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专题研究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

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论作者:葛荃《文史哲》2006年第5期摘要: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初叶,迄今已近百年。
本文考察了这一学科的起始情况,然后从三个方面对百年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做一概括。
首先,划分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阶段;其二,梳理了学术流派,认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新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现代政治学”三个流派;其三,分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理特点及其研究价值。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政治性,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既有文化价值,又有历史价值。
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比较,思想与观念的发展的相对滞后。
例如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对于政治权力的崇拜等等。
这些思想层面的东西显然不是20世纪民族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传统。
这种历史的表象与其文化传承的不同步,恰恰说明了思想文化积淀的深厚和影响力的久远。
因而,进一步深化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新学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现代政治学流派中国政治思想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学科,出现于20世纪初叶,就现有的文献来看,首倡其功的是梁启超和谢无量。
1922年,梁启超在其所著《先秦政治思想史》的“自序”中写道:“启超治中国政治思想,盖在二十年前,于所为《新民丛报》、《国风报》等,常作断片的发表。
虽大致无以甚异于今日之所怀,然粗疏偏宕,恒所弗免。
”[1] 是知在1900年之后,梁启超已经开始把中国政治思想作为一门学问来进行研究。
不过在这一时期,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章尚属凤毛麟角,似乎还没有学者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进行专题性研究或总体的思考,梁启超本人亦仅作“断片的发表”。
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认定,在20世纪初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学科建设则属于草创而未就。
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来看,晚清经学家孙诒让(1848—1908)曾著有《周礼政要》一书。
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

历史余艳红I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硏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与反思文/余艳红百年以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既是中国人思考政治的重要叙事方式,又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缩影。
可以说,在中国.如何建构、叙述与表达中国政治思想史,早已超越了认识论与知识论等学术问题,既涉及我们如何看待传统、看待当代以及看待未来的问题.也涉及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看待他者以及如何建构两者关系的问题。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学科诞生近百年的时间点,重新梳理与回顾这一学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困境,审慎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故事,既是这门分支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建构一流的中国政治学的必然要求。
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困境1922年春,梁启超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正式创建。
至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但是,纵观近百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我们依旧感觉任重而道远。
这是因为,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诞生,一开始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意识的追溯和确认。
这种对主体意识的追溯和确认.既源于传统中国遭遇西方现代性的系统入侵而给精英阶层带来的焦虑感与危机意识,也与一种从历史中发现智慧的历史主义情结息息相关.但这种对主体意识的自我追溯和确认带来的却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多重困境(-)学科身份困境中国政治思想史从创建之初起,就一直存在着学科身份辨识的问题。
这种学科身份的困境,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政治思想史在学术资源、学科边界、学科属性以及学科的概念、内容体系和思想谱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也容易引起争议。
对中国政治思想研究贡献甚多的海外学者大多数属于历史学、哲学等其他学科领域。
同样.中国大陆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群体的学科来源也是高度多元化的。
这其实彰显的恰恰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学术资源和学科边界困境;换句话说,这门学科究竟是属于政治学,还是属于历史学,抑或是哲学?此外,在国内教材方面.我们也能窥见这种困境。
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

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报告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专题研究课程代号: 0 9 2 0 2 0 任课教师:王星论文题目: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完成日期: 2014 年 6 月 15 日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号: 1309240543 姓名:李婷成绩:浅谈朱熹的教育思想摘要: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先秦以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总结建立了完整的“理学”教育理论体系,其理学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
本文对朱熹“小学”“大学”教育两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朱熹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朱熹“小学”教育“大学”教育Abstract: Zhu Xi i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and educator, he thought since the Qi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systematically summed up a complete "Science" educational theory system, the center of its Science education is mor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wo stag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Zhu Xi "primary school" were analyzed and explained the modern value of Zhu Xi's Educational Thought.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也是围绕德育构建其教育思想体系的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他的小学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本文从朱熹小学教育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中国史专业(0602)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专业(0602)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热受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情操高尚,具备严谨科学态度,优良学风、敬业和献身精神,善于团结合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古代史专业人才;并力求培养通史型的人才。
1.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中国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和研究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有一定的创见,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中国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深厚和坚实的学识基础、扎实的史学功底,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学术动态,学术思想活跃,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有较强的创新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应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专业A:中国古代史是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涉及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l)先秦史(2)秦汉史(3)魏晋南北朝史(4)隋唐五代史(5)宋元史(6)明清史(7)西北民族史(8)中外关系史(9)历史地理与地名学(10)江南区域史(11)南京城市史B:中国思想史(A、B两专业专业课基本相通)C:中国近现代史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涉及近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为:(l)晚清史(2)中华民国史(3)当代中国研究(4)当代台湾研究(5)中国近现代社会史(6)中国近现代经济史(7)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8)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9)中国现代化研究(10)南京大屠杀史研究D:边疆学是综合研究中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地关系、与境外毗邻人群及社会的相互关系等状况的跨专业学科,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传统作为主干,研究中国疆域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中国边疆地区的历史;中国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及其与中原的互动;中国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政治、经济及人地关系等等;中国边疆治理问题;中国边疆地区与境外毗邻人群及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中国海上疆域问题等等。
林毓生:中国思想史及西方思想史专题大纲

6、Benjamin I. Schwartz, In Search for Wealth and Power: Yan Fu and the West,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
5、“五四”启蒙思想的特质及其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传统中国的“有机体”思想模式及其结果:借思想以解决社会诸问题的“思想决定论”;胡适思想中的限制;胡适对于“自由”的肤浅解读;鲁迅思想的特质及其政治观的困境;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欠缺对于“政治作为力量”的学理思考;儒家将政治“道德化”:“政者正也”;法家将政治“不道德化”:政治服务天子势力;道家对政治“逃避化”;从韦伯“责任伦理”(the ethics of responsibility)和“意图伦理”(the ethics of intentions)的分析来观待鲁迅身上的思想纠结;五四知识分子谈“国民性”问题的“不通”:倒果为因、决定论的错误倾向。
转载ms's博客
3、契约论的三个类型之一:洛克;“人是上帝的儿女”的观念;作为“自由主义”之父的洛克;“自然权利”(right of nature)的观念;作为“守夜人”的国家形象;
4、契约论的三个类型之一:卢梭;“人天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的观念;卢梭身上的革命性源头;卢梭契约论观念中的强烈文明批判精神及其未来想象;卢梭契约论中的“公意”(general will)观念;启蒙运动的三种类型比较:法国式、德国式、苏格兰式;启蒙运动中所蕴涵的不同“理性”观;
5、阿克顿公爵(Lord Aeton)对于权力的理解。Power corrupts;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路径和方法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路径和方法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史、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变迁、政治思想的影响力以及政治思想的现实意义等。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角度,探讨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二是从政治思想的形成机制角度,探讨政治思想的形成机制;三是从政治思想的影响力角度,探讨政治思想的影响力;四是从政治思想的现实意义角度,探讨政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文献法、历史比较法、历史统计法、历史访谈法、历史实验法等。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政治学范式探析

第35卷第1期延边教育学院学报Vol.35No.1 2021年2月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eb.2021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政治学范式探析王泰崧(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并逐渐恢复了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我国政治学从革命论范式转向建设论范式。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经过了传统的政治学研究范式、西方政治学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以及多种思想范式并存的时代,但是缺乏政治思想史的政治学范式研究。
本文阐述了政治学范式的概念、中国政治思想史范式研究的发展历史以及如何运用政治学范式,以期为促进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范式;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64(2021)01-0096-04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各种政治关系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22年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在北京政法学校开讲中国政治思想史至今,将近百年。
我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发展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一直受到西方政治学理论的影响[1]。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依然缺乏知识论取向的科学研究,因此,还需要立足政治实际需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政治学范式概述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它要求人们以客观的角度、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事政治学相关研究,将研究的政治学科学成果和结论作为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和掌握政治规律的指导指南。
人类是以国家作为最高组织,并对内约束国家内部成员的行为,对外以国家名义与其他国家往来。
政治是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的特定规律,这些规律的制度和维持往往需要依靠政治的力量,国家内外的一切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学术活动等都需要在政治范围内完成,因此政治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
中国思想史教案

导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边缘学科,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美学思想、军事思想等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P4~5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两汉时期(经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隋唐时期(佛学)宋元明清时期(理学)近代时期(西学)❖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学术史的关系(几个基本概念);中国思想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习要求及方法❖主要参考书目1、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五卷六册),人民出版社,1995年2、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3、杨国荣:《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6年4、何兆武:《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6、钱穆:《中国思想史》,台北学生书局,1981年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9、尹继佐、周山主编:《中国学术思潮兴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0、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中国哲学资料选集》中华书局,1982年12、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1年1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重印本《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人民出版社,1982年14、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15、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6、[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版思考题:1、什么是思想史?2、如何理解中国思想史的特点?第一讲先秦思想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懂得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开端,并对中国先秦各阶段思想有个大概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董仲舒及其思想
君权神授论,是建立在其大一统理论基 础上的一种专制统治理论。 天人感应论,是将阴阳五行(“天”) 与王道政治(“人”)结合起来,并认为二 者会彼此影响、相互应证的一种理论。
三纲五常论,是董仲舒根据儒家伦理思 想提出的一种封建伦理观。
理学,即性理学,又称道学,是一种附 会经义解说天人性命之理的学说,从思想渊 源上讲,它是以儒学为主干,糅合佛道等思 想为一体的学说,由此区别于两汉经学而被 所称为”新儒学”。
理学的基本特征:
一是注重义理
二是注重性理的探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是为封建纲常伦理提供了精致的理论基础。
2.两宋理学
二程的理学体系,包括如下内容: (1)天理论 (2)人性论 (3)修养论
“致良知”三个命题。
二、理学的衰落
1、宋明理学的影响 2、理学的弊端
3、明清学者对理学的批判
1、宋明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由朱熹发展 并集大成的理学,成为其后几百年封建社 会的统治思想。
2、理学的弊端
理学发展到明中叶以后,日益暴露出它 难以克服的种种弊端。
明中后期,以罗钦顺、王廷相、吕坤等 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学 者,从认识论和人性论等方面对理学进行 了批判。
易别”。
(2)关于天命、鬼神
志”
“非命”、“天
(3)关于丧葬和音乐
2、道家对儒学的批评
(1)道家思想简介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派 别,道教是一种信仰。 (2)老子及其思想 A 道法自然(宇宙观)道德经.she B 反者道之动(辩证法)老子第二章.shs C 无为而治(政治观)老子第三章.shs D 不为天下先(人生观)老子67.shs老子 67.shs 中国思想史资料\老子(一)
2. 汉初儒学的复兴
• 儒家在汉初黄老盛行的情况下 ,能够复兴,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 第一,汉初黄老思想统治下的宽松学术环境 为儒学的复兴创造了客观条件。 • 第二,刘邦对儒学态度的转变为儒学的复兴 提供了方便。 • 第三,黄老思想统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给 儒学的复兴,进而走上政治舞台创造了机会。
第一讲 儒家思想与儒家文化
• 第一节 儒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 一、儒学的兴起
• 1.儒与儒学
• 儒学,即儒家之学的简称,指由孔子创立的, 以仁、义、礼、智为基本学术思想体系的 一种学术思想。
2.儒学的兴起
儒学,是在我国上古时期古典文化长期积累和 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 儒学的起源,说法亦多,概而言之主要有三种: “王官”说, “世变”说, “道统”说 。
三、魏晋玄学
1.玄学的产生
2.玄学的发展阶段
3.玄学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
4.玄学对儒学的改造
5儒学与佛学
三、魏晋玄学
1.玄学的产生
所谓“玄学”即“谈玄”之学,“言及玄 远而玄虚”。它是在汉魏时期经学衰落,政 治斗争尖锐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其主 要特点是“援道入儒”,力图使儒道合为一 体,其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名教”(伦理纲 常)与“自然”(道)的关系。
当代新儒学的基本特征有三:
第一,具有尊孔崇儒、以儒学思想学 说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干,以继承的 弘扬儒术为己任。
第二,继承宋明理学精神。强调以 “内圣”驭“外王”,表现为泛道德主 义倾向。
第三,“援西学人儒”,一方面认同 传统儒学,一方面适应现代思潮。
3.儒学的几个发展阶段: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 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当代新儒学。
二、儒学的奠基及其形成——先秦儒学 1.孔子及其思想
(1)孔子的成就
第一,孔子总结了尧、舜、禹、 汤、文、武、周公以来贵族阶级的统治经验,把它融入到自 己的理论之中,形成了个人系统、完备的思想主张。 第二,孔子兴办私学,培养了第一批儒家弟子,并奋力 宣传和实践自己的思想主张。 第三,孔子整理“六经”,使之成为儒家的经典。
三、传统儒学的终结
1、实学思潮的兴起 所谓实学,是一种实际致用之学、是相 对于理学专务空疏、清谈圣经而言的学 说。 实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 炎武、王夫之等。
2.清代汉学兴起与儒学危机
清代汉学又称考据学、朴学、清学, 或乾嘉之学,它以考证为主要研究方法, “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 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 制度、金石、校勘;缉逸等等,而引证 取材,多极于两汉”(梁启超《清代学 术概论》),故名“汉学”。
(3)形成了调合儒道的新的思想体系。
4.玄学对儒学的改造
(l)用玄学虚无本体之道改造了儒学的政治伦理 之道。 (2)主张“圣人体无”,把“无为”视为儒家理 想人格一一圣人的最高德性。 (3)把玄学追求超言绝象的抽象原则和义理的学 风带进了儒家经训中,抛弃了汉儒粗俗的天人感 应论的神秘内容和烦琐、迂腐的经训形式,开创 了儒学重义理而疏训估的魏晋新学风。 (4)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名教与自然的矛盾。
• 《系辞》 , 《说卦》, 《序卦》,
《易传》利用《易经》的框架结构,创 立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儒家经典 中最富哲理的著作。《易传》思想体系由 “天道”,“地道”,“人道”三部分组 成,涉及内容十分庞杂,总其要大抵包括 阴阳观念与礼治思想两个方面。阴阳观念 是《易传》的核心内容,是贯穿天道、地 道和人道的总规律。
二、两汉经学的盛衰
1.经与经学 所谓经学,就当时而言,含有 “经世之学”的意思。但就今天的 理解而言,所谓经学,就是指解释、 阐述和研究儒家经典的那套学术。 2.从“六经”到“十三经”
2.从“六经”到“十三 经”
(1)汉代的“五经”和“七经”:
《诗经》 、《尚书》、 《礼记》、《周 易》、《春秋》 东汉加《孝经》、《论语》合为“七经”
(2)孔子的思想
第一,听天命、尽人事的人生哲学 第二,人道主义伦理观 第三,“以德为政”的历史观 第四,“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第五,中庸之道
中国思想史 资料\孔子(一)
2.孟子及其思想
(1)孟子其人 (2)孟子的思想 第一,天命观 第二,性善论 第三,道德伦理观 第四,仁政、王道学说
三、墨、道、法等流派对儒学的批评 1、墨家对儒学的批评 (1)关于爱人主张“爱无差等”、“兼以
二程学说,奠定了理学基础,集中体现 了北宋理学的基本内容。
朱熹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l)理气论 (2)心性论
(3)格物致知论
(4)朱熹思想中 的辩证法思想
3.心学与理学的对立
心学,又称“良知之学”,
是理学的一个流派。 心学的集大者是明代的王守仁 。 王守仁心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仁政思想 (2)心学思想体系 王守仁心学, 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
2.《周易》的内容 《周易》最基本的东西是 “阴”“阳”两个符号,“—”是 “阳”,“--”是“阴”。由这两个 符号,连叠三层,组成八卦;乾、 坤、坎、震、巽、离、艮、兑。: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 ”
八卦符号解析
八卦符号: 乾:乾三连 ▅▅▅▅▅ ▅▅▅▅▅ ▅▅▅▅▅ 离:离中虚 ▅▅▅▅▅ ▅▅ ▅▅ ▅▅▅▅▅
3. 儒学与佛学
儒佛之间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 歧 ,主要围绕“儒佛异同”,“夷夏之 辩”,“沙门是否应敬王事”等问题展 开。争论的结果,非但没有加剧双方矛 盾,相反却促进了二者的初步交融。
儒佛间争论最激烈的便是神灭与不灭 的问题。
第三讲 儒家文化的鼎盛— 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崛起和发展
1.理学的产生
坤:坤六断 ▅▅ ▅▅ ▅▅ ▅▅ ▅▅ ▅▅ 坎:坎中满 ▅▅ ▅▅ ▅▅▅▅▅ ▅▅ ▅▅
震:震仰盂 ▅▅ ▅▅ ▅▅ ▅▅ ▅▅▅▅▅ 兑:兑上缺 ▅▅ ▅▅ ▅▅▅▅▅ ▅▅▅▅▅
艮:艮覆碗 ▅▅▅▅▅ ▅▅ ▅▅ ▅▅ ▅▅ 巽:巽下断 ▅▅▅▅▅ ▅▅▅▅▅ ▅▅ ▅▅
• 《周易》有“经”,自然有“传”。 《易传》有七个部分,十篇,所以 叫做“十翼“意思是说这十篇文字 是“经”的羽翼。《十翼》七种十 篇是:《彖传》, 《象传》 ,《文 言》,
现代新儒学: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接续 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 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 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 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 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2.传统儒学的终结与现代新儒学的 兴起 本世纪初传统儒学受到“西学东渐” 的强大冲击,为了复兴儒学,确立儒学 在现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梁漱溟、张 君励、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唐君毅、 牟宗三、徐复观等援西学入儒,掀起了 一股新的儒学思潮。
3、经学的派别
两汉经学最大的门派之别是今文经学派 与古文经学派 。 所谓“今文经”,是指用两汉时期通行 的隶书书写的五经经书,研究这种经书的学 问称为“今文经学”;“古文经”是指以两 汉以前的文字书写的经书,研究这种经书的 学问称为“古文经学”。
4.经学的衰亡
“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前后两次,历时 共二十年。数以千计的官僚士族、太学生及 郡国生徒遭到诛杀。经过这种打击,经学的 根茎几乎被摧残殆尽,衰落已成定局。 如果说汉代经学之衰,政治斗争对它的打 击是外部原因的话,郑玄等对经的注解,则 是从经学的内部瓦解了它的体系。
道家对儒家的批评
(l)关于仁义道德(弃仁绝义) “大道 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 和,有孝慈” 。
(2)关于治国理论 (无为而治)“以智 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 (3)关于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同于 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3.法家对儒家的批评
(l)关于治国手段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 法必明,令必行”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 一断于法” 。
2.玄学的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魏晋玄学前后分为三个阶 段,形成了三个派别:一派是正始年间何 晏、王弼的贵无论,一派是西晋中期裴 wei的崇有论,一派是稍后郭象的无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