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概论教案

中西文化概论教案
中西文化概论教案

课题: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1、掌握文化的概念

2、了解文化的分类与特征

3、明确学习中西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重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分类与特征

难点:文化的内涵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什么是文化?

2、什么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3、结合实际谈学习中西文化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的分类与特征

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

四、学习中西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第二章中西文化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目的要求:了解中西文化的起源和条件以及植根的基础

重点:中西文化的起源和条件以及植根的基础

难点:中西方文化发展的“元”点差异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中国文化是封闭性文化吗?

2、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西方文化的形成条件与中国文化有何不同?

教学内容:

第二章中西文化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一、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二、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三、中国文化以来的社会政治结构

四、西方文化的起源和产生的条件

课题:第三章中西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先秦: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期

第二节秦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目的要求:了解先秦、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重点:理解中国原始的精神文化,把握秦汉时代宏阔的文化精神

难点:神本文化逐渐向人本的过渡的内在理路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如何理解“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2、如何理解秦汉文化的精神?

教学内容:

第三章中西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先秦: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期

一、上古: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发端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到人本

三、春秋战国:从礼崩乐坏到百家兴起

第二节秦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一、文化的统一与思想的统一

二、儒学独尊于经学兴起

三、宏阔的文化精神

课题:第三章中西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魏晋六朝: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期

第四节唐宋元: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期

目的要求:掌握这两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特点

重点:魏晋时期儒、玄、道、佛的冲突与整合;唐代中国文化的辐射难点:理解魏晋、唐的援佛入儒以及宋代新儒家的发展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为什么说隋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隆盛时代?

教学内容:

第三章中西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魏晋六朝: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期

一、玄学的兴起

二、多远激荡

三、胡汉文化的碰撞

第四节唐宋元: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期

一、兼容并蓄,气势恢宏的隋唐文化

二、理学建构,雅俗并进的两宋文化

三、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交融

课题:第三章中西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明清: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弱期

第六节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流变

目的要求:1、掌握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趋势

2、了解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流变

重点:理解为什么在明清时期进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弱期?

掌握古希腊文化的卓越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为什么明清时期进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弱期?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古希腊文化有哪些卓越成就?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三章中西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明清: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弱期

一、严酷的文化专制

二、启蒙思想与批判

三、传统文化的总结

四、中西文化冲突

第六节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流变

一、西方古典文化

二、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四、近代启蒙文化

五、现代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文化

课题:第四章中西哲学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主干及其基本思想

第二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目的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

重点:了解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佛学、宋明理学的基本思想;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境界

难点: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境界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境界是怎样的?儒、道、释三家各有何特征?

2、何谓宋明理学?其哲学思想有何特点?

3、试析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范畴:“道”、“易”、“诚”、“仁”、“太极”。

教学内容:

第四章中西哲学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主干及其基本思想

一、原始儒家及其基本思想

二、原始道家及其基本思想

三、中国佛学及其基本思想

四、宋明理学及其基本思想

第二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一、重人伦的主体性特征

二、重整体的辩证思维特征

三、重审美的人生境界特征

课题:第四章中西哲学

第三节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第四节西方哲学概况及对文化的影响

目的要求:掌握中西方哲学概况及对文化的影响

重点: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根本区别及对文化的影响难点: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根本区别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教学内容:

第四章中西哲学

第三节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一、辩证和谐

二、直觉体悟

三、知行合体

第四节西方哲学概况及对文化的影响

一、西方哲学概况

二、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

三、西方哲学影响下的行为特征

课题:第五章中西宗教

目的要求:了解中西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以及对文化的影响

重点: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传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难点: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异同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道教是怎样形成的?它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

2、有人说儒家也是一种宗教,谈谈你的认识。

3、如何从佛教传入中国这一事件理解多种文明交流的必要性?

4、基督教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教学内容:

第五章中西宗教

一、道教及其与多元文化的融合

二、佛教的传入及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三、伊斯兰教与基督教

课题:第六章中西教育

目的要求:1、掌握中国古代教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西方教育的发展观

重点:中西教育比较及对文化的影响

难点:教育的文化内核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

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

3、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与传统教育观有什么联系?

4、中西方教育思想有什么不同?

教学内容:

第六章中西教育

一、中国古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教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西方教育的发展与教育观

课题:第七章中西科学技术

目的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不足及原因

2、了解西方的科技成果及原因

重点:中国为什么在近代会远远落在西方科学的后面?难点:中国科学近代落后的“文化必然性”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如何理解近代科学的基础?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

3、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

4、中国为什么在近代会远远落在西方科学的后面?

教学内容:

第七章中西科学技术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辉煌成就

二、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严重不足及原因

四、西方科技的成果及原因

课题:第八章中西文学

目的要求:了解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学的成就及特点,理解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更深刻了解不同的文化特色

重点:1、了解文学史是如何体现民族性格、信仰、精神、品德的

2、了解中西方文学在特点上的区别

难点:文学史的社会历史、思想渊源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文以载道”的内涵及其影响是什么?

2、文学史如何体现民族性格、信仰、精神、品德的?

3、中国古代文学史如何体现民族特征的?

4、中西方文学在特点上有何区别?

教学内容:

第八章中西文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特征及文化积淀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地位

四、西方文学的发展及特征

课题:第九章中西艺术

目的要求:了解中西艺术的文化内涵及总体风格重点:中西艺术的文化内涵及总体风格

难点:中西艺术的异同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书法为什么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2、为什么说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3、试论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4、中西艺术总体风格有什么明显不同?

教学内容:

第九章中西艺术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

二、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内涵

三、西方古代艺术

课题:第十章中西民俗

目的要求:通过观风俗来了解历史文化传统,了解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重点:从民俗看社会文化观念

难点:民俗“不俗”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中国服饰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发展历程?体现着怎样的社会文化观念?

2、分别说明中国人的饮食、居住习俗中表现出来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3、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每个节日有着怎样的习俗?

教学内容:

第十章中西民俗

一、中国服饰民俗

二、中国饮食习俗

三、中国居住民俗

四、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五、西方民俗

课题:第十一章中西文化的特点与基本精神

目的要求:掌握中西文化的特点与基本精神,树立在发展道路上兼顾世界化、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理念,在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保持并发扬

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重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中西文化的基本特点的不同

难点: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与“多”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尚和求稳”的民族性格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浅析“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

3、如何理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含义?

4、中西文化的基本特点有什么不同?

教学内容:

第十一章中西文化的特点与基本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四、西方文化的特点与基本精神

课题:第十二章中国文化在近代的转型及发展

目的要求:1、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2、了解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方向以及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重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理解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难点:文化的“变”与“不变”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鸦片战争的失败与中国历史上的“亡国”在文化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2、对中国文化来讲,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哪个意义更大?

3、如何理解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什么是社会主义新文化?

教学内容:

第十二章中国文化在近代的转型及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二、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方向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课题:第十三章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

目的要求:1、掌握近、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2、比较中西文化部分差异现象

重点:近、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区别;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难点:中西方文化的“交”与“流”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简述外国传教士对中西文化交流所起到的作用。

2、近、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各有什么特点?有何区别?

3、中西(以美国为代表)方在时间观念上有何差别?

4、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

第十三章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

一、中西文化的交流

二、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2019尔雅答案

**************************************************************************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 1 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D ?A、白话诗 ?B、古体诗 ?C、现代诗 ?D、格律诗 2 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C ?A、改革开放时期 ?B、新生活运动时期 ?C、文革时期 ?D、五四时期 3

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是()。B ?A、 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 ?B、 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 ?C、 好恶的原始冲动是可以被控制的 ?D、 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 4

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错误 5 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错误 审美递增递减律(二) 1 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D ?A、精英 ?B、个人 ?C、特定人群 ?D、大众 2 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C ?A、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 ?B、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 ?C、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

?D、审美是可以改变的 3 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B ?A、蕴含的意义 ?B、接触的频率 ?C、他人的喜好 ?D、事物的外表 4 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正确 5 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错误 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 1 《易经》运用要结合数与()。B ?A、道

中西文化心得体会

姓名:陈楠班级:临床医学13级1班学号:1304505113 指导老师:周咏梅 《中西文化差异》课程心得体会 光阴似箭,一个学期的时光飞逝而过,在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中西文化差异》课程,从中我受益匪浅,特别就是我们的任课老师—周老师,她对我影响极其大。周老师在课堂上常常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质华,每天都要坚持阅读书籍,在书房呆上半小时,日积月累,肯定会收获不少。您还说当我们学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能够从一些专业的角度去进行总结,而不就是只单单停留在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以,在这门《中西文化差异》课程结束后,我也要回过头去,望望自己走过的路,都留下怎样的脚印。我的《中西文化差异》课程学习心得总体将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学习心得收获,第二部分就是我的学习感受体会,第三部分则就是我对自己的反思以及将来的希望。 首先,老师以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以及生动新颖的教学方式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一定程度地提高了我们的现场讲解能力。因为老师会给我们每一位学生在她上课的前半小时讲解有关中西文化的内容。这样不仅让我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更加深刻,而且潜移默化地锻炼我们的讲解能力。即使每个小组讲的的内容不同,老师都会有话题讲。可见,老师的学识渊博,渐渐地她成了我学习的偶像与榜样。 接着,我认为《中西文化概论》这本书以及这门课程所要教会我们的不仅仅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它更让我们瞧到中西方文化中所

各自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中方文化的根源就是儒释道。一儒家以仁为核心。积极的一面就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另一面就是追求集体的与谐,对个人的人性进行了约束。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西方文化的根源就是希腊理性,犹太基督教以及文艺复兴。西方的文化强调了物质思维,强调了理性思维,强调了个人的权利与人性的解放。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各国的交流不断加强,做为一个具有全球化视角的人必须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理解,融汇。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解,理解中西方文化有利于扫除交流的障碍,有利于顺畅的交流。有利于善良的人更好的,更短时间的了解理解对方。文化差异的体系就是中西方文化梗概,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中方文化强调集体意识,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一种深层次的平衡,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自我意识,求个性,求理性,强调绝对的个人自由。中方的建筑文化注重整体美,讲究曲柔,追求写意,追求空间的封闭性,注重与谐之美,追求天然之趣。西方建筑文化注重个性美,讲究刚直,追求写实,追求倾向于开放性,注重对抗之美,追求人工之美。中方讲究美性,味感。西方注重理性,讲究营养。中方礼仪以礼服人,以谦为尚,以与为贵,亲情至上。西方随意地打礼貌的招呼,忌问隐私,礼貌又加,讲求效率,女士优先,重视小费。中方欢乐文化的心理期盼就是分享喜悦,西方就是发泄个人情绪、张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代码:EE3007 计划学时:34 学分: 2 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英语专业学生 课程负责人:梁洁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中西文化比较是英语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讲授中西文化理论,文化基本模式,基本因素,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基本原理,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文化冲突案例分析。通过对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克服文化障碍,以减缓可能碰到的文化冲击,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自己,包容他人。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英语理解能力——通过文化对比课程教学,使学生熟悉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英语理解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熟悉文化差异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接受和适应不同的文化差异,并使之为自己的社会实践服务。 三、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 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文化素养——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应能够认识中、西文化的基本异同点,以及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鉴赏能力——通过对课程学习,使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促使学生对不同文化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审美热情,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创新和开拓精神——学生学习课程后,对各类交际形式有所认识;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交流;预料和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他们将会寻求更好、更恰当的交际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和开拓的精神。 四、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有关文化的定义,特性和作用,以及价值观对比。 本课程的难点首先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很难操作。由于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外国人,很难有机会直接观察跨文化交际现象,更难直接参与。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与主要内容 本课程共九个单元。每单元大概四课时,共34课。主要学习方法包括:典型实例分析,学Presentation展示,角色扮演,PPT演练,英汉双向练习等。 第一单元为绪论,总体介绍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着重介绍跨文化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称呼、话题选择、拜访礼仪、赞语与赞语应答等。练习注重训练学生的日常交际的模式化习得。 第四单元介绍语言交际,着得讲解词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思维模式。通过大量的实例,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生动有趣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把文化深层结构引入学生的视野。 第五单元介绍非语言交际,主要概述非语言交际的三大内容:时间观念、空间的使用与身势语,用大量事例充分展示了非常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规则。 第六单元介绍跨性别文化交际,介绍中外男女性别意识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如谈话风

2017尔雅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20) 35' 44'' 题量: 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7-12-15 23:59 一、单选题 1 《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 ?A、 天地 ? ?B、 阴阳 ? ?C、 男女 ? ?D、 日月 ? 我的答案:D 2

从气候角度来说,中原一带的肥厚土壤主要是受到()的影响。 ?A、 太平洋暖湿气流 ? ?B、 副热带高压带 ? ?C、 西伯利亚冷气流 ? ?D、 温带季风 ? 我的答案:C 3 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 ?A、 笛卡尔 ? ?B、 霍布斯

? ?C、 洛克 ? ?D、 斯宾诺莎 ? 我的答案:C 4 西方产生了帮主制主要是为了约束太强的()。 ?A、 理性主义 ? ?B、 唯物思想 ? ?C、 专制心态 ? ?D、 共和意识 ? 我的答案:C

5 乔姆斯基认为,所有的句子具有()。 ?A、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 ?B、 表义结构和表形结构 ? ?C、 文化结构和环境结构 ? ?D、 主观结构和客观结构 ? 我的答案:A 6 第一次农业革命开始于()。 ?A、 第二冰期结束 ? ?B、

第三冰期结束 ? ?C、 第四冰期结束 ? ?D、 第五冰期结束 ? 我的答案:C 7 地球上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地带位于()之间。 ?A、 北纬30°-40° ? ?B、 南纬30°-40° ? ?C、 北纬40°-50° ? ?D、 南纬40°-50° ?

我的答案:A 8 索绪尔的()主要强调的是从静态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变化。 ?A、 历时语言学 ? ?B、 短暂语言学 ? ?C、 共时语言学 ? ?D、 纵向语言学 ? 我的答案:C 9 关于阴谋诡计,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不存在大量阴谋诡计的现象 ?

中西文化概论专科期末考试题库

13、以下不属于古典文学作品的是( )。 A、《伊利亚特》 B、《堂吉诃德》 C、《埃涅阿斯纪》 D、《俄狄浦斯王》 15、被黑格尔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多才最渊博的科学天才之一”的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奥古斯丁 14、被誉为哲学之父的()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观察明确地表达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观念:万物的本原是水。 A、阿那克西曼德 B、毕达哥拉斯 C、泰勒斯 D、赫拉克利特 19、西方小说《巨人传》的作者( ) A、塞万提斯 B、薄伽丘 C、福克勒斯 D、拉伯雷 20、以下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主要包括城市、宫殿、坛庙、陵墓、民居、园林、寺塔、道观、石窟等。 填空题部分: 1、佛教在发展和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南传和北传两大系。 2、中国文化最主要的宗教为佛教和__ 道教_____,西方文化的核心宗教为___基督教____。 3、.“___关学_____”与二程的“___洛学_____”被统称为“道学”。 5、代表着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的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和麦积山。 7、汉代的书法已成为一门自觉的艺术。汉代主要通行小篆、草书、隶书。 8、19世纪的音乐形式中,歌剧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分为德国、__法国______、__意大利_______。 9、前不见古人,__后不见来者________,念天地之悠悠,___独怆然而涕下_________。 10、西方17世纪文学的代表有巴洛克文学、_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______、___法国古典主义文学____。 2、基督教起源于__犹太____教,以___耶稣基督_____的来临为标志。 3、历史上的“三王”是指禹、___商汤______、__周武王_______。 5、 6 和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7、民歌的种类包含号子、山歌、小调。 8、浪漫主义时期,现代钢琴最终走向成熟并成为作曲家们最为钟爱的乐器,它以钢琴诗人___肖邦_____和钢琴怪杰__李斯特______的出现为标志。 9、元曲四大爱情剧王实甫、_ 关汉卿____、郑光祖_白仆_____。 10、荷马史诗_伊利亚特______以描写__阿喀琉斯_____的三次愤怒为叙事主脉,把十年的曲 折故事凝入最后51天。 3、在庄子看来,一个人能做到“无待”与“无己”,就能获得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与逍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标准答案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 盖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而思 维方式因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象背后的本质、本体,也即普遍真理。第二,重模糊与尚精确。与直觉思维方式相关,中国哲学在把握客观世界是表现出瞬息而现、灵活多样的特点,注重定性而非定量分析,也即运用的是模糊思维。相比之下,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方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第三,重整体与尚个体。中国的“天人合一”既不把世界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也不抛弃对象的感性及个别存在,同时也不停留或执著于感性存在,它是理智、情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西方的“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日益接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由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明”随之而来。“文明”在中国的古典中频频出现,并与“文化”词义相近。《尚书·舜典》中有“溶哲文明”,《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之语。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对上述两句的疏解是“经天纬地曰文, 照临四方曰明。”与“文明”对译civilization, 来源于拉丁文sivis (市民)或civilitas(都市), 表示城市生活的秩序和原则, 是相对未开化、野蛮而言, 也有启蒙、教化、不落后于时潮之意。近代中国人最早诊释的是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郭篙熹。他在1878年所写的日记中, 把civilized、half civilized、barbaian、相对应地称之为“教化、半教化、无教化”, 虽未出现“文明”等译词, 但也相当于“文明、半文明、野蛮”的概念。到十九世纪末, 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大量采用日本译词, 频繁使用与“野蛮、半开化”相对应意义上的“文明”一词。“文明”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

独立学院中西文化比较课程双语教学策略

独立学院中西文化比较课程双语教学策略作者:刘丹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12期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外语系刘丹 摘要:双语教学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对双语教学给予了极大支持,建设了一批双语示范课。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是其中一门,主要从双语教学的定义,双语教学课程现存的问题,双语教学课程的必要性和中西文化比较双语课程基本策略几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中西文化比较双语课程建设基本理念及策略。为独立院校双语课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独立学院;中西文化;双语;教学策略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因而双语教学必不可少。学院对双语教学给予了极大支持。不仅成立了专门的双语教学小组,还建设了一批双语示范课,希冀找到适合独立学院的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 站在不同的学科基础上,不同的学者对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有不同的定义,目前比较经典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英国朗文出版社出版的《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是这样论述的:双语教学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即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progra- mme);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即保留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即过渡性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双语教育家Mackey和Sigupan认为,双语教学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的教育体系,其中一种语言常常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香港浸会大学语言中心博士卢丹怀认为,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标。上海市双语实验学校评委钱源伟教授认为,对双语教学的思考,是用英语进行非母语语言学科教学的一种探索,是在充分关注我国的文化背景与母语交往环境的条件支持下,稳妥地在一定学科及相应内容范围内实施的学科教学,其价值追求是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汉语、英语进行学科思维,用双语开展学科学习与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双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博士生导师王斌华认为,双语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基本符合狭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本华指出,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之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科知识的获取同步。 我国之所以采取“双语教学”的提法:一是尊重约定俗成的叫法;二是区别“教育”和“教学”的概念,我国的双语教学主要指课堂层面上的双语教学活动,而不是指学校教育、家

中西文化

英汉互译 《中国文化概论》 英汉互译:P28 Task 5 ;P64 Task 1 ;P65 Task 2 课文里的句子:P61 11,13;P62 15,16;P63 19,20 问答题 红字部分为期末复习范围,其余的可作为各章复习的要点参考 Chinese culture Section 1 Some Traits of Chinese Culture 1. What are the influences of China’s natural barriers on Chinese culture? P7第三段。 natural environment is responsible for Chineseculture in the following major aspects firstly ,it allows a vast living space for large numbers of tribes to survive, to move and to intermingl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China. secondly, it nurtures a continentalculture looking inward , farming culture bent on soil, discouraging the emergence of an adventurous sea-faringpeople. thirdly, the natural barriers within the vast territories block easy communication to help create cultures, subcultures and unintelligent dialects. 2. What is the traditional worldview of Chinese people? P13第一段“in terms of ... one’s lot” In terms of their worldview and philosophy of life ,the Chinese developed a rational notion of seeking for harmony and maintaining equilibrium as well as an optimistic sentiment to be content with one's lot. 3. What are the national traits of Chinese people?P13第三段“the ultimate...a settle life.” The ultimate motive in seeking for harmony and maintaining equilibrium is to maintain stability-one of Chinese people's major traits.with little aggressiveness they are inclined to be satisfied with a simple and placid life. they seldom lose control of themselves, neither over-delighted,nor over-sorrowful,but imbued with persistence.they have a serene and sober dignity,and an optimistic attitude to grievances and disasters.they are skillful in dissolving injustice and calamity with tolerance and humor 4. What is the nature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P14第二段第一句以及划线部分。 China’s ancient society was patriarchal in nature, in which human relation were given priority. Mencius summed up human relations as “between father and son, there should be affection; between sovereign and minister, righteousnes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attention to their separate function; between old and young, a proper order; and between friends, fidelity” 5. What is Chinese Zodiac?p3第一段第一句和第二段的最后一句。 The Chinese Zodiac consists of a twelve—year cycle, with each year corresponding to one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and represented by a different animal.The year in which a person is born is equated with one of these twelve

中西文化概论教案

课题: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1、掌握文化的概念 2、了解文化的分类与特征 3、明确学习中西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重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分类与特征 难点:文化的内涵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什么是文化? 2、什么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3、结合实际谈学习中西文化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的分类与特征 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 四、学习中西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第二章中西文化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目的要求:了解中西文化的起源和条件以及植根的基础 重点:中西文化的起源和条件以及植根的基础 难点:中西方文化发展的“元”点差异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中国文化是封闭性文化吗? 2、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西方文化的形成条件与中国文化有何不同? 教学内容: 第二章中西文化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一、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二、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三、中国文化以来的社会政治结构 四、西方文化的起源和产生的条件

课题:第三章中西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先秦: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期 第二节秦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目的要求:了解先秦、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重点:理解中国原始的精神文化,把握秦汉时代宏阔的文化精神 难点:神本文化逐渐向人本的过渡的内在理路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模型:多媒体演示和讲授教学相结合 作业: 1、“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如何理解“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2、如何理解秦汉文化的精神? 教学内容: 第三章中西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先秦: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期 一、上古: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发端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到人本 三、春秋战国:从礼崩乐坏到百家兴起 第二节秦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一、文化的统一与思想的统一 二、儒学独尊于经学兴起 三、宏阔的文化精神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fo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 课程代码:1012014 课程负责人:李红梅 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三年级学生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 “中西文化比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本 课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个层面上进行 探讨和介绍。通过讲授分析中国与西方主流文化在基本精神、思维方式、语言文 化、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及差异,使学生明确中西文化的不同起源; 把握中西古代政治制度、道德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异同以及中西哲学和思维方式的 不同特点。增加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要,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 统一性和多样性,关注社会现实,既为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问题贡献 力量,同时也树立起全球性的宽广视野,自觉地去参与、推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 族的文化交流及合作。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及其走向,能对中西文 化进行有机客观地比较,扬弃糟粕,吸取精华。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 辅以课堂讨论、观看影片以及撰写书评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 仅掌握较为扎实的有关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而且也不断培 养学生学习文化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本课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 几个特点:(1)采用专题式教学体系,有重点地集中讲授一些重要内容,避免

中西文化比较2019尔雅答案教学文案

中西文化比较2019 尔雅答案

********************************************************************* *****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 1 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D ?A、白话诗 ?B、古体诗 ?C、现代诗 ?D、格律诗 2 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C ?A、改革开放时期 ?B、新生活运动时期 ?C、文革时期 ?D、五四时期 3

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是()。B ?A、 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 ?B、 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 ?C、 好恶的原始冲动是可以被控制的 ?D、 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 4

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错误 5 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错误 审美递增递减律(二) 1 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D ?A、精英 ?B、个人 ?C、特定人群 ?D、大众 2 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C ?A、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 ?B、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 ?C、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

?D、审美是可以改变的 3 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B ?A、蕴含的意义 ?B、接触的频率 ?C、他人的喜好 ?D、事物的外表 4 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正确 5 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错误 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 1 《易经》运用要结合数与()。B ?A、道

2018尔雅中西文化比较章节练习答案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审美递增递减律(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 ?A、 ?B、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村山节和浅井降在《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为()年一转折。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包括()。 ?A、

?D、 我的答案:AB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时间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从大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兴盛通常意味着西方文化的衰落。()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万物五象选择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事物的发展倾向的发展方向有()个。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中西文化演进有七大律,这当中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判断题】莱布尼茨对于中国的文化主要集中于太极,其他了解不多。()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习心得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习心得 本学期我们上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这门课,跟着刘勃老师学习了中外各种文化,第一节课我就被刘老师生动幽默的讲课深深吸引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老师一开始便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人是谁?何谓文化?何谓中国?何谓西方?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解,让我明确了接下来的学习方向,让我以更为客观更为全面的看待问题。 学习这门课程的开始,我便碰到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轴心时代。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变法,各种局势的变化在高中上历史课时已有涉及,高中时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这次的学习则充分调动了我的兴趣,课上老师各种生动的例子更是加深了我们的理解。接着讲的便是古希腊与希腊化世界,讲了希腊的城邦与希腊的民主制度。而最让我感兴趣的却是希腊的神话,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民族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总汇。它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绘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作为文学艺术的永恒题材而流传下来。 讲完制度变开始讲思想,中国的百家争鸣,希腊的哲学。虽说百家争鸣,但是在学说和流派上真正能称上“家”的,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谓“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即除了后来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并影响到寻常百姓的儒家而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杂家、农家(所谓“三教九流”之“九流”)。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八家在当时都是与儒家学说旗鼓相当影响相近的学派,并且和儒家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说到古希腊哲学,则不得不推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苏格拉底反诘法,他以不断提问的方式来不断的完善一个概念,达到定义的目的,由此可见西方哲学及其注重逻辑。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懂得:不论中西文化存在什么样的差异,我们都应以开放的心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更好的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发展服务。

从婚礼习俗看中西文化差异复习课程

从婚礼习俗看中西文 化差异

从婚礼习俗看中西文化差异 杜文燕 (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摘要:婚俗是文化风俗的一部分中西方在传统婚前习俗$婚礼服饰$婚礼仪式及婚宴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 差异对中西婚俗文化进行比较和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俗差异,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西方文化走进中国关键词:婚俗;文化;差异 一中西传统婚前习俗比较 传统中式婚前礼即为“成妻之礼”,主要体现为三书六礼,须经过六个步骤:一是纳彩,即通过媒妁之言,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前往女方求婚,是说媒成功的标志;二是问名,由男方请媒人询问女方的姓氏和名字,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是否相生;三是纳吉,又称订盟,即男方将卜得吉兆的结果告诉女方,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四是纳征,又称大聘过大礼,即男方下聘礼,是成功达成婚约的标志;五是请期,即定日子,男方请人占得吉日,请媒人告之女方,请女方定夺;六是亲迎,即迎娶,新郎前往女方家,在女方的祖庙,郑重地拜两次,新娘行至门口,新郎迎接,至大堂拜岳父母,拜女方亲戚长辈至此,六礼成,为婚礼做好了准备传统的西方婚前礼是国教婚礼,如在英国,其婚前礼也分为六步:首先是求偶,取得父母同意,男女才能恋爱,感情成熟了,告之双方父母;然后是订婚,女方在报纸上登出订婚启事,仪式在女方家举行,由女方安排宴席,男方则要买一枚戒指,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戴在女方左手的中指上;接下来是办结婚证和发布结婚预告,英国法律规定,男女双方必须在婚礼天前到婚礼登 记处进行登记,发布结婚预告;结婚预告期满,双方向大主教提出申请颁发结婚 证,一般在举行婚礼的当天即可获得结婚证书;再就是发请柬,女方的父母他们的 名义发请柬通知双方亲友,请柬一般为白色,配以金色的字和图案以示圣洁高贵; 最后是婚礼前夜的告别单身仪式,准新郎和准新娘分别与各自的同性好友举行欢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 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C.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D.汉民族文化E.东方文化 17.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A.过分追求眼前利益B.过分追求粮食生产 C.过度拓宽湖泊面积D.大片地围湖造田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128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世界文化概论 一、教学目标 中西文化比较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对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克服文化障碍,以减缓可能碰到的文化冲击,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自己,包容他人。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1.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有关语言与文化的知识,并掌握其学习方法。 2.有计划地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与文化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教材外,还要注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重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更新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自觉性、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中西方对“文化”的界定并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 二、大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三、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中西文化比较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 一、人类文化的起源--“轴心时代” 二、中西文化形成的地理基础 三、农业文明与工商业文明 四、家国与城邦 五、中西文化的源与流 第三章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的探讨 二、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三、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 四、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第四章中西哲学比较 一、哲学意识和宗教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