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中数学突破中考压轴题几何模型之旋转模型(5、26)

合集下载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重点突破讲练:专题32 几何变换之旋转模型(教师版)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重点突破讲练:专题32 几何变换之旋转模型(教师版)
(2)正方形中的半角模型
6.自旋转模型:有一组相邻的线段相等,可以通过构造旋转全等. (1)60º自旋转模型
(2)90º自旋转模型
(3)等腰旋转模型
(4)中点旋转模型(倍长中线模型)
7.共旋转模型 (1)等边三角形共顶点旋转模型
(2)正方形共顶点旋转模型
8.旋转相似
【例 1】如图,在 Rt△ABC 中,AB=AC,D,E 是斜边 BC 上两点,且∠DAE=45°,将△ADC 绕点 A 顺时 针旋转 90°后,得到△AFB,连接 EF.下列结论:①△AED≌△AEF;②∠FAD=90°,③BE+DC=DE; ④∠ADC+∠AFE=180°.其中结论正确的序号为( )
HPF =
DEP ,
EP PF
DH HF

∵ DPF = ADE+ DEP=45°+ DEP ,
DPF = ACE+ DAC=45°+ DAC ,
DEP= DAC ,
又∵ CDF = DAC ,
DEP= CDF ,
HPF = CDF ,
又∵ FD=FP , F = F ,
ΔHPF≌ΔCDF (AS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分析】根据旋转的性质可得,∠FAD=90°,AF=AD,BF=DC,∠ABF=∠C,从而证明△FAE≌△DAE,
∠FBE=90°,进而可得 EF=DE,然后在 Rt△BFE 中,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即可判断①②④正确.
【解析】解:由旋转得:
∠FAD=90°,AF=AD,BF=DC,∠ABF=∠C,
的度数;
(2)①由旋转的性质得出 AC=AE , CAE=90° ,证得 F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D= FDP ,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出结论;

中考数学旋转专题中的常见模型

中考数学旋转专题中的常见模型

旋转专题1、图形的旋转(1)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旋转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称为旋转角.(2)性质:①在图形旋转过程中,图形上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角度;②注意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度都叫旋转角,旋转角都相等; 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图形的中心对称(1)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该点叫做对称中心. (2)①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②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③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者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1、三垂直全等模型三垂直全等构造方法: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顶点出发向过直角顶点的直线作垂线。

CBE D CAB2、手拉手全等模型CCCABDEABBA方法技巧提炼高频核心考点EDCBAEDCBAEDCBAABCDEEDCBA3、等线段、共端点 (1) 中点旋转(旋转180°)(2) 等腰直角三角形(旋转90°)A'DCBAF'D'FEDCA(3) 等边三角形旋转(旋转60°)(4) 正方形旋转(旋转90°)②①FEDCBAPFEDCBAGFEDCBA例1、如图,设P 是等边△ABC 内的一点,PA=3,PB=4,PC=5,则∠APB 的度数是________。

类型一旋60°,造等边精题精讲精练例2、(1)如图,P是等边△ABC内一点,∠APB、∠BPC、∠CPA的大小之比为5:6:7,则以PA、PB、PC为边的三角形三内角大小之比(从小到大)是().A.2:3:4B.3:4:5C.4:5:6D.以上结果都不对(2)在等边△ABC中,P为BC边上一点,设以AP、BP、CP为边组成的新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θ,则() A. θ≥90° B.θ≤120° C.θ=120° D.θ=135°例3、如图所示.△ABD是等边三角形,在△ABC中,BC=a,CA=b,问:当∠ACB为何值时,C,D 两点的距离最大?最大值是多少?例4、(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60°,∠BCD=120°,证明:BC+DC=AC.(2)如图,四边形ABCD中,AB=BC,∠ABC=60°,P为四边形ABCD内一点,且∠APD=120°.证明:PA+PD+PC≥BD.如图,P 为等边△ABC 内一点,∠APB =113°,∠APC =123°求证:以AP ,BP ,CP 为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并确定所构成的三角形的各内角的度数.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C=30°,∠ADC =60°,AD=DC.证明:BD 2=AB 2+BC 2.例5、如图,以Rt △ABC 的斜边BC 为一边在△ABC 的同侧作正方形BCEF,设正方形的中心为O,连接AO,如果AB=4,AO=62,那么AC 的长等于________。

中考数学图形旋转难?用5个模型就能搞定

中考数学图形旋转难?用5个模型就能搞定

中考数学图形旋转难?用5个模型就能搞定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变换称为旋转,这个定点叫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叫旋转角。

旋转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通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的方向转动同样大小的角度旋转变换前后的图形有下列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等于旋转角;(3)对应线段相等,对应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对应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都经过旋转中心。

常见的几种模型旋转类型题目举例1、正三角形类型在正ΔABC中,P为ΔABC内一点,将ΔABP绕A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使得AB与AC重合。

经过这样旋转变化,将图(1-1-a)中的PA、PB、PC三条线段集中于图(1-1-b)中的一个ΔP'CP 中,此时ΔP'AP也为正三角形。

例1如图(1-1),设P是等边ΔABC内的一点,PA=3,PB=4,PC=5,∠APB的度数是________.2、正方形类型在正方形ABCD中,P为正方形ABCD内一点,将ΔABP绕B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使得BA与BC重合。

经过旋转变化,将图(2-1-a)中的PA、PB、PC三条线段集中于图(2-1-b)中的ΔCPP'中,此时ΔBP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2如图(2-1),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点P到正方形的三个顶点A、B、C的距离分别为PA=1,PB=2,PC=3。

求正方形ABCD面积。

3、等腰直角三角形类型在等腰直角三角形ΔABC中,∠C=90°,P为ΔABC内一点,将ΔAPC绕C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使得AC与BC重合。

经过这样旋转变化,在图(3-1-b)中的一个ΔP'C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3如图,在ΔABC中,∠ACB=90°,BC=AC,P为ΔABC内一点,且PA=3,PB=1,PC=2。

初中数学旋转的六大模型,初中几何旋转经典例题

初中数学旋转的六大模型,初中几何旋转经典例题

初中数学旋转的六大模型,初中几何旋转经典例题标题:初中数学旋转的六创作者,初中几何旋转经典例题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旋转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在几何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还在代数学、统计学等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中数学旋转的六创作者,并通过经典例题来深化理解。

旋转是指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定的角度。

在这个过程中,图形上任意一点所经过的路径形成一个圆,这个圆叫做旋转圆,点叫做旋转中心。

旋转的角度一般用角度或者弧度来表示。

中心对称旋转:图形以旋转中心为对称中心,旋转角度为偶数倍的180度。

绕固定点旋转:图形围绕一个固定点旋转,这个固定点称为旋转中心。

旋转对称图形:图形可以通过旋转得到,这种图形称为旋转对称图形。

旋转角相等:如果两个图形可以通过旋转互相得到,那么它们的旋转角必然相等。

旋转角互补:如果两个图形的一条边和另一条边的延长线组成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图形的旋转角互补。

旋转改变形状:旋转可以改变图形的形状,但不会改变图形的面积。

例1: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F是AC上一点,且CF=2AF。

求证:EF平分∠AEB。

证明:我们可以通过旋转证明。

把△ABE绕B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CBG,则BG//AE,所以∠FGB=∠FEA。

因为CF=2AF,所以FG=2FE。

所以可以得出∠FEB=∠FGB+∠GBF=∠FEA+∠AEB+∠ABE=∠FEA+∠AEB+∠EAB=180°即∠FEA+∠AEB=180°-∠EAB=∠BEF所以∠BEF = ∠FEA即 EF平分∠AEB。

例2:在Rt△ABC中,∠C=90°,D是AB的中点,E、F分别在AC和BC上,且DE⊥DF。

求证:EF^2=AE^2+BF^2。

证明:把Rt△ABC绕D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Rt△AB’C’,则可知:△ABC≌△AB’C’,所以可知DE=DF,因为DE⊥DF,所以可知四边形DECF’是正方形。

中考数学旋转五大模型专题

中考数学旋转五大模型专题

中考数学旋转五大模型专题
目录
一、旋转的性质与手拉手模型
相比平移、对称,旋转无疑是三大变换中最难的一个,一方面在于图形构造较为复杂,另一方面旋转本身的故事就很多,本节从性质开始,介绍旋转经典模型之一:手拉手模型。

二、三垂直模型
同样作为模型,但“三垂直模型”的定位和“手拉手模型”完全不同,“手拉手模型”是在讲旋转本身,而“三垂直”模型本身并不复杂,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方法来解决其他问题,了解模型需了解其定位与应用,会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模型。

三、半角模型
如果说手拉手侧重在旋转本身,三垂直侧重在模型构造,半角模型则更多地体现在题型变化,半角模型一般条件如下:
(1)角含半角:
(2)邻边相等;
(3)对角互补,
其中邻边相等与对角互补,以正方形为背景即可,至于角含半角,是明面上的半角模型,可替换为其他条件,模型条件的等价条件,亦是模型的重点。

四、手连心模型与对补四边形
旋转本身或许并不难,难的是构造旋转,确定旋转的一个必要前提:邻边相等,再加入其它的料,会有不同的结果。

五、共顶点旋转模型
所谓共点旋转,是旋转构造的一种,即图形绕着自身某个顶点作旋转,常见为等边三角形共点旋转和正方形共点旋转,有着一般性的条件、结论及推广应用,即可视为模型。

2018年中考数学挑战压轴题(含答案)

2018年中考数学挑战压轴题(含答案)

2018年挑战压轴题中考数学精讲解读篇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将抛物线y=x2的对称轴绕着点P(0,2)顺时针旋转45°后与该抛物线交于A、B两点,点Q是该抛物线上一点.(1)求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2)如图①,若点Q在直线AB的下方,求点Q到直线AB的距离的最大值;(3)如图②,若点Q在y轴左侧,且点T(0,t)(t<2)是射线PO上一点,当以P、B、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AT相似时,求所有满足条件的t的值.2.如图,已知BC是半圆O的直径,BC=8,过线段BO上一动点D,作AD⊥BC 交半圆O于点A,联结AO,过点B作BH⊥AO,垂足为点H,BH的延长线交半圆O于点F.(1)求证:AH=BD;(2)设BD=x,BEBF=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3)如图2,若联结FA并延长交CB的延长线于点△G,当FAE与△FBG相似时,求BD的长度.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AB过点A(3,0)、B(0,m)(m>0),tan∠BAO=2.D(1)求直线AB的表达式;(2)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与直线AB交于第一象限内的C、两点(BD<BC),当AD=2DB时,求k1的值;(3)设线段AB的中点为E,过点E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点M,交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于点F,分别联结OE、△OF,当OEF∽△OBE时,请直接写出满足条件的所有k2的值.4.如图,在Rt△ABC中,∠ACB=90°,AC=1,BC=7,点D是边CA延长线的一点,AE⊥BD,垂足为点E,AE的延长线交CA的平行线BF于点F,连结CE交AB于点G.(1)当点E是BD的中点时,求tan∠AFB的值;(2)CE•AF的值是否随线段AD长度的改变而变化?如果不变,求出CE•AF的值;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3)当△BGE和△BAF相似时,求线段AF的长.5.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B(﹣1,0),一次函数y=﹣x+5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C两点,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经过点A、点B.(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点P是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求△APC的面积;(3)如果点Q在线段AC上,且△ABC与△AOQ相似,求点Q的坐标.6.已知:半圆O的直径AB=6,点C在半圆O上,且tan∠ABC=2,点D为弧AC上一点,联结DC(如图)(1)求BC的长;(2)若射线DC交射线AB于点M,且△MBC与△MOC相似,求CD的长;(3)联结OD,当OD∥BC时,作∠DOB的平分线交线段DC于点N,求ON的长.7.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x2+bx+c(b,c为常数)的图象经过点A(3,﹣1),点C(0,﹣4),顶点为点M,过点A作AB∥x轴,交y轴与点D,交该二次函数图象于点B,连结BC.(1)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点M的坐标;(2)若将该二次函数图象向上平移m(m>0)个单位,使平移后得到的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落在△ABC的内部(不包含△ABC的边界),求m的取值范围;(3)点P时直线AC上的动点,若点P,点C,点M所构成的三角形与△BCD相似,请直接写出所有点P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解答过程).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8.如图1,在△ABC中,∠ACB=90°,∠BAC=60°,点E是∠BAC角平分线上一点,过点E作AE的垂线,过点A作AB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D,连接DB,点F是BD的中点,DH⊥AC,垂足为H,连接EF,HF.(1)如图1,若点H是AC的中点,AC=2,求AB,BD的长;(2)如图1,求证:HF=EF;(3)如图2,连接CF,△CE.猜想:CEF是否是等边三角形?若是,请证明;若不是,说明理由.9.已知,一条抛物线的顶点为E(﹣1,4),且过点A(﹣3,0),与y轴交于点C,点D是这条抛物线上一点,它的横坐标为m,且﹣3<m<﹣1,过点D作DK ⊥x轴,垂足为K,DK分别交线段AE、AC于点G、H.(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C 4(2)求证:GH=HK ;(3)当△CGH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 m 的值.10.如图,已知在 Rt △ABC 中,∠ACB=90°,AB=5,sinA= ,点 P 是边 BC 上的一点,PE ⊥AB ,垂足为 E ,以点 P 为圆心,PC 为半径的圆与射线 PE 相交于点 Q ,线段 CQ 与边 AB 交于点 D .(1)求 AD 的长;(2)设 CP=x ,△PCQ 的面积为 y ,求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3)过点 C 作 CF ⊥AB ,垂足为 F ,联结 PF 、△QF ,如果PQF 是以 PF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求 CP 的长.11.如图(1),直线 y=﹣ x +n 交 x 轴于点 A ,交 y 轴于点 (0,),抛物线 y= x 2+bx +c经过点 A ,交 y 轴于点 B (0,﹣2).点 P 为抛物线上一个动点,过点 P 作 x 轴的垂线 PD ,过点 B 作 BD ⊥PD 于点 D ,连接 PB ,设点 P 的横坐标为 m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当△BD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时,求线段PD的长;(3)如图(2),将△BDP绕点B逆时针旋转,得到△BD′P′,当旋转角∠PBP′=∠OAC,且点P的对应点P′落在坐标轴上时,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12.综合与探究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抛物线y=ax2+bx﹣8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直线l经过坐标原点O,与抛物线的一个交点为D,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E,连接CE,已知点A,D的坐标分别为(﹣2,0),(6,﹣8).(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并分别求出点B和点E的坐标;(2)试探究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F,使△FOE≌△FCE?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F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点P是y轴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设其坐标为(0,m),直线PB与直线l交于点Q,试探究:当m为何值时,△OPQ是等腰三角形.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13.已知,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BCD=90°,BC=11,CD=6,tan ∠ABC=2,点E在AD边上,且AE=3ED,EF∥AB交BC于点F,点M、N分别在射线 FE 和线段 CD 上.(1)求线段 CF 的长;(2)如图 2,当点 M 在线段 FE 上,且 AM ⊥MN ,设 FMcos ∠EFC=x ,CN=y ,求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3)如果△AMN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线段 FM 的长.14.如图,在矩形 ABCD 中,点 O 为坐标原点,点 B 的坐标为(4,3),点 A 、C在坐标轴上,点 P 在 BC 边上,直线 l 1:y=2x +3,直线 l 2:y=2x ﹣3.(1)分别求直线 l 1 与 x 轴,直线 l 2 与 AB 的交点坐标;(2)已知点 M 在第一象限,且是直线 l 2 上的点,若△APM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求点 M 的坐标;(3)我们把直线 l 1 和直线 l 2 上的点所组成的图形为图形 F .已知矩形 ANPQ 的顶 点 N 在图形 F 上,Q 是坐标平面内的点,且 N 点的横坐标为 x ,请直接写出 x 的取值范围(不用说明理由).因动点产生的平行四边形问题1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抛物线 y=ax 2﹣2ax ﹣3a (a <0)与 x 轴交于 A ,B 两点(点 A 在点 B 的左侧),经过点 A 的直线 l :y=kx +b 与 y 轴交于点 C ,与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为D,且CD=4AC.(1)直接写出点A的坐标,并求直线l的函数表达式(其中k,b用含a的式子表示);(2)点E是直线l上方的抛物线上的一点,若△ACE的面积的最大值为,求a 的值;(3)设P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点Q在抛物线上,以点A,D,P,Q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成为矩形?若能,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16.如图,在矩形OABC中,OA=5,AB=4,点D为边AB上一点,将△BCD沿直线CD折叠,使点B恰好落在OA边上的点E处,分别以OC,OA所在的直线为x 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1)求点E坐标及经过O,D,C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2)一动点P从点C出发,沿CB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运动,同时动点Q从E点出发,沿EC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C运动,当点P到达点B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DP=DQ;(3)若点N在(2)中的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点M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M与点N,使得以M,N,C,E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求出M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7.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边),与y轴交于点C,点D和点C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直线AD与y轴交于点E.(1)求直线AD的解析式;(2)如图1,直线AD上方的抛物线上有一点F,过点F作FG⊥AD于点G,作FH平行于x轴交直线AD于点△H,求FGH周长的最大值;(3)点M是抛物线的顶点,点P是y轴上一点,点Q是坐标平面内一点,以A,M,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以AM为边的矩形.若点T和点Q关于AM所在直线对称,求点T的坐标.18.如图,点A和动点P在直线l上,点P关于点A的对称点为Q,以AQ为边作Rt△ABQ,使∠BAQ=90°,AQ:AB=3:4,作△ABQ的外接圆O.点C在点P 右侧,PC=4,过点C作直线m⊥l,过点O作OD⊥m于点D,交AB右侧的圆弧于点E.在射线CD上取点F,使DF=CD,以DE,DF为邻边作矩形DEGF.设AQ=3x.(1)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BQ,DF.(2)当点P在点A右侧时,若矩形DEGF的面积等于90,求AP的长.(3)在点P的整个运动过程中,①当AP为何值时,矩形DEGF是正方形?②作直线BG交⊙O于点N,若BN的弦心距为1,求AP的长(直接写出答案).1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如图)中,经过点A(﹣1,0)的抛物线y=﹣x2+bx+3与y轴交于点C,点B与点A、点D与点C分别关于该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1)求b的值以及直线AD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2)如果点E是抛物线上一动点,过E作EF平行于x轴交直线AD于点F,且F 在E的右边,过点E作EG⊥AD与点G,设E的横坐标为m,△EFG的周长为l,试用m表示l;(3)点M是该抛物线的顶点,点P是y轴上一点,Q是坐标平面内一点,如果以点A、M、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求该矩形的顶点Q的坐标.20.如图,直线y=mx+4与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交于点A、B,与x 轴、y轴分别交于D、C,tan∠CDO=2,AC:CD=1:2.(1)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2)联结BO,求∠DBO的正切值;(3)点M在直线x=﹣1上,点N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如果以点A、B、M、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点N的坐标.2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坐标为(2,9),与y轴交于点A(0,5),与x轴交于点E、B.(1)求二次函数y=ax2+bx+c的表达式;(2)过点A作AC平行于x轴,交抛物线于点C,点P为抛物线上的一点(点P 在AC上方),作PD平行于y轴交AB于点D,问当点P在何位置时,四边形APCD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3)若点M在抛物线上,点N在其对称轴上,使得以A、E、N、M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且AE为其一边,求点M、N的坐标.因动点产生的梯形问题2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二次函数y=+bx+c的图象与y轴交于点A,与双曲线y=有一个公共点B,它的横坐标为4,过点B作直线l∥x轴,与该二次函数图象交于另一个点C,直线AC在y轴上的截距是﹣6.(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直线AC的表达式;(3)平面内是否存在点D,使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如果存在,求出点D坐标;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23.如图,矩形OMPN的顶点O在原点,M、N分别在x轴和y轴的正半轴上,OM=6,ON=3,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与PN交于C,与PM交于D,过点C作CA⊥x轴于点A,过点D作DB⊥y轴于点B,AC与BD交于点G.(1)求证:AB∥CD;(2)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是否若存在点E,使以B、C、D、E为顶点,BC为腰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若存在,求点E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因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24.如图,边长为8的正方形OABC的两边在坐标轴上,以点C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点A,点P是抛物线上点A,C间的一个动点(含端点),过点P作PF⊥BC于点F,点D、E的坐标分别为(0,6),(﹣4,0),连接PD、PE、DE.(1)请直接写出抛物线的解析式;(2)小明探究点P的位置发现:当P与点A或点C重合时,PD与PF的差为定值,进而猜想:对于任意一点P,PD与PF的差为定值,请你判断该猜想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3)小明进一步探究得出结论:若将“使△PDE的面积为整数”的点P记作“好点”,则存在多个“好点”,且使△PDE的周长最小的点P也是一个“好点”.请直接写出所有“好点”的个数,并求出△PDE周长最小时“好点”的坐标.25.如图,四边形OABC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点P为OA边上任意一点(与点O、A不重合),连接CP,过点P作PM⊥CP交AB于点D,且PM=CP,过点M 作MN∥OA,交BO于点N,连接ND、BM,设OP=t.(1)求点M的坐标(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试判断线段MN的长度是否随点P的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并说明理由.(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BNDM的面积最小.26.在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小明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将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与边长为2的正方形AEFG按图1位置放置,AD与AE在同一直线上,AB与AG在同一直线上.(1)小明发现DG⊥BE,请你帮他说明理由.(2)如图2,小明将正方形ABCD绕点A逆时针旋转,当点B恰好落在线段DG 上时,请你帮他求出此时BE的长.(3)如图3,小明将正方形ABCD绕点A继续逆时针旋转,线段DG与线段BE将相交,交点为△H,写出GHE与△BHD面积之和的最大值,并简要说明理由.2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直线y=﹣2x﹣1与y轴交于点A,与直线y=﹣x交于点B,点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点C.(1)求过A,B,C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2)P为抛物线上一点,它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Q.①当四边形PBQC为菱形时,求点P的坐标;②若点P的横坐标为t(﹣1<t<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BQC面积最大?并说明理由.2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0,0),以OA为直径在第一象限内作半圆,B为半圆上一点,连接AB并延长至C,使BC=AB,过C作CD⊥x轴于点D,交线段OB于点E,已知CD=8,抛物线经过O、E、A三点.(1)∠OBA=°.(2)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3)若P为抛物线上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动点,以P、O、A、E为顶点的四边形面积记作S,则S取何值时,相应的点P有且只有3个?29.如图1,关于x的二次函数y=﹣x2+bx+c经过点A(﹣3,0),点C(0,3),点D为二次函数的顶点,DE为二次函数的对称轴,E在x轴上.(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DE上是否存在点P到AD的距离与到x轴的距离相等?若存在求出点P,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DE的左侧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F,使2SF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FBC=3S△EBC?若存在求出点30.已知抛物线y=mx2+(1﹣2m)x+1﹣3m与x轴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B (1)求m的取值范围;(2)证明该抛物线一定经过非坐标轴上的一点P,并求出点P的坐标;(3)当<m≤8时,由(2)求出的点P和点A,B构成的△ABP的面积是否有最值?若有,求出该最值及相对应的m值.31.问题提出(1)如图①,已知△ABC,请画出△ABC关于直线AC对称的三角形.问题探究(2)如图②,在矩形ABCD中,AB=4,AD=6,AE=4,AF=2,是否在边BC、CD 上分别存在点G、H,使得四边形EFGH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它周长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问题解决(3)如图③,有一矩形板材ABCD,AB=3米,AD=6米,现想从此板材中裁出一个面积尽可能大的四边形EFGH部件,使∠EFG=90°,EF=FG=米,∠EHG=45°,经研究,只有当点E、F、G分别在边AD、AB、BC上,且AF<BF,并满足点H 在矩形ABCD内部或边上时,才有可能裁出符合要求的部件,试问能否裁得符合要求的面积尽可能大的四边形EFGH部件?若能,求出裁得的四边形EFGH部件的面积;若不能,请说明理由.3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 CDE的顶点C和E分别在y轴的正半轴和x轴的正半轴上,OC=8,OE=17,抛物线y=x2﹣3x+m与y轴相交于点A,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轴相交于点B,与CD交于点K.(1)将矩形OCDE沿AB折叠,点O恰好落在边CD上的点F处.①点B的坐标为(、),BK的长是,CK的长是;②求点F的坐标;③请直接写出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2)将矩形OCDE沿着经过点E的直线折叠,点O恰好落在边CD上的点G处,连接OG,折痕与OG相交于点H,点M是线段EH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H重合),连接MG,MO,过点G作GP⊥OM于点P,交EH于点N,连接ON,点M从点E开始沿线段EH向点H运动,至与点N重合时停止,△MOG和△NOG的面积分别表示为S1和S2,在点M的运动过程中,S1S2(即S1与S2的积)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直接写出变化范围;若不变,请直接写出这个值.温馨提示:考生可以根据题意,在备用图中补充图形,以便作答.A33.如图,已知▱ABCD 的三个顶点 A (n ,0)、B (m ,0)、D (0,2n )(m >n >0),作▱ABCD 关于直线 AD 的对称图形 AB 1C 1D (1)若 m=3,试求四边形 CC 1B 1B 面积 S 的最大值; (2)若点 B 1 恰好落在 y 轴上,试求 的值.因动点产生的相切问题34.如图,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抛物线 y=ax 2+2x +c 与 x 轴交于点 (﹣1,0)和点 B ,与 y 轴相交于点 C (0,3),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 l .(1)求这条抛物线的关系式,并写出其对称轴和顶点 M 的坐标;(2)如果直线 y=kx +b 经过 C 、M 两点,且与 x 轴交于点 D ,点 C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为 N ,试证明四边形 CDAN 是平行四边形;(3)点 P 在直线 l 上,且以点 P 为圆心的圆经过 A 、B 两点,并且与直线 CD 相切,求点 P 的坐标.35.如图,在Rt△ABC中,∠C=90°,AC=14,tanA=,点D是边AC上一点,AD=8,点E是边AB上一点,以点E为圆心,EA为半径作圆,经过点D,点F是边AC 上一动点(点F不与A、C重合),作FG⊥EF,交射线BC于点G.(1)用直尺圆规作出圆心E,并求圆E的半径长(保留作图痕迹);(2)当点G的边BC上时,设AF=x,CG=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3)联结△EG,当EFG与△FCG相似时,推理判断以点G为圆心、CG为半径的圆G与圆E可能产生的各种位置关系.36.如图,线段PA=1,点D是线段PA延长线上的点,AD=a(a>1),点O是线段AP延长线上的点,OA2=OP•OD,以O为圆心,OA为半径作扇形OAB,∠BOA=90°.点C是弧AB上的点,联结PC、DC.(1)联结BD交弧AB于E,当a=2时,求BE的长;(2)当以PC为半径的⊙P和以CD为半径的⊙C相切时,求a的值;(3)当直线DC经过点B,且满足PC•OA=BC•OP时,求扇形OAB的半径长.37.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cm,AD=8cm,点P从点B出发,沿对角线BD 向点D匀速运动,速度为4cm/s,过点P作PQ⊥BD交BC于点Q,以PQ为一边作正方形PQMN,使得点N落在射线PD上,点O从点D出发,沿DC向点C匀速运动,速度为3cm/s,以O为圆心,0.8cm为半径作⊙O,点P与点O同时出发,设它们的运动时间为t(单位:s)(0<t<).(1)如图1,连接DQ平分∠BDC时,t的值为;(2)如图2,连接△CM,若CMQ是以CQ为底的等腰三角形,求t的值;(3)请你继续进行探究,并解答下列问题:①证明:在运动过程中,点O始终在QM所在直线的左侧;②如图3,在运动过程中,当QM与⊙O相切时,求t的值;并判断此时PM与⊙O是否也相切?说明理由.38.如图,抛物线y=﹣x2+mx+n的图象经过点A(2,3),对称轴为直线x=1,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A,交x轴于点P,交抛物线于另一点B,点A、B 位于点P的同侧.(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PA:PB=3:1,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当k>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得⊙C 同时与x轴和直线AP都相切,如果存在,请求出点C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因动点产生的线段和差问题39.如图,抛物线 y=x 2﹣4x 与 x 轴交于 O ,A 两点,P 为抛物线上一点,过点 P的直线 y=x +m 与对称轴交于点 Q .(1)这条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 PQ 与 x 轴所夹锐角的度数是;(2)若两个三角形面积满足 S △POQ = S △PAQ ,求 m 的值;(3)当点 P 在 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时,过点 C (2,2)的直线 AC 与直线 PQ 交于点 D ,求:①PD +DQ 的最大值;②PDDQ 的最大值.40.抛物线 y=ax 2+bx +4(a ≠0)过点 A (1,﹣1),B (5,﹣1),与 y 轴交于点 C .(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2)如图 1,连接 CB ,以 CB 为边作▱CBPQ ,若点 P 在直线 BC 上方的抛物线上,Q 为坐标平面内的一点,且▱CBPQ 的面积为 30,求点 P 的坐标;(3)如图 2,⊙O 1 过点 A 、B 、C 三点,AE 为直径,点 M 为上的一动点(不与点 A ,E 重合),∠MBN 为直角,边 BN 与 ME 的延长线交于 N ,求线段 BN 长度的最大值.41.如图,在每一个四边形ABCD中,均有AD∥BC,CD⊥BC,∠ABC=60°,AD=8,BC=12.(1)如图①,点M是四边形ABCD边AD上的一点,则△BMC的面积为;(2)如图②,点N是四边形ABCD边AD上的任意一点,请你求出△BNC周长的最小值;(3)如图③,在四边形ABCD的边AD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cos∠BPC的值最小?若存在,求出此时cos∠BPC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2.如图,把△EFP按图示方式放置在菱形ABCD中,使得顶点E、F、P分别在线段AB、AD、AC上,已知EP=FP=4,EF=4,∠BAD=60°,且AB>4.(1)求∠EPF的大小;(2)若AP=6,求AE+AF的值;(3)若△EFP的三个顶点E、F、P分别在线段AB、AD、AC上运动,请直接写出AP长的最大值和最小值.4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x+2与x轴交于B、C两点(点B在点C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A,抛物线的顶点为D.(1)填空:点A的坐标为(,),点B的坐标为(,),点C的坐标为(,),点D的坐标为(,);(2)点P是线段BC上的动点(点P不与点B、C重合)①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E,若PE=PC,求点E的坐标;②在①的条件下,点F是坐标轴上的点,且点F到EA和ED的距离相等,请直接写出线段EF的长;③若点Q是线段AB上的动点(点Q不与点A、B重合),点R是线段AC上的动点(点R不与点A、C重合),请直接写出△PQR周长的最小值.44.如图,矩形ABCD中,AB=4,AD=3,M是边CD上一点,将△ADM沿直线AM对折,得到△ANM.(1)当AN平分∠MAB时,求DM的长;(2)连接BN,当DM=1时,求△ABN的面积;(3)当射线BN交线段CD于点F时,求DF的最大值.45.如图,半圆O的直径AB=4,以长为2的弦PQ为直径,向点O方向作半圆M,其中P点在发现:的长与上且不与A点重合,但Q点可与B点重合.的长之和为定值l,求l:思考:点M与AB的最大距离为,此时点P,A间的距离为;点M与AB的最小距离为,此时半圆M的弧与AB所围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探究:当半圆M与AB相切时,求的长.(注:结果保留π,cos35°=,cos55°=)46.(1)发现:如图1,点A为线段BC外一动点,且BC=a,AB=b.填空:当点A位于时,线段AC的长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为(用含a,b的式子表示)(2)应用:点A为线段BC外一动点,且BC=3,AB=1,如图2所示,分别以AB,AC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BD和等边三角形ACE,连接CD,BE.①请找出图中与BE相等的线段,并说明理由;②直接写出线段BE长的最大值.(3)拓展: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0),点B的坐标为(5,0),点P为线段AB外一动点,且PA=2,PM=PB,∠BPM=90°,请直接写出线段AM长的最大值及此时点P的坐标.47.如图,直线l:y=﹣3x+3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A、B两点,抛物线y=ax2﹣2ax+a+4(a<0)经过点B.(1)求该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2)已知点M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并且点M在第一象限内,连接AM、BM,设点M的横坐标为△m,ABM的面积为S,求S与m的函数表达式,并求出S 的最大值;(3)在(2)的条件下,当S取得最大值时,动点M相应的位置记为点M′.①写出点M′的坐标;②将直线l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直线l′,当直线l′与直线AM′重合时停止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直线l′与线段BM′交于点C,设点B、M′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为d1、d2,当d1+d2最大时,求直线l′旋转的角度(即∠BAC的度数).4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将二次函数y=x2﹣1的图象M沿x轴翻折,把所得到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再向上平移8个单位长度,得到二次函数图象N.(1)求N的函数表达式;(2)设点P(m,n)是以点C(1,4)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一动点,二次函数的图象M与x轴相交于两点A、B,求PA2+PB2的最大值;(3)若一个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均为整数,则该点称为整点.求M与N所围成封闭图形内(包括边界)整点的个数.49.如图,顶点为A(,1)的抛物线经过坐标原点O,与x轴交于点B.(1)求抛物线对应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过B作OA的平行线交y轴于点C,交抛物线于点D,求证:△OCD≌△OAB;(3)在x轴上找一点P,使得△PCD的周长最小,求出P点的坐标.(2017挑战压轴题中考数学精讲解读篇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36小题)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将抛物线y=x2的对称轴绕着点P(0,2)顺时针旋转45°后与该抛物线交于A、B两点,点Q是该抛物线上一点.(1)求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2)如图①,若点Q在直线AB的下方,求点Q到直线AB的距离的最大值;(3)如图②,若点Q在y轴左侧,且点T(0,t)(t<2)是射线PO上一点,当以P、B、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AT相似时,求所有满足条件的t的值.【分析】1)根据题意易得点M、P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来求直线AB的解析式;(2)如图①,过点Q作x轴的垂线QC,交AB于点C,再过点Q作直线AB的垂线,垂足为D,构建等腰直角△QDC,利用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和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进行解答;(3)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推知:△PBQ中必有一个内角为45°;需要分类讨论:∠PBQ=45°和∠PQB=45°;然后对这两种情况下的△PAT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分别进行解答.另外,以P、B、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AT相似也有两种情况:△Q″PB∽△PAT、△Q″BP∽△PAT.【解答】解:(1)如图①,设直线AB与x轴的交点为M.∵∠OPA=45°,∴OM=OP=2,即M(﹣2,0).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k≠0),将M(﹣2,0),P(0,2)两点坐标代入,得,解得.故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2;(2)如图①,过点Q作x轴的垂线QC,交AB于点C,再过点Q作直线AB的垂线,垂足为D,根据条件可知△QD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QD=QC.设Q(m,m2),则C(m,m+2).∴QC=m+2﹣m2=﹣(m﹣)2+,QD=QC=[﹣(m﹣)2+].故当m=时,点Q到直线AB的距离最大,最大值为;(3)∵∠APT=45°,∴△PBQ中必有一个内角为45°,由图知,∠BPQ=45°不合题意.①如图②,若∠PBQ=45°,过点B作x轴的平行线,与抛物线和y轴分别交于点Q′、F.此时满足∠PBQ′=45°.∵Q′(﹣2,4),F(0,4),∴此时△B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题意知△PAT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i)当∠PTA=90°时,得到:PT=AT=1,此时t=1;(ii)当∠PAT=90°时,得到:PT=2,此时t=0.②如图③,若∠PQB=45°,①中是情况之一,答案同上;先以点F为圆心,FB为半径作圆,则P、B、Q′都在圆F上,设圆F与y轴左侧的抛物线交于另一点Q″.则∠PQ″B=∠PQ′B=4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即这里的交点Q″也是符合要求.设Q″(n,n2)(﹣2<n<0),由FQ″=2,得n2+(4﹣n2)2=22,即n4﹣7n2+12=0.解得n2=3或n2=4,而﹣2<n<0,故n=﹣,即Q″(﹣,3).可证△PFQ″为等边三角形,所以∠PFQ″=60°,又PQ″=PQ″,所以∠PBQ″=∠PFQ″=30°.则在△PQ″B中,∠PQ″B=45°,∠PBQ″=30°.(i)若△Q″PB∽△PAT,则过点A作y轴的垂线,垂足为E.则ET=所以OT=AE=,OE=1,﹣1,解得t=1﹣;(ii)若△Q″BP∽△PAT,则过点T作直线AB垂线,垂足为G.设TG=a,则PG=TG=a,AG=∴a+a=,TG=a,AP=,解得PT=a=﹣1,∴OT=OP﹣PT=3﹣,∴t=3﹣.综上所述,所求的t的值为t=1或t=0或t=1﹣或t=3﹣.2.如图,已知BC是半圆O的直径,BC=8,过线段BO上一动点D,作AD⊥BC 交半圆O于点A,联结AO,过点B作BH⊥AO,垂足为点H,BH的延长线交半圆O于点F.(1)求证:AH=BD;(2)设BD=x,BEBF=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3)如图2,若联结FA并延长交CB的延长线于点△G,当FAE与△FBG相似时,求BD的长度.【分析】(1)由AD⊥BC,BH⊥AO,利用垂直的定义得到一对直角相等,再由一对公共角,且半径相等,利用AAS得到三角形ADO与三角形BHO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到OH=OD,利用等式的性质化简即可得证;(2)连接AB,AF,如图1所示,利用HL得到直角三角形ADB与直角三角形BHA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公共角相等得到三角形ABE与三角形AFB相似,由相似得比例即可确定出y与x的函数解析式;(3)连接OF,如图2所示,利用两对角相等的三角形相似得到三角形AFO与三角形FOG相似,由相似得比例求出BD的长即可.【解答】(1)证明:∵AD⊥BC,BH⊥AO,∴∠ADO=∠BHO=90°,在△ADO与△BHO中,,∴△ADO≌△BHO(AAS),∴OH=OD,又∵OA=OB,∴AH=BD;(2)解:连接AB、AF,如图1所示,∵AO是半径,AO⊥弦BF,∴∴AB=AF,∴∠ABF=∠AFB,在Rt△ADB与Rt△BHA中,,∴Rt△ADB≌Rt△BHA(HL),∴∠ABF=∠BAD,∴∠BAD=∠AFB,又∵∠ABF=∠EBA,∴△BEA∽△BAF,∴=,。

初中数学突破中考压轴题几何模型之旋转模型(、)

初中数学突破中考压轴题几何模型之旋转模型(、)

年初中数学突破中考压轴题几何模型之旋转模型(、)————————————————————————————————作者:————————————————————————————————日期:23 旋转提升专题知识点一 旋转构造全等几何变换——旋转旋转中的基本图形利用旋转思想构造辅助线⎧⎨⎩(一)共顶点旋转模型(证明基本思想“SAS”)等边三角形共顶点共顶点等腰直角三角形共顶点等腰三角形共顶点等腰三角形4 以上给出了各种图形连续变化图形,图中出现的两个阴影部分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此模型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边与角的转化二利用旋转思想构造辅助线(1)根据相等的边先找出被旋转的三角形 (2)根据对应边找出旋转角度(3)根据旋转角度画出对应的旋转的三角形三 旋转变换前后具有以下性质:(1)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2)对应点位置的排列次序相同(3)任意两条对应线段所在直线的夹角都等于旋转角θ.【例题精讲】例1.在四边形ABCD 中,∠ADC=∠ABC=90°,AD=CD ,DP ⊥AB 于P ,若S ABCD =25,求DP 的长。

例2.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BE ∆是等边三角形,M 为对角线BD 上任意一点,将BM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 ,连接AM 、CM 、EN .⑴求证:AMB ENB ∆∆≌⑵①当M 点在何处时,AM CM +的值最小;②当M 点在何处时,AM BM CM ++的值最小,并说明理由;⑶当AM BM CM ++的最小值为31+时,求正方形的边长.ENMDCBA5 方法总结:1、共顶点的等线段中,最常用旋转思路,但也不可以思维定势,辅助线叙述中用一般语言2、旋转变换还用于处理:①几何最值问题:几何最值两个重要公理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 ②有关线段的不等关系; ③自己构造绕某点旋转某角度(特别是60度),把共顶点的几条线段变为首尾相接的几条线段,再变为共线取得最小值问题,计算中常用到等腰三角形或勾股定理等知识。

2018年九年级数学中考专题--图形的旋转精炼卷(含答案)

2018年九年级数学中考专题--图形的旋转精炼卷(含答案)

九年级数学中考专题--图形的旋转精炼卷1.如图,在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给出了格点△ABC(顶点是网格线的交点).(1)先将△ABC竖直向上平移6个单位,再水平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A1B1C1,请画出△A1B1C1;(2)将△A1B1C1绕B1点顺时针旋转90°,得△A2B1C2,请画出△A2B1C2;(3)求(2)中点A1旋转到点A2所经过的弧长A1A2(结果保留π).2.如图,在Rt△ABC中,∠ACB=90°,∠B=30°,将△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n度后,得到△DEC,点D刚好落在AB边上.(1)求n的值;(2)若F是DE的中点,判断四边形ACF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做格点.△ABC的三个顶点A,B,C都在格点上,将△ABC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AB′C′.(1)在正方形网格中,画出△AB′C′;(2)计算线段AB在变换到AB′的过程中扫过区域的面积.4.如图,点P的坐标为(4,3),把点P绕坐标原点O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点Q.(1)写出点Q的坐标是;(2)若把点Q向右平移m个单位长度,向下平移2m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的点Q′恰好落在第三象限,求m的取值范围.5.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1)特殊情形:如图1,当DE∥BC时,有DB EC.(填“>”,“<”或“=”)(2)发现探究:若将图1中的△ADE绕点A顺时针旋转α(0°<α<180°)到图2位置,则(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拓展运用:如图3,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内一点,∠ACB=90°,且PB=1,PC=2,PA=3,求∠BPC的度数.6.(1)如图1,点P是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把△ABP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使点A与点C重合,点P的对应点是Q.若PA=3,PB=2,PC=5,求∠BQC的度数.(2)点P是等边三角形ABC内的一点,若PA=12,PB=5,PC=13,求∠BPA的度数.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点B在x轴的正半轴上,D(0,8),将矩形OBCD折叠,使得顶点B落在CD边上的P点处.(1)如图①,已知折痕与边BC交于点A,若OD=2CP,求点A的坐标.(2)若图①中的点 P 恰好是CD边的中点,求∠AOB的度数.(3)如图②,在(1)的条件下,擦去折痕AO,线段AP,连接BP,动点M在线段OP上(点M与P,O不重合),动点N在线段OB的延长线上,且BN=PM,连接MN交PB于点F,作ME⊥BP于点E,试问当点M,N在移动过程中,线段EF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线段EF 的长度(直接写出结果即可)8.如图1,将两块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ABC和△DEF叠放在一起,其中∠ACB=∠E=90°,BC=DE=6,AC=FE=8,顶点D与边AB的中点重合.(1)若DE经过点C,DF交AC于点G,求重叠部分(△DCG)的面积;(2)合作交流:“希望”小组受问题(1)的启发,将△DEF绕点D旋转,使DE⊥AB交AC于点H,DF交AC于点G,如图2,求重叠部分(△DGH)的面积.9.如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OB的顶点均在格点上,其中点A(5,4),B(1,3),将△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A1OB1.(1)画出△A1OB1;(2)在旋转过程中点B所经过的路径长为 (直接写答案);(3)求在旋转过程中线段AB ,OB扫过的图形的面积和.10.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E经旋转后与△ABF重合.(1)旋转中心是;(2)旋转角是度;(3)如果连接EF,那么△AEF是三角形.(4)用上述思想或其他方法证明: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且∠EAF=45°.求证:EF=BE+DF.11.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是对角线BD上两点,且∠EAF=45°,将△ADF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ABQ,连接EQ,求证:(1)EA是∠QED的平分线;(2)EF2=BE2+DF2.12.如图,△ABC中,∠BAC=120°,以BC为边向外作等边△BCD,把△ABD绕着点D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到△ECD的位置,若AB=3,AC=2,求∠BAD的度数和AD的长.13.在△ABC中,AB=AC,∠BAC=ɑ(0°<ɑ<60°),将线段B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D.(1)如图1,直接写出∠ABD的大小(用含α的式子表示);(2)如图2,∠BCE=150°,∠ABE=60°,判断△ABE的形状并加以证明;(3)在(2)的条件下,连接DE,若∠DEC=45°,求ɑ的值.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己知O为坐标原点,点A(3,0),B(0,4),以点A为旋转中心,把△ABO顺时针旋转,得△ACD.记旋转角为α.∠ABO为β.(Ⅰ)如图①,当旋转后点D恰好落在AB边上时,求点D的坐标;(Ⅱ)如图②,当旋转后满足BC∥x轴时,求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Ⅲ)当旋转后满足∠AOD=β时,求直线CD的解析式(直接写出结果即可).15.如图,△ACB和△DCE均为等腰三角形,点A,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1)如图1,若∠CAB=∠CBA=∠CDE=∠CED=50°①求证:AD=BE;②求∠AEB的度数.(2)如图2,若∠ACB=∠DCE=120°,CM为△DCE中DE边上的高,BN为△ABE中AE边上的高,试证明:AE=2CM+BN.参考答案1.解:(1)如图,△A1B1C1为所作;(2)如图,△A2B1C2为所作;(3)(2)中点A1旋转到点A2所经过的弧长==π.2.解:(1)∵在Rt△ABC中,∠ACB=90°,∠B=30°,将△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n度后,得到△DEC,∴AC=DC,∠A=60°,∴△ADC是等边三角形,∴∠ACD=60°,∴n的值是60;(2)四边形ACFD是菱形;理由:∵∠DCE=∠ACB=90°,F是DE的中点,∴FC=DF=FE,∵∠CDF=∠A=60°,∴△DFC是等边三角形,∴DF=DC=FC,∵△ADC是等边三角形,∴AD=AC=DC,∴AD=AC=FC=DF,∴四边形ACFD是菱形.3.解:(1)如图所示:△AB′C′即为所求;(2)∵AB==5,∴线段AB在变换到AB′的过程中扫过区域的面积为: =π.4.解:(1)点Q的坐标为(﹣3,4);故答案为(﹣3,4);(2)把点Q(﹣3,4)向右平移m个单位长度,向下平移2m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的点Q′的坐标为(﹣3+m,4﹣2m),而Q′在第三象限,所以-3+m<0,4-2m<0,解得2<m<3,即m范围为2<m<3.5.解:(1)∵DE∥BC,∴,∵AB=AC,∴DB=EC,故答案为=,(2)成立.证明:由①易知AD=AE,∴由旋转性质可知∠DAB=∠EAC,在△DAB和△EAC中得∴△DAB≌△EAC,∴DB=CE,(3)如图,将△CPB绕点C旋转90°得△CEA,连接PE,∴△CPB≌△CEA,∴CE=CP=2,AE=BP=1,∠PCE=90°,∴∠CEP=∠CPE=45°,在Rt△PCE中,由勾股定理可得,PE=2,在△PEA中,PE2=(2)2=8,AE2=12=1,PA2=32=9,∵PE2+AE2=AP2,∴△PEA是直角三角形∴∠PEA=90°,∴∠CEA=135°,又∵△CPB≌△CEA∴∠BPC=∠CEA=135°.6.解:(1)连接PQ.由旋转可知:,QC=PA=3.又∵ABCD是正方形,∴△ABP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才使点A与C重合,即∠PBQ=90°,∴∠PQB=45°,PQ=4.则在△PQC中,PQ=4,QC=3,PC=5,∴PC2=PQ2+QC2.即∠PQC=90°.故∠BQC=90°+45°=135°.(2)将此时点P的对应点是点P′.由旋转知,△APB≌△CP′B,即∠BPA=∠BP′C,P′B=PB=5,P′C=PA=12.又∵△ABC是正三角形,∴△ABP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60°,才使点A与C重合,得∠PBP′=60°,又∵P′B=PB=5,∴△PBP′也是正三角形,即∠PP′B=60°,PP′=5.因此,在△PP′C中,PC=13,PP′=5,P′C=12,∴PC2=PP′2+P′C2.即∠PP′C=90°.故∠BPA=∠BP′C=60°+90°=150°.7.解:(1)∵D(0,8),∴OD=BC=8,∵OD=2CP,∴CP=4,设OB=OP=DC=x,则DP=x﹣4,在Rt△ODP中,OD2+DP2=OP2,即:82+(x﹣4)2=x2,解得:x=10,∵∠OPA=∠B=90°,∴△ODP∽△PCA,∴OD:PC=DP:CA,∴8:4=(x﹣4):AC,则AC==3,∴AB=5,∴点A(10,5);(2)∵点 P 恰好是CD边的中点,设DP=PC=y,则DC=OB=OP=2y,在Rt△ODP中,OD2+DP2=OP2,即:82+y2=(2y)2,解得:y=,∵∠OPA=∠B=90°,∴△ODP∽△PCA,∴OD:PC=DP:CA,∴8:y=y:AC,则AC==,∴AB=8﹣=,∵OB=2y=,∴tan∠AOB===,∴∠AOB=30°;(3)作MQ∥AN,交PB于点Q,如图2,∵AP=AB,MQ∥AN∴∠APB=∠ABP=∠MQP.∴MP=MQ,∵BN=PM,∴BN=QM.∵MP=MQ,ME⊥PQ,∴EQ=PQ.∵MQ∥AN,∴∠QMF=∠BNF,在△MFQ和△NFB中,,∴△MFQ≌△NFB(AAS).∴QF=QB,∴EF=EQ+QF=PQ+QB=PB,由(Ⅰ)中的结论可得:PC=4,BC=8,∠C=90°,∴PB=4,∴EF=PB=2,∴在(1)的条件下,当点M、N在移动过程中,线段EF的长度不变,它的长度为2.8.9.解:(1)△A1OB1如下图所示;(2)由勾股定理得,BO==,所以,点B所经过的路径长==π;(3)由勾股定理得,OA==,∵AB所扫过的面积= S扇形A1OA﹣S扇形B1OB,BO扫过的面积=S扇形B1OB,∴线段AB、BO扫过的图形的面积之和=S扇形A1OA﹣S扇形B1OB+S扇形B1OB=S扇形A1OA==π.10.解:(1)由图1可得,旋转中心是点A,故答案为:点A;(2)由图1可得,旋转角=∠DAB=90°,故答案为:90;(3)根据∠EAF=∠DAB=90°,AE=AF可得,△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答案为:等腰直角;(4)如图所示,将△ABE绕A点逆时针旋转90°,得到△ADE′,因为∠EAF=45°,所以∠BAE+∠DAF=45°,因为∠BAE=∠DAE′,所以∠FAE′=45°,所以∠FAE′=∠FAE,因为∠ADE′=∠ADF=90°,所以E'、D、F三点共线,又因为AF=AF,AE=AE′,所以△EAF≌△E′AF(SAS),所以EF=E′F,因为E′F=DF+DE′,E′D=BE,所以EF=BE+DF.11.证明:(1)∵将△ADF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ABQ,∴QB=DF,AQ=AF,∠ABQ=∠ADF=45°,在△AQE和△AFE中,∴△AQE≌△AFE(SAS),∴∠AEQ=∠AEF,∴EA是∠QED的平分线;(2)由(1)得△AQE≌△AFE,∴QE=EF,在Rt△QBE中,QB2+BE2=QE2,则EF2=BE2+DF2.12.由∠BAC=120°知∠ABC+∠ACB=60°.又∵∠ABD=∠ABC+∠CBD=∠DCE,∠CBD=∠BCD=60°,∴∠ACB+∠BCD+∠DCE=∠ACB+∠BCD+∠ABC+∠CBD=180°,即点A.C、E在一条直线上.又∵AD=ED,∠ADE=60°,∴△ADE为等边三角形.∴∠BAD=∠E=60°,AD=AE=AC+CE=AC+AB=5.13.(1)30°-0.5α.(2)△ABE为等边三角形.证明:连接AD、CD、ED.∵线段B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D,∴BC=BD,∠DBC=60°.∵∠ABE=60°,∴∠ABD=60°-∠DBE=∠EBC=30°-0.5α.又∵BD=CD,∠DBC=60°,∴△BCD为等边三角形,∴BD=CD.又∵AB=AC,AD=AD,∴△ABD≌△ACD(SSS).∴∠BAD=∠CAD=0.5∠BAC=0.5α.∵∠BCE=150°,∴∠BEC=180°-(30°-0.5α)-150°=0.5α.∴∠BAD=∠BEC.在△ABD与△EBC中,△ABD≌△EBC(AAS).∴AB=BE.又∵∠ABE=60°,∴△ABE为等边三角形.(3)∵∠BCD=60°,∠BCE=150°,∴∠DCE=150°-60°=90°.∵∠DEC=45°,∴△DC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D=CE=BC.∵∠BCE=150°,∴∠EBC=15°.又∵∠EBC=30°-0.5α=15°,∴α=30°14.解:15.(1)①证明:∵∠CAB=∠CBA=∠CDE=∠CED=50°,∴∠ACB=∠DCE=180°﹣2×50°=80°.∵∠ACB=∠ACD+∠DCB,∠DCE=∠DCB+∠BCE,∴∠ACD=∠BCE.∵△ACB和△DCE均为等腰三角形,∴AC=BC,DC=EC.在△ACD和△BCE中,有,∴△ACD≌△BCE(SAS),∴AD=BE.②解:∵△ACD≌△BCE,∴∠ADC=∠BEC.∵点A,D,E在同一直线上,且∠CDE=50°,∴∠ADC=180°﹣∠CDE=130°,∴∠BEC=130°.∵∠BEC=∠CED+∠AEB,且∠CED=50°,∴∠AEB=∠BEC﹣∠CED=130°﹣50°=80°.(2)证明:∵△ACB和△DCE均为等腰三角形,且∠ACB=∠DCE=120°,∴∠CDM=∠CEM=×(180°﹣120°)=30°.∵CM⊥DE,∴∠CMD=90°,DM=EM.在Rt△CMD中,∠CMD=90°,∠CDM=30°,∴DE=2DM=2×=2CM.∵∠BEC=∠ADC=180°﹣30°=150°,∠BEC=∠CEM+∠AEB,∴∠AEB=∠BEC﹣∠CEM=150°﹣30°=120°,∴∠BEN=180°﹣120°=60°.在Rt△BNE中,∠BNE=90°,∠BEN=60°,∴BE==BN.∵AD=BE,AE=AD+DE,∴AE=BE+DE=BN+2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边与角的转化
·
二利用旋转思想构造辅助线
(1)根据相等的边先找出被旋转的三角形
(2)根据对应边找出旋转角度
(3)根据旋转角度画出对应的旋转的三角形
三旋转变换前后具有以下性质:
(1)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2)对应点位置的排列次序相同
(3)任意两条对应线段所在直线的夹角都等于旋转角θ.
【例题精讲】

例1.在四边形ABCD中,∠ADC=∠ABC=90°,AD=CD,DP⊥AB于P,若S ABCD=25,求DP的长。

例2.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E
∆是等边三角形,M为对角线BD上任意一点,将BM 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连接AM、CM、EN.
⑴求证:AMB ENB
∆∆

⑵①当M点在何处时,AM CM
+的值最小;
②当M点在何处时,AM BM CM
++的值最小,并说明理由;
⑶当AM BM CM
++的最小值为31
+时,求正方形的边长.
方法总结:
1、共顶点的等线段中,最常用旋转思路,但也不可以思维定势,辅助线叙述中用一般语言

2、旋转变换还用于处理:
E
N
M
D
C
B
A
F
E
C
B
D
A
~
知识点三(知识点名称)【例题精讲】
1.
例2.
1.
2.
3.
旋转的性质,利用旋转构造全等,利用全等构造特殊三角形。


额外拓展:
如图,已知抛物线322
--=x x y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该抛物线
顶点为D,对称轴交x轴于点H。

(1)求A,B两点的坐标;
(2)设点P在x轴下方的抛物线上,当∠ABP=∠CDB时,求出点P的坐标;
(3)以OB为边在第四象限内作等边△OBM,设点E为x轴的正半轴上一动点(OE>OH),连接ME,把线段ME绕点M顺时针旋转60°得MF,求线段DF的长的最小值。

|
[
1、如图,四边形OABC和ODEF都是正方形,CF交OA于点P,交DA于点Q.
(1) 求证:AD=CF
(2)AD与CF垂直吗说说你的理由;
(3)当正方形ODEF绕O点在平面内旋转时,(1)、(2)的结论是否有变化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