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合集下载

女性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

女性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
自己 。 因此 1 内 的病 人都 要安 排在 离 办公 室较 近 的病 房 周
23 暴 力行 为造 成 的伤 害 程度 .
例 , 坏 病 房 门锁 6例 , 椎 错 位 2例 , 皮 血 肿 2 要 与病人 发 生 争 论 , 到不 合 理 的要 求 , 以 理 服 损 颈 头 遇 要 例 , 膊 咬伤后 缝合 1例 , 胳 骨折 1 , 例 脸部 划伤 缝合 1
预, 保护 患者 和他 人 的安全 具有重 要 的 意义 , 者对 碍 l 笔 2例 , 躁狂症 5 , 例 癫痫致精神障碍 2 , 例 精神发
20 0 8~2 1 0 1年新人 院 的 3 8例女 性 精 神 病 人发 生暴 育迟 滞 2例 。
力行 为 的原 因进 行 回顾 性分 析 , 实施 相 应 的护 理 措 12 方法 .
护士 2 2例 占 5 .% , 78
所协 带 的物 品 , 防止 危 险物 品带入 病房 , 应病 人 简 答
医生 6例 占 1.% , 房物 品 5例 占 1. % , 人 2 单合 理 的要 求 , 57 病 31 病 了解 患者 的思 想动 态 , 早 发 现暴 力 及 例 占 5 2 , 人 家 属 2例 占 5 2 , 工 1例 占 行 为的前 兆 , .% 病 .% 护 以及 时制止 暴力 行为 的发 生 。
例。
3 讨 论
3 1 结果显 示 造 成 病人 暴 力 行 为 的 主要 因 素 为精 .
想 , 系妄 想 , 关 害怕 受 到 别 人 的 迫 害 , 强 烈 的 自我 有
神病态 支 配 , 神 病 人 因受 幻 觉 的 支 配 , 被 害 妄 4 3 发生暴力行为的病人多发生在人 院后 1 内, 精 如 . 周 保护 意识 , 主动 攻 击他 人 ; 次 为无 自知 力病 人 , 而 其

暴力行为的护理

暴力行为的护理

表达关心 取得配合
适当 运用
发生后的护理措施:
暴力行为控制后,要重建病人的心理行为方式,这是对病人暴力行为的长期治疗性处理 原则,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是行为重建。
发生后的护理措施:
01 评估暴力行为与激发情景的关系
02 寻找暴力行为与激发情景之间联
系的突破点
03
建立新的行为反应方式
04
个体化的设计,建立良好的
情节设定
患者黄某,正在进行输液治疗时, 受幻觉影响,突然扯掉输液针头, 手持输液器与针头,威胁护士送他 回家,否则将对周围所有人实施严 重暴力行为
发生时的处理:
大胆 机智
镇静 果断
护理人员在处理暴力行为发生时应注意:
发生时的处理:
寻求帮助
有效 控制局面
巧夺危险 物品
行动 果断迅速
心理疏导 保护性约束
预防:
(七)加强人员培训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能力, 对暴力行为准确的评估能力, 保护自己的能力, 对暴力行为及时干预的能力, 熟练掌握保护性约束等专科技能.
发生时的处理:情境模拟
时间
某日下午09:30
分组讨论后抽选1个小 组现场进行模拟干预
地点
精神科封闭式病房,治 疗大厅
人物
患者黄某,男30岁,精神分裂症
躁狂发作病人在 急性躁狂状态下可发生
病理 严重的暴力行为。抑郁发
作①病人因担心白己的罪恶
因素 连累亲人或者自己死后无
人照顾而感到可怜,即可 出现杀死亲人、再杀死自
己的扩大件自杀。
病理因素 精神分裂症
情感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 所致精神障碍
酗酒躁者狂可发引作起病暴人力在行为, 急酒性依躁赖狂病状人态突下然可戒发酒生,亦 严可重使的病暴人力易行激为惹。、抑激郁动发或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分析与护理对策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分析与护理对策

因素
研究组 对照组
2
!
!值
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 29
10
15 . 17
< 0.01
不合作治疗依从性差 31
17
7 . 85
< 0.01
既住有攻击史
26
16
4 . 11
< 0.01
易激惹
25
10
9 . 89
< 0.01
敌意
33
12
17 . 82
< 0.01
从表 2 可见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与攻击行为发生密切相 关,说明医务人员态度恶劣及简单的工作方法,是造成病人攻 击行为的 因 素, 应 引 起 高 度 重 视,研 究 中 还 发 现 既 往 有 攻 击 史,精神症状中有易激惹、敌意等更易发生攻击行为,说明其 攻击行为与精神病症状密切相关,此外,研究中还显示病人不 合作治疗、顺从性差与攻击行为的发生也十分密切。提示病人 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的重要性与攻击行为有关。
38.94 1 8.46 1.86 1 1.19 1.88 1 1.04 2.50 1 1.17 3.02 1 1.57 2.08 1 1.43 2.74 1 1.61 4.68 1 0.82 2.56 1 1.25
注: ! < 0.05
从表 1 可见,BPRS 总分,幻觉、敌意、猜疑因子及行为 紊乱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较重的幻觉、敌意、猜疑症状
3 护理对策
3.1 全面准确评估病人情况 护士在病人入院后,应详细向 家属了解病史,全面收集资料,评估病人情况,包括病人的既 住史,精神症状、发 病 诱 因、个 性 特 征、对 疾 病 的 认 识 程 度 等,以确定有 无 攻 击 行 为 的 诱 发 因 素,并 针 对 病 人 的 具 体 情

精神科暴力行为的防范和护理

精神科暴力行为的防范和护理

精神科暴力行为的防范和护理摘要:目的:对精神科暴力行为患者应用护理的临床效果及进行探析。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来我院精神科治疗患者共112例进行实验研究,随机抽签分组,各56例,对照组开展常规干预,实验组对暴力行为进行防范和护理。

将暴力行为发生率,病房安全质量及护理后总体危险度。

结果:对照组患者病房安全质量评分低于实验组,且暴力行为发生率和总体危险度显著高于实验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精神科暴力行为患者采取防范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危险度,对提高病房安全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防范护理措施;精神科;安全质量精神障碍临床上又称之为精神疾病,指的是在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患者脑部工作的失调,出现像感知,情感,行为,意志以及智力的运动方面异常。

据报道,临床上近1/4精神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暴力行为,近1/10患者出现严重暴力行为[1]。

暴力行为不仅会导致患者身安全受到威胁,还会对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暴力行为,要远离他们。

其实,部分患者可能由于受症状支配会存在有暴力行为,但大多数患者如果治疗护理得当,症状得到控制,会得到显著改善。

本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进行防范护理,以下是通过常规护理和防范护理对112例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来我院精神科进行治疗患者共112例进行实验研究,随机抽签分组,各56例,对照组开展常规干预,平均年龄(45.46±11.62)岁。

实验组对暴力行为进行防范和护理,平均年龄(40.25±11.25)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12例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精神障碍,并出现过不同程度暴力行为。

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实验组:进行防范护理措施模式服务。

1.2.1环境护理:对存在暴力行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需要保持室内处于阳光充足并安静,避免噪声等因素对患者造成刺激。

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行为的临床特点分析与护理

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行为的临床特点分析与护理
协调性兴奋、 易激惹、 既往暴力行为史等预测暴力行为发生的 转移暴力行为 的方法, 用正确 的方式、 方法来宣泄 自己的 情绪。
高危因素的病人实施重点监护[3] 、 [ 重点观察、 重点防范。 另一
方面, 在家属探视时做好疏散工作 , 避免过度拥挤, 减少因拥 挤带来的暴力行为发生 。
3. 5 暴力行为发生原因比较 暴力行为发生原因主要有以
力行为的比例高, 这可能与精神病人春季发病率高且病情相 对较重有关。
例数
13
54
构成比( %)
7. 8 8 32. 7 3
18 : 0 0
24 ; 0 0
64
34
3 8. 7 8
20. 61
3. 2 暴力行为发生的时间特点 本研究显示, 病人容易在下 午发生暴力行为, 发生的比例占 32. 73% o。这可能与病人在
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 作者简介:陈淑娟, 1963 年出生, 女, 大专, 主管护师, 护士长。
解病人病情变化的特点以 及思想动态, 全面掌握病人的 病情,
3 49 9
M ODERNNU RSING December 2007, 13, 35 Vol. No.
实施以实证护理为框架的护理[Z , [ 对具有幻听、 被害妄想、 不
3. 3 基力行为发生的常用工具 本组中, 病人发生暴力行为 时采用的工具以病人的手脚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居多, 而其他 工具比较少。因为精神科病房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 病区内 已加强了安全管理, 病房内随手可及的危险品很少, 病人往往 用 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来采取暴力行为。这种现象尤为重 要, 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防止病人 自 伤。安全管理是防范暴力 行为的保证[41。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暴力行为的危害性, [ 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 定期检查危险物品, 严禁危险物品带人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有效护理措施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有效护理措施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有效护理措施发布时间:2021-07-20T11:23:51.663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8期作者:王瑗[导读] 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疾病中的一种,目前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由于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期较为漫长,中途擅自停药极有可能造成病情复发王瑗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241000摘要: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疾病中的一种,目前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由于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期较为漫长,中途擅自停药极有可能造成病情复发。

本文对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精神分裂症护理进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复发;原因;护理进展众所周知,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时,常常存在极强的暴力行为,令人畏惧,从而敬而远之,这是因为患者在发病时身体行为不受控制,误伤了自己和他人。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对精神分裂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使其能够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因此,精神分裂症预后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一、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因素分析(一)不遵从医嘱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不断的提升,在多种疑难疾病治疗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突破,由于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期较为漫长,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以便达到稳定病情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继续通过药物巩固疗效。

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出于经济压力或社会压力等因素,在没有征得医生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停药,从而导致病情复发。

根据相关研究证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愈后需要维持1-5年的规律服药,可以有效降低该病的复发几率。

此外,相关研究结果明确指出,由于不规律服药可降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为此患者在康复期间,不规律服药也是导致其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主要因素[1]。

(二)社会心理因素单一因素造成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几率比较小,该疾病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与影响下而形成的。

长时间的负面情绪或超负荷精神压力,可使精神分裂症患者二次入院的风险大大增加。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侵犯和暴力行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侵犯和暴力行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侵犯和暴力行为引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被社会误解和歧视。

尽管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并不具有暴力倾向,但一些个案中确实存在患者表现出性侵犯和暴力行为的情况。

本文将探讨这种现象的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对患者和社会的影响。

一、精神分裂症与性侵犯行为1.1 精神分裂症的特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导致患者对现实的认知产生错觉,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

1.2 性侵犯行为的原因性侵犯行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并不常见,但仍有一些患者表现出这种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幻觉和妄想: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和妄想,他们可能误解他人的意图,产生性幻觉,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性侵犯行为。

- 情绪不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当他们感到被拒绝或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采取暴力行为来发泄情绪。

- 社会脱离: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与现实社会脱离,缺乏社交技能和适应能力。

这使得他们在性关系中难以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愿,从而导致性侵犯行为的发生。

二、精神分裂症与暴力行为2.1 暴力行为的定义暴力行为是指以肢体或言语威胁、伤害他人的行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可能是由于病情加重、药物治疗不当或社会压力等因素引起。

2.2 暴力行为的原因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幻觉和妄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和妄想可能使他们误以为他人对其构成威胁,从而采取暴力行为进行自我保护。

-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普遍较差,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容易在情绪激动时产生暴力行为。

- 药物治疗不当:不合理的药物治疗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副作用,如情绪波动、易激惹等,增加暴力行为的风险。

三、预防和管理措施3.1 早期识别和治疗及早识别和治疗精神分裂症是预防性侵犯和暴力行为的关键。

通过早期干预,可以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和适应能力。

精神分裂症病人出现暴力行为时应怎样护理

精神分裂症病人出现暴力行为时应怎样护理

精神分裂症属于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精神疾病,病患会出现不同程度思维认知、行为感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障碍,进而表现出冲动、攻击等暴力行为。

影响精神分裂症病患出现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如何对出现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患进行护理?请进行以下阅读。

1.精神分裂症病患出现暴力行为的原因有哪些?1.1精神症状影响引起精神分裂症病患出现暴力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为:幻想、妄想、兴奋、躁动、易激怒、敌对、猜疑、焦虑、忧郁等。

精神分裂症病患经常会出现一些幻觉,或听到他人对自己的侮辱、批评或者攻击等,使自身产生厌恶心理,形成暴力行为。

又或者精神分裂症病患常常妄想,其攻击行为通常是经过自己细致安排的,一般在攻击对象没有任何防备情况下进行暴力攻击,导致攻击对象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部分精神分裂症病患认为自己常常受到医护工作者的“管制”与“剥削”,从而对医护工作者形成敌对心理,表现出态度冷淡、不配合临床治疗、私自藏药或者拒绝用药等不配合情况,等待时机就会对医护工作人员发起攻击。

1.2逃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多为封闭式住院环境,使精神分裂症病患有一种被禁锢、被欺骗的感觉,在不认同自身患有疾病或者治疗期间痛苦时,常常将负责管理精神分裂症病患的医护工作者当成发泄对象,对其进行暴力攻击。

1.3医患关系紧张由于精神分裂症病患某些心理需求与行为没有及时获得满足或者病患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他人侵害威胁,要求出院未予以认同,负责管理精神分裂症病患的医护工作者限制病患人身自由等。

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比较强硬,使用命令性语言,对病患提出要求,导致病患容易被惹怒,使医患关系愈发紧张。

然而,矛盾性升高也是引起病患出现恶意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

1.4疾病史根据相关研究指出,既往存在暴力史,精神症状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易激惹、敌对性等心理状态,容易增加精神分裂症病患出现暴力行为的概率;而受教育水平较低以及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患也容易表现出暴力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如若精神分裂症表现出社会能力比较差、社会兴趣比较低、男性、从事体力劳动、讲话声音大、语速比较快、语量比较多、动作比较多且快、坐立不安等异常情况,说明病患容易出现暴力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精神分裂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之一,不仅病因尚未明确,而且患者病程较长且难以治愈,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思维容易出现异常,同时缺乏自控和辨别能力,具有较高的暴力倾向以及危险行为。

相关研究指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障碍与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具有负相关;而随着精神障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患者发生严重暴力行为的机率也越高,因此需要通过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分级分类管理,从而有效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

目前仅依赖药物进行治疗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得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但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够满足维持治疗,尤其是复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常模水平[4]。

由于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相互作用又错综复杂,因此有研究指出以认知行为疗法等无不良反应的心理疗法替代传统药物治疗;此外相关研究也指出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程度较高且呈多样化,因此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实施个性化、规范化的护理,从而为患者提供更有利于康复的支持性环境。

为了进一步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应用效果,以及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特开展此次综述。

1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暴力行为是指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对方生物体不愿接受的一种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妄想、幻听等阳性症状是引发暴力行为的关键因素,相关研究指出出现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性格特点就是不满、冲动、个人行为粗暴、反复无常等,而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了暴力行为后就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稳定性人格特征;因此针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对其暴力行为的高危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以便为临床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不仅严重威胁社会安全,而且加剧了社会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恐惧,而其中男性精神分裂症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中,存在居住农村、文化程度低、无业、有被害妄想、发病时未服药的比例明显多于非暴力组,其中被害妄想、受教育程度低是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通过针对性的药物治疗能较好地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

袁愫等在研究中对存在暴力犯罪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无暴力冲动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治疗情况、监护情况、童年创伤问卷(CTQ-SF)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分的比较,结果发现暴力组中的间断治疗、监管不到位比率,CTQ-SF中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因子分,SCSQ中消极应对评分均明显高于非暴力组,此外作者还发现文化水平对CTQ-SF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得分均有影响;监护情况及婚姻状况分别对SCSQ中的积极应对得分及消极应对得分有影响。

由此可见,对有暴力犯罪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将有利于提高对高危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识别和尽早干预,从而有效降低患者暴力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一项来自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院期间发生危险暴力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院期间危险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且情绪易波动、病前品行障碍、既往存在语言攻击行为、既往存在针对他人攻击行为、既往存在打砸行为、发病前受到语言及行为刺激均是诱发危险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关注,给予针对性干预,以降低危险暴力行为发生率。

但考虑到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为此一项来自上海市徐汇区、虹口区、嘉定区纳入社区随访管理的952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存在近3 个月应激事件是患者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且这种负性影响在中学学历和服药规律的患者中被增强。

此外一项针对北京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威胁性言语或危险行为的发生客观存在,且危险行为与年龄、幻觉妄想、情绪高涨精神症状、阳性家族史密切相关。

在一项横断面研究中,作者通过使用计数回归模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多种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年龄、性别和不良结局史是这些不良结局共有的影响因素,而高等教育和就业是攻击性和暴力行为的保护因素,其中18岁≥发病是在没有警察派遣的情况下发生侵袭性以及自残或自杀未遂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精神疾病家族史是个体自残或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国外也有研究专门就持续使用大麻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持续使用大麻预示着随后的暴力,但暴力并不能预示大麻的使用,因此作者认为这种关系是单向的,并且在控制兴奋剂和酒精使用时持续存在。

另外也有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开始吸烟时的平均年龄和20岁后每日开始吸烟的比率更高,提示影响晚期开始吸烟的遗传因素与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有关。

另外也有研究表明,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功能潜力还包括短链脂肪酸合成、色氨酸代谢和神经递质合成/降解的差异,而移植富含精神分裂症的细菌前庭链球菌似乎诱导社会行为缺陷,并改变受体小鼠外周组织中的神经递质水平。

2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护理干预应用现状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护理干预将是有效预防和降低暴力行为发生的重要干预措施。

研究指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病耻感与病耻抵抗现象,给予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效果,通过准确认识自我、感恩教育、感悟人生、情感交流、重建希望等措施,能够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战胜疾病的希望与信息,充分调动患者的潜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阴性症状,并且通过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激发患者对抗疾病的正向力量;而且能够激起患者感恩的心,改善患者消极心理,增加治疗的依从性,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患者走出自我封闭状态,改善患者的社会缺陷功能,降低自我病耻感和增强病耻抵抗能力。

为此竺璐等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以疾病科普、指导负面情绪改善方法、建立克制暴力行为信心、密切监控以及个性化的暴力行为处理方法,结果发现通过此类基于前馈控制的健康教育,不仅显著降低了患者NOSIE评分因子中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迟缓、抑郁评分,而且降低了PANSS评分因子中反应缺乏、思维障碍、偏执、激活性、抑郁、攻击性评分,同时暴力行为仅为轻度,未发生中度、重度的暴力行为。

由此可见,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基于前馈控制健康教育能有效从患者自身及周围环境帮助患者控制暴力行为冲动,从而有效地预防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发生。

此外有学者提出应当从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根因作为出发点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的原因分析,从而找出主要的失效模式及相关原因,对于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进行措施改进并评价,结果发现通过此项护理干预不仅能够促使暴力行为发生风险指数值明显下降,而且将暴力行为发生率由40.50%降为32.58%,说明应用HFMEA前瞻性评估并预防封闭病房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风险可以有效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率。

目前临床上虽然可以通过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能够制止暴力行为的发生,但此举一方面缺乏人性关怀,另一方面反而还会激怒患者。

因此有学者提出应当对有暴力行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最终目的不是对已出现暴力行为的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以保证患者与他人的安全,而是要想方设法消灭引起暴力行为存在于患者心中的“心魔”。

李丽华在一项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患者疗效对比研究中,将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接受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的研究组,结果发现护理后,研究组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精神病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评分也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临床上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而且有助于降低暴力行为。

精神分裂症患者之所以出现各类妄想或激怒情绪,除了心理情绪异常、认知水平较低等因素,还与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不舒适感存在一定的关联。

为此马安安等在研究中将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给予常规精神科护理的对照组和额外开展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舒适护理的观察组,结果发现在护理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不仅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而且个人活动、社会功能、自我照料评分高于对照组,攻击行为评分低于对照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后,不仅能够促进其治疗依从性提升,而且对患者暴力行为改善具有积极影响。

而王雅辞等在研究中还提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时间护理,结果发现与常规护理相比,患者的危险行为发生情况、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PANS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获得了显著的改善,说明以时间护理为基础的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降低精神分裂患者危险行为发生风险,改善其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分析原因在于时间护理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时间安排,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危险行为风险,而且根据不同时段的心情变化特点合理安排各种活动,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而减轻患者的精神症状。

此外针对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入院后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幻觉、妄想等出现攻击行为的现状,有学者提出应当首先为患者应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开展攻击行为评价,若MOAS 评分超过 4 分,则可判定患者存在攻击行为;再为患者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的兴奋因子(PANSS-EC)对患者的激越症状进行评价,若量表的总分在14 分及以上,同时有至少1 个条目评分在4 分及以上,则可判定患者存在激越症状,根据判定结果对患者实施分组;最后为患者采用自制资料采集表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并根据上述评估资料的结果为患者建立规范安全制度、完善病房安全制度、促进护患关系保持和谐、增强患者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做好重点监护和健康教育,不但可使患者的疾病治疗顺利开展得到保障,同时也可避免患者与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伤害。

张丽等在研究中究应用护理结局分类中冲动、攻击行为自我控制条目对精神病人暴力行为进行评估和干预,并通过测量病人冲动、攻击行为自我控制状况的改变,评价和指导精神科护士干预措施的实施为具体内容的护理结局分类干预,结果发现不仅病人的冲动自我控制评分及攻击行为自我控制评分明显提高,在入院4 周至出院期间毁物及实施保护性约束的例次较少,而且病人伤人、毁物行为的发生以及实施保护约束的例次显著减少。

由此可见,对于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攻击行为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管理,不仅要从外部环境入手,减少刺激源、激惹以及加强预警,而且还需要从个体内在因素着手,通过改善病人认知和应对方式、训练其自我控制能力、养成病人冷静分析问题的能力、习得良好的行为方式等,实现有效提高病人自控能力、克制冲动、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4小结随着临床医疗水平和护理干预措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恢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