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模型
国际经济学:第3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绝对优势的基本观点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各国应该 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绝对 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 的产品;
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
7
绝对优势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 假设2: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 假设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
36
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
– 每单位劳动力需求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出所需要的 劳动力数量.
• 每单位葡萄酒对劳动力需求用aLW表示 (如果 aLW = 2, 那么一加仑的葡萄酒就需要两个小时劳动).
• 每单位奶酪对劳动力需求用 aLC表示 (如果 aLW = 1, 那 么一磅的奶酪就需要一个小时劳动).
• 经济的全部资源定义为 L, 全部劳动力供应
18
单一要素经济
• 假定我们处在一个经济体系(我们称之为 本国). 在这个经济体系中:
–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 只有两种产品能生产(葡萄酒和奶酪). – 每个国家的劳动力供给是固定的. – 每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是固定的. – 所有市场是完全竞争.
19
单一要素经济
• 国内经济的技术可以用每个产业的劳动生产 率来概括, 以单位劳动力需求量来表达:
• 第五, aLC/aLW< PC/PW< a*LC/a*LW, 奶酪的相对供 给是 (L/aLC)/(L*/a*LW).
32
单一要素世界的贸易
• 贸易所得
– 如果国家根据其比较优势来进行专业化生产, 那么她们都会从这种专业化生产和贸易中获 益。
– 我们将会用两种方式表现贸易的互利性。 – 首先,我们可以将贸易看作一种间接的生产
• 李嘉图模型依据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不同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研究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研究李嘉图模型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型,它描述了一个自由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
这个模型由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它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源分配机制是自发的、有效率的,并且可以实现完全就业。
这个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它忽略了市场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性等问题。
人们在实践中对李嘉图模型进行了一些扩展研究,以使其更贴近实际经济情况。
一些扩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市场不完全竞争、外部性、政府干预等。
市场不完全竞争是李嘉图模型的一个重要扩展研究领域。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更常见的是垄断、寡头竞争或者不完全竞争市场。
这些市场结构下,价格不再完全由市场决定,而是由生产者决定。
这就导致了价格不再能够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并对资源分配效率产生了影响。
在扩展研究中,经济学家通常会引入垄断定价理论、寡头竞争理论等来对市场不完全竞争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政府监管、反垄断政策等方案来改善市场效率。
外部性是另一个重要的扩展研究领域。
外部性指的是生产或者消费者的行为会对除直接市场参与者之外的其他人产生影响,而市场不会对这种影响进行衡量。
比如工厂排放污染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教育对整个社会的积极外部性等。
在李嘉图模型中,外部性被忽略了,因此扩展研究中,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内部化外部性、碳税、污染权交易等解决方案,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纠正市场对外部性的失灵。
政府干预是李嘉图模型扩展研究的又一重要方面。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对经济进行干预,以纠正市场失灵。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或者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整利率来刺激投资。
这些政府干预措施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使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从而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
除了上述扩展研究领域,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值得关注。
比如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影响如何对自由市场经济进行影响;又或者是技术创新、人口老龄化等新的影响因素对模型的影响。
第二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 Answering this question would help us understand how country differences determine the pattern of trade (which goods a country exports). (Ricardian Model)
number of hours of labor required to produce one unit of output.(单位:人小时,person-hours)
• Denote with aLW 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for wine (e.g. if aLW = 2, then one needs 2 hours of labor to produce one gallon of wine).
– A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a good if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that good in terms of other goods is lower in that country than it is in other countries.
– The PPF of our economy is given by the following equation:
(2-1)
aLC×QC + aLW×QW ≤L
– From our previous example, we get:
QC + 2QW ≤ 120
11
第二章李嘉图模型

工资与价格的决定
• 假定本国香水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1,电脑芯片的边际劳动 生产率为1,alp/alc=1,外国alp*/alc*=4 。
• 则本国在生产香水上有比较优势。
• 假设自由贸易后,本国专门生产香水,外国专门生产电脑 芯片,pp/pc=3。
– 自由贸易后本国的真实工资为3单位的电脑芯片,而自由贸易 前本国的真实工资是1单位的电脑芯片。
6
无差异曲线
• 无差异曲线可以有多种形状。
7
生产可能性边界
• 生产可能性曲线(PPF)能够表示出在恒定的生产率和 有限的资源下最大限度的生产一系列产品的组合。
• 李嘉图模型中所讨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只包括两种类型 的产品,而且这两种产品的生产率是恒定的。
8
生产可能性边界
• 如果令本国全部的劳动力资源总量为L,我们可以使用如 下的数学公式将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出来: alpQp + alcQc= L
13
单一要素经济中的工资与价格
工资决定:
• 在均衡的情况下,两个部门之间的工资必然相等,否则劳 动力的部门间转移将会继续。
• 以上条件可以表示为如下的数学等式:
PP*MPLP=PC*MPLC PP/PC=MPLC/MPLP
– 这个式子的左边是香水的相对价格,右边则是生产可能性边 界斜率的绝对值,即多生产一单位香水的相对机会成本。
39
李嘉图模型的实证证据
(一)MacDougall的实证检验
• 根据劳动相对成本理论,在两国经济中,对于某商品的生 产而言,如果A国与B国劳动生产率的比值高于A国与B国 在工资成本上的比值,那么A国将向B国出口该商品。
• 上式隐含地假设了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所有生产组合 使用了全部可得的劳动力要素,不存在劳动力资源的浪 费或者是失业。
李嘉图模型

斯密的研究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 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但是,绝对优势理论只是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 但是, 易产生的原因,或者说, 易产生的原因,或者说,它解释的是国际贸易 中的一种特例 一种特例: 中的 一种特例 : 至少在一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 势的国家,才能进行国际贸易, 势的国家,才能进行国际贸易,没有绝对优势能 否进行国际贸易,没有说, 否进行国际贸易,没有说,因此其理论不具有普 遍意义。 遍意义
示例
小麦(日产量) 小麦(日产量)
布(日产量) 日产量)
美国
0.5=50吨/100日 0.5=50吨/100日
√日
=20匹 0.2 =20匹/10
英国 0.3 =50吨/150日 =50吨/150日
√ 0.4=20匹/50日 0.4=20匹/50日
√ √
按斯密的理论, 按斯密的理论,美国在生产小麦方面具有 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小麦而放弃布的 生产;相反, 生产;相反,英国在生产布方面具有绝对 优势, 优势,应该分工生产布而放弃小麦的生产
(五)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2*2*1模型。 2*2*1模型。 模型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 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 自由流动, 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 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 生产技术不同。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 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报酬不变。 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的 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 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 企业的生产决策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企业的生产决策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的 决策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决策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不考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 不考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
第二章 李嘉图模型

本国的进口 外国的出口 本国的提 供曲线 M
PF’ PE
YE
H’
E
外国的提 供曲线
0
XE
本国的出口 外国的进口
•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分析
• 2.3.1 分析工具 • 边际效用(marginal analysis) • 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opportunity cost and relative commodity price) •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 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
贸易条件越是接近对方国内交换比率, 本国分享的贸易利 益比重越多
2.2.3 提供曲线(Offer Curve)
• 也称为相互需求曲线(reciprocal demand) , 指在不同的价 格水平下,一国愿意出口和进口数量交点的轨迹
亚麻布 英国 C 英 国 进 口 W1 亚麻布 德国
B A 英国出口 毛呢 毛呢
酒产量 (单位 )
所需劳动人数 毛呢产量 (人/年) (单位)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英国 葡萄牙
1 1
120 80
1 1
100 110
在英国和葡萄牙,酒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120,1/80 毛呢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100, 1/110 可见,葡萄牙生产酒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英国,但在毛呢上, 英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葡萄牙因此,英国应专门生产毛呢, 而葡萄牙应专门生产葡萄酒 在英国和葡萄牙,酒的生产成本分别是:120, 80, 显然是葡萄牙低,因此葡萄牙应专门生产酒 英国和葡萄牙毛呢的生产成本分别是:100,110, 英国低于葡萄牙,因此英国应专门生产毛呢。
国际经济学第3章,李嘉图模型The Ricardian Model

三、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
1、贸易之前的情况 (1)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Home & Foreign) (2)能生产两种产品:奶酪和葡萄酒(cheese & wine) (3)每个国家只有一种生产要素(Labor) (4)令 L = 本国的劳动总供给 L* = 外国的劳动总供给 (5)令 aLC = 在本国生产1单位奶酪的劳动投入量 令 aLW = 在本国生产1单位葡萄酒的劳动投入量 令 aLC * = 在外国生产1单位奶酪的劳动投入量 令 aLW * = 在外国生产1单位葡萄酒的劳动投入量
Problems
Home has 1200 units of labor available. It can produce two goods, apples and bananas. 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in apple production is 3, while in banana production it is 2. a. Graph Home's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b. What is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pples in terms of bananas? c. In the absence of trade, what would the price of apples in terms of bananas be? Why?
三、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
2、国际贸易均衡
相对供给 (relative supply,RS) 是用一种产品 的供给数量除以另一种产品的供给数量; 相对需求 (relative demand,RD) 是用一种产品 的需求数量除以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数量。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研究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研究李嘉图模型是由李嘉图提出的一种经济学模型,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
该模型认为,在一个竞争性的资本主义经济中,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随着生产资料的积累,社会的财富总量会逐渐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李嘉图模型存在一些局限性和缺陷,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扩展研究。
一方面,李嘉图模型过于简化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复杂性。
在现实世界中,经济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进步、人口增长、政府政策等。
收入分配也受到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需要通过扩展研究,将更多的因素纳入考虑,以更准确地描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动态变化。
李嘉图模型忽视了环境资源的限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之间存在着矛盾。
对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研究需要考虑更多的环境因素,探讨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研究。
可以考虑将更多的因素引入到模型中,以反映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可以考虑引入技术进步、人口增长、政府政策等因素,分析它们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可以结合实际数据和统计分析,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
可以探讨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涉及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以及发展环保产业和技术的研究。
在李嘉图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引入环境因素,分析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还可以考虑将李嘉图模型与其他经济模型进行整合,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等理论,分析它们在描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方面的优缺点,探讨它们的互补性和发展方向。
综合以上几点,通过对李嘉图模型的扩展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现实世界中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复杂情况,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斯密绝对优势说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不存在着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那么这个国家还要不要参加国际贸易,或者说还能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而当时许多殖民地便处于这种状况,它们又与宗主国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双向贸易。
李嘉图(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说)解释了这一问题,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与别国相比都处于劣势,仍然会进行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7章“论对外贸易”中,运用两国两产品模型,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一、李嘉图模型的假设进行经济分析常常需要通过一些假设条件使问题简化,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们关于比较优势的分析使用或隐含了以下假设:(1)两国两产品模型。
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homogeneous)。
(3)生产成本不变。
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和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比例。
(4)运输成本为零。
即不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
(5)没有技术进步。
这意味着技术水平是给定的、不变的,从而经济是静态的。
(6)物物交换。
目的在于排除货币和汇率因素的影响。
(7)完全竞争市场。
但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8)充分就业。
即没有闲置的资源,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
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可以直接衡量贸易利益。
二、相对成本与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
现在根据上述假定以两国两产品模型说明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假定有A、B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均生产X(呢绒)、Y(酒)两种产品;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以劳动量(小时)表示生产成本。
表2-3是两国分工和贸易前的生产状况:从表2-3可以看出,B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即以比A国更少的劳动生产这两种商品。
但是,B国在这两种商品上所具有的优势程度是不同的,同样,A国的劣势也有程度的不同。
A国生产呢绒和酒的单位劳动成本都比B国要高,但比较起来,A国生产呢绒的效率相对高一些,或者说成本相对低一些,即A国生产呢绒具有比较优势;B国尽管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劳动成本都低,但两相比较,生产酒的相对成本更低,更为有利一些,也就是B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生产呢绒则相对不利。
如何知道相对优势?可以比较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比率:120/100>80/90 Y A/X A > Y B/X B(2-1)在以X商品为价值标准时,A国Y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较高,B国较低,B国具有成本优势。
100/120<90/80 X A/ Y A < X B/ Y B(2-2)在以Y商品为价值标准时,A国X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较低,B国较高,A国具有成本优势。
如果两国实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即A国专门生产X商品,B国专门生产Y商品,并进行贸易,那么,两种商品的产量都得到了提高(见表2-4)。
或者,假定两国消费总量不变,则A国2码的X和B国0.125桶Y的生产就不必要了,可以因此节约A国20人和B国10人的劳动。
这些增加的产量,或者节约的劳动,就是得自贸易的利益(gains from trade),简称贸易利益。
李嘉图的学说也是以完全的自由贸易为前提的。
李嘉图说:“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须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它使劳动得到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分配;同时,由于增加生产总数,它使人们都得到好处,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
”[4]三、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从经济学原理我们知道,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表明其技术水平。
劳动生产率的定义是产出与劳动投入之比。
李嘉图模型假定了技术不变,但各行业、各种产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是存在差别的。
为了简便,假设只存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简称为L),在两个国家(假设为A和B) 生产两种产品(假设为X和Y)。
我们用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来表示劳动生产率,具体的是以a L来表示单位产品的劳动需求,即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
[4]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3页。
这是一个简化和特殊的例子,表中假定了B 国的X 、Y 两种产品的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相同,但重要的是比较两国的劳动生产率差异。
从表2-5可见,A 国在X 产品的生产上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Y ,对A 国来说,若A LYB LY A LX B LX a a a a //>,则A 国在 X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相应地,如果对于B 国来说,有B LXA LXB LY A LY a a a a //>,则B 国在Y 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还值得注意的是,A 国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B 国(或者说成本低于B 国)。
但是,在X 产品生产上其效率为4倍,而在Y 产品生产上仅为2倍,因而就有A LYB LY A LX B LX a a a a //>,A 国在 X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 过的相对优势在Y 的生产上。
也就是说,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比较差异时,只要两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两种商品的产量都可以增加,通过交换各国都可以得到比较利益。
四、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20世纪30年代,哈伯勒(G . Haberler)提出了机会成本概念,并以这一概念分析比较优势和贸易利益。
所谓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因而不能用它来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代价。
一般而言,一种生产要素可以用于生产数种产品,当他被用于其中某种产品生产是实际上就丧失了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可能性,而生产任何一种产品都是可能带来利润的。
机会成本就是指这种选择所付出的代价,即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必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取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机会成本是说明比较优势的重要手段。
假设只存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L), 在两个国家(假设为A 和B) 生产两种产品 (假设为X 和Y)。
以a L 来表示单位劳动需求,即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以P 表示价格。
注意,这里谈论价格相当于引入了货币因素。
A 国用X 表示的Y 的机会成本就是A LX A LY a a /,B 国相应地为BLX B LY a a /。
如果两国的机会成本不同,那么就可能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和进行国际贸易来获得贸易利益。
根据表2-3,对于A 国,增加生产一个单位X 的机会成本是100/120=0.833,增加生产一个单位Y 的机会成本是120/100=1.2。
也就是说,Y 的机会成本大于X 的机会成本。
A 国在X 产品有比较优势。
对于B 国,增加生产一个单位X 的机会成本是90/80=1.125,增加生产一个单位Y 的机会成本是80/90=0.89。
也就是说,Y 的机会成本大于X 的机会成本。
B 国在Y 产品有比较优势。
这与前面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机会成本的概念用于国际贸易也可以根据国际间商品相对成本比例的差异计算其对外交换的价值。
当某种商品增加其产量,所使用的要素是从制造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转移过来的,也就是牺牲其它产品的产量来实现该产品的产出增加。
因此,以两种商品的相对价值(价格)进行比较,就可以分析它们各自的比较利益,以确定比较优势。
假设:B LX B LY A LX A LY a a a a //>或者是B LYB LX A LY A LX a a a a //<,也就是说,与B 国相比,A 国生产X 产品的单位劳动需求相对小于生产Y 产品的单位劳动需求,即与B 国相比,A 国生产X 的劳动生产率要相对大于生产Y 的劳动生产率,或者说A 国增加生产X 的机会成本要相对小于增加生产Y 的机会成本。
反过来说,与 A 国相比,B 国生产Y 产品的劳动生产率要相对高于生产X 的劳动生产率,或者说B 国增加生产Y 的机会成本要相对小于增加生产X 的机会成本。
这也就决定了下面这个不等式的成立:(P X /P Y )A < (P X /P Y )B (2-3)从而也就可以通过相对价格的比较来确定比较优势。
上式反映的是, A 国X 产品的价格要相对低于 B 国;B 国Y 产品的价格要相对低于 A 国。
也就是说,A 国拥有生产X 产品的比较优势;B 国拥有生产Y 产品的比较优势。
两者都源于单位劳动需求的不同,这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
这样 A 国就会专业生产出口X 产品,B 国则出口Y 产品。
每个国家都出口(进口)生产效率相对较高(较低)的产品。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现在更常见的是用机会成本来定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国能以比另一国更低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
即为生产该产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要少一些。
五、贸易利益贸易利益是指,与自己自足状况相比,一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更低的价格从另一国购买更多的产品,结果是根据贸易优势(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国际分工,可以增加产出或者是实现生产要素的节约。
贸易利益分为两类:一是来自交换的贸易利益(gains from exchange)是指拥有不同数量和质量商品并且有不同偏好的国家(或个人)通过交换都得到比原来更多商品消费的品种和数量,贸易的双方都获得好处。
例如,有X 、Y 两种商品及1、2两个消费者(亦可理解为两个国家),在图2-1中,无贸易的初始均衡点为E ,在这一点上,两个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分别以1a U 和2a U 来表示。
E 点向中间方向移动的轨迹上任何一点都会使的两个消费者的情形得到改善。
不过,并非所有可能的移动都是帕累托最优,即不能在不使其中一人情形变差时使另一个人的情形变好。
从E 点开始,合乎帕累托最优的贸易是,在A 与A’ 间的契约曲线线段上,在此线上两条无差异曲线相切。
F 点是一个最有可能的合乎帕累托最优的贸易均衡,在这一点上贸易双方获得的利益相等。
在契约曲线上的其它点,贸易利益在双方不对等分劈,但仍然是双方都获利,只不过一方得到的利益多一些,另一方获得的贸易利益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