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遥感

合集下载

红外遥感的发展趋势

红外遥感的发展趋势

红外遥感的发展趋势
红外遥感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分辨率:红外遥感技术的分辨率不断提高,能够获取更精细的地表信息。

通过提高空间分辨率,可以更好地观测地表特征,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土壤湿度等。

2. 多光谱:红外遥感不仅涉及到热红外波段,还包括中红外和远红外波段。

未来的红外传感器将扩展到更多的波段,以获取更多的地表信息。

3. 高灵敏度:红外遥感技术的灵敏度会不断提高,能够捕捉到更微弱的红外辐射信号。

这对于探测地下水、地下矿产等具有重要意义。

4. 实时监测:红外遥感将实现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可以实时监测目标的红外辐射变化。

这对预警和监测自然灾害(如火灾、地震等)具有重要意义。

5. 无人机和卫星应用:红外遥感技术在无人机和卫星平台上的应用也将得到发展。

无人机可以进行较低高度的高分辨率红外遥感观测,而卫星则可以实现大范围的红外遥感监测。

6. 数据融合:红外遥感数据将与其他遥感数据(如光学影像、微波遥感等)进行融合,以获取更全面的地表信息。

这将推动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与分析技术的发
展。

7. 应用领域拓展:随着红外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农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应用也将得到拓展。

红外遥感原理

红外遥感原理

红外遥感原理
红外遥感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描述:
红外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红外光谱范围的电磁辐射来获取地表和大气特征信息的遥感技术。

红外辐射是处于可见光谱和微波谱之间的电磁辐射,其波长范围为0.7-1000微米。

人眼无法
直接感知红外辐射,因此需要借助红外传感器来探测和记录红外辐射的信息。

红外遥感原理基于物体辐射能量与其温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热辐射理论,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能量越大。

红外传感器可以探测到地球表面物体发射出的红外辐射,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进行记录。

红外遥感技术通常分为红外热像遥感和红外光谱遥感两种类型。

红外热像遥感利用红外传感器记录不同物体的热辐射能量分布,通过生成热像图来观察和分析目标的热态特征。

红外光谱遥感则利用红外传感器记录不同波长的红外辐射能量,通过分析不同波长处的辐射强度,可以获取目标的物质组成、温度、湿度等信息。

红外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分析红外辐射特征,可以识别地表上的地质构造、水体分布、植被类型等;还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等;同时,红外遥感还可用于研究大气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

综上所述,红外遥感原理是基于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利用红外传感器记录和分析红外辐射信息,从而获取有关地表和大气特征的遥感技术。

红外遥感

红外遥感

(4)热能的传递有多种方式(传导、对流、辐 射)。改变地物温度的因素,除了热吸收与 热辐射外,还有显热交换与潜热交换。
所谓显热交换是指地表内部热量与大气的交 换(加热空气),而潜热交换指地表水分蒸发 的能量交换(降低地表温度),它们都与天气、 气候有关。这几种热交换过程交织在一起, 人们很难加以分解,并建立它们与温度改变 的定量关系。
thermal infrared detection of a deer
(whether this is a hunter's target or the subject of a naturalist's study is not known
)
热红外遥感,是用遥感手段感应 地面物体发射辐射能的差异。 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热红外遥感的大气影响更为复杂。 大气效应除了有大气吸收、散射外,还有大 气自身的发射。尽管,远红外谱段波长较长, 大气的散射作用远不如紫外和可见光谱段显 得那么重要。但是,在热红外波段内大气分 子与悬浮粒的吸收作用却是明显的。 在有限的大气窗口内,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大气的水汽和气溶胶.它们既要吸收能量又 要自身发射热辐射能。这种大气自身的热辐 射,叠加在地面物体的热辐射信号之上.使 问题复杂化。
• The field is commonly called thermography. Using thermal sensors coupled with optical systems, one is able to "see in the dark" by detecting varying temperatures from different objects in the scene. • Typical users include hunters and law enforcement officials; • there are a number of military uses. • Another frequent application is to check for heat loss from buildings or thermal contamination in streams.

红外遥感实验报告

红外遥感实验报告

红外遥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红外遥感技术,实现对地面目标的探测和识别,探究红外遥感在军事、环境监测、地质勘探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提高学生对红外遥感技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红外遥感是利用红外辐射信息来获取地物或目标参数的技术手段。

地面目标在太阳照射下吸收热量,再以辐射方式向四周散发出去,散发的热量包括可见光和红外光。

而地球大气层对红外辐射有较高的透过率,因此可以通过红外探测器接收地面目标散发的红外辐射,实现对地面目标的探测和识别。

三、实验步骤1. 准备红外遥感仪器和设备,包括红外探测器、计算机、遥感软件等;2. 在实验区域内设置不同的地面目标,如建筑物、绿化植被、水体等;3. 使用红外探测器对各地面目标进行红外遥感图像获取;4. 利用遥感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获取地面目标的红外辐射信息;5. 对比不同地面目标的红外图像,分析地面目标的特征和识别方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获取了不同地面目标的红外遥感图像,并进行了分析。

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筑物、绿化植被和水体在红外图像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亮度。

建筑物在红外图像中通常表现为高亮度区域,绿化植被则显示较暗的颜色,而水体则呈现出较为平滑的特征。

通过对红外图像的比对和分析,我们可以实现对不同地面目标的识别和分类。

红外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农业监测、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促进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五、实验总结本次红外遥感实验使我们深入了解了红外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提高了我们对遥感技术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红外遥感技术的基本知识,还理解了红外图像处理和分析的方法,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实验,我们对红外遥感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在遥感技术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进一步拓展红外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红外遥感的原理及应用

红外遥感的原理及应用

红外遥感的原理及应用1. 红外遥感的原理红外遥感是一种通过探测和测量物体反射或辐射出的红外辐射来获取信息的技术。

它利用物体在红外波段的辐射能量,通过不同的波长和强度来获取 target 对象的特征和状态。

红外辐射主要包括热辐射和反射辐射两种形式。

在红外遥感中,热红外辐射主要指物体自身的红外辐射,而反射红外辐射则是指物体对外部热源的反射红外辐射。

根据电磁辐射波长的不同,红外辐射又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

常用于红外遥感的技术包括热像仪、红外传感器和红外光谱仪等。

热像仪利用测量物体辐射出的红外能量来生成热图像,可用于检测目标的表面温度和热分布。

红外传感器则通过检测红外辐射能量的变化来获得目标物体的信息。

而红外光谱仪则可以通过红外光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特性来分析物体的组成和结构。

2. 红外遥感的应用2.1 军事与安全领域红外遥感在军事和安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探测目标的红外辐射来实现目标的探测、识别和跟踪。

在夜间和复杂天气条件下,红外遥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军事人员进行侦察、目标定位和战术决策。

同时,红外遥感还可以应用于边境监控、防火预警和恐怖袭击预防等安全领域。

2.2 环境监测与资源调查红外遥感在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大气成分、气候变化和海洋温度等环境参数,为环境保护和气候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红外遥感还可以用于土地利用、植被监测和农作物遥感等领域,帮助进行资源调查和管理。

2.3 电力和能源领域红外遥感在电力和能源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电力设备的温度、故障和负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维修。

此外,红外遥感还可以应用于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监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2.4 医疗与健康领域红外遥感在医疗和健康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红外热像仪,可以实时监测人体的体温分布和热损失情况,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红外线应用于遥感的原理

红外线应用于遥感的原理

红外线应用于遥感的原理1. 什么是红外线遥感技术?红外线遥感技术是利用红外线辐射进行地球观测和监测的一种遥感技术。

通过测量和分析地球表面的红外线辐射能量,可以获取地表温度、火灾监测、环境监测等各种信息。

2. 红外线遥感的工作原理红外线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物体发射、吸收和反射红外辐射能量的原理。

在地球表面和大气系统中,物体会发射红外辐射能量。

这些发射的红外辐射能量与物体的温度相关。

2.1. 热辐射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发射的红外辐射能量就越强。

这样的红外辐射被称为热辐射。

物体的热辐射可以通过红外线遥感技术来测量和分析。

2.2. 红外线传播和探测红外线遥感技术利用红外线传感器探测和接收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红外辐射。

传感器接收到的红外辐射信号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可以得到各种有关地球表面的红外线辐射信息。

2.3. 红外线影像生成通过接收和处理红外线辐射能量,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生成红外线影像。

红外线影像可以用来观测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火灾监测、环境变化等。

3. 红外线遥感的应用领域3.1. 地表温度测量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用来测量地表的温度分布。

通过测量不同地区的红外线辐射强度可以得到地表的温度信息,这对于气候研究、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2. 火灾监测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火灾的发生和扩散情况。

火灾会发出特定的红外辐射信号,通过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及时探测和监测火灾的活动,为防火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

3.3. 环境监测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环境的变化情况。

通过测量不同地点的红外辐射强度可以了解到环境的热分布情况,从而对环境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估。

3.4. 其他应用领域红外线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农业、水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领域。

通过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了解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土壤湿度等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4. 红外线遥感技术的优势4.1. 非接触式测量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在不接触物体的情况下进行测量。

这对于一些特殊环境下的观测非常有优势,例如火灾监测、高温环境等。

红外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与测绘中的应用

红外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与测绘中的应用

红外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与测绘中的应用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红外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与测绘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红外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能够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无接触式观测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深入探讨红外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与测绘中的应用,并对其优势和挑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红外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 大气污染监测:红外遥感技术通过测量大气中的红外辐射,可以实时监测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浓度。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在空间上进行全面监测,还可以提供大范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帮助环保部门进行空气质量评估和污染源的溯源分析。

2. 土地利用与覆盖监测: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土地的类型、覆盖和利用情况进行高精度的监测和测绘。

通过获取高分辨率的红外图像,可以实现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为城市规划、农业管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3. 水资源监测:红外遥感技术能够监测水体表面温度,从而获取水体的热动力学信息。

通过红外遥感技术获取的水体温度数据可以用于水质监测,预测水体中的藻类水华爆发,以及研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等方面。

二、红外遥感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1. 数字高程模型(DTM)的构建:红外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面的温度信息,结合其他测绘数据,可以精确构建数字高程模型(DTM)。

通过DTM的构建,可以实现地形分析、地质灾害预警和土地开发与利用规划等。

2. 火山活动监测:红外遥感技术可通过测量火山口周围区域的热辐射,监测火山活动。

通过红外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火山喷发前兆,预警可能的火山灾害,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3. 森林资源管理:红外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森林覆盖的温度分布及变化信息。

通过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森林生长状况、病虫害分布和森林火灾等的监测和预警,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有效手段。

结论:红外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与测绘中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地球科学中的红外遥感技术研究

地球科学中的红外遥感技术研究

地球科学中的红外遥感技术研究引言地球科学中的红外遥感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红外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研究和预测天气、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变化。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勘探、城市规划等领域。

本文将从概念、原理、应用等方面介绍地球科学中的红外遥感技术研究。

一、概念红外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红外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和分析的技术。

在地球科学中,红外遥感主要用于获取地表或大气中红外波段辐射能量信息,从而提取有用的地学、气象、环境等信息。

红外遥感技术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人们已经发现,地球表面和大气中不同物质对红外辐射的反射和吸收特性不同,因此可以利用这种特性来探测和分析不同地物或气体。

二、原理红外遥感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地表或大气中物质对红外波段辐射的不同吸收和反射特性。

红外辐射是太阳辐射谱中不可见部分,是指在0.7微米(可见光)和1000微米之间的电磁波辐射。

与可见光不同,红外辐射可以穿透云层、雾霾、二氧化碳等大气层中的物质,因此可以获取更加深入的地物信息。

地面和大气中的不同材料对红外辐射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这是红外遥感技术的最基本原理。

例如,土壤、水、草地、森林等地物对红外辐射的反射和吸收特性不同,在不同波段的红外辐射中这些地物都具有不同的反射率和亮度。

红外辐射也可以用来研究大气层中的一些气体,例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等,这些气体对红外辐射的吸收能力也不同。

三、应用红外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中应用广泛,其中比较重要的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象预测:红外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大气层中的温度变化,包括地表温度、海洋表面温度、大气温度等。

这些信息对天气预测、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2. 环境保护:红外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例如烟雾、二氧化氮、甲烷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环保人员了解环境变化和污染物扩散的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农业、林业:红外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辐射温度又称为表征温度。 除了上述这种内部现象外,物体还辐射能量, 其辐射能量是物体能量状态的一种“外部” 表现形式。这种物体能量的外部表现形式可 用热遥感器(探测热红外谱区电磁辐射的装置 如辐射计、热扫描仪等)来探测。辐射能量常 被用来测量地表特征的辐射温度。
3、亮度温度(Tb)是指辐射出与观测物体相等 的辐射能量的黑体的温度。 微波遥感中常用亮度温度,而在红外遥感 中较多地用辐射温度。
热是物质的内部能量,这种能里是由组 成物质的原子、分子运动引起的。这种 不规则运动引起的质点碰撞,导致能态 的改变,并从物质表面发射出电磁辐射。 物质内部的能量(分子运动热能)可以转 变为辐射能。
热能有以下三种形式的热传递:
传导:通过组成物质的分子相互作用来传递热, 如烹调食物; 对流:通过受热物质的物理运动来传递热,如水 热循环; 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传热,如太阳辐射。与前 两者不同的是热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递。
thermal infrared detection of a deer
(whether this is a hunter's target or the subject of a naturalist's study is not known
)
热红外遥感,是用遥感手段感应 地面物体发射辐射能的差异。 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热红外遥感的大气影响更为复杂。 大气效应除了有大气吸收、散射外,还有大 气自身的发射。尽管,远红外谱段波长较长, 大气的散射作用远不如紫外和可见光谱段显 得那么重要。但是,在热红外波段内大气分 子与悬浮粒的吸收作用却是明显的。 在有限的大气窗口内,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大气的水汽和气溶胶.它们既要吸收能量又 要自身发射热辐射能。这种大气自身的热辐 射,叠加在地面物体的热辐射信号之上.使 问题复杂化。
第四章 热红外遥感 4.1 概 述
• 红外谱段指的是波长在0.76~1000μm范围内,位 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的区域。 • 这一范围内,既有反射红外波段(波长0.7~ 3.0μm),又有发射红外波段(波长3~18μm)。后 者又称“热红外”。但严格地说,“热红外”谱段 内,物体也有少量的能量反射,只不过物体的热辐 射能量大于太阳的反射能量而已。 • 其中,波长7~18μm的“热红外”谱段内,以热辐 射为主,反射部分往往可以忽略不计;而波长3~ 5μm的中红外,热辐射与太阳辐射的反射部分须同 时考虑(处于同一数量级)。 • 另外,“热红外”谱段外的许多其他谱段也可以有 少量的热能发射,所以有人更愿意把“热红外”用 “远红外”来表达。
(5)热探测器所获得的物体发射辐射信息包含 了两个重要的信息,即物体的温度以及表示 物体辐射能力的比辐射率。温度与比辐射率 的分离是热红外遥感的一个难点。
(6)热红外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一般低于可 见光—近红外遥感图像,因此“混合像 元”(非同温像元)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
4.2 热辐射原理
4.2.1 黑体辐射规律
对它的测量,一般通过仪器(主指温度汁)直接放置在 被测物体上或埋于被测物体中来获得。这种传统的接 触测温法,往往因测温感应元件接触物体表面而破坏 了原表面的热状态。如温度计的点测法,既有温度计 本身量测时遮挡太阳辐射的降温作用,又有温度计自 身散热的增温作用,还有温度计感应部的薄层玻璃的 吸热作用。同时还应考虑微气象、环境条件等的影响。
4.2.2 真实物体的热辐射特征
1、比辐射率(发射率): 物体在温度T、波长λ处的辐射出射度与 同温度下、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之比。
2、比辐射率的影响因素
依赖于地表物体的组成成分,而且与物 体的表面状态(表面粗糙度等)及物理性质(介 电常数,含水量、温度等)有关,并随着所测 定的辐射能的波长(λ)、观测角度(θ)等条件 的变化而变化。
• 普朗克(Planck)定律给出了黑体辐射的出射 度与温度、波长的定量关系。 • 维思(wien)位移定律给出了黑体的发射峰值 波长与温度的定量关系,指出随着黑体温 度的增加、发射峰值波长减小,两者呈反 比关系 。 • 斯特藩—玻耳兹曼(Stefan-Boltzmann)定律 数学描述了随着黑体温度的增加,总发射 辐射也增加,即黑体的辐射强度与温度的4 次方成正比。
在8~14μm谱段内,物质的发射率随着波 长的变化仍有细微的变化。 因此,在热红外遥感的具体应用中,往往又 将此热红外谱段进一步分为10.5~11.5μm 和11.5~12.5μm等不同的通道来分别感应 物质发射特征的微弱差异。如NOAA气象 卫星AVHRR的CH4、CH5波段等。
(1)8~14μm谱段,主要用于调查地表一般物体的 热辐射特性,探测常温下的温度分布、目标的温度场, 进行热制图等。如,地热调查、土地分类、水资源考 察、城市热岛、地质找矿、海洋渔群探测、海洋油污 染等。对于森林火灾也可识别,但是对那些小的火点、 暗火、火线等高于红外传感器温度标定上限的目标, 则不便区分。 (2)3~5μm的短波红外谱段,对火灾、活火山等 高温目标的识别敏感,常用于捕捉高温信息,进行各 类火灾、活火山、火箭发射等高温日标的识别、监测。 特别是对于森林火灾,它不仅可以清楚地显示火点、 火线的形状、大小、位置,而且对小的隐火、残火, 也有很强的识别能力。
一、黑体:实验室理想的热辐射特征研究对 象—物理学概念—(黑体=全吸收体)
热辐射定律
1.基尔霍夫定律: 好的吸收体,必是好的辐射体。
吸收率=发射率
通过观察人们发现吸收率高的物质,发射本 领要强。 例如一块白底黑花的瓷片,把它加温到一定 程度,原来黑色花纹处有更强的射击辐射 ,不同温度下物体的吸收率与出射度之间 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但是在同一温度下 ,它们之间严格成成正比例关系,这个规 律称之为基尔霍夫定律。
黎明前各条曲线坡度小,近 于均衡状态,温度相对恒定; 黎明后均衡打破,沙、草、 林、水均变暖,午后达到最 高峰,以后景物又变凉。
水的温度曲线表明一方面它 的温度变化范围小,另外它 达到最大温度的时间较其它 物体要滞后1-2小时,因而白 天水温比周围地面温度低, 而晚上,水温较周围地面温 度高。
黎明前(约在午夜2-3时)多反 映一天中的最低温;
发射率随 波长而变 化的函数 关系,称 为地物的 发射波谱 特征。 随着SiO2 含量的降 低,发射 率的谷值 向长波方 向。
考虑到比辐射率的大小及与波长的关系 把物体的热辐射分为3类:
(1)接近于黑体的物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射率近于1。如水 在6-14μm段辐射特征接近于黑体,发射率 为0.98到0.99。 (2)灰体:发射率与波长无关,发射率小于 1。自然界大多数物体为接近于黑体的灰体。 (3)选择性辐射体: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物 体,即选择性辐射体。
地球表面的物质,主要吸收太阳辐射能, 然后再发射,其强度既取决于太阳能持续时 间和强度的昼夜及年度周期变化,又取决于 地表性质。当然,地表物质也可接受地球内 部的地热能。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温度:物体相对冷热的一种度量。在标准大 气压下,把水的冰点定为0℃,水的沸点温度 定为100 ℃。
1、分子运动温度:为动力学温度,又称为真实温度。 它是物质内部分子的平均热能,是组成物体的分子平 均传递能量的“内部”表现形式。它由物体分子平均 不规则的振动所致。
4.2.3 热红外遥感的波段选择
地表物体的温度一般在+40℃~-40 ℃之间,平均环 境温度为27℃(相当于300k)。根据维思位移定律, 地面物体(±40℃问)的辐射峰值波长在9.26~ 12.43μm之间,其辐射峰顶值波长在9.7μm附近, 正是在热红外波段8~14μm的大气窗口内。 随温度升高发射辐射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对于地 表高温目标.如火燃等,其温度达600k,辐射峰值 波长为4.8μm,在热红外波段3~5μm的大气窗口 内。 所以,通常热红外遥感波段的选择在波长8~14μm 和3~5μm两个区间内。
午间2点左右,多反映一天中的 最高温。因而多采用这两个时间 段热红外成像的温度数据,构成 日温差最大值
白天,建筑物(亮白色)、道路(浅 灰色)和阴影(黑色)
夜间水体(亮白色)、建筑群中尽管有 些较亮,但无阴影,无立体感、沥青街 道(白天吸热多,夜间虽散热仍保存较 多余热)
4.2.5 热作用与温度
• The field is commonly called thermography. Using thermal sensors coupled with optical systems, one is able to "see in the dark" by detecting varying temperatures from different objects in the scene. • Typical users include hunters and law enforcement officials; • there are a number of military uses. • Another frequent application is to check for heat loss from buildings or thermal contamination in streams.
(4)热能的传递有多种方式(传导、对流、辐 射)。改变地物温度的因素,除了热吸收与 热辐射外,还有显热交换与潜热交换。
所谓显热交换是指地表内部热量与大气的交 换(加热空气),而潜热交换指地表水分蒸发 的能量交换(降低地表温度),它们都与天气、 气候有关。这几种热交换过程交织在一起, 人们很难加以分解,并建立它们与温度改变 的定量关系。
2. 玻尔次曼定律:
W=T4 =常数5.67x10-12W.cm2.K-4
3.维恩位移定律:
maxT=2897.8+0.4 m0 K
Note: to convert Angstroms to the more common micrometer unit (µ m), multiply by 10-4, or 1/1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