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理论初探

合集下载

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解读

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解读

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解读王伯鲁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马克思生活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时期,农业的基础地位使马克思一开始就注重探究农业问题。

他深知“一切工业劳动者都要靠农业、畜牧业、狩猎业和渔业的产品维持生活这一早已尽人皆知的经济事实。

”[1]对农业问题的关注贯穿了马克思的一生,对农业问题的论述散见于他各个时期的著述中。

单从1868年1月3日写给恩格斯的信中,我们就不难窥见马克思探究农业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我想向肖莱马打听一下,最近出版的有关农业化学的书籍(德文的)哪一本最新最好?此外,矿肥派和氮肥派之争现在进行得怎样了?(从我最近一次研究这个问题以来,德国出版了许多新东西。

)他对近来反对李比希的土壤贫瘠论的那些德国作者的情况了解点什么吗?他知道慕尼黑农学家弗腊斯(慕尼黑大学教授)的冲积土论吗?为了写地租这一章,我至少要对这个问题的最新资料有所熟悉。

”[2]马克思的农业技术思想以种植业为核心,兼述林业、畜牧业、渔业等技术形态,依附于他对农业、农民、土地所有权、地租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一农业及其技术形态农业是人类历史上最先形成的基础产业门类,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们采集野生植物果、籽、根、茎的活动。

农业概念的外延宽广,狭义的农业专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泛指种植业、养殖业以及依附于农业生产的各类副业,有时还包括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人类利用生物的生理机能,通过劳动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及其环境条件,从而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等生活资料。

一般而言,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

“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3]398从本质上说,农业生产活动就是变革和控制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模拟和营造有利于农作物丰产的良好自然环境。

“农业是一种特殊生产方式,因为除了机械过程和化学过程以外,还有有机过程,而对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只要监督和指导就行了。

马克思农业科技思想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马克思农业科技思想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马克思农业科技思想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马克思是世界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世界。

尤其是在农业科技方面,马克思的思想对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农业科技思想的内涵、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和启示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马克思农业科技思想的内涵马克思的农业科技思想贯穿于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分析中。

马克思关注的不仅是农业生产本身,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所蕴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在马克思看来,科技是农业生产力的核心,只有通过科技的改造和创新,农业生产力才能不断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认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关系也必须适应新的生产力要求,否则就会造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有效运转。

马克思主张通过农业科技的改造,推动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二、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乡村振兴成为了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之一,而农业科技正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马克思的农业科技思想对于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农业科技思想还提醒我们关注农民的利益和权益。

在推动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农民的合法权益,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农民的劳动报酬、土地权益和社会保障等,从而使农民能够分享到科技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生产热情和创造力。

马克思的农业科技思想还提醒我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科技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不能为了增加产量而忽视生态环境的破坏,否则会产生更大的后果。

在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的还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从马克思的农业科技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对乡村振兴的启示:要统筹推进农业科技和生产关系的改革。

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也要着力改革乡村的生产关系,打破观念障碍和利益藩篱,使农业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现代化的生产要求,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技术创新理论与农业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技术创新理论与农业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技术创新理论与农业发展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技术创新理论与农业发展的重大关系,从农业的发展起源和历经过程着手,讨论了人类农业发展的大致过程和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和水平,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农业发展的第一要务的观念。

探讨技术创新对于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发展的重大作用。

标签:马克思主义;技术创新;农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普遍认同的事实。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曾经也提到过技术理论的创新对于人类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尤其是对于农业的发展而言更是尤为重要。

因为在农业的发展中,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生产中的各种关系构成了生产资料的基本元素。

而这些基本元素的发展和功能发挥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在发展农业的时候,往往都是从技术理论的创新这些方面入手,然后才有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才能达到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以至于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社会劳动效率,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任何一种实践中的技术创新都是从理论开始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理论创新与农业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在强调理论创新的时候,不能忘了理论的创新是为了实践的应用这一基本原则。

因此,我们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创新理论与农业发展的时候,就应当时刻谨记理论的创新是服务于实践的,实践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才是服务于农业发展的。

只有理清了这样一层关系,我们才能深刻地体会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创新理论对于农业发展的现实重大意义,对于提高农业集成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的重大作用,对于国民生活的重要历史责任,对于推进中国的当代农业的生产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具有重大的战略发展意义。

一、农业的发展起源农业的发展都是从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发展而来的,在历经了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的发展规模之后,当代农业迎来了技术理论创新的春天。

在远古时期,人们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进行简单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模式。

人们的生产只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满足自身的生存而已,没有更多的经济和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进步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进步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进步的探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现代科技的进步给我们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然而,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是否能与现代科技进步相融合,如何看待这种融合,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进步的关系。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对社会的决定作用,认为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等现代科技成果,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革。

人们开始讨论自动化、智能化对劳动者的冲击,虽然这一变革对一些传统工作岗位带来了压力,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追求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仍然和科技进步的方向是一致的。

通过创造更多的高附加值的工作机会,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待遇,社会能够更好地适应科技进步带来的变革。

二、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科技的进步不仅为生产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更为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为人们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无限便利。

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因此得以交流碰撞,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可能性。

同时,科技进步也推动了产业结构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升级。

新兴产业的崛起,使得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为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科技进步与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科技进步,社会主义事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

同时,科技进步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清洁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成为可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马克思的农业科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农业科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江西社会科学2011.8马克思的农业科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刘新春米正华马克思的农业科技理论散见于《资本论》和其他论著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认为,农业科技与土地肥力相关联,是科技生产力与土地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化。

在经历了农业工业化与农业技术科学化发展阶段后,自然生态被确定为农业科技的着眼点与功能边界。

农业科技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农业形态的更新过程。

农业科技具有强大的社会变革力,是形成共享性财富关系的助推器。

农业的技术创新应当成为一种国家责任。

[关键词]马克思;农业科技;农业形态;土地生产力[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8-0038-05刘新春(1964—),男,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米正华(1963—),男,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湖南长沙410128)人类很早就开始探究农业生产活动,从古代刀耕火种、驯化豢养,到近现代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与农业机械应用等,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农业技术和以科学为指导的近现代农业技术。

马克思毕生关注农业问题,高度重视农业技术的开发、推广与应用。

他深刻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1](P108)马克思对农业科技的论述,散见于《资本论》及其他各个时期的著述中。

一、农业科技是土地生产力农业是种植业、养殖业以及附着于其上的各类副业的统称,是人类历史上最先形成的基础产业门类。

从目的意义上说,农业就是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通过控制和强化其生长过程,从而获得人类生活所需的动植物养分。

从过程层面上说,农业就是运用或改变影响动植物生长的因素,模拟或改良动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马克思在研究农业时,把土地分析置于首位。

浅析马克思视域下的农业科学技术思想

浅析马克思视域下的农业科学技术思想
现 其 提 出 的有 关农 业 科 学 技 术 的前 昭 性 论 述 。因 此 , 过 研 读 、 通
整 理 马 克 思 有 关 农 业 科 技 的思 想 , 既有 助 于 为 我 国 农 业 科 技 发
展 提 供 理 论 支 撑 , 可 为 其 发 展 提 供 导 向指 引 。 也
学 的发展 。 土地 的 肥 力 也 在 变 化 , 为 这 种 能 使 土 地 的要 素 立 因
问 题 探 讨
农 经 与 技21年 3 第0朔 总 9期) 村 济 科 0 第2巷 5 ( 第2 2 3
浅析马克思视蠢下的农业科学技术思想
刘 素盼
( 海理 工 大学社 会科 学部 , 海 上 上
【 摘
209) 003
要 ] 马 克 思 的 诸 多 文 本 中 , 管 没 有 一 本 关 于 农 业 科 学 技 术 的 专 著 , 其 有 关农 业科 技 的 前 瞻 性 论 述 是 在 尽 但
散 见 于其 著作 中 的 。其 中 , 克 思 有 关 衣业 科 技 在 农 业 生 产 中地 位 的认 识 以及 对农 业科 技 自身 特 殊性 , 马 以及 在 此 基础 上提 出的 农 业科 技 生 态 化应 用 的 灼 见 。 于 当今 我 国农 业科 学技 术 的发 展 具 有 重 要 的 理 论 指 导 意 义 。 对 [ 键 词 ] 克思 ; 业 科 学技 术 ; 态化 应 用 关 马 农 生 农 业 科 技 是农 业 发 展 的 根 本 动 力 。 今年 中 央 一 号 文 件 就 明 投 入 ) 一 般 单 纯 的 耕 作 一 样— — 只要 这 种 耕 作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和 合 理 地 进 行 , 就 是 说 . 像 以前 美 国 奴 隶 主 那 样 对 土 地 进 行 也 不 野 蛮 的 掠 夺 ( 过 为 了 防 止 这 一 点 , 地 所 有 者 先 生 们 得 到 契 不 土 约 的保 证 ) — 会 改 良土 地 , 加 土 地 产 量 , 使 土 地 由 单 纯 的 — 增 并 物 质 变 为 土 地 资 本 。一 块 已 耕 土 地 , 一 块 具 有 同样 自然 性 质 和 的未 耕 土 地 相 比 较 大 的价 值 ” 有 。而且 ,随 着 自然 科 学 和 农 艺 “

马克思农业科技思想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马克思农业科技思想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马克思农业科技思想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一、马克思的农业科技思想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农业科技方面,马克思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例如他认为科技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指出科技发展对农业生产和乡村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强调科技对农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他认为,科技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在马克思看来,通过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能够更高效、更节约、更环保。

他提倡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的发展,以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

马克思关注科技发展对农业生产和乡村发展的影响。

他指出,科技发展可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同时也可以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他认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将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马克思的农业科技思想从理论上强调了科技对农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预见到了科技发展对农业生产和乡村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当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农业科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要重视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提出的农业科技思想表明,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马克思认为,科技发展可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需要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推动现代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要注重科技普及和人才培养。

马克思的农业科技思想提醒我们,科技发展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作为支撑。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加强农村科技普及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养,同时也要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保障乡村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了关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在农业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样具有指导作用,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上。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农业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发展。

农业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其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互联系。

首先,农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农业的现代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农业生产中涉及到土地、劳动力、农业生产工具等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调整和发展思想紧密相关。

二、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1. 科学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提供了指导。

2.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关系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同时,要注重发展农村产业,加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联系,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3. 农村改革与农民收入增长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参与。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为了实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改革至关重要。

农村改革需要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要通过合理的土地制度改革,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农业持续发展。

4.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中,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进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的发展,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理论初探十七大报告之所以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因为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化、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关键性时刻,即如果不在农业中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因为技术不变条件下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会出现“投资的超额生产力的递减”。

而为了因势利导地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必须正确认识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特殊规律性。

一、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是一个复杂的、缓慢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中明确指出: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表现为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过程,而且速度是比较缓慢的。

这是因为,在农业生产领域里,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涉及无机物世界,同时涉及有机物世界,不仅要利用经济规律,而且要利用自然规律。

正由于农业再生产所固有的自然特性,和与此相联系而存在着无可比拟的复杂关系,使得科学技术要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显得特别困难、特别缓慢。

现代农业是涉及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从产业演变的历史过程看,制造业是建立在应用物理学、数学基础上的产业,而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物理学、数学,还涉及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气象学等等。

同时,上述这些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在时间系列上是有差异的。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农业落后于工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时指出,撇开其他方面不谈,工业的前提是比较老的科学——力学。

而农业的前提是崭新的科学——化学,地质学和生理学。

这是因为,“……力学,在十八世纪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臻于完善,……化学、地质学和生理学,只是在十九世纪,特别是在十九世纪的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

”正由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赖于一系列更为复杂的理论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农民的劳动,比受分工支配的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具有更大的脑力性质。

”这就决定了农业部门科学技术的进步,比之工业部门要缓慢得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最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许多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都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改变我国农业落后面貌的任务的艰巨性。

马克思曾经指出:“按照事物的性质,植物性物质和动物性物质不能以象机器和其他固定资本、煤炭、矿石等等那样的规模突然增加,因为前二者的成长和生产必须服从一定的有机界规律,要经过一段自然的时间间隔,而后面这些东西在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只要有相应的自然条件,在最短时间内就能增长起来。

”其“结果对有机原料的需求会比它的供给增长得快,因此,它的价格会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形式,集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之精华,尽快地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使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生产出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农产品,以适应发展城乡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迫切需要。

二、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建立在利用生物学因素的基础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多次强调指出,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或者说农业是为人类生产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产品,由此决定了农业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统一,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是建立在利用生物学因素的基础上。

一方面,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可以对种植业与饲养业的自然周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却无法改变生物学运动的规律性。

例如,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显著差别,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都无法消灭这种差别。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通过采用新的生物品种以及其他先进培育措施。

却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农业生产期间,进而缩短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别。

诚如马克思所说:“要在五年期满之前提供一个五年生的动物,自然是不可能的。

但在一定限度内,通过照料方法的改变,使牲畜在较短时间成长起来供一定的用途,却是可能的。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所涉及的生物学因素,又会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提出特殊的要求,并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规定了一定的范围。

在农业生产领域里,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科学技术,都应当保证在土地、植物和动物中发生的生物学过程的正常进行。

只有符合这种要求的科学技术。

才能被证明是有效的,是值得在实践中应用的。

诚如马克思所说:“同样的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

”应当着重指出,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中,利用生物学因素,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现代生物技术在保证农业不断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这个领域里,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培育和推广农作物和牲畜的新品种。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把生物学因素提到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首位呢?这是由现阶段畜牧业和种植业发展的特点所决定。

具体地说,如果没有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农作物和牲畜新品种,就很难实现与科学技术进步因素联系的发展农业的巨大可能性。

因为我们以前培育的、已经普及的主要农作物和牲畜品种,是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很低的条件下形成的,如今,在农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物质技术基础比较发达的情况下,生物学因素的不完善之处,在许多方面妨碍着农业生产的继续进步。

只有培育出富有前途的农作物和牲畜新品种,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大田单位面积产量和牲畜的产品率。

还应当指出,要在实践中培育、应用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

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未来的世界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培育和推广新品种,甚至还可以这样说,将来哪个国家在培育和推广新品种方面占有优势,哪个国家就有可能在农业生产上占有优势。

如果一旦延误了这项重要意义的工作,就有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强调生物学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

还在于:它是属于投资少、效益高的技术措施。

当前强调生物学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取代非生物学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始终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但是在现阶段的农业科学技术系统中,生物学方面的科学技术属于最薄弱的环节。

三、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是和提高土地肥力联结在一起的马克思曾经指出:“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给人们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而在农业生产领域里,要使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还必须正确认识科学技术进步与提高土地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地是人类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

土地是一切生产最原始的初始生产要素,是一切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第一源泉。

劳动力以土地为条件,生产资料以土地为基础。

如果没有土地,不仅劳动力没有立足之地和实施的条件,同时也将失去人类衣食之源。

如果没有土地,生产资料不但无以形成的渊源,同时也没有投施的地方。

对于人类来说,除了阳光、空气、水分以外,最重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堪称为土地资源了。

马克思指出:土地是“人类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财产,即他们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土地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劳动力必须同作为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第一源泉的自然界,即土地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生产活动。

在农业生产和再生产中,土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如果说,在工业(采矿业除外)中,“土地只是作为地基,作为场地。

作为操作的基地发生作用”,那末,在农业(主要指种植业)中,土地乃是农作物赖以生长发育的母体,它和劳动力一起,构成现实劳动过程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直接参与农产品的形成。

土地既是劳动对象,又是劳动资料,土地面积的大小,土地理化生物性质状况,土壤肥力的高度,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成果的数量与质量。

马克思说:对于人类来说,“土地是他的原始的食物仓,也是他的原始的劳动资料库。

例如,他用来投、磨、压、切等等的石块就是土地供给的。

土地本身是劳动资料,但是它在农业上要起劳动资料的作用,还要以一系列其他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力的较高的发展为前提。

”这就是说,在农业生产中,人类是利用土壤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属性,直接作用于农作物,促使其生长发育,并形成最终的产品。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农产品生产的特点,概括为“自然就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产品的形式或以渔业等产品的形式,提供出必要的生活资料”。

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土地是农业生产与再生产所必需的、最基本的、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

当然,直接决定农业生产成果的。

不仅仅是土地这个因素,机器设备、化学肥料、耕作技术等,对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所有这些,都是直接间接通过提高土壤肥力表现出来的。

例如,化学肥料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是通过增进土壤肥力进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

又如,通过改进耕作技术,可以疏松土壤,加厚活土层,增强土壤的通气、蓄水、保肥的性能,加快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与繁殖,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在向农业提供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时,如果没有考虑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这种特殊地位,那末,为此而耗费的大量投入资源,就不可能带来应有的产出。

没有日益增进的土壤肥力,高产作物新品种,就不可能实现高产的目标。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土地是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所有方面,都是与提高土地肥力联结在一起的。

还有一点要提及的,即由于作为农业生产与再生产最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不是由人们的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而是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因而,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内,是可以把耕地看成是固定农业生产要素。

而当农业科学技术没有获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人们在固定农业生产要素(如耕地上)连续追加投入变动农业生产要素。

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有可能出现投资生产率递减。

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对于促进土地肥力以及农业投资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必须适应农业生产过程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与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农业的经济再生产是与自然再生产相统一的,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业生产是在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分散性(尤其是谷类作物)。

这就决定了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物质形态的农业机械作业,属于固定位置操作的比较少,因此对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提出了一系列特殊的要求。

例如,农业机器体系要适应大面积移动性操作,就需要有独立的动力机和工作机。

下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分析,农业机器体系应当如何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