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战史档案资料
南京大屠杀资料50字

南京大屠杀资料50字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对中国南京城实施的一系列罪行的集中体现。
这一悲惨的历史事件在历史学和人类纪念日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成为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战争罪行、珍惜和平、维护人道主义的重要纪念日。
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和相关纪实记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以生动的事实和图片为证,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和认识这一历史灾难的重要依据。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12月至次年1月,日本军队在攻占南京后,展开了持续数周的暴行。
当时,南京城的平民和士兵成了日本军队满足其暴力欲望的对象。
考古发现和幸存者的回忆录都记录着这一时期的骇人听闻的罪证。
据估计,当时有30万以上的中国人(包括妇女、老人和儿童)在非人道的屠杀中丧生。
这些资料中的每一条,都是对人类历史的残酷警示。
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文献、照片、录像、回忆录、官方报道、法庭判决和日本军队的军事档案等。
其中,最重要的资料之一是由当时国际上的记者组成的南京国际救援委员会所收集的大约七千余份证言和报告。
这些证言记录着幸存者的亲身经历,展示着他们所经历的暴行,以及日军的残暴行为。
另一组资料是由红十字会、国际救援机构以及一些教会机构收集的。
这些组织在南京设立了庇护所,为受难者提供帮助和庇护。
他们记录了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并收集了大量的照片和文件,作为后来审判战犯的证据。
南京大屠杀的资料还包括日本军队内部的记录和档案。
战后,日本政府和军队根据条约和国际压力开始公开了一些官方文档,揭露了日军在南京所犯的种种暴行。
这些文件包括日军指挥官冈村宁次的日记、被称为《南京战犯史料》的文献、日军高级官员的口供等,这些内部资料证实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
此外,南京大屠杀的资料还包括了一些个人的回忆录和采访记录,这些人或是当时的日军士兵、或是目睹者、幸存者,他们的口述历史提供了一些个人化的视角和见证,为后人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资料的传承和整理对于保持历史记忆和向后人传递真相意义重大。
南京大屠的史料整理

南京大屠的史料整理南京大屠杀的史料整理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发生在中国南京的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
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占领后,对该城市的居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抢劫。
本文将对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进行整理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一、史料来源南京大屠杀的史料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渠道:1. 目击者口述:包括幸存者、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口述,他们亲身经历了南京大屠杀,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2. 报纸和期刊报道:当时有不少国内外记者目击了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并进行了报道。
3. 外交档案:包括各国驻华大使馆和领事馆的档案,其中有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和记录。
4. 军方档案:包括日本军队的军事文件和记录,其中有一些对南京大屠杀的指示和报告。
5. 图片和影像资料:包括当时拍摄的照片和影像记录,对南京大屠杀的规模和残暴行为提供了直观的证据。
二、史料的整理和分类南京大屠杀的史料繁多,整理和分类这些史料对于准确了解事件的发生和过程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将史料分为以下几类:1. 证言史料:包括目击者的口述,他们亲身经历了南京大屠杀,对于事件的发生和过程提供了详细的描述。
2. 报纸报道:收集和整理当时国内外媒体的报道,了解他们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角度和观点。
3. 外交档案:整理各国驻华大使馆和领事馆的档案,了解当时外交官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和反应。
4. 军事文件:整理日本军队的军事文件和记录,探究日军对南京大屠杀的计划和行动。
5. 图片和影像资料:收集当时拍摄的照片和影像记录,通过视觉手段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况。
三、史料整理的意义对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历史和预防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整合不同类型的史料,我们可以还原出南京大屠杀的全貌,揭示日军暴行的真相,让历史不容忽视。
四、史料整理的挑战然而,史料整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需要严格核查,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
其次,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一些史料可能已经丢失或被销毁,这给整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与历史记述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与历史记述南京大屠杀,也称为南京大屠杀事件或南京大屠杀纪实,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期间发生的一起严重的战争罪行,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谴责。
本文将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记述,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
历史背景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南京城,当时中华民国的首都。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南京成为其侵略的主要目标之一。
日本军队经过数月的战斗,占领了南京城。
南京大屠杀由此开始。
历史记述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且残酷的战争罪行之一。
根据各方资料和目击者证言,日军在南京城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抢劫等暴行,对无辜的平民实施了残忍的虐待。
据估计,约有30万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
这些战争罪行持续了近两个月之久。
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以及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行径的恶毒产物。
这一事件的记录和记述主要来源于幸存者的回忆、目击者的证言以及各类历史文献。
以下是南京大屠杀历史记述的主要来源和描述:1. 幸存者回忆录许多幸存者在事件后撰写了回忆录,描述了他们亲眼目睹的屠杀场景和其它罪行。
例如,郝爱民的《南京大屠杀记》,倪德宝的《南京大屠杀亲历记》,以及侯宝林的《南京大屠杀始末录》等。
这些回忆录不仅提供了屠杀的具体细节,还展示了幸存者心灵上的创伤和对战争罪行的愤怒。
2. 目击者证言除了幸存者的回忆录之外,许多官员、外交人员和记者等也提供了他们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目击证言。
例如,美国外交官约翰·拉贝和德国商人乔治·库恩等,通过文字、图片和电影等方式,记录下他们所见所闻。
这些目击者的证言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记述。
3. 地方档案和照片南京大屠杀期间,一些外交官和中国官员成功地保存了一些文件、照片和其他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对于记载和证实南京大屠杀事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抗战档案情况汇报

抗战档案情况汇报1941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为了记录和总结抗战期间的历史资料,我们对抗战档案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整理,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档案搜集情况。
我们对全国范围内的抗战档案进行了广泛搜集,包括国家档案馆、军事博物馆、地方档案馆等各类机构的抗战档案资料。
在搜集过程中,我们遵循了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规定进行操作,确保了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档案整理情况。
经过搜集,我们对抗战档案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包括战争经济档案、军事作战档案、政治斗争档案、社会动态档案等多个方面。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注重对档案的时序性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确保了整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档案数字化情况。
为了更好地保存和利用抗战档案,我们对部分重要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立了电子档案数据库。
通过数字化处理,不仅提高了档案的保存质量,还方便了研究人员的检索和利用,为抗战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档案利用情况。
我们积极推动抗战档案的利用工作,组织了一系列的档案展览、学术研讨会和出版活动,向社会各界介绍抗战档案的重要性和研究成果。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抗战档案的服务平台,为需要查阅和利用抗战档案的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档案保管情况。
为了确保抗战档案的安全和完整,我们加强了档案保管工作,建立了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和安全保密措施。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档案修复和防腐处理工作,确保了抗战档案的长期保存和利用。
六、档案展望。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抗战档案的搜集、整理、数字化和利用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抗战档案资源,推动抗战历史研究取得新的成果。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抗战档案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抗战档案的重要性,为弘扬抗战精神和传承抗战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
通过我们的努力,抗战档案的搜集、整理、数字化和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抗战历史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抗战时期日军在肇庆主要罪行资料辑要

抗战时期日军在肇庆主要罪行资料辑要作者:陈灿和黄少杏来源:《红广角》 2015年第10期(广东)陈灿和?黄少杏【摘?要】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罪行累累,其中在肇庆的罪行主要体现在狂轰滥炸、滥杀无辜、奸淫妇女、强征劳工、焚烧城乡等方面,给肇庆人民造成深重灾难,是肇庆历史上最惨痛、最残酷的一页。
【关键词】日本帝国主义;肇庆;罪行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战爆发。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惠阳县大亚湾登陆,向广东发动大规模进攻。
同月21日,日军攻陷广州。
接着,广州外围的南海、番禺、从化,以及与肇庆地区只有北江一水之隔的三水等地相继沦陷。
1937年12月至1944年9月间,日军飞机先后对肇庆各地进行狂轰滥炸,使肇庆人民遭受巨大损失。
1944年4月起,日军为挽救其太平洋战场上的失利,援救侵入南洋的孤军,发动了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向中国西南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1944年9月,肇庆地区各县相继沦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8月16日,驻肇日军撤离,8月17日,肇庆光复。
本文根据有关地方文献及档案资料,梳理出抗战时期日军在肇庆各地犯下的主要罪行如下:一、狂轰滥炸1937年12月7日,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率亲信及警卫人员40多人乘船来到封川县城,上午11时遇到11架日军飞机轰炸。
张发奎等躲到城外北龙颈处一个菜园子里,幸免于难。
此次轰炸,日机投弹多枚,并用机枪扫射,致使居民伤亡32人,近百间民房被炸毁,并炸塌了封川古城墙西一段。
①1938年2月4日,日军飞机空袭高要禄步孔湾河面,投弹13枚,炸死21人,溺毙4人,炸伤16人,炸毁船只8艘,其中柴船6艘,谷船1艘,轮船1艘。
②1938年5月12日,日军先后4次空袭肇庆城区,投弹30枚,炸死6人,炸伤22人,炸毁房屋30间。
其中高要县立中学女子部被炸,初中一年级学生林冰印在课室外活动,胃部被流弹击中,翌日下午毙命;肇庆师范学校校长梁赞燊住宅全间被炸,其9岁的幼女梁颖和老保姆被炸死。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南京大屠杀指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南京大屠杀资料南京大屠杀作为一场血淋淋的反人类大屠杀事件让整个世界都发出了愤怒的抗议,日军罪恶滔天的行为是对人性的抹杀,然而面对这一悲惨事实,日本居然到了现在仍旧不能正视这一问题,他们这种回避、淡化事实的行为让人们非常的愤慨。
尽管他们不愿意面对这场屠杀事件,但是南京大屠杀资料却是存在的,而南京大屠杀资料更加详细的介绍了这个历史事件。
那么南京大屠杀资料中是如何介绍的呢?在南京大屠杀资料中从日军攻占南京开始,直到最后整个事件完全结束都有着非常详尽的记载。
在南京大屠杀资料中介绍到国民党军队曾经发起过关于南京的保卫战争,然而并没能阻挡住日军入侵的脚步,反而让他们更加愤怒的开始了报复。
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日军占据,松井石根带着没有人性的日军对这个城市开始了六个星期的荼毒,日军在南京无恶不作,很快就将南京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邪恶残暴的日军进行了对中国军民进行了很多次集体屠杀,甚至还将杀人作为一场游戏一样取乐。
另外在南京大屠杀资料中也将日军的罪行完整的记录下来,在他们进入南京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发生了两万多起强奸事件,只要是女人不管是少女还是妇人都无法逃脱他们的魔爪,很多妇女都是被他们奸淫之后又被残忍的虐杀。
除了这些南京大屠杀资料中还记载了很多日军残暴的行为,总之日本以为自己不面对就没有人会知道事情的真相是不可能的,南京大屠杀资料中已经对此做了完整的记载。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大屠杀带给南京人民是一次毁灭性的灾害,在这次屠杀事件中大约有二三十万人死在了日军的手中,不论是青年还是老年甚至是婴儿都会被日军杀死。
可以说南京大屠杀留给人们的伤害是永远都无法抹去的,在这次事件过去之后国际上也对此事进行了审判,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据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那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究竟有多少人呢?南京大屠杀72周年祭幸存者代表南京大屠杀在历史上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在这次屠杀事件中南京人民几乎人人自危日日惶恐,日军在进入南京之后就开始四处搜寻猎物,凡是遇见的人无一不杀害,在这种情况之下很难有幸存者出现,就算有那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数量也并不是很多,根据在1987年第一次进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统计记载,当时有记录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大约在1756名左右。
南京大屠的历史文献

南京大屠的历史文献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文献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之一,也是二战中规模最大、残忍度最高的暴行之一。
虽然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试图否认或淡化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但历史文献的确实存在,提供了无可争议的证据,揭示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一、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已经迁往重庆,日本帝国主义军队攻占了南京。
这段时间,南京成为了日军对中国进行大规模屠杀和强奸的集中地。
二、《南京日记》历史学家约翰•拉贝(John Rabe)是当时的国际安全区秘书,他亲身经历了南京大屠杀,并将所见所闻记录在《南京日记》中。
这本日记成为了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的重要历史文献。
拉贝在日记中详细描述了日本军队无差别屠杀、焚烧、抢掠和强奸平民的残暴行为。
他的记录以客观和可信的方式呈现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面貌。
三、《薛福成日记》薛福成是当时南京的一名居民,他在《薛福成日记》中记录了自己亲眼目睹的许多南京大屠杀的细节。
他描述了大量的暴力行为,包括日军对无辜平民的残忍杀戮、强奸妇女以及以各种方式凌辱和虐待中国人民的行为。
薛福成的日记告诉我们南京大屠杀的规模之大和残忍程度之疯狂。
四、《南京的黎明》《南京的黎明》由作家山崎丰子撰写,记录了许多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细节。
通过描绘和分析南京大屠杀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这本书提供了深入的了解。
《南京的黎明》通过大量的证据和实例,清晰地展现了日本军队对南京市民的大规模屠杀和暴行。
五、《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是由中国国家档案馆出版的一系列文献,收录了完成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查明、整理和公开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文献。
这些文献包括见证南京大屠杀的证词、受害者的存活证言以及其他资料等。
这些档案成为了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杀的重要依据之一。
六、其他南京大屠杀相关文献除了上述文献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南京大屠杀相关文献和研究。
【侵华日军暴行资料调查报告范文】日军侵华暴行

【侵华日军暴行资料调查报告范文】日军侵华暴行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侵华日军暴行调查报告的范文,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做出适当修改,希望这篇文章对你们有帮助。
侵华日军暴行调查报告(三)日本对中华人民的暴行1. 细菌战伤亡据1989年出版的《日本 __侵华档案资料选编8:细菌战与毒气战》所收资料统计,日军曾在我国20个省进行过细菌战,有27万多名军民死于细菌战,这也仅是当时当地的不完全统计数字。
2. 活体实验侵华日军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本部的实验室里进行了大量的各种细菌感染实验、冻伤实验、压力实验、毒气实验等活体实验。
3.强暴妇女据估算,侵华日军在中国用抢夺、俘虏、诱骗、强征、抓捕等手段强迫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总人数在20万以上。
4. 制贩毒品东北的年平均鸦片生产额为2200万两,以每两批发价7元计,每年所获的售毒款额即为1.54亿元。
(四)中华,作为一个曾经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什么会被日本,一个仅有三七万平方公里土地和不到四千万人口的岛国侵略和蹂躏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根据历史:从政治上看: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压制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国内设置重重关卡封建专制走向末期,政治上日益黑暗腐朽,社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
从经济上看:原始的农业经济仍是经济体系的主体,商业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资本主义基本上被扼杀在摇篮中。
即使是农业的发展也是时断时续,往往是朝代初期很重视,末期就受到严重破坏。
从文化上看:科举制度在其后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弊端,特别是八股取士更是浪费人才,尽培养了一批奴才。
从对外关系上看:中国封建末期的王朝主要奉行闭关锁国的,打击阻碍对外贸易,导致中国人看不到也学不到外面的新东西新思想新制度,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生产革命的。
日本侵华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但是战争留给中国人民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至今仍未平复。
虽然侵略者的丧钟早已敲响,但是公理和正义却并未如期而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军的战史档案资料1.档案记录和口述记录研究历史时最重要的是史料根据。
最近很多人,包括许多学者都热衷于收集口述资料,称口述历史(oral history)。
找一下历史事件的当事者,记录他们的叙述,似乎证人的口述才是最真实的历史资料一样。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认识。
我们在寻找不到任何文字记录的情况下,若能找到见证人,从其口中得到事件情报,固然是一个贵重的证据来源,但必须认识到口述资料的弱点。
特别是事后经过了多年的个人独家的回顾谈类,会和事件的真实发生很大出入。
可以说,口述资料中比较有真实性的是当事者在一瞬间形成的强烈感情印象。
比如当时的震惊,痛苦,疼痛,悲伤或有特殊印象的事件经过等。
而对事件整个的来龙去脉,发生时间,地点,参加人数,过程,顺序等研究上最有用的情报,口述者却总是叙述不清,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
若提前不进行再学习,调查或参考其他历史文献,或他人的口述记录,很难复原出事件的全相。
此即为关于同一事件的口述记录中,复数的证人口述经常情节相同的理由。
可以说是在事件再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参考,抄袭他人记录的结果。
另外调查的者的目的,时代的背景,政治环境,个人的虚荣心等也会对口述内容产生影响,且事先设定的“大捷”“大败”的宣扬,“惨剧”“罪行”控诉等意图,题目,诱导式询问方法,也会引发口述者逢场作戏之效果。
所以口述历史提供的往往是一部分情节记忆,辅助于文献记录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单独并不能成为正确的历史根据。
如果能找到当时的文字记录史料时,一定不能先采用口述为证。
国内的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战的研究之所以和日本的记录档案有很大出入,就在于多采用,信用的是事后,甚至有些是时隔半世纪以上的当事人的口述,回顾,和现地调查采访资料。
并没有使用,特备是没有认真研究使用敌方(日军)的记录史料。
此外,当然不能否认助长其数字,事迹面浮夸的,还有一些政治宣传工作方面的影响。
而日军的档案资料却不同,可称为是可信,贵重的证据。
贵重之一是文字记录,二是当时的记录,三,又不是宣传材料而是军内秘密文件。
使用日军档案研究时,我们可以把当时的战斗还原到相当完整的地步。
比如天气状况,日出,日落时间,各种命令的下达时间(具体到分),具体内容,部队区分,各级指挥者的姓名,官阶,战斗参加者数,死伤数,参加者少尉以上将校死者姓名。
行动路线,作战部署,武器数量,种类,损坏程度,使用的各类武器的消耗弹药数量(具体到每发),等。
更富有许多详细的局部作战图,写生等资料。
而且记录者并不是一处,比如台儿庄作战中的濑谷启支队长下达的每号命令,我们可以在其下属的步兵第63联队和第10联队的两个战斗详报中同时确认。
所以作战命令,行动时间,地点等重要情报,可以核对,一般不会有任何错误。
这和作战开始日期完了日期都搞不清的我国的研究书有很大差别[1]。
日军的档案资料,若按资料种类区分,可分为三类。
一、事件当时的记录。
如电报、命令、计划书、会议记录等。
此类资料可以明确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二、事件之后的追记。
如日记、手记和阵中日誌等。
应该是在数日内作成,此类资料和前者同样,对于再现事件的时间,地点等亦具有极高的可信性。
但由于有些不是公式记录(如个人日记,手记等),所以对于再现事件全体过程有些局限性。
三、是事后的总结和报告书类。
如战斗详报,调查报告,统计表类等。
此类档案有一定时间差,一般是在事后不久(数周、数月)后做出,有总结,归纳的作用。
对于掌握事件的整个经纬、过程和结果非常有用。
但因为不是当时的记录,又经过记录作者的加工,所以不能否认其中可能有一些小的作假,手脚。
日军档案内的报告书的手脚和作假表现在何处?笔者认为不在数字,统计等结果方面,而在描绘,叙述的过程中。
数字往往是一个调查结果的定数,比如死伤统计,消耗弹药数量统计等。
由于和今后作战,补充,善后等现实问题有密切关联,又军纪惩罚森严,所以在报告中不易作假,而过程的描写中却可以加入一些主观发挥。
比如军人的死亡报告,实际上的根据仅仅是军医在验尸时记录的致命创伤的部位,被弹方向等情报,而事后向家属,上级,出身地行政单位提出的死亡报告书中,为了安慰家属,宣传死者的事迹,获取军功褒奖等目的,却可在情节面尽情地进行发挥,比如死者临终前的场面、行为、豪言壮语等。
例如小寨村伏击(平型关大捷)中的佐野曹長的死亡报告中,有“从昏迷中再次苏醒的佐野曹长用手枪继续抵抗,在弹尽之后,拔刀欲冲入敌阵,不料在挺身冲击之际,敌手榴弹在上空爆炸,曹长最终因后头部致命伤光荣殉国”等描写[2]。
实际上此次伏击是歼灭战。
这近百人的部队几乎全部阵亡,不可能有人去观察佐野曹长临死前的场景,所有的基础情报应只有验尸时军医做出的死亡原因为“后头部弹片创伤”一条。
再如武器的丢失与损失,因为责任重大,追究处罚严厉,所以报告时最禁忌的被敌缴获,遗失,可以虚报为战斗中损失,损坏等[3]。
战斗过程中的一些指挥错误,指挥官的作战过失等也可在战斗详报中掩盖。
特别是有关抢掠,屠杀行为,违反政策杀害伤兵,俘虏,强奸等犯罪行为,虽然为日军的惯性,但在任何记录中却从来没有留下过蛛丝马迹。
从滕县作战记录的分析中可得知,日军纪录的“敌遗弃死尸”数字,不仅包括对俘虏,伤员的残杀,至死把对非战员的平民百姓,老少妇孺的残杀数字也都作为“敌遗弃死尸”(战果)计算[4]。
所以在使用战斗详报等资料时,也需要分析,判断,寻找佐证,不可轻信。
2.联队史类记录的价值在日本,联队史类书籍有上千种,几乎都是战后,特别是在高度经济成长的背景下于1960-1980年代作成的。
不属于第一手史料,但可称为第二手的加工史料。
所以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利用价值并不太高。
不能过分信用。
必须顺藤摸瓜,寻出其使用的资料之源。
在平型关大捷的研究中,对流传于国内的《滨田联队史》(步兵第21联队)的描述过分信赖,可以说就起了一个很大的副作用[5],引起了不少不必要的论争。
联队史当然也不是无用,可称是一种贵重的资料索引。
但利用时有必要进行史料批判后取之有价值的精华,排除不确实的部分。
何谓不确实的部分?即联队史类的记述部分,解说部分。
联队史大多都是以大量的战斗详报,阵中日誌,个人手记,日记,当事者的回顾,回想等资料综合编辑而成。
其编者多是旧部队的军人,可以说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军事专门知识。
但不一定有过严格的学问训练。
所以在组织,编排,再现这些历史资料时,不鲜有感情的发挥的场面。
缺乏严谨的核对,考证往往会出现记录错误。
比如过分相信个人的回顾,处理不了记录和口述的矛盾,在复原事件情节时为了自圆其说叙述时将日期,时间,地点等搞错,搞反等。
另外联队史类书籍,大都是在战后和平时代编辑的。
由于时代反战思想的影响,也会往往会出现把自己部队的死伤,被害夸大,把战斗场景描写的比实际更悲惨的情况。
所以不能轻信联队史记录中的过程叙述,解说,描写部分。
特备是一些判明不了依据出处的叙述。
对数据也要和原史料进行核实。
何谓确实的部分?即联队史中的资料部分。
同上所述,联队史基本上是以各种第一手资料为中心构成的,而联队史在作成编辑时的资料数量,比起现在要丰富得多。
日本在战后最初的十数年,由于败战的冲击和生活困苦,人人疲于奔命糊口。
败战前官衔为中将的赤柴八重藏(原第10联队长),战后为了糊口,也不得不去开荒种地。
直至高度成长之后才安居立业,有了生活保障,开始产生了一些经济和精神上的宽裕。
此时,各种旧部队的战友会组织开始创建复活。
其特征是以地方,地域为纽带的旧军人团体。
旧日军乡土联队的编制方法,也十分有助于这种以地方,地域为中心的团体组织的形成出现。
在各地域,逐渐形成乡土联队的事务局,联络处。
从制造花名册,战友录,进行慰灵祭开始,逐渐发展到编写联队史。
此时,旧军人的大多数已接近,或超过退休年龄,也有了充裕的时间保证。
在各旧军人组织的号召,动员下,大量流传于民间的资料,包括联队级,大队级,中队级的战斗详报,阵中日誌,个人的手记、日记、报告,记录等都云集于各个战友会的事务局,编辑部。
成为联队史编辑的素材。
一方面,这种联队史类书籍,由于没有商业价值,几乎都是靠战友会成员募捐,凑款来编辑,出版的。
编者也不是专业人员而是旧军人中的志愿者。
所以此种作品都不经商业出版社之手,称“非卖品”。
小量出版后除寄赠给关系单位外,多分发给当事者的旧军人会员。
各地区的地方图书馆也几乎不接受这类出版物,欢迎的只是和本地方,乡土有关的一小部分。
这是现在这类图书很难在国立,公立图书馆找到的理由。
此类联队史编辑活动由于当事的旧军人们的健在和努力,热情,在编辑过程中汇集了大量贵重的战史资料。
只是在和平时代由于不能得到国家,地方自治体(政府)的支持,这种活动只能是私人团体的私下行为。
汇集上来的资料,也不受国家的重视。
防卫厅战史资料室,也不曾有过征集民间资料的预算和组织。
联队史编辑的时候,可以说资料应有尽有,如何选择,淘汰却是一个大难题,因为数十年的历史资料,只能汇成一本书籍。
最可惜的是这种汇集于民间的军队关系史料,由于没有受到自治体,国家的重视,在私家版的联队史类书籍出版完成后,大多又得而复失,再次散失于民间。
其中战斗详报类有一部分被寄赠给防卫厅战史资料室,或地方的自卫队驻地,但个人的日记,手记,中队以下记录等又多归还给原来的所有者。
各种联队史类书籍从编辑开始至今已经三,四十年,当事者早已过世,很多战史记录资料即使存在,也已不知去向。
所以,今天联队史记类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此,可以说是一个资料线索,或资料集。
联队史由于是旧军人团体的自主行为,所以没有统一规格,体裁多种多样,取材,编法都有所不同。
有的忠实于战斗详报,如第10(冈山),第63(松江)联队史。
有的注重于个人的日记等记录,如第11(广岛)联队史。
有的则以叙述解说为中心,如第42(山口)联队史。
有的则像散文作品,如第41(福山)联队史。
所以使用联队史类资料时,要进行判断,取其有用部分,有根据的部分,若有可能的话以此为线索去寻找其原始记录(如战斗详报等)。
比如前述《滨田联队史》,其叙述部分虽然有不少错误和夸张表现,但其中多处引用的个人记录,如第三大队丰田志郎军医少尉的日记摘录等,却是不可再入手的很贵重的资料。
这种价值高的资料,在联队史类书籍中还是可以发现不少的,有辅佐,补充战斗详报的作用。
3.关于日军统计的可信程度也许有人对日本军方的记录档案产生怀疑,说这种数字统计仅不过是一种类似于战时“大本营发表”的,为了欺騙国民的謊言[6]。
诚然,战时的宣传中,夸张,隐蔽是一种常有的现象,对给予敌方的打击损害总有一种夸张报导的倾向,而对己方的损伤却不愿如实公布。
其目的一是为政治宣传,二是为鼓舞士气。
中国方面的“扩大宣传”可见本论的台儿庄报导部分,而日本方面的典型代表可谓战争中的“大本营发表”。
可是笔者在此提供的军方内部的战斗记录,却沒有这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