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模型中的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摩擦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试题复习资料

国际经济学试题复习资料

1. 一国从国际贸易中所获利益的多寡取决于 DA. 市场占有率B. 技术优势C. 竞争优势D. 贸易条件2. 国际贸易建立的基础是 BA. 绝对价格B. 相对价格C. 不变价格D. 以上三种都不是3.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下列不属于一国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的是 DA. 生产达到均衡B. 消费达到均衡C. 市场出清D. 货币市场达到均衡4. 消费点在同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移动,表示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 C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不能判断5. 若贸易的开展导致社会无差异曲线向远离坐标原点的方向移动,则判定贸易对该国是 AA. 有益B. 有害C. 不变D. 不能判断6. 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 AA. 商品B. 资本C. 人员D. 技术7. 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作为划分界限的基本经济单位是 DA. 企业B. 个人C. 政府D.国家8. 没有贸易价格差的存在,就不会发生国际贸易。

AA. 对B. 错9. 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时间因素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较多体现。

BA. 对B. 错10.与一般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同国际贸易理论在分析上也分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种AA. 对11. 国际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贸易和现代国际经济学理论多层面发展的三个阶段。

它是伴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AA. 对B. 错12.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

AA. 对B. 错13. 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AA. 对B. 错1.生产可能性曲线在坐标轴上的端点表示()。

ABA. 两种产品各自的最大可能性产量B. 只生产一种产品,而另一种产品产量为零C. 两种产品产量为零D.两种产品都不生产2. 生产可能性曲线在坐标轴上的端点表示()。

ABA. 两种产品各自的最大可能性产量B. 只生产一种产品,而另一种产品产量为零C. 两种产品产量为零D. 两种产品都不生产3. 单一要素经济下,当自由贸易使得两国福利增加时,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会()。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Q6
A
Q5
B
Q4 Q3 Q2 Q1
Y (平均收入水平) 图中OA、OB分别代表奢侈品和生活必需品,OA比OB陡峭意味着 奢侈品的质量相对于收入变动的弹性大于生活必需品,二者围成的 区域代表了一国对其需求产品的质量变动范围。
o
Y1
Y2
Y3
图中Y 、Y 、Y 分别代表了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平 均收入水平。相应地,美国所需要的产品品质范 围为(Q ~Q ),英国的为(Q ~Q ),印度的为 (Q ~Q )。图中观察,显然美国与英国需求的重 叠部分较大( Q Q )需求结构相似,而印度与美 国需求无重叠区域,与英国也只有较小的相交部 分( Q ~ Q )。这是因为美、英的平均收入水平 较接近,而印度与此二者的差距较大的缘故。这 样,基于偏好的相似性,美、英两国将就( Q Q ) 品质范围内的产品进行贸易,而与印度贸易的可 能性则较小。由此可见,人均收入水平接近所导 致的需求结构的相似也能成为贸易开展的基础。
1 2 3 4 6 2 5 1 3 4~ 5 2 3 4~ 5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论各自的适用范 围: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 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inter-industry trade);而重叠需求理 论则适用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 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 trade),即 制造业内部的水平式贸易。
T0-T1为需求时滞阶段,是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产生对该产品需求 的时间间隔,它取决于收入因素和模仿国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知。 T0-T3为模仿时滞阶段,是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仿制生产直至进口为 零时的时间间隔。在此之后,模仿国就会以低成本为基础进行出口。 T0-T2为反应时滞阶段,是从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仿制的阶段,它取决于模仿 国厂商的反应,以及产品的规模经济、价格、市场、关税等。 T2-T3为掌握时滞阶段,是从仿制开始到进口变为零直至仿制生产满足国内需求并 转为出口为止的阶段,它取决于模仿国取得技术的渠道和消化技术的能力等。

国际贸易模型

国际贸易模型

国际贸易模型国际贸易是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流和交易。

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差异、成本差异以及经济规模等因素,导致了贸易的出现。

如何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和影响因素是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国际贸易模型,并分析其对贸易影响的因素。

一、比较优势模型比较优势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收益。

该模型基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和成本优势,认为不同国家可以通过专业化和贸易来提高整体效益。

比如,某国家由于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生产农产品,而另一国家则有发达的工业体系,可以生产工业产品。

通过贸易,两国可以互利共赢,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新兴贸易模型新兴贸易模型是为了解释现实国际贸易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而提出的。

这些现象包括跨国公司的崛起、全球产业链的形成等。

新兴贸易模型将考虑到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和不完全竞争等因素。

它认为贸易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资源禀赋的差异,还包括市场的规模和创新能力。

比如,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在不同国家的分工合作,利用各自的技术和规模优势,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三、重力模型重力模型是一种经验性模型,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规模。

它基于地理距离和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认为贸易的规模与经济体量和距离成反比。

重力模型认为,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与它们的经济规模之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地理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存在差异,以及距离和规模对贸易的影响。

四、收入分配模型收入分配模型是为了解释贸易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而提出的。

这个模型认为,国际贸易会对不同经济体的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贸易的扩张可以增加国家整体的收入,但也可能导致收入不均衡。

一般来说,贸易对高技能劳动力和资本拥有者有利,而对低技能劳动力和农民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平衡是贸易自由化的一个社会经济问题,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调控政策。

结论不同的国际贸易模型可以解释不同的现象和影响因素。

贸易摩擦的本质

贸易摩擦的本质

贸易摩擦的本质一、“比较优势”过去,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是“比较优势”,像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保罗·萨缪尔森这些经济学家等都告诉我们,“比较优势”带来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会使得每个参与其中的国家都获益,社会福利都得到增加。

回顾国际贸易的历史,那可常常是战争与征服开道、充满了血与火。

比如说,英国与印度的贸易从17世纪就开始了,但是,它们的贸易关系,可不是印度拿你的茶叶,来换我英国的布料,你好我好这么简单,这个过程,一直伴随着战争和冲突。

你想想,如果比较优势对于两个国家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英国为什么大动干戈,去发起殖民呢?那么,印度又为什么不张开双臂去欢迎英国人来做生意呢?是以“比较优势”为核心的整个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只考虑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却没有考虑到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利益冲突。

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有两个新的原理,一个叫“跨国垄断利润”原理,另一个叫“分工固化的增长陷阱”原理。

通过这两个原理,能够更好地揭示当下和未来国际贸易争端的底层逻辑,让我们看清国际贸易争端的由来,摸到重建国际秩序、促进各国长期经济增长的脉络。

二、“比较优势”忽略了什么?比较优势原理主要由三个模型所构成:第一个是李嘉图的“技术比较优势”模型;第二个是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模型;第三个是保罗·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国际贸易模型。

还是拿英国和印度来举例子。

印度盛产茶叶,英国的强项是制造布料。

李嘉图的“技术比较优势”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是说什么呢?都是说,假如英国生产布料的成本,相对于英国自己生产茶叶的成本,这个相对成本,比印度生产布料的相对成本要来得低,那么,英国在布料行业就具有比较优势,相应地来说,印度在茶叶这个行业,也具有比较优势了。

所以,英国就会更多地生产并出口布料,而印度会更多地生产并出口茶叶,两个国家互相交换,这样,大家都可以集中力量来干自己更擅长的事儿,效率大大提高,这样的国际分工,会让两个国家的社会福利都得到改善。

技术进步引起国际贸易摩擦的一个模型

技术进步引起国际贸易摩擦的一个模型

- 61 -
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问题》 2009 年第 9 期
二、 文献综述
对于基于保护主义政策的国际贸易摩擦、 基于经济制度差异的国际贸易摩擦和基于政治经济行为 的国际贸易摩擦的研究, 国内已有一些介绍 (尹翔硕等, 2007), 这里不作进一步的说明。 关于基于 技术进步的国际贸易摩擦的问题, 主要有拉尔夫·戈莫里、 威廉·鲍莫尔 (2000) 和保罗·萨缪尔逊 (2004) 等的研究。
2004 年, 萨缪尔逊在美国经济学会三大经济学期刊之一的 《经济学展望杂志》 上发表论文 《李 嘉图和穆勒在何处反驳与证实过主流经济学家们支持全球化的观点》。 萨缪尔逊在该文中所表现的思 想与戈莫里和鲍莫尔的思想基本相同, 但由于萨缪尔逊运用传统国际贸易学的基本框架对此进行研 究, 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包含着对传统国际贸易学的重大突破, 因而在萨缪尔逊提出他的理论后, 国 际经济学界便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2006 年 6 月 13 日美国经济学会曾举行一次会议, 议题是 “全球竞 争与比较优势: 对国际贸易的新思考”, 萨缪尔逊、 戈莫尔、 鲍莫尔等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对国际贸 易的互利与摩擦等问题进行讨论。 国外一些学者将戈莫里、 鲍莫尔和萨缪尔逊的研究总结为 GBS 模 型 (T.I.Palley, 2006)。
有 L1x>0, L1y=0, L1z>0, L1v>0, L2x=0, L2y>0, L2z>0, L2v>0。 由 几 种 商 品 的 利 润 最 大 化 , 可 得 w1=a1v,
w2=a2v,
px=
a1v a1x

py=
a2v a2y

pz=
a1v a1z
= a2v a2z

国际贸易原理

国际贸易原理

国际贸易原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际贸易不仅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还推动了技术的传播和创新,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国际贸易原理呢?国际贸易的基础原理之一是比较优势理论。

这一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商品上都比另一个国家效率低,只要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相对效率存在差异,就存在贸易的机会。

比如,国家 A 可能在生产服装和电子产品上都不如国家 B,但在生产服装上相对劣势较小,那么国家 A 专门生产服装,国家 B 专门生产电子产品,然后通过贸易交换,双方都能获得更多的商品和福利。

另一个重要原理是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指出,各国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导致了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那些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而资本充裕的国家则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上更具优势。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和服装,而发达国家则更多地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如高科技电子产品和汽车。

规模经济也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关键原理。

一些产业存在规模经济的特点,即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成本会下降。

当一个国家在某个产业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产品,即使它在初始阶段并不具备比较优势,也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比如,某些新兴产业在初期可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以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从而能够参与国际贸易并获得优势。

需求相似理论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似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两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相近时,它们的需求结构也会比较相似,从而促进相互之间的贸易。

例如,发达国家之间往往会有大量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因为它们的消费者对高品质、多样化的产品有相似的需求。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一些国家会采取关税、配额、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

高级国际贸易学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高级国际贸易学第一章李嘉图模型

产品价格变化分析 假定产品1的价格相对上升,即
pˆ1
dp1 p1
pˆ 2
dp2 p2
根据零利润条件,有 dpi aiL dw aik dr
dpi waiL dw raiK dr
pi
pi w pi r
dpi waiL dw raiK dr
pi
ci w ci r
pˆ i iL wˆ iK rˆ
将该结果与两个国家、一个部门时的结果相比:只 有一个部门时,通过贸易实现的产品价格的均等不 一定实现要素价格的均等: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有较 低的工资水平。为什么该结论在两部门时就不存在 了呢?答案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可以生产并出口更 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一种产品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该产品 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实际报酬或实际价 格提高,另一种生产要素实际报酬或实 际价格下降。
y2 P
y*2 L*/a*2 B*
L/a2
C
. A
pa
B
L/a1
y1
(a) 本国
C*
A*
.
Pa*
P
L*/a*1
y*1
(b) 外国
假定两国进行贸易。令p代表商品1相对于商品2的世 界相对价格,此时的世界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相对需求曲线与相对供给曲线
当p < pa且p<pa*时,两个国家都专业生产商 品2,因为商品2的价格高,所以世界商品1的 总供给为0; 当pa<p <pa*时,本国全部资源 用来生产商品1(数量为L/ a1 ),外国全部资 源 此用时来的相生对产供商给品(2,y1(+数y*1量)为/(Ly*2/+ay**22)为)一,常所数以, 与p大小无关,在图形上为一条垂直线;当p >pa且p > pa*时,两个国家专业生产商品1, 其供求关系如图:

国际贸易各种理论详细介绍

国际贸易各种理论详细介绍

这些现象的出现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

占世界贸易额相当大比重的一部分贸易并不是因为比较成本的差异或者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发生的。

为了解释这些国际贸易的新现象,以克鲁格曼、雷蒙德·弗农等为代表的大批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新的学说。

这些学说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我们把这些学说称为新国际贸易理论。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应用,互联网日益成为全球商品交易的载体,互联网成为企业备选的市场进入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别用于生产商品 X、Y、Z 和 V 的劳动量。生产商品 x
的生产将求解下列利润最大化问题,
即:
m L
ax
ix
Pix
=
px aix
L ix -WiL ix, s. .t L ix \0 。类似地, 生产商品 Y、Z、V 的利
润最大化问题可同理分析。
这样, 如果给定贸易模式, 可以解出上述的消费者
和生产者决策问题。结合下面给出的商品市场和劳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L2x + L2y +L 2z + L2v = L2
( 2)
根据瓦尔拉斯法则, 上面 6个方程只有 5个是独立
的。
有关专业化分工理论的研究文献 (杨小凯, 1998)
表明, 依据进入贸易的商品数目的不同, 可确定不同的
国际贸易模式。在两国 4种商品条件下, 若假设两国均
消费 4的种商品, 依据萨缪尔逊论述的与国际贸易摩擦
力市场的出清条件, 可以得到两个国家商品的均衡价
格、均衡数量、工资水平和贸易均衡的条件。
xd1
+ xd2
=
x
s 1
+
x
s2,
yd1
+ yd2
= ys1
+ y2s,
zd1
+ zd2
=
zs1 +
zs2,
vd1 + vd2 = vs1 + vs2, L 1x +L 1y +L 1z + L1v = L1,
二、模型的一般结构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形式
假设世界由两个国家, 即国家 1和国家 2组成, 两 国生产 4种商品 X、Y、Z、V, 商品价格分别为 px、py、pz 和 pv (取 pv = 1)。两国仅使用劳动来生产商品, 其劳动力 禀赋分别为 L1 和 L2, 劳动力工资分别为 w 1 和 w 2。两国 4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 a1x、a1y、a1z、a1v和 a2x、a2y、 a2z、a2v。设消费者效用函数为:
国家; 当一个国家出现进口偏向型的技术进步时, 这将 有利于本国, 但会伤害外国。其后, 一些学者运用不同 的形式对希克斯的观点进行分析, 这些分析以两国两产 品模型为基础, 常常运用几何方法获得相关结论。
20世纪 70 年代后期, 多恩布什、费希尔和萨缪尔 逊 ( Dornbusch, R. , S. F ischer和 A. Sam uelson, 1977) 等人 提出了 著名的 两国 多产 品的 国际 贸易 模型 ( DFS 模 型 ) , 对希克斯提出的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DFS 模型 认为, 如果在国际贸易中, 某个进口国由于技术进步导 致对原来出口国某种商品的替代, 并对原出口国进行反 向出口, 那么, 这将在给技术进步国家带来利益的同时, 损害原来出口国的利益。 20世纪 70 年代以来, 克鲁格 曼 ( P. Krugm an, 1979) 等人提出的新贸易理论认为, 商 品种数的增加是国际贸易利益的一个新的来源, 并把 DF S模型 的因 素纳入 到南 北贸易 模型 中进行 研究 。
相关的两种技术进步, 主要有下列几种基本形式。
其一, 贸易模式为 (XZV )X ( YZV )Y, 即国家 1 生产 商品 X、Z 和 V, 但仅出口商品 X, 国家 2生产商品 Y、Z
和 V, 但仅出口商品 Y。这里把这种模式作为分析的基
础, 即以下各种模式变动前的标准。在这种模式下, 两
国均出口一种商品。在这种情况下, 有 L1x > 0, L1y = 0, L 1z > 0, L1v > 0, L2x = 0, L 2y > 0, L2x > 0, L2v > 0, 。由商品的
与上述研究同时, 拉尔夫 # 戈莫里、威廉 # 鲍莫尔 和保罗 # 萨缪尔逊等将这种 /希克斯理论 0与国际贸易 摩擦问题联系起来, 分析国际贸易摩擦的起因和内在机 制等问 题。戈 莫 里和 鲍 莫 尔 ( 2000 ) 以及 萨 缪 尔逊 ( 2004 )的研究表明, 在两国多种商品的国际贸易中, 如 果其中一个国家由于出现技术进步, 能够在贸易中增加 一种出口商品, 那么, 该国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与此同时, 贸易伙伴国则会出现贸易损害, 即贸易利益 的下降。这样, 由于两个国家贸易利益的反向运动, 两 国之间就会产生贸易摩擦。萨缪尔逊认为, 引起国际贸 易摩擦的技术进步可以体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相互进行 贸易的某个国家在既定的贸易产品上出现技术跃进, 转 变了比较优势的方向, 同时也改变了贸易利益的格局; 二是在相互进行贸易的某个国家中, 出现了新型的产 品, 并参与国际贸易, 由此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利益格局。 不过, 萨缪尔逊在其论文的正文中仅对第一种形式的技 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摩擦问题进行了研究, 但在论文的附 录中, 又举一个数学例子对第二种形式的技术进步与国 际贸易摩擦问题进行了分析。胡方和彭诚 ( 2009) 提出 一个正式的理论模型对第二种形式的技术进步与国际 贸易摩擦问题进行分析。
确定
4种商品的需求函数:
xdi
=
Aw i px
Li
,
ydi
=
Bw p
iLi
y
,
zdi
=
Cw p
i Li,
z
vdi
=
(
1-
A-
B-
C)w iL i。
在生产方面, 可定义生产函数如下:
x
s i
=
aix L ix,
y
s i
=
aiyLiy, zsi = aiz Liz, vsi = aiv Liv, 式中 L ix、Liy、L iz和 L iy为国家 i
近年来, 一些学者对希克斯提出的理论观点的某个 部分进行深入研究, 如伊顿和科蒂姆 ( E aton. J和 S. Kortum, 2006)对希克斯提出的进出口部门都出现技术进步 时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得出了更为细致的 结论。琼 斯、拉芬 ( Jones R. W. 和 J. Ruffin, 2008)对希克斯提出 的出口偏向型的技术进步作进一步的研究, 强调两国同 时获 得利益 的条件。鞠 建东、杨学 兵 ( Jiandong Ju 和
国际贸易
李嘉图模型中的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摩擦*
胡方
内容提要 本文在拉尔夫 # 戈莫里、威廉 # 鲍莫尔和保罗 # 萨缪尔逊有关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摩擦 的研究基础上, 提出一个四商品的国际贸易模型, 对两种类型的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摩擦进行统一分析。 本文认为,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 技术进步才会引起国际贸易摩擦, 在这一条件以外, 两国贸易均能够获得 顺利发展。
( 4)
式中, A = AA BBCC ( 1- A- B- C) 1- A- B- C, u11 和 u12 表
示这种贸易模式中的贸易利益 (或效用 )。
其二, 贸易模式为 (X ZV )Y ( YZV )X, 即国家 1生产 商品 Y、Z 和 V, 但仅出口商品 Y, 国家 2 生产商品 X、Z
=
Ba1v。 Aa2v
同时
,
可求两国商品的需
求函数, 并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两国的效用水平如下:
u21
=
B1
L
1
aA 2x
aB 1y
a a C 11z 1v
B-
aC - A 2v
( 5)
u22
=
B2
L
2
aA 2x
aB 1y
a a C 12z 2v
A-
aC - B 1v
( 6)
式中, B 1 = BA+ B CC ( 1 - A- B- C) 1- A- B- C, B2 = AA+ B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经济学界一直都对国 际贸易摩擦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了许多理论与模型。 一些学者认为, 由于相互贸易的某个国家实施了贸易保 护主义的措施, 导致另外一个或多个国家的贸易利益受 到损失, 从而在这个国家和另外一些国家之间就会出现 国际贸易摩擦。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各国不同的经济体 制、习惯、风俗以及对贸易的理解不同, 也是国际贸易摩 擦的原因。此外, 由于国际贸易摩擦往往涉及相关国家 的经济与政治等问题, 因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与国际 贸易相关的一些经济主体和利益集团的行为是导致国 际贸易摩擦的基本原因 (尹翔硕、李春顶、孙磊, 2007)。
U
i
=
x
y z v A B C 1-
i ii i
A-
B-
C
( 1)
其中, A、B、C、1- A- B- C为参数。消费者进行效
用最大化的约束条件是 px xi + py yi + pz z i + vi = w iLi。求 解 消 费 者 效 用 最 大 化, 定 义 拉 格 朗 日 函 数 Zi = xAi yBi zCi v1i - A- B- C + Ki ( w iLi - px xi - p yy i - pz zi - vi ), 由此可
*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 基于产品种数变化的 国际贸易 摩擦研究 0 (项目批准号 08JA7900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嘉图模型中的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摩擦
Xueb ing Y ang, 2009) 把希克斯的基本观点称为 / 希克斯 理论 0, 分析进口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及其利 益分配的基本影响, 提出了分析一国最优赶超战略的理 论模型。
时,
可求两国商品的需求函数,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两国的效用水平如下:
5世界经济研究 6 2011 年第 3 期 # 47#
李嘉图模型中的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摩擦
u11
=
AL1
aA 1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