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兵力资料(1)
日本在二战中的兵力分布

⽇本在⼆战中的兵⼒分布
仔细研究⽇本在⼆战中的兵⼒分布,可看出它因轻视中国⽽在多数时间未投⼊主⼒。
⽇军只是在1940年之前的两年把多数陆军师团投⼊关内,针对苏联的关东军却保持着最精锐部队(对付满洲的抗⽇游击队主要使⽤伪军、伪警),军费投资重点⼜是准备对美英作战的海军。
⽇本因⼯业和财⼒落后于西⽅强国,有限的投⼊只能保证其航空兵和战舰达到世界先进⽔平,陆军装备远远落后于美英苏德等国。
1941年⽇军偷袭珍珠港后,不仅⼏乎全部海军投⼊对美作战,陆军精锐也陆续投⼊南洋。
看⼀下战争末期⽇军的兵⼒分布:在本⼟和南洋对付美、英的兵⼒为550万,在满洲和朝鲜对抗苏联的兵⼒为92万,在中国战场(当时伪满地区不包括在这⼀战场)兵⼒为110万。
若说中国是当年对⽇战争的“主战场”,公正地讲应在后⾯加上“之⼀”。
二战日本兵力资料(1)

二战日本兵力资料1937年,日本总人口7063万,其中役龄男子1693万,可供征兵的人数约占役龄男子的56.2%,约1000万。
综合来看,日本陆军兵力,1937年100万,到1940年150万,而1941年因开辟南方战场,增至51师团220万,有11师团40万投入南方战场;1941年海军兵力35万。
而1942年日本陆海军总兵力迅速扩充到600~700万。
1941年日本陆军航空部队和海军航空部队大致分别都为3500架飞机,至1943年陆军航空部队扩充至10000架。
1941年南方作战时兵力配备,估算为:陆军,师团数+旅团数=兵力(万):国内4+11=23;朝鲜2+0=6;东北13+19=58;中国关内23+20=89;南方11+2=35;留守10+0=30。
总计陆军241万。
另海军35万。
由于南方作战不利,中国东北和关内有陆军被抽调补充至南方战场;但是陆军的大部分仍被留于中国,其中中国关内为主,主要为防御对峙。
陆军航空部队在中国关内很少,主要用于支援南方作战和东北防御,可见此时在中国关内无进攻企图。
日军在二战后期,陆军兵力分布大概为中国派遣军3军35师团100万,东北关东军2军24师团70万,朝鲜关东军9师团<20万,太平洋和南方军50师团100万。
从兵力消耗来看,中国派遣军被歼灭50万,伤退100万,前后投入250万;关东军基本无消耗。
日军各战场陆海军合计死亡200万。
日本投降总兵力700万,其中陆军160余师团,大致为中国关内和东北200万(基本为陆军),南方被困100万(陆海军),国内部队400万(多临时组建)。
日本陆军有效战斗部队在南方与太平洋战场和中国关内战场的死亡人数大致相当,中国关内对日作战的贡献可认为1/4。
日本陆军甲种师团2.4万,乙种师团1.8万,丙种师团1.3万。
参考资料:A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北平附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向中国军队展开了全面进攻。
二战日军师团编制

十六门 120mm 榴弹炮与十二门 75mm 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 150mm 重榴弹炮)、 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 100mm 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 150mm 加农炮)、迫击炮大 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战爆发后,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又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 所谓的特设师团是指由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所组成的部队,其番号为常设师团、联队的番 号前加一百。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 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 为 28200 人、挽马制为 24400 人。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 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
近卫第 2 师团 编成日期:昭和 15 年 6 月 编成地点:东京 师团种类:机械化
近卫第 3 师团 编成日期:昭和 19 年 7 月 编成地点:东京 师团种类:挽马
第 1 师团 编成日期:明治 21 年 5 月 编成地点:东京 师团种类:挽马
第 2 师团 编成日期:明治 21 年 5 月 编成地点:仙台 师团种类:挽马
1937 年以前,日本全国只有 20 个师团,1-20 师团的是老部队,后来多数成为甲种师团, 每师团番号的数字加 100,即 101-120 的师团分别是他们的预备役师团,编制与老师团完全 相同,但是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多数建成乙种师团,也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
21-100 之间的师团是抗战之后陆续增加的,有的由独立混成旅团扩编,有的是新兵,属 乙或丙或丁种,没有一定的规律。
第 23 师团 编成日期:昭和 13 年 7 月 编成地点:熊本 师团种类:机械化
二战日军编制

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分为很多等级。
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1)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骑兵108大队:后藤甲子郎中佐
野炮兵108大队:今井藤吉郎中佐
步兵第1联队:十川次郎大佐
步兵第3联队:汤浅正雄大佐
日军与7月27、28日占领北平和天津后,又先后大规模增兵,8月31日,日军参谋本部下令组成华北方面军,下辖第1、2两军。序列如下: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少将,副参谋长河边正三少将,司令部驻北平。下辖:
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参谋长桥本群少将(1938年1月18日调任日军参谋本部第1部部长,由饭田祥二郎少将担任)
1937年以前,日本全国只有20个师团,1-20师团的是老部队,后来多数成为甲种师团,每师团番号的数字加100,即101-120的师团分别是他们的预备役师团,编制与老师团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多数建成乙种师团,也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编制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编制▲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陆军序列表○注:1、本表不包括关东军,2、上海派遣军于1937年8月组成,陆续增加兵力,至11月上旬,以上海派遣军司令部改为华中派遣军司令部。
▲华北方面军(1937年8月31日)▲司令官:寺内寿一,参谋长:冈部直三郎△第一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参谋长桥本群作战地域:平汉路正面及以西方面兵力:谷寿夫第六师团、土肥原贤二第十四师团、川岸文三郎第二十师团及野战重炮兵二个旅团、战车一个联队、轻装甲车四个中队等特种部队。
△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参谋长铃木率道作战地域:津浦路正面兵力:矶谷廉介第十师团、中岛今朝吾第十六师团、下元熊祢第一○八师团及野战重炮兵一个旅团、战车、轻装甲车等特种部队。
△方面军直辖:坂垣征四郎第五师团、山冈重厚第一○九师团、河边正三中国驻屯混成旅团及航空兵团和特种部队。
▲华中派遣军(1937年11月上旬)▲司令官:松井石根△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兼)作战地域:淞沪一带兵力:疼田进第三师团、吉住良辅第九师团、山室宗武第十一师团、荻洲立兵第十三师团、伊东政喜第一○一师团、中岛今朝吾第十六师团(从华北调来)、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及特种部队。
△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作战地域:杭州湾北岸、松江、青浦、嘉兴等地兵力:谷寿夫第六师团(从华北调来)、牛岛真雄第十八师团、末松茂治第一一四师团、国崎支队及特种兵部队。
△华中派遣军直辖:第一○五、一○七、一一○师团、安井旅团、高桥旅团、重藤支队及伪满军于芷山旅、李春山旅等。
▲1941年夏日本侵华陆军序列表○注:1、日本的中国派遣军司令部于1939年9月中旬在南京设立,同时撤销设在南京的华中派遣军司令部,原华中派遣军所辖的第十一军、第十三军等部队即由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直辖。
2、日本关东军、台湾军有十余个师团驻扎在中国领土,因不属于中国派遣军,故未列入。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火田)俊六下辖:华北方面军、第十一、十三、二十三军及第三飞行集团▲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下辖:△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作战地域:山西兵力:第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三、第四、第九、第十六旅团等。
二战日军一个旅团有多少兵力,当时一个旅团为何如此难打?

二战日军一个旅团有多少兵力,当时一个旅团为何如此难打?对于国家来说,军队无疑是护卫国家安全最为直接的力量,为了有效的管理好军队的日常生活和方便战时的战术指挥,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军队编制体系,对军队人数和责任进行了详细的划分。
因此如果想要知道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到底有多强,在熟知其编制体系的情况下,只要知道该国家的部队编制数量就可以有一个大概的猜测。
其实要说我国曾经了解的最详细的别国军队编制,就只有二战时期的日本了,毕竟日本对我国发动了长达14年的侵略战争,让我国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想不了解都不行。
在当时,日军最为常见的编制其实就是师团、旅团和联队了,而我国军队对上日本的旅团都很难取胜更别说师团了,那么当时日军的旅团有多少兵力呢?其实日本当时的编制在一定程度内参照了德国的军队编制,以分队为最基本的建制,师团为战略级建制,很多的时候,都不存在师团行动单位,基本都是以联队和旅团为主要作战单位。
而当时的日本联队一般有三千七百人以上,一而旅团的编制虽然在联队以上,但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其实两者的关联并不大,有上下级之分,却没有直接的管辖关系,旅团的人数也在3000-8000人不等,独自混成旅人数更是在6000-8000人左右。
在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又以两个联队为基础编制组成了旅团,在人数上变成了5100人以上。
并且日本的每个旅团都会配备不少的重机枪,一般来说都是一个重机枪中队,配备8挺重机枪,可以形成多向交叉火力,这在二战时期的中国战场上,算是超强火力了。
并且日军当时的单兵素质比亚洲地区国家的士兵高得多,因此日本的一个旅团才会如此难打。
但是随着战局的发展,日本不仅在中国战场泥足深陷,还招惹了美国海军的全面参战,致使日本太平洋舰队遭受到了重创,其甲级师团也大都陷在了太平洋中了,就导致了日本的兵力短缺。
但是由于日本的人口并不多,于是在其征兵的时候,不仅招收了大量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平民,甚至连十几岁的娃娃兵都拉上了战场,战斗力大不如前。
二战时,日本军队下辖164个师团,总计约700万人,为何日本动员能力如此之强?

二战时,日本军队下辖164个师团,总计约700万人,为何日本动员能力如此之强?《长沙保卫战》里那个小鬼子和部一郎,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他爹被抗日军队干掉了他妈做了WAF,他抗着比他还高的三八大盖来侵略中国,最后自毙。
这事也不全是杜撰,根据第十军的老兵们回忆,衡阳保卫战期间,赤膊冲锋的鬼子里面有许多高中学生兵,这已经不是啥军事动员能力,而是举国疯狂了。
数据不对,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其陆军总计编有168个师团约540万人的规模,并且这已经是它垂死时期的峰值。
与人口基数相仿的纳粹德国相比远远不及,德国人总共动员了1420万人参军,兵力峰值为780万,步兵师的番号超过了300,怎么能说日本人“动员能力很强”?所谓700万人的概念是以讹传讹,因为日本陆海军加一起也最多667万人,其中海军的军舰虽然没有几艘了,但仍然有各类人员130多万,所以陆军的实有兵力就500来万。
就这500来万当中,精壮士兵的比例已然不高,因为日本兵已经挂掉了200多万,按照战争时期的比例,至少还有同等数字的因伤致残,也就是说,有近500万人损失掉了。
一般而言,18岁到40岁的适龄男子才是正常的征兵范围,只占人口总数的6—7%,别忘记还有半数人口是女性呢。
当时日本的人口(不算殖民地)只有8000万人,因此现役、预备役加上第一补充兵、第二补充兵有400多万是比较正常的,而经过连年战争,这部分人能活着一半就不错了,先死的当中肯定也是先入伍的居多。
也就是说,到战争末期日本陆军合格的士兵最多还有200万人,那么其它300多万怎么来的呢?当然就是扩大征兵范围,到1944年已经是从14岁到60岁的男子都必须服兵役了。
一个60岁的老头和一个14岁的孩子能有多强的战斗力?滥竽充数罢了,所以兵员数量虽多,顶用的已经很少了。
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日苏双方伤亡总数相差不是很多,关东军老兵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悍的。
而到了1945年苏军进攻东北时,对80万关东军完全是碾压,原因就在于关东军已经是空架子,不仅大多数重武器转运回国,其兵员构成也是老弱病残外加“开拓团农民”,当然顶不住苏联从欧洲战场调回来的百战之师。
二战时期日军各部队资料

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系列一、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序列(1937年8月31日)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少将司令部驻天津,次年1月移北平,总兵力约37万人。
第一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辖第六师团、第十四师团、第二十师团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中将,辖第十师团、第十六师团、第一0八师团方面军直辖第五师团、第一0九师团、中国驻屯混成旅团、临时航空兵团等二、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序列(1937年8月15日-10月)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参谋长:饭诏守少将司令官驻上海。
第三师团:师团长藤田进中将第十一师团:师团长山室宗武中将第九师团:师团长吉住良辅中将第一0一师团:师团长伊东正喜中将第十三师团:师团长狄洲立兵中将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辖第六师团(由华北调来)、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师团1937年11月12日日军攻占上海后,“上海派遣军”改为“华中方面军”;12月13日攻占南京后,司令部移至南京。
三、“关东军”序列司令官:植天谦吉大将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司令部驻长春。
第一师团:师团长河村恭辅中将第二师团:师团长冈村宁次中将第四师团:师团长松井命中将第十二师团:师团长山天乙三中将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等四、“台湾军”序列五、侵华日军舰队序列第二舰队(1937年7月28日编成)司令官吉田善吾中将“中国方面舰队”(1937年10月20日编成)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兼第四舰队司令官丰田富武中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侵华日军序列一、“中国派遣军”序列(1945年8月)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中将参谋长:高桥坦中将第一军:司令官澄田赉四郎中将;辖第一一四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第十四旅团第十二军:司令官鹰森孝中将;辖第一一0师团、第一一五师团、骑兵第四旅团等第四十三军:司令官细川忠康中将;辖第四十七师团、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一旅团等方面军直辖坦克第三师团,独立混成第一、八、九旅团,独立步兵第二旅团等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参谋长:中山贞武少将第十一军:司令官笠原幸雄中将;辖第五十八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二、八十八旅团第二十军:司令官板西一良中将;辖第六十四、六十八、一一六师团,独立混成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八十七旅团方面军直辖第一三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七、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五、七、十一、十二旅团第六军:司令官十川次郎中将;辖第七十、一三三师团、独立混成第六十二、八十九、九十一旅团第十三军:司令官松井太久郎中将;辖第六十、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一0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九十、九十二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第二十三军兼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辖第一0四、一二九、一三0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三旅团、独立步兵第八、十三旅团“中国派遣军”直辖第三、十三、二十七、三十四、四十、一三一师团,第十三飞行师团以上“中国派遣军”共105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日本兵力资料
1937年,日本总人口7063万,其中役龄男子1693万,可供征兵的人数约占役龄男子的56.2%,约1000万。
综合来看,日本陆军兵力,1937年100万,到1940年150万,而1941年因开辟南方战场,增至51师团220万,有11师团40万投入南方战场;1941年海军兵力35万。
而1942年日本陆海军总兵力迅速扩充到600~700万。
1941年日本陆军航空部队和海军航空部队大致分别都为3500架飞机,至1943年陆军航空部队扩充至10000架。
1941年南方作战时兵力配备,估算为:陆军,师团数+旅团数=兵力(万):国内4+11=23;朝鲜2+0=6;东北13+19=58;中国关内23+20=89;南方11+2=35;留守10+0=30。
总计陆军241万。
另海军35万。
由于南方作战不利,中国东北和关内有陆军被抽调补充至南方战场;但是陆军的大部分仍被留于中国,其中中国关内为主,主要为防御对峙。
陆军航空部队在中国关内很少,主要用于支援南方作战和东北防御,可见此时在中国关内无进攻企图。
日军在二战后期,陆军兵力分布大概为中国派遣军3军35师团100万,东北关东军2军24师团70万,朝鲜关东军9师团<20万,太平洋和南方军50师团100万。
从兵力消耗来看,中国派遣军被歼灭50万,伤退100万,前后投入250万;关东军基本无消耗。
日军各战场陆海军合计死亡200万。
日本投降总兵力700万,其中陆军160余师团,大致为中国关内和东北200万(基本为陆军),南方被困100万(陆海军),国内部队400万(多临时组建)。
日本陆军有效战斗部队在南方与太平洋战场和中国关内战场的死亡人数大致相当,中国关内对日作战的贡献可认为1/4。
日本陆军甲种师团2.4万,乙种师团1.8万,丙种师团1.3万。
参考资料:
A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北平附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向中国军队展开了全面进攻。
接着,日本即按其既定的战略计划,大量向我国增兵,并在国内和我国东北地区迅速扩充军队,源源不断地开进我国华北、华中地区。
至1937年底,日本陆军由七.七事变前的17个师团(不含台湾军及非步兵师团部队)扩充为24个师团(不含台湾军及非步兵师团部队),其中部署于国内3个师团、朝鲜1个师团,部署于我国东北5个师团,在我国华北、华中地区参加作战的有16个师团。
日军侵占徐州后,大本营将原定1939年攻占广州、武汉的作战提前到1938年秋进行。
大本营对军事部署作了调整,将全部陆军编为34个师团、6个独立混成旅团、3个独立守备队、1个骑兵集团。
将侵华的“临时航空兵团”改编为“航空兵团”,新编成华北方面军飞行队。
上述兵力的部署:除皇家师团、近卫师团、第11师团驻国内、第19师团驻朝鲜外,其余全部用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计驻中国东北(满洲)的有8个师团(第1、2、4、7、8、12、23、104师团,其中第104师团归大本营直辖)、1个独立混成旅团、3个独立守备队;驻华北的有9个师团(第5、14、20、21、26、108、109、110、114师团)、4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骑兵集团、1个飞行队;驻华中的有14个师团(第3、6、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