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教案

合集下载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掌握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视听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视听语言的定义与特征视听元素:画面、声音、剪辑、摄影、表演等视听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视听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视听语言进行创作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视听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二章:画面语言2.1 教学目标掌握画面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画面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画面语言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2.2 教学内容画面语言的定义与特征画面元素:镜头、构图、色彩、光线等画面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画面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画面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画面语言进行创作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画面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画面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三章:声音语言3.1 教学目标掌握声音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声音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声音语言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3.2 教学内容声音语言的定义与特征声音元素:对话、旁白、音效、音乐等声音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声音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声音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声音语言进行创作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声音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声音语言创作的成果第四章:剪辑语言4.1 教学目标掌握剪辑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剪辑语言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剪辑语言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4.2 教学内容剪辑语言的定义与特征剪辑元素:镜头切换、剪辑节奏、蒙太奇等剪辑语言的应用与创作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剪辑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剪辑语言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剪辑语言进行创作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剪辑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剪辑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五章:摄影与表演5.1 教学目标掌握摄影与表演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理解摄影与表演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摄影与表演进行故事叙述与情感表达5.2 教学内容摄影与表演的定义与特征摄影元素:摄影机运动、镜头角度、景别等表演元素:演员表演、角色塑造、情感表达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摄影与表演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摄影与表演运用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摄影与表演进行创作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摄影与表演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摄影与表演创作的成果第六章:视听语言与叙事技巧6.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叙事中的作用掌握叙事技巧,包括故事结构、角色塑造、情节推进等学会运用视听语言创造紧张、悬念和情感共鸣6.2 教学内容叙事元素:故事、角色、情节、冲突等视听语言与叙事的关系:如何通过视听元素推动故事发展经典叙事技巧分析:如闪回、倒叙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叙事元素和视听语言的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叙事技巧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叙事技巧进行创作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叙事技巧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叙事技巧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七章:视听语言与主题表达7.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主题表达中的作用掌握通过视听元素传达主题的方法学会运用视听语言深化观众对主题的理解7.2 教学内容主题表达的重要性视听元素与主题的结合:如色彩、音乐、镜头等经典影片主题表达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主题表达的重要性和视听元素的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主题表达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视听语言表达主题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主题表达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主题表达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八章:视听语言与风格塑造8.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风格塑造中的作用掌握通过视听元素塑造独特风格的方法学会运用视听语言体现个人风格8.2 教学内容风格的概念与重要性视听元素与风格的结合:如剪辑风格、摄影风格、音乐风格等经典影片风格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风格的概念和视听元素的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影片的风格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视听语言塑造风格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风格塑造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风格塑造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九章:视听语言与新媒体技术9.1 教学目标理解视听语言在新媒体中的作用掌握新媒体技术对视听语言的影响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视听语言的表现力9.2 教学内容新媒体概述:互联网、移动终端、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与视听语言的结合:如交互式视频、360度视频等新媒体视听语言创作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媒体的概念和技术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视听语言创作案例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尝试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作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和视听语言的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和视听语言创作的成果第十章:综合创作与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视听语言知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学会评价和修改自己的作品10.2 教学内容创作流程:构思、策划、拍摄、剪辑等创作要求: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等作品评价与修改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作流程和要求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品的特点实践演练法:让学生进行综合创作实践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创作流程和要求的理解能力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作品的创意、艺术性和技术水平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案中的每个章节都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元素及其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视听语言》教案

《视听语言》教案

第一讲导论教学目标:1、了解语言的定义及其分类2、了解视听语言的历史发展进程3、知道影视视听语言的产生基础4、掌握镜头的概念5、了解视听语言课程的框架体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叫《视听语言》。

那么什么叫视听语言,它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通过导论的学习,把大家带入《视听语言》课程的大门。

(二)新课教学第一节什么是语言一、语言的定义“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或媒介符号。

思考:人类能在没有工具或媒介符号的情况下进行交流吗?二、语言的分类1、根据语言的外延大小分狭义语言和广义语言。

狭义的语言指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口头语言是指用口语形式表达的声音符号系统,它又称作自然语言文字语言是指用书面形式表达的文字符号系统,它又称作书面语言。

法国美学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符号学美学》中指书:“无论从哪方面看,文化都是一种语言。

”广义的语言泛指可以表达意义、传达信息,又有自身规律、法则和系统的媒介符号。

如数学中有数学语言,计算机中有计算机语言,艺术中有艺术语言。

2、根据语言的存在方式分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视听语言等。

视觉语言是指借助视觉媒介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语言。

如人类早期交流所使用的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动作,人类文明产生后的文字语言,艺术中的绘画语言、雕塑语言、舞蹈语言等。

听觉语言是指借助听觉媒介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语言。

如人类早期交流所使发出来的声音,口头语言,艺术中的音乐语言等视听语言是指同时借助视觉和听觉媒介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语言。

如人类早期交流使用简单表意的声音并辅助以简单的手势和动作就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视听语言。

艺术中的戏剧语言、影视语言以及网络则是一种高级形态的视听语言。

第二节 视听语言的历史发展进程一、视听语言的发展流程简单表意的手势动作和声音:思想感情交流不够精确,有很大的模糊性。

口头语言:可以精确地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但是受到时空限制。

大学视听语言教案

大学视听语言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掌握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如镜头、声音、声画关系等。

3. 学会运用视听语言分析影视作品,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 视听语言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视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视听语言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视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视听语言的了解和看法。

二、讲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1. 视听语言是一种电影思维方式,包括镜头、声音、声画关系等。

2. 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表现方法或艺术形式,也是电影的符号编码系统。

三、讲解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1. 镜头:介绍不同类型的镜头及其特点,如特写、全景、中景等。

2. 声音:讲解人声、音乐、音响等声音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3. 声画关系:分析声画关系对影视作品的影响,如声画同步、声画分离等。

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视听语言运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视听语言元素及其作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视听语言基本概念和元素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视听语言的认识。

二、深入讲解视听语言元素之间的关系1. 镜头、声音、声画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

2. 分析影视作品中视听语言元素的运用,如蒙太奇、长镜头等。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选择一部影视作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视听语言。

2.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视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视听语言学习中的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影视作品视听语言分析的能力。

《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视听语言》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多媒体时代结合动态画面语言和声画关系、影视理论等基础知识综合的现代艺术课程。

本课程通过系统阐述动画视听语言的各构成要素,从镜头、构图、景别、角度、运动、轴线、场面调度、剪辑、声音等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视听语言在影视动画中的主要特点与常用表现手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视听语言概念,拓展其艺术思维空间。

二、教学目标(一)本讲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这门课程,了解视听语言中景别的概念与功能,在结合应用案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勇于挑战自我,掌握自己人生。

2.在掌握专业知识概念的同时,提升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具有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问题,培养审美观念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交流、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

3.通过景别的应用与案例内容结合,从视频主题入手在内容与核心思想上加强学生的自主习意识和自我管理。

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通过案例为例,提升个人修养,远离偏见、歧视,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保持真诚善良正直、坚守正确的价值观,掌握自己人生。

(二)案例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对《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不同景别对角色表现的差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影视剧中景别的概念与用法,提升对故事剧情创造、改编的理解力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案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镜头变化带动场景与氛围的变化,帮助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民族精神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爱祖国繁荣昌盛。

2.通过案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镜头变化带动角色的表情与肢体表现表现,认识如何以善良和坚定的自我来面对偏见、歧视,守住自我,掌握自己人生,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意志品质。

3.通过案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角色台词与剧情的转变强调主题思想,认识如何以善良和坚定的自我来面对偏见、歧视,守住自我,改变自己人生,个人品德——顽强拼搏。

(完整版)《视听语言》教案

(完整版)《视听语言》教案

第一讲导论教学目标:1、了解语言的定义及其分类2、了解视听语言的历史发展进程3、知道影视视听语言的产生基础4、掌握镜头的概念5、了解视听语言课程的框架体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叫《视听语言》.那么什么叫视听语言,它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通过导论的学习,把大家带入《视听语言》课程的大门。

(二)新课教学第一节什么是语言一、语言的定义“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或媒介符号。

思考:人类能在没有工具或媒介符号的情况下进行交流吗?二、语言的分类1、根据语言的外延大小分狭义语言和广义语言。

狭义的语言指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口头语言是指用口语形式表达的声音符号系统,它又称作自然语言文字语言是指用书面形式表达的文字符号系统,它又称作书面语言。

法国美学家、符号学家罗兰。

巴特在《符号学美学》中指书:“无论从哪方面看,文化都是一种语言。

”广义的语言泛指可以表达意义、传达信息,又有自身规律、法则和系统的媒介符号.如数学中有数学语言,计算机中有计算机语言,艺术中有艺术语言。

2、根据语言的存在方式分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视听语言等.视觉语言是指借助视觉媒介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语言。

如人类早期交流所使用的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动作,人类文明产生后的文字语言,艺术中的绘画语言、雕塑语言、舞蹈语言等.听觉语言是指借助听觉媒介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语言。

如人类早期交流所使发出来的声音,口头语言,艺术中的音乐语言等视听语言是指同时借助视觉和听觉媒介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语言。

如人类早期交流使用简单表意的声音并辅助以简单的手势和动作就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视听语言。

艺术中的戏剧语言、影视语言以及网络则是一种高级形态的视听语言.第二节视听语言的历史发展进程一、视听语言的发展流程简单表意的手势动作和声音:思想感情交流不够精确,有很大的模糊性。

口头语言:可以精确地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但是受到时空限制。

《视听语言教案》课件

《视听语言教案》课件

《视听语言教案》PPT课件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述1.1 视听语言的定义解释视听语言的概念,强调其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强调视听语言在电影、电视、广告等领域的应用1.2 视听语言的元素介绍视觉元素(如画面、色彩、构图等)和听觉元素(如音乐、声音效果等)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元素在视听语言中的作用第二章:画面与构图2.1 画面的概念与作用解释画面的定义,强调其在电影、电视中的重要性展示不同类型的画面(如特写、全景等)以及其表达效果2.2 构图的原则与技巧介绍构图的基本原则(如对称、对比等)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构图在视觉表达中的作用第三章:色彩与光影3.1 色彩的作用与表达解释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作用展示不同色彩搭配的效果,让学生理解色彩的运用技巧3.2 光影的运用与效果介绍光影在视听语言中的作用,如突出主题、营造氛围等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光影运用的技巧和方法第四章:剪辑与节奏4.1 剪辑的意义与作用解释剪辑在电影、电视中的重要性,如叙事、节奏控制等展示不同剪辑技巧(如切换、慢动作等)以及其表达效果4.2 节奏的创造与感受介绍节奏在视听语言中的作用,如引导观众情绪、增强叙事力等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节奏创造的技巧和方法第五章:声音与音乐5.1 声音的作用与表达解释声音在视听语言中的重要性,如增强现实感、表达情感等展示不同声音元素(如对话、声音效果等)以及其作用5.2 音乐与氛围的营造介绍音乐在视听语言中的作用,如营造氛围、表达情感等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音乐运用的技巧和方法第六章:表演与角色塑造6.1 表演在视听语言中的作用解释表演在电影、电视中的重要性,如塑造角色、推动剧情等展示不同表演风格和技巧,让学生理解表演在视听作品中的影响力6.2 角色塑造的方法与技巧介绍角色塑造的基本方法,如外貌、语言、动作等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角色塑造的技巧和重要性第七章:导演与视听语言7.1 导演的角色与责任解释导演在视听作品中的角色,如创意指导、团队协作等强调导演对视听语言的运用和掌控能力7.2 导演的视听语言运用介绍导演如何运用视听语言元素,如画面、色彩、剪辑等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导演在视听作品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第八章:剧本与叙事8.1 剧本的意义与结构解释剧本在视听语言中的重要性,如故事构建、角色发展等介绍常见的剧本结构和叙事手法8.2 叙事技巧与观众引导介绍叙事技巧在视听语言中的应用,如悬念、冲突等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叙事技巧在吸引和引导观众中的作用第九章:视听语言的应用领域9.1 电影与视听语言探讨电影中视听语言的应用,如视觉特效、音效等强调视听语言在电影艺术中的关键作用9.2 电视与视听语言探讨电视中视听语言的应用,如连续剧、综艺节目等强调视听语言在电视媒体中的多样性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视听语言的总结回顾整个教程的内容,强调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和技巧强调视听语言在现代媒体艺术中的重要性10.2 视听语言的拓展学习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如书籍、电影、电视节目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视听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提高自己的视听语言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理解视听语言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其在电影、电视、广告等领域的应用。

《视听语言教案》课件

《视听语言教案》课件

《视听语言教案》PPT课件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述1.1 视听语言的定义与特点定义:视听语言是一种以视觉和听觉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语言。

特点:直观性、生动性、感染力强、表现力丰富。

1.2 视听语言的构成要素视觉元素:画面、色彩、构图、镜头等。

听觉元素:音乐、声音、对白、旁白等。

1.3 视听语言的应用领域电影、电视剧、广告、MV、动画等。

第二章:视觉元素的应用2.1 画面构图黄金分割法则、对称构图、透视原理等。

2.2 镜头运用推拉、摇移、旋转、微距等镜头技巧。

2.3 色彩与光影色彩的情感表达、色彩搭配、光影效果等。

第三章:听觉元素的应用3.1 音乐与声音设计音乐风格、节奏、旋律等与场景的匹配。

声音效果的制作与运用,如环境声、音效等。

3.2 对白与旁白对白的情感表达、语言节奏、语音语调等。

旁白的运用,如解释、描述、抒发情感等。

第四章:视听语言的叙事功能4.1 叙事方式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倒叙、插叙等。

4.2 角色与表演角色的塑造、性格刻画、表演技巧等。

4.3 情节与冲突情节的设置、发展、高潮、结局等。

冲突的类型、表现、解决等。

第五章:视听语言的审美价值5.1 视听语言的美学特征形式美、内容美、情感美等。

5.2 视听语言的创作方法与技巧创新思维、艺术手法、技术应用等。

5.3 优秀视听作品鉴赏分析经典影片、广告、MV等视听作品的视听语言运用。

第六章:视听语言与文化传播6.1 视听语言与文化视听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和影响。

文化差异对视听作品传播的影响。

6.2 视听语言在传播中的作用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塑造形象等。

视听语言的传播效果及其衡量。

6.3 视听语言传播的现状与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视听语言传播。

我国视听语言传播产业的现状与挑战。

第七章:视听语言教育与应用7.1 视听语言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增强表达能力等。

视听语言教育在各个学段的重要性。

7.2 视听语言教育的实践方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案例分析等。

《视听语言》教案

《视听语言》教案

精心整理第一讲导论教学目标:1、了解语言的定义及其分类2、了解视听语言的历史发展进程3、知道影视视听语言的产生基础4、掌握镜头的概念法国美学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符号学美学》中指书:“无论从哪方面看,文化都是一种语言。

”广义的语言泛指可以表达意义、传达信息,又有自身规律、法则和系统的媒介符号。

如数学中有数学语言,计算机中有计算机语言,艺术中有艺术语言。

2、根据语言的存在方式分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视听语言等。

视觉语言是指借助视觉媒介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语言。

如人类早期交流所使用的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动作,人类文明产生后的文字语言,艺术中的绘画语言、雕塑语言、舞蹈语言等。

听觉语言是指借助听觉媒介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语言。

如人类早期交流所使发出来的声音,口头语言,艺术中的音乐语言等视听语言是指同时借助视觉和听觉媒介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语言。

如人类早期交流使用简单表意的声音并辅助以简单的手势和动作就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视听语言。

艺术中的戏剧语言、影视语言以及网络则是一种高级形态的视听语言。

语言,但是传播速度慢。

电视:传播速度快,但是只能单向传播。

网络: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可以双向甚至多向传播。

二、视听语言的发展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遵守否定之否定规律,即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电影制作观念:纪实——虚构——纪实电视播出方式:直播——录播——直播视听语言的发展:视听综合——视听独立——视听综合第三节影视视听语言的产生基础一、物质基础摄影、放映术,录音、还音术,色彩技术等。

二、生理基础视觉滞留原理出示一负相图进行学生实验。

邵清风、李骏、俞洁、彭骄雪《视听语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王丽娟?《视听语言传播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皱建《视听语言基础》?上海外语教育王迪《通向电影圣殿——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分析课教材》中国电影出版社郑国恩《电影摄影造型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张会军《电影摄影画面创作》中国电影出版社任金洲、陈刚《电视摄影造型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伍建阳《影视声音创作艺术》中国广播出版社张凤铸《电视声画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第二讲景别与角度教学目标:1、了解景别与角度的概念2、知道景别的功能和意义3、知道角度的功能二、景别的划分景别的划分通常是以画面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为标准,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语言元素——光线1. 影视用光概述•按光位分,可分为顺光、侧光、顶光、底光等。

•按光质分,可分为聚光、散光、软光、硬光等。

•按光的亮度分,可分为强光和弱光。

•按光调分,可分为低调光与高调光。

2. 顺光:也叫做“正面光”,指光线的投射方向和拍摄方向相同的光线。

,被摄体受光均匀,景物没有阴影,色彩饱和,能表现丰富的色彩效果。

3. 侧光:也叫背光,光线与拍摄方向相反,能勾勒出被摄物体的亮度轮廓,又称轮廓光。

逆光下的景物层次分明,线条突出,画面生动,立体感和空间感强。

逆光最适合表现深色背景下的深色景物,常常用它来捕捉剪影。

4. 顶光:来自顶部的光线,人物在这种光线下,其头顶、前额、鼻头很亮,下眼窝,两腮和鼻子下面完全处于阴影之中,造成一种反常奇特的形态。

5. 直射光: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光。

直射光(硬光),照在被摄体上,形成明显反差,用侧光照明,并有明显的投影有利于表现对象的起伏和皱褶。

6. 散射光:光线软,受光面和背光面过渡柔合,没有明显的投影。

对被摄对象的形体、轮廓、起伏表现不够明。

光线柔和,宜减弱对象粗糙不平的质感,使其柔化。

用于拍人物老的显得年青些,年轻的显得漂亮些。

7. 光线语言●光线构成了塑造银幕空间的重要手段。

●不同照度的光线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不同的作用。

●由光线所形成的明暗、阴影暗示人物、事件的性质。

8.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用高调的照明表现了战前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现实空间的还原色彩和战争空间的黑白影调。

9. 《天堂电影院》一部自传体回忆影片,过去的时空在创作者心目中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为此导演采用了给人予岁月感但却温暖的金黄色的影调,而影片主人公恋爱的一段,影调在金黄色的基础又变得亮起来。

10. 《教父》黑帮们出没于黑暗和幽暗的建筑中,画面常常以黑色作为背景,人物面部呈现半明半暗的状态,导演以此突出黑手党的神秘、恐怖以及地下意义。

11. 《末代皇帝》当末代皇帝溥仪在北京紫禁城时,他始终处在阴影中;当他被民主的力量驱使走出紫禁城时,他便获得了阳光。

封建制度的专制、封闭与资本主义的民主、开放的对比通过光线的明暗得到了知觉化的体现。

12. 《红》当女模特进入老法官的客厅与之交谈时,光线是灰暗的;当两人逐渐了解对方而相互理解接近时,导演设计了一个开启台灯的情节,女模特的面部在温暖的光线下显得明媚动人。

在这里光线的变化成了人物关系的视觉对应。

13. 《公民凯恩》为了强调凯恩的权势给人的压迫感,伴随着凯恩的总是较大的阴影,同时半明半暗的照明与凯恩的神秘和多重性格是对应的视听语言元素——色彩1. 《浮华世界》——马摩里安1935年,《浮华世界》又译(名利场),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的出现。

从而使色彩真正作为一种元素、手段、风格进入了银幕的世界。

2. “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

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3. “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自已认为。

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张艺谋4. 色彩的形成⑴光源⑵物品⑶眼睛5. 色彩的因素●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6. 色彩的属性●色相:也叫色泽,是颜色的基本特征,反映颜色的基本面貌。

●纯度:也叫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洁程度。

●明度:也叫亮度,体现颜色的深浅。

7. 色彩的对比⑴冷暖对比⑵明度对比⑶纯度对比⑷色彩面积对比8. 色彩的情感(红,橙,黄,绿,青,蓝,紫)●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

●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

《红高梁》: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电影中偏爱红色。

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

《菊豆》:《菊豆》中红色的染坊《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灯笼《秋菊打官司》: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活着》: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

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赌场、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

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

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和条件。

●在我国历史传统中,以黄色为神圣、权贵、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标志。

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⑴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

⑵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

●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

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

●蓝色是一种能量。

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

《蓝色》——基耶斯洛夫斯基●最能感受到蓝色调的是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

●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千里走单骑》: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

●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

《十面埋伏》竹林: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

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

●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

暗黑色在影片《英雄》中,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

●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

●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

斯巴达三百勇士——元素解读●暴力美学●剪辑中“动慢”结合●线性叙事模式●与《勇敢的心》之比较1. 暴力美学“所谓的动作,所谓的暴力,对于我来说是舞蹈,是动态的美感。

”——吴宇森●“暴力”与“美学”——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暴力美学已成为现代电影中的一个流派:吴宇森、北野武、昆汀·塔伦蒂诺。

2. 吴宇森——暴力美学宗师●暴力美学是服务于侠义精神和浪漫情怀的主题的,所以是东方审美观,具体体现在吴宇森浓厚的江湖情结和英雄主义情结。

●吴宇森常用慢镜头来表现激烈的枪战战场:温柔的光线下,身着黑色风衣的杀手目光如炬,手持双枪凌空飞身,枪口喷射出愤怒的火焰,枪林弹雨中,头发同衣袂一起飘舞,洁白的鸽子如惊鸿般翻飞。

将触目惊心的搏杀、火拼,拍得浪漫、抒情。

●诗意的暴力。

3. 《英雄本色》从1986年吴宇森自编自导了奠定自己地位的言志之作《英雄本色》,这部被冠以“英雄片”的电影在火爆的枪战场面中初显其“暴力美学”的特色。

4. 《新纵横四海》到吴宇森进军好莱坞后执导的《新纵横四海》,则更体现了艺术与动作的完美结合,用吴宇森的话讲:它是情与爱的延续、善与恶的较量,也是中西合璧的一次探索。

5. 《碟血双雄》《碟血双雄》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的精神更加发扬广大。

6. 《断箭行动》和《变脸》最出色的表现是在吴宇森的《断箭行动》和《变脸》,尤其《变脸》,成为了“暴力美学”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7. 北野武——“暴力美学”的实践者代表作《座头市》中,暴力中也不乏人情的美,使作品具有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8. 昆汀·塔伦蒂诺——“暴力大师”●把暴力美学完美地运用到了电影语言中。

作品就有集东方暴力与西方暴力于一体的味道。

尤其作品《杀死比尔》系列在全球掀起一场新的“暴力美学”热。

●代表作品9. 作品:《落水狗》,《杀死比尔》,《天生杀人狂》,10. 斯巴达三百勇士——“暴力”与“美学”●远去的英雄,唯美的画面●男人的诗篇,女人的柔情●血腥的展现,视觉的冲击●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人物的扭曲化和变形处理●神怪和妖魔的介入●悲壮的阳刚之美视听语言元素——长镜头1. 长镜头概念的历史言说◆长镜头概念是在安德烈·巴赞提出了电影本性之后,在对电影镜头建构的景深镜头理论中提出的。

◆“长镜头”是后人,诸如卡斯比埃、安德鲁斯、汉德逊、米特里、魏茨曼等人对巴赞的电影本体论、景深镜头理论的持续研究中,而形成的“巴赞的长镜头理论”的。

◆汉德逊——长镜头是“未经过剪辑的片断,即我们称作长镜头的东西”◆麦茨——把景深长镜头与长镜头并列起来论述,称长镜头是镜头一段落,把段落镜头与景深镜头分类表述。

◆魏茨曼——总结出长镜头一种美学功能:景深镜头与连续拍摄表现出完整地把握事件的追求。

◆卡斯比埃——长镜头的美学特征应该是时空完整、意义含糊,从各种角度看动作的可能性。

◆景深镜头理论的提出,巴赞是针对蒙太奇理论的,而这种景深镜头的美学原则是后来长镜头理论的美学内核和支柱。

◆“若一个事件中主要内容要求两个或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被禁用”——《蒙太奇运用的界限》◆蒙太奇句式中的长镜头一般不单独表现两个以上的动作或事件,不具备独立表述的功能。

蒙太奇的表述职能产生于镜头与镜头之间相互关系的组合中。

◆长镜头的美学概念因此表述为: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不间断地展现两个以上的动作或一个完整事件的镜头。

2. 长镜头的源起◆电影诞生与初创的影片都是由单镜头摄制完成的。

梅里爱的电影在镜头形态上并没摆脱这一原始模式。

◆鲍特、格里菲斯时代,蒙太奇的镜头组接和组合的叙述形式出现了,成为电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甚至开始将蒙太奇作为电影的本质对待。

在不断的电影实践中,开始对这原则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蒙太奇在他们的影片里只是剪辑手段)。

◆1921年,电影《北方的纳努克》里的长镜头被电影史学家公认为开长镜头历史先河的影片。

3.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的形成◆巴赞解析《公民凯恩》,首次提出景深镜头的结构方式。

◆惠勒的《我们生活的美好时代》则是自觉地以纪实方式表现二战后复员军人的生活和遭遇,以深焦距镜头呈现现实空间里不空间层面上同时发生的人物关系与行为。

◆让·雷诺阿的《游戏规则》构造了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标本。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对好莱坞的戏剧电影提出全面挑战。

4.长镜头的表现形态◆景深长镜头◆镜头内部蒙太奇式长镜头◆段落镜头◆主观长镜头◆静观长镜头◆舞台纪录式长镜头◆纪实性长镜头5. 景深长镜头长镜头的本源形态,即用广角的深焦距镜头拍摄的单镜头。

在景深长镜头的纵深多层面空间位置上,画面以多涵义的形态展示在银幕上,观众在观赏时有选择的自由。

6. 镜头内部蒙太奇式长镜头◆由内部人物调度、摄影机运动和摄影机多角度变化综合构成的。

◆其形态特征是镜头内部的主体人物的动作贯穿始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