
虚寒证
添加标题 孕妇慎用。
附子
功 一


痛寒 . 者凡 以上 阳 . 亡 .
剧凝 散 均肾 散助 虚 补 阳 回 者疼 寒 可、 寒心 证 火 证 阳 .痛 止 应脾 ,阳 . 助 . 救
效 主
之 痛 用、 下以

.心 补通

逆治

诸 肾脉

脏 阳,

阳 益中

气 火温

衰 .脾



运用
一.特点:本品既能追复散失之亡阳,又能峻补不足之元阳,凡寒实、阳虚、亡阳之证咸宜。 二.本品有毒,经炮制后方可入药,故一般不用“附子”作为处方用名,当用“附片”、“熟(制)附子”等。 三.先煎久煎30~60分钟,或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四.孕妇忌用。 五.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六.本品附乌头而生,故名。
. 功 效 比 较 : 附 子 与 肉 桂 、
及 主 治 .
. 掌 握 温 里







【 学 习 要 点 】
——
——



丁 香 畏 郁 金
——
肉 〔 官 〕 桂 畏
贝附 母子 、 白 蔹反 、半 白夏 及、

中药学PPT课件:温里药

中药学PPT课件:温里药
救急药中多用附子,补益药中多用肉桂。 干姜偏入脾经气分,兼通心阳;肉桂偏入肾经血分,抑肝扶脾, 兼交心肾。
桂枝、肉桂
二者均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桂枝:为肉桂树之嫩枝。性调达,气薄,发散风寒,长于解表, 既走表又走里。桂枝通行力较强,温通经络,善走四肢,横行肢节, 尤以肩臂肢节疼痛为宜;温暖胞宫,用于血寒经闭、痛经、月经不调 较肉桂更常用; 肉桂:为肉桂树之树皮,性热,气厚,专攻走里。补肾壮阳,引 火归元,鼓舞气血生长。肉桂温肾壮阳,散寒止痛用量可稍大,而鼓 舞气血生长,引火归元,通阳化气用量宜少。
现代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 胃下垂、慢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有良好的效果。还用于治疗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所致的心源性休克,暴发型流脑、中 毒性肺炎、败血症等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消化道、呼吸道疾病及妇科 手术外伤引起的大出血及严重的呕吐腹泻,急性病大汗引起的大量脱 水所造成的低血容量休克等。
吴茱萸
【药用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接近 成熟的果实。
吴茱萸
【药性】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性能特点】
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 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故本品能治寒疝腹痛,厥阴 头痛,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
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并能回阳通 脉,守而不走,虽力弱但与附子相须为用可用于亡阳证;还能温肺化 饮。
附子、肉桂:又味甘而大热,禀性纯阳,通行十二经,走而不守, 内彻外达,能升能降,散寒止痛力强,善治脘腹冷痛,寒湿痹痛;二 者又都能补火助阳,治肾阳虚证及脾肾阳虚证。附子作用迅速急烈, 能回阴寒证中几欲散失的阳气,“能救阴中之阳”,为回阳救逆第一 品药。肉桂作用浑厚和缓,守而少走,补下焦肾中不足的真火,又能 引火归原,以息无根之火,“能救阳中之阳”,且温通经脉,用治虚 阳上浮、胸痹、阴疽流注、闭经痛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轻。 3.温里药性多辛温燥烈,易于伤津耗液,凡
属阴虚患者均应慎用。
2020/10/18
中药学
4
教学要求
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性味、
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 使用注意等; 熟悉花椒、丁香、高良姜、小茴香的性味、 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八角茴香、荜澄茄、胡椒的功效、主治。
处理: 1. 高锰酸钾洗胃,保暖,注射较大剂量的阿托品。休克可
用正肾上素、美速克新命。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可 用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等。 2. 中药方面,可用肉桂泡水催吐,生姜四两、甘草五钱, 或绿豆四两、甘草二两,煎服;或用甘草、黄连、犀角 煎服解毒。
2020/10/18
中药学
11
川乌、草乌、附子
多做食料,与肉桂等不同。
2020/10/18
中药学
21
肉桂与桂枝异同
相同点:肉桂为树皮,桂枝为嫩枝,两者同出一本。
辛、甘,温通经脉、散寒止痛,治疗寒凝经脉之痛经、 闭经以及风湿痹痛等。
同中之异:
1. 桂枝性条达,温通经脉胜于肉桂; 2. 肉桂性热,散寒止痛优于桂枝。
不同点:
1. 桂枝气薄,主上行而散表寒,走四肢而温通经脉; 2. 肉桂气厚,主温中而止痛,且能下行而补肾阳,又可
引火归源,常与附子同用。
2020/10/18
中药学
22
干姜
2020/10/18
中药学
23
干姜
温中散寒—特点:长于 温脾散寒。用于寒凝脾 胃证。
回阳救逆—亡阳证。 温肺化饮—寒饮喘咳。 注意:阴虚、孕妇慎服。
2020/10/18
中药学
10
附子中毒与处理
乌头碱对各种神经末稍及中枢先兴奋后麻痹。致死量: 乌头酊2毫升,乌头碱2毫克。
症状:先有唇舌发麻、手足发麻、恶心,继之呕吐、心 慌、面白、肤冷、胸闷、烦燥、痛觉减退、心跳慢弱、 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 抑制。可能突然而死亡。
2020/10/18
中药学
16
【功效主治】
功效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主治
特点:善补命门之火。 用于肾阳虚证。 寒凝脘腹冷痛,寒湿痹痛等。

温经通脉 寒凝血滞的痛经,闭经。
2020/10/18
中药学
17
肉桂之配伍
用于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萎、尿频等症, 常与温补肝肾药如附子、熟地、枸杞、山茱 萸配伍,如桂附八味丸;
第十四章 温里药
2020/10/18
中药学
1
寒邪
性质 阴邪
致病特点 易伤阳气
凝滞
气血不通
收引
气机收敛、经脉挛缩
病症特点 恶寒、肢冷、泄泻
疼痛
无汗、肢体屈伸不利、 绞痛
2020/10/18
中药学
2
概述
一、概念:以温里祛寒,主治里寒证为主要
功用的药物。
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 1. 实证,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泻利、
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因附于乌头 (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 认为乌头为母根,附子为子根。
川乌:毛茛科多年生草本乌头的干燥母根。 草乌:毛茛科多年生野生植物北乌头的干燥
块根。
2020/10/18
中药学
12
草乌
2020/10/18
中药学
13
川乌、草乌、附子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三药均为毛茛科植物,来源相近,均有毒, 功能散寒止痛、祛风湿,治风寒湿痹痛及寒凝疼痛。
三分至五分。 本品含有挥发油,不宜久煎,须后下,
或另泡汁服。
2020/10/18
中药学
19
肉桂与附子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能温补命火,以疗下焦虚 寒、阳气不足之症。
不同点: 1. 附子以回阳救逆之功见长; 2. 在峻补气血之中,用肉桂为辅助药,可以
鼓舞气血,促使阳生阴长。
2020/10/18
中药学
对脾肾阳虚所致的腹泻,可与山药、白朮、 补骨脂、益智仁等同用,如桂附理中丸;
治寒痹腰痛,可用独活、桑寄生、杜仲、续 断、狗脊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治妇人冲任虚寒、经行腹痛,可与当归、川 芎、白芍、艾叶等配伍,如理阴煎。
2020/10/18
中药学
18
肉桂之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 煎服五分至一钱,研粉吞服或冲服每次
同中之异: 1. 毒性:草乌>川乌>附子, 2. 功用:草乌、川乌祛风散寒、止痛优于附子。 不同点:
附子为回阳救逆要药,尚可补火助阳,治疗亡阳证、 阳虚证为他二药所不及。
2020/10/18
中药学
14
肉桂
【药用】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树的干燥树皮。
2020/10/18
中药学
15
肉桂
【性味与归经】 辛、甘、大热。 入肝、肾、脾经。
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 以消阴翳;
2. 虚证,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 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阳, 以除厥逆。
2020/10/18
中药学
3
概述
二、使用注意: 1.外寒内侵,如有表症未解的,应适当配合
解表药同用。 2.夏季天气炎热,或素体火旺,剂量宜酌量
2020/10/18
中药学
5
附子
【药用】 为毛茛科 植物乌头 的子根的 加工品。
2020/10/18
中药学
6
附子
【性味与归经】 大辛,大热。 有毒。 入心、脾、肾经。
2020/10/18
中药学
7
【功效主治】
功效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主治
主治亡阳证。 纯阳燥烈,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治诸阳虚证。 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 用于寒痹证。 秉性纯阳,温散走窜,散寒力大。
20
桂六药
肉桂为樟科肉桂的树干皮,长于补命门火; 官桂为肉桂的粗枝皮或5—6年的幼树树干皮,功
似肉桂而力弱; 桂心为肉桂除去内外皮的中间部分,功似肉桂而力
强; 桂心木为肉桂的木质部,不堪入药; 桂枝为樟科肉桂的嫩枝,发表解肌,温阳化气,温
通经脉; 桂皮为樟科天竺桂或阴香等的树皮,功能温暖中焦,
2020/10/18
中药学
8
附子之应用
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
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温里扶阳的要药。
如属阴虚阳盛,或假寒真热之症,误用附子,则如火上 添薪,反使病情增剧,不可不慎。
2020/10/18
中药学
9
附子之配伍
配干姜,可增强回阳救逆的功效,如四逆汤; 配人参,则温阳益气,如参附汤; 配肉桂,可补阳益火,如桂附八味丸,右归汤; 配白朮,可温脾燥湿; 配茯苓,能温肾利水; 配桂枝,可温经止痛; 配熟地,能补阳滋阴; 配苍朮,可散寒除湿; 配黄耆,可温阳固表; 配麻黄,可温经发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