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小玉传等著名的唐传奇小说赏析

合集下载

浅析《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

浅析《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

浅析《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霍小玉传》讲述的是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悲剧。

新中进士的名门公子李益,在京候职期间,觅得才貌双全的霍小玉。

两人相爱相欢两载,益离京任职,分离前立下誓不相舍的誓言。

可是回到家中却从母命与高门卢氏女定下婚约,违了小玉之约,益自觉羞愧,避而不见小玉。

小玉忧思成疾,在一位豪士的帮助下,终与李益见上一面,痛斥李益一番后,气结而亡。

死后作祟李益妻妾,益三取不谐。

“艺术上的悲剧是现实生活中悲剧的反映和典型化”,①透过作品的悲剧意蕴我们能够看到它所折射出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悲剧。

小玉为爱情为梦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是无可非议的悲剧人物。

而李益由于种种原因,不得实现自己的诺言,葬送了别人的美好爱情,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婚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个悲剧人物。

体味其中的悲剧意蕴,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

一、霍小玉之悲霍小玉从一上场开始,就在一步步演绎着她的悲剧人生,向读者昭示着冷酷的社会现实。

从小玉的出身与遭遇来看,小玉本是霍王小女,“王甚爱之”可父王刚一断气,就被兄弟扫地出门,只因她“出自贱庶”。

可见人情之冷漠。

母女无以生存,小玉竟沦落为了娼妓。

出身高门显贵,命运亦不过如此,贫民之孤儿寡母的命运就更难以想象了。

足见世态之炎凉!沦为娼妓,已为小玉的人生打上了悲剧的烙印,及至爱上“门族清华”的李益,这一悲剧的烙印就更加深重了。

且看作品是如何将悲剧步步向前推进的:“资质浓艳”,“事事过人”的小玉对爱情充满了希望,一心想寻求一位“格调相称”的“好儿郎”,而“少有才思”的才子李益正欲“思得佳偶,博求名妓”,在媒婆鲍十一娘的穿针引线下,二人一拍即合。

郎才女貌,二美相聚,这本是令人欣喜的事。

可就在这“极欢之际”,小玉却“不觉悲至”,道出了她内心的隐忧:“妾本倡家,自知非匹。

今以色爱,托其仁贤。

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

”“良宵一刻值千金”,中宵之夜,小玉的内心却是如此的悲凉,头脑确是如此的清醒,哪里像是一个十六岁的风尘女子!“生闻之,不胜感叹”,读者听之,又何尝不悲不叹!悲剧继续向前推进着:李益的登科授职,使得两年的幸福生活很快终结。

读《霍小玉传》

读《霍小玉传》

读《霍⼩⽟传》解读现代爱情观《霍⼩⽟传》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

讲述了霍王之⼥霍⼩⽟,因其母是霍王侍婢,地位低下,⼩⽟终被众兄弟赶出王府,沦为妓⼥。

她与出⾝名门望族的陇西才⼦李益欢会之初,即已从以往的遭遇预感到⾃⼰“⼀旦⾊衰,恩移情替”的命运,因此“极欢之际,不觉悲⾄”,只求与李益共度⼋年幸福⽣活,⽽后任他“妙选⾼门,以谐秦晋”,⾃⼰则⽢愿出家为尼。

然⽽,残酷的现实很快粉碎了她的幻想,使她连这样⼀点微⼩的希望也难以实现。

曾发誓要与⼩⽟“死⽣以之”的李益⼀回到家就背信弃约,选聘甲族卢⽒为妻。

⼩⽟相思成疾,百般设法以求⼀见,李益总是避不见⾯。

最后⼀黄衫豪⼠“怒⽣之薄⾏”,将李益强拉到⼩⽟处,⼩⽟悲愤交集,怒斥李益,死后变为厉⿁,屡屡破坏李益婚姻。

这是⼀个典型的爱情悲剧,古往今来,同情霍⼩⽟,斥责李益背信弃义,始乱终弃者有之。

但是今天再读这则故事,便联想起现在社会的爱情,有⼏个爱情观需要商榷。

⼀、⼀见钟情⽂章中讲到:“母⼥相顾⽽笑,遂举酒数巡。

酒阑,及瞑,鲍引⽣就西院憩息。

闲庭邃宇,帘幕甚华。

鲍令侍⼉桂⼦、浣沙与⽣脱靴解带。

须臾,⽟⾄,⾔叙温和,辞⽓宛媚。

解罗⾐之际,态有馀妍,低帏昵枕,极其欢爱。

”此时,霍⼩⽟和李益只是见过⼀⾯便相许终⾝。

这种情况在古代多有发⽣,但在现在多是不明智的。

虽然霍⼩⽟仰慕李益才学,李益却只爱霍⼩⽟的美⾊。

“⼩娘⼦爱才,鄙夫种⾊。

两好相映,才貌相兼。

”在读者看来,李益看重的只是霍⼩⽟的外表,⽽不是其他,⽽美貌终究是会伴随岁⽉的流失⽽消逝的。

在双⽅还没⾜够的时间相互接触和了解的情况下,两个⼀见钟情的年轻⼈便同床共枕,这在现代的爱情观看来,和“⼀夜情” 没有多⼤的差别。

在等级观念不平等的旧社会,这种不正规的结亲⽅式注定了爱情的悲剧。

⼆、患得患失“中宵之夜,⽟忽流涕。

”此处,霍⼩⽟患了爱情的⼤忌,在两个⼈“极欢之际”还要“不觉悲⾄”。

不过这⾥霍⼩⽟的患得患失是可以理解的。

她本是霍王婢⼥所⽣,霍王死后,以庶出被逐,沦落为娼。

唐传奇《霍小玉传》的美学意蕴

唐传奇《霍小玉传》的美学意蕴

表作有《 聂隐娘》 《 昆仑奴》 等。
唐 传 奇 的兴 盛 与 唐 朝 的科 举 制 度 也 有 直 接
的关系。唐传奇语言雅俗共赏 , 韵散结合 , 用散文 叙 述 情节 , 用韵 文抒 发感 情 , 首尾 穿插议 论 。这 一
特 点 与科 举 考试 前 的 “ 行卷” ( 唐代 科 举 习 俗 , 士 子在 科举 前 将 自己 的诗 文制 成 卷轴 , 呈 给朝 中显 贵, 希 望得 到赞 誉 及举 荐 ) 相 关 。鲁 迅 在 《 中 国小
和 完善 , 更标 志 着 我 国文 言 小说 达 到 了小 说史 上
治, 人 民生活安定 , 百姓衣食无忧 , 路不拾遗 , 夜 不 闭户 。唐玄 宗 开元 年 间 , 也是 天下 晏然 , 四海 升
平 。 手 工业 和 商业 的发 达带 来 了城 市 经 济 的 繁 荣, 也促 进 了市 民文 学 的活 跃 , 如 张餮 的 《 朝 野 佥
张 玉 玲
( 山东理工大学 文学与新 闻传播学院 , 山东 淄博 2 5 5 0 0 0 )
[ 摘
要] 唐传奇是 中国小说发展史 上的第 一个高峰 , 爱 情传奇是其有机组成部分。蒋防的《 霍小玉传》 是
唐传奇的代表作 , 至今备受关注 。从情节美 、 人物美 、 语 言美 、 虚幻美等 四个方 面做切 入点 , 探析《 霍小 玉传 》 的美 学意蕴 , 藉 以体现它在 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文学 的影 响。
唐传奇的产生与兴盛与盛唐时期的政治 、 经
济、 军 事 与文化 制 度 等有 着 密切 的关 系 。唐 代 文
学 的繁 荣是 以封建 社 会相 对 开 明 的政 治 制度 , 以
在唐 代 和宋 代 , 传 奇 是 小说 的别 称 。唐传 奇 是 唐代 文 言 短篇 小 说 ,内容 多传 述奇 闻异 事 , 后 人也 称 为 “ 唐 人传 奇 ” 。唐 传奇 远继 神话 传说 和史 传 文学 , 近承 魏 晋 南北 朝 志怪 和 志人 小 说 。唐 传

浅谈唐传奇作者的男权意识及其根源_莺莺传_李娃传_霍小玉传_试分析之

浅谈唐传奇作者的男权意识及其根源_莺莺传_李娃传_霍小玉传_试分析之

承担很多责任和义务,这是社会和家庭从小灌输给男人的传 统价值观,比如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讲究忠孝仁义、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也是社会和家庭赋之本。而爱情只是男 人人生的一部分,况且一个男人如果有了功名,还怕没有爱 情吗?相反,如果一个人沉溺于爱情,忘记了他的责任和义 务,将会被世人所耻笑。
那么作者男权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和唐代社会特点 及制度有关,东汉以后,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上形 成了等级森严的所谓门阀制度。试看左思的《咏史》其二“郁 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 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 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世胄占据高位,寒士屈沉 下僚,这时门阀制度造成的,并且由来已久,到唐代仍然存在 这种现象。因此,士子们如果继续他们的爱情,将面临三重压 力。(一)世俗压力;(二)前途压力;(三)法律压力。下面让我 们来浅析一下:(一)世俗压力。在唐代,上至天子,下至平民 百姓,他们的择偶都是有一定标准的。李斌城等在《隋唐五代 社会生活史》中把唐代人选择配偶的标准总结为四点:讲究 门第.多求聘才.以才取人.讲究“三从四德”[6](P184-189)。他们 的择偶标准首先是讲究门第,而不是别的条件。不言而喻,可 见当时门第在婚姻关系中的重要性。(二)前途压力。在唐代,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广大中下层读书人有机会通过科 举考试进入仕途。然而,士人们只有高攀上名门望族才有可 能在仕途上顺利发展,甚至平步青云。同时,权贵们也想通过 笼络新贵,以确保自己在各方面的优势地位不受挑战并得到 延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的政治联姻便 发生了。“唐代在婚姻方面,是非常讲究门第的。一般知识分 子的生活理想是,在功名上能进士及第,在婚姻上能娶世家 大族之女……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婚姻关系实际上是政治 联盟的纽带。考中进士,固然是知识分子平步青云的上天梯; 同样,娶豪门女子为妻,也是仕途通畅的保证。在唐代,婚姻 与仕途的关系是非常密切。与崔、卢、李、郑、王五大士族联 姻,是婚姻的最高理想。这种婚姻关系,当然谈不上什么爱 情,只不过是一种权势的结合。”[7](P45() 三)法律压力。统治者还 制定法律来保护门阀制度,据《唐律疏议》规定:“【疏】议曰: 人各有耦,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8](P269),这就说明只 有本阶层的人才能互相通婚,否则就会违背法律,这是以法 律的形式保护唐代门阀制度。综上所述,士子们在这种严酷 的现实下,为了家族的利益和个人的前途,放弃爱情变得理 所当然。因此,《李娃传》中的大团圆结局只是作者的主观愿 望而已,而《莺莺传》和《霍小玉传》中的结局则是必然。

诡秘与凄艳的煎熬——浅析唐传奇《霍小玉传》

诡秘与凄艳的煎熬——浅析唐传奇《霍小玉传》

从唐代婚姻制度看霍小玉的爱I悲剧 青 《 唐律疏议》 明确规定 : 各有耦 , “ 人 色类须 同。良贱既殊 , 何 宜配合。” 】V6 ) 【 (29而妓女是处于社会最下层的贱民, 2 地位近 似于婢女 。《 霍小玉传》 中记载 : 霍小玉是霍王之女 , 深受霍王 宠爱 。因其 母是霍 王的宠爱 的奴婢 , , 王死 后弟 兄嫌 因此 在霍 其是低贱婢女所生而和其母一起被赶出家门。 此 , 从 霍小玉改 姓为郑 , 沦为娼妓 。这就注定了她宿命般 的悲剧 。失去了和正 常良家女 子一样和 良家 子弟以平 等的身份 结合 的机会 。尽管

正如 李益所说 “ 小娘子 爱才。 种色 。两好相映 , 鄙夫 才貌相兼” [(9) 应该说两个 人是天造一对地设一双的才子佳人式的 3 P3 。 】 理想结合 。 然而正如 恩格 斯所说 :当事人双方的相互 爱慕 应当高于 “ 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 ,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 古以来都 没有 的。 至多只是在浪漫 事迹 中, 或者在不受重视的 被压迫阶级中 , 才有这 样的事 情。”5(9) 【 P 2当时在唐代文人要 ] 想光宗耀祖飞黄腾达 的出路是 :一是在政治上谋求发展则以 进士 出身为可靠 , 二是要在社 会习惯 上受人敬 重 , 则宜系出世 代旧族 。 最理想就是 “ ” 由进士 ,婚 ” 仕 则 “ 则高门。 因此 , 唐代士 子们 的私生活放荡 不羁 , 姻却是相 当严肃的。同是世俗 中人 婚 并拼命挤 身社会 上流 的李益 虽然在见到令他惊为天人的霍小 玉时 , 一时头脑发昏对小玉发誓说 :粉骨碎身 , “ 誓不相舍”[ 3 ] (9) P 4 。但 当他上任之后 , 回家省 亲 , 被母亲提前订了婚约 , 竟 “ 逡巡不敢 辞让 , 遂就礼谢 , 便有近期。 【 (9) ” 】 5他与霍小玉两 3P 年的恩爱 , 曾经的盟约 , 在面对 他严厉刚毅 的母亲 , 他的仕途 时竟不堪 一击 !于是李益“ 自以孤负盟约 , 大愆回期。寂 不知

霍小玉传 分析

霍小玉传 分析
《霍小玉传》是反抗性最强的最有代表性的悲剧。明 代胡应麟认为“此篇尤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故 传诵弗衰”。
4、作者生平:
蒋防,约 (792—835),字子徵,一作子微。出
身于义兴(江苏宜兴)蒋氏望族。年少时聪慧好学。青 年时才名播扬。
蒋防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至长安,与李 绅相识,李绅识其意,与元稹共荐之。长庆元年 (821),自右补阙充翰林学士。二年,加司封员外郎。 三年,加知制诰。
传》。内容题材广,体现了较强的现实精神,艺术上
更成熟。

晚唐是唐传奇的衰落期。数量不少,并出现专集,
如牛僧孺《玄怪录》、皇甫枚《三水小牍》。但内容
单薄,艺术上也较为粗俗。
3、突出代表:
唐传奇的思想内容唐传奇题材广泛,大多取材于现实 生活。创作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其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婚姻爱情题材的作 品,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 小玉传》等。这类作品表现了对婚姻爱情生活自由的 向往和追求,抨击了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和门第等级 观念。
3.门阀制度
《唐六典》卷一九:“凡 官户奴婢,男女成人,先以本 色媲偶。”只有本阶级的人才 能通婚。进士与妓女相恋不禁, 但不能婚娶。
唐代孙棨(qǐ )《北里志》 载名妓宜宜爱上一进士,欲求 结合,只需一二百金,男子答 诗:“韶妙如何存远图,未能 相为信非夫,泥中莲子虽无染, 移入家园未得无。”
《新唐书·李绅传》载士人 吴湘因娶民女而被杀,更不要 说是妓女了。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 则安心顺从。
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 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 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条件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 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呢?

凄婉欲绝的《霍小玉传》

凄婉欲绝的《霍小玉传》

凄婉欲绝的《霍小玉传》作为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霍小玉传》将唐传奇中描写爱情悲剧题材作品的艺术水平推到了极致。

小说选择了懦弱才子与多情妓女这种具有代表性的悲剧爱情模式,旨在揭露唐代上层社会男女爱情关系的真实状态。

这篇小说也是中国小说中表现男子薄情背约致使女子惨死的最早作品。

霍小玉是作者施以浓墨重彩的人物,她和才子李益相恋,后被抛弃,而成为悲剧人物。

李益并非与她逢场作戏,相反,倒是真心喜爱她的。

但在当时的上层社会,男子娶妻是非常讲究门第的,寒门士子只有娶了名门望族之女才能立身仕途,飞黄腾达。

霍小玉原本是养尊处优的金枝玉叶,是众多才子追慕的对象,但父亲刚死,她就被兄弟逐出家门,沦落为娼妓,悲惨的身世使她的感情经历也注定因此而不平坦。

李益贵为陇西李氏,而霍小玉是卑贱的妓女,这就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

霍小玉真正的悲剧人生,是在她爱上李益那一刻开始的。

更具悲情的是,她深知由于门第不当,自己与李益最终结合是无望的,所以她对自己与李益的感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妾本倡家,自知非匹。

今以色爱,托其仁贤。

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

极欢之际,不觉悲至。

”因此她为自己的幸福只定下了八年之期,期望“一生欢爱,愿毕此期。

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

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

”但上天连这一点愿望也不让她实现,爱情开始时的山盟海誓最终都没能敌过爱人怯懦绝情的灵魂。

李益一回到家就背信弃义,选聘门第较高的卢氏女子为妻,他对霍小玉避之唯恐不及,这个薄情男子亲手断送了多情的霍小玉最后一丝希望。

悲剧的力量在霍小玉对李益的血泪控诉中达到顶峰:“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

征痛黄泉,皆君所致。

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

”这是痛彻心扉的血泪控诉,也是凄怨哀婉的复仇意绪,更是一位备受欺凌的弱女子对于爱人绝情和社会不公的最后反抗。

浅谈《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

浅谈《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

浅谈《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摘要:蒋防的《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中的精品,它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妓女的残酷迫害,并对妓女的遭遇寄予深厚的同情。

本文不仅对霍小玉生命的陨落进行伤悼,卢氏与李益也被纳入悲剧人物的代表,由此反映唐代等级制度下女性的生存状况与男女青年的爱情命运,揭示等级制度对个体幸福的扭曲和摧残,具有更深层次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等级制度;女性;婚姻;悲剧唐人传奇,历来备受称道,它以绚烂多姿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

蒋防的《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中写的最好的、最感人至深的篇章。

作品的女主人公霍小玉,因父死而被遣,沦入娼门,后遇李益,为之痴情,魂思梦萦,望眼欲穿,以致“羸卧空闺,遂成沈疾”,最终饮恨而死。

在中国文学史上,写才子佳人的作品很多,而霍小玉尤为惨烈,《李娃传》中的李娃,被封为“汧国夫人”;《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最终觅得归处;《离魂记》中的倩娘也有情人终成眷属,唯有霍小玉凄然一身,独赴黄泉,使人为之落泪。

明代学者胡应麟评论说:“唐人小说记闺阁事,卓有情致,此篇尤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故传颂弗衰。

”一、悲剧人物之一:霍小玉《霍小玉传》是一部悲剧作品,以霍小玉作为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

文章一开始,鲍十一娘向李益介绍霍小玉,“故霍王之小女,字小玉,王甚爱之。

母曰净持——净持,即王之宠婢也。

王之初薨,诸弟兄以其出自贱庶,不甚收录。

因分资财,遣居于外,易姓为郑,人亦不知其王女。

”)这概括了霍小玉的出身和卑微处境,第一,她是被人驱逐的贱庶之女。

第二,娼妓的身份。

在唐朝这个等级制度十分严格的社会,她的出身必定造就她终生的悲剧。

《唐律疏议》规定:“人各有偶,色类须同。

良贱即疏,何宜配合。

”这就说明只有本阶层的人才能互相通婚,霍小玉属“贱”,李益属“良”,阶层十分明显。

另外,唐朝的选官制度也将霍小玉与李益分隔在不同世界。

《册府元龟》记载,唐朝选官时,应选之人须先将自己的姓名、籍贯、父祖官名、内外族姻等情况,具状交郡,由郡呈尚书省审核,并明文规定刑家之子和工贾殊类之徒,均不得应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小玉传等著名的唐传奇小说赏析篇一:唐传奇《霍小玉》赏析唐传奇《霍小玉》赏析摘要:唐传奇是我国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文学体裁。

它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特别是一系列女性形象更是光彩夺目。

唐朝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物质基,因而整个社会的风气较之其他的朝代社会风气更为开放和自由。

突破了“女便是德”的传统论调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霍小玉更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从上上折射出深厚的内蕴。

关键词:唐传奇;霍小玉;形象内蕴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21)-06-0-02唐传奇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系列女性形象更是光彩夺目,《霍小玉》中的霍小玉无疑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她的美丽、痴心以及对于爱情的义千百年来感动着众多的读者。

使读者为她的爱情悲剧而悲戚难抑,正如胡应麟:“唐人小说记闺阁事,绰约有情致。

此篇尤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故传。

”霍小玉出生在霍王府并且受到霍王的喜爱,然而霍王爷去世后却被王府以其母亲出身由赶出了王府沦为娼妓。

但是霍小玉并没有因此而堕落,尽管成为地位低下的依然保持着自身的清白和人格的尊严。

在爱情方面霍小玉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只想“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

这就触犯了唐朝的婚配标准,唐代有“当色为婚姻律令,唐律中说的很明白:“诸杂户不得与良人为婚,违者杖一百。

官户篇二:唐代小说鉴赏--霍小玉传《霍小玉传》――穿越千年的凄美恋歌唐代,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吸引了几乎每个文学学者的心。

因为这里不仅满足了我们那点小小的虚荣心,更重要的是这个朝代确实人才辈出,不仅有政治奇才,军事大将,更有一批在文学史上永远闪耀光芒的人物。

说起唐代文艺上的成就,我们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诗――唐诗。

可能也因为唐诗的光芒太盛,让我们只看到了光芒照耀下的钻石,却忽视了光环旁边的那颗纯净的璞玉。

其实唐代也是小说繁荣的时代,这时候的小说也集前世之大成,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例如我们熟知的《太平广记》中的很多故事,大都堪称经典。

其中以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较为经典,当然因为其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唏嘘,更重要的是它反应了很多深刻的社会现象,揭示人性中的弱点!唐朝乃开明盛世,然而生在盛世中的霍小玉却因庶出而沦落娼门,最后惨遭情郎抛弃,终究难以逃脱其悲苦命运。

这自然不能完全归罪于李益的无情与负心。

《霍小玉传》中,面对森严的封建制度,李益选择屈从,霍小玉选择抗争,卢氏十一娘之辈逆来顺受,不管是怎样的态度,一切最终化为悲伤的泡影,消逝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不见踪迹. 纵观全文,李益并非无情之人。

他“门族清华,少有才思,丽词佳句,时谓无双,”如此风流才子,在当时必然大受女子欢迎,但他并未因此而满足,“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久而未谐,”可谓用心良苦,求美若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况且是李益这种才子,自然不会满足于一般女子,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当鲍氏为其觅得一女时,“生闻之惊跃,神飞体轻,引鲍手且拜且谢曰:一生作奴,死亦不惮”,虽有虚夸之意,却不难见得其对感情之事的在意与重视。

李益对霍小玉是一见钟情,为其美色所倾倒。

在霍小玉恐其变心而悲戚之时,“生闻之,不胜感叹,”又“援笔成章,引谕山河,指诚日月,句句恳切,闻之动人”,甜言蜜语但不乏诚挚之意。

李益授官上任,小玉作别叮咛,“生且愧且感,不觉涕流”。

这些并非矫揉造作的感情,如此伉俪情深,为何又失信负心呢?李益虽才貌双全,多情善感,但是胆小懦弱,没有主见,文章开头便已埋下伏笔。

他初次去霍家,见深宅大院,“心犹疑惧,忽见鸟语,愕然不敢进”,是在胆小如鼠。

对与卢氏的婚事,又因“太夫人素严毅”而“逡巡不敢辞让”。

对小玉,则“以辜负盟约,大愆回期,寂不知闻,欲断期望,遥托亲故,不遗漏言”,采取逃避的态度。

虽然负心,与他来说,却实乃无奈之举。

霍小玉死时,“生为之缟素,旦夕哭泣甚哀”,“至墓所,尽哀而返”,甚至在就礼于卢氏时,依然“伤情感物,郁郁不乐”。

他对小玉的感情,始终未泯,然而在封建礼教势力之下,懦弱的李益不得不割舍自己的爱情,流于世俗。

且说霍小玉,“资质��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解”,如此佳人,却不幸沦落娼门。

她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窥见了自己的命运并为其担忧。

“妾本娼家,自知非匹”,极欢之际,不觉悲至,“一生欢爱,愿毕此期”“ 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她自知命运不堪,却不料“于此”竟也不能,只能思虑饮恨而终。

值得敬佩的是,霍小玉虽是一温婉女子,柔媚纯洁,却有着李益所没有的铮铮风骨。

她不甘屈从于命运的摆弄,开始就希望“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来摆脱自己娼妓的身份;遭背弃时,既为厉鬼,也要“使君妻妾,终日不安”。

小玉的复仇,是“爱之深,恨之切”,更是封建统治之下的女子对吃人礼教的抗议,即使这种抗议不能够起到任何作用,霍小玉作为女子的代表,依然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至于卢氏与十一娘之辈,更是封建礼教与制度下无辜的牺牲品。

卢氏在家时不得不屈从母命嫁给李益,她和李益无疑是李家与卢家交易的商品,一为门第,一为名望,“天作之合”。

然而她的婚姻并无幸福可言,李益对她“心怀疑恶,猜忌万端”,“愤怒叫吼,声如豺虎,引琴撞击其妻”,尔后更是“暴加捶楚,备诸毒虐”,最终“竟讼于公庭而遣之”。

卢氏在丈夫的猜疑与暴力之下,竟然毫无抗争之力,被休之后,其悲惨命运可想而知。

十一娘身为娼妓,在李益变态的淫威下,生活更加凄惨。

“出则以浴斛复营于床,周回封署,归必详视,然后乃开。

又畜一短剑,甚利,顾谓侍婢曰:此信州葛溪铁,唯断作罪过头!”此种待遇,岂止是残忍二字可言!这些女子的悲剧命运并非偶然,更非霍小玉复仇所致,而是在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背景下所有妇女共同命运的再现。

文中不惜笔墨描写老玉工看到紫钗后“凄然下泣”,公主听闻后“悲叹良久,给钱十二万”,崔生对李益的忠告,对小玉的实言相告,尤其是黄衫客的突然出现,更为文章增添了一抹神秘浪漫的色彩。

由此可见,当时社会中,许多人对于这样的礼教与制度是深恶痛绝的,然而除了同情之外,也只能够眼睁睁看着“一代名花付落茵”而无能为力。

生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在为书中薄命红颜唏嘘感叹之时,总不禁为自己感到庆幸。

虽然千年的封建传统仍有残留,但至少我们拥有追求爱情自由与幸福的权利。

霍小玉与李益是游弋在腐朽的封建洪流之中一对苦命鸳鸯,那个时代那种背景,是抗争是屈从,终究难以逃脱命运的嘲弄。

“若无真情无绝唱”,霍小玉的痴情李益的无奈,封建礼教的堕落腐朽,让这一曲凄美的恋歌在前年之后的今天,依旧回荡在我们耳边,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篇三:《霍小玉传》赏析自古红颜多薄命――读《霍小玉传》有感“我是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

”读到此句,不禁为霍小玉动容,自古红颜多薄命,霍小玉无疑是古时痴心悲情女子的代表。

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霍小玉是否后悔过与李生的相遇相爱我们无从得知,但在死后却依然纠缠着负了她的李生,化成厉鬼纠缠着李生,可见其痴情本色。

李生爱她吗,她是值得的,这个连阅人无数的鲍十一娘都惊为仙人的女子,这个温婉之至的女子自然是值得的被爱的,李生初见她时“但觉一室之中,若琼林玉树,互相照耀,转盼精彩射人”,在中宵之夜,面对小玉的哭诉,他誓曰“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那时的他自然是爱她的,只是这爱,在世俗的门第之见与自己的仕途之中被消磨掩盖了。

我们不能说李生负心,只能说他爱小玉爱的还不够深,他亦真亦假的态度加重了霍小玉的悲剧色彩,揭示了阶级对立造成的悲剧。

俩人尚未开始之时,霍小玉便知自己为妓女,中宵之夜自己说到“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

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松萝,无托,秋扇见捐。

极欢之际,不觉悲至。

”她清楚自己同李生地位的悬殊,也只李生早晚会离她而去,却仍义无反顾的爱上没有结果的人。

在李生要离去之时,为了李生的前途,她未苦苦纠缠,只提出八年之约“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

犹有八岁。

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

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

”深爱至此,只可惜,这小小的八年相守的愿望也未能实现。

小说最后,她“含怒而视”,她要看透他究竟长得什么心肝。

她恨,恨李生的薄情,也恨自己的痴情,便有了开头一句“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

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慈母在堂,不能供养。

绮罗弦管,从此永休。

征痛黄泉,皆君所致。

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

”字字珠玑,指控李生负心之罪,悲愤沉痛,斩钉截铁,李生不内疚悲痛,谁能容。

而负心人李生也未能获得幸福,他为小玉“为之缟素,旦夕哭泣甚哀”,以后又到墓地“尽哀而返”,但即使如此,小玉只是感叹却未原谅他,仍报复于他与他的妻妾,却没有报复他于仕途,让他不能再爱上他人,此种爱惊天地泣鬼神,霍小玉后来化成厉鬼复仇,丝毫不让人觉得其可恨,反而有种大快人心的快感,也更让人怜这个敢爱敢恨的女子。

霍小玉痴情,李生负心,是这篇小说的主题,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这个内容的特点,是小说在表现手法上具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比描写。

小说中共有三个方面的对比。

首先,小说在李生负心前和负心后,小说的情调节奏明显不同。

小说前半部分轻松舒缓,极致描写俩人恩爱欢愉,清丽婉转,缠绵悱恻,像山间溪水,虽然有曲折,有浪花,总的却是涓涓而流,娓娓动人。

后半部分写小玉苦苦寻访,痴情等待,含恨而终,厉鬼复仇,大故迭起,如江河激流,冲波激浪,奔腾直泻,凄楚悲壮。

前后的鲜明对比,使读者更受触动,回味无穷。

第二,小说着重描写了两个主人公的感情悲喜变化。

从霍小玉李生俩人相见到死别,小说共写了八次悲喜变化。

第一次,俩人相见之后,互相爱悦,笑语欢歌,灯红酒香,“低帏昵枕,及其欢爱”;然而“中宵之夜,玉忽流涕”向生倾诉心事,“生闻之,不胜感叹”,又乐极而悲;接着俩人订立盟誓,“自尔婉恋相得,之在云路”,又喜;以后俩人诀别,小玉语语是泪,李亦“流涕”,又悲;李生再申前盟,答应一到华州,即“寻使逢迎”,又喜;至李生逾期,音信全无,小玉忧思成疾,双眼忘穿,从此既无复欢之时了。

但作者又穿插进黄衫豪士,将李生挟持到小玉家,在最后的大悲之前,忽又插进一个“一家惊喜,声闻于外”的大喜镜头,与接着的全篇最悲壮最震撼人心额死别场面相映照。

小玉早已久病不支,已知自己到了最后的时刻,临死前的装束,表现出她的倔强刚强。

在自己又爱又恨的人面前,她不能蓬头垢面,让他看轻自己,她要显出自己本来的光彩,使他羞愧。

这些描写,不但使读者的心情随着小说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忽起忽落,时悲时喜,每次变化都牵动着读者的心,又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霍小玉的忠贞不渝,李生的狠心负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霍小玉的悲惨,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