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师团序号解读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

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

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系列一、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序列(1937年8月31日)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少将司令部驻天津,次年1月移北平,总兵力约37万人。

第一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辖第六师团、第十四师团、第二十师团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中将,辖第十师团、第十六师团、第一0八师团方面军直辖第五师团、第一0九师团、中国驻屯混成旅团、临时航空兵团等二、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序列(1937年8月15日-10月)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参谋长:饭诏守少将司令官驻上海。

第三师团:师团长藤田进中将第十一师团:师团长山室宗武中将第九师团:师团长吉住良辅中将第一0一师团:师团长伊东正喜中将第十三师团:师团长狄洲立兵中将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辖第六师团(由华北调来)、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师团1937年11月12日日军攻占上海后,“上海派遣军”改为“华中方面军”;12月13日攻占南京后,司令部移至南京。

三、“关东军”序列司令官:植天谦吉大将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司令部驻长春。

第一师团:师团长河村恭辅中将第二师团:师团长冈村宁次中将第四师团:师团长松井命中将第十二师团:师团长山天乙三中将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等四、“台湾军”序列五、侵华日军舰队序列第二舰队(1937年7月28日编成)司令官吉田善吾中将“中国方面舰队”(1937年10月20日编成)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兼第四舰队司令官丰田富武中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侵华日军序列一、“中国派遣军”序列(1945年8月)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中将参谋长:高桥坦中将第一军:司令官澄田赉四郎中将;辖第一一四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第十四旅团第十二军:司令官鹰森孝中将;辖第一一0师团、第一一五师团、骑兵第四旅团等第四十三军:司令官细川忠康中将;辖第四十七师团、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一旅团等方面军直辖坦克第三师团,独立混成第一、八、九旅团,独立步兵第二旅团等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参谋长:中山贞武少将第十一军:司令官笠原幸雄中将;辖第五十八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二、八十八旅团第二十军:司令官板西一良中将;辖第六十四、六十八、一一六师团,独立混成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八十七旅团方面军直辖第一三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七、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五、七、十一、十二旅团第六军:司令官十川次郎中将;辖第七十、一三三师团、独立混成第六十二、八十九、九十一旅团第十三军:司令官松井太久郎中将;辖第六十、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一0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九十、九十二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第二十三军兼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辖第一0四、一二九、一三0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三旅团、独立步兵第八、十三旅团“中国派遣军”直辖第三、十三、二十七、三十四、四十、一三一师团,第十三飞行师团以上“中国派遣军”共105万人。

侵华日军的部队通称号

侵华日军的部队通称号
军事史林・2011年第12期・45
万方数据
侵华日军的部队通称号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徐平
军事史林 英文刊名: Martial Historical Facts 年,卷(期): 2011(12)
引用本文格式:徐平 侵华日军的部队通称号[期刊论文]-军事史林 2011(12)
馒铧呦霉锄都强迤虢易
‘‘Biblioteka 道称号”是旧日 本陆军于侵 华战争和太
番号为“3474”,工兵第24联队通 称番号为“3481”。也就是说.第 24师团以通称号表示为“山兵 团”,而步兵第22联队则为“山第 3474部队”,工兵第24联队为 “山第348I部队”。 有些部队因存在时间比较短 或其他原因,没有赋予通称号。 如上海派遣军、华中方面军、第_卜 军等,从编成到取消只有几个月. 都没有通称号。 本来通称号只是为了隐藏部 队正式的名称,最初的兵团文字 符都是一个汉字.有些与部队编 成地或驻地有关,如第4师团为 “淀”,因其编成地大阪有一条淀 川河横穿最繁华的梅田商业区; 第lO方面军为“湾”,因其前身是 台湾军。有些与部队的性 质或兵种有关,如担任官城 警备任务的近卫师团为 “官”,战车第4师团为 “钢”,第2航空军为“羽”. 第4飞行师团为“翼”,等 等。而多数通称号只是一 种象征,与部队本身没有什 么直接联系。它们所涉及 的范围非常广,可谓五花八 门—— 尚武:“勇”、“威”、 “武”、“雄”; 道德:“r”、“义”、 “德”、“信”; 猛兽:“虎”、“豹”、 “熊”、“狼”; 飞禽:“燕”、“隼”、 “星”;
万方数据
1938年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所属军长、师团长等高级将领合影 师团“进击”,第139师团“不屈”, 第“军“远征”等。有一些则是以 “护”字打头的,如第144师团“护 阪”,第152师团“护泽”,第153 师团“护京”,第157师团“护弘” 等等。也有一些纯属吓唬人,如第 130师团“钟馗”,第221师团“天 龙”,第225师团“金刚”,当然,这 些都无法挽救日本侵略军灭亡的 下场。 以下为侵华日军各总军、方 面军、军、师团的通称号: 总军通称号 中国派遣军“荣”;关东军 “德”。 各方面军通称号 华北方面军“甲”;华中方面 军(无);华中派遣军(无);华南方 面军“波”;第1方面军“锐”;第2 方面军“辉”;第3方面军“强”;第 6方面军“统”;第10方面军 “湾”。 各军通称号 第1军“乙”;第2军“势”;第 3军“岩”;第4军“光”;第5军 “城”;第6军“守”;第10军(无): 第1I军“吕”;第12军“仁”;第 13军“登”;第20军。樱”;第21 军(无);第22军(无);第23军 “波”;第30军“敏”;第34军 “展”;第40军“阳”;第43军“秀 岭”;第44军“远征”;机甲军 (无);台湾军(无);上海派遣军 (无);驻蒙军“戊”;关东防卫军 (无);第2航空军“羽”;第4航空 军“真”;第5航空军“隼”。 各师团通称号 第1师团“玉”;第2师团 “勇”;第3师团“幸”;第4师团 “淀”;第5师团“鲤”;第6师团 “明”;第7师团“熊”;第8师团 “杉”;第9师团“武”;第10师团 ”铁”;第11师团“锦”;第12师团 “剑”;第13师团“镜”;第14师团 “照”;第15师团“祭”;第16师团 “垣”;第17师团“月”;第18师团 “菊”;第19师团“虎”;第加师团 “朝”;第21师团“讨”;第22师团 “原”;第23师团“旭”;第24师团 “山”;第25师团“国”;第26师团 “泉”;第27师团“极”;第28师团 “丰”;第29师团“雷”;第32师团 “枫”;第33师团“弓”;第34师团 “椿”;第35师团“东”;第36师团 “雪”;第37师团“冬”;第38师团 “沼”;第39师团“藤”;第40师团 “鲸”;第41师团“河”;第47师团 “弹”;第48师团“海”;第50师团 “蓬”;第51师团“基”;第57师团 “奥”;第58师团“广”;第59师团 “衣”;第60师团“牙”;第61师团 “鹚”;第62师团“石”;第63师团 “阵”;第“师团“开”;第65师团 “专”;第66师团“敢”;第68师团 “桧”;第69师团“胜”;第70师团 “枪”;第7l师团“命”;第79师团 “奏”;第101师团(无);第104师 团“凤”:第106帅团“毅”;第107 师团“凰”;第108师团(无);第 109师团“胆”;第110师团“鹭”; 第111师团“市”;第112师团 “公”;第114师团“将”;第115师 团“北”;第116师团“岚”;第117 师团“弘”;第118师团“惠”;第 119师团“宰”;第120师团“迈 进”;第121师团“荣光”;第122 师团“舞鹤”;第123师团“松风”; 第124师团“远谋”;第125师团 “英机”;第126师团“英断”;第 127师团“英迈”;第128师团“英 武”;第129师团“振武”;第130 师团“钟馗”;第131师团“秋水”; 第132师团“振起”;第133师团 “进击”;第134师团“勾玉”;第 135师团“真心”;第136师团“不 拔”;第137师团“扶翼”;第138 师团“不动”;第139师团“不屈”; 第148师用“富岳”;第149师团 “不挠”;第161师团“震天”;第2 飞行师团“鹭”;第3飞行师团 “隼”;第4飞行师团“翼”;第8飞 行师团“诚”;第13飞行师团“隼 魁”;战车第1师团“拓”;战车第 2师团“击”;战车第3师团 “泷”。 (责任编辑刘珂)

解读二战日军师团番号(附日军7个一等师团的结局)

解读二战日军师团番号(附日军7个一等师团的结局)

解读二战日军师团番号(附日军7个一等师团的结局)1.番号中的奥妙明治维新后,发展新式军队的日本以普鲁士模式为楷模。

1888年,日本陆军将国内原有的6个按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师团,番号第1~6。

1891年,为警卫皇宫又成立近卫师团。

甲午战争前成立的这7个老牌师团,被视为日本陆军的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

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期间,扩军的日本完成了第7~18师团的组建。

吞并朝鲜后,为稳定局势,镇压当地人民反抗又编组了第19、第20师团。

番号自7至20的部队被日军视为二等师团,连同原有的一等师团共17个(1925年“大正裁军”时撤销了4个二等师团,分别为第14、15、17、18),乃日军战前的常备师团,属甲种师团行列。

下图(图1)——日军7个一等师团的组建地他们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再加工、炮、骑、辎重联队等,兵员普遍在2万人以上。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后,日军以17个常备师团的预备役人员为主体新建了番号100以后的“特设师团”(战前,日本大量训练兵员,服役两年后即复员,称“在乡军人”,编为预备役。

各师团管区预备役人员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训练一个月,并有库存武装,因而临战时可迅速组建一个新师团)。

日军建制中,此类部队属于第三等师团。

由于成员年龄偏大,普遍拖家带口,不会像年轻官兵那样愿意“赴靖国神社相会”,因而战力较差且纪律涣散。

如第106师团就是由第6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成。

武汉攻坚战中,在万家岭遭到了薛岳所部的重创。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从1938年至1941年间,日军采用自常备师团抽调一个精锐联队为基干,再征集补充新兵的方式,陆续组建了番号以20打头的新建师团、番号30~50的治安师团及番号50以上的补充师团。

他们属于第四等部队,师团部直辖三个步兵联队,兵额1.5万左右。

由于核心出自常备部队,加之兵员也较年轻,故战力往往高于第三等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深感力不从心的日本通过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抽调骨干为基础,组建了大量增设师团。

侵华日军的兵团、集团、支队、团

侵华日军的兵团、集团、支队、团

(第五十九师团),“桐兵团”
(侵驻山东的独
立混成第五旅团)、“春兵团”
(侵驻河北的独立混
成第八旅团)、“成兵团”(骑兵第四旅团)等。 兵团的编制级别通常为师团,但也有军和旅团 级的,如航空兵团后改为航空军。兵团的编制规模 差别也较大,兵力多少不一,少则几千,多则数 万。兵团司令官(兵团长)为中将或少将。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El本发 动全面侵华战争。为执行察哈尔(原华北的一个 省)作战计划,8月14日,日本关东军下令组成 察哈尔派遣兵团,任命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 为司令官,并于17日在多伦设立察哈尔派遣兵团 战斗司令部(后移至张北)。 察哈尔派遣兵团下辖独立混成第一旅团(旅团 长酒井镐次少将),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本 多政材少将),独立混成第十五旅团(旅团长筱原 诚一郎少年8月隶属于华中方面军第十一军第i 二十七师团的第二十七步兵团战斗序列: 第二十七步兵团团长永见俊德少将 中国驻屯步兵第一联队联队长长谷川基大佐 中国驻屯步兵第二联队联队长冈崎清三郎大 佐 中国驻屯步兵第三联队联队长宫崎富雄大佐 有人可能觉得步兵团既然下辖联队,那和旅团 有什么不同?而且,步兵团团长军衔为少将,这一 点也和旅团长一样。某《日汉军事词典》对“团” 释义为旅团的战时编制。笔者觉得这一释义还不是 太准。步兵团可以说是步兵旅团的一种特殊形式, 但步兵团与步兵旅团不同的是没有骑兵、炮兵、工 :
团”(华南方面军)等。
◆支队
■____________・。■●
侵华日军中有不少部队冠以支队名称,如“濑
徐州会战台儿庄附近日军第十师团
濑谷支队的辎重部队
42。
军事史林・2013年第7期
万方数据
分队。 “堤支队”支队长堤不夹贵中 佐。该支队由关东军第三独立守备队 抽调2个步兵中队,机枪、步炮兵、 装甲汽车中队各1个,后增加2个步 兵中队。 “大泉支队”支队长大泉基少 佐。该支队1937年8月6日从关东 军第二师团抽调1个步兵大队编成。

百团大战资料 日军战斗序列

百团大战资料  日军战斗序列

百团大战资料-日军战斗序列一、中国派遣军(相当于方面军。

1939年9月23日编成,10月1日行使统率权,总司令部设在南京。

)总司令官:大将西尾寿造总参谋长:中将板垣征四郎到1940年8月百团大战发起时,日寇中国派遣军的战斗序列如下:华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序列见下节)华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原属中国派遣军建制,7月25日改归大本营直辖。

侵占我国台湾的台湾混成旅团归其建制。

)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编制略,建制上隶属于日本海军,但作战上由中国派遣军指挥)中国派遣军直辖部队:第一电信队(联队级,相当于团)第二铁道输送司令部华中气象部华中派遣宪兵队直属兵站关系部队直属其他部队当时的侵华日军另有占领我国东北的关东军,相当于方面军(与中国派遣军平级),下辖第三军、第四军、第五军、第六军和关东军航空兵团等。

二、华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

1937年8月31日以中国驻屯军为基干编成,1939年9 月编入中国派遣军建制,司令部初设天津,1938年1月移驻北平[今北京]。

下辖第一军、第十二军、驻蒙军、第二十七师团、第一一零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七旅团、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独立混成第十五旅团等部,所部位于我国平津、河北、山西、内蒙、山东、河南各地)司令官:中将多田骏参谋长:中将笠原幸雄(一说为少将,经查阅敌伪资料,笠原在百团大战前已晋升中将)华北方面军直辖部队第二十七师团(相当于师,乙级师团。

该师团前身为日军华北驻屯军一部,建制变更为:1901年11月24日“清国驻屯军”→1913年10月“中国驻屯军”→1936年4月7日→“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1938年2月10日“中国驻屯兵团”(同年3月20日编入华北方面军建制)→1938年6月21日第二十七师团(7月15日编入第十一军[华中战场]建制)→1939年7月归建华北方面军。

司令部设在天津。

百团大战末期时,以一部编入临时混成第一零一旅团,对我晋察冀军区进行扫荡)师团长:中将木间雅晴(1940年12月2日由富永信政中将接任)第二十七步兵团团长:少将松山祐三第三十五师团(一说未参战,司令部驻扎在河南新乡)师团长:中将原田熊吉(1940年5月25日上任)第三十五步兵团(驻扎在河南商丘,有资料显示该步兵团参加了第一军在山西的报复性扫荡)团长:少将饭田泰次郎(1940年10月,在山西的报复性扫荡中被我军击伤[一说感染传染病],同年11月18日毙命,后追晋为陆军中将。

二战日军编制详解.

二战日军编制详解.

二战日军编制详解.一、排步兵排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

每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每具掷弹筒编制两人。

排人数在50到70之间。

到1945年,步兵排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步兵炮排,两门70mm步兵炮。

二、连步兵连辖三个步兵排,人数在194到250人之间。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步兵连(181人)包括:一个19人的连部:连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排。

三、营: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营包括:30人的营部,一个110人的运输连(大车和骡马),有的营将所属的运输连合并到团里。

四个前述的步兵连(一些只有3个);一个174人的机枪连(14人的连部和3个机枪排,1个弹药排),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一个55人的炮排(1个10人的排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连(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排,两个31人的炮排各装备2门步兵炮)。

在这些少量的炮连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 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排,这种情况下,弹药排要扩充为39人。

四、团: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团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团部和直属各连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

三个步兵营;一个122人的炮兵连,包括一个25人的连部,1个观察班,一个31人的弹药排,三个31人的炮排(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

极少数团有一个364人的炮兵营,编两个170人的连,各4门炮。

团属反坦克连有122人:20人的连部,21人的弹药排,3个33人的炮排(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

通信连有一个电话排(4到6个电话班,每班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排(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营和各直属队。

日军师团的编组方式挽马、驮马师团以及甲乙丙丁种师团的区别

日军师团的编组方式挽马、驮马师团以及甲乙丙丁种师团的区别

日军师团的编组方式挽马、驮马师团以及甲乙丙丁种师团的区别二战期间,日本陆军总共组建了173个师团,其中战前组建了17个“常设”师团(也称“特设”师团),战争期间又组建了156个师团。

这173个师团中有61个师团先后被派往中国战场,编入了中国派遣军序列。

“七七事变”前组建的17个“常设”师团的番号分别是1~12、14、16、19、20师团和近卫师团,它们都是四联队制的师团,除师团直属部队外,还辖有2个步兵旅团,其中每个步兵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每个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每个步兵大队下辖4个步兵中队,每个步兵中队下辖3个步兵小队,每个步兵小队下辖3个步兵分队,每个步兵分队下辖3个步枪组和1个机枪组。

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又组建了10个四联队制的师团,其中新组建的是101、104、106、108、109、110、114、116师团,恢复番号的是13、18师团,连同原有的17个师团,合计有27个四联队制的师团。

这些四联队制的师团中既有挽马师团,也有驮马师团。

区别就在于挽马师团中的炮兵联队配备的是野炮,而驮马师团中的炮兵联队配备的是山炮。

四联队制挽马师团的人员编制和武器配备如下:(1937年)四联队制挽马师团的人员编制和武器配备第3师团:师团长藤田进中将,参谋长田尻利雄大佐。

下辖:步兵第 5 旅团:旅团长片山里一郎少将,下辖步兵第 6 联队(联队长仓永辰治大佐)、步兵第68联队(联队长鹰森孝大佐);步兵第29旅团:旅团长上野勘一郎少将,下辖步兵第18联队(联队长石井嘉穗大佐)、步兵第34联队(联队长田上八郎大佐);骑兵第3联队;野炮兵第3联队;工兵第3联队;辎重兵第3联队;通信队;卫生队;第1至第4野战医院;兵器勤务队。

随着战局的发展,日军发现四联队制师团过于庞大,不能适应战场上多变形势。

所以从1937年9月开始,组建了7个三联队制师团。

1939年在本土又组建了10个三联队制师团,还从1939年10月开始,逐步将四联队制师团改编成三联队制师团。

二战日本师团编制

二战日本师团编制

二战日本师团编制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师团,它有多种编制。

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

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

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

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

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

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 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战爆发后,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又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

所谓的特设师团是指由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所组成的部队,其番号为常设师团、联队的番号前加一百。

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

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为24400人。

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在侵华战争中,由于作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行动不便,又搞出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两种编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华日军师团序号解读
“冲向高山,让尸骸填满沟壑;走向大海,让浮尸飘满洋面……”
在近现代世界军旅歌曲中,其他国度哪里能找出日本“皇军”这样句句见尸、字字带血的军歌?20世纪初大批中国青年东渡留学时,许多人极为惊愕的是当地最流行的一曲军歌名字竟是《祈战死》!“让我们到靖国神社再会吧”这句话,常是日军官兵战时的口头禅。

西方各国军队若处弹尽粮绝之际多会降服,以顽强称著的德军精锐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最后也有9万人投降。

当年日军作战却往往顽抗至最后一人,重伤兵绝大多数也自杀不降。

日本民族的一些传统特点被武士道毒素改造成邪教般的精神,要战胜这样的顽敌确是何等不易!
不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铁板一块,仔细研究近代日本战争史,也可发现日军不同部队、不同地域兵员的军风和精神面貌也有区别。

以日军基本战斗单位——“师团”(近年国内有些书译为“师”)而论,熟悉其内情的人可从序列番号中大致分辨其战斗力的水平。

从日军将哪些番号的部队投入中国或其他战场,也可大致看出东京统帅部的战略重点。

日军师团按建立时间可分五个档次
自明治维新起日本大力学习西方,对体现民主人权的事物多不屑一顾,对军国主义的货色却是如蝇逐臭。

在建军方面,普鲁士模式成为日军的楷模,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

1888年,日本陆军将国内原有的六个按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师团,序号从第1至第6,1891年为警卫皇宫又成立了近卫师团。

师团编制采取两旅团、四步兵联队(相当于团)再加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平时兵额1万人,战时足额则超过2万人。

“日清战争”(中国称甲午战争)前成立的七个老牌师团,后来一直被日本陆军视为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

从甲午战争起至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成立了第7至第18师团。

占领朝鲜后为弹压当地又建立了第19、第20师团。

序号从7至20的师团,被日军视为二等师团。

“大正裁军”时这类师团解散了四个,剩下10个同原有的一等师团共十七个,是日军战前的“常备师团”。

战前日本财力有限不能多养兵,却要多训练兵员,为此陆军服役期仅两年,复员官兵称“在乡军人”编为预备役。

各师团管区预备役人员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训练一个月,并有库存装备,临战可迅速组成一个新师团。

1937年侵华战争开始,日军的多数常备师团便立即由一变二(此外还恢复了裁撤的4个二等师团),至1938年陆军师团数发展为三十四个。

这些新建的序号100之后的师团称“特设师团”,如第101师团、第114师团便是分别由第1师团、第14 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建。

在日军建制中,这类部队属第三等师团。

随着侵华战争扩大,从1938年至1941年间日军主要采取从常备师团中抽一个精锐联队为基干再征集补充兵的方式,陆续组建了序号以20打头的新建师团、序号在30至40之后的“治安师团”、序号在50以后的“补充师团”。

这类师团采取国际通用的“三联制”(师团内不设旅团直辖三个联队),兵额也只有1.4万人。

序号从21至57的师团被视为第四等部队,不过因其军官出自常备部队,兵员也年轻,战斗力往往高于第三等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感到已有的五十一个师团不够用,由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
抽调骨干作基础,建立了大量“增设师团”,序号大都在60至 100和120之后。

这类师团在日军中属于第五类师团,缺乏重装备,兵员年龄少至16岁,老可至45岁,却因其军官、士官都有战斗经验尚能有效组织作战。

至日本投降前,陆军作战师团(不含航空和战车等特种兵)达一百六十九个,增设师团成为军中主要成份。

日军侵华时后方遇到广泛的游击战,感到重炮、汽车较多的师团不太适应“治安战”,便从各师团中抽调军官、士官为骨干组建了几十个独立混成旅团,直属各军。

混成旅团下辖五个步兵大队,另有炮兵队(下辖三个中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编制为4900人。

这类部队重火器少,主要配备骡马,比较适合山地和轻便行动,从战斗力看另有特点。

不同师团年龄构成也使战斗精神存在差异
日军师团的不同组建方式,表现为不同部队年龄构成有很大差异,直接影响到战斗精神。

从“日清战争”(甲午战争)直至战败投降前,严格受官方管制日本的新闻报道描绘其官兵负伤濒死时,都按一个套路称他们最后高呼“天皇陛下**!”战后日本进步史学家说这是欺骗性鼓动,而一些在战时治疗过成千上万伤兵的军医回忆的情况大致如此——真正垂死前高呼“天皇**”的,大多是军官和18岁至二十几岁的未婚青年士兵;
战争后期补充到军队中16至17岁的“少年兵”,在医院中临死前一般是喊“妈妈”;
战争开始至结束时动员的三四十岁的预备役兵和“国民兵”,伤重垂危时差不多都喃喃呼唤自己孩子的名字。

笔者同经历过抗战全过程的父辈交谈,他们的体会是,开始捉到的少量日军俘虏以三十多岁的预备役兵居多,年轻日军负伤被俘后也往往自杀。

在战争后期,捉“小鬼子”即少年补充兵容易,其战斗力和顽强性都差。

笔者在日本时,同一些当年的日军官兵和史学家研讨时,他们也认为少年兵和重征的预备役兵往往战斗意志不强。

从双方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可看了一个共同点,日军战斗最凶悍的部队,还是主要由年轻现役士兵组成的第一等、第二等乃至部分第四等师团。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讲述1938年“武汉攻略战”时,印象最差的也是由三十多岁的预备役兵组成“特设师团”(序号100以后)。

他说陪同皇族视察时,发现这些部队纪律和管理均差,如对防毒面具不认真保管而大量损坏(这也不自招地说明常施放毒气)。

冈村最感惊异的,又是听说从东京征集的101师团的预备役兵中有浅草(市内黑社会猖獗处)的流氓头子,本中队军官对他居然像下人般打洗脚水。

由日军头等部队第1、第6师团的预备役官兵组建起来的第101、第106师团,在进攻武汉时各师团中战斗力却最差。

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保卫战中突出的一次胜仗,恰是重创了第106师团(据日军统计该部伤亡3000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