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李嘉图模型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李嘉图模型

国际经济学李嘉图模型

Further thinking: China and U.S.A.
美国高技术工人相对充裕,低技术工人稀缺, 从而贸易出口多为高技术工人生产的产品。低 技术工人的生活状况本就不好,世界商品价格 的趋同使得美国低技术工人收入的购买力更低, 从而引发贸易保护和贸易争端。
中国的情况如何?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是否与理论的结论相一致?
Relative Prices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The internation trade between two countries will bring the
relative prices of the goods to converge.
Relative Price,
Isovalue line(budget constraint line) and PPF:
Quantity of food, QF
Isovalue lines Q
PPF Quantity of cloth, QC
Factor Input of Unit Product
Input possibilities in food production:
factor-intensive. In reality, some goods are treated as
different types of factor-intensive products. Why?
Factor Prices and Goods Prices
The factors’ relative prices and the goods’ relative prices are of one-to-one relationship: (Why is SS curve concave?)

中级国际经济学理论要点(Helpman)

中级国际经济学理论要点(Helpman)

一、李嘉图模型(一)李嘉图模型理论分析李嘉图模型是一个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的静态模型。

在李嘉图模型中,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在于它们在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的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

它的模型框架是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每种商品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L),生产函数为线性,规模收益不变;两个国家生产技术存在差异;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无交易成本;要素可以跨行业流动,但不能跨国界流动。

这些就是基本假设,李嘉图模型就是在这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

李嘉图模型揭示了国际贸易类型取决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既可以出自绝对优势较大的生产领域,也可以出自绝对劣势较小的生产领域。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会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在两个国家间进行专业化生产可以使两国都获得利益。

另外,在这一章中,李嘉图提出由于技术差异的缺失,爱好的不同也会产生比较优势。

第三,如果两个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很相似,那么通过让两国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经济是进行贸易的决定因素。

在本章中还提到了国际要素流动,贸易均衡不一定导致要素交个均等化,工资率是否均等取决于相对要素禀赋和消费偏好。

第四,规模报酬递增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不同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基础。

另外,考虑在多种产品情况下的李嘉图模型,假定产品是连续的情况下,各国的专业化模式和相对工资水平。

(二)实证检验1、移民△L/L=ΑL*(w*-w)/Lw2、两国、多种商品的实证检验:完全放松专业化的程度;工资结构。

工资结构从三方面检验:⑴国内、国外行业工资率差异行业工资:w z=p z/a z, w*=p*/a*, 根据n种商品贸易前的价格比决定分工格局:出口:p*z/p z=a*z w*z/a z w z>1,z=1,2,……m进口:p*j/p j=a*j w*j/a j w j<1,j=m+1,m+2,……,n比较单位成本:a*z w*z/a z w z>a*j w*j/a j w j(2)国内外行业相对工资率相同,但行业工资存在差异行业工资:w*z/w z=w*j/w j固定比较劳动生产率决定分工格局:由a*z w*z/a z w z>a*j w*j/a j w j可得到a*z/a z>a*j/a j(3)国内工资率相同,但国际工资率存在差异国内工资:w*z=w*j=w*,w z=w j=w,w*/w固定分工格局:a*z/a z>w*/w>a*j/a j二、要素禀赋模型(一)理论分析要素禀赋理论在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有主要地位,也称作H-O-S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3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国际经济学:第3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6
绝对优势的基本观点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各国应该 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绝对 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 的产品;
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
7
绝对优势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 假设2: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 假设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
36
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
– 每单位劳动力需求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出所需要的 劳动力数量.
• 每单位葡萄酒对劳动力需求用aLW表示 (如果 aLW = 2, 那么一加仑的葡萄酒就需要两个小时劳动).
• 每单位奶酪对劳动力需求用 aLC表示 (如果 aLW = 1, 那 么一磅的奶酪就需要一个小时劳动).
• 经济的全部资源定义为 L, 全部劳动力供应
18
单一要素经济
• 假定我们处在一个经济体系(我们称之为 本国). 在这个经济体系中:
–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 只有两种产品能生产(葡萄酒和奶酪). – 每个国家的劳动力供给是固定的. – 每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是固定的. – 所有市场是完全竞争.
19
单一要素经济
• 国内经济的技术可以用每个产业的劳动生产 率来概括, 以单位劳动力需求量来表达:
• 第五, aLC/aLW< PC/PW< a*LC/a*LW, 奶酪的相对供 给是 (L/aLC)/(L*/a*LW).
32
单一要素世界的贸易
• 贸易所得
– 如果国家根据其比较优势来进行专业化生产, 那么她们都会从这种专业化生产和贸易中获 益。
– 我们将会用两种方式表现贸易的互利性。 – 首先,我们可以将贸易看作一种间接的生产
• 李嘉图模型依据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不同

第二章李嘉图模型

第二章李嘉图模型
21
工资与价格的决定
• 假定本国香水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1,电脑芯片的边际劳动 生产率为1,alp/alc=1,外国alp*/alc*=4 。
• 则本国在生产香水上有比较优势。
• 假设自由贸易后,本国专门生产香水,外国专门生产电脑 芯片,pp/pc=3。
– 自由贸易后本国的真实工资为3单位的电脑芯片,而自由贸易 前本国的真实工资是1单位的电脑芯片。
6
无差异曲线
• 无差异曲线可以有多种形状。
7
生产可能性边界
• 生产可能性曲线(PPF)能够表示出在恒定的生产率和 有限的资源下最大限度的生产一系列产品的组合。
• 李嘉图模型中所讨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只包括两种类型 的产品,而且这两种产品的生产率是恒定的。
8
生产可能性边界
• 如果令本国全部的劳动力资源总量为L,我们可以使用如 下的数学公式将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出来: alpQp + alcQc= L
13
单一要素经济中的工资与价格
工资决定:
• 在均衡的情况下,两个部门之间的工资必然相等,否则劳 动力的部门间转移将会继续。
• 以上条件可以表示为如下的数学等式:
PP*MPLP=PC*MPLC PP/PC=MPLC/MPLP
– 这个式子的左边是香水的相对价格,右边则是生产可能性边 界斜率的绝对值,即多生产一单位香水的相对机会成本。
39
李嘉图模型的实证证据
(一)MacDougall的实证检验
• 根据劳动相对成本理论,在两国经济中,对于某商品的生 产而言,如果A国与B国劳动生产率的比值高于A国与B国 在工资成本上的比值,那么A国将向B国出口该商品。
• 上式隐含地假设了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所有生产组合 使用了全部可得的劳动力要素,不存在劳动力资源的浪 费或者是失业。

第二章 李嘉图模型

第二章 李嘉图模型

本国的进口 外国的出口 本国的提 供曲线 M
PF’ PE
YE
H’
E
外国的提 供曲线
0
XE
本国的出口 外国的进口
•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分析
• 2.3.1 分析工具 • 边际效用(marginal analysis) • 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opportunity cost and relative commodity price) •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 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
贸易条件越是接近对方国内交换比率, 本国分享的贸易利 益比重越多
2.2.3 提供曲线(Offer Curve)
• 也称为相互需求曲线(reciprocal demand) , 指在不同的价 格水平下,一国愿意出口和进口数量交点的轨迹
亚麻布 英国 C 英 国 进 口 W1 亚麻布 德国
B A 英国出口 毛呢 毛呢
酒产量 (单位 )
所需劳动人数 毛呢产量 (人/年) (单位)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英国 葡萄牙
1 1
120 80
1 1
100 110
在英国和葡萄牙,酒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120,1/80 毛呢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100, 1/110 可见,葡萄牙生产酒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英国,但在毛呢上, 英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葡萄牙因此,英国应专门生产毛呢, 而葡萄牙应专门生产葡萄酒 在英国和葡萄牙,酒的生产成本分别是:120, 80, 显然是葡萄牙低,因此葡萄牙应专门生产酒 英国和葡萄牙毛呢的生产成本分别是:100,110, 英国低于葡萄牙,因此英国应专门生产毛呢。

李嘉图模型

李嘉图模型
编辑本段H-O四大定理
在Ohlin的论文于1933年经哈佛大学翻译成英文之后,H-O模型以及由此所建构起的一般均衡体系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后续的学者由此出发,也发展出了许多重要的定理。 其中有三个最为有名: Stolper-Samuelson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Rybczynski定理(Rybczynski theorem) 以上三大定理与H-O模型所导出的比较利益预测结果合称为H-O四大定理。
模型推导
结论
H-O模型预测当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拥有某中相对较丰富的资源禀赋时,生产使用该项要素较多的产品,将使该国在生产这项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也生产劳动密集财上有比较利益。
编辑本段里昂铁夫悖论
根据H-O模型的预测,拥有相对较多资本要素的国家当生产较多的资本密集财出口以获取比较利益,反之,劳动要素密集的国家则会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财。 华西里·里昂铁夫于1953年提出了著名的李昂铁夫悖论,认为H-O理论预测的结果有问题。里昂铁夫以美国的实证资料为本,认为美国既已是资本最密集的国家之一,却仍出口相对劳动密集的财货,与H-O理论的预测不合,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参见列昂节夫矛盾。
模型假设
简单的Heckscher-Ohlin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同时都生产两种财货X与Y,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要素(Labor, L)与资本要素(Capital, K)。 相较于李嘉图模型而言,假定使用两种生产要素使得本模型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其每个国家都会生产两种财货的假定也与李嘉图模型的结论不同。 两国在生产时使用相同的技术,且此技术符合规模报酬固定(Constant Return to Scale)的特性。但单一要素的使用则符合规模报酬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to each factor)。 规模报酬固定的生产技术据以下的特性: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力(Marginal Production)仅是资本:劳动比例(K/L)的函数。 生产X财货与Y财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也就是生产这两种财货时,耗用的资本/劳动比(K/L)不同。 在这个模型里,假定了X财货拥有较Y财货低的资本/劳动比,也就是生产X财货相对Y财货而言,要花比较多的劳动要素。我们在这里称呼X财货为劳动密集财(Labor-Intensive Goods),相对的Y财货则称为资本密集财(Capital-Intensive Goods)。 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在此假定A国拥有相对较多的劳动要素(劳动禀赋拥有量对资本禀赋拥有量的比例K/L较低),称劳动丰富国(Labor Abundant Country),B国拥有相对较多的资本要素(K/L较高),称为资本丰富国(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在这里所说的资本密集和劳力密集,乃是由两国的K/L比比较得来的,是相对而非绝对。 两种生产要素在国内都可以任意的移动,但在国际间则不能移动,且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 此项假设意在把国内市场中资源分配与超额利润的问题忽略掉,专注于处理国际间贸易分工的结果。 两国有相同的需求型态,且需求函数为齐序的(Identical and Homothetic) 此项假设目的在将模型的重点放在探讨两国供给面的差异上,故假设两国有一样的需求型态。齐序的需求函数则保证无论所得水平如何改变,当面对相同价格时,这两个国家所消费的X财货与Y财货的比例不变。 H-O模型强调各国所拥有的要素秉赋比例不同,,个别产品生产所需的要素比例也不同,因此又称为要素比例模型(Factor proportion Model)。

第2章李嘉图模型

第2章李嘉图模型

共计
3斤
3尺
6单位
国际经济学· 第2章 7
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优点:
a)揭示了两国之间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两国之间 存在绝对成本差异 b)反映了按绝对优势分工,参与者都获得更多利 益这样的规律
缺点
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 假如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优势)的话,那该怎么办呢?
经 邦
济 世
国际经济学· 第2章 28
三、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
数字例子
世界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
奶酪的相对价格, PC/PW
从我们的前面的例子, 我们得到: QC + 2QW = 120
经 邦
济 世
国际经济学· 第2章 21
二、单一要素经济
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本国葡萄 酒产量, QW (加仑)
aLCQC + aLWQW = L
Qw aL C L Qc aL W aL W
L/aLW
P
斜率的绝对值等于用葡萄酒衡量 的奶酪的机会成本
济 世
国际经济学· 第2章 16
一、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 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 势。 在南美玫瑰具有相 对低的机会成本. 万支玫瑰 万台计算机 在美国电脑具有相 对低的机会成本. -1000 +10 美国 通过比较两个国家 +1000 -3 南美 在玫瑰和电脑上的 0 +7 合计 生产可以看到贸易 使双方都受益
经 邦 济 世 国际经济学· 第2章 26
三、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

国际经济学之李嘉图模型

国际经济学之李嘉图模型
2.3.1 李嘉图的贸易思想
v 李嘉图用“比较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国 际贸易的基础
v 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 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 的相对差别
2.3.2 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 一、基本假设和生产贸易模式 ❖ 1.假设与绝对优势模型基本一样 ❖ 2. 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
❖ 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 本差别决定的
美国:40X,50Y • 价格:1X=1.25Y或1Y=0.8X •工资:50个人生产40X,可以换50Y,生产X的工人工 资为1.25Y;或生产Y的工人的工资为0.8X。
❖ 国际市场价格:贸20易0X所,1得00Y
1X=0.5Y 中国:100X,50Y 美国:100X,50Y ❖ 贸易条件:如果1X=0.8Y呢?
一、一般均衡分析
❖ (一)供给方面: 生产可能性曲线 (PPC)
Y数量
0
A B C D
X数量

机会成本不变的PPC
Y
X

机会成本递增的PPC
Y
X

机会成本递减的PPC
Y
X
(二)需求方面:社会无差异曲线 (CIC)
无差异曲线 (复习) 社会无差异曲线
Y
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
CIC3
CIC2
CIC1 X
C1
CIC1
CIC0
125
P1=0.5
请思考 为什么说绝对优势只是比较优势的特例? 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和贸易的所得来源?
图2.2 “交换所得”和“分工所得” Y
P0=0.5
(二)开放经济中的产品市场
X价格 (P)
P* =3
开放经济中的中国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abor input
How to Choose the Input?


It will depend on the ralative cost of two factors, that is the factor prices. Suppose the labor’s wage rate is w, and the land’s rent rate is r. the two factors’ price is w/r.
PPF and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凹函数曲线,表明了各 部门投入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以劳动为例: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为:-MPLF/MPLC.
Prices and Production

Isovalue line(budget constraint line) and PPF:
Summary 2:

各国倾向于出口国内充裕资源密集型的产品。 Countries tend to export goods whose production is intensive in factors with which they are abundantly endowed.
Trad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美国高技术工人相对充裕,低技术工人稀缺, 从而贸易出口多为高技术工人生产的产品。低 技术工人的生活状况本就不好,世界商品价格 的趋同使得美国低技术工人收入的购买力更低, 从而引发贸易保护和贸易争端。 中国的情况如何?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是否与理论的结论相一致?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Relative Price, PC/PF
RD
Relative Quantity, (QC+QC*)/ (QF+QF*)
Budget Constraint

Budget constraint equation: DF-QF=(PC/PF) ×(QC-DC) DF-QF is the economy’s food imports, and QC-DC is the economy’s cloth exports.
Food-Intensive and Cloth-Intensive

Note: Can a good be both factors-intensive? Answers: NO. One good can be only one factor-intensive. In reality, some goods are treated as different types of factor-intensive products. Why?
FF Curve and CC Curve
Wage-rental ratio,w/r
CC
FF
Land-labor ratio,T/L
FF Curve and CC Curve



The FF curve shows the relationship of relative prices and relative quantities used in food’s production. The CC curve shows the relationship of relative prices and relative quantities used in production of cloth. Why are the two curves different with each other?
1. A Two-Factor Economy Model


MODEL: two countries A and B, produces two goods X and Y, with two mobile factors of production M and N. Assumes two goods are cloth (C) and food (F), two two mobile factors of land (T) and labor (L). Definition: A country's land productivity of cloth shows by αTC, labor productivity αLC; the land productivity of food by αTF, labor productivity αLF; a country's aggregate supply of labor is L, the total land supply is T.
Relative Prices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The internation trade between two countries will bring the relative prices of the goods to converge.
RS* RSW RS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without factor substitution:
Quantity of food, QF L/αLF Labor constraint T/αTF Land constraint Quantity of cloth, QC
SS
Relative price of goods,PC/PF
Wage-rental ratio,w/r
Goods Prices and Factor Input

Still a one-to-one relationship:(WHY?)
Wage-rental ratio,w/r
CC
SS

FF
Land-labor ratio,T/L Relative price of goods,PC/PF
Factor Prices and Goods Prices

The factors’ relative prices and the goods’ relative prices are of one-to-one relationship: (Why is SS curve concave?)
Summary 1:


布的相对价格增长会导致工人相对收入的增加。 布的相对价格的增长会导致两种商品衡量的实 际工资的上涨,同时降低实际租金,即增加了 工人的购买力而降低了土地所有者的购买力。 为什么? 要素所得等于该要素边际产出的支付。
Resources and Output

Knowing the relationship of commodity prices, factor supply and goods’ output, we can build up a two-factor economic model: 生产粮食的劳动量
Resource Changes and Production Possibility



土地增加会引起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了, 使得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重新分配。 Summary 2: 罗勃津斯基效应(Rybczynski effect):资源 供给的变动对生产可能性具有偏向性效应,这 也是理解资源差异如何导致国际贸易的关键。
Food-Intensive and Cloth-Intensive


在要素价格比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的产品生产 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组合是不一样的,此时更多 地需要某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称为这种要素生产 密集型产品(XX-intensive goods)。 So with the figure showed above, the food is land-intensive and the cloth is labor-intensiv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Paul R. Krugman Maurice Obstfeld
Chaper 3 Resource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A Model of a Two-Factor Economy:Prices and Production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Two-Factor Economi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A Preliminary View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Summary
L/αLC
T/αTC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with factor substitution: WHY?
Quantity of food, QF PPF
Quantity of cloth, QC
Quantity of food, QF Isovalue lines Q
PPF Quantity of cloth, QC
Factor Input of Unit Product

Input possibilities in food production:
Land input Input combinations per unit of foo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