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军师团编制简介
二战时日本军队的编制(精编版)

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编制(精编版)日本自明治天皇维新以后逐步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强化国家机器,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在其科学技术和军火工业逐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现代化军队。
1884年日本在旧式军队的基础上首次组建了6个正规陆军师团,即第一至第六师团。
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又组建了6个正规师团,即第七至第十二师团。
1907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再次扩充6个正规师团,即第十三至第十八师团。
1915年,日本又在被其侵占了朝鲜组建了两个陆军师团,即第十九第二十师团。
这样,加上守卫日本东京皇宫地区的日军近卫师团及4个驻扎在各地的独立混成旅团,就构成了日本帝国主义陆军平时的基本框架。
{注:日军师团按建立时间可分五个档次自明治维新起日本大力学习西方,对体现民主人权的事物多不屑一顾,对军国主义的货色却是如蝇逐臭。
在建军方面,普鲁士模式成为日军的楷模,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
从二战至今天,日本依然对陆军基本战术单位编制称“师团”(全世界各国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编制均以“师”为名称)。
至二战投降时日本共有海陆空各类师团约260多个,兵力约有600万。
日军师团在二战时分为四等一等甲类师团;从近卫师团(近卫一师团、近卫二师团、近卫三师团)、第一师团至第十一师团第十三师团、第十四师团、第十六师团、第十八师团、第二十师团均为一等甲种17个装备最精良师团。
每个师团人数量均超过2.7万人(二战中中国一个军编制的兵力人数才3万人,中国一个甲等师的兵力不到1.1万人。
二战中中国军队编制与美国、德国编制一样)二等乙类师团;第十二师团、十五师团,第19师团至110师团全为二等作战师团,为战争新增支援师团。
(二等师团人数上不足2.5万人)三等丙类师团:第110师团至300以内的师团番号(此时日本已不按完整顺序排列大约共计169个至230个左右的番号)。
每个师团人数不到2万人,这类师团均在是1944年底新增后备师团,战斗力完全不能与当时中国国军相比(1945年起中国国军大量换上美式装备)。
解读二战日军师团番号(附日军7个一等师团的结局)

解读二战日军师团番号(附日军7个一等师团的结局)1.番号中的奥妙明治维新后,发展新式军队的日本以普鲁士模式为楷模。
1888年,日本陆军将国内原有的6个按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师团,番号第1~6。
1891年,为警卫皇宫又成立近卫师团。
甲午战争前成立的这7个老牌师团,被视为日本陆军的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
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期间,扩军的日本完成了第7~18师团的组建。
吞并朝鲜后,为稳定局势,镇压当地人民反抗又编组了第19、第20师团。
番号自7至20的部队被日军视为二等师团,连同原有的一等师团共17个(1925年“大正裁军”时撤销了4个二等师团,分别为第14、15、17、18),乃日军战前的常备师团,属甲种师团行列。
下图(图1)——日军7个一等师团的组建地他们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再加工、炮、骑、辎重联队等,兵员普遍在2万人以上。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后,日军以17个常备师团的预备役人员为主体新建了番号100以后的“特设师团”(战前,日本大量训练兵员,服役两年后即复员,称“在乡军人”,编为预备役。
各师团管区预备役人员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训练一个月,并有库存武装,因而临战时可迅速组建一个新师团)。
日军建制中,此类部队属于第三等师团。
由于成员年龄偏大,普遍拖家带口,不会像年轻官兵那样愿意“赴靖国神社相会”,因而战力较差且纪律涣散。
如第106师团就是由第6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成。
武汉攻坚战中,在万家岭遭到了薛岳所部的重创。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从1938年至1941年间,日军采用自常备师团抽调一个精锐联队为基干,再征集补充新兵的方式,陆续组建了番号以20打头的新建师团、番号30~50的治安师团及番号50以上的补充师团。
他们属于第四等部队,师团部直辖三个步兵联队,兵额1.5万左右。
由于核心出自常备部队,加之兵员也较年轻,故战力往往高于第三等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深感力不从心的日本通过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抽调骨干为基础,组建了大量增设师团。
二战日军精锐师团

7、第六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年末,日军第六师团被编入参加瓜岛争夺战的百武晴吉中将的第17军。最初日军大本营有将第六师团派往瓜岛的意向,但是最后仍然决定放弃瓜岛。于是第六师团主力被派往所罗门群岛以北的Bougainville岛,而第13联队被派往以新乔治岛为中心的中部所罗门群岛。随即遭到驻守美军的顽强抵抗,损失相当大,之后第13联队于1943年9月下旬也撤回Bougainville岛。以第六师团为主力的日军第17军坚守着Bougainville岛,但是1943年11月1日美军在日军防卫最薄弱的Bougainville岛的西海岸登陆成功,立刻建成了桥头堡和机场。日军第17军几次试图将美军赶回海中,但是都以失败告终。美军在Bougainville岛登陆之后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攻击态势,但是接替美军的澳大利亚军队却毫不手软,频频向第六师团发起攻势。第六师团节节败退到布因地区。就在这时候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了。
5、第四师团
第四师团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参加了日军对菲律宾的进攻,之后曾一度回国整编,1943年第四师团再次被动员,被派往印度尼西亚担任Sumatra岛的警备。最后被派属给日军第15军,进驻在泰国。不久之后在泰国的Lamphum向英国东南亚第七师团
在太平洋战争开始的初期,日军第七师团还在日本本土的北海道担任当地的防卫工作。1942年8月以其步兵第28联队为基干而组成的一木支队(支队长一木清直大佐)奉命去争夺瓜岛的飞机场。一木支队的先头部队于1942年8月21日在瓜岛的滩头阵地上全军覆没,支队长一木清直大佐也被当场击毙。之后第七师团和第二师团的川口支队组成的第二登陆梯队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出征的旭川第28联队的2507名子弟兵中仅有143名生还。之后第七师团的主力被派往日本本土北千岛,最后还是回到了防卫北海道的这个起点上。并于1945年8月15日迎来了投降的那一天。
原创:二战日军装甲部队编制

原创:二战日军装甲部队编制日军装甲部队的组织编制二战日军装甲部队的基干部队是战车联队,相当于装甲团或坦克团。
在战车联队之上,日军装甲部队的编制有战车集群(“战车团”)、战车师团、战车旅团。
战车集群日军的战车集群,日文写作“战车团”。
这既是一种很“特殊”的编制,又是一种很普遍的编制。
长久以来,很多相关的中文文献,对日军的“战车团”都缺乏准确的认识和解释,更有诸多混淆和谬误。
这些文献对日军“战车团”的称呼就有好几种,而且各不相同,简直可以当笑话来看。
有的资料将“战车团”不加任何标注或解释地写为战车团,其他的称谓还有战车师团、战车旅团、战车支队、战车群等。
如此以来,日军“战车团”的最高指挥官,就既可能是“师团长”,又是“旅团长”,还是“支队长”。
这种由不恰当的翻译带来的误解,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准确来说,日军的“战车团”是一种暂编部队,类似当时欧美的“战斗群”或“装甲战斗群”。
与“战斗群”一样,日军的“战车团”并不是永久性编制,但是其存在的时间可能很长,有的可能长达2年。
日军“战车团”的成立,是为了有效地指挥战车联队。
该种部队一般下辖3个战车联队,有独立的后勤支援部队,以及有限的维修支援部队,但是缺乏战术指挥和控制能力。
有些配属了步兵、炮兵、工兵,有些则没有。
总体来看,这种部队就是以装甲部队为主力、诸兵种联合作战的战斗群。
如果从规模上来看,日军的“战车团”近似于战车旅团,但是显然二者不是同一种部队。
战车旅团是战车师团下属的部队,也不是暂编性的。
称“战车团”为战车师团,则是更为错误的说法。
1938年就已经存在“战车团”了,而战车师团则要1942年才有。
同样,“战车支队”也是一个不准确的说法,“支队”是一种战时的临时性编制。
以日军“安岗支队”为例,“战车团”是其基干部队,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配属部队。
这些部队合起来才能成为“支队”,而不是单单“战车团”自己就是“支队”。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称谓,就是将“战车团”直接称为战车团。
二战日军师团编制

十六门 120mm 榴弹炮与十二门 75mm 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 150mm 重榴弹炮)、 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 100mm 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 150mm 加农炮)、迫击炮大 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战爆发后,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又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 所谓的特设师团是指由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所组成的部队,其番号为常设师团、联队的番 号前加一百。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 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 为 28200 人、挽马制为 24400 人。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 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
近卫第 2 师团 编成日期:昭和 15 年 6 月 编成地点:东京 师团种类:机械化
近卫第 3 师团 编成日期:昭和 19 年 7 月 编成地点:东京 师团种类:挽马
第 1 师团 编成日期:明治 21 年 5 月 编成地点:东京 师团种类:挽马
第 2 师团 编成日期:明治 21 年 5 月 编成地点:仙台 师团种类:挽马
1937 年以前,日本全国只有 20 个师团,1-20 师团的是老部队,后来多数成为甲种师团, 每师团番号的数字加 100,即 101-120 的师团分别是他们的预备役师团,编制与老师团完全 相同,但是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多数建成乙种师团,也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
21-100 之间的师团是抗战之后陆续增加的,有的由独立混成旅团扩编,有的是新兵,属 乙或丙或丁种,没有一定的规律。
第 23 师团 编成日期:昭和 13 年 7 月 编成地点:熊本 师团种类:机械化
二战日军编制

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分为很多等级。
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1)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骑兵108大队:后藤甲子郎中佐
野炮兵108大队:今井藤吉郎中佐
步兵第1联队:十川次郎大佐
步兵第3联队:汤浅正雄大佐
日军与7月27、28日占领北平和天津后,又先后大规模增兵,8月31日,日军参谋本部下令组成华北方面军,下辖第1、2两军。序列如下: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少将,副参谋长河边正三少将,司令部驻北平。下辖:
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参谋长桥本群少将(1938年1月18日调任日军参谋本部第1部部长,由饭田祥二郎少将担任)
1937年以前,日本全国只有20个师团,1-20师团的是老部队,后来多数成为甲种师团,每师团番号的数字加100,即101-120的师团分别是他们的预备役师团,编制与老师团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多数建成乙种师团,也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
日本二战战场中的17个所谓最精锐的师团

7、第六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年末,日军第六师团被编入参加瓜岛争夺战的百武晴吉中将的第17军。最初日军大本营有将第六师团派往瓜岛的意向,但是最后仍然决定放弃瓜岛。于是第六师团主力被派往所罗门群岛以北的Bougainville岛,而第13联队被派往以新乔治岛为中心的中部所罗门群岛。随即遭到驻守美军的顽强抵抗,损失相当大,之后第13联队于1943年9月下旬也撤回Bougainville岛。以第六师团为主力的日军第17军坚守着Bougainville岛,但是1943年11月1日美军在日军防卫最薄弱的Bougainville岛的西海岸登陆成功,立刻建成了桥头堡和机场。日军第17军几次试图将美军赶回海中,但是都以失败告终。美军在Bougainville岛登陆之后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攻击态势,但是接替美军的澳大利亚军队却毫不手软,频频向第六师团发起攻势。第六师团节节败退到布因地区。就在这时候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了。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五师团被配属给山下奉文中将的第25军,参加进攻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战斗。马来西亚、新加坡战役之后,以第41步兵联队为基干组成了东支队。这支部队的预定任务是在菲律宾各岛执行扫荡,但是没过多久就被编入日军百武晴吉中将的第17军。之后,东支队被派遣去参加莫尔兹比港攻坚战。而莫尔兹比港攻坚战的惨败,让这支队伍回到朝鲜平壤进行新兵补给,补充完毕的队伍被编入重建的日军第30师团。第30师团主力在日军第8方面军今村均大将的指挥下,转战于巴布亚新几内亚。最后在印度尼西亚的塞兰岛迎来了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天。第30师团长山田清一中将由于师团伤亡太大而在投降时切腹自尽。
日军在太平洋方面节节败退,战局对日本越来越不利。1944年7月,第8师团被派往日美决战的主战场之一的菲律宾。师团主力前往吕宋岛,而以步兵第5连队为基干而组成的高阶支队(支队长:高阶于菟雄大佐)被派往莱特岛之后全军覆没。师团主力作为振武集团(后改称第41军)的中坚力量,长期和美军对峙。但是在美军的强大火力下,第8师团只能龟缩在马尼拉以东的地区拼死抵抗,不久就迎来了投降的一天。
二战时期日军各部队资料

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系列一、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序列(1937年8月31日)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少将司令部驻天津,次年1月移北平,总兵力约37万人。
第一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辖第六师团、第十四师团、第二十师团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中将,辖第十师团、第十六师团、第一0八师团方面军直辖第五师团、第一0九师团、中国驻屯混成旅团、临时航空兵团等二、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序列(1937年8月15日-10月)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参谋长:饭诏守少将司令官驻上海。
第三师团:师团长藤田进中将第十一师团:师团长山室宗武中将第九师团:师团长吉住良辅中将第一0一师团:师团长伊东正喜中将第十三师团:师团长狄洲立兵中将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辖第六师团(由华北调来)、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师团1937年11月12日日军攻占上海后,“上海派遣军”改为“华中方面军”;12月13日攻占南京后,司令部移至南京。
三、“关东军”序列司令官:植天谦吉大将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司令部驻长春。
第一师团:师团长河村恭辅中将第二师团:师团长冈村宁次中将第四师团:师团长松井命中将第十二师团:师团长山天乙三中将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等四、“台湾军”序列五、侵华日军舰队序列第二舰队(1937年7月28日编成)司令官吉田善吾中将“中国方面舰队”(1937年10月20日编成)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兼第四舰队司令官丰田富武中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侵华日军序列一、“中国派遣军”序列(1945年8月)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中将参谋长:高桥坦中将第一军:司令官澄田赉四郎中将;辖第一一四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第十四旅团第十二军:司令官鹰森孝中将;辖第一一0师团、第一一五师团、骑兵第四旅团等第四十三军:司令官细川忠康中将;辖第四十七师团、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一旅团等方面军直辖坦克第三师团,独立混成第一、八、九旅团,独立步兵第二旅团等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参谋长:中山贞武少将第十一军:司令官笠原幸雄中将;辖第五十八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二、八十八旅团第二十军:司令官板西一良中将;辖第六十四、六十八、一一六师团,独立混成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八十七旅团方面军直辖第一三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七、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五、七、十一、十二旅团第六军:司令官十川次郎中将;辖第七十、一三三师团、独立混成第六十二、八十九、九十一旅团第十三军:司令官松井太久郎中将;辖第六十、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一0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九十、九十二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第二十三军兼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辖第一0四、一二九、一三0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三旅团、独立步兵第八、十三旅团“中国派遣军”直辖第三、十三、二十七、三十四、四十、一三一师团,第十三飞行师团以上“中国派遣军”共105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师团是基本单位,它有多种编制。
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分为很多等级。
师团历程抗战初期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
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
抗战中期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1)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
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3)丙种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4)丁种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
由于机动灵活,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的华北根据地。
(5)独立混成旅团:与师团一样是独立的战略单位,一般有2-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的人数比丁种师团还少,大约有6000-8000人。
承担辅助的战略任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
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
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抗战后期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了)。
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拥有三十六门 75mm山炮或野炮。
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1.8万人。
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1.4万人。
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
同时、日军又出现了独立警备队与独立步兵旅团两种编制。
独立步兵旅团的编制与两旅团制师团所辖的步兵旅团相同,人数为5100人。
独立警备队下辖六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无特种兵(在此处、特种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种),总人数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军对兵力编制做了最后一次调整、大致有以下几点、1、给丙种师团的步兵大队增编一个步兵炮中队。
2、将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有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人数达1500人的大编制。
旅团炮兵则辖有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同时其工兵、辎重部队也予以扩编,使其总人数达8000人以上。
3、编组了丁种师团,其编制大体与丙种师团同,但无特种兵。
其步兵大队的机枪中队只有四挺重机枪,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日本陆军师团列表(加粗者为常设师团)近卫师团师团名编成编成地(补充地)通称号近卫师团(后改编为近卫第二师团)明治24-12-14东京宫近卫第1师团昭和18-5-14 东京隅近卫第3师团昭和19-7-6 东京范步兵师团师团名编成编成地(补充地)通称号第1师团明治21-5-14东京玉第2师团明治21-5-14仙台勇第3师团明治21-5-14名古屋幸第4师团明治21-5-14大阪淀第5师团明治21-5-14広岛鲤第6师团明治21-5-14熊本明第7师团明治29-5-12旭川熊第8师团明治31-10-1弘前杉第9师团明治31-10-1金沢(泽)武第10师团明治31-10-1姫路铁第11师团明治31-10-1善通寺锦第12师团明治31-10-1小仓剣第13师团明治38-4-1 高田镜第14师团明治38-7-6宇都宫照第15师团昭和13-4-4 豊桥/京都祭第16师团明治38-7-18 京都垣第17师团明治40-11-30 昭和13-4-4 冈山月第18师团明治40-11-13 昭和12-9-9 久留米菊第19师团大正4-12-24罗南虎第20师团大正4-12-24龙山朝第21师团昭和13-4-4 金沢讨第22师团昭和13-4-4 仙台原第23师团昭和13-4-4 熊本旭第24师团昭和14-10-6 熊本山第25师团昭和15-7-10 大阪国第26师团昭和12-9-30 名古屋泉第27师团昭和13-6-21 东京极第28师团昭和15-7-10 东京豊第29师团昭和16-2-25 名古屋雷第30师团昭和18-5-14 平壌豹第31师团昭和18-3-22 甲府烈第32师团昭和14-2-7 东京枫第33师团昭和14-2-7 仙台弓第34师团昭和14-2-7 大阪椿第35师团昭和14-2-7 东京东第36师团昭和14-2-7 弘前雪第37师团昭和14-2-7 熊本冬第38师团昭和14-6-30 名古屋沼第39师团昭和14-6-30 広岛藤第40师团昭和14-6-30 善通寺鲸第41师团昭和14-6-30 宇都宫河第42师团昭和18-5-14 仙台勲第43师团昭和18-5-14 名古屋誉第44师团昭和19-4-4 大阪橘第46师团昭和18-5-14 熊本静第47师团昭和18-5-14 弘前弾第48师团昭和15-11-30 熊本海第49师团昭和19-1-6 京城狼第50师团昭和19-5-3 台北蓬第51师团昭和15-7-10 宇都宫基第52师团昭和15-7-10 金沢柏第53师团昭和16-9-16 京都安第54师团昭和15-7-10 姫路兵第55师团昭和15-7-10 善通寺壮第56师团昭和15-7-10 久留米龙第57师团昭和15-7-10 弘前奥第58师团昭和17-2-2 熊本広第59师团昭和17-2-2 柏衣第60师团昭和17-2-2 佐仓牙第61师团昭和18-3-13 东京鵄第62师团昭和18-5-1 京都石第63师团昭和18-5-1 宇都宫阵第64师团昭和18-5-1 広岛开屋専第66师团昭和19-7-22 台湾敢第68师团昭和17-2-2 大阪桧第69师团昭和17-2-2 弘前胜第70师团昭和17-2-2 広岛枪第71师团昭和17-4-16 旭川命第72师团昭和19-4-4 仙台伝第73师团昭和19-7-6 名古屋怒第77师团昭和19-3-27 旭川稔第79师团昭和20-2-6 罗南奏第81师团昭和19-4-4 宇都宫纳第84师团昭和19-7-6 姫路突第86师团昭和19-4-4 久留米积第88师团昭和20-2-28 旭川要第89师团昭和20-2-28 旭川摧川先第93师团昭和19-7-6 金沢决第94师团昭和19-10-14 大阪威烈第96师团昭和20-2-6 福冈玄第100师团昭和19-6-15 名古屋拠第101师团昭和12-9-1 东京—第102师团昭和19-6-15 熊本抜第103师团昭和19-6-15 熊本骏第104师团昭和13-6-16 大阪凤第105师团昭和19-6-15 広岛勤第106师团昭和13-5-15 熊本—第107师团昭和19-5-16 弘前凪第108师团昭和12-8-26 弘前—第109师团昭和12-8-26昭和19-5-22 金沢胆第110师团昭和13-6-16 姫路鹭寺市第112师团昭和19-7-12 久留米公第114师团昭和12-10-12昭和19-7-10 宇都宫/沟の口将第115师团昭和19-7-10 旭川北第116师团昭和13-5-15 京都岚第117师团昭和19-7-10 柏弘第118师团昭和19-7-10 京都恵第119师团昭和19-10-11 东京宰第120师团昭和19-11-21 善通寺迈进第121师团昭和20-1-16 善通寺栄光第122师团昭和20-1-16 东京舞鹤第123师团昭和20-1-16 名古屋松风第124师团昭和20-1-16 仙台远谋第125师团昭和20-1-16 広岛英机第126师团昭和20-1-16 熊本英断宫英迈第128师团昭和20-1-16 金沢英武第129师团昭和20-4-12 长野振武第130师团昭和20-4-12 京都钟馗第131师团昭和20-2-1 金沢秋水第132师团昭和20-2-1 大阪振起第133师团昭和20-2-1 熊本进撃第134师团昭和20-7-10 桂木斯勾玉第135师团昭和20-7-10 満洲真心第136师团昭和20-7-10 満洲不抜第137师团昭和20-7-10 朝鲜扶翼第138师团昭和20-7-10 満洲不动第139师团昭和20-7-10 満洲不屈第140师团昭和20-2-28 东京护东第142师团昭和20-2-28 仙台护仙屋护古第144师团昭和20-2-28 大阪护阪第145师团昭和20-2-28 広岛护州第146师团昭和20-2-28 熊本护南第147师团昭和20-2-28 旭川护北第148师团昭和20-7-10 満洲富岳第149师团昭和20-7-10 満洲不挠第150师团昭和20-2-28 京城护朝第151师团昭和20-2-28 宇都宫护宇第152师团昭和20-2-28 金沢护沢第153师团昭和20-2-28 京都护京第154师团昭和20-2-28 広岛护路第155师团昭和20-2-28 善通寺护土第156师团昭和20-2-28 久留米护西第157师团昭和20-2-28 弘前护弘壌护鲜第161师团昭和20-4-12 华中震天第201师团昭和20-4-2 东京武蔵第202师团昭和20-4-2 仙台青叶第205师团昭和20-4-2 広岛安芸第206师团昭和20-4-2 熊本阿苏第209师团昭和20-4-2 金沢加越第212师团昭和20-4-2 久留米菊池第214师团昭和20-4-2 宇都宫常盘第216师团昭和20-4-2 京都比睿第221师团昭和20-5-23 长野天龙第222师团昭和20-5-23 弘前八甲第224师团昭和20-5-23 広岛赤穂第225师团昭和20-5-23 大阪金刚第229师团昭和20-5-23 金沢北越第230师团昭和20-5-23 东京総武第231师团昭和20-5-23 広岛大国第234师团昭和20-5-23 东京利根第303师团昭和20-5-23 名古屋高师第308师团昭和20-5-23 弘前岩木第312师团昭和20-5-23 久留米千歳第316师团昭和20-5-23 京都山城第320师团昭和20-5-23 京城宣武第321师团昭和20-5-23 东京矶第322师团昭和20-5-23 仙台磐梯第344师团昭和20-5-23 善通寺剣山第351师团昭和20-5-23 宇都宫赤城第354师团昭和20-5-23 东京武甲第355师团昭和20-5-23 姫路那智空军师团师团名编成编成地(补充地) 通称号第1飞行师团昭和18-1-16 —镝第2飞行师团昭和7-6-6 —鹭第3飞行师团昭和14-9-1 —隼第4飞行师团昭和17-2 —翼第5飞行师团昭和15-12-1 —高第6飞行师团昭和17-11-25 —洋第7飞行师团昭和18-1-29 —袭第8飞行师团昭和19-6-8 —诚第9飞行师团昭和18-12-10 —翔第10飞行师团昭和19-3-8 —天翔第11飞行师团昭和19-7-15 —天鹫第12飞行师团昭和19-7-15 —天风第13飞行师团昭和20-3-7 —隼魁第51航空师团昭和13-6-10 —空第52航空师团昭和20-2-13 —绀第53航空师团昭和20-2-13 —宙第55航空师团昭和19-12-11 —昭第1挺进集団昭和19-11-30 —鸾立川教导航空整备师团昭和19-8 ——下志津教导飞行师团昭和19-8 ——明野教导飞行师团昭和19-8 ——常陆教导飞行师团昭和19-8 ——鉾田教导飞行师团昭和19-8 ——浜松教导飞行师团昭和19-8 ——宇都宫教导飞行师团昭和19-8 ——第20戦闘飞行集団昭和20-7-10 —师第30戦闘飞行集団昭和19-10-13 —威装甲部队师团名编成编成地(补充地) 通称号装甲第1师团昭和17-6-24 福冈拓装甲第2师团昭和17-6-24 大阪撃装甲第3师团昭和17-6-24 津田沼泷装甲第4师团昭和17-7-6 津田沼纲防空部队师团名编成编成地(补充地) 通称号防空第1师团昭和16-11 东京晴防空第2师团昭和19-8 名古屋逐防空第3师团昭和16-11 大阪炸防空第4师团昭和16-11 小仓彗独立混成旅团旅团名编成时期编成地(补充地) 通称号独立混成第1旅団昭和9-3-17 东京岛独立混成第2旅団昭和13-3-12 大阪响独立混成第3旅団昭和13-2-10 仙台造独立混成第4旅団昭和13-2-10 京都石独立混成第5旅団昭和13-3-23 宇都宫桐独立混成第7旅団昭和14-1-14 旭川北独立混成第8旅団昭和14-1-14 东京春独立混成第9旅団昭和14-1-14 东京谷独立混成第10旅団昭和14-1-14 东京衣独立混成第11旅団昭和9-10-15/ 広岛-善通寺矛独立混成第12旅団昭和14-1-14 善通寺望独立混成第13旅団昭和14-1-14 熊本倭独立混成第14旅団昭和14-1-14 姫路桧独立混成第15旅団昭和14-7-2 宇都宫阵独立混成第16旅団昭和14-11-7 弘前胜独立混成第17旅団昭和14-11-7 东京峰独立混成第18旅団昭和14-11-7 熊本広独立混成第19旅団昭和15-11-30 久留米潮独立混成第20旅団昭和15-11-30 善通寺枪独立混成第21旅団昭和16-6-26 大阪西独立混成第22旅団昭和17-11-27 东京节独立混成第23旅団昭和18-1-18 台湾纯独立混成第24旅団昭和18-11-16 仙台巌独立混成第25旅団昭和18-11-16 大阪盘独立混成第26旅団昭和18-11-16 弘前岳独立混成第27旅団昭和18-11-16 広岛雄独立混成第28旅団昭和18-11-16 弘前敬独立混成第29旅団昭和18-11-16 京都体独立混成第31旅団昭和18-11-16 熊本抜独立混成第32旅団昭和18-11-16 熊本骏独立混成第33旅団昭和18-11-16 京都/善通寺勤独立混成第34旅団昭和18-11-16 东京育独立混成第35旅団昭和19-2-10 东京教17个常设师团的结局1、近卫师团近卫师团太平洋战争中在印尼的Sumatra岛扫荡,并担任当地的警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