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应激和生活方式与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研究

心理社会应激和生活方式与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研究
心理社会应激和生活方式与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研究

心理社会应激和生活方式与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研究

发表时间:2012-09-25T16:40:20.2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张晓明1 朱榆红2

[导读] 本研究也显示吸烟和酗酒的比例在高血压脑出血所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张晓明1 朱榆红2

( 1 云南省盈江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盈江 679300)

( 2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云南昆明 650101)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应激和生活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影响,从而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方法:对58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心理社会应激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查,并与58 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脑出血在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社会应激中的不稳定及易激动型个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心理社会应激方面的抑郁焦虑型情绪和负性生活事件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和生活方式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提高心理社会应激能力和改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社会应激生活方式高血压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7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386-0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在发达国家占脑卒中的5% -10%,在我国占15% -30% [1]。其病死率和致残率也极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2]。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分析研究,探讨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社会应激与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性,为更好地预防该病,提高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现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组58 例,为2010 年1 月-2012 年2 月收入我科及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35例,女23 例,年龄45-72 岁,平均年龄(57.4±9.3)岁,为保证结果准确性,年龄大于72 岁和神志障碍者未纳入其中。对照组:选取性别、年龄等因素与高血压脑出血组相匹配的健康者58 例,男35 例,女23 例,年龄45-72 岁,平均(56.7±8.5)岁。

1.2 诊断标准高血压病诊断依据2005 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3]。脑出血诊断符合1995 年全国第4 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要点[4]。并经头颅CT 或MRI 证实为脑出血。

1.3 方法对所有观察对象均采取询问方式回答研究项目,有些情况家属补充,负性生活事件为发病前6 个月;抑郁焦虑采用Z u n g 自评抑郁量表(S D S)及焦虑自评量表(S A S)测评,评分指数≧ 0.5 为抑郁焦虑。体重和身高同时测得。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 P S S10.0 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变量间比较用t 检验,计数资料间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 < 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生活方式方面比较:高血压脑出血在吸烟、酗酒、体重指数和体育锻炼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方式比较例(%)

注:体重指数(BMI)≥ 30 为肥胖

2.2 观察组与对照在心理社会方面比较高血压脑出血在不稳定及易激动型个性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型情绪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社会心理应激比较

注:负性生活事件为发病前半年内

3 讨论

本研究在对58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研究分析表明,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肥胖和缺乏体育锻炼,以及心理社会应激:不稳定及易激动型个性、抑郁焦虑型情绪和负性生活事件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危害较为明显。这与国内外的报导相符。

3.1 吸烟、酗酒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关系:烟草中尼古丁可使血中CO 升高,CO 对Hb 具有亲和力,易引起氧缺乏,进而会导致脂质代谢障碍,导致L D L 升高,H D L 下降,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粘度及血管壁损伤,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5,6]。吸烟还可刺激交感神经,使去甲肾上腺素升高,引起血管收缩,致高血压,又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出血。而酗酒导致血浆皮质醇、肾素及加压素水平增高,使血压升高,并导致脂代谢紊乱,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使脑血管弹性减弱。酒精还可直接抑制血小板生成与成熟,缩短血小板寿命,同时可伴发血液凝固功能障碍,肝硬化者凝血功能障碍更加显著,因而易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尤其是高度白酒、可使血压升高,损害止血功能,降低循环中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水平,加速纤溶,易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引起脑出血[7,8]。本研究也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健康教育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总伴随着患者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或吞咽等多种功能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存欲望。为减轻和消除术后的不良后果,提出了从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功能锻炼和运动指导、语言功能训练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等五个方面加强术后恢复性治疗,对提高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术后;康复教育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多发病急、来势凶猛,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残的常见疾病,而手术是抢救患者生命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手术后病程长,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或吞咽等多种功能障碍,恢复较慢,常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丧失劳动能力,不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更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我们在其住院期间特别是术后加强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住院时间,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1 心理护理 首先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探视,帮助其正确面对现实,解除悲观情绪,消除顾虑,鼓励患者进行主动锻炼,尽可能地让患者接受自己喜欢依赖的治疗方案,给患者营造一个关心、体贴、和睦的家庭护理氛围,家庭的稳定是患者心理健康首要条件,引导其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这样会使患者培养和树立治疗信心,并且能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心理的康复。 2 饮食指导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处于高代谢和负氮平衡状态, 除静脉给予营养支持外,康复期的胃肠道营养支持更重要。因此,尽早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保证营养的供给,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暂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给予留置胃管,每天注入足够的水分和流质饮食,合理搭配膳食,防止便秘。 3 功能锻炼和运动指导 高血压脑出血后的半身不遂等后遗症,要通过功能锻炼及适当的运动,改善机体的循环和代谢,以促进病体的康复。要做到有计划、定时、定量加强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与主动锻炼,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肢体肌力0~1级,早期应采用有效的按摩和被动运动,由健侧至患侧,大关节至小关节3~5次/d,10~20min/次左右,以增强患者肢体的力量,同时拍打、按摩肌肉,促进肌力的恢复。患者病情稳定即可开始协助患者被动运动,肌力开始恢复时,帮助鼓励患者自主运动。功能锻炼按卧位-坐位-站位-步行,循序渐进,同时配合针灸、按摩等。并指导家属帮助按摩,坚持锻炼,瘫痪肢体的功能都可以有所恢复。 4 语言功能的训练 患者清醒后的早期应以口腔训练为主,练习发声和咽腭闭合训练。待患者适应后,以咽部训练为主,进行咽部冷刺激,吸吮与喉上抬训练,闭锁声门练习和声门上吞咽。对失语或语言不利的患者,每天上、下午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语言训练,逐步恢复语言功能。运动性失语:字-词-短句;感觉性失语:用手势、表情来表达用意;命名性失语:用物品反复教患者说出其名称。另外,可让患者跟着预先录制好的标准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语言再训练,但要注意防止患者过度疲劳。 5 预防各种并发症 5.1 积极有效的排痰,保持呼吸通畅,预防肺部感染 首先,对意识不清,病情较重的患者,应采取每1~2h翻身1次,防止痰液坠积,同时配合叩背,以利于痰液排出;其次,要做好口腔护理,每日三餐后漱口,口腔护理2次/d,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异常,合理选择漱口水及控制口腔感染的药物。 5.2 保持患者皮肤完整,防止褥疮发生 首先,给患者及家属讲解定时翻身的重要性,并给予示范,检查及督促,每2~3h翻身1次,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其次,是保持床铺的清洁、平整、干燥。定时温水擦澡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5.3 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 并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如发现尿液混浊、发热,是泌尿系感染的征兆,应及早治疗。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1】 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 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2】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 (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二)不良行为因素 不少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病率与超体重、食盐偏多、缺少运动及大量吸烟等因素有关,

心理社会应激和生活方式与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研究

心理社会应激和生活方式与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研究 发表时间:2012-09-25T16:40:20.2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张晓明1 朱榆红2 [导读] 本研究也显示吸烟和酗酒的比例在高血压脑出血所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张晓明1 朱榆红2 ( 1 云南省盈江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盈江 679300) ( 2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云南昆明 650101)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应激和生活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影响,从而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方法:对58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心理社会应激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查,并与58 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脑出血在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社会应激中的不稳定及易激动型个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心理社会应激方面的抑郁焦虑型情绪和负性生活事件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和生活方式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提高心理社会应激能力和改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社会应激生活方式高血压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7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386-0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在发达国家占脑卒中的5% -10%,在我国占15% -30% [1]。其病死率和致残率也极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2]。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分析研究,探讨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社会应激与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性,为更好地预防该病,提高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现将我们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组58 例,为2010 年1 月-2012 年2 月收入我科及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35例,女23 例,年龄45-72 岁,平均年龄(57.4±9.3)岁,为保证结果准确性,年龄大于72 岁和神志障碍者未纳入其中。对照组:选取性别、年龄等因素与高血压脑出血组相匹配的健康者58 例,男35 例,女23 例,年龄45-72 岁,平均(56.7±8.5)岁。 1.2 诊断标准高血压病诊断依据2005 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3]。脑出血诊断符合1995 年全国第4 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要点[4]。并经头颅CT 或MRI 证实为脑出血。 1.3 方法对所有观察对象均采取询问方式回答研究项目,有些情况家属补充,负性生活事件为发病前6 个月;抑郁焦虑采用Z u n g 自评抑郁量表(S D S)及焦虑自评量表(S A S)测评,评分指数≧ 0.5 为抑郁焦虑。体重和身高同时测得。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 P S S10.0 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变量间比较用t 检验,计数资料间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 < 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生活方式方面比较:高血压脑出血在吸烟、酗酒、体重指数和体育锻炼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方式比较例(%) 注:体重指数(BMI)≥ 30 为肥胖 2.2 观察组与对照在心理社会方面比较高血压脑出血在不稳定及易激动型个性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型情绪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社会心理应激比较 注:负性生活事件为发病前半年内 3 讨论 本研究在对58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研究分析表明,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肥胖和缺乏体育锻炼,以及心理社会应激:不稳定及易激动型个性、抑郁焦虑型情绪和负性生活事件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危害较为明显。这与国内外的报导相符。 3.1 吸烟、酗酒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关系:烟草中尼古丁可使血中CO 升高,CO 对Hb 具有亲和力,易引起氧缺乏,进而会导致脂质代谢障碍,导致L D L 升高,H D L 下降,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粘度及血管壁损伤,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5,6]。吸烟还可刺激交感神经,使去甲肾上腺素升高,引起血管收缩,致高血压,又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出血。而酗酒导致血浆皮质醇、肾素及加压素水平增高,使血压升高,并导致脂代谢紊乱,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使脑血管弹性减弱。酒精还可直接抑制血小板生成与成熟,缩短血小板寿命,同时可伴发血液凝固功能障碍,肝硬化者凝血功能障碍更加显著,因而易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尤其是高度白酒、可使血压升高,损害止血功能,降低循环中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水平,加速纤溶,易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引起脑出血[7,8]。本研究也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 一个人得心理状况可能就是健康得,也可能就是不健康得,那么就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与决定着一个人得心理健康状况呢?我们认为个体得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得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心理应激┼心身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 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营养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上面得因素,对人得心理健康有很大得消极影响。心理应激多种多样,工作中得失误与不顺利,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得内部,个人得特殊遭遇或社会生活中得共同问题,如战争、洪水车祸等都足以构成人们得心理压力,出现心理生理得应激反应。如果这种反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个人承受得能力,就会对人得健康构成严重得威胁,导致心身疾病得产生。现代医学心理学把“哮喘”、“癌症”与“心脏病”等,都称作心身疾病,这些病都就是由于身体与心理得双重影响所导致得,其治疗及转归过程也明显受心理因素得影响与制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都就是生活中得客观存在,都就是难以避免得。谁都会遇到不顺心得事,谁都会有自己得心理压力。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分子上得成份越大而分母上得成分越小得话,一个人得健康状况就会受到越大得消极得影响。相反如果加大分母得比重,提高个体得自信心,提高个体得心理应付技能,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适当得心理营养就可以降低分子对人产生得消极影响,甚至把消极得“压力”转化为积极得动力。“自信心”就是一个人重要得内在品质,自信心越强,一个人对付心理压力乃至身心疾病得能力也就越强,她就越能调动自身资源来处理自己所面临得身心疾病与心理压力等问题。“社会支持”就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得她人在精神上得支持。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精神上得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得主观体验。动物应激试验发现,如果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存在,或有熟悉得实验人员安抚,则可以减少小白鼠胃溃疡、地鼠得高血压、山羊实验性神经症与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得发生。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些与自己患难与共得朋友,有一个体贴入微得妻子或丈夫,有一个温暖幸福得家庭,那么当她遇到心理压力得时候,也就有一种强有力得支持与依靠。此外,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机构,也可以为遇到身心疾病与心理压力得人,提供及时而有力得帮助,提供必要得心理营养,提高机体得“免疫力”,抵消身心疾病与心理压力对个体得消极影响。 第一节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得产生 心理应激就是我们人类生活中得一种必然得存在,从大得方面来说,诸如国内或国际间得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或人为得灾难,都必然会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沉重得压力与负担。从小得方面来说,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等等,也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意外得冲击与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应激得来源。 格拉斯通在1978年在《测验您自己得心理健康:自我评价工作手册》一书中指出,有以下类型得生活变化,会给人带来明显得心理压力:(1)就任新职,就读新得学校,搬迁新居等。(2)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离婚等。(3)生病或身体不适等。(4)怀孕生子、初做父母。(5)更换工作或失业。(6)进入青春期。(7)进入更年期。(8)亲友死亡。(9)步入老年。 雷瑟斯与奈维德1983年在她们合作得专著:《适应与成长:生活得挑战》一书中指出了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日常生活规律得改变:比如变迁新居,更换工作,转换学校,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开始做人父母等。(2)身体病痛或不舒服:包括自己所感到得生理疼痛、生病或者就是由于气候环境变化所引起得不适感等。(3)抑郁或焦虑:包括由于某种事件或情景所引起得情绪低落与焦虑不安,以及由于个人得气质或性格所造成得长时期抑郁与焦虑。(4)遭受挫折:

氧化应激与高血压的论述

氧化应激与高血压的论述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但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研究数据表明,氧化应激与相关的氧化损伤是导致血管损伤的主要因素,其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具有较大关系。因此,分析氧化应激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能够为预防或治疗高血压提供依据。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氧化应激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本文对氧化应激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调节机体氧化应激水平治疗高血压方面展开论述。 【關键词】活性氧;氧化应激;高血压;抗氧化治疗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但大量证据表明,活性氧簇(ROS)的水平升高,导致氧化应激水平增加,氧化应激的病理生理过程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核心的作用,由于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从而破坏血管结构并且加速动脉硬化,最终引发高血压的产生[1-2]。这些发现已经刺激了针对降低ROS 产生和/或增加NO生物利用度的抗高血压疗法的兴趣,以及抗氧化剂在预防或治疗这种疾病中的用途。 1 氧化应激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1 NADPH氧化酶 NADPH氧化酶(NADPH oxi-dase,NOX)是血管系统中的ROS,特别是超氧化物的主要生化来源。许多证据表明血管系统中ROS的主要来源是膜相关酶复合物NADPH氧化酶,在氧化应激的病理条件下发生血管损伤[3]。该系统由NADPH还原催化分子氧作为电子供体,从而产生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血管紧张素II(AngⅡ)是研究最多的NADPH氧化酶上调的刺激物,很多注射AngⅡ的动物模型血压都升高。有研究表明,在免疫细胞中表达的AngⅡ1型受体已被证实与AngⅡ诱导的高血压有关[4]。 1.2 eNOS脱偶联 eNOS主要的功能是产生NO,具有调节血管舒张的功能。当组织发生氧化应激时,会导致eNOS解偶联的发生。其发生的机制是当缺乏或氧化的L-精氨酸和四氢生物蝶呤(BH4)两个必需辅因子与L-精氨酸-NO通路的解偶联,耗竭NOS合成的重要辅因子四氢生物嘌呤(BH4)[5],造成NO生成受到抑制,而O2则大量生成,最终导致O2-/NO失去平衡损伤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内皮细胞因氧化还原状态发生改变,进而使细胞内Ca+浓度增加而调节血管收缩,最终使内皮功能损伤成为恶性循环。 1.3 黄嘌呤氧化酶 黄嘌呤氧化酶也是血管内皮中ROS的重要来源。它催化嘌呤代谢的最后两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发表时间:2018-07-20T15:30:50.9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8期作者:杜安东1 蒋庆军1 李傲2 别鹏飞1 李敏1 许世[导读] 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社会发展人类精神压力增加,高血压病患者越来越多。 (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银川 750002)西北民族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宁夏银川 750002)【摘要】目的:探索传统开颅小骨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与血肿腔钻孔软通道置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家属自由选择随机法将其分为开颅组(28)和微创组(30),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提示在术后肺部感染率两组存在显著差异,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存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钻孔软通道置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 出血较开颅小骨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引流术;并发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194-02 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社会发展人类精神压力增加,高血压病患者越来越多。高血压致脑出血的发病率、致死致残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一旦发病,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一定的精神经济负担,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探索永无止境。不同的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其治疗方式有所不同,但手术是大多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最有效最直接的治疗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减轻致残率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就开颅小骨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血肿腔钻孔软通道置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做比较。旨在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32~80岁。手术在发病后24h以内进行。所有入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史,并对其进行头颅CT检查,按照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约30~60ml。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8分26例,9~12分19例,12分以上13例。鉴于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及脑梗死后等引起的脑出血者,出血导致患者发生脑疝者,凝血功能障碍或长期使用抗凝药物者以及具有手术禁忌证者均予以排除。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1.2 方法 对照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结合头颅CT影像学准确定位,在全身麻醉下沿血肿中心位置,作一个约5~6cm左右的切口。撑开头皮开约3~4cm大小的小骨窗,悬吊硬脑膜后切开,电凝皮层穿刺,通过小吸引器将血肿腔内的血肿清除。出血点双极电凝予以止血,血肿腔留置引流管,常规手术关颅。术后根据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血肿吸收情况2~3d拔除引流管。 实验组:钻孔血肿腔引流术。根据头颅CT影像学准确定位,选择无大血管经过以及距血肿最近头皮作为穿刺标记,在局部麻醉下切开5mm头皮,手锥直径5mm锥开颅骨,刺破硬脑膜,带针芯的12号硅胶引流管,缓慢向预定靶点逐步进针。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小心抽除部分血肿使得颅内压得到一定缓解,确认引流管位置引流通畅后,于头皮妥善固定引流管,外接引流装置。对残留血肿可通过引流管注入尿激酶5~8万U每次,盐水溶解后注射到血肿腔,夹闭引流管3h后放开。复查头颅CT了解有无再出血及血肿溶解情况,决定尿激酶应用的次数。一般术后3~4d血肿引流满意拔除引流管。 1.3 术后处理 两组病例均给予预防感染、止血、抑酸、降低颅压、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脑神经营养支持治疗。对昏迷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减轻脑缺氧、脑水肿。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到的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方差齐时使用)或t'检验(方差不齐时使用),其检验统计量用t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应用Wilcoxon检验,其检验统计量用Z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其检验统计量用df表示。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在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及术前血肿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共30例,术后颅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3例、应激性溃疡2例、伤口感染1例。对照组共28例,术后颅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9例、应激性溃疡4例、伤口感染3例。按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见表1。肺部感染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颅内感染率、应激性溃疡率、伤口感染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钻孔引流组肺部感染小于开颅手术组。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

EMDR: 眼动脱敏与再处理 2011年4月11日 "眼动脱敏与再处理"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这个心理治疗方法的英文全称是: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往往被人们简称为:EMDR。EMDR被认为是一个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非常有效果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且EMDR是在国外治疗PTSD的方法中使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本文从几个方面对EMDR 做一简要介绍。 一、EMDR及其发展简史 1987 年,心理学家Francine Shapiro[1]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她自己随意的眼球运动能使自己负性的、使人心烦意乱思想的强烈程度减轻。这一发现启发Shapiro创建EMDR心理疗法。之后,Francine Shapiro开始探索把EMDR的方法用在治疗越战老兵和遭受躯体、性攻击受害者中PTSD患者的研究当中。研究发现,EMDR 这个新的治疗办法在减轻PTSD患者的恶梦、创伤性闪回、闯入性负性思维、和回避行为的表现程度方面显示出比较好的疗效。 Shapiro[2]认为EMDR 是"由一个模式,一套原则,治疗程序和协议组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被认为能够帮助接近和处理来访者的创伤性记忆,而且通过对来访者情绪痛苦的脱敏、相关认知的重新建构、和伴随的生理警觉性的降低,使创伤性记忆得到适应性的处理。Shapiro[3]主张EMDR开创了心理治疗领域中一个新的范式(a new paradigm)。由于EMDR要求来访者短暂地暴露于相关的创伤性记忆内容和能诱发痛苦体验与事件有关的外界和内心的迹象,以及它的结构性的治疗协议等特点,所以EMDR是一种显然完全不同于其他心理治疗的方法。 自从1989年Francine Shapiro发表了她的最初研究成果以后,全世界的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对EMDR进行了研究和发展。研究发现,不仅仅是让眼球运动,而且在PTSD患者专注于一个记忆内容的同时,让他听一种音调或感觉手的节拍运动都可以使患者与该记忆内容相关联的情绪、思维、感觉和行为发生快速的适应性变化。1991 年制订出了EMDR的培训标准,1995年由Francine Shapiro编写的专业教科书出版,2001年该教科书再版发行。 二、PTSD症状精神病理基础和EMDR治疗机理: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切知道EMDR的治疗机理是什么,因为我们仍然不知道大脑的具体工作机理是什么。 然而,已经有证据说明[1],人类具备一种内在的适应性信息处理系统(an innate adap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这个信息处理系统是作为人类思维和情绪自我调节功能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研究认为当一个人感觉非常心烦和痛苦的时候,他的大脑是不能象正常时那样处理信息的。一部分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时,那些能激发强烈情绪反应的创伤性事件和经历创伤时反复出现的情景(recurring situation)使当事人内在的适应性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发生"凝结"和"阻滞"。随后,那些创伤性体验的内心和外界的象征或迹象不断地触发与当事人首次曾经历创伤时一样强烈的视觉、听觉、味觉、思维、身体感觉(生理)或情绪上的重复再体验(reexperiencing),导致了PTSD症状的出现。诸如此类的没有被当事人适应性处理的创伤性记忆可能对当事人在如何看待世界和对他人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一种非常深刻的负性影响。在这些未能被适应性处理的的创伤性经验影响下,当事人的行为往往会变的非常的不灵活和局限,以便避免痛苦再体验现象的反复发生。这就是PTSD症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 凡病情迅速恶化,血压、呼吸需药物及人工维持,均不应考虑手术。 无明显意识障碍的患者,无论采用哪种治疗,结果都好;已有明显意识障碍但尚未出现脑疝者,外科治疗由于内科治疗;深昏迷、双瞳散大,生命征趋于衰竭者,内、外科疗法均不理想。综合: ⑴、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要优先考虑手术,如皮层下、壳核及小脑出血。急性脑干出血手术很少成功。 ⑵、出血量:通常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30ml,小脑出血大于10ml,即有手术指征。 ⑶、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猛,短时内即陷入深昏迷, 多不考虑手术。 ⑷、意识障碍:神智清醒多不需要手术,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微,其后缓慢加深,以及来院时意识中度障碍者,应积极进行手术。 ⑸其他:年龄不应作为考虑手术的因素。发病后血压过高,》 26.6/16kPa (200/120mmHg、眼底出血、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疾患者,多不适于手术。 脑出血后意识状况的分级

注:嗜睡:病人意识存在,对刺激有反应,瞳孔、角膜、吞咽反射存在,唤醒后可作岀正确回答,但旋即入睡,合作欠佳;朦胧:意识未完全丧失,对刺激有反应,浅反射存在,可回答简单问题,但常不正确;浅昏迷:对刺激反应迟钝,呼之偶应,但不能回答问题,深、浅反射存在;昏迷:对重刺激可有反应,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减退或亢进,常有尿失禁;深昏迷:对一切刺激均无反应,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四肢张力消失或极度增高,并有尿潴留。 对条件适合的病例,应该早期或超早期(出血后7小时内)手术,及早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打破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改变所致的恶性循环,已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 通常皮质下、壳核外侧出血者,手术疗效满意。丘脑出血则较差,脑干出血更差。小脑出血如诊断治疗及时,外科疗效明显由于内科。出血量多少和脑组织破坏及受压呈正比,因此,出血量越多,预后也越差。但是从治疗角度看,出血部位更重要。

第六章精神心理因素与高血压

第六章精神心理因素与高血压 概述 既往资料均未将精神心理因素归入难治性高血压的病因中,即使有所认识,也对这部分病因重视不够,未做详细探讨及描述。心身医学近年逐渐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内科各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心身疾病的筛出率也逐渐提高,但其与高血压的关系尤其与顽固性高血压的关系尚未引起医学界的足够重视。高血压患者若主动要求住院接受诊治,一般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血压顽固不容易控制,另一方面有痛苦的症状。在我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中,焦虑抑郁导致的顽固性高血压比例较高,约占同期住院患者的15-20%。非嗜铬细胞瘤性反复发作或严重发作性高血压于1999年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1],之后陆续有作者报道[2]。国内目前尚未见有关病例报道。 现代西方医学是在自然科学冲破中世纪宗教桎梏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随着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不断取得进展,医学广泛的采用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对人体进行深入研究,使人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从整体到系统到器官,直至现在的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但由于长期受心身二元论和自然科学发展时期的分析还原理论影响,经典的西方医学习惯于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忽视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面。在实际工作中,重视躯体因素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科学研究中较多着眼于躯体的生物活动过程,很少注意行为和心理过程,忽视后者对健康的作用。正如Engel GL指出,经典的西方医学将人体看成一架机器,疾病被看成是机器的故障,医生的工作则是对机器的维修。这样的医学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如传染病逐渐被控制,人类死亡谱已发生显著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据分析,目前人类死亡的前10种原因中,约有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包括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与肥胖、运动不足和对社会压力不良反应等生活方式有关。这就是所谓危险因子(behavioral risk factor)。这些危险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相关,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行为问题。另外,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包括心理及生理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相关的身心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医生在解决其身体疾病直接造成的痛苦同时,也帮助他们减轻精神上的痛苦。上述几点,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足以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于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被提出来。与传统医学模式不同,生物心理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他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概念上的心身疾病的含义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溃疡病。广义的心身疾病特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Alexander最早提出的七种心身疾病,包括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被称为“神圣七病”。在生物医

高血压五项指标的生理功能、分泌调节及临床意义

高血压五项指标的生理功能、分泌调节及临床意义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 机体应激时,通过HPA轴释放促肾上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后者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释放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又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释放肽类激素,以达到自稳作用。HPA 轴的紊乱会导致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等肾上腺疾病,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因此检测HPA轴对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图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 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是脊椎动物脑垂体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它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组织增生以及皮质激素的生成和分泌。ACTH的生成和分泌受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的直接调控。分泌过盛的皮质激素反过来也能影响垂体和下丘脑,减弱它们的活动。ACTH是一个含39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量为4500。

ACTH分子上的1-24位氨基酸为生物活性所必需的,25-39位氨基酸可保护激素,减慢降解,延长作用时间。各种动物的ACTH前24位氨基酸均相同,因此,从动物(牛、羊、猪等)腺垂体提到的ACTH对人有效。 ACTH的分泌呈现日节律波动,入睡后ACTH分泌逐渐减少,午夜最低,随后又逐渐增多,至觉醒起床前进入分泌高峰,白天维持在较低水平,入睡时再减少。由于ACTH分泌的日节律波动,促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也出现相应的波动。ACTH分泌的这种日节律波动,是由下丘脑CRH节律性释放所决定的。 ACTH 增高可见于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异位ACTH综合征、库欣病、Nelson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遗传性肾上腺皮质对ACTH 不反应综合征、周期性ACTH、ADH分泌增多综合征、其他(如手术、创伤、休克、低血搪等均可使ACTH分泌增多)。ACTH 降低可见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腺瘤或癌、单纯性ACTH缺乏综合征、医源性ACTH减少等。 ACTH检测的临床意义 ●鉴别皮质醇增多症,判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状态 ①肾上腺皮质肿瘤患者血皮质醇增高,而血ACTH水平极低; ②垂体依赖性皮质醇增多症,ACTH常轻度升高; ③异位ACTH综合征:ACTH含量明显增高,见于恶性肿瘤; ④还可作为异位ACTH肿瘤手术、放疗、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病情 转归以及复发的指标。 ●鉴别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①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ACTH含量 增高; ②下丘脑或腺垂体功能减低所致继发性肾上腺功能不全,则ACTH含 量下降。 2:皮质醇 皮质醇,也可称为“氢化可的松”,是肾上腺在应激反应里产生的一种糖皮质激素。它的生理功能包括调节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电解质和水的分布。同时,皮质醇还有免疫抑制和抗炎的作用。在正常人体内,皮质醇的分泌最终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来控制的。应激(例如:受伤、禁食、手术、考试等)促使下丘脑释放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的分析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的分析 目的: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3种常见手术方式和预后的关系进行评估。方法:对291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式、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术式治疗6个月后,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随GCS评分的增高而降低。GCS评分11~14分组中定向钻孔引流组伤残人数比例较骨瓣开颅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个体化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显微镜的广泛应用,神经外科逐渐趋向于微侵袭技术。手术的目的是清除血肿,减轻脑缺血、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少血肿分解产物刺激,给脑组织一个近似的生理环境,阻断由脑出血而带来的全身损害,尽可能恢复脑功能。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本研究就术前评分和术式的选择进行相关分析,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术式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91名符合条件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11例,年龄26~83岁,平均57岁。钻孔引流组163例,骨窗开颅组27例,骨瓣开颅组101例。GCS-M评分:3~6分42例,7~10分142例,11~14分107例。 1.2 影像学资料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经CT确诊,其中脑叶出血36例、脑深部出血126例、合并脑室出血187例、中线移位(>0.5 cm)者65例。 1.3 分类 按照GCS-M评分分为三个组,即3~6分组、7~10分组、11~14分组。比较三种术式治疗6个月后三组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治疗6个月后致残率以改良ADL评分+死亡率作为指标,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Ⅲ级:需要人帮助,扶拐可走;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Ⅴ级:植物生存状态。评分Ⅰ~Ⅲ分定为自理,Ⅳ、Ⅴ分定为伤残。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在统计软件SPSS12.0上处理,应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精选-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一:没能及时救回丈夫,40天没出门 地震之前,赵梅(化名)是某学校的后勤人员,收入不算高,但生活还算稳定,13岁的儿子国平(化名)就在她所在的学校读书。她的丈夫是一位木匠,经常外出打工,一家三口的生活过得平淡却很踏实。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丈夫背着木匠工具,正沿着山路赶着回家,突然感到地动山摇,无法控制身体平衡的他,从山坡上掉下去,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让自己停止滚动。就这样,在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赵梅打来的,求生本能给了他一丝力气,在电话里告诉了妻子自己的状况。在得知丈夫的遭遇后,赵梅立即狂奔了20多里地,在山谷中、草丛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丈夫。她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竟然背起丈夫走了一段路,累了,想求救,四处一个人影都没有,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在绝望中,她拖着丈夫的身体往家走,走了大约10里地,遇到了一辆三轮车。见状,车主赶忙把他们俩扶上车,拉往医院。不幸的是,在路途中,由于失血太多,丈夫不治身亡。 丈夫没了,工作没了。赵梅万念俱灰。她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厄运怎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从此,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40天没有走出过家门生性活泼的儿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唱跳,不再出去跟伙伴玩耍,也无心读书、做功课,整天闷闷不乐。40天后,从广州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上门服务,开导了她。之后,赵梅总算是走出了家门。但是她总是在自责、内疚,感到自己没有能够救活丈夫,没有心情出去工作。她的状态也影响了儿子。 [分析与治疗]0 赵梅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她的情绪持续低落,并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她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和他人交往。她表现出神情呆滞,对人对事反应迟钝。 针对赵梅母子的情况,我们对她们进行了如下的治疗过程:1,情绪处理 NLP快速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抽离法我们总是容易被这样或者那样不好的事情或者冲突等受到影响.本来好好的 心情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要做的首先就是了解引起你坏情绪的原因.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你就成功了一半。 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一,先让自己的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深呼吸,注意力集中在双肩,然后一边深呼吸一边放松肩膀.从而你整个人都会慢慢的平静放松下来 二,然后用手按着自己的心脏的地方.对着自己说话. 比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吧.我要冷静..等等的话语.这样有助于你能够在冲突中冷静下来处理问题 ),使他们不再重复创伤经历,避免了二次创伤,情绪也很快得到了改善。2, 认知治疗。通过认知调整,赵梅认识到了自己对丈夫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从此不再自责、内疚。3,告别仪式。在丈夫的遗像前,赵梅告别了丈夫,在心理上接受了丈夫离开她的事实。4,

脑出血手术适应症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疗效及其适应症 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的瞬间已基本上决定了病人的预后,医生的努力在于迅速中断脑出血引起的恶性循环,把血肿压迫引起的继发性缺血损害降到最低限度。外科治疗目的是清除脑内血肿以解除脑组织受压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减少周围脑组织缺血梗死和病残率;中断和预防出血后和脑疝的恶性循环降低死亡-病残率。改善功能预后是更为重要的手术目的。 脑出血的部位不同治疗方针也不同。对于基底节出血的手术治疗历来充滿着争论。直到后期以CT为手段观察血肿量作为手术适应症的依据,同时注意到血肿部位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血肿量,方制定了临床分级、CT分级和预后判断标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多中心的协作研究,明确了影响疗效的因素,提出了治疗方针应根据多种因素作个体化考虑,既可开颅也可定向穿刺,扩大了手术治疗范围。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疗效 大脑半球出血的手术适应症因各学者的观点和选择标准不同而差异较大,手术死亡率和生存病人的生活质量也优劣不一,因而争论很多。一般认为:无明显意识障碍的患者,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效果都好;已有明显意识障碍但尚未出现脑疝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治疗;深昏迷、双瞳散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内、外科疗法均不理想。 现代对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有: 1、手术前神经病学分级: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情分级主要根据术前意识状态而定,手术效果与其精神病学分级有密切关系。病情分级在3、4a级手术明显优于保守治疗,而4b和5级病例即使能保住生命也不能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在功能预后方面:分级为1、2级者保守治疗优于手术,3、4、5级者手术稍胜于保守治疗,但差别不显著。 2、CT分级:壳核出血按CT分类的死亡率分析显示,病情为1级者,保守治疗优于手术,2级和3级者,手术与否死亡率无显著差别,4级和5级者,手术优于保守治疗。 3、血肿量:基底节出血量在30 ml以下者,手术治疗因附加损伤不如保守治疗死亡率低,但如血肿体积大于30ml时,手术组死亡率低于保守治疗组,

应激与高血压

心理应激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 临床卓越3班 by苏苏微恙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病作为一种常见病,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全球大约有lO亿人口受到原发性高血压困扰。而日常生活的应激,例如社会冲突、工作要求、决策控制、性情绪、以及觉醒等,都与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密切相关。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转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心理应激因素作为原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探讨心理应激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 【关键词】心理应激;原发性高血压 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施以影响,作用刺激被人感知到或作为信息被人接收,一定会引进主观的评价,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通过信息加工过程,就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刺激需要人作出较大的努力才能进行适应性反应,或这种反应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进机体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即紧张反应状态的出现。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心理应激有着重要的联系。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心理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直接和间接激活 RAAS。肾素可将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肺循环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刺激肾上腺分泌醛固酮,使肾滤过分数增加,引起水钠重吸收增加,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血管紧张素也可作用于中枢,增加交感神经冲动发放或直接收缩血管;也可直接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升高血压。血管紧张素Ⅱ还可促进血管增生肥厚,管壁与口径的变大,并上调血管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使其对交感神经的反应性增大。高血压病病人在受到心理应激刺激后RAS激活程度较常人更大,但RAS的升压作用可以被ACEI所拮抗。这些均提示RAS在心理应激导致高血压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心理应激引起相关的高血压病理生理改变,应该在社会群体的大环境中进行研究,因此需要更多大规模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未来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应激高血压的影响,消除社会心理因素的负面效应,更好的防治高血压。 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SAM):大脑皮层在各种心理应激因素长期作用下,兴奋交感神经,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多。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是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参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已有许多事实证明,原发性高血压时交感系统的活动加强。交感神经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使小动脉收缩,增大外周阻力,舒张压升高;使静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收缩压升高;通过兴奋心脏的受体使心脏收缩加强、加快,从而提高心输出量;直接或间接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儿茶酚胺是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参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体液因素,某些高血压病患者,尤其是青年患者血浆儿茶酚胺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