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神经网络控制

合集下载

智能技术课件——第九讲 神经网络控制的学习机制

智能技术课件——第九讲  神经网络控制的学习机制

y(k )] 1
y2
(k
2)
y2
(k
3)
输出层
pj pj (1 pj ) pj ij
隐含层
3) 取直接网络控制的神经网结构为
∏ 5,25,12,1
4)选 η=0.05
5) 设期望输出为
yd
(k)
sin
2 k
100
0.2 sin
6 k
100
经过100次学习后,均方误差已经小于0.005
直接逆模型控制的目的是产生一个期望的控制量,使系统在 该控制下,得到期望的输出。为此将神经网络输入矢量X中 的y(k+1)用期望的系统输出值yd(k+1)代替,即
X [ yd (k 1), y(k),...y(k n 1),u(k 1),...u(k m)]T
就可以通过神经网络Ⅱ产生期望的控制量u。
举例说明 1) 选目标函数为
E
Ep
1 2
2
[ yd (k) y(k)]
2)选四层前向传播神经网如上图结构。假设输出层为线性 单元。其余为Sigmoid激励单元。学习规则为
ij (k 1) ij (k) pj pj
pj
[ yd
(k)
y(k )]
dy(k ) du(k 1)
1
[
yd
(k)
y=f(u,t)
选控制器为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取最优性能指标函数为
Ep
1 2
[
yd
y(k )]2
权阵的学习规则通过梯度寻优发来求得,即
ji
(k
1)
ji
(k
)
E p
ji
ji
[
yd
(k)

控制系统中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控制系统中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控制系统中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控制系统是指通过对被控对象进行监测和调节,以达到预定要求的系统。

而神经网络控制方法是指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和算法对控制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其原理和优势。

一、神经网络控制方法的原理神经网络控制方法主要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它模拟了生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该模型由多个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相互连接并通过权重参数传递和处理信息。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拓扑结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中使用的神经网络有多种拓扑结构,如前馈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和自适应神经网络等。

这些网络结构可以灵活地应用于不同的控制问题。

2. 学习算法:神经网络通过学习算法来调整网络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重,以逐步优化网络的性能。

常见的学习算法包括反向传播算法、遗传算法和模糊神经网络算法等。

3. 控制策略: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可以基于不同的控制策略,如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通过在神经网络中引入相应的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精确控制和调节。

二、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1. 机器人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在机器人控制中有广泛应用。

通过将神经网络嵌入到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中,可以实现对机器人运动、感知和决策等方面的智能控制。

这种方法能够提高机器人的自主性和适应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环境和任务的需求。

2. 工业过程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在工业过程控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利用神经网络对工业过程进行建模和优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故障率。

此外,神经网络控制方法还可以应用于故障诊断和预测维护等方面,提高工业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航天飞行器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在航天飞行器控制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通过神经网络对航天飞行器的姿态、轨迹和轨道控制进行优化,可以提高飞行器的稳定性和导航精度,降低燃料消耗和飞行风险。

神经网络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

人工神经网络控制摘要: 神经网络控制,即基于神经网络控制或简称神经控制,是指在控制系统中采用神经网络这一工具对难以精确描述的复杂的非线性对象进行建模,或充当控制器,或优化计算,或进行推理,或故障诊断等,亦即同时兼有上述某些功能的适应组合,将这样的系统统称为神经网络的控制系统。

本文从人工神经网络,以及控制理论如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详细的论述了神经网络控制的应用以及发展。

关键词: 神经网络控制;控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神经网络控制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自动控制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

它是智能控制的一个新的分支,为解决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不确知系统的控制问题开辟了新途径。

是(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与控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发展中的学科。

它汇集了包括数学、生物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遗传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等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及研究成果。

在控制领域,将具有学习能力的控制系统称为学习控制系统,属于智能控制系统。

神经控制是有学习能力的,属于学习控制,是智能控制的一个分支。

神经控制发展至今,虽仅有十余年的历史,已有了多种控制结构。

如神经预测控制、神经逆系统控制等。

生物神经元模型神经元是大脑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人脑大约含1012个神经元,分成约1000种类型,每个神经元大约与102~104个其他神经元相连接,形成极为错综复杂而又灵活多变的神经网络。

每个神经元虽然都十分简单,但是如此大量的神经元之间、如此复杂的连接却可以演化出丰富多彩的行为方式,同时,如此大量的神经元与外部感受器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连接方式也蕴含了变化莫测的反应方式。

图1生物神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为多输入、单输出,神经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来看,信息的处理与传递主要发生在突触附近,当神经元细胞体通过轴突传到突触前膜的脉冲幅度达到一定强度,即超过其阈值电位后,突触前膜将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传递的化学物质,突触有两种类型,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神经网络控制(RBF)

神经网络控制(RBF)

神经网络控制(RBF)神经网络控制(RBF)是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的神经网络,用于控制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来实现对系统输出的控制。

通过神经网络控制,控制器可以学习系统的动态行为和非线性模型,从而使得控制器能够自适应地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对系统的精确控制。

RBF 网络通常由三层组成: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接受系统的输入信号,并将其传递到隐藏层,隐藏层对输入数据进行处理并输出中间层的值,其中每个中间层神经元都使用一个基函数来转换输入数据。

最后,输出层根据隐藏层输出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权重调整,计算并输出最终的控制信号。

RBF 网络的核心是数据集,该数据集由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组成。

在训练过程中,通过输入训练数据来调整网络参数和权重。

训练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特征选择,该阶段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确定最优的基函数数量和位置,并为每个基函数分配一个合适的权重。

第二阶段是更新参数,该阶段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更新网络参数和权重,以优化网络的性能和控制精度。

RBF 网络控制的优点在于其对非线性控制问题具有优秀的适应性和泛化性能。

另外,RBF 网络还具有强大的学习和自适应调整能力,能够学习并预测系统的动态行为,同时还可以自动调整参数以提高控制性能。

此外,RBF 网络控制器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并且具有快速的响应速度,可以满足实时控制应用的要求。

然而,RBF 网络控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RBF 网络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来确定最佳的基函数数量和位置。

此外,由于网络参数和权重的计算量较大,实时性较低,可能存在延迟等问题。

同时,选择合适的基函数以及与其相应的权重也是一项挑战,这需要在控制问题中进行深入的技术和经验探索。

总体而言,RBF 网络控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方法,可以在广泛的控制问题中使用。

其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泛化性能,可以实现实时控制,为复杂工业控制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控制技术课件:神经网络控制

人工智能控制技术课件:神经网络控制
进行的,这种排列往往反映所感受的外部刺激的某些物理特征。
例如,在听觉系统中,神经细胞和纤维是按照其最敏感的频率分
布而排列的。为此,柯赫仑(Kohonen)认为,神经网络在接受外
界输入时,将会分成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对不同的模式具有
不同的响应特征,即不同的神经元以最佳方式响应不同性质的信
号激励,从而形成一种拓扑意义上的有序图。这种有序图也称之


,

,

,

)
若 输 入 向 量 X= ( 1
, 权 值 向 量
2


W=(1 , 2 , ⋯ , ) ,定义网络神经元期望输出 与
实际输出 的偏差E为:
E= −
PERCEPTRON学习规则
感知器采用符号函数作为转移函数,当实际输出符合期
望时,不对权值进行调整,否则按照下式对其权值进行
单神经元网络
对生物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抽象和
模拟,从数学角度抽象模拟得到单神经
元模型,其中 是神经元的输入信号,
表示一个神经元同时接收多个外部刺激;
是每个输入所对应的权重,它对应
于每个输入特征,表示其重要程度;
是神经元的内部状态; 是外部输入信
号; 是一个阈值(Threshold)或称为
第三代神经网络:
2006年,辛顿(Geofrey Hinton)提出了一种深层网络模型——深度
置信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s,DBN),令神经网络进入了深度
学习大发展的时期。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研究中的新领域,采用无
监督训练方法达到模仿人脑的机制来处理文本、图像等数据的目的。
控制方式,通过神经元及其相互连接的权值,逼近系统

神经网络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随着先进的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大量的计算资源的获得,神经网络控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控制方法。

神经网络控制通过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对系统进行建模和控制,可以适用于不确定性较大、非线性程度较高的系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神经网络是一个由大量神经元相互连接的关系网络。

神经元是生物神经系统中的基本单位,它接收神经元的输入,对输入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输出到其他神经元。

神经网络通过对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行学习,从而实现对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映射。

神经网络的结构包含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接收外部输入,隐层进行处理,最终的输出由输出层输出。

各层之间的连接权重是从样本学习中学得的。

在训练过程中,神经网络通过误差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从而得到最小误差的权值。

2. 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现状神经网络控制已经成为控制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在国内外均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

神经网络控制在机器人控制、无人驾驶汽车控制、空间飞行器控制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3. 神经网络控制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机器人控制是神经网络控制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神经网络控制可以解决机器人控制中的多方面问题,如动力学建模、逆运动学、轨迹规划、控制等。

神经网络控制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有:(1)运动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可以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控制。

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神经网络控制可以通过监督学习,对机器人的动力学进行建模,解决运动控制中的逆运动学问题。

同时,神经网络控制可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控制,保证机器人运动的平稳性和精度性。

(2)感知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可以对机器人的感知进行控制。

机器人的传感器可以观测到周围环境的信息,神经网络控制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控制机器人的动作,使机器人具有基本的感知能力,如避障、跟踪等。

(3)智能控制在机器人控制中,神经网络控制可以实现机器人的智能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可以对机器人进行学习和适应性,根据环境的变化,实现机器人的自适应控制,从而使机器人具有较强的智能性和自主性。

神经网络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

第三阶段——复兴时期 第三阶段——复兴时期 —— 这是神经网络理论研究的主要发展时期。1982年,美国国家科学 院的刊物上发表了著名的Hopfield模型的理论。Hopfield的模型不仅对 人工神经网络信息存储和提取功能进行了非线性数学概括,提出了动 力方程和学习方程,还对网络算法提供了重要公式和参数,使人工神 经网络的构造和学习有了理论指导。在Hopfield模型的影响下,大量 学者又被激发起研究神经网络的热情,积极投身于这一学术领域中, 神经网络理论研究很快便迎来了第二次高潮。
(2) 神经网络的发展展望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神经网络理论在模式识别、自动控制、信 号处理、辅助决策、人工智能等众多研究领域取得了广泛的成功。关 于学习、联想和记忆等具有智能特点过程的机理及其模拟方面的研究 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神经网络研究与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个方面。 a.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研究的发展 通过神经网络研究的发展,我们对人脑一些局部功能的认识已经有所提 高,如对感知器的研究,对视觉处理网络的研究,对存储与记忆问题的研 究等都取得一定的成功,但遗憾的是,这些成功一方面还远不够完善,另 一方面,在对人脑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解释上还几乎起不到任何帮助。 科学家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大脑组成、大脑外形、大脑运转基本要素等知 识,但仍无法解答有关大脑信息处理的一些实质问题。整体功能决不是局 部功能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巨大的质的飞跃,人脑的知觉和认知等过程是 包含着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中对大量神经元活动进行整合的统一性行动。 由于我们对人脑完整工作过程几乎没有什么认识,连一个稍微完善的令人 可以接受的假设也没有,这造成神经网络研究始终缺乏一个明确的大方向。 这方面如果不能有所突破,神经网络研究将始终限于模仿人脑局部功能的 缓慢的摸索过程当中,而难以达到研究水平的质的飞跃。

神经网络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

M—P模型的提出兴起了对神经网络的研究。
(2) 1949年心理学家D.O.Hebb提出神经元之间突触联系强度可变 的假设。他认为学习过程是在突触上发生的,突触的联系强度随其前 后神经元的活动而变化。根据这一假设提出的学习率为神经网络的学 习算法奠定了基础。
(3) 1958年,Rosenblatt提出感知机,第一次把神经网络的研究付 诸工程实践。这是一种学习和自组织的心理学模型,它基本上符合 神经生理学的知识,模型的学习环境是有噪声的,网络构造中存在 随机连接,这符合动物学习的自然环境。这种类型的机器显然有可 能应用于模式识别、联想记忆等方面。
3.兴盛阶段
再次兴起的原因:
(1)计算机不具备学习能力。在处理能明确定义的问题或运用能明 确定义的概念作为知识时,计算机比较容易对它们进行处理,但是对 一些知识背景不清楚、推理规则不明确、环境信息十分复杂的知识处 理或是算法难以提取的信息处理任务往往感到很困难。 (2)日本第五代机计划远未达到预想水平,也倾向使人觉得有必要 进一步弄清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功能是如何进行的.这些认知功能包 括视、听觉感知,学习记忆,运动控制等.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不能拘 泥一格而必须开拓新的思路,探索新的人类智能实现途径。这时原来 已出现过的,与人脑的生理组织更为接近的神经网络模型就自然成为 理想的候选模型。
兴盛阶段的标志:
(1)近些年来.许多科学家提出了许多种具备不同信息处理能力的神 经网络模型,至今为止。约已开发出了三十多种。神经网络也 被应用到了许多信息处理领域,如模式别、自动控制、信号处理、辅助 决策、人工智能等等。 (2)神经计算机的研究也为神经网络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促供了 强有力的支持,各大学、科研团体和公司开发了许多神经网络模拟软 件包、各种型号的电子神经计算机以及许多神经网络芯片。 (3)1987年6月在美国加州举行了第一届神经网络国际会议,并成立 了国际神经网络学会,以后每年召开两次国际联合神经网络大会 (IJCNN)。 199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我国首届神经网络学术大会,在南 京召开的1991中国神经网络学术大会上成上了中国神经网络学会。当前 发行了两种专门介绍神经网络研究的刊物,《IEEE Transaction on Neural Network》和《Neural Networ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确定系统或未知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使控制系统
达到所要求的动态、静态特性;
(3) 神经网络与其它算法结合: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
模糊逻辑、遗传算法等相结合可构成新型控制器;
(4) 优化计算:在常规控制系统的设计中,常遇
到求解约束优化问题,神经网络为这类问题提
供了有效的途径;
(5) 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利用神经网络的逼近 从而实现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
在本质上同神经网络直接逆控制,其 结构如图9-2所示。
(2)神经网络间接自校正控制
其结构如图 9-3 所示。假设被控对象为如 下单变量仿射非线性系统:
yk 1 f yk g yk uk
若利用神经网络对非线性函数 f yk 和 行逼近,得到
ˆ y 和 g ˆ yk f k
编码后的系统状态,再允许控制集中选择下一步的控制
作用。
自适应 评价网络 内部再励
外部再励反馈
ˆt r
r t
编码器
控制选 择网络
u t
y t
对象
图9-8 神经网络自适应评判控制
2.7
神经网络混合控制
该控制方法是集成人工智能各分支的优点,
由神经网络技术与模糊控制、专家系统等相结
到输出的映射是非线性的,而隐含层空间到
输出空间的映射是线性的,从而可以大大加
快学习速度并避免局部极小问题。
图 RBF网络结构
4.2 RBF网络的逼近

采用RBF网络逼近一对象的结构如下图 所示。
图 RBF神经网络逼近
T X x , x ,.... x 在RBF网络结构中, 1 2 n


督控制的结构如图9-1所示。
神经网络控制器实际上是一个前馈控制器,它建立的是被
控对象的逆模型。神经网络控制器通过对传统控制器的输出进
行学习,在线调整网络的权值,使反馈控制输入趋近于零,从 而使神经网络控制器逐渐在控制作用中占据主导地位,最终取
消反馈控制器的作用。一旦系统出现干扰,反馈控制器重新起
作用。这种前馈加反馈的监督控制方法,不仅可以确保控制系 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而且可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精度和自适应
为网络的输入
1 2 j m
向量。设RBF网络的径向基向量 H [h ,h ,h ..h ]T
,其中hj为高斯基函数:
h j exp(X -Cj 2b
2 j 2
), j 1,2, m
网络结点的中心矢量为:
C c1,c2 ,....cm
T
设网络的基宽向量为:
B [b1 , b2 bm ]T
了技术手段,为神经网络在控制中的应用开辟 了广阔的前景。
神经网络控制所取得的进展为: (1) 基于神经网络的系统辨识:在已知常规模型结构情 况下,估计模型的参数;或利用神经网络的线性、非 线性特性,建立线性、非线性系统的静态、动态、逆 动态及预测模型;
(2) 神经网络控制器:神经网络作为控制器,可实现对
自适应神经元学习控制算法为:
△U(k)=
Wi (k ) Xi(k )
i 1
3
Wi (k 1) Wi (k ) di[r (k ) y(k )]
△U (k ) Xi(k ) 其中:
di >0,为学习速率。同9.3类似
4
RBF神经网络
径向基函数(RBF-Radial Basis Function)神经 网络是由J.Moody和C.Darken在80年代末提出的 一种神经网络 , 它是具有单隐层的三层前馈网络 。由于它模拟了人脑中局部调整、相互覆盖接收 域(或称感受域-Receptive Field)的神经网络结 构,因此,RBF网络是一种局部逼近网络,已证 明它能任意精度逼近任意连续函数。
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智能控制
系统。
由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相结合构成模糊神经
网络,由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相结合构成神经
网络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混合控制可使控制系
统同时具有学习、推理和决策能力。
3 自适应神经网络PID控制 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系统如下图 所示,图中 r(k)为系统给定输入,转换器将被控对象的状 态量y(k)、y(k-1)、…、y(k-n)及给定值r(k)等 输入信号转换为神经网络学习控制所需要的状 态量Xi(k) (i=1,2,…,n),神经网络中Wi(k)是相应 于Xi(k)的加权值,它由学习算法进行自适应 调整,神经元的输出为:
分别实现对象的逆。在图9-2(b)中,神经网络 NN通过评价函数进行学习,实现对象的逆控 制。
yd t
NN1
u t
对象
y t
et
+ -
un t
NN2
( a)
yd t
NN
u t
对象
yt
E t
评价函数
(b)
图9-2
神经网络直接逆控制
2.3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
(3 )神经网络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系统,可以实
现任意非线性映射。神经网络在非线性控制系统 中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4)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信息综合能力,它能 够同时处理大量不同类型的输入,能够很好地 解决输入信息之间的互补性和冗余性问题; (5)神经网络的硬件实现愈趋方便。大规模集
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为神经网络的硬件实现提供
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的结构如图 9-7所示,神经 网络预测器建立了非线性被控对象的预测模型, 并可在线进行学习修正。 利用此预测模型,通过设计优化性能指标, 利用非线性优化器可求出优化的控制作用 ut 。
yd t
d
+ 非线性 优化器
u t
对象
y t
+
ˆt k y
神经网络 预测器
与传统自适应控制相同,神经网络自适应 控制也分为神经网络自校正控制和神经网络模 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两种。自校正控制根据对系 统正向或逆模型的结果调节控制器内部参数, 使系统满足给定的指标,而在模型参考自适应
控制中,闭环控制系统的期望性能由一个稳定
的参考模型来描述。
1 神经网络自校正控制 神经网络自校正控制分为直接自校正控制 和间接自校正控制。间接自校正控制使用 常规控制器,神经网络估计器需要较高的 建模精度。直接自校正控制同时使用神经 网络控制器和神经网络估计器。 (1)神经网络直接自校正控制
器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图9-6为神经网络内模控制,被控对象的正向模型及
控制器均由神经网络来实现。
d
yd t
+ -
et
滤波器
神经网络 控制器 NN1
u t
对象
y t
y m t
+
神经网络 正向模型 NN2
图9-6 神经网络内模控制
2.5
神经网络预测控制
预测控制又称为基于模型的控制,是70年代 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型计算机控制方法,该方法 的特征是预测模型、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
络控制器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神经控制,它是以
神经网络为基础而形成的独立智能控制系统;另
一类为混合神经网络控制,它是指利用神经网络 如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等。
综合目前的各种分类方法,可将神经网络控制
学习和优化能力来改善传统控制的智能控制方法,
的结构归结为以下七类。
2.1 神经网络监督控制 通过对传统控制器进行学习,然后用神经网络控制器逐渐 取代传统控制器的方法,称为神经网络监督控制。神经网络监
RBF网络特点
(1) RBF网络的作用函数为高斯函数,是局部 的,BP网络的作用函数为S函数,是全局的; (2) 如何确定RBF网络隐层节点的中心及基宽 度参数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3) 已证明RBF网络具有唯一最佳逼近的特性, 且无局部极小。
4.1 RBF网络结构
RBF网络是一种三层前向网络,由于输入
显然,神经网络直接逆控制的可用性在相当程度上
取决于逆模型的准确精度。由于缺乏反馈,简单连接
的直接逆控制缺乏鲁棒性。为此,一般应使其具有在
线学习能力,即作为逆模型的神经网络连接权能够在 线调整。
图9-2为神经网络直接逆控制的两种结构
方案。在图9-2(a)中,NN1和NN2为具有完全
相同的网络结构,并采用相同的学习算法,
特性,可对控制系统的各种故障进行模式识别,
神经网络控制在理论和实践上,以下问题 是研究的重点: (1) 神经网络的稳定性与收敛性问题; (2)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收敛性问题;
(3) 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实时性;
(4) 神经网络控制器和辨识器的模型和结构;
2 神经网络控制结构
根据神经网络在控制器中的作用不同,神经网
u t
对象
y t
ei t
NNI
-
y n t
+
图9-5 神经网络间接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2.4
神经网络内模控制 经典的内模控制将被控系统的正向模型和逆模型直
接加入反馈回路,系统的正向模型作为被控对象的近 似模型与实际对象并联,两者输出之差被用作反馈信 号,该反馈信号又经过前向通道的滤波器及控制器进 行处理。控制器直接与系统的逆有关,通过引入滤波
b j 为节点的基宽度参数,且为大于零的数。
网络的权向量为:
W [w1, w2 wj wm ]
k时刻网络的输出为:
ym (k )=wh w1h1+w2 h2++wm hm
设理想输出为y(k),则性能指标函数为:
能力。
NNC
un t
yd t
+ -
et
控制器
+
+
u p t
u t
对象
y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