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汶城中学高中化学专题九《电解质溶液》学案
2021-2022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九电解质溶液导学案新人教版

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九电解质溶液导学案新人教版【考纲解读】1、温度对溶液中几种平衡的影响。
2、稀释时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弱电解质的电离、盐溶液的水解)、浓度之比的变化问题。
3、水的电离程度,溶液酸碱性,pH(测定、计算)。
4、一强与一弱溶液混合后微粒的比较。
5、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
6、应用:电离常数的应用、水解原理的应用。
7、图像(稀释、中和反应、沉淀平衡)。
【考点回顾】1.NH3·H2O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电离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改变下列一种条件:①升高温度(不考虑NH3的挥发) ②加水稀释③加少量NaOH(s) ④通少量HCl(g) ⑤加入NH4Cl(s)⑥加入Na2CO3(s)其中能实现下列要求的是:(1)使电离平衡正向移动的有________。
(2)使c(NH+4)减小的有________。
(3)使c(H+)增大的有________。
(4)使平衡常数K b 增大的有________。
【答案】NH 3·H 2O ⇌NH +4+OH -K b =c NHo\al(+,4)·c OH -c NH 3·H 2O(1)①②④ (2)②③⑥ (3)②④⑤ (4)① 2.有下列几种物质:①NH 3·H 2O ②NH 4Cl③(NH 4)2SO 4 ④NH 4HSO 4 ⑤NH 4HCO 3 ⑥Na 2CO 3 ⑦NaHCO 3 ⑧NaOH 按要求回答问题:(1)能促进水的电离且溶液呈酸性的是________。
(2)同浓度①~④的溶液中,c (NH +4)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温下,同浓度⑤~⑧溶液,pH 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电解质高中化学教案

电解质高中化学教案
课题:电解质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电解质的强弱和相关概念;
3.学会电解质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性质和电解过程;
4.能够解决相关的练习和问题。
教学重点:
1.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
2.电解质的强弱和相关概念;
3.电解质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性质和电解过程。
教学难点:
1.电解质的强弱比较;
2.电解质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解过程。
教学准备:
1.电解质的示意图、实验装置等教具;
2.相关的实验材料和化学试剂;
3.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简单介绍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讲解电解质的强弱和相关概念(15分钟)
1.讲解电解质的强度和弱度概念,并举例说明;
2.讲解电解质的分类和特点。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老师进行电解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电解质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性质和电解过程。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学生跟随老师做相关的练习题,讨论解题思路。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学生根据课堂内容进行延伸拓展,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六、总结复习(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回顾重点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电解质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电解质的分类和强度标准,进一步认识电解质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解过程。
同时,教师也需要多组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电解质》学案9 鲁科版必修1

第二节电解质(第一课时)【回顾】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哪几种?【实验·探究】观察NaCl溶液、NaOH溶液、盐酸的导电性实验,思考下列问题:(1)水能否导电?(2)NaCl、NaOH的溶液能导电,它们的固体能否导电?HCl能否导电?(3)联想金属导电的原因,为什么NaCl、NaOH、HCl溶于水后能导电?(4)NaCl固体熔融后亦可导电,什么原因?(5)蔗糖和酒精的水溶液不具有导电性,为什么?一.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电解质:;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一定是;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③条件是指在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练习】现有以下物质:(1)CH3COOH;(2)HNO3;(3)NaHCO3;(4)BaSO4;(5)乙醇(酒精);(6)NaOH;(7)Cu;(8)干冰;(9)Fe(OH)3;(10)NaHSO4;(11)石墨;(12)NaNO3溶液;(13)盐酸。
以上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的是。
二. 电解质的电离1.电离:。
【练习】完成下列电离方程式:①HCl= ,HNO3= ;②NaOH= ,Ba(OH)2= ;③Na2SO4= ,NH4Cl = 。
2.酸:;碱:;盐:。
【小结】【反馈练习】1. 有下列物质①氢氧化钠固体②铜丝③氯化氢气体④二氧化碳气体⑤蔗糖晶体⑥熔融氯化钠⑦盐酸⑧CuSO4·5H2O晶体,请用序号填空:⑴上述状态下可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⑵属于电解质的是 ________________⑶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⑷属于电解质,但在上述状态下不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氯化钠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B、溶于水后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是酸C、硫酸钡难溶于水,但硫酸钡是电解质D、二氧化碳溶于水能部分电离,故CO2属于电解质3.下列电离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A. Al2(SO4)3 = 2Al+3 + 3SO4-2B. FeCl3 = Fe3+ + 3Cl-C. HI = H+ + I-D. Na2CO3 = 2Na+ + CO32-4.下列有关酸、碱、盐的说法正确的是()A.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称为酸B.水溶液显碱性的化合物是碱C.盐中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D.酸、碱、盐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导电【问题解决】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电解质知识加以解释1、身体有汗的人为何接触使用着的电器容易发生触电事故?2、人体在大量流汗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3、在海上遇险的人们,喝海水为何如同“饮鸠止渴”?【自主学习】电解质溶于水后是否都能全部电离?(P42“知识点击”部分)第二节电解质(第二课时)【问题探究】(1)不同浓度的盐酸导电性是否相同?(2)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实验·探究】课本P42,图2-2-7。
完整版物理化学第8章电解质溶液教案.doc

第八章电解质溶液一、基本内容电解质溶液属第二类导体,它之所以能导电,是因为其中含有能导电的阴、阳离子。
若通电于电解质溶液,则溶液中的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同时在电极/ 溶液的界面上必然发生氧化或还原作用,即阳极上发生氧化作用,阴极上发生还原作用。
法拉第定律表明,电极上起作用的物质的量与通入的电量成正比。
若通电于几个串联的电解池,则各个电解池的每个电极上起作用的物质的量相同。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行为,可以用离子迁移速率、离子电迁移率( 即淌度 ) 、离子迁移数、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和离子摩尔电导率等物理量来定量描述。
在无限稀释的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遵循科尔劳施离子独立移动定律,该定律可用来求算无限稀释的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
此外,在浓度极稀的强电解质溶液中,其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平方根成线性关系,据此,可用外推法求算无限稀释时强电解质溶液的极限摩尔电导率。
为了描述电解质溶液偏离理想稀溶液的行为,以及解决溶液中单个离子的性质无法用实验测定的困难,引入了离子强度I、离子平均活度、离子平均质量摩尔浓度和平均活度因子等概念。
对稀溶液,活度因子的值可以用德拜-休克尔极限定律进行理论计算,活度因子的实验值可以用下一章中的电动势法测得。
二、重点与难点1.法拉第定律:Q nzF,式中法拉第常量 F=96484.6 C·mol -1。
若欲从含有 M Z 离子的溶液中沉积出M ,则当通过的电量为Q时,可以沉积出的金属M 的物质的量 n为:n Q ,更多地将该式写作n Q,所沉积出的金属的质量为:mQM ,式中M为Z F F FZ Z金属的摩尔质量。
2.离子 B的迁移数:t B Q B IB ,t B 1Q I B3.电导:G 1 1 A κAR ρ l ll电导池常数:K cellA( 为电导率,单位:S·m-1)4.摩尔电导率:mV mc(c :电解质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 mol ·m -3 ,m的单位: S m 2mol 1 )5.科尔劳施经验式:mm (1 c )6.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在无限稀释的电解质 C A溶液中, mm,m,,式中,、分别为阳离子、阴离子的化学计量数。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解质的概念,掌握电解质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电解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电解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2. 电解质的性质3.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4. 电解质的电离平衡5. 电解质的酸碱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2. 电解质的性质和特点3.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4. 电解质的电离平衡5. 电解质的酸碱性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解质的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电解质的性质。
3. 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酸碱中和反应、食盐溶解等,引导学生思考电解质的概念。
2. 讲解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讲解电解质的定义、特点,以及电解质的分类。
3. 电解质的性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电解质在溶解、熔融状态下的导电性,引导学生理解电解质的性质。
4.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讲解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
5. 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讲解电离平衡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电离过程。
6. 电解质的酸碱性:讲解电解质的酸碱性及其判断方法。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电解质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习题练习和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电解质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应用: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食品添加剂、药物成分等,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讲解渗透压的概念,分析电解质溶液渗透压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3. 电解质溶液的酸碱平衡:介绍酸碱平衡的概念,讲解电解质在酸碱平衡调节中的作用。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解质的概念,掌握电解质的判断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理解电离度的概念。
3. 让学生掌握电解质的导电性质,以及影响导电性的因素。
4. 通过对电解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 电解质的判断:根据电解质的概念,判断给出的化合物是否为电解质。
3. 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以及电离度的概念。
4. 电解质的导电性: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以及影响导电性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电解质的概念和判断。
2. 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和电离度。
3. 电解质的导电性质和影响导电性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电解质的相关知识。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电解质的判断方法。
3. 利用实验和动画,展示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和导电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4. 采用小组讨论和互助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电解质的概念和判断。
2. 第二课时: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和电离度。
3. 第三课时:电解质的导电性质和影响导电性的因素。
4. 第四课时:电解质的应用实例分析。
5. 第五课时:电解质实验操作和观察。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电解质概念、判断方法、电离过程、导电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评价学生对电解质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技能。
3. 结合课后作业和综合练习,评估学生对电解质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化学》相关章节。
2. 多媒体教学课件:电解质的概念、电离过程、导电性质等。
3. 实验器材:电解质溶液、导电仪器等。
4. 网络资源:有关电解质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合物分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教案七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教案一、考纲要求1.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的电离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以及电离度的概念。
3.理解水的电离,溶液PH值等概念,了解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甲基橙)在溶液中的变化。
4.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
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
5.理解原电池原理。
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
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及一般防腐蚀方法。
6.了解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O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凡是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理解时注意: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对化合物而言,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化合物在熔化或溶解于水时能否导电,是判断其是否是电解质的依据。
但要注意有些物质其水溶液虽能导电,但它们并非电解质。
如NH3、SO2溶于水均能导电,但并不是它们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离子,而是它们与H2O反应的生成物NH3·H2O、H2SO3能电离出离子而导电,所以氨气、二氧化硫都不是电解质。
NaOHO3.电离度α%=%100⨯子总数溶液中原有电解质的分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100⨯原总物质的量已电离物质的量=%100⨯-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平衡浓度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影响电离度的因素:①内因:电解质的本性。
不同的弱电解质由于结构不同,电离度不同。
通常电解质越弱,电离度越小。
②外因:溶液的浓度、温度等会影响电离度。
温度越高,电离度越大。
因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溶液越稀,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电离度越大。
对于同一种弱电解质,在不同浓度、不同温度时,电离度不同。
由电离度比较不同弱电解质的强弱,只有在相同浓度、相同温度的条件下才能比较。
4.水的离子积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常数K W [H +]·[OH -]。
25℃时,Kw =10-14,Kw 只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无论是中性、酸性、碱性的稀溶液中都有[H +]·[OH -]K W 。
电解质溶液学案

板书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电离为离子(如:弱酸、弱碱) 弱酸:碳酸、氢氟酸、次氯酸等
弱碱:一水合氨、氢氧化铝、氢氧化铁、氢氧化铜等。
电离方程式:由于存在电离平衡,为可逆反应
CH3C00H==CH3C00-+H+
NH3.H2O==NH4++0H-
H2CO3==H++HC03-
讲述
女口:HCI:无水时,分子形式存在
有水时:H-CI
H2O
HCI► H++CI-(全部)
板书
水
强——►水合氢离子+水合酸根离子
结果:只有水合离子,没有电解质分子
3.某些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如:CH3COOH、NH3°H2O等)
讲述
电离不充分
结果:既有溶质分子,也有电解质的水合离子
板书
2.电离平衡
CH3COOH*CH3COO+H+
NH3H2O>NH4++OH-
分析
可逆的电离过程如冋化学反应的可逆过程一样,存在着两个相反的趋 势(电离成离子和离子结合成分子),最终将达到平衡。
板书
(1) 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2)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各微粒浓度不在变化)
(3) 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移动
(3)电解质在溶液里达到电离平衡时,分子浓度和离子浓度是否相
等?
板书
4.弱电解质在离子反应中的表现
离子互换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弱电解质在离子反应过程中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 强弱电解质反应速率的差异
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纲展示】1.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3.了解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
4.了解溶液pH 的定义。
了解测定溶液pH 的方法。
能进行pH 的简单计算。
5.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6.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7.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利用。
【课前预习案】强、弱电解质的比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电离生成离子和离子结合生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即达到电离平衡状态影响因素:温度、浓度、酸碱度、同离子效应等平衡常数:++B —,K=c (A +)c (B —),K 只与温度有关水的电离:水是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H 2++OH —溶液的酸碱性酸性溶液:c (H +)>c (OH —)碱性溶液:c (H +)>c (OH —)中性溶液:c (H +)=c (OH —)pHpH=—lgc (H +)pH 的计算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 + 或OH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实质:盐电离出来的离子和水电离出的H +或OH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促进了水的电离盐+酸+碱影响因素:温度、浓度、酸碱度等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应用难溶物的溶解平衡物质的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溶解平衡:AgCl (s +(aq )+Cl —(aq )对于A m B n (s n+(aq )+nB m —(aq )表达式:K sp =c m (A n+)·c n (B m —) 规则溶度积Q>K sp ,溶液过饱和,生成沉淀Q=K sp ,溶液饱和,溶剂和沉淀处于平衡状态Q<K sp ,溶液不饱和,可继续溶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要点扫描一、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的PH 1.一个基本不变相同温度下,不论是纯水还是稀溶液,水的离子积常数基本不变。
应用这一原则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水溶液必须是稀溶液;温度必须相同。
2.两种测量方法溶液的pH 值可以用pH 试纸测定(精确到整数,且只能在1~14的范围),也可以用pH 计(精确到0.1)测定。
3.三个重要比较水溶液可分为酸性溶液、中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下表是常温下这三种溶液的比较溶液的酸碱性c(H+)与c(OH—)比较c(H+)大小pH酸性溶液c(H+)>c(OH—)c(H+)>1×10-7mol·L—1<7中性溶液c(H+)=c(OH—)c(H+)=1×10-7mol·L—1=7碱性溶液c(H+)<c(OH—)c(H+)<1×10-7mol·L—1>7注意:在温度不确定时,溶液酸碱性与pH无必然联系。
4.溶液pH的三种计算方法(1)公式法:由所给溶液的c(H+)与c(OH—),套用公式pH=—lg c(H+)即可。
(2)稀释法:对于pH=a的酸,强酸稀释10n倍,pH=a+n;弱酸稀释10n,a<pH <a+n;对于pH=b的碱,强碱稀释10n倍,pH=b—n;弱碱稀释10n,b>pH >b—n。
注意:不论酸的强弱,无限稀释时pH均趋向于7,但酸仍显酸性,碱仍呈碱性。
(3)混合法:两强酸混合时,c(H+)混各组分H+的总物质的量与混合溶液总体积的比值,继而用pH=—lgc (H+)计算;两强碱溶液混合时,c(OH—)混等于等于各组分OH—的总物质的量与混合溶液总体积的比值,再通过离子积K w得出H+浓度,再套pH公式即可。
二、盐类水解的规律盐的类别溶液酸碱性实例溶液中的弱电解质c(H+)与c(OH—)比较强酸弱碱盐酸性NH4NO3NH3·H2O c(H+)>c(OH—)弱酸强碱盐碱性NaHCO3H2CO3c(H+)<c(OH—)强酸强碱盐中性KNO3无c(H+)=c(OH—)可以归纳为“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
三、微粒浓度大小比较进行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比较的关键是写出溶液中最终溶质的电离和水解,通过观察列出物料守恒、电荷守恒和质子守恒关系式,由已知条件,慎重筛选选项。
【课堂探究案】热点题型【典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某醋酸溶液的pH=a,将此溶液稀释1倍后,溶液的pH=b,则a>bB.在滴有酚酞溶液的氨水里,加入NH4Cl至溶液恰好无色,则此时溶液的pH<7C.1.0×10—3mol·L—1盐酸的pH=3.0,1.0×10—8mol·L—1盐酸的pH=8.0D.将pH=2的某酸溶液和pH=12的K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 H≤7【典例2】HA为酸性略强于醋酸的一元弱酸,在0.1 mol·L—1 NaA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c(Na+)>c(A-)>c(H+)>c(OH-) B.c(Na+)>c(OH-)>c(A-)>c(H+)C.c(Na+)+ c(OH-)= c(A-)+ c(H+) D.c(Na+)+ c(H+) = c(A-)+ c(OH-)热点预测【预测1】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
某同学设计了从模拟海水中制备MgO的实验方案:1.0 LMgO(25℃实验过程中,假设溶液体积不变。
已知:K sp(CaCO3)=4.96×10-9;K sp(MgCO3)=6.82×10-6;K sp[Ca(OH)2]=4.68×10-6;K sp[Mg(OH)2]=5.61×10-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沉淀物X为CaCO3B.滤液M中存在Mg2+,不存在Ca2+C.滤液N中存在Mg2+、Ca2+D.步骤②中若改为加入4.2 g NaOH固体,沉淀物Y为Ca(OH)2和Mg(OH)2的混合物【预测2】常温下0.1mo l·L-1醋酸溶液的pH=a,下列能使溶液pH=(a+1)的措施是()A.将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10倍B.加入适量的醋酸钠固体C.加入等体积0.2 mol·L-1盐酸D.提高溶液的温度【课后训练案】1. 下列物质中,只能在熔融状态下导电的电解质是()A.HClB.CaCO3C.NaClOD.SO32. 下列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A.氨水与氯化铵的pH=7的混合溶液中:c(Cl—)>c(NH4+)B.pH=2的一元酸和pH=12的一元强碱等体积混合: c(OH—)=c(H+)C.0.1 mol·L—1的硫酸铵溶液中:c(NH4+)>c(SO42—)>c(H+)D.0.1 mol·L—1的硫化钠溶液中:c(OH—)=c(H+)+c(HS—)+c(H2S)3. 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正确判断是()A.在pH = 12的溶液中,K+、HCO3—、Cl—、Na+可以常量共存B.在pH= 0的溶液中,K+、NO3—、SO32—、Na+可以常量共存C.由0.1 mol·L—1一元碱BOH溶液的pH=10,可推知BOH溶液存在BOH=B++OH—D.由0.1 mol·L—1一元碱HA溶液的pH=3, 可推知NaA溶液存在A—+ H2—+HA4. 25℃时,浓度均为0.2 mol·L—1的NaHCO3和Na2CO3溶液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前者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后者溶液中只有水解平衡B.存在的离子种类不相同C.均存在c (Na+)+c(H+)=c(CO32—)+c(OH—)+c (HCO3—)D. Na2CO3溶液中存在:c(Na+)>c(CO32—)>c(OH—)>c (HCO3—)5.向体积为V a 的0.05mol·L—1CH3COOH溶液中加入体积为V b的0.05mol·L—1KOH溶液,下列关系错误..的是()A. V a>V b时:c (CH3COOH) +c (CH3COO-)>c (K+)B. V a=V b时:c (CH3COOH) +c (H+)>c (OH-)C. V a<V b时:c (CH3COO-)>c (K+)> c (OH-)> c (H)D. V a与V b任意比时:c (K+)+ c (H+) =c (OH-)+ c (CH3COO-)6. 某温度下,Fe(OH)3(s)Cu(OH)2(s)分别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改变溶液pH,金属阳离子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K sp [Fe(OH)3]<K sp [Cu(OH)2]B.加适量NH4Cl固体可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两点代表的溶液中c(H+)与c(OH—)乘积相等C.c dD. Fe(OH)3、 Cu(OH)2、分别在b、c两点代表的溶液中达到饱和7. 有两条途径可以使重晶石(BaSO4)转化为碳酸钡,如下图示:BaSO43试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1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BaSO4+4C=BaS+4CO,若1mol BaSO4完全反应,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为。
(2)Na2CO3溶液的pH大于10,用离子方程式说明其主要原因,其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已知反应4中发生的反应为:BaSO4(s)+CO32—(g)= BaCO3(s)+ SO42—(g),写出此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K= ;若Ksp(BaSO4)=1×10 —10mol2·L—2,Ksp(BaCO3)=5×10—9mol2·L—2,则K的值为。
(4)若每次加入1L2 mol• L—1的Na2CO3溶液,至少需要次可将0.2mol BaSO4转化为BaCO3。
8.现有A、B、C、D、E、F六种化合物,已知它们的阳离子有K+、Ag+、Ca2+、Ba2+、Fe2+、Al3+,阴离子有Cl—、OH—、CH3COO—、NO3—、SO42—、CO32—,现将它们分别配成0.1 mol• L—1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①测得溶液A、C、E呈碱性,且碱性为A>E>C;②向B溶液中滴加稀氨水,先出现沉淀,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消失;③向D溶液中滴加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④向F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白色絮状沉淀,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E溶液是,判断依据是;(3)写出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式:A 、C 、D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