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教案
《古诗词诵读》教案

《古诗词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古诗词的诵读,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选材:选取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经典古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
2. 诗词解析:对每首诗词的作者、背景、意境等进行简要介绍。
3. 诵读技巧:教授古诗词的朗读节奏、停顿、语气等技巧。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先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2. 讲解法:教师对每首诗词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练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古诗词诵读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和朗读技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词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示范朗读:教师朗读一首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教师对这首诗词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4. 诵读技巧讲解:教师讲解古诗词的朗读节奏、停顿、语气等技巧。
5.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古诗词诵读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和朗读技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兴趣程度。
2. 学生诵读水平:评估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的发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3.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活动1. 诗词接龙: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接龙游戏,要求每组学生连续背诵的古诗词要符合主题和韵律。
2. 诗词表演: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表演,包括动作、表情和语言表达,以此展示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资源1. 古诗词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集,如《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等,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古诗词学习资源,如古诗词网站、在线诗词数据库等,方便学生查询和阅读。
八、教学拓展1.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并组织诗词创作分享会,让学生相互交流和欣赏。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3、赏析美文,提升鉴赏能力;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预备: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爱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预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
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竞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
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
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
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依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依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
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
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竞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
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
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中描写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如创用诗文,提升思辨能力。
即引导学生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展开丰富的联想,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如改创诗文,培养创*好。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副本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副本章节一:诵读导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诵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介绍古诗词的音韵规律,分析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 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诵读:教师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示范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模仿诵读:学生模仿教师的诵读,加强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悟。
3. 分析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章节二:豪放派诗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豪放派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豪放派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豪放派诗词的特点:介绍豪放派诗词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
2. 豪放派诗词的案例分析:分析一首豪放派诗词,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
1. 教师讲解豪放派诗词的特点:教师讲解豪放派诗词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
2. 学生阅读豪放派诗词:学生阅读一首豪放派诗词,理解其内容和意境。
3.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豪放派诗词的案例,深入理解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
章节三:婉约派诗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婉约派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婉约派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婉约派诗词的特点:介绍婉约派诗词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
2. 婉约派诗词的案例分析:分析一首婉约派诗词,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婉约派诗词的特点:教师讲解婉约派诗词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
2. 学生阅读婉约派诗词:学生阅读一首婉约派诗词,理解其内容和意境。
3.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婉约派诗词的案例,深入理解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
章节四:唐代诗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词的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唐代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4.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这四首古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月夜忆舍弟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谁吗?预设:杜甫(出示课件4)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诗人。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
因此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
2.诗歌背景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背景吧。
预设:(出示课件6)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同学们,下面我们把诗歌疏通一下,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停顿。
)朗读提示: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古诗词诵读(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古诗词诵读(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起源、特点、表现手法等基本知识;2.能够正确地朗读《早梅》、《钱塘湖春行》、《江雪》等古诗词;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表现;4.培养六年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古诗词;2.理解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和表达功能;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2.对比不同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1.古诗词的起源、特点、表现手法等基本知识;2.《早梅》、《钱塘湖春行》、《江雪》等古诗词;3.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和表达功能;4.对比不同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
2、教学方法1.通过教师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知识;2.请学生对《早梅》、《钱塘湖春行》、《江雪》等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解析;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和对比;3、教学流程安排环节内容1课前准备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2导入让学生朗读《早梅》,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解析。
4创作分组讨论和展示古诗词的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相关的练习任务。
五、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解析来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2.通过学生的创作和表现来评估学生对古诗词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语文》(六年级下册);2.中国文化网。
七、教学后记本节课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解析以及创作,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文学价值和表达功能,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思考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诗歌创作。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古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教学内容1. 诗词选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适合的古诗词进行诵读。
如《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诗词解析:对每首诗词的作者、背景、意境等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所选古诗词。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2. 互动教学法: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朗读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解析:对每首诗词的作者、背景、意境等进行简要介绍。
3. 朗读训练: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5. 展示环节: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展示,其他组成员评价。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背诵所学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朗读水平、讨论表现等。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诗词的情况,以及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4.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有关古诗词的题目,测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表演能力。
2. 开展古诗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古诗词,扩大阅读面,提高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品读中华优秀古诗词,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文化。
◎语言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思维能力: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展开想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审美创造: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体会意境美。
(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
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会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设计意图】本环节用简短直白的语言,让学生明确学习这四首诗歌所需达成的目标。
二、诵读诗歌品韵味1.读准字音自由朗读这四首诗歌,结合注释及资料,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平羌.(qiānɡ)渝.州(yú)岐.王(qí)岑参..(cén shēn)芦.管(lú)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
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课件出示: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齐读,体会节奏。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章:《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毛泽东,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沁园春·长沙》)。
第二章:《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荆轲刺秦王》。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李白,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荆轲刺秦王》)。
第三章:《登高》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杜甫,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登高》)。
第四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①理解“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出示课件4】柳树图片。
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②理解“昔我往矣”。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
但是“我”能回家吗?为什么?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
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③理解“雨雪霏霏”。
【出示课件4】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
生读。
④【出示课件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出示课件5】指名试背。
全班试背。
2 《送元二使安西》【出示课件6】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生齐读课题。
)能力。
学习古典诗词要咬文爵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所以,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理解诗词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想象画面,从诗中悟情。
不断诵读,增强理解与记忆,更深地体会诗歌情感。
理解作者生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7、8】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
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
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2.初读a.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b.按节奏读诗。
【出示课件9】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指名读诗,评价。
3.理解诗句。
【出示课件9】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出示课件10】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平才能更好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对于作者介绍必不可少。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基础。
初读诗歌要求做到读正确,然后读流畅,才能掌握诗歌的内涵,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借助问题理解诗句,产生丰富的想象。
3 《春夜喜雨》1.一说到“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对唐朝。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
“李”是(李白),“杜”是(杜甫)。
【出示课件11】对,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2】二、初读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按节奏读诗。
【出示课件13】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指名读诗,评价。
师: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
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
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
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赏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雨的企盼。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1.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①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④指导朗读此句。
2.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你喜欢这样的雨吗?3.现在我们来看下面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指名说说看。
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
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
【出示课件14】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
(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
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
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土地彻底滋润。
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根据学生储备的已有知识,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题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奠定基础。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读懂诗的意思。
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图片欣赏)万紫千红、娇艳欲滴、花团锦簇。
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盼望着——(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我们刚刚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
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
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背诵。
【出示课件15】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一年这计在于春,一年之景始于春”,春的诗歌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早春的诗歌。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6】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出示课件17】3.范读,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1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理解注释:【出示课件18】①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古人经常用排行或官职来称呼对方,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也称“张水部”。
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呈:恭敬地送上。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酥油。
④处:时。
⑤绝胜:远远胜过。
6.译文:【出示课件19】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7.赏析①“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明确: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新,使人倍感舒适。
②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经过春雨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
③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明确:“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喜悦之情。
⑤哪句诗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⑥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明确:这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
可以体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色的可爱,及作者对这种景色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⑦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以突出春色的特征。
8.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课件20】5 《江上渔者》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掌握学习诗歌的根本:积累。
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创设情境,渗透教育,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
即利1.导入。
【出示课件21】提到范仲淹,就会想起他《岳阳楼记》里的一句流传至今的大气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就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第一位。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千古名句(师生齐读)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江上渔者》(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从诗题看,范仲淹关心谁?(江上渔者、渔民)“渔者”是什么意思?(明确:指打鱼的人)2.初读诗歌。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理解词语。
【出示课件23】(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3)爱:喜欢。
(4)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5)君:你。
(6)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7)出没: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8)风波:波浪。
4.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出示课件24】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5.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当往来的客人们不停地称赞鲈鱼的美味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用文章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