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的伦理内涵及当代意义

先秦时期,墨子学说是与儒家思想并立的两大时代显学。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 在汉代趋于一尊后产生了缺陷与不足。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墨子的伦理思想逐渐衰落。立足当今社会,重 新阐释墨子的伦理思想,能够起到儒墨互补的作用。“兼爱”是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与儒家思想相比较,墨 子主张“兼爱”,儒家主张差等之爱。“兼爱”主张对天下人给予广泛、平等的爱,差等之爱以血缘亲情为中 心、主张“贵贱有等、亲疏有别”的爱。与差等之爱相比,墨子的“兼爱”思想更博大,而儒家的思想则有所 偏私和狭隘。在义、利关系面前,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儒家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前 者爱利并举,后者重义轻利。因此,儒墨在伦理思想、价值观方面既有相通之处,也存在分殊[1]129-134o墨子“兼 爱”思想以治理天下为目的,探究天下祸乱的根源,指出损人利己、残贼相害是天下祸乱的根源。同时,墨子 寻求天下利益增进的方法,指出“兼相爱、交相利”才能使天下人获得平等的利益,是古代圣人治理天下的方 法。“兼爱”思想爱利统一的原则,有着弘扬良知良能的古老智慧。新时代深入发掘墨子“兼爱”思想的精华, 有利于推动当代伦理道德向新的水准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和增进伦理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2P5-97。
第31卷第2期 Vol.31 No.2
邯郸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ndan University
2021年6月 June 2021
墨子“兼爱”思想的伦理内涵及当代意义
张欣a,刘巍b
(沈阳大学a.学报编辑部;b.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摘 要:通过墨子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基础的“兼爱”思想的人文内涵与儒家差等思想的对比,阐明墨子“兼
三、“兼相爱、交相利”
(-)赖力而生 墨子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认为大国攻打小国、大家攻打小家、恃强者抢劫弱小、多数人暴 虐少数人、有智者欺骗愚昧的人、高贵者轻视低贱的人、寇乱盗贼无法禁止是天下所有的祸患,从个人层面,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275在社会、国家层面,祸患表现 为“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亏夺民之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 [3]27?百姓的利益莫大于富有衣食,国家社 稷的利益莫大于仓廩府库充实,社会没有暴乱。墨子强调天下之利,是天下人、社会和国家获得普遍均等的物 质层面的利益。对于物质财富,墨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获得物质财富的方式不同,“今人固与禽兽、麋 鹿、蜚鸟、贞虫异者也。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给屐,因其水草以 为饮食。故唯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红,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 力者不生。”冈279人依靠劳动拥有衣食财物,劳动分工各不相同,王公大人早朝晚退治理政务,士人君子竭尽 智力治理官府、征收税务,农夫早出晚归耕耘种植,妇女起早起晚睡纺纱织布,这是人们不同的职务分工。如 果王公大人耽于享乐而不治理政务,士人君子不竭尽智力治理官府、征收税利充实粮仓府库,农夫不早出晚归 耕种粮食,妇女不早起晚睡纺纱织布,国家就会混乱,社稷就会危险,粮食就会不足,布帛就会缺乏。人们荒 废本职工作,社会政治就会混乱,财用就会馈乏,人们就无法维持生存。禽兽不需劳动可以获得衣食,人们需 要自食其力才能生存。禽兽为生存弱肉强食,人需要彼此获利达到天下平治。所以,人与禽兽的区别是人不能 依靠本能,必须依靠劳动获得生存。“赖其力而生”是对天下“交相害”的批判,指出“兼相爱、交相利”是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墨子的主要思想(一)兼爱一一人道精神之阐扬。
“兼爱”是墨家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墨家能够成为先秦“显学”的主要原因。
墨子的无私“兼爱”,首先是针对儒家的亲亲之“仁爱”提出的。
墨子认为,要使天下人相爱善,就要“爱人若己”。
但即便如此,墨家的兼爱并不排除现实功利的考虑。
墨子曾引进“义”的观念来解释“兼爱”,他所说的“义”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所以,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强调“义即利”。
这表达了一种义利统一的思想,其“利”并非一己一时一事之利,应是对他者、天下人有“利”,是谓“公利”。
为此,墨子常“爱人”与“利人”并提,提倡“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实现了兼爱精神和功利主义的紧密结合。
平等之爱,在“人以群分”的古代,实难以推行。
然而墨子“兼爱”思想的提出,依旧人道精神阐扬的体现。
它可以为现代人的价值追求注入平等观念和道德理想的因素,足以为人们所珍视。
(二)非攻一一无义战争之消弧“非攻”的理论依据仍是“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战争不仅对个人有害无益,而目_对百姓大众、社会国家也是最大的不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反对一切战争。
而对喜好攻伐征战、粉饰主张的国君以夏禹、商汤、周武王为例的话难,墨子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
彼非所谓‘攻’,谓‘诛’也。
”(《非攻下》)由此可见,墨子反对一切劳民伤财的侵略性、非正义战争,却明白无误地提倡正义的战争。
而正义之战,就是以暴制暴、以战比战的手段。
要真正实现以战比战,墨子认为既要提倡“非攻”,也要加强军备、处理好邻国邦交关系等等。
此外,墨子倡言“非攻”,不仅只限于曰头宣传,还义无反顾地身体力行,这一点在《墨子》一《公输》、《鲁问》等篇中都有记载。
(二)尚同与尚贤一一政治伦理之建构。
墨子生活于诸侯争霸的乱世,天下“尚同”成为他的道德理想国。
墨子认为,为了实现天下“尚同”,消除混乱状态,就要由天子颁布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这就是道德和法律,诸侯国君通过卿大夫和乡镇里长加以执行。
简析墨子“兼爱”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简析墨子“兼爱”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张泽惠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墨子的核心思想主要是“兼爱”,更是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本文主要对墨子“兼爱”思想进行简要解析,从中探究“兼爱”思想的意义,并升华到现实意义之中,旨在为人际关系、社会和谐及生态和谐服务。
关键词:墨子;兼爱;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30-01一、兼爱的基本内容“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
他宣扬“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
在墨子看来,兼爱便是平等的爱,无差别的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友爱。
墨子说:“视人之国如视己国,视人之家如视己家,视人之身如视己身。
”在墨子看来,兼爱是人与人之间所应该达到的,不分你我,平等爱人。
一方面是对人们百姓的一种爱,是不分贵贱贫富的,一视同仁的,平等的爱;另一方面,则是更深层次的,对于整个国家,大自然,宇宙的一种兼爱。
墨子认为兼爱不被其他因素所阻碍。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
”这句话便表明墨子主张天下之人皆相爱,是不受差距的影响的,旨在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社会状态,以此来改变社会的人际关系,促使社会和谐。
在“兼相爱”同时,墨子还提出“交相利”,“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以为,爱和利都是互相的,“交相利”提倡人们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谋取福利,并且反对相互之间的争夺。
墨子说的“利”并非是片面的一己私利,而是一种社会的共同利益。
对于墨子来说,利是兼爱的手段,利人就是利己。
墨子把兼爱和人们利益的平等互利相结合起来,所希望的便是通过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而墨子的兼爱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也有极为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兼爱的现实意义(一)构建人际关系和谐与个人内心和谐在如今的社会之中,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墨子的平等爱人,视人如己的思想,正与我们如今社会提倡的和谐不谋而合。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一、墨子“兼爱”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内涵墨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
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并且墨子对于当时贵族阶级的一切生活,抱着彻底反对的态度,因此提出了“非礼”“非乐”等相关主张,并把矛头直指提倡复兴周礼的儒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
生在战国初期的墨子,列强篡杀攻伐之事愈演愈烈,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不断加深。
对此墨子提出“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查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
的确如此,作为墨家思想的领袖。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即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平等性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在这之中,“兼”取代“别”,指平等,而“别”指差别和等级。
出于游侠的身份,墨子正是以这种团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的处事理论为基础,极力扩大这种思想,采用宣扬兼爱学说的做法,呼吁大众平等无差别的对待身边的所有人。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实践诉求“兼爱”思想是否能顺利实行,应该说是墨子“兼爱”理论体系中最具有争议的地方,也是从古至今很多学者予以研究和争辩的核心。
对“兼爱”思想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兼爱”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
其次,“兼爱”实行需要有贤明君主作为保障。
“兼爱”不仅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更注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维护。
对墨子兼爱的理解

对墨子兼爱的理解一、墨子兼爱的基本内涵1. 无差别之爱- 墨子主张兼爱,即对所有人都要一视同仁地去爱。
与儒家的“仁爱”有所不同,儒家的“仁爱”是有等差的爱,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然后推己及人。
而墨子的兼爱则强调对他人的爱不应有亲疏远近、高低贵贱之分。
例如,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对待陌生人的爱,在墨子的兼爱观念里应该是同等程度的。
2. 爱与互利的结合- 墨子的兼爱并非单纯的情感上的爱,还与实际的利益相关联。
他认为兼相爱必然会带来交相利的结果。
当人们都能做到兼爱时,就会互相帮助,从而实现共同的利益。
-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都秉持兼爱思想,工匠就会用心制造坚固耐用的工具,农民就会辛勤耕种提供充足的粮食,商人就会公平交易提供所需的商品。
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每个人都能从他人的关爱和努力中获益。
二、墨子兼爱思想提出的背景1. 社会动荡不安- 墨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之中。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不断发动战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例如,秦、楚等大国经常互相征伐,弱小的国家则在夹缝中求生存,百姓被迫服兵役、缴纳繁重的赋税,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墨子看到这种社会乱象,认为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缺乏爱,所以提出兼爱思想,希望通过倡导兼爱来平息战乱,改善社会状况。
2. 阶层矛盾尖锐- 当时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层分化,贵族阶层享有大量的财富和特权,而普通百姓尤其是底层的劳动者则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
贵族们奢侈浪费,不顾百姓死活,而百姓则挣扎在温饱线上。
- 这种阶层矛盾的尖锐化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墨子站在平民阶层的立场上,提出兼爱思想,试图打破阶层之间的隔阂,让贵族和百姓能够平等相待,互相爱护,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三、墨子兼爱思想的现代意义1.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
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百家争鸣的时代,各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
墨家的创始者墨子也不例外。
本文主要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及在春秋战国时代不被采用的原因,同时联系实际分析墨子兼爱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思想价值,主要从个人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墨子、兼爱、空想性、现代意义墨子(公元前480—公元前420)宋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宋昭公时曾做过宋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劳动者,做过工匠,被称为“贱人”,“北国鄙人”。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者。
墨子的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正义事业而奔忙,他与弟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提出一套而又独具特点的学说,这就是墨学。
墨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等十大主张,这些构成了墨家思想的整个思想体系。
“兼爱”思想一、兼爱就是对一切人无所不爱,不分远近,不分等级,普遍广泛地爱所有的人。
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子·尚贤下》)兼相爱交相利就是不分人与我,不只是单方面的爱自己,而且还要爱别人。
不是单方面的是自己有利,而且还要使别人有利。
墨子认为,兼相爱就要大家树立把别人的国看成自己的国,把别人的家看成自己的家,把别人的身体看成自己的身体。
有了这种思想就能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了。
而且他还认为必须我先做那些爱和有利于别人亲人的事,然后别人再报答我的爱和有利于我的亲人的事,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残害了。
墨子“兼爱”思想的当代意义解读

倡导新型人际关系模式
平等相待
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人人平等,反对等级制度和特权思想。这种平等相待的原则有助 于打破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推动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模式。
互助合作
墨子认为,“兼爱”需要人们之间互助合作,共同谋求幸福。这种互助合作的精神有助于 增强人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墨子认为,通过“兼爱”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在当代社会,这种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 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倡导和平
墨子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和暴力,强调和平解决争端。这种思想对于当代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具有重 要启示,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进程。
未来研究方向及实践价值展望
01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民众生
活困苦。
儒家思想盛行
02
当时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但墨子认为儒家思想过于繁琐且
不符合实际情况。
追求平等
03
墨子主张通过“兼爱”来实现社会的平等与和谐,消除社会的
不公和战争。
“兼爱”思想内涵与特点
无差别之爱
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无差别地爱所有人 ,不分亲疏贵贱。
尚同思想
墨子提倡“尚同”,即追求思想统一和社会 和谐,消除社会矛盾和冲突。
反对攻伐
墨子认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他主张通过和 平手段解决争端,反对攻伐。
实用主义
墨子的思想具有实用主义倾向,注重实践和 应用,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02
“兼爱”思想在当代社会 应用
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1 2
倡导平等与公正
墨子的“兼爱”思想强调无差别地爱所有人,这 有助于消除社会中的偏见和歧视,促进平等与公 正。
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墨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提出了以“兼爱”为主旨和核心的一系列思想,并全面的阐述了“兼爱”思想的内涵。
本文解读了墨子“兼爱”的主要内容文化理念——“兼相爱”;经济思想——“交相利”;外交思想——“非攻”。
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从以下四方面阐释了“兼爱”思想的现代意义: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各国之间平等友好地相处。
标签:墨子;兼爱思想;现代意义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两大主题,著名的思想家墨子以“兼爱”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非攻”等治国思想。
他主张不发生战争,爱戴天下人,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新形势下,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举措,不仅关系个人的生活幸福,对于国家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1墨子“兼爱”思想解读1.1文化理念——“兼相爱”。
墨子在其“兼爱”的思想中所表述的这种爱,不是狭隘的爱,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情感。
他放眼社会,把这种爱的外延扩大,指出社会成员应该相互关爱,这是一种大爱的格局。
墨子提出的这种爱,并不是单纯从自身出发或者是他人出发,而是站在天下人的角度提出“兼爱”。
所以,墨子的这种“兼爱”中既有“公爱”,也同时存有“私爱”。
这两种爱,相互连结,共同构建出了“兼爱”的思想。
1.2经济思想——“交相利”。
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冲突呢?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因为有利益相争。
基于这样的现实思考,墨子提出在促进利益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世界的和谐。
在其思想理论中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
”他认为,“兼爱”不应该附带诸多功利主义色彩,而应该以个人的行为本身对他人或者是社会产生的效应来判别这个人行为是否善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墨子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它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国德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现实意义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又一位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
他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但其一生的活动范围却远远超出鲁国,前后到过宋、齐、卫、魏、楚等国,还在宋昭公时做过宋国大夫。
他所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唯一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因而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
墨子的学说,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为内容。
其中,“兼爱”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兼爱”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其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血缘宗法制度。
一、“兼爱”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改组的时代,一方面社会发展中各种新的事物纷纷涌现,表现出强劲的内在活力;令一方面,激流汹涌必使沉渣泛起,社会的各种弊端、阴暗面亦暴露无余。
墨子认为,这种乱世的产生,其根源就在于人们之间的“不相爱”。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
为了医治社会混乱的病根,墨子提出了“兼爱”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宣传,以代替流行的“别爱”,克服社会的各种弊端,使天下内乱得治。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社会现象的最终根源存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之中,人们的道德状况是由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状况决定的。
墨子把社会的病根完全归之于社会的道德状况,这显示了他的历史局限性。
但他至少看到了私有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弊病,意识到了道德的巨大社会作用,提出了“兼爱”的德育思想,他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的美好愿望是值得肯定的。
二、“兼爱”思想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一)以“兼爱”代替“别爱”,反对自私自利
“兼爱”,或曰“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学说的核心,墨子提出“兼爱”,首先是反对“别相恶”的,而“兼爱”的首要含义正体现在同“别相恶”的对立之中。
“别”
是指人们不相爱,只顾自己,自私自利,是天下之害;“兼”是互相彼此的意思,即不分人我,墨子认为,“兼”是“圣王之道”,是使王公大人的统治得以安稳,万民衣食得以丰足的根本办法,所以,必须以“兼”易“别”,实行“兼爱”,这就是“兼爱”的第一要义,它首先反对了独知爱己的自私自利。
这种思想对于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来说意义重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总要与他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因此,应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互帮互助的精神,驱除各人”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自利之心,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二)墨子讲“兼爱”,强调“爱无差等”
墨子宣扬“兼爱”,认为“兼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远近的普遍的爱,讲究“爱无差等”(《孟子?滕文公上》),“兼爱”就是爱一切人。
墨子的这种观点,要求不分等级,无差别地爱一切人,实质上具有打破宗法等级观念的作用,是对儒家讲“泛爱”,讲“仁者爱人”,认为“爱有差等”的一种否定。
墨子的这种“爱无差等”的观点虽过于极端,但我们要积极吸取其中的爱护人民、尊敬人民的合理成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关注民生也成为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解决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实际问题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这都是“爱民”的表现。
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是个被忽视的人群,其根本利益很少被给予关注,而墨子提倡的“爱无差等”,正是给我国当代的领导阶层、管理阶层应加强对普通老百姓的关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墨子讲“兼爱”,强调相互间的义务
墨子在阐述其“兼爱”学说时,提出了“为彼犹为己”,即为别人就像为自己的道德原则。
事事处处为别人着想,急人所急,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墨子“为彼犹为己”的原则,出发点是先“为彼”,即把为他人放在第一位。
墨子认为真正贯彻了“为彼犹为己”的原则,自己先为他人,他人也会对等地给自己以回报: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
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
这种对等互报,强调相互间义务的道德原则在今天仍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
如果每个市场主体都坚持合法经营、公平竞争,不去非法侵害他人利益,那么他自己的利益也会得到保障;如果一个经营者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缺斤短两、欺行霸市,那么他就破坏了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这种风气蔓延开来,他自己也将成为受害者。
对等互报的原则告诉市场上的每一个经营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关系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四)墨子讲“兼爱”,与物质利益相联系
墨子常把“兼相爱”和“交相利”并提,把“交相利”作为“兼相爱”的内容和标准。
但是,兴利首先要除弊,墨子认为,实行兼爱就应该给人民以实际的物质利益,解决人民迫切的生活问题,实现“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墨子·天志中》)。
墨子的此种观点,至今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大发展时期,党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而“兼爱”思想在今天属于精神文明的范围,只有物质文明充分发展,综合国力得以增强,人民切切实实的生活问题得以解决,精神文明建设才会获得牢固的物质基础。
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大力发展精神文明。
三、小结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孔子“爱人”思想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处于阶级冲突、利益竞争境况下,劳动者祈求人与人之间互相同情、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向往人际友爱、亲善的美好道德愿望,他坚决反对人的自私自利倾向,提倡“爱人若爱其身”,体现了很高的道德境界,包含了实现人类“大同”的崇高理想。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墨子的“兼爱”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未考虑社会现实状况,把现实存在的相互对抗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关系做了孤立的道德思考,未充分探索“兼爱”的可行性;虽提出“爱无差等”,但并没有提出废除等级差别的要求等……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它,而应以扬弃的观点来对待,珍惜这笔珍贵的遗产,看到它对当今社会人们立身处世的积极意义和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巨大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贻庭.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
[2] 邢兆良. 墨子评论[M].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8.
[3] 张岱年.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4.
[4] 孙中原. 墨学与当代文化[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6.
[5] 胡子宗, 李权兴. 墨子思想[M]. 人民出版社, 2007, 3.
[6] 张永义. 墨子—墨子之中国文化[M].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10.
[7] 张尚思. 十家论墨[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4.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