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转折期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学第三章第四章重点考题

农业生态学第三章第四章重点考题

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在相同条件下,作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是一样的。

生态入侵:由于生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圣经条件的特殊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是的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填空题:3逻辑斯蒂曲线分为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5个时期。

4种群利用空间的方式可分为分散利用和共同利用两大类。

7物种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类。

11.群落呈斑块状镶嵌是由亲代散布习性、环境的异质性和种间相互关系所决定的。

简答题:1.简述逻辑斯蒂曲线的意义。

(4分)答:1.他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论中的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而k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浓度8.成层的生态学意义。

答:1.生物群落的成层性使单位面积内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生物种类和数量。

2.可以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同时以复杂的营养结构维持着系统的相对稳定。

3.为人类合理栽培作物群落提供了可贵的依据。

4.缓解不同生物对环境的利用压力扩大利用环境的范围。

四:问答题1.试论述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种群间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种。

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种间结合也是一种正相互作用。

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三种关系。

在农业中的应用: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2.顶级群落的定义及特征以及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答:演替中群落结构变化开始较快,随着演替的进行,变化速度减慢而趋于稳定。

雾都孤儿各章节介绍

雾都孤儿各章节介绍

雾都孤儿各章节介绍《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经典小说之一,出版于1852年。

这部小说以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描述了孤儿奥利弗在困苦的环境中求生存,并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本文将为您介绍《雾都孤儿》中的各个章节。

第一章:重要会面本章主要介绍了小主人公奥利弗出生的背景和高跟鞋孤儿院的环境。

读者初次接触到了身世可怜的奥利弗,以及孤儿院残酷的生活。

通过对奥利弗出生地和孤儿院的描写,狄更斯成功地勾勒出了小说的悲惨氛围。

第二章:一个创伤事件这一章节讲述了奥利弗的婴儿时期和在孤儿院的经历。

奥利弗在孤儿院里遭受了残酷的对待,受尽了饥饿和虐待。

这段经历使得奥利弗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第三章:关键转折本章节中奥利弗离开了孤儿院,进入了工作屋。

狄更斯用生动的文字描写了工作屋的恶劣环境和警察的无情。

奥利弗面对的是一幅感到绝望的画面,读者通过这一章节可以看到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不公。

第四章:奥利弗遇见古是在这一章节中,奥利弗遇见了古是,一个对他友善的人。

古是带领奥利弗进入了伦敦,让他有机会重新开始。

这个转折点为小说带来了一丝希望,同时也展现了善良的一面。

第五章:一次谋杀这一章节中,奥利弗误导了一个小偷的计划,而不知情的他却被当成了作案者。

这个事件使得奥利弗的处境更加困难,也暗示着当时社会对于弱者的不公。

第六章:月亮酒店在月亮酒店,奥利弗遇到了一群懒散、邪恶的人,他们纠集在一起,策划行恶。

奥利弗无辜卷入了其中,通过此段描写,作者想表达出社会腐败的一面。

第七章:警方行动奥利弗被警方抓获,险些被处以重刑。

幸运的是,他得到了一个为他说话的人,再一次展现了社会的黑暗与光明。

第八章:欢快的结局在这一章节里,奥利弗终于得到了幸福的结局。

他通过一系列的事件,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

最终,他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实现了心中的渴望。

通过以上章节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雾都孤儿》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社会的阴暗与黑暗,同时也带来了一线希望。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3

中外园林史复习大纲3

中国古典园林史部分第一章绪论1、园林的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2、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一、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二、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三、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自觉地体现所谓的社会;四、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3、奥姆斯特德,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

他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一、针对无计划的、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逐渐被蚕食和破坏的情况,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它,爱惜它,关怀它。

致力于自然资源的保护。

二、针对大城市的污秽、邋遢和恶劣的居住环境,提出补救的办法,建立公共园林,开放性的空间和绿地系统。

4、“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含义天人合一有三层含义:一、人是天地生成的,故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相通、相类和统一。

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自然”和“人为”也应相通、相类和统一。

三、“天人感应”说。

“寄情山水”不仅表现为游山玩水的行动,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同时还反映了社会精英——士人的永恒的山水情结。

“崇尚隐逸”抱负不见重于政者,或者不愿取媚于流俗,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之品格和自由之精神,乃避开现实生活,到深山野林里长期隐居起来,过着常人难于忍受的艰辛生活。

(崇尚隐逸能力有限总结的可能有问题,书本P16)崇尚隐逸与寄情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山水的生态环境是滋生士人的隐逸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士人的隐逸行为的最广大的载体。

诸如此类的隐逸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尤其是郊野别墅园的大发展。

历来许多文人士大夫亲自参与营造园林,从规划布局、叠山理水的理念直到具体的物镜和意境的塑造,无不表现出园主人对隐逸的憧憬,这类园林甚至可以称为隐士园了。

诸如此类的情况,又综合的衍生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逸文化,它与山水文化密切关联着,仿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

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以农业生产为目的,形式果木蔬圃。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形成了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

结果,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此时期园林特点:⑴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⑵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⑶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注重发挥其园林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⑷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战后此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私人园林、城市公共园林进一步扩大,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概念,“园林城市”变为现实。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转折期课件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转折期课件

在山林川泽开辟的庄园→别墅
扬州三吴地区,发达的庄园经济,加之当地山清水秀的 自然风光,再结合于士族的崇尚老庄、玄学的高度文化 修养,这便催生除很多园林化庄园、园林化别墅
南朝的一些庄园别墅,它们的居住聚落部分往往从田园 等部分分离出来二单独建置,到后期尤为普遍,而且逐 渐消失其经济实体的性质,到唐代已演变成村落了
园林造景的主流仍然是皇家气派,但也流露出天然清纯 之美
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 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经营;一些民间游憩活动也被 引进宫廷(如“曲水流觞”)
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 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 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 ❖农业耕作的田园 ❖副业生产的基地和场所和设施 ❖庄客、部曲的住地
平原上的庄园
❖金谷园 西晋官僚石崇的庄园,具备一定规模 生产、经济运作占主导地位,但园林化程度较高 在清纯的田园自然环境和朴素的园林环境中又显 现一派绮丽华靡的格调
❖潘岳庄园(生产性的经济实体) ❖陶渊明的小型庄园
奇斗富的倾向 庄园、别墅
❖随庄园经济的成熟得到很大发展,既是生产组织、经济 实体,又是文人名流和隐士们“归园田居”的精神庇托
❖作为后世别墅园的先型,代表天然清纯的风格
❖所蕴含的隐逸情调、表现的山居和田园风光, 深刻影响着后世的私家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的 创作
❖ 寺院园林
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
郊野寺观尤其注重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对于各地 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合(造园艺术创作方法的一个飞跃) ❖张伦宅园的大假山能比较精炼集中地表现天然山岳形象
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
❖与北方相同,多为贵戚、官僚所经营 ❖讲究山池楼阁的华丽格调,追求近乎绮靡的园林景观 ❖“玄圃”(南方著名私家园林) ❖湘东苑(建筑形象多样,有一定主题性;园林景观总体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总述1、园林的概念:传统概念:是在一定地块范围内,以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美的规律以及工程技术,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国外: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资源,促进城市自然化,创造游憩境地,在享受绿色环境上人人平等(19世纪工业初期)。

现代:改善生态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2、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雏形期);第二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时代);第三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的终结,现代园林的兴起);第四阶段:信息文明时代(现代园林实行可持续发展)。

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地选择和开发方式:可分为人工山水园[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和天然山水园(承德避暑山庄)两大类型;按园林的权属关系:皇家园林【“大内御苑”(如:故宫内的御花园)、“行宫御苑”(如:圆明园)和“离宫御苑”(如: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拙政园)、寺观园林(如:杭州灵隐寺)。

4、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五个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1100多年);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60多年);三、全盛期:隋、唐。

(370多年);四、成熟时期:宋、元、明、清初(770多年);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170多年)。

5、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1、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是什么时候?答: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2、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雏形起源于商代:囿、台、园圃。

囿的定义:囿的建置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

囿除了为王室提代祭祀、丧祭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以外,兼有“游览”功能。

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

囿的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转折期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转折期
动,出现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情况(南 朝尤为突出)
• 南朝的文人士大夫善于鉴赏园林,逐渐培养了一 种园林审美心态
• 此时期的私家园林,有建在城市里面或近郊的城 市型私园—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 别墅
• 城市私园
– 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以北魏首都洛阳为代表)
• 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还成了斗富的手段 • 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也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
• 作为后世别墅园的先型,代表天然清纯的风格
• 所蕴含的隐逸情调、表现的山居和田园风光, 深刻影响着后世的私家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的 创作
• 寺院园林
– 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
– 郊野寺观尤其注重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对于各地 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公共园林
• 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开始见于文献记载 • 文人名流经常聚会的新亭、兰亭等一些近郊
的风景游览地,具有公共园林性质 •亭
在汉代是驿站建筑 演变为点景手段 又逐渐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
• 兰亭与《兰亭集序》
– 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
兰亭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 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 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 也。……
其功用在
于承受上部支 出的屋檐,将 重量直接或间 接地传到柱上
补充材料2:歇山屋顶
歇山屋顶——又称九脊顶
乾清门
重檐歇山顶
苏州玄妙观
谢灵运是中国
历史上伟大的诗人, 也是见诸史册的第 一位大旅行家。其 诗充满道法自然的 精神,贯穿着一种 清新自然恬静之韵 味,一改魏晋以来 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李白、杜甫、王维、 孟浩然、韦应物、 柳宗元诸大家,都 曾取法于他。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南朝的文人士大夫善于鉴赏园林,逐渐培养了一种 园林审美心态
❖ 此时期的私家园林,有建在城市里面或近郊的城市 型私园—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别 墅
❖ 城市私园
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以北魏首都洛阳为代表)
❖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还成了斗富的手段 ❖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也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结
兰亭
历史背景
❖ 政治上动乱分裂→思想解放→人性的觉醒 ❖ 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行动上的两个极端倾向:
贪婪奢侈 玩世不恭
❖老庄、佛学与儒学结合形成玄学(重清淡,逃避现实) ❖名士一方面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另一方面表现为寄
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如“竹林七贤”)
❖ 隐士与隐士集团 “竹林七贤” 白莲社(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隐士集团)
除大内御苑外,还有二十余处行宫御苑
❖ 此时期的皇家园林与上代不同的特点
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但规划设计趋于精致 ❖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
❖植物配置多为珍贵的品种,动物的放逐和圈养仍占有 一定的比重
❖建筑形象丰富,内容多样;宗教建筑偶有建置
❖亭开始引进宫苑,性质由驿站建筑物改变为园林建筑
由四个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摹拟神 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
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由城市及其近郊而 遍及于远离城市的山野地带
随着佛教的儒学化,佛寺建筑的古印度原型也逐渐被汉化
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相应地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 林类型
由于当时汉民族兼容并包的文化特点及中国传统木建筑的 灵活性,还有儒、老庄思想影响,寺观建筑处于世俗化, 而寺观园林也更多追求人间的赏心悦目,畅情抒怀,不直 接表现宗教和显示宗教特点
文学方面:为山水诗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绘画方面:开始出现独立的山水画
❖ 建筑技术与观赏植物
建筑技术方面:木结构的架梁、斗拱已趋于完备,歇山 屋顶较多
观赏植物方面:树木、竹、各种花卉栽种普遍
补充材料1:斗拱
斗拱是中 国古代较大的 木结构建筑中 柱与与屋顶间 的过渡部分
其功用在
于承受上部支 出的屋檐,将 重量直接或间 接地传到柱上
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 称“园”的比较多了
“宫”已具备“大内御苑”格局,此后大内御苑的发展 进入更为规范化的轨道,成为城市中轴线的空间序列的 结束(北魏洛阳、南朝建康就是这种规范化皇都模式的 代表)
私家园林
❖ 东汉末,民间造园活动比较频繁
❖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营园林成了社会上的时髦活动, 出现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情况(南朝尤为 突出)
盖冶。, 代于他《 ”一精兰 的炉研亭 行,体序 书创势》 ,,
转折期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 与生成期相比,园林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 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 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 由再现自然进而发展为表现自然,由单纯的摹仿进 而发展为适当地概括、提炼
❖ 建筑与其他三个造园要素关系较为密切;园林规划 设计由以前的粗放转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 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在山林川泽开辟的庄园→别墅
扬州三吴地区,发达的庄园经济,加之当地山清水秀的 自然风光,再结合于士族的崇尚老庄、玄学的高度文化 修养,这便催生除很多园林化庄园、园林化别墅
南朝的一些庄园别墅,它们的居住聚落部分往往从田园 等部分分离出来二单独建置,到后期尤为普遍,而且逐 渐消失其经济实体的性质,到唐代已演变成村落了
合(造园艺术创作方法的一个飞跃) ❖张伦宅园的大假山能比较精炼集中地表现天然山岳形象
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
❖与北方相同,多为贵戚、官僚所经营 ❖讲究山池楼阁的华丽格调,追求近乎绮靡的园林景观 ❖“玄圃”(南方著名私家园林) ❖湘东苑(建筑形象多样,有一定主题性;园林景观总体
规划经过精心构思)
城市私园,大多数都追求华丽的园林景观,还讲究声色 娱乐之享受,显示其偏于绮靡的格调,但亦不乏有天然 清纯的立意者
补充材料2:歇山屋顶
歇山屋顶——又称九脊顶
乾清门
重檐歇山顶
苏州玄妙观
谢灵运是中国
历史上伟大的诗人, 也是见诸史册的第 一位大旅行家。其 诗充满道法自然的 精神,贯穿着一种 清新自然恬静之韵 味,一改魏晋以来 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李白、杜甫、王维、 孟浩然、韦应物、 柳宗元诸大家,都 曾取法于他。
❖苑内建筑物的名称包含形象丰富
❖ 洛阳
魏明帝时,洛阳开始大规模的宫苑建设,其中包括著名 的芳林园(相当于大内御苑,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 园林,后改名为“华林园”)
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功能分区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
❖ 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 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
园林造景的主流仍然是皇家气派,但也流露出天然清纯 之美
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 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经营;一些民间游憩活动也被 引进宫廷(如“曲水流觞”)
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 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 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陶渊明,东晋
大诗人,文学家。 他长于诗文歌赋, 诗歌多描写自然 景色及其在农村 生活的情景,其 中的优秀作品隐 含着他对腐朽统 治集团的憎恶和 不愿同流合污的 精神。
王羲之
被造心是 后出摹其 人“手最 东 誉天追著 晋 为质,名 伟 “自广的 大 书然采代 的 圣,众表 书 ”丰长作 法 。神,品 家 Nhomakorabea 竹林七贤图
“竹林七贤”分别指阮籍、嵇康、刘伶、 向秀、阮咸、山涛、王戎七位名士
❖ 知识分子阶层从审美角度对自然山水的再认识
→士人们游山玩水的浪漫风气(如:谢灵运、王羲之、
陶渊明、顾恺之)
→人们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观念成熟(标志是山水风景的
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山水艺术的兴盛
在选择建筑基址的时候,对自然风景条件要求非常严格 不仅经营寺观本身的园林,尤其注意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寺观与山水风景的亲和交融,既显示出佛国仙界的氛围, 也像世俗的庄园、别墅一样,呈现为天然谐和的人居环 境→以寺观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如茅山、庐山)
名山寺观的园林经营与世俗的园林化别墅相似
公共园林
❖ 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开始见于文献记载 ❖ 文人名流经常聚会的新亭、兰亭等一些近郊的风景
游览地,具有公共园林性质 ❖亭
在汉代是驿站建筑 演变为点景手段 又逐渐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
❖ 兰亭与《兰亭集序》
兰亭是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 通过这次文人名流的雅集盛会和诗文唱和所流露的审美
趣味,给予当时和后世的园林艺术以深远的影响
奇斗富的倾向 庄园、别墅
❖随庄园经济的成熟得到很大发展,既是生产组织、经济 实体,又是文人名流和隐士们“归园田居”的精神庇托
❖作为后世别墅园的先型,代表天然清纯的风格
❖所蕴含的隐逸情调、表现的山居和田园风光, 深刻影响着后世的私家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的 创作
❖ 寺院园林
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
城市私园发展趋向:设计精致化、模型小型化
❖ 庄园、别墅
背景
❖ 东汉发展起来的庄园经济到魏晋时完全成熟 ❖ 庄园规模有大有小
❖ 士族子弟对自己庄园的经营体现其文化素养和审美 情趣,把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融于庄园 经济的生产、生活功能规划中,用园林化手法创造 “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
庄园包含的内容
❖ 寺观园林包括三种情况
毗邻与寺观而单独建置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 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郊野地带的寺观周围的园林化环境
(城市的寺观园林多属第一、二种情况,而郊野的寺观, 一部分类似世的庄园,一部分类似后期的世俗别墅)
❖ 城市的寺观
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民公共游园活动的中心
❖ 郊野的寺观
❖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 ❖农业耕作的田园 ❖副业生产的基地和场所和设施 ❖庄客、部曲的住地
平原上的庄园
❖金谷园 西晋官僚石崇的庄园,具备一定规模 生产、经济运作占主导地位,但园林化程度较高 在清纯的田园自然环境和朴素的园林环境中又显 现一派绮丽华靡的格调
❖潘岳庄园(生产性的经济实体) ❖陶渊明的小型庄园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 魏晋南北朝时期(AD220——AD589)是中 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
❖ 与生成期相比,这时期的园林规模从大到小, 园林造景从过多的神秘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 然气息
学习重点
❖ 历史背景 ❖ 总体特征 ❖ 皇家园林(以邺城、洛阳、建康为例) ❖ 私家园林(城市私园与庄园、别墅) ❖ 寺观园林 ❖ 公共园林(以兰亭为例)
❖ 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类并行发展的局面和 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
❖ “园林”一词已出现于当时诗文中
❖ 皇家园林
游赏功能成为绝对主导功能 两个类别之一的“宫”具有大内御苑的性质 大内御苑居于都城中轴线的结束部位,这个中轴线的空间
序列构成了都城中心区的基本模式
❖ 私家园林
异军突起,集中反映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城市私园多为官僚、贵族所经营,代表一种华靡风格和争
❖ 大内御苑华林园位于中轴线北端,它经历了多个朝 代二百余年的不断建设,不仅成为当时北方的一座 著名的皇家园林,其造园艺术的成就在中国古典园 林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北 魏 洛 阳 平 面 图
❖ 建康
今南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建都之地
大内御苑华林园,与宫城及其前的御街共同形成城市中 轴线的规划序列,是南方的一座重要的、与南朝历史相 始终的皇家园林
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