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
专题07 题型突破篇之文言文概括分析题-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自己不愿意的事。
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1 专项对点练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 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 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 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 害,朝政因此恢复。
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比对关键词语
1 专项对点练
曲解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
命题 文意 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设误 归纳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
不全 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 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 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 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1 专项对点练
【参考译文】 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 军事,后(鲁芝)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与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扰 掠夺,人口不断减少,盗贼到处都是,鲁芝竭力镇守防卫,重新创 建城邑和街市,几年时间,以前的景象全都恢复了。后又调任他为 广平太守。
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
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第3讲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1 专项对点练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 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 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
比对 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 的品质,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 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专题限时训练(附答案解析与原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专题限时训练(附答案解析与原文)1.比对时间地点,看有无时序颠倒、地点暗换请比对下面的“原文片段”和“试题选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3分)【原文片段】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
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
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
”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俟秋成,当仍旧法。
”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
【试题选项】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罚,并建议从此以后都减轻刑罚。
()比对辨析:【答案解析】(×)本题从时间错位角度设误。
原文中是“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恢复旧法,而不是“从此以后都减轻刑罚”。
【参考译文】咸平二年,夏天,张咏凭借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
(由于)接连几年(庄稼)歉收,很多百姓靠贩卖私盐来维持生计。
官府抓获了几百名犯法的人,张咏全部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并遣送他们回家。
下属官员劝说道:“不狠狠地惩罚他们,恐怕无法禁止(贩卖私盐的行为)。
”张咏说:“钱塘州十万多户人家,饥饿的人十有八九,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
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按旧法执行。
”咸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政绩优异,再次任命他做益州知州。
2.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或颠倒事实请比对下面的“原文片断”与“试题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张冠李戴或颠倒事实”的错误。
(3分)【原文片断】琼性清慎,不发私书。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
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迁三公郎中。
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
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
”昂大惭。
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重难点05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浙江专用)

重难点05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解析版)(建议用时:30分钟)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察文言文主题思想的把握、情感的体验、作者情感、全文的领悟概括能力等。
满分技巧因为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于课外,所以除扎扎实实教好学好教材中的文言文外,学生还要多涉猎课外材料,多读多练。
课外拓展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
首先可将教材中各篇文言文出处的作品整理好,以《初中生文言文阅读书目》的形式印发给学生,然后分学期安排阅读,如《论语》《山海经》《世说新语》《聊斋志异》《资治通鉴》《虞初新志》等等。
其次是利用好全省各地、全国各地历年中考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这些材料都是经过命题者精挑细选的,而且又配有高质量的原创试题,最适合阅读、训练。
再次是关注测试卷中各种文言材料的出处,由点到面,由一篇到整本地推荐阅读。
限时检测一、课外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上谓侍臣日:“朕思养人之道,未得其要,公等为朕陈之!''来济对日:“昔齐桓公出游,见老而饥寒者,命赐之食,老人日:'愿赐一国之饥者。
'赐之衣,日:'愿赐一国之寒者。
'公日:'寡人之康府①,安居以周一国之饥寒?‘老人日:'君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馀②食矣;不夺蚕要,则国人皆有馀衣矣!'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
今山东役丁,岁别数万,役之则人大劳,取唐③则人大费。
臣愿陛下量公家所须外,馀悉免之。
''上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六》)(注)□廉(lin)府:縻,米仓;府,储藏财物的地方。
口馀:余。
□取庸:雇佣工。
来济为皇上陈述的“养人之道”是什么?【答案】给百姓耕种的时间:给百姓蚕要的时间:减免征役。
(不夺农时:不夺蚕要;省征役)【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本题可依据文章中老人所说的“君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馀食矣;不夺蚕耍,则国人皆有馀衣矣!” 和“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这些语句,从不夺农时、不夺蚕要、少征伐徭役等方面进行概括作答即可。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文化常识+概括+翻译——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高频、高危题型强化训练卷

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高频、高危题型强化训练卷第24题文言文阅读之断句+文化常识+概括+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崔景荣,字自强,长垣人。
万历十一年进士。
授平阳府推官。
擢御史,劾东厂太监张鲸罪。
巡按甘肃、湖广、河南,最后按四川,积台资十八年。
播州乱,景荣监大帅刘綎、吴广辈军。
綎驰金帛至景荣家,为其父寿,景荣上疏劾之。
播州平,或请以播北畀安氏,景荣不可。
会总督李化龙忧去,景荣为请蠲蜀一岁租,恤上东五路,罢矿使。
化龙疏叙监军功,弗及景荣。
已,晋太仆少卿。
三年满,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宁夏。
银定素骄,岁入掠。
景荣亲督战破之,因议革导贼诸部赏,诸部惧,请与银定绝。
银定既失导,亦叩关求市。
宁夏岁市费不赀景荣议省之在任三年仅一市而已其后延镇吉能等挟款求补市卒勿许岁省金钱十余万。
四十一年,入为兵部右侍郎,总京营戎政。
改吏部,以疾辞去。
逾年,起宣府大同总督。
召还,晋兵部尚书。
会辽、沈失,熊廷弼、王化贞议不协,命廷臣议经、抚去留,景荣数为言官所论。
御史方震孺请罢景荣,以孙承宗代之。
遂引疾归。
天启四年十一月,特起为吏部尚书。
当是时,魏忠贤盗国柄,群小更相倚附,逐尚书赵南星。
即家起景荣,欲倚为助。
比至,忠贤饰大宅以待,景荣不赴。
锦衣帅田尔耕来谒,又辞不见。
帝幸太学,忠贤欲先一日听祭酒讲,议裁诸听讲大臣赐坐赐茶礼,又议减考选员额,汰京堂添注官。
景荣皆力持不行,浸忤忠贤指。
又移书魏广微,劝其申救杨涟、左光斗。
广微不得已,为具揭。
寻以景荣书为征,曰:“景荣教我也。
”于是御史倪文焕、门克新先后劾景荣阴护东林,媚奸邪而邀后福。
得旨,削夺为民。
崇祯改元,复原职。
四年卒,赠少保。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四十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宁夏岁市费不赀/景荣议省之/在任三年/仅一市而已/其后延镇吉能等/挟款求补市卒/勿许/岁省金钱十余万B.宁夏岁市费不赀/景荣议省之/在任三年/仅一市而已/其后延镇吉能等挟款求补市/卒勿许/岁省金钱十余万C.宁夏岁市费不赀/景荣议省之/在任三年仅一市而已/其后延镇直能等/挟款水补市D卒勿许/岁省金钱十余万D.宁夏岁市费不赀/景荣议省之/在任三年仅一市面已/其后延镇吉能等挟款求补市卒/勿许/岁省金钱十余万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台资,是指做台省或者行台长官的资历,文中崔量荣多年外放各省,巡行按察地方。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讲)(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专题10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讲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与翻译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娴熟把握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与翻译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筛选概括【高考典例】1、【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
贞幼聪敏,有至性。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
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
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
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来宾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
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给贞母,将二十年。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
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一、考查类型1.概括内容要点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
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
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2.概括人物特点此类题目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具体言行概括其行为特征或思想性格。
这些“特点”词有的可以从原文中摘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其中对人物的言行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孤立片面,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下理解,只有这样,概括才能准确。
人物形象特点具有多重性,在准确使用“特点”词的前提下多方位概括,力求立体丰满。
3.探寻事件原因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
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
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备考时应加以重视。
4.概括观点态度“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
在一般的传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在论说文中,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5.分析评价内容这类题要求考生能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种做法、某关键句的意义或文章的语言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要答好此类题就必须依据原文,从实际出发,对原文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
西宁市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10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

西宁市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专题10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 (共8题;共96分)1. (16分)(2019·虹口模拟)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复鲁絮非书(节选)(清)姚鼐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
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________。
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
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
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
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鸪之鸣而入寥廓。
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① ,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
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
”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
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
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
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②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
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
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
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③不失法;吐辞雅驯④ ,不芜而已。
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
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
先生以为然乎?【注】①绌(chù):通“黜”,退。
②曾公:指宋代散文家曾巩。
③廉肉:《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考查解读近年真题对比命题规律解密名校模拟探源高考必备知识(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
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
”曹君弗听。
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
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
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子奚不先自贰焉。
”负羁曰:“诺。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
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也。
如是弗定,则非与人..十年矣。
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
”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
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
”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
”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
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曾伤G君H不如杀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练基础1、【18届广东省东莞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
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
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母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
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
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
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
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如:到……去B.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要:通邀,邀请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就:完成【答案】B(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B.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C.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D.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
本题依据顶针结构断句;最后一句不可读断。
所以选B项。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无中生有,并无这一情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答案】(1)(严仲子)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说聂政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在屠户中间隐身埋名。
(2)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参考译文:聂政,轵邑深井里人。
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于是和母亲、姊姊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
隔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
严仲子怕侠累杀他,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
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在屠户中间隐身。
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
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鼓刀屠宰;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
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
再说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
(没有答应他。
)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
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所以没有答应您仲子,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
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小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杀他,但始终没有人能办成。
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
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发生了失误,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聂政自带利剑到了韩国,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
聂政径直闯了进去,上阶刺杀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
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随即死去。
2、【18届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秋季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
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
豨曰:唯将军令之。
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
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报。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臣皆贺。
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B.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C.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D.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答案】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伍,古代军队的最小单位,由五个人编成,现在泛指军队,这里意指韩信与樊哙等都是行伍之人。
B. 淮阴侯,是以官爵称谓韩信。
C. 辟,中国古代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指征召布衣入仕。
这里的辟通假避,取回避之意。
D.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官的通称。
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有舍人。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A项,从第一段中来看,羞与绛、灌等列生乃与哙等为伍,可见这里伍应为同伙之人,这是韩信感叹自己的境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韩信自知受到皇上的畏忌,闷闷不乐,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并羞于与列侯一同上朝。
B.韩信称皇上没有自己能统帅军队,鲜明地表现了他骄矜自伐,不善韬光养晦的性格特点。
这件事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为日后招致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
C.韩信认为陈豨去钜鹿任职,所率之军是精兵,又受到皇上的信任,别人如果告他反叛,皇上不会轻易相信,如果韩信在宫中做内应,谋反就可能成功。
D. 太史公分析韩信悲剧的成因时,强调了韩信自身的原因。
这段话启示后人从韩信的悲剧中吸取教训。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项,这件事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为日后招致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有误,从文中来看,韩信是因谋反而招致杀身之祸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B项对应的内容,从文中第二段来看,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以及最后一段太史公的评价来看,韩信是因谋反而招致杀身之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答案】韩信说,陛下不擅长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