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建筑

合集下载

陵墓建筑(图)

陵墓建筑(图)

陵墓建筑(图)88122009-08-22 16:03:09.0陵墓建筑(图)建筑,陵墓2277文化茶舍/enpproperty-->清朝康熙皇帝陵墓(景陵)中国古代对于人的生和死是同等重视的。

所谓“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荀子·礼论》)。

所以在君、亲去世以后,大都厚葬并以时祭享,世代相传,纳入礼制,演为习俗。

逐渐形成了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类型——陵墓。

陵墓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

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埋葬他的遗物及其代用品、殉葬品。

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古代中国阶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同身份的死者墓葬的名称和形制有严格的规定。

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

陵墓的地下部分起源要早于地上。

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的情况。

新石器时代大部分墓葬都是矩形的土坑竖穴,在公共墓地中排列有序。

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圹内出现了垒筑的木椁。

竖穴土圹加木椁,从此作为一种墓葬方式沿用下来。

不同身份等级的墓葬,其平面格式、规模、木椁的层数和样式,均有悬殊的差别。

河南安阳市侯家庄1001号墓是商代王陵。

墓口作 字形,向4个方向伸出斜坡状墓道,总面积约713平方米,深达10.5米。

柏木椁室高约3米,板壁雕刻花纹并涂红色,镶嵌野猪牙片,表现了强烈的审美要求。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1号墓,可能是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的广阳顷王墓。

墓圹矩形,面积418平方米。

圹内用木材围出甬道、两重回廊、前室、后室等仿照地面建筑的布置。

最有特色的作法是用长0.9米、宽、厚各约0.1米的黄心柏木垛成的厚隔墙,将内外回廊隔开,称“黄肠题凑”。

战国晚期,关中及中原地区中小型墓葬出现了横穴式土洞墓,就是在挖掘了竖直向下的墓道之后,再横向掏挖土洞作墓圹。

西汉中期,普遍在横穴中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其形制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

中国建筑史第四讲-陵墓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四讲-陵墓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四讲
陵 墓 建 筑
第一节、 第一节、夏商周春秋战国墓葬
在古人的观念中,活人居住的建筑称为“阳宅” 在古人的观念中,活人居住的建筑称为“ 阳宅” , 死人的墓地建筑称为“阴宅” 死人的墓地建筑称为“阴宅”。
从夏至西周, 王公贵族们死后均葬入土坑墓, 从夏至西周 , 王公贵族们死后均葬入土坑墓 , 即在地面 挖出深深的土坑, 有矩形、 方形、 亚字形等。 挖出深深的土坑 , 有矩形 、 方形 、 亚字形等 。 土坑底用 巨木以井干方式建成棺椁, 土坑底和地面间由坡道—— 巨木以井干方式建成棺椁 , 土坑底和地面间由坡道 羡道相连, 棺椁至地面间以夯土填充。地面上不起封土、 羡道相连 , 棺椁至地面间以夯土填充 。 地面上不起封土 、 不立碑.只建有祭祀用的享堂。 不立碑.只建有祭祀用的享堂。 春秋战国时期, 夯土高台的发展影响到了陵墓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 , 夯土高台的发展影响到了陵墓的形制 。 此时的陵墓开始立碑、 起封土, 追求高大明显, 此时的陵墓开始立碑 、 起封土 , 追求高大明显 , 并在墓 地上起数层高的夯土台, 台上建享堂。 地上起数层高的夯土台 , 台上建享堂 。 传说孔子不忍其 先人的墓地无法辨识。 遂起封土以进行标记, 先人的墓地无法辨识 。 遂起封土以进行标记 , 后人于是 纷纷效而仿之。 纷纷效而仿之。
裕陵二柱门及方城明楼
四、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葬有雍正、嘉庆、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葬有雍正、 嘉庆、 道 光绪及其后妃。主陵为雍正的泰陵。 光、光绪及其后妃。主陵为雍正的泰陵。
影片观摩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明清皇陵 明清皇陵》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 明清皇陵》 45min
第四讲完
第五节 明清陵墓
明清帝陵继承了前代帝陵以神道为引导空间的做法, 明清帝陵继承了前代帝陵以神道为引导空间的做法, 并将唐代的以山为陵与宋代地宫上做方锥形夯土陵 台相结合,形成新的制度。 台相结合,形成新的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4—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4—陵墓建筑

定陵出土的皇帝金冠
定陵出土的皇后凤冠
现存著名帝陵
名称
秦始 皇陵
主人 秦始皇
位置 陕西临潼县
汉茂 陵
汉武帝
陕西兴平县
唐乾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 陕西乾县梁山

天的合葬墓
长陵、献陵、景陵、 明十 裕陵、茂陵、泰陵、 北京市昌平县 三陵 康陵、永陵、昭陵、 天寿山下
定陵、庆陵、德陵、 思陵
清东 顺治、康熙、乾隆、
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西汉中期以后,随葬品中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
的陶制明器,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模仿的“俑”,一 是实际的用品。
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更多。 宋至明代,随葬品以实用物品和珍宝为主,包括陶 瓷器、金银器和玉器等。
秦始皇兵马俑 马王堆汉墓:木俑
茂陵博物馆展出的西汉铜鎏金马
金缕玉衣
土穴墓:在原始社会早期,墓葬的形式很 简单,只是在地下挖一个小而浅的墓坑,仅能 容纳尸体,既无棺椁,也无墓室,尸体也无特 殊东西加以包裹。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贫 富开始分化,埋葬方式有了发展,墓坑除了土 壁之外,又加用了木板围护。
如山东泰安大汶口氏族墓葬的坑内四壁用 天然木料垒砌,上面用天然木材铺盖。与后来 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木椁还有很大的距离, 但已经开始向墓室建筑迈进了。
(2)陵园建筑
帝王陵墓除了它的主要标志封土之外,在它 们的陵前还有一大片建筑园林和石像生仪仗队。 所以陵园范围极大,陵墓建筑也很多,其中地面 建筑主要有以下3个部分:祭祀建筑区 、神道 、 护陵监 。
祭祀建筑区:为陵园主要部分,供祭祀之用。建在墓冢前 方,为一封闭的方形庭院,主要建筑物是寝殿和享堂。寝 殿是供死者灵魂起居生活的建筑,内设墓主生前用具。享 堂,是祭祀死者的场所。帝王陵的祭祀建筑多称为享殿、 献殿、祭殿。主殿周围还有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 房等。祭祀建筑往往用围墙围绕起来成为一个区域,宛如 宫内的建筑群一般。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01 建筑结构
03 建筑特色 05 典型陵墓
目录
02 历代皇陵 04 建筑形式
基本信息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 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 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 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 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典型陵墓
秦始皇陵
明清皇陵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 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风水观念 祭祀特征
宗教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 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1.宏伟壮丽: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呈现出宏伟壮丽的规模和雄伟庄重的风格。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认为陵墓是永久的象征,必须体现出他们的权威和地位。

陵墓建筑常常由大规模的石墓、宫殿、墓道和祭祀建筑组成,整体气势恢弘,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2.地形选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选址非常讲究,通常选在地势高而水势旺盛的地方。

这种选址可以增加陵墓的气势和威严,同时也可以使墓地保持湿润,符合古人对“山水气”的追求。

地形选址的重要性体现在明代十三陵,它们都选址于北京西北的紫金山脉中,地势高大而壮丽。

3.器物陪葬: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陪葬大量的器物,这些器物包括陶瓷、玉器、铜器、翠玉等。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相信,陵墓中的陪葬器物可以为他们在阴间提供享受。

这些器物不仅代表了社会的物质繁荣,也体现出古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4.墓室布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墓室布局讲究均衡和对称。

一般来说,陵墓的墓室分为前室、后室和侧室。

前室通常用于举行祭祀仪式和迎接来访者,后室则是主要的墓葬空间。

两侧的侧室则常常作为陪葬墓室,用于安放陪葬品。

5.墓道设计: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有一条向下的墓道,用于连接地面和墓室。

这个墓道被认为是通往阴间的通道,也是死者与世界的接触点。

墓道的设计非常讲究,一般会有石门、石阶和石道,以保护陵墓的神秘性和尊贵性。

6.装饰和雕刻: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常常进行装饰和雕刻,以彰显建筑的尊贵和富丽。

陵墓的大门、石墙和墓碑上常常会雕刻龙、凤、琉璃、云纹等吉祥图案,象征着皇室的权威和繁荣。

这些装饰和雕刻不仅体现出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也反映出古代帝王和贵族的身份和地位。

总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科技水平。

它们不仅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墓葬,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外建筑史第11学时 中国陵墓建筑

中外建筑史第11学时 中国陵墓建筑

3. 古代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演化
帝王墓穴及棺椁在汉初以前,多为石质。 西汉主要用特殊木材修造地宫,称“黄肠题凑”。 东汉以后,棺椁都用木质制作;地宫,除唐朝是直接在开凿的山洞中就地 营造外,都是用砖石发券垒建。 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筑大型墓室。
4. 帝王陵墓的地面建筑
石牌坊
第11学时:中国陵墓建筑
一、陵墓建筑发展概况 1.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和陵墓类型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差异,不同民族的观念 和传统习俗的差异,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陵墓类型:陵墓是安放故人遗体,祭奠故人的场所总称。若分开来讲,陵 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是地下部分。因此陵墓可分为:无陵无墓、有陵无墓、 有陵有墓三类。
2. 陵墓建筑的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常见的墓葬形式是土坑竖穴墓,是由地面垂直下挖而成。 殷商时期,墓葬中开始出现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是武官村大墓和安阳市小屯妇好墓。
武官村大墓
小屯妇好墓
周代陵墓,地面之下的棺椁有等级规定:天子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二重。 而且地面开始出现封土。
明十三陵神路是由石 牌坊、大红门、碑楼、石 像生、龙凤门等组成的。
泰陵是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 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坐落在永宁山下。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 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
唐乾陵因山为陵的目的是以山的 高大雄伟气势和永恒来衬托皇帝的权 力至上和永垂不朽。
北宋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 祯的寝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境内,嵩山北麓 与洛河间丘陵和平地上。陵区以芝田镇为中 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永昭陵 规模庞大,建筑雄伟, 虽历经千年风雨,饱 受战乱抢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 气势。整个陵园遵从封建的风水地形堪舆学 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穹窿,西 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 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 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 ” 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

陵墓建筑


二、陵墓分类------封土(地上):
• 1.方上 是早期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它在墓坑 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 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 故名曰“方上”。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都是 这种类型的坟头。
2、因山为陵
• 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 墓的坟头。利用山岳雄伟 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 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 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 • 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 山的14个山头上,尤其是 海拔1188m的九峻山的李世 民昭陵 • 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 武则天的乾陵最为雄伟, 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 相比。
诸 侯
贵 族
一、陵墓建筑的形制演变
3.两汉时期---陵体为人工夯筑帝陵都起方形锥体 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墓前 设石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等。 4、南北朝时期---提倡薄葬,帝陵规模与汉代贵族 差不多,不设享堂。 5、唐代—因山为陵,上下宫制,上庙下寝,神道 加长、石像生增多。 6、宋-----集中布置,便于保护,帝后分葬,各起 陵台,五音姓利(陵墓规模小,陵台低,排水 不利,缺乏气势,但诸陵集中,便于保护。 )。 7、明清----(传统)因山为陵,陵区集中,遍植 松柏;(创新)陵体和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 形成多进院落,突出了祭拜仪式的重要性。陵 体形制为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司 马 神 道
以 山 为 双 阙
石柱
石 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பைடு நூலகம்离不 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 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三 )明十三陵 (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明初,营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凤阳皇陵,已形成定制。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 本遵循孝陵形制。 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 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 成为整个陵区的入口。 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 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形, 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让学生掌握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3. 让学生了解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3.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

三、教学难点:1.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

2.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的教材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教师讲解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起源和演变。

3. 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教师讲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征和风格,引导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独特之处。

4.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教师讲解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如秦始皇陵、汉阳陵、明十三陵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查阅资料了解其他著名的陵墓建筑,绘制陵墓建筑的平面图等。

7. 板书设计:陵墓建筑教案1. 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主要特征和风格3. 我国著名的陵墓建筑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陵墓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思考如何将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传承给后代。

2. 学生展示:每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3.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陵墓建筑的知识。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行评价:同行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学考核:教师通过考试或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学生对陵墓建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中国古建筑主要类型

中国古建筑主要类型
中国古建筑的类型非常丰富,主要类型包括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等。

1.宫殿建筑:宫殿是帝王居住的场所,因此规模巨大,气势雄伟。

在建筑布
局上,按照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2.陵墓建筑:陵墓建筑大多依据自然地形靠山而建,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
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且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阀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有松柏苍翠,显示已逝帝王威严的同时增添一份肃穆气氛。

3.寺庙建筑:由于其特定的宗教信仰背景,一般都是呈现和谐、寂静、神秘
等特点,寺庙多建于都市或者是名山,是为了营造出美妙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人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亲近宗教信仰。

4.民居建筑:北京的四合院是民居建筑的代表,四合院的“四”字,表示东
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

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

建筑布局,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的种类繁多,每一种类型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第二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第二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西周以前,帝王墓葬多为木椁大墓, 地面不封不树。
❖秦始皇开创了陵寝制度,使丧葬文 化向祭祀文化转移
陵墓建筑组成部分
❖ 由陵、寝、神道及两旁石刻群和其它陵 园建筑
❖ 地下的称“地宫”,为木椁墓室 ❖ 棺椁、封土等级:天子棺椁七重,诸候
五重,大夫三重,士人一棺一椁 ❖ 中国陵墓建筑地面上有神道、翁仲、石
❖ 第三列是石碑。南朝神道石刻是中国石 雕艺术的奇葩
❖——隋、唐皇陵建制上改为“以山 为陵”,开凿地宫,修建陵园,陵 园营造有内、外两重城唐皇陵规制 不但规模宏大,且陪葬的礼制也达 到鼎盛。唐皇陵神道石刻,陵陵俱 有,形成了帝王陵墓建筑规制。
❖ ——五代十国时期,陵墓建筑显出小而 精确又不失皇陵规制。
兽及诸殿堂
清东陵平面图
明孝陵平面图
明长陵平面图
(二)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形制
❖ 历代陵墓建筑形式 1.方上
2.依山为陵
3.宝城宝顶
秦始皇陵模拟沙盘图
秦始皇陵施工情景设想图
秦始皇九层之台的陵上享堂复原图
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
开依山为陵先河的唐昭陵
唐昭陵
(三)中国古代陵园建筑布局
❖ ——宋代陵墓形制恢复方上形式,并发 展为筑园形砖城,在城内填土使之成一 园顶曰“宝顶”,城上设垛口女儿墙成 “宝城”。北宋皇陵的最显著特点是统 一化和规范化,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艺 术的成熟时期。
江 苏 江 宁 南 唐 李 煜 墓 内 景
李 璟 墓 的 地 宫
❖——辽金时期在陵墓建筑,陵墓建 筑颇具有民族特色。陵前建正方形 享殿,前置月台,两侧出回廊成院 落。
❖——元代皇帝因实行秘密埋葬,不 建地上陵墓,采用马踏葬坑埋土为 墓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汉武帝刘彻茂陵
• 位于西安市北约40千米处、渭北高原上的南 位镇茂陵村。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 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 为“中国的金字塔”。汉武帝(前140~前87) 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兴建茂陵,工程耗时 长达53年之久。陵园呈方形,分为内外两城, 四周环以围墙。茂陵的四周遍布嫔妃、宫女、 功臣贵戚的陪葬墓,至今尚存封冢墓20多座。 现在茂陵建立有茂陵博物馆。
第三部分:护陵监
• 是保护陵墓人员的住所。
司 马 神 道
以 山 为 双 阙
石柱
石 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都离不 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 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
墓前石辟邪
河 南 巩 县 宋 陵 神 道 石 刻
我国历代主要帝王陵墓:
汉帝陵
• 西汉11陵:西安北郊渭北咸阳原9陵自西至
东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
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
高祖长陵、景帝阳陵;西安东郊霸陵原:文
帝霸陵;西安南郊杜陵原:宣帝杜陵 • 东汉12陵:11陵或在洛阳故城的东南或西北 (光武帝原陵—今河南孟津);献帝禅陵— 山阳(今河南焦作)外
陵园建筑: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第二部分:墓道
第三部分:护陵监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 祭殿:为主殿,也叫享殿,明代称祾恩殿, 清代称隆恩殿 • 配殿 • 廊庑建筑 • 焚帛炉 • 祭坛
第二部分:墓道
• 也称神道,即通向墓穴的道路,又称御路、甬 路。
• 望柱(华表) • 石像生:祥瑞—獬豸、甪端(lù duān)、麒麟、 朱雀、骆驼、象、马等; 祛邪—辟邪、狮、虎、羊等 • 阙、坊、门等
唐帝陵
• 唐代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
合葬乾陵),除昭宗李晔和陵和哀帝李祝
温陵分别在河南渑池和山东菏泽外,其余
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陕西省乾县、礼泉、
泾阳、三原、富平、蒲城6县,东西绵延 100余公里。几乎与渭水汉九陵成平行一线。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乾陵
• 位于乾县城北门外6千米的梁山上,是唐高
3.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 所的总称。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 两部分组成。
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遗物和随 葬品等,多仿死者生前的居住状况。
地面建筑部分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地下幽宫
• 1、先秦至秦汉时期:“黄肠题凑”;
• 2、东汉以后:砖石代替木材; • 3、明清:“前朝后寝”、地下宫殿。
古代陵墓中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 土
方 上
以山为陵
• 指的是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墓的一种形式, 即是直接在山体上开凿墓室或是陵墓依山 而建
乾 陵
宝城宝顶
• 宝城宝顶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 一种形制,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 (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 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 宝顶。
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建于684年,
因处于长安西北方、八卦中的乾位而称乾
陵。陵园原有内、外两重城墙,总面积270
万㎡。乾陵陵园东南隅分布有17座陪葬墓,
已出土唐三彩等珍贵文物4000余件、唐墓
壁画1200多㎡、石雕线刻画近300㎡。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为了推崇皇权,朱元璋恢 复了预造寿陵的制度,并且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这 些改革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陵墓形制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形,以 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侵润墓穴。所以,这一时期 非常讲究棺椁的密封和防腐措施,墓中的尸体一般都保存地比较好。其次, 陵园建筑取消了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展了谒拜祭奠的上宫建筑。相应的取 消了陵寝中留居宫女以侍奉亡灵起居的制度。 随着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明代陵园建筑的艺术风格比较以前历代 都有较大的突破,形成了由南向北、排列有序的相对集中的木结构建筑群。 这是明清陵寝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的明代诸皇帝的 陵墓区大都集中在北京的天寿山,统称为“明十三陵”。
秦代
汉代 唐代
秦始皇陵
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唐高宗李治乾陵
宋代
元代 明代
北宋帝陵,西夏三陵,清东5陵,清西4陵
秦始皇陵
• 位置: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 麓(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西安市以 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
• 陵墓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 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 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 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 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
明太祖孝陵
黄肠题凑
• “黄肠”,即柏木黄心。
• “题凑”是一种葬式,指木枋的头一律内向排列。
• “黄肠题凑”指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
形结构,即幕墙
陵墓木椁示意图
永 泰 公 主 墓
定 陵 地 宫
地上陵园
• 春秋以前:不封不树;
• 战国秦汉时期:方锥体、黄土夯筑; • 唐:以山为陵 • 明清:宝城宝顶
陵墓建筑知识
一、概说 1.基本概念: 坟、墓 :古时墓葬有隆起封土的叫坟,与 地面齐平的叫 墓。后来统称为墓。 冢:高大的坟墓。 丘:王公等人的墓。 封:诸臣的墓称为“封”,后也指“坟”。 山陵: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
2.丧葬方式: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民族 的观念与传统习俗的差异,故在我国历史 上形成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 葬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