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应用第一章
高电压技术前言及第一章讲

分析:
a.由于捧极附近积聚起正空间电荷,削弱了电离, 使电晕放电难以形成,造成电晕起始电压提高。
b.由于捧极附近积聚起正空间电荷在间隙深处产生 电场加强了朝向板极的电场,有利于流注发展,故 降低了击穿电压。
(2).负棒---正板
分析:
a.捧附近正空间电荷产生附加电场加强了朝向棒端 的电场强度,容易形成自持放电,所以其电晕起 始电压较低。
tL=ts+tf
气体间隙在冲击电压作用下击穿所需全部时间:
t=t1+ts+tf 其中:ts+tf 就是放电时延tL
3. 50%冲击放电电压U50%
放电概率为50%时的冲击放电电压 p
50%
u击
u50%
50%冲击放电电压与静态放电压的比值称为绝缘的
冲击系数β
U50%
U0
4. 伏秒特性
(1) 定义
(eS 1) 1
(5)巴申定律 a.表达式:
UF f (PS )
P:气体压力 S:极间距离
b.均匀电场中几种气体的击穿电压与ps的关系
2.流注理论 (1).在ps乘积较大时,用汤逊理论无法解释的几种现象 a.击穿过程所需时间,实测值比理论值小10--100倍
b.按汤逊理论,击穿过程与阴极材料有关,然而在大气 压力下的空气隙中击穿电压与阴极材料无关.
同一波形、不同幅值的冲击电压下,间隙上出现 的电压最大值和放电时间的关系曲线
b.在间隙深处,正空间电荷产生的附加电场与原电 场方向相反,使放电的发展比较困难,因而击穿电 压较高。
结论: 在相同间隙下
电晕起始电压
正捧-----负板 高
负捧-----正板 低
间隙击穿电压
低
高电压技术第一章-PPT课件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夹层式极化:使夹层电介质分界面上出现电 荷积聚的过程。由于夹层极化中有吸收电 荷,故夹层极化相当于增大了整个电介质 的等值电容。 夹层式极化的特点:极化过程缓慢;是非弹 性的;只有在直流电压下或低频电压作用下 ,极化才能呈现出来,有能量损耗。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第一章 电介质的 极化、 电导和损耗
• 要求
熟悉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的极化、电 导和损耗等物理现象,以及它们在工程上 的合理应用。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知识点 ●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的概念 ● 各类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的特 点 ● 相对介电常数εr ● 电介质的等值电路 ● 介质损失角正切tanδ ● 电介质极化、电导和损耗在工程上的 意义
定义:无外电场时对外不显电性。外电场 作用下由于电子发生相对位移而发生极 化。 特点:极化过程时间极短,约10-14~10-15 s ;极化是弹性的,无能量损耗;与电源 频率、温度无关。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图1-2 离子式极化示意图
定义:发生于离子结构的电介质中。正常 对外不呈现极性,在外电场作用下正、 负离子偏移其平衡位置,使介质内正、 负离子的作用中心分离,介质对外呈现 极性。 特点:时间极短,约10-12~10-13s;极化是 弹性的,无能量损耗;极化程度与电源 频率无关,随温度升高而略有增加。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相对介电常数εr
它是表征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极化程度 的物理量
εr的值由电介质的材料 决定,并且与温度、频 率等因素有关。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高电压技术(全套课件)

信息工程学院电气教研室
绪论
一.内容与范畴
高电压技术是电工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 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等基础学科,主要研究高电压 (强电场)下的各种电气物理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 高电压技术一直不断吸收其他学科尤其是新科技领域的 成果,促进自身发展;也促进了电力传输、大功率脉冲 技术、激光技术、核物理等科技领域的发展,显示出强 大的活力。
四.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包括: 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等气体放电的基本理论、电场
型式及其与击穿特性的关系、液体和固体电介质的 绝缘特性; 绝缘特性的测量方法、电气设备的高电压试验设备及 原理; 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电力系统中的过电压及其防 护、绝缘配合。
课程的难点是:
汤逊、流注气体放电理论的理解;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的物理概念及其工
当不存在外电场时,电子云的 中心与原子核重合,此时电矩为 零.当外加一电场,在电场力的 作用下发生电子位移极化.当外 电场消失时,原子核对电子云的 引力又使二者重合,感应电矩也 随之消失。
电场中的所有电介质内都存在 电子位移极化。
二、离子位移极化
在由离子结合成的电介质内,外电场的作用除促使
各个离子内部产生电子位移极化外还产生正、负离子相对位移而
二 .课程内容
第一篇 各类电介质在高电场下的特性 教学内容: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气体介质的 气强度;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第二篇 电气设备绝缘试验技术 教学内容:电气设备绝缘预防性试验;绝缘的高电压 试验。
第三篇 电力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 教学内容:输电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雷电放电与 防雷保护装置;电力系统的防雷保护;内部过电压; 电力系统绝缘配合。
《高电压技术一》PPT课件

2、在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中出现的电气现象: 弱电场——电场强度比击穿场强小得多 如:极化、电导、介质损耗等。 强电场——电场强度等于或大于放电起始场 强或击穿场强: 如:放电、闪络、击穿等。
强电场下的放电、闪络、击穿等电气现象是 我们本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3、几个基本概念
击穿:在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由绝缘状态突变为 良导电状态的过程。 放电:特指气体绝缘的击穿过程。
电气设备中常用的气体介质 : 空气、压缩的高电气强度气体(如SF6) 纯净的、中性状态的气体是不导电的,只有气体中出现
了带电粒子(电子、正离子、负离子)后,才可能导电, 并在电场作用下发展成各种形式的气体放电现象。
辉光放 火花放电(雷闪)
电
大气压力下。
气压较低, 电源功率较小时, 电源功率很小时, 间隙间歇性击穿, 放电充满整个间隙。 放电通道细而明亮。
称为气体的电气强度,通常称之为平均击穿场强。
击穿场强是表征气体间隙绝缘性能的重要参数。
1、电介质的分类
按物质形态分:
➢气体电介质 ➢液体电介质 ➢固体电介质 其中气体最常见。气体介质同其它介质相比,具有在 击穿后完全的绝缘自恢复特性,故应用十分广泛。
按在电气设备中所处位置分:
外绝缘: 一般由气体介质(空气)和固体介质(绝缘子 )联合构成。 内绝缘: 一般由固体介质和液体介质联合构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2)电离的四种形式
• 电子要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则必须给予其能量。能量来源的不同 带电粒子产生的方式就不同。
• 因此,根据电子获得能量方式的不同,带电粒子产生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高电压技术,第一章精品课件

反映了带电质点自由运动的能力
1.1.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带电质点的迁移率
正离子
电子
负极
正极
E
迁移率
V μ=
E
1.1.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激励、电离和复合
原子核 基态电子 激励
复合
电离能
电离
1.1.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激励、电离和复合
气体 N2 O2 CO2 SF6 H2 H2O
热电子发射
1 2
mv2
≥Wt
E
正极Leabharlann .1.2 带电粒子的产生源于电极
强场发射
E
负极
电场阈值 108V / m
真空中、高压气体中、液体中、固体中
正极
负极
1.1.3 负离子的形成
1 2
mv2
< Wt
E
气体分子要有很高的电负性
正极
1.1.3 负离子的形成
电子亲和能
元素 F Cl Br I
电子亲合能(eV) 4.03 3.74 3.65 3.30
相关学术术语
平均自由行程 带电质点的迁移率 激励 电离 复合
1.1.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质点的平均自由行程
:一个带电质点在向前行进1cm距离内,发生碰撞 次数的倒数 。
1.1.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质点的平均自由行程
的性质
λ∝ T P
受温度和气压影响
电子的要比分子和离子的大得多
电负性值 4.0 3.0 2.8 2.5
1.1.4 带电质点的消失
扩散
hν
复合
负极
正极 中和
E
带电粒子消失的三条途径:复合、扩散和中和
高电压技术第1章 绪论

高电压工程基础
1.1 高压输电的必要性
远距离、大容量 高压输电
线损与发热
不同截面的电缆和架空线都有其最大允许的载流量, 电流过大会使线路能量损耗太大导致导线温度过高而引发 事故,所以要增大输电容量必须提高输电电压。
线路电压降
为保持用户的电压在合理的运行范围之内,对线路电 压降必须有所限制。因此从这一点出发,也只有提高输电 电压才能增大传输容量。
高电压工程基础
加拿大,1965年,735kV,765kV 前苏联,1967年,750kV,787kV 美国,1969年,765kV,800kV (巴西、南非、委内瑞拉、韩国) 中国,2005年,750kV,800kV
交流输电电压等级的发展
输电技术的百年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依靠不断提高 电压等级来增大输送容量和输电距离。
国外 ±500 及以 上直 流输 电工 程
因加-沙巴 纳尔逊河II期 I.P.P. 伊泰普I期
伊泰普II期
太平洋联络线 魁北克多端 亨德-德里
巴西
美国 加拿大美国 印度 印度 换流站地址 舟山-镇海 葛洲坝-南桥 天生桥-广州 三峡龙泉常州政平 三峡-广东惠州
±600
±500 ±500 ±500 ±500 额定电压(kV) 100 ±500 ±500 ±500 ±500
高电压工程基础
1.2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装机容量
是1949年的238 倍,位居世界第 二位。
2009年超过8.74亿 kW=874GW。尽管我国 电力工业发展迅速,但人 均装机容量仅为0.34 kW, 只有美国人均装机容量的 1/10左右。
我国电厂建设今后仍 将高速发展,预计到2020 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 900 GW~950GW,但即使 到那时我国的人均发电装 机容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 平。
高电压技术第一章课件.ppt

电子崩的二次电子
崩不断汇入初崩通
道的过程称为流注。
流注条件
• 流注的特点是电离强度很大和传播速度很快, 出现流注后,放电便获得独立继续发展的能 力,而不再依赖外界电离因子的作用,可见 这时出现流注的条件也就是自持放电的条件。
• 流注时初崩头部的空间电荷必须达到某一个临界 值。对均匀电场来说,自持放电条件为:
n
n0
e
dx
0
n n0ed
• 途中新增加的电子数或正离子数应为:
n na n0 n0 (ed 1)
• 将等号两侧乘以电子的电荷qe ,即得 电流关系式::
I I0ed I0 n0qe
一旦除去外界电离因子?
(三)自持放电与非自持放电
在I-U曲线的BC段 一旦去除外电离因素,
气隙中电流将消失。 外施电压小于U0时 的放电是 非自持放 电。
• 复合可能发生在电子和正离子之间,称 为电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一个中性分 子;
• 复合也可能发生在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 称为离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两个中性 分子。
气体放电的基本理论
• 汤逊理论 • 流注理论 • 巴申定律
一 汤逊气体放电理论
1. 电子崩
• 电子崩的形成过程 • 碰撞电离和电子崩引起的电流 • 碰撞电离系数
一、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一)自由行程长度
气体中存在电场时, 粒子进行 热运动和 沿电场定向运动
• 各种粒子在气体中运动时 不断地互相碰撞,任一粒 子在1cm的行程中所遭遇 的碰撞次数与气体分子的 半径和密度有关。
• 单位行程中的碰撞次数Z 的倒数λ
–即为该粒子的平均自由行 程长度。
二、带电粒子的产生
高电压技术 第一章讲义

绪论高电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关高电压的几个著名试验•1752年6月:富兰克林&风筝•1895年11月:伦琴&X射线•1919年:E.卢瑟福&元素的人工转变(a射线轰击氮原子)1945年威克斯勒尔和麦克米伦,电子回旋加速器等•1931年:范德格拉夫起电机(1000万伏)直到20世纪初高电压技术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分支。
当时的高电压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高压输电中的绝缘问题。
因此,可以这样说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是随着高电压远距离输电和高电压设备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电力科学技术。
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中涉及过电压、耐压、绝缘等问题的技术。
如:▲雷击变电所、发电厂的过电压及防护措施▲绝缘材料的研制▲合闸分闸空载运行以及短路引起的过电压▲电气设备的耐压试验一、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如何将电能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地输送,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效益,防止过电压,提高耐压水平,保持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二.研究内容:1. 提高绝缘能力电压等级提高,需要相应的高压电气设备,要对各类绝缘电介质的特性及其放电机理进行研究,其中气体放电机理是基础。
电介质理论研究——介质特性放电过程研究——放电机理高电压试验技术——高压产生、测量、检验,分预防性和破坏性2. 降低过电压雷击或操作→暂态过程→产生高电压→绝缘破坏→故障→防止破坏→恢复研究过电压的形成及防止措施高电压种类:大气过电压内部过电压——操作过电压,暂时过电压3. 绝缘配合使作用电压的数值、保护电器的特性和绝缘的电气特性之间相互协调以保证电气装置的可靠运行与高度经济性。
三.学习要求与电工及物理的基础理论,如电介质理论、电磁场理论、电路中的瞬变理论相关。
内容涉及面广,经验公式多,文字叙述多,试验数据、图表多,实践性强第一章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1 — 1 电介质的极化一、电介质简介定义:电介质是指.通常条件下导电性能极差的物质,云母、变压器油等都是介质. 电介质中正负电荷束缚得很紧,内部可自由移动的电荷极少,因此导电性能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电极表面的电离
• 当逸出功<<电离能时,阴极表面电离可 在下列情况下发生:
• 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 • 光电子发射 • 热电子发射 • 强场发射
三、负离子的形成
• 附着:当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时,不但 有可能引起碰撞电离而产生出正离子和 新电子,而且也可能会发生电子与中性 分子相结合形成负离子的情况。
• 当t>10000K时,才需考虑热电离;
• 当t>20000K时,几乎全部的分子都处于热电离 状态
(三)碰撞电离
• 电子获得加速后和气体分子碰撞时,把 动能传给后者引起碰撞电离。
• 电子在场强为E的电场中移过x距离时获
得的动能为:
– m电子的质量:
W
1 2
mv2
qe Ex
– qe电子的电荷量
• 单位行程中的碰撞次数Z 的倒数λ
–即为该粒子的平均自由行 程长度。
二、带电粒子的产生
• 产生带电粒子的物理过程称为电离,是气体 放电的首要前提。
• 激励当原子获得外部能量,一个或若干个电 子有可能转移到离核较远的轨道上去,该现 象称为激励。
• 电离能使基态原子或分子中结合最松弛的那 个电子电离出来所需要的最小能量称为电离 能。
一 汤逊气体放电理论
1. 电子崩
• 电子崩的形成过程 • 碰撞电离和电子崩引起的电流 • 碰撞电离系数
• 气体放电的现象与发展规律与气体种类、气 压大小、气隙中的电场型式、电源容量等一 系列因素有关。
• 但无论何种气体放电都一定有一个电子碰 撞电离导致电子崩的阶段,它在所加电压达 到一定数值时出现。
——提高气压或降低气压到高度真空,都 能提高气隙的击穿电压。
三 流注理论
前面汤逊放电理论所讨论的是低气压、短气隙的情况,但在高
气压(101.3kPa或更高)、长气隙的情况[pd26.66kPa
(200mmHgcm)],汤逊理论将不适用。 以自然界的雷电为例,它发生在两块雷云之间或雷云与大地之
气隙中电流将消失。 外施电压小于U0时 的放电是 非自持放 电。
电压到达U0后,电流剧增, 外施电压到达U0后的放电称为自持放电, U0
称为放电的起始电压。
自持放电的形成
• 在电场作用下,正离子向阴极运动,由于它 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较短,不易积累动能, 所以很难使气体分子发生碰撞电离。
• 但当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时却有可能引起表 面电离而拉出电子,部分电子和正离子复合, 其余部分则向着阳极运动和形成新的电子崩。
• 电晕放电还会产生可闻噪声,并有可能超 出环境保护所容许的标准。
降低电晕的方法:
• 从根本上设法限制和降低导线的表面电 场强度。
• 在选择导线的结构和尺寸时,应使好天 气时电晕损耗接近于零,对无线电和电 视的干扰应限制到容许水平以下。
• 对于超高压和特高压线路的分裂线来说, 找到最佳的分裂距,使导线表面最大电 场强度值最小。
• 电介质在电气设备中作为绝缘材料使用, 按其物质形态,可分为:
–气体介质 –液体介质 –固体介质
• 在电气设备中:
• 外绝缘: 一般由气体介质(空气)和固体 介质(绝缘子)联合构成
• 内绝缘:较多由固体介质和液体介质联合 构成,也有由气体介质构成
•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出现的电气现 象可分为两大类:
二 巴申定律
巴申定律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均匀电场中气隙的击穿电 压 是气体压力p和极间距离d乘积的pd函数
Ub f pd
• 利用汤逊理论的自持放电条件
• 以及碰撞电离系数 与气压 、电场强度 的关系 式(当气温 不变时),
• 并考虑均匀电场中自持放电起始场强(式中U0为起 始电压,可得以下关系:
—空气相对密度;
电晕放电的危害
• 电晕放电引起的光、声、热等效应使空气发 生化学反应,都会消耗一定的能量。电晕损 耗是超高压输电线路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坏天气时电晕损耗要比好天气时大得多。
• 电晕放电中,由于电子崩和流注不断消失和 重新出现所造成的放电脉冲会产生高频电磁 波,从而对无线电和电视广播产生干扰。
• 如果电压足够大,初始电子崩中的正离子 在阴极上产生出来的新电子等于或大于1, 即使除去外界电离因子的作用,放电也不 会停止。这就变成了自持放电。
自持放电的条件
• 由自持放电的概念出发,可推出当满足 以下条件时,会发生自持放电:
自持放电的条件 (ed 1) 1
• :一个正离子撞击到阴极表面时产生 出来的二次电子数
• 负离子的形成并未使气体中带电粒子的 数目改变,但却能使自由电子数减少, 因而对气体放电的发展起抑制作用。
四、带电粒子的消失
• 带电粒子的消失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带电粒子在电场的驱动下做定向运动, 在到达 电极时,消失于电极上而形成外 电路中的电流;
• 带电粒子因扩散而逸出气体放电空间; • 带电粒子的复合。
• 各种高能辐射线(外界电离因子)引起: • 阴极表面光电离 • 气体中的空间光电离
• 因此:空气中存在一定浓度的带电离子
• 在曲线oa段, I随U的提高而增大,这是由于电极空 间的带电粒子向电极运动加速而导致复合数的减少 所致。
• 当电压接近Ua时,电 流趋于饱和值;
• 当电压提高到Ub时,电 流又开始随电压的升高 而增大;气隙中出现碰 撞电离和电子崩。
dn ndx
x
n
n0
e
dx
0
n n0ed
• 途中新增加的电子数或正离子数应为:
n na n0 n0 (ed 1)
• 将等号两侧乘以电子的电荷qe ,即得 电流关系式::
I I0ed I0 n0qe
一旦除去外界电离因子?
(三)自持放电与非自持放电
在I-U曲线的BC段 一旦去除外电离因素,
• 复合:当气体中带异号电荷的粒子相遇 时,有可能发生电荷的传递与中和,这 种现象称为复合。
• 复合可能发生在电子和正离子之间,称 为电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一个中性分 子;
• 复合也可能发生在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 称为离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两个中性 分子。
气体放电的基本理论
• 汤逊理论 • 流注理论 • 巴申定律
一、稍不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的放电特征
均匀电场是一种少有的特例,在实际电力设施中 常见的却是不均匀电场。
为了描述各种结构的电场不均匀程度,可引入 一个电场不均匀系数f,表示为:
f Emax Eav
Emax:最大电场强度 Eav :平均电场强度
f<2时为稍不均匀电场, f>4属不均匀电场。
二、电晕放电
• 在电场很小的区域, 电子和离子浓度最大, 有利于完成复合;
• 强烈的复合辐射出 许多光子,成为引发 新的空间光电离辐射 源。
(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
• 汤逊理论没有考虑放电本身所引发的空 间光电离现象,而这一因素在高气压、 长气隙的击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考虑初始电子崩头部成为辐射源,会向 气隙空间各处发射光子而引起光电离。
的高电气强度气体(如SF6)
气体介质中带电质点的产生与消失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带电粒子的产生 负离子的形成 带电粒子的消失
一、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一)自由行程长度
气体中存在电场时, 粒子进行 热运动和 沿电场定向运动
• 各种粒子在气体中运动时 不断地互相碰撞,任一粒 子在1cm的行程中所遭遇 的碰撞次数与气体分子的 半径和密度有关。
• 弱电场—电场强度比击穿场强小得多,极 化、电导、介质损耗等
• 强电场—电场强度等于或大于放电起始 场强或击穿场强,放电、闪络、击穿等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 研究气体放电的目的
–了解气体在高电压(强电场)作用下逐步由 电介质演变成导体的物理过程
–掌握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及其提高方法 – 了解电气设备中常用气体介质: 空气、压缩
U0
B( pd)
ln
A( pd)
f ( pd)
ln(1
1
)பைடு நூலகம்
由物理学家巴申从实验中得出,所以通常称为巴申定律。
• 巴申曲线表明,改变极间距离d的同时,也 相应改变气压p而使pd的乘积不变,则极间 距离不等的气隙击穿电压却彼此相等。
在p很大或p很小时,碰撞电离系数都较小, 可见击穿电压都较高。
• :电子碰撞电离系数
• d :两极板距离
自持放电的物理含义
• 一个电子从阴极到阳极途中因电子崩而造成
的正离子数为: (ed 1)
(ed 1)
• 正离子在阴极造成的二次自由电子数为:
• 如果它等于1,就意味着那个初始电子有一 个后继电子,放电得以自持。
• 如果自持放电条件满足时,会形成下图的闭 环部分:
• 流注时初崩头部的空间电荷必须达到某一个临界 值。对均匀电场来说,自持放电条件为:
ed 常数 或 d 常数
• 实验研究所得出的常数值为:
ed 108 或 d 20
•可见初崩头部的电子数要达到108时,放 电才能转为自持,出现流注。
不均匀电场中气隙的放电特性
稍不均匀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的放电特征 电晕放电 极不均匀电场的放电过程
• 由于电场强度沿气隙的分布极不均匀, 因而当所加电压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曲 率半径较小的电极附近空间的电场强度 首先达到了起始场强E0,因而在这个局 部区域出现碰撞电离和电子崩,甚至出 现流注,这种仅仅发生在强场区(小曲 率半径电极附近空间)的局部放电称为 电晕放电。
• 电晕放电的起始电压一般用经验公式来推算,
• 如图所示:如果这 时产生的光子位于 崩头前方和崩尾附 近的强场强区,则 造成的二次电子崩 将以更大的电离强 度向阳极发展或汇 入崩尾的正离子群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