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课件ppt
合集下载
17.《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于是见公输盘(召见)
(3)说 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 (解释,说明) (4)类 不可谓知类 (类推) 为与此同类 (种类)
(5)已 胡不已乎 (停止) 我既已言之王矣 (已经) (6)文 舍其文轩 (彩饰)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 (纹理)
特殊句式
(1)夫子何命焉为?
译文: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随堂练习
正方: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
反方:顺境也能成就人才
(引导: 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自身的主观 愿望和努力程度,环境只是起辅助作用。)
16 公 输
R·九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初步认识墨子致力于反 对不义战争的抱负、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镇定自若 的性格特点。 2.学习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的鲜
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
奚是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要下达 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 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 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 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常常犯错误
被难住
公输盘服。
译 文:
先生墨子站起来,向公输盘拜了两拜,说:“请允许
我向您进言。我在北方听说您要造云梯,将要用来攻打宋
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土地有余而人民不足,牺牲百 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不能说这是明智的做法。宋国没有 罪却要进攻它,不能说这是仁爱。知道这(道理)而不 (对楚王)谏诤,不能说是尽忠。劝谏了却没有结果,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R·九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3.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患意识易遭灭亡的 道理。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 “战必胜”。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结构图解
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事例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字词小结 •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 2.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 • 3.虚词。 叛。
•之
• 亲戚畔之 代词 他 • 三里之城 助词的
寡助之至 动词 到
• 攻亲戚之所畔 舒缓语气助词 •
•以 • 以天下之所顺 介词用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而
介词凭借,靠
• 表承接
委而去之
•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布置作业 • 背诵全文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
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的边疆的界限。
• 固国:巩固国防。 •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孟子两章》PPT课件

兵 革 利
池深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 御一方而言)
论点范围
主张(结论)
域民
战 争
治 国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施 行 “ 仁 政 ”
治国道理
论证方面的 主要特点
(运用了排比句式。反面 排比 (对比论证) 论证,使得文章气势磅礴,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 力。)
之:
他,代词。
•畔: 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 故君子有不战: 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 “战必胜”。
译文
•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 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 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 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 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 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 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 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 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 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 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 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 定胜利。
• 2.通假字。 •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 3.虚词。 •之 •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 选自《孟子•告子下》
读准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shù n
舜
quǎn
︽ 孟 子 ︾ 两 章
有关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372—前 289)战国时思想家、 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县)人。他 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 师,后人尊其为“亚 圣”。他主张仁政,王 道。《孟子》一书是孟 子及其门人所作,是记 录孟子言论、活动的书。
池深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 御一方而言)
论点范围
主张(结论)
域民
战 争
治 国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施 行 “ 仁 政 ”
治国道理
论证方面的 主要特点
(运用了排比句式。反面 排比 (对比论证) 论证,使得文章气势磅礴,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 力。)
之:
他,代词。
•畔: 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 故君子有不战: 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 “战必胜”。
译文
•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 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 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 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 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 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 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 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 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 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 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 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 定胜利。
• 2.通假字。 •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 3.虚词。 •之 •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 选自《孟子•告子下》
读准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shù n
舜
quǎn
︽ 孟 子 ︾ 两 章
有关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372—前 289)战国时思想家、 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县)人。他 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 师,后人尊其为“亚 圣”。他主张仁政,王 道。《孟子》一书是孟 子及其门人所作,是记 录孟子言论、活动的书。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ppt课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句意
威胁暴力。 动词使动用法,使… …改变。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 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 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 大丈夫)!
译文
•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 无事。” •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 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 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 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 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 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 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 能使其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就是人们 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训导,告诫。 介词,把。
留神,当心。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
道理。
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正理。
句意
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 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动词,居住。 名词,居所。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道路。
行天下之大道。 句意
你情愿 我操大 心永丈 间远夫 流的 淌高 在尚
你音愿 我韵大 耳永丈 畔远夫 萦的 绕铿 在锵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读课文,说出蓝字的意思
1、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 2、傅说(yuè )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gé )举于鱼盐之中, 4、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8、行拂(fú )乱其所为, 9、所以动心忍(rè n)性, 10、曾(zēng)益其所不能。 11、人恒过,然后能改, 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4、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 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 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 得道:施行仁政
2 寡:少
3天时:有利的天气时令
4 地利:有利的地理形势 5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 夫:语气语 ,无义 7 是:这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 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
研读课文,品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 进行论证的?
2、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战争中的情况 作为事例,强调 人和在战争中的 重要性
战例一: 攻方败 (天时)不 守方胜 (地利)如 层 战例二: (地利)不 进 守方败 如 (人和) 攻方胜
阐 述 论 点 的 方 式
1.
孟子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增益其所不能 。 五十步笑百步。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孟子》两章
结论
类推出人和在治 国中的重要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本文语言特色
1、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以排比的修 辞写来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
如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 (双重否定式排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深呀,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 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 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 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 部团结啊。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孟子两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

这两篇短文都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第 一则以战争(zhànzhēng)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到治国 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
治者治国上。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五页。
它们分别采用(cǎiyòng)了哪些论证 方法?
第一(dìyī)则:
类比论证(lùnzhèng)、举例论证(lùnzhèng)、对比 论证(lùnzhèng)
2、困难越大,战胜(zhànshèng)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3、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五页。
5、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6、忧劳可以(kěyǐ)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7、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 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
性格坚强起来(qǐ lái),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第六页,共三十五页。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wúdí)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常常. 过:犯错误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有所作为. 征:表现。于:在。喻:通晓(tōngxiǎo)。入:国内。出: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性。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五页。
读课文(kèwén),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两篇短文(duǎn wén)的论点分别是什么?
2、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 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它们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短文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五页。
两篇短文(duǎn wén)的中心论点:
治者治国上。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五页。
它们分别采用(cǎiyòng)了哪些论证 方法?
第一(dìyī)则:
类比论证(lùnzhèng)、举例论证(lùnzhèng)、对比 论证(lùnzhèng)
2、困难越大,战胜(zhànshèng)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3、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五页。
5、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6、忧劳可以(kěyǐ)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7、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 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
性格坚强起来(qǐ lái),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第六页,共三十五页。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wúdí)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常常. 过:犯错误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有所作为. 征:表现。于:在。喻:通晓(tōngxiǎo)。入:国内。出: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性。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五页。
读课文(kèwén),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两篇短文(duǎn wén)的论点分别是什么?
2、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 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它们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短文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五页。
两篇短文(duǎn wén)的中心论点: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21《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35张PPT)

课前自主学习
(四)名句积累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品读
带着问题读课文
中心论点
导思1.文章提出了怎样 的论点?是如何提出 的?
论证方法
导思3. 文章采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论证论点?
论证思路
导思2:文章采用了怎
课文品读 2. 文章第2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阐明了
作者的什么观点?
运用排比作用分析法。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式短促有力, 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 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 增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
课文品读
3.“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 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虽是从
翻译课文
原文: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注释:
所以:用这些办法。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动,使……惊动。 忍, 使……坚忍。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本来所不具有的才能。曾,同“增”,增加。 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课文品读
译文:
翻译课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一定 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 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 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 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本来所不具有的才能。
译文: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
人死亡。
课文品读 1.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x课件(12页)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
害民。
著作。
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 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
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
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
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识文断句
朗诵《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读准字音, 划分停顿
舜 畎亩 傅说
胶鬲 孙叔敖
百里奚 空乏其身 曾益 法家拂士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不能。Βιβλιοθήκη 背离使……财资缺乏,
使〔他的〕心触动〔警觉〕,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经受贫困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 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救 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 奚是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要下 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 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 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
被起用
翻译全文
筑墙的劳作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事一: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 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 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 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 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 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
•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 气势。 • 例: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
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内城 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护城河 这
结构图解 天时不如地利, 摆出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事例
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 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 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 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 的说服力、感召力。
•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你知道孟子的有 关故事或语录吗?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 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 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 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 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 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 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 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 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 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 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 的环境。
(从进攻一方而言)
粮多
守 城 守方 :
城 高
池深
兵 革 利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 御一方而言)
论点范围
主张(结论)
域民
战 争
治 国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施 行 “ 仁 政 ”
治国道理
论证方面的 主要特点
(运用了排比句式。反面 排比 (对比论证) 论证,使得文章气势磅礴,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 力。)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选自《孟子•告子下》
给下列红字注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法家拂士 (quǎn) (yuè ) (g é )
(b ì )
注音:
傅说 yuè 胶鬲 gé 曾益 zēng 拂士 bì 蹴尔 cù 畎亩 quǎn gēng 一箪食 dān 一豆羹
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巩固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威服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到 极点 通“叛”,背 归顺,服从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叛 战,战必胜矣。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代词,这(就是) 护城河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 甲胄 4、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5、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域民 界限,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意思是限制 7、固国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国防) 8、威天下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9、寡助之至 极点 10、亲戚畔之 他,指寡助之君 11、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同的特点 推断 1、出身都卑微 归纳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结论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Hale Waihona Puke 委以重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艰苦的磨练
第二段
常常处在困境, 个人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有利于作战的地 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 围 理形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
句首助词,表示 要发议论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内部团结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放弃 离开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 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举于版筑之间 :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⒈故/天/将 降 大 任 / 于是人也 ⒉空 乏/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 为 ⒊所 以/动 心/忍 性,曾 益/其 所 不 能 ⒋入/则 无 / 法 家 拂 士,出/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被举用, 田间、田地 起,被任用 被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
检查预习情况:
sù
米粟
fú
夫
pà n
亲戚畔之
课文朗读,要求:
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使动用法, 指示代词,这 使……痛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使……饥饿 使……劳累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词,用来(通过那 违背、 使……贫困 样的途径 受阻挠 扰乱 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的…惊动,同“增”增加 使他的…起来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奋起,指有所作为 同“横”,梗塞,不顺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在外面, 被人了解 在里面,指国内 同“弼”,辅佐 指国外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努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通假字。
• 曾益其所不能。 • 曾同“增”,增加 • 衡于虑。 •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 入则无法家佛士。 • 拂同“弼”,辅佐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
/ /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 管夷吾举于士 /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故天 / / 必先苦其心志, /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 /
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举于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⒉古今异义:
⑴举于士
古义:
狱官
今义:
士兵
;
⑵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用这些方法 今义: 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⑶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这样的 今义: 判断动词 ;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而: ①而后作(承接连词)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②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 ③征于色(在) ④生于忧患(在)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 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 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 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 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 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 把它和《大学》、《中 庸》、《论语》合为“四 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 必读书。
• 其文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逻辑严密;长于譬喻,寓言 说理,善抓典型,用形象化 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 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 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
不如
而
地利
攻 城 :
环
之
攻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发: ①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② 发于声(表现)
是 : ①于是人也(这样的) ②今义,判断动词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②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由卑微到圣贤的 人他们是谁?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 [明确]这六人是:舜 、傅说、 胶鬲 、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作用:用历史事实为例,论证中心论点 。
经受 磨炼 的益 处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论证方法: •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 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 即特殊论据 —— 一般论据 —— 中心论点。
故事一: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 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 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 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 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 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
•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 气势。 • 例: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
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内城 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护城河 这
结构图解 天时不如地利, 摆出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事例
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 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 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 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 的说服力、感召力。
•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你知道孟子的有 关故事或语录吗?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 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 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 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 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 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 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 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 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 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 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 的环境。
(从进攻一方而言)
粮多
守 城 守方 :
城 高
池深
兵 革 利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 御一方而言)
论点范围
主张(结论)
域民
战 争
治 国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施 行 “ 仁 政 ”
治国道理
论证方面的 主要特点
(运用了排比句式。反面 排比 (对比论证) 论证,使得文章气势磅礴,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 力。)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选自《孟子•告子下》
给下列红字注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法家拂士 (quǎn) (yuè ) (g é )
(b ì )
注音:
傅说 yuè 胶鬲 gé 曾益 zēng 拂士 bì 蹴尔 cù 畎亩 quǎn gēng 一箪食 dān 一豆羹
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巩固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威服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到 极点 通“叛”,背 归顺,服从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叛 战,战必胜矣。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代词,这(就是) 护城河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 甲胄 4、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5、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域民 界限,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意思是限制 7、固国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国防) 8、威天下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9、寡助之至 极点 10、亲戚畔之 他,指寡助之君 11、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同的特点 推断 1、出身都卑微 归纳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结论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Hale Waihona Puke 委以重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艰苦的磨练
第二段
常常处在困境, 个人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有利于作战的地 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 围 理形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
句首助词,表示 要发议论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内部团结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放弃 离开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 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举于版筑之间 :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⒈故/天/将 降 大 任 / 于是人也 ⒉空 乏/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 为 ⒊所 以/动 心/忍 性,曾 益/其 所 不 能 ⒋入/则 无 / 法 家 拂 士,出/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被举用, 田间、田地 起,被任用 被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
检查预习情况:
sù
米粟
fú
夫
pà n
亲戚畔之
课文朗读,要求:
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使动用法, 指示代词,这 使……痛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使……饥饿 使……劳累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词,用来(通过那 违背、 使……贫困 样的途径 受阻挠 扰乱 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他的…惊动,同“增”增加 使他的…起来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奋起,指有所作为 同“横”,梗塞,不顺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在外面, 被人了解 在里面,指国内 同“弼”,辅佐 指国外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努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通假字。
• 曾益其所不能。 • 曾同“增”,增加 • 衡于虑。 •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 入则无法家佛士。 • 拂同“弼”,辅佐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
/ /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 管夷吾举于士 /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故天 / / 必先苦其心志, /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 /
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举于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⒉古今异义:
⑴举于士
古义:
狱官
今义:
士兵
;
⑵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用这些方法 今义: 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⑶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这样的 今义: 判断动词 ;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而: ①而后作(承接连词)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②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 ③征于色(在) ④生于忧患(在)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 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 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 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 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 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 把它和《大学》、《中 庸》、《论语》合为“四 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 必读书。
• 其文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逻辑严密;长于譬喻,寓言 说理,善抓典型,用形象化 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 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 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
不如
而
地利
攻 城 :
环
之
攻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发: ①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② 发于声(表现)
是 : ①于是人也(这样的) ②今义,判断动词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②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由卑微到圣贤的 人他们是谁?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 [明确]这六人是:舜 、傅说、 胶鬲 、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作用:用历史事实为例,论证中心论点 。
经受 磨炼 的益 处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论证方法: •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 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 即特殊论据 —— 一般论据 —— 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