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策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研究、三农问题分析和解决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2.掌握农业经济、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掌握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4.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___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5.熟悉党和国家的(范本)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了解农(林)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范本);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一、背景介绍农林经济管理是指对农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进行研究的学科。

随着我国农林产业的发展和农林资源的日益稀缺,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次培养方案旨在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农林经济管理领域人才需求。

二、培养目标1.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2.掌握农林数据分析和决策模型建立的方法;3.具备农林经济管理的综合素质,能够独立承担农林经济管理工作;4.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农林经济管理环境;5.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为农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培养方案

中国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培养方案

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依托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拥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掌握扎实的农林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和方法,熟悉国内外农林经济管理前沿实践与发展,具备良好的实践应用、沟通协调和创新创业思维能力,能够胜任政府部门、国内外教学科研机构、各类企业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研究型高水平人才。

二、培养标准与实现途径三、主干学科(中英文对照):农林经济管理(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农业经济管理(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四、核心课程宏观经济学A、微观经济学A、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社会经济调查方法、金融学、农业经济学、产业组织学、食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专业综合实践训练。

五、学制与授予学位门类:学制:四年制本科,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最低学分要求:课内:147.5;课外:4 ;其中理论课程学分: 124,实践环节学分: 23.5。

七、课程设置与修读要求1、通识教育: 59 学分1-2、大学外语: 8 学分大学英语课程分为读写、听说、人文素养和翻译四个模块(课程名单另附),本科生在校期间可根据自身需要,自主从四个模块中选修英语课程。

每学期限选2学分英语课程。

1-3、数学、物理、化学: 18 学分;1-4、计算机: 2 学分:本专业学生限选下列课程:1-5、体育:4学分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4学分体育类课程,并须每年通过国家要求的体育达标测试。

学生根据本人身体条件,可以通过参加体育俱乐部、专项体育课、体疗课等取得体育学分。

学校安排达标测试的学期,学生如不参加测试,则不能取得该学期的体育课学分;未修读体育课的学期,学生参加并通过达标测试,可取得0.5学分。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20301)一、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农林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相关政府部门、农林牧渔业企业、教学与科研单位从事经济管理相关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学术型的管理人才。

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林经济管理及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经济分析、经营决策、组织策划、调查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和政策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较为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一定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2)掌握产业经济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核算、统计分析、社会经济调查等基本技能;(3)具备分析和解决农林经济管理实际问题、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4)熟悉国家农林牧渔业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政策和法规,熟悉农林牧渔业的产业背景和发展趋势;(5)具有创新精神,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6)具备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较好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达到一定的外语水平。

3.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三、专业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农业经济学、林业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产品运销学、农村调查研究方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学概论、林学概论)四、学制四年。

2024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4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4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___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和目标随着农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为了适应农林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制定____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农业和林业知识,掌握现代农林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目标)包括:1.培养具备扎实的农业和林业相关科学知识的专门人才;2.培养具备现代农林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高级管理人才;3.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林经济管理专门人才;4.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农林经济管理专门人才;5.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制定以下培养目标:1.知识结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农林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等;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农林经济管理所需的专业能力;3.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农林经济管理领域中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5.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农林经济管理工作中遵守规范和法律,保护环境和社会利益。

三、课程设置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我们将制定以下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1)农业科学基础(2)林业科学基础(3)农业经济学(4)林业经济学(5)农林产业管理2.专业课程:(1)农林企业管理(2)农林市场营销(3)农林项目管理(4)农林资源管理(5)农林金融与投资(6)农林政策与法规(7)农林营销策划(8)农林信息管理3.实践教学:(1)农林实习实训(2)农林综合实践(3)农林调研与论文写作四、培养模式为了培养符合人才需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我们将采用以下培养模式: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形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发现潜力和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3.实习实训:通过与企业或机构的合作安排实习实训,让学生亲身参与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4.研究生教育:建立农林经济管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机会。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农林经济理论基础、广泛的农林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农林资源管理、农林生产组织与运营、农林政策与规划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农林经济管理人才。

二、培养要求1.理论基础:学生应掌握农林经济学、农林管理学、农林政策与规划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2.农林知识与技能:学生应具备广泛的农林知识和实践技能,包括农业生产管理、林业资源规划与管理、农林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综合能力:学生应具备农林资源管理、农林生产组织与运营、农林政策与规划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4.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农林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参与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解决方案。

三、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以下课程:1.农林经济学:包括农林生产经济学、农林资源经济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2.农林管理学: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农林企业管理、农林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

3.农林政策与规划:包括农林政策、农林规划与决策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4.农林市场营销:包括农林产品市场分析、农林产品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5.农林经济统计与预测:包括农林经济数据分析、农林经济预测与评估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6.农林金融与投资:包括农林金融市场分析、农林投资决策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7.农林法律与政策:包括农林法律法规、农林执法与监督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四、实践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置以下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课程:通过开设农林经济管理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研究能力。

2.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到农林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使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任务。

3.实地调查:组织学生到农林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的调研和问题解决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 培养计划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 培养计划

农林经济管理培养计划一、专业名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在该专业下设置两个方向,分别是农林经济管理方向和土地资源管理方向。

二、专业代码、学制专业代码:120301学制:四年三、培养目标(一)农林经济管理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政策研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土地资源管理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不动产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规划、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土地管理、区域经济规划、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及不动产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专业和方向特色(一)农林经济管理方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将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引入农业领域,研究如何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从市场运作的角度,对农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以达到预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目的。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内容广泛,既要求系统地掌握经济、管理科学以及相关的农林牧渔业科学等基础知识,又要求掌握现代经济分析、市场运作、组织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多种技术。

毕业生适合在涉农企业、事业、行政机关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二)土地资源管理方向土地资源管理是综合运用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解决土地权属与土地关系、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等问题,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综合学科。

本专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综合性、操作性、应用性和适应性,它针对了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的迫切需要,综合运用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公共管理与经济管理等知识,注重测量、规划、遥感、调查、估价等技术的学习和实践,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提出的人才需要。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导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二十一世纪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兴起,培养具备农林经济管理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门人才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迫切需求。

为此,本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农林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广泛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农林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具备扎实的农林经济学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农林经济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2.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管理思想和工具解决农林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3.具备计划、组织、调度和协调农林经济生产和管理的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农林经济项目的策划、实施和管理;4.具备农林经济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林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5.具备农林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够开展农林生态环境管理和问题解决;6.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担任农林经济管理相关的领导和管理职务;7.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为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培养要求1.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农林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基础理论课程,以及数学、统计学等基础科学课程。

(2)专业课程:包括农林经济管理学、农林政策与规划、农林企业管理、农林产业经济分析等专业课程。

(3)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实训、农业调研和实践课程等,通过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实践教学(1)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到农林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使其了解实际工作环境,熟悉实际工作流程,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2)农业调研:组织学生参与农业调研项目,了解农业领域的现状、问题和需求,并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

(3)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实践课程,如农业投资与经营、农产品市场分析和预测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Vwqhu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Vwqhu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3级)一、专业基本情况专业名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代码:110401一级学科:管理学二级学科:农业经济管理类二、业务培养目的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与管理科学、农林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公司、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金融财会、区域经济发展、农林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业务培养规定规定学生系统地学习经济与管理科学、农林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实践应用训练,使学生获得农林业公司经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策划、农林政策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1、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有相关的农林科学理论与知识和较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3、熟悉国家以及农林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制度;4、掌握农林公司经营管理、农村区域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方法;5、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解决、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6、了解农林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公司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五、主干学科林业经济管理、经济学。

六、重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公司管理、财务管理、经济法、林学概论、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林业经济管理、记录学、农产品贸易、社会林业。

七、学制与授予学位学制:四年学位:管理学学士八、课程体系的构成及学分学时比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必修课教学进程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选修课教学进程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双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一、第二学位最低学分规定二、课程教学进程表必修课教学进程表选修课教学进程表三、实践性教学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各级政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教育和科研单位,培养掌握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知识,能够从事宏观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和微观的企业管理、营销,以及农业经济研究、教学和农业推广工作的公共管理与经营管理人才。

二、主干学科(中英文对照)
农林经济管理(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
农业经济管理(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三、学制与授予学位门类
四年制本科,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总学分:160 ,其中必修学分: 120占75%,选修学分:40 占 25%。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教育:45学分
此外,还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安排在1秋。

1-2、大学外语:12学分
设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大学俄语,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语种。

大学外语1-4级每级3学分,学生修完学校四级且考试及格即可取得12学分。

学校开设第二外语和外语提高类课程,供学生自愿选修。

1-3、计算机:5学分:
1-4、体育:4学分
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体育类课程4学分。

1-5、自然科学、人文社科、文学艺术类课程:12学分
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文学艺术类课程各4学分;
2、基础教育:53学分
2-1、基础课:要求学分:53
2-2、学科大类基础课:要求学分: 36学分
3、专业教育:要求学分:39学分
4、实验实践:23学分
4-1、军训:要求学分:1学分
4-3、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学分:10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