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第4课《古代歌诗四首》教案

第4课《古代歌诗四首》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歌诗的基本概念。古代歌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传承文化、启迪思想的重要载体。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离骚》这首诗。这首诗展示了屈原如何通过比兴手法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抱负。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古代歌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带领同学们走进了《古代歌诗四首》的世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歌教学的挑战与魅力。以下是我对今天教学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在理解古代歌诗的背景和情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或许可以通过故事化的方式,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心境。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歌诗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歌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承古代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诗歌的鉴赏方法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各种修辞手法和意象,但仍有部分同学显得有些困惑。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通过更多的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此外,今天的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同学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让我很欣慰。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同学较为内向,发言不够积极。为了鼓励这些同学,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古诗词教案精选十三篇

古诗词教案精选十三篇

古诗词教案古诗词教案「篇一」《古诗词三首》教案范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身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配乐磁带。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牧童》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⑴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⑵ 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⑶ 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⑷ 师配乐范读。

⑸ 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⑴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 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⑶ 指名诵读,正音。

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⑷ 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⑸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⑹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

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⑴ 师: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⑵ 生互动交流: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三首第一章:课程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古诗中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能够产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古诗三首《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难点:体会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古诗的韵律和修辞。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2 朗读与背诵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背诵,提高记忆力。

3.3 理解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3.4 应用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绘画等活动,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古诗,拓宽视野。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态度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作业与测试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4.3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进行同伴评价,相互借鉴、提高。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古诗阅读材料。

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资料。

5.3 技术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网络资源。

第六章:教学计划6.1 第一周:古诗《静夜思》学习古诗《静夜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6.2 第二周:古诗《登鹳雀楼》学习古诗《登鹳雀楼》,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6.3 第三周:古诗《望庐山瀑布》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唐诗宋词》教案

《唐诗宋词》教案

《唐诗宋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掌握唐诗宋词的特点。

2. 通过学习唐诗宋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并能运用其中的诗句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 唐诗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2. 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3. 选取代表性的唐诗宋词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4. 诗歌创作方法的指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2. 示例法:选取经典唐诗宋词作品进行示范性解读。

3. 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和创作活动。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唐诗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讲解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3. 选取代表性的唐诗宋词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

4.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活动。

5. 讲解诗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选取的唐诗宋词作品的欣赏能力。

3. 学生的诗歌背诵数量及准确性。

4. 学生诗歌创作的质量和创新性。

教学资源:唐诗宋词选集、诗歌创作指导书籍、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背景。

2. 掌握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3. 欣赏和分析代表性唐诗宋词作品。

难点:1. 理解唐诗宋词的深层含义及其时代背景。

2. 诗歌创作方法的运用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导入新课,讲解唐诗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第2周:讲解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第3-4周:选取代表性的唐诗宋词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

第5-6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活动。

第7-8周:讲解诗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八、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包括学生的发言、讨论、朗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诗歌背诵、创作等。

高中古诗词教案模板(共13篇)

高中古诗词教案模板(共13篇)

高中古诗词教案模板(共13篇)第1篇:高中必备古诗词1.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6.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7.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8.少年行唐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9.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2.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3.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14.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5.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6.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17.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古诗教学教案万能模板

古诗教学教案万能模板

【课程名称】古诗欣赏与创作【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包括韵律、意境、修辞等。

2. 学会欣赏和分析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4.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对象】初中年级学生【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古诗教材或相关书籍3. 学生作业本4. 诗歌朗诵设备(如音响、麦克风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古诗意境的图画或播放一段古风音乐,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古诗吗?你们对古诗有哪些了解?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古诗欣赏与创作》。

二、新课讲授1. 介绍古诗的基本特点:- 韵律:讲解古诗的平仄、押韵等韵律特点。

- 意境:分析古诗中的意象、意境等。

- 修辞:讲解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欣赏分析古诗:- 选择一首经典古诗,如《静夜思》。

-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 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创作实践:- 教师示范创作一首简短的古诗,讲解创作思路和方法。

-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首古诗。

-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古诗的基本特点。

2. 强调欣赏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3.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尝试分析其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

2. 模仿所学古诗的形式,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古诗教学设计 15篇

古诗教学设计 15篇

古诗教学设计 15篇古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

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背育古诗。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老师贴出图)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⑴出示生字卡片: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分析记忆:这么多生字怎样快速的记住呢?①熟字带生字:推──捕蜻──蝉共──黄认──诗听──所意──童亲──立放──牧②编儿歌记忆:一户一斤米──所人才进大门──闭骑牛写__──牧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指多名学生读诗)2、自由读诗: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什么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

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样做呢?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四、在意境中诵读古诗1、自由读练。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文档5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文档5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文档5篇《独坐敬亭山》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同学通过自身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沛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创情激趣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同学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俺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很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

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3、今天俺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解释诗题:“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二.自读交流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同学补充。

三.精读品味1、老师:听了你们的介绍,俺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俺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3、小组讨论: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四.达标测评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

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2、鼓励同学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五.拓展延伸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

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重点识记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一、课外古诗词重点再现记忆。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表明思念故乡,怀念故土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韦应物《滁洲西涧》一诗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点明送别时间,且对仗工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赵师秀《约客》一诗中,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出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哇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赵翼《论诗》一诗中,表现江山代代出新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

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两句与水有关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古诗中有许多实写“风”“雪”的句子,请各写一句。

(6分)风: ________________ 雪: _______________13、请写出两句你喜欢的描写“雨”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古代诗歌中抒写思念故乡,眷恋亲友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相连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请你写出古代诗人歌咏黄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他把百草园当作乐园,文中那几件趣事能够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在他著的诗作中你所喜欢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8、成语“扑朔迷离”出自于《木兰诗》,其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童年》的作者是________,小说里刻画了许许多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外祖母,自私残暴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舅舅们,以及快乐的“小茨岗”和执著的“好事情”。

20、《昆中记》是优秀的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他的《昆中记》被誉为“__________”21、名句积累,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以上二段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

2、“未尝识书具”其中“书具”指书写工具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房四宝。

3、选择翻译句子不正确...的一项( )A、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

翻译:跟着先前的人回到老家。

C、邑人奇之。

翻译:同县的人把他看作是奇才。

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译:这是因为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够啊。

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5、下列句中与忽啼求之.中的“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传一乡秀才观之B、不能称前时之闻C、或以钱币乞之D、余闻之也久6、对“世隶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到教育而眼界狭小,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7、解释加点的词(1)世隶.耕 ( ) (2)未尝..识书具 ( )(3)借旁近..与之 (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稍稍..宾客其父( ) (6)余.闻之也久 ( ) (7)从先人还.家. ( ) (8)受.之天也 ( )(9)泯然..众人矣 ( ) (10)称.前世之闻 ( )8、解释下列多义词。

父利其然也()贤于材人远也()A、然B、于于舅家见之()泯然众人矣()环谒于邑人()9、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10、找出文中通假字并注音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邑人奇.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奇”)(2)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对……感到诧异”)(3)父利.其然也(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利”)(4)稍稍宾客..其父(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当做宾客”)(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是“每天,天天”)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最终泯然众人给了你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