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六大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绝对优势论

(一)提出者: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二)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数学表示:

在绝对优势模型中,如果满足下列条件:

a Lx<

b Lx,或1/a Lx>1/b Lx

则说A国相对于B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上述关系式表明,A国生产一单位的x所使用的劳动投入比8国要少,或者说A国在x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概括为一句话,所谓绝对优势,系指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串更高。

同样地,如果b LY<a LY,或1/b LY>1/a LY,则B目在Y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上述表达式中,a Lx、a LY、b Lx、b LY均为正的常数,分别表示A、B两国的x部门和Y部门的单位产出所得耍的劳动投入量,它们的倒数就是劳动生产率。

假设前提:

(1)产品在生产中只使用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不能流动;

(2)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量在生产中保持不变,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即劳动生产率是固定不变的;

(3)商品和劳动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

(4)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5)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6)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三)证明:

表B

在表a中,A国单位X产品的劳动投入量是3个单位,B国单位X产品的劳动投入量是12个单位,因此,A国X的生产成本小于B国X的生产成本;而A国Y的生产成本(为6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则大于B国Y的生产成本(为4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在表b中.从劳动生产率方面看,则是在X的生产上,A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的劳动生产率;在Y的生产上,B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A国的劳动生产率。为此.我们说A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因为其生产成本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串高于对方;而B国在Y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因为

其生产成本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率高于对方。

门生产与出口Y.则两国的资源配置均要调整。对于A国来说.劳动就会由生产Y的部门转移到生产X的部门,而B国生产X的部门的劳动则转移至生产Y的部门。这样一来,两种产品的生产均发生变化,A国X生产增加、Y生产下降,而B国正相反。

表C放弃1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产品的生产为例,说明专业化分工后的净效果。如表C所示,A国每减少1个单位的Y的生产,可以释放出6个单位的劳动.这6个单位的劳动用于生产X,则可生产出2个单位的X;同样,B国减少1个单位的X的生产所释放出的劳动(12个单位),可生产出3个单位的Y。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国际分工后.虽然世界劳动总量并没有任何增加,但X和Y的总产出则分别净增1个单位和2个单位。这说明,国际分工后,两种产品的世界生产均增加了。

另外,假设两国按1:1的国际比价进行交换.那么,A国用放弃1个单位Y生产的劳动所生产出的X与B国交换,可得到2个单位的Y,这要比自己直接生产Y更为有利可图;同样,B国比牺牲1个单位的X为代价,通过国际贸易可得到更多的X(3个单位)。因此,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后,世界和各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

(四)评价

亚当.斯密的论述虽然精辟,但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因为亚当.斯密假设参与贸易的各国都拥有一个处于绝对优势的生产部门。但假如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那该怎么办呢?亚当.斯密的分析无法解释这一种情况。直到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基础作了更为确切的论述后,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二、比较优势论

(一)提出者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二)内容

假设前提:

(1)产品在生产中只使用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不能流动;

(2)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量在生产中保持不变,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即劳动生产

率是固定不变的;

(3)商品和劳动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

(4)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5)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6)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绝对劳动成本。很显然,李亲图的学说比斯密的见解更进了一步。一个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即使劳动成本皆高

于他国.但只要在劳动投人量上有所不同,则亦可进行贸易。每个国家只要比较劳动投入量的相对水平.即可决定比较利益之所在,进而决定贸易的方向。

(三)证明

表B

国,因此,A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但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程度并不相同,其中,在X产品上A国的生产成本是对方的1/4,或劳动生产率是对方的4倍,而在Y产品上A国的生产成本只是对方的3/4.或劳动生产率只是对方的4倍。相比之下.A国X的生产成本相对比对方更低,或A国X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更高,即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在Y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表C

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X产品,B国则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Y产品,以同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分工后,X,Y的世界产量都较以前提高了,如表C所示。

如果两国仍按1:1的国际比价进行贸易,那么,在同等代价下.A、B两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商品数量均要比自己直接生产更多。由此可见贸易对商国均有好处。

由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意义,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四)评价

对李亮图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是由迈克道格尔完成的。迈克道格尔的实证研究以1937年为例,考察了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根据迈克道格尔的估计,在1937年,美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是英国的两倍。因此,他假设若美国某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超过了英国对应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两倍,那么美国应在这些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迈克道格尔用美、英两国各行业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之比作为判断比较优势的标准,他一共计算了25个部门的两国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与出口比值。

迈克道格尔的检验结果显示.在25个部门中,有20个部门服从假设检验。即在这20个部门中,当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大于2时,两国相应的出口之比大于1;当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小于2时,两国的出口之比小于1。

后来的一些学者按照迈克道格尔的研究思路.又进行了一些检验分析。如斯特恩比较了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根据他的实证分析.在1950年.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假设检验.但到了1959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