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文房四宝(1)笔中国汉文字构字方式中有指事会意之法。
就此,我们不妨望文生意。
如此看笔,便觉得很实在,有竹有笔,二者合而为笔。
笔的古体字又作笔,也有指事会意的味道。
《说文解字》中解释聿:手之捷巧也,而解释聿:所以书也。
极像一人手在秉笔书写,所以聿加竹,即意为手持之器了,十分贴切。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笔早已不是今昔可比的了,笔作为一种书写工具,也不是毛、竹、手所可以意尽的。
今天的人们,已把笔分成两大类:软笔与硬笔。
毛笔中除了羊毫、鸡毫、狼毫、兔毫、兼毫、猪毫、獾毫、鹿毫、甚至虎尾、猩猩毛和人造纤维等等毛头材料的花样翻新外,还分长锋、短锋、小楷、中楷、大楷、序号斗笔、条屏笔、特制大笔等等,如连环画、水粉画所使用的毛笔,抑或中西合壁的自来水笔也算入,极难罗列尽焉。
硬笔的种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种类及其功能更是纷繁复杂,其花样也不断翻新。
钢笔、圆珠笔、铅笔、蜡笔、粉笔、塑头笔,甚至盲人笔、化学笔、电子笔等等,其功能不一而足。
笔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书法艺术的领域和书法艺术表现力。
硬笔书法日渐成为与毛笔书法大相径庭的独立的一门艺术,正是书法艺术可喜的发展。
笔的产生、发展史,便开始了笔的创造。
一般说来,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有多么长久,那么,笔应该说相应地也有了多长久的历史。
据载,远古人在创造文字时就开始使用尖硬的石器、兽骨和树枝在石壁、平地、树皮、甲骨上进行刻字,这大概算是笔的雏形吧。
最早的墨水是那些随意觅取的深色水和禽兽的血液。
后来,人类发现了金属并用于制造生产生活工具。
聪明的古埃及人最早用铜片打成笔尖,缚在可蓄墨的木管中,这大概也就是最早的自来水笔了了,后来,人们又用鹅毛、鸭毛、鸦毛笔不仅比以往的笔更适宜在柔软的纸上书写,而且大大加快了书写速度,在笔的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笔在我国古代指毛笔。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故事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故事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笔、墨、纸、砚四种物品组成。
这四种物品不仅是书写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笔,是写字的工具。
在古代,笔的制作非常讲究,需要选用优质的材料和精细的工艺。
最早的笔是用兽毛制成的,后来逐渐发展出了毛笔和熟铜笔等不同种类的笔。
毛笔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具有弹性好、笔迹自然等特点。
现代的钢笔、圆珠笔等也非常普及,但毛笔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墨,是书写的颜料。
墨的制作需要选用好的墨材和精细的工艺,每一种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中国的墨分为固体墨和液体墨两种,固体墨需要用砚台搭配使用,液体墨则可以直接使用。
固体墨的制作需要磨墨,这是一项非常讲究的工艺,需要选用优质的砚石和适量的水来进行磨墨。
墨的颜色有黑、红、绿、黄等多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
纸,是书写的媒介。
中国的纸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纸是用植物纤维制成的。
在宋朝时期,中国的纸制造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很多种类的纸,如宣纸、绢纸、毛纸等。
现代的纸有很多种类,如铜版纸、瓦楞纸、复写纸等,但传统的宣纸依然是书法、绘画等领域的首选。
砚,是用来磨墨的工具。
砚的材料有石灰石、花岗岩、石榴石等,每一种砚都有其独特的纹理和特点。
砚台的制作需要选用硬度适中的石材,然后进行精细的雕刻和打磨。
现代的砚台也有很多种类,如木砚、铜砚等,但传统的石砚依然是书写、绘画等领域的首选。
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底蕴。
它们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房四宝

2
笔
◘ 毛笔,是古代中国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 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据传毛笔为蒙 恬所创,浙江湖州生产的具有"尖、圆、健"特点 的"湖笔"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
湖笔
3
◘ 传说,我们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 书写速度很慢。蒙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那 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 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 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所以蒙恬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 头。 ◘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 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 子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 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 好吗?"
◘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 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 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 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 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几天 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 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 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 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漉漉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
◘ 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 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 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 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 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 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文房四宝的故事

文房四宝的故事
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四种文房用具,包括笔、墨、纸和砚台。
它们被称为“四宝“,是因为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书房中,这四种用具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书写工具,也是文人学士展现才华和修养的象征。
关于文房四宝的故事,有很多传说和历史典故。
其中比较著名的故事包括:
1.“鹤舞文房“:传说古代文人苏轼在长江边看到一只白鹤
在舞蹈,观察它的动作,苏轼灵感大发,顿悟出“笔墨纸砚“
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文房四宝“的说法。
2.“苏轼卖砚“:苏轼有一次卖砚,因为砚台造价昂贵,没
有人愿意购买。
后来,有一位来自贵州的年轻人,看到苏轼
卖砚,便买下了最贵的一块砚。
苏轼对这位年轻人的识货赞
赏不已,因此将其收为门生,传授文学艺术。
3.“张敞卖笔“:唐代文学家张敞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卖掉
自己的笔。
后来,张敞因才华出众而被人赏识,得到了一枝
名贵的笔作为礼物,因此笔也成为文房四宝之一。
这些故事虽然有一定的传说色彩,但它们都体现了文房四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文房四宝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崇。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解释意思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解释意思
文房四宝,指的是传统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创作所必备的四种用具,分别是笔、墨、纸、砚。
笔:用于书写、画画的工具,多数以毛为原材料制成,包括羊毫、兔毫、狼毫等。
墨:用于书写、画画的颜料,透过墨汁通过墨管沾墨通笔进行书写和绘画,一般以炭黑和水製成。
纸:书写、绘画的载体,由纤维素制成,常用的纸有宣纸、宜兴纸等。
砚:用于磨墨的器具,一般为青石或花岗岩加工而成,砚台的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
文房四宝在中国自古便有悠久的历史,以其精湛的工艺及高雅的艺术内涵成为了中国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问题:?答案:?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
【相关阅读一】一、文房四宝分别是指书法当中需要用到的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里面的笔主要是指古时候用的毛笔,里面的墨跟现代的墨水有着一些区别。
纸在古代的纸种类材质很多,能够是竹制的,也能够是木头做的,甚至能够是石头做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砚是一个具有承载千年历史、跨越春秋万代的特殊珍品。
“笔墨纸砚”砚为本,文房四宝的砚台是最为珍贵的,也是现代的人们最为珍藏的。
它是一种珍藏价值很高的一种书法用具,这种书法用具的种类也很多,材质也各不相同。
如果没有各朝代的不一样造型、不一样材质、不一样风格、不一样工艺的砚作奠基石,笔、墨、纸将无法延承源远流长的辉煌。
“文房四宝”是指纸、墨、笔、砚四类书画用具,已是今人皆知的常识。
但“文房四宝”一辞源自何者,源起何时却尚有未尽之解。
比如《辞海》“文房四宝”辞目的说法是“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
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
”,文房四宝有哪些《辞海》说法的模糊之处在于“一名《文房四宝谱》”的作者是谁,是另有他人还是苏易简(958—997年)本人。
如果是苏本人,那么“文房四宝”一辞就当是苏易简提出的。
但像《丛书集成》等收录苏易简著作的各种文献中,皆以《文房四谱》为书名,而未见注明《文房四宝谱》作者为苏易简者。
也就是说,“文房四宝”一辞与苏易简的著作名称,并无直接的原词转用关系。
苏易简不是“文房四宝”一辞的直接发明者,这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为苏易简《文房四谱》一书做提要时有所记载:“《宋史》本传但称文房四谱,与此本同。
尤袤《遂初堂书目》作《文房四宝谱》,又有《续文房四宝谱》。
考洪迈《歙砚说跋》,称揭苏氏文房谱於四宝堂,当由是而俗呼四宝,因增入书名,之后病其不雅,又改题耳。
”《四库》提到的洪迈(1123-1202年)和尤袤(1127-1194年)生卒年代相近,但都晚于苏易简,二者与“文房四宝”一辞似乎都有关系。
文房四宝又叫什么

文房四宝又叫什么
文房四宝又叫什么
答:文房四宝又叫“笔、墨、纸、砚”
笔、墨、纸、砚古称“文房四宝”,古人曾赋予笔墨纸砚以各种别致的代称,沿用至今。
唐代韩愈把文房四宝人格化。
他把他的四位友人,以毛颖指笔,陈玄指墨,诸先生指纸,陶泓指砚,作为文房四宝的别名。
笔还称为管城子,毛锥子。
笔也称毫,有羊毫、狼毫、兼毫等。
用羊毛所制称羊毫,用狼毛制的.称狼毫,用羊毛和兔毛配制的称兼毫。
“中书君”作为笔的别名,出自《毛颖传》“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
”后来就称笔为“中书君”。
墨除称为陈玄外,还有松烟侯龙宾,龙香剂等别名。
古时制墨,多用松烟,宋人因此戏称墨为松烟侯。
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有这样一则故事:唐玄宗御案上有墨。
一天,玄宗见墨上有一个小道士如蝇而行,即叱之。
小道士呼万岁,并说他是墨精,凡世人有它者,其墨上皆有龙宾,故龙宾就成为墨的代称。
玄宗御墨是用松烟、麝香、公丁香制成的。
因此,玄宗御墨亦称为“龙香剂”。
被称为“禇先生”的纸又称麦光。
汉书有称纸为赫蹄。
古时还有称纸为“滑砥方絮”,比喻纸之平滑洁白,很是别致。
砚多用陶、瓷、石料制成,韩愈称之为陶泓,陶泓作为砚的别名一直流传下来。
中国的传统文房四宝介绍

中国的传统文房四宝介绍中国的传统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笔、墨、纸、砚。
下面分别对这四宝进行详细介绍。
笔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是书写和绘画的重要工具。
自古以来,中国的笔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形成了众多的笔类品种。
按照笔毛的材质可分为羊毫、狼毫、兔毫、鼠毫等。
其中,羊毫笔柔软,狼毫笔劲健,兔毫笔坚韧,鼠毫笔细腻。
墨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是书写和绘画的重要材料。
墨的主要成分是烟煤,经过粉碎、搅拌、压制、晾干等工序制成。
墨分为墨块和墨汁两种形式。
墨块使用时需要用墨块和清水研磨,使其产生墨汁,再用于书写和绘画。
纸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是书写和绘画的载体。
中国古代的纸制作工艺非常高超,有宣纸、竹纸、棉纸等多种类型。
其中,宣纸是中国传统的优质纸张,质地细腻、吸墨性好,被誉为“纸中之王”。
砚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是研磨墨的工具。
砚的制作材料丰富多样,有石砚、陶砚、瓷砚等。
其中,石砚是中国传统的砚台,质地坚硬、研墨细腻,是文人们喜爱的砚台之一。
以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房四宝的详细介绍。
文房四宝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通过了解和掌握文房四宝的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题及方法:1.习题:文房四宝中,用于研磨墨的是?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文房四宝的基本认识,通过了解文房四宝的用途,可以得知用于研磨墨的是砚。
2.习题:下列哪种笔属于柔软型笔?答案:A. 羊毫笔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笔的材质和特点的了解,通过对比各选项的笔毛材质,可以得知羊毫笔属于柔软型笔。
3.习题:宣纸主要产于我国的哪个省份?答案:安徽省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宣纸产地的了解,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得知宣纸主要产于安徽省。
4.习题:下列哪种砚台属于石砚?答案:D. 石砚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砚台材质的了解,通过对比各选项的材质,可以得知石砚属于石质砚台。
5.习题: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墨的成分的了解,通过了解墨的制作过程,可以得知墨的主要成分是烟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笔墨纸砚”【摘要】集萃万物生长的精华,获取博采众长的灵感,中国文房四宝的演进,伴随着中国人生存活动的延伸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它通过手工工艺,传递劳动、智慧、创造和情感,激发了中国人的艺术生活。
《论语·魏灵公》里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笔墨纸砚的一些发展历史、运作原理对于其画好中国画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原料发展过程智慧【正文】有别于西方油画的油性颜料和刷笔性质的油画笔,笔墨纸砚是画中国画的传统工具。
《论语·魏灵公》里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笔墨纸砚的一些发展历史、运作原理对于其画好中国画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广博丰饶的大地,孕育书写工具的温床。
笔墨纸砚技术的诞生与流变,蕴含了物尽其用的朴素情感,绽放出器物与先人心灵对话的智慧灵光。
安徽宣城,古称城宣州,是历史悠久的制笔中心。
当地人相信蒙恬造笔的故事就发生在宣州。
蒙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因统帅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而青史留名。
同时他发明毛笔的传说流传久远。
公元前三世纪晚期,组织严密的秦军发动了统一天下的战争。
作为这支队伍里的将领,蒙恬的征战岁月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战报、文书。
然而老式的毛笔却不能满足便捷书写的需要。
原始的制笔工艺,笔头的笔毛通过丝线包裹在笔杆外围,然后涂漆加固。
这种方法制作的毛笔,因为笔头的中空结构,容易分叉,影响到使用效果。
在打仗的间隙,蒙恬带领部下对毛笔进行了改良,将笔头嵌入腔内,由外裹式到内嵌式的形制改变,使笔头和笔管融为一体,新的毛笔就这样诞生了。
竹子是笔杆制作最常见的材料,笔头是动物的毫毛,把它嵌入竹制的笔杆内,这是中国毛笔的基本样式,这种样式从两千二百多年前一直延续至今。
毛笔诞生后,许多动物的羽和毛都被作为笔头的原料,不同弹性、强度的锋颖激发着历代笔工的想象,甚至连人的胡须、胎毛都可以用来做笔。
经过历代先人的发展尝试,取自野兔、黄鼠狼、山羊的笔头原料,最终形成了兔毫、狼毫、羊毫三大品种。
每当进入秋季,气温降低,野兔会新长出细毛用于保暖。
这些细毛是制作兔毫笔笔头的最佳原料之一。
同一只兔子,部位不同,毛的质地也不一样,背部黑颜色的黑尖是最好的紫毫。
兔毫笔属于健毫笔,笔豪挺拔尖锐,适于表现硬的笔触。
羊毫笔的品质,首先取决于羊毫本身的质量。
湖州一带山羊素有盛誉,尤其是身体健壮的育龄公羊,腋毛的尖端锋颖长而匀细、性柔软,是笔头原料的精品。
长锋羊毫锋长、柔软、蓄墨量大,使用时用锋中正,能提能按,纵笔顺利、运转圆润、回旋适意,一旦运用得当,就会产生枯润成趣、墨色多变的绘画效果。
黄鼠狼仅尾尖之毫可供制笔,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也属健毫笔。
历史上,丰富的笔头原料,带来了多样化的毛笔选择,为书画家个性风格的展现提供了空间。
从古到今,毛笔与中国绘画一路同行,一管之笔,源于自然,来自手工,是古代中国独创的书写工具,软笔、柔毫,中国人手中的毛笔,凝聚着生气淋漓的精神与气象,触发了无穷展现的可能与想象。
古代制墨,多用松木烧出烟灰作原料,故名松烟墨。
烟是动植物未尽燃烧而生成的气化物,烟遇冷而凝固生成烟炱,烟炱有松烟炱和油烟炱之分。
烟是制墨的重要原料。
中国制墨所采用的烟料,可分为松烟和油烟两大类,其中尤以使用松烟历史最为悠久。
古代徽州,大山怀抱,丰富的松树资源、纯净的水质和精湛的工艺,是徽墨一举成名的秘籍。
笔出狡兔毫,墨出青松烟。
从汉代开始,最早的人工墨大多以松烟为主要原料。
古法烧烟的流程,要点在于封闭的烟道。
搜集松枝燃烧产生的烟,由此制作的佳墨一枚,可与黄金等价。
“松蟠山谷、冷光翠色、富含脂肪、细洁清烟。
”正是王宾虹在《论造墨》中对松烟的描述。
把松根剖开来之后,出现像鸡肉丝一样的材质的油性是最好的,油性越好的墨的清远度、质感越好。
松烟墨特点是浓黑无光,入水易化。
宜画人物须眉、翎毛和蝶翅等。
公元二世纪之前,矿物质作为绘画原料曾经大量运用。
伴随着人工墨的使用,中国画的颜料如朱砂、雌黄、青雘等,一直取材于大自然。
天然的原料,随类赋彩的丹青妙笔,浓郁、鲜明、典雅,创造出中国画的色彩风格。
秋天,油桐籽收获的季节,木油桐的种子藏在果实里,种子榨出的油俗称桐油,它是油烟制墨原料的一种。
利用油烟代替松烟制墨,以摆脱松树供不应求的困境,属于徽州古代制墨师的首创。
黄山屯溪老街,新安江畔,上好的桐油,利用灯草引燃油料,再用容器罩在火焰上方,这时将容器熏黑的烟,就是制墨所用的油烟。
油烟墨的特点是“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
屠隆《考盘余事》卷二:“余尝谓松烟墨深重而不姿媚,油烟墨姿媚而不深重。
”,这是很好的概括。
砚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
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
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
广州肇庆,古称端州,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就出自于此。
横渡西江羚羊峡,目标对岸的斧柯山,这是一千三百年前古人开采砚石的必经之路。
江水下方,河床底部的岩层深处,埋藏着最优质的砚石层。
阴冷的坑道,地处西江水面一百米以下。
古代中国,用作制砚的原料广泛,而以石质砚最为常见,端砚之所以独领群砚风骚,在于它有助研磨、发墨的石质,也在于它天生丽质的石品。
在纸张发明之前,缣帛是绘画很好的载体。
养蚕、缫丝、丝织,是中国古代的一系列重大发明。
传说黄帝的后妃螺祖开始养蚕,并发明织丝法。
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丝织业已相当成熟。
缣帛柔软轻便,幅面宽广,宜于画图, 但其价昂贵,普通人用不起。
幅员辽阔的中国,植物种类数以千计,但适用于造纸的树种则寥若星辰。
纸出现之前,现存最早的中国文字刻在甲骨上,直到竹简翻动的响声迎来“百家争鸣”的时代。
纸浆造纸术的灵感来自处理纺织原料的启示。
漂洗蚕丝,总会在水面留下一层白色的絮状物,此情此景,让工匠们灵光闪现。
树皮、碎布、麻头、渔网等等,经过原料分解与组合的无数次试验之后,造纸术开始诞生。
纸的发明,让人类文明告别繁复重负,一路轻装前行。
中国书画的专业用纸,为什么会是宣纸?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
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
一天,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
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
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纪念孔丹,一直流传至今。
当然,宣纸是历代工匠改良的结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霜降之后,安徽泾县迎来了独有的青檀砍条季。
青檀、榆科、落叶乔木,它表皮中的韧皮纤维层叫檀皮,是宣纸制作的主要原料。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风格流变,纸不仅是参与者,还是最敏感的接受者。
在檀皮纤维应用之前,水墨的载体分为绢本和纸本,经过处理加工的纸本俗称熟纸,因为具有良好的受墨性,曾一纸风行。
宣纸润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强,不易变色,。
这与生产它的纤维及工艺有关系。
目前,中国故宫博物馆、其他国家的博物馆里基本上都保存有宣纸画的画。
如一千多年的唐代古画,能保存至今,如果是其它纸的话,早已掉色了。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
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
少虫蛀,寿命长。
宣纸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
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
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全世界的书画用纸,没有宣纸这样好的质量。
敦煌写本,4到10世纪大多使用麻纸。
日本皇室馆藏的“丧乱三帖”、王羲之的书作精品唐摹本,用皮纸写就。
四川夹江纸,张大千曾经大量使用竹纸来绘画。
迷人的植物界,差不多任何植物都拥有纤维体,但只有那些纤维含量多、容易处理、来源充足、成本低廉的植物才最适合用来造纸。
电子显微镜下,檀皮的细胞布有较多的纤维长轴,平行皱纹细密,分布均匀,浑然天成的结构,易于留住墨痕。
淡墨与水逐步向外扩散,重墨自分水线,互不混融。
加上皮和草长短纤维交织,有机结合,使水墨扩散均匀,墨润十足。
唐代绘画大多为绢本,毛笔主要适应勾勒细线的需要,晚期出现了较为柔软的长锋笔。
宋代院体画和文人画并峙,为摆脱工致细丽的匠气,文人开始尝试纸上作画,元代文人山水画异峰突起,纸的贡献不可小觑。
黄公望用墨先淡后浓,而生纸受墨而化,平添滋润生气的效果。
徐渭用纸用墨,如同他风格诡异的作品一样,陷阱重重。
墨色气象,暗藏章法,貌似一味挥洒,但却收控有度,得之为造化。
以徐渭的花鸟写意为起点,生宣纸、长锋笔迎来了全盛期。
化之在本心,以徐渭的艺术造型为典型,激烈的生命冲动,在纸上风卷舒云。
宣纸按加工方法一般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
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达到水走墨留之艺术效果。
写意山水多用它。
生宣作画追求的便是这种“多变”的墨趣,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非熟练者不易掌握,也正是这种神奇的多变性,吸引了自古至今无数的名人巨匠在追求墨韵、变化的方面付诸了不懈的探索,至今未间断。
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
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
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
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笺、冷金、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纸。
生宣则吸水力强。
用淡墨水写时,墨水容易渗入,化开。
用浓墨水写则相对容易。
故创作书画时,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程度,方可得心应手。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版宣”即属此一类。
简单区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就是用水接触纸面,水分立即散开的即为生宣、凝聚基本无变化的,即为熟宣,散开的速度较慢的为半熟宣(亦称煮锤宣)。
宣纸中檀皮成分越重,纸张更能经受拉力,质量也越好;对应使用效果上就是:檀皮比例越高的纸,更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越能经受笔力反复搓揉而纸面不会破。
集萃万物生长的精华,获取博采众长的灵感,中国文房四宝的演进,伴随着中国人生存活动的延伸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它通过手工工艺,传递劳动、智慧、创造和情感,激发了中国人的艺术生活,见证中华文明走向思想、知识、文化与艺术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