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分析及护理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38例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

38例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

38例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精神因素或精神症状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1]。

由于精神症状的支配,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往往难以预料,常导致严重伤害与后果,为此,笔者对38例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进行临床分析并制定恰当的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38例均为男性,年龄18-52岁,平均28.7±7.08岁,以青年人居多。

病种分别为:精神分裂症24例,躁狂症8 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4例,癫痫性精神障碍2例。

1.2暴力行为发生原因 38例中,受幻觉妄想支配21例,易激惹10例,出于报复2例,过度兴奋2次,错觉2例,癫痫人格1例。

1.3暴力行为攻击的对象及方式1.3.1 暴力攻击对象主要是医务人员、病人、损毁物品等。

1.3.2 暴力攻击方式在攻击医务人员及病人时,拳打脚踢14例次,持物或用拳头击打头面部8例次,咬人6例次,卡勒颈部3例次,企图强暴女性1例次,砸坏玻璃门窗10例次,损毁病床、桌椅8例次。

1.4 暴力行为发生的特点暴力行为多发生在患者被迫或被骗入院的青壮年,受教育年限少的病人中。

导致暴力行为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精神症状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受精神症状影响者主要发生在疾病的急性期,而暴力行为高峰在入院后1-2月内,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入院早期更易发生冲动。

但不容忽视的是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病人中发生暴力行为的潜在可能性并不比新入院的病人少。

病人的居住拥挤及工作人员的态度对暴力行为的发生也是不容忽视的。

良好的服务及暴力行为的妥善处理无疑会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1.5 治疗及处理暴力行为发生后,首先应了解暴力的原因,针对不同原因进行处理:(1)短期应急可采用隔离约束措施,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增加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也可用碳酸锂,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进行治疗。

(2)更换居住环境和说服教育。

总之,暴力行为的治疗应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便更好的找出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及护理。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出现暴力事件的原因和有效的护理对策。

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分析暴力事件原因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

结果:暴力事件发生率比较中,观察组为2.22%,对照组为17.78%,P<0.05。

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出现相关暴力事件的原因较多,通过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暴力事件发生并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暴力事件;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暴力冲突行为是广大住院精神病患者比较常见的症状表现,此类患者病情具有特殊性,容易出现伤人、伤己以及毁物等一系列不安全行为,需要进行紧急处置。

由于频繁出现的暴力行为可对患者自身以及周围人员的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患者出现上述行为主要与其精神因素或相关精神症状有关,除此以外住院环境具有一定的封闭管理特点,这使得患者易产生突发暴力行为,为了改善该情况需要积极分析原因并探索有效的护理对策[1]。

以下将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出现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以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1资料和方法1.1基础资料病例抽取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地点为我院,诊断结果均为精神病,且均为住院患者,病例数量90例,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为45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3例、22例;年龄19~68岁,均值(38.6±2.5)岁;病程5个月~9年,均值(3.6±0.7)年。

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4例、21例;年龄18~69岁,均值(38.7±2.4)岁;病程6个月~9年,均值(3.5±0.8)年。

2组以上资料均有其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例如病情观察,日常的用药护理与管理,环境卫生护理以及健康指导等;观察组在分析暴力事件原因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为:(1)暴力事件类型以及原因分析:大部分的暴力事件出现主要与患者的精神症状有关,如常见的被害妄想或者具有命令性幻听等。

精神患者暴力行为的分析和护理

精神患者暴力行为的分析和护理

精神患者暴力行为的分析和护理精神患者的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护士面临和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之一。

精神患者的冲动或暴力攻击性为常带有突然而难以预料的特点,所以要求护士需要有高度的预测和处理暴力的能力,并对暴力的发生和发展有较深刻的认识,以便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本文对精神患者发生暴力的原因作出了分析,并重点阐述了对暴力行为的护理措施。

标签:精神患者;暴力;护理精神患者的冲动或暴力攻击行为常带有突然而难以预料的特点。

患者常伤害工作人员及家属、病友。

甚至悲剧也偶有发生。

因此,对暴力行为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暴力行為发生的原因及发生率1.1原因住院精神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心理活动处于严重紊乱状态,对自身的精神状态丧失认识分析批判能力。

一方面,患者对家人送其入院感到不理解,对住院的反抗、治疗的拒绝而出现的暴力行为:另一方面,受幻觉妄想、病态观念的支配所致,也可出现暴力行为。

郝效民等人通过研究认为:住院精神患者出现暴力行为多数为嫉妒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逻辑推理障碍、听幻觉支配所致。

另有人通过对53例次暴力行为临床分析发现:其暴力行为第一位原因是患者情绪不稳、易激惹和行为紊乱。

李兰娟等调查住院精神患者35例次暴力行为的原,其中受妄想支配的14例,占40%易激惹12例,占34.28%;出于报复4例,占11.42%;过度兴奋3例,占8.6%;错觉1例,占2.85%;癫痫人格1例,占2.85%。

1.2发生率Iagos(1977)调查了新泽西州的四所精神病院,几乎1/3的住院患者有过某种形式的暴力行为;Skodol(1978)等发现纽约市医院精神科急诊患者中11%有过暴力行为。

国内陈常云等研究发现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占同期住院总数的5.34%。

2暴力行为的攻击对象和行为方式2.1暴力行为与诱因无明显激发因素,这种暴力行为往往最难掌握,出其不意,使工作人员防不胜防。

有明显激发因素的,包括工作人员引发的,患者间为生活琐事引发的,其中有少部分是由于环境所至。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进展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进展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进展【关键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综述攻击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该生物体所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攻击行为包括:躯体攻击、语言攻击、物体攻击和自身攻击[1]。

攻击的极端形式称为暴力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2]。

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突然发生直接伤害他人或物体的攻击行为,对患者本身、他人及周围环境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对攻击行为的识别及处理,是精神科医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分析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掌握其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减少对自身、他人造成的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

近年来精神医学界对攻击行为的分析和护理做多方面的探讨,现综述如下。

1患者特征1.1精神疾病类型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的影响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发生攻击行为,目前较为一致的结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达49.38%-80%[1,3],其中尤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症更为常见(占75%)[4];其次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分裂样精神病、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发生报道。

1.2攻击行为病人临床特征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攻击行为的发生与精神症状高度相关[3,5],最易出现攻击行为的精神症状是幻觉妄想,占所有精神主导症状的35%-45%,这类病人高度危险,他们常常有明确目标,周密计划,并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内容;其次是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敌对猜疑、思维障碍、被强制入院、拒绝治疗及检查等是攻击行为产生的高危因素。

而攻击行为发生时,97%的病人是缺乏自知力的[6],以上提示入院时表现兴奋、烦躁、情绪不稳、拒绝住院、易激怒、敌意、不合作、治疗医从性差、不承认自己有病及具有有关精神病性症状的病人易发生攻击行为。

2攻击方式由于精神科病房对危险物品管理较严格,病人很难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徒手攻击(包括拳打脚踢,卡勒颈部、咬人、扯头发、啐口水、企图强奸及言语性攻击,如:威胁性言语、辱骂、下流言语等)占62.01%-86.67%,其中以拳脚相加多见,言语性攻击常常早于人身攻击;其次为日常生活用品、危险物品攻击(如牙刷、口盅、痰盂、扫帚等)[3,5,7]。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作者:毕海玲张正爱李海英张爱霞【摘要】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和护理对策。

对已发生暴力行为的12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情况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护理对策。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护理对策[Abstract]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psychiatric inpatients with violent behaviors and probe into the nursing strategies,an review investigation on the 126 inpatients was made.Here are some experiences and the correspond nursing strategies.[Key words] psychiatric inpatient;violent behavior;nursing strategy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因素或精神症状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1],是精神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以攻击性行为最为突出,严重影响周围环境,危害他人,伤害自己,是一种十分危急、必须立即处置的精神科紧急情况。

暴力行为可发生于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病,以及物质滥用等患者[2]。

笔者对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26例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情况做了调查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6例病例均为2005年1~12月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的患者。

其中男81例(64.3%),女45例(35.7%);年龄17~60岁,平均(41.7±5.1)岁,病程3个月~40年,平均(15.9±4.3)年。

1.2 诊断精神分裂症59例(46.8%),情感性精神病28例(22.2%),癫痫性精神病20例(15.9%),物质滥用11例(8.7%),其他诊断8例(6.3%)。

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临床护理分析

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临床护理分析

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临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我院收治53例精神障碍患者,针对患者的暴力行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暴力的发生原因,及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通过有效、及时的护理干预及防范措施,住院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伤残率显著降低。

结论;对入院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精心、认真的入院评估,多巡视查房,对高危患者人群密切观察病情,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可减少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精神障碍;暴力行为;护理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1]。

暴力行为不仅对患者自身的安全,也对他人和环境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有效预防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是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我们对2021年1月~2022年5月住院的53例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住院精神障碍患者53例,发生暴力行为共108例次;其中男46例,女7例;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40例、癔病10例、酒依赖戒酒3例、精神发育迟滞1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27.6±8.5岁;病程在1-15年,平均病程为5.8±2.3年;时间分布:白天31例次、前半夜47例次、后半夜30例次;暴力形式;徒手暴力68例次、随手抓及可接触的物品造成伤人毁物的40例次。

2.护理2.1改善住院环境改善病房环境,营造舒适稳定的治疗环境,精神病患者对颜色、灯光、声音具有强烈的反映,给患者创造了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不仅能够使患者有效地配合治疗,而且还能降低患者精神疾病发作的机率,消除治疗中的不安全因素。

我们将患者安置在单人房间,确保环境安静,避免嘈杂、拥挤的环境。

房间的内外部设施以简单、安全、实用为宜。

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伤害的研究进展

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伤害的研究进展

张跃奇 , 董方芳 , 王克杰. 便秘病 因分析及研 究进展 [ J ] . 河
南预 防 医 学 杂 志 , 2 0 1 2 , 2 3 ( 3 ) : 2 4 8 — 49 2 .
常俊敏. 住 院精神病人便秘的调查与护理措施 [ J ] . 中外健
康文摘 。 2 0 1 1 , 8 ( 8 ) : 2 9 1 - 2 9 2 .
[ 1 3 ] 范怡. 便 秘 的 治疗 与护 理 进展 [ J ] . 护理 研 究, 2 0 0 4 , 1 8 :
l 1 4 8 一l 1 5 0 .
[ 1 4 ] 匡苏源. 骨折 患者便 秘 的原 因及护 理 [ J ] . 当代护 士( 下旬
刊) , 2 0 0 9 , 1 7 : 2 3 - 2 5 .

6・
T ODA Y NURS E J u l y, 2 0 1 5, No . 7

1l

精 神 科 护理 人 员遭 受暴 力伤 害 的研 究 进展
王壑 英
摘要 综 述 了精 神 科 护 理 人 员遭 受 暴 力 伤 害的 现 状 及 对 策 , 包括 易遭 受 暴 力 伤 害 的 工 作 时 段 及 遭 受 暴 力 伤 害的 影 响 . 同 时提 出应 对
易 受 到 患 者 的 暴 力 伤 害 … 。 现 将 精 神 科 护 理 人 员 遭 受 暴 力 伤
精神科临床护理是一项特殊 的行 业 , 精神 病患者受精 神症
工作单位 : 5 4 1 0 0 1 桂林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8 — 0 8 广 西桂林 市精神卫生 中心
暴 力伤 害的对策 。认为合理的防 范措施能够减轻精神科护理人 员遭 受暴 力的伤 害。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研究分析及护理防范措施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研究分析及护理防范措施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研究分析及护理防范措施【摘要】目的:通过调查研究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情况,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我院近几年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护理报告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结果:新入院青年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较多,前夜是暴力行为的高发期,精神症状是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结论:及早正确有效的治疗及敏锐的观察,加强高发期的护理,改善病房环境,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激能力是预防暴力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护理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通常是指精神患者直接伤害他人的身体或破坏其他物体的攻击行为。

它不仅对患者自身的安全,而且对他人和环境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有效预防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是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为此,我们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现报道如下: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1.1对象特征分析统计我院几年内住院精神病患者3595例,其中220例发生暴力行为,共发生343例次。

220名患者中男157例(占71.36%),女63例(占28.62%);年龄15~52岁,平均(29.76±7.5)岁,35岁以下的158例(占71.82%),30~45岁的46例(占20.91%),45岁以上的16例(占7.27%);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3例(占15%),初中110例(占50%),高中(含中专)46例(占20.91%),大专以上31例(占14.09%);病程:1个月至15年,平均(6.21±5.23)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131例(占59.55%),心境障碍39例(占17.72%),癔病12例(占5.45%),酒依赖戒酒15例(占6.81%),精神发育迟滞3例(占1.36%),其他20例(占9.09%);婚姻:已婚55例(占25.00%),未婚136例(占61.82%),离婚29例(占13.18%);职业:农民91例(占41.36%),工人53例(24.09%),学生35例(占15.91%),其他41例(占18.6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分析及护理的研究进展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精神病人在精神因素或精神症状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最常见[1]。

暴力行为的发生不但给病房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病人及工作人员的安全,也是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

分析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特点、精神状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暴力行为对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标造成的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

近年来精神医学对暴力行为的分析和护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1、暴力行为发生的常见原因1.1精神疾病因素住院精神病人在精神症状的影响或其他诱发因素的影响下,常发生暴力行为,有关文献报道中较为一致的结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最高,达49.38%-82.8%[2,3]。

裴如青[4]调查的28例精神病人住院期间发生的暴力行为中,有14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占50%)。

李振宇等[5]研究发生暴力行为的191例住院精神病人中有98例是精神分裂症(占51.30%)。

1.2受精神症状支配一般认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为与患者心理活动紊乱密切相关,与暴力行为有关的精神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躁狂状态、冲动和意识障碍等。

李海英等[6]调查认为精神病人在意识障碍、情绪障碍背景下以及受幻觉、妄想的支配或由于敌意、激动、躁狂发作等,易发生暴力行为。

1.3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自知力缺乏,不承认自己有病,认为别人故意整他、害他,不安心住院,强烈要求出院,不能满足时则出现暴力行为;有意识障碍患者出现无目的的暴力行为;患者之间因一些生活小节发生争吵,互不相让发生暴力行为。

药物副作用难以忍受而诱发暴力行为。

1.4医护人员因素有的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服务态度与沟通方式不恰当,缺乏耐心与同情心,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说话态度生硬,动作粗暴,或与患者争辩、嘲笑患者,造成患者的反感诱发暴力行为。

华钧[7]调查分析的30例长期住院的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中有5例与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有直接关系,占16.7%。

1.5家庭社会因素病人家属对患者态度生硬、冷漠轻视,甚至谩骂患者或探视时将家里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告诉患者,使患者情绪波动而出现暴力行为。

由于社会上对精神病人存在偏见,精神病患者还要承受来自各方面持久的压力。

1.6住院环境因素患者认为医院环境差,铁门、铁窗类似监狱,没有自由。

吵闹、喧哗、空气不流通、病房拥挤等都会引起患者烦躁不安,产生不良情绪甚至暴力行为。

李宝荣等[8]研究的74例有暴力行为的患者中由于被隔离在严密防范、嘈杂拥挤的环境中,因恐惧而产生暴力行为的4例占5.4%。

2、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特点2.1年龄方面大多数认为年轻患者比其他年龄段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暴力行为。

华钧[7]调查结果发现25岁以上,35岁以下的病人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

邓文等[9]研究结果显示暴力组与非暴力组在年龄方面有极显著性差异,暴力组病人比非暴力组年轻。

而王丽梅等[3]调查结果是暴力行为与年龄无明显关系。

2.2性别方面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容易发生暴力行为。

女性病人的暴力行为以自杀自伤为主,与病人的性格有关。

男性病人以冲动伤人,毁物为主,可能与男性病人脾气暴躁,易冲动,破坏性强有关[7]。

王丽梅等[3]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暴力行为的发生比男性多。

而刘山州[10]调查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比较无较大差异。

2.3婚姻方面单身或离婚发生暴力行为较多。

未婚者多是年轻人,心理和生理发育未完全成熟稳定,判断力及控制力较低,容易采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5]。

离婚者产生自卑、孤僻心理、心理压抑也容易发生冲动行为。

2.4暴力行为史许多研究表明,既往有暴力史是最重要的暴力行为预测因子之一,可见习惯以暴力行为来应付挫折的个体最易再次发生暴力行为[11]。

既往暴力史与暴力行为密切相关,过去尤其是最近有暴力行为者很可能会再次发生暴力,这与多数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5.12.13]。

刘波等[14]研究89例发生暴力行为的住院患者发现65例有暴力行为史,占73.03%。

2.5暴力行为针对的对象由于精神科病房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患者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医务人员、病友、家属,所以暴力行为的对象主要是医生、护士、病友。

资料显示:医护人员占攻击对象的41.66%-68.3%、病人或家属及其他人员占8.34%-31.7%,在病人的攻击对象中,工作人员占首位,而护士所占比例又最高,可见医护人员成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击对象[15,16,17]。

2.6发生暴力行为的季节与时间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多发生在急性期,周玉梅[18]调查结果显示:春季发生者占55.56%,夏季发生者占22.22%,秋季发生者占13.89%,冬季发生者占8.33%。

入院一周内发生者占61.11%,1周至1个月发生者占22.22%,一个月以上发生者占16.67%。

2.7暴力行为的表现形式攻击方式主要包括抓伤、咬伤、掐伤、踢伤、持物品(水杯、洗手盆、扫帚)等[10]。

男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伤人、自伤、毁物、威胁要杀要打、粗言漫骂、猥亵;女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抓对方头发、咬人、踢人、辱骂、啐口水、摔盆碗、泼水等[19]。

2.8暴力行为发生的先兆表现为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颚紧绷、呼吸增快、突然停止正在进行的动作等。

在语言上出现威胁真实或想象中的对象、强迫他人注意、大声喧哗、妄想性言语;在情感上表现为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情感不稳定;在意识上表现为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等。

3、暴力行为的防范对策3.1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热情接待病人当班护士要热情接待新入院病人,接触病人时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主动介绍病房环境,住院须知、探视等制度、主管医生、护士,减轻病人的陌生感。

为病人检查、更衣时应耐心劝说,不可强行按压,消除病人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对有冲动伤人病史的病人,应掌握病情特点,摸索接触方法,主动耐心劝慰病人,避免与病人发生正面争执。

3.2努力改善病房环境,消除不安全因素病人活动的场所应宽敞,保持环境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流通。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病人应分类放置,将烦躁患者安置在安静的环境下,减少刺激,降低激动情绪,减少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6]。

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认真进行安全检查,避免危险物品进入病房。

3.3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及思想动态对新入院患者进行详细评估,认真阅读病历、掌握病情,向家属了解患者有无自伤、伤人、毁物、冲动等暴力行为,便于掌握情况。

主动与病人接触交谈,了解病情,掌握病人思想动态和行为,做到心中有数,对重点患者严格进行防范。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用药反应,及时发现先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3.4开展积极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是防止暴力行为发生的有效手段,应运用启发、诱导、暗示等方式,耐心地解释、说服和安慰,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和氛围。

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原因、症状、治疗、预后及预防,使患者认识疾病、安心住院、配合治疗;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分散注意力,转移攻击行为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3.5行为干预要重视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工娱疗活动及文体训练等。

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比赛活动,组织病人读报、打扑克、下棋、看电视、做操、整理卫生等,丰富病人的住院生活,活跃病人的情绪,可以分散病人对病态症状注意力,减少或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在症状缓解期,鼓励病人表达内心感受,协助其分析妄想给生活上带来的困扰,指导病人进行自我控制,用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发泄压力和情绪的冲动。

对患者的努力和恰当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

3.6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应急能力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病人,对病人一切异常迹象应提高警惕,认真分析,辨认可发生暴力行为的特征,尽量减少病人对自己及周围人和财产的损害。

面对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应沉着冷静,及时寻求帮助,迅速控制场面,机智有效地解除患者的危险,协力保护、隔离患者,从而使暴力损伤的程度降至最低。

3.7注重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在职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加强对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

培训内容有:职业道德规范,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接触精神病人的技巧,各种相关防范措施,安全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等。

经常开展各种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暴力行为知识学习,进行专业防护训练,掌握各种有效技术,包括言语、行为等综合有效措施,才能及时预防和制止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20]。

综上所述,精神科安全护理在全部护理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医护人员必须具有高度责任心,随时警惕,合理应用安全防范知识,将防范意外事件贯穿到整个医疗护理工作中去,以保证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促进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为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暴力行为的特点,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避免由暴力造成的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1] 李璐,宋现彩.30例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安全护理 [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 116.[2] 李昌英,马宇庆.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 [J].上海精神医学,1997,9(2):102-103.[3] 王丽梅,林秋英,朱月娇.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预测及护理干预 [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2):1147.[4] 裴如青.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特点及护理对策 [J].西南军医,2008,10(1):71.[5] 李振宇,李宏伟.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J]. 山东精神医学,2006,19(3):209-211.[6] 李海英,毕海玲,阎淑君. 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原因分析及防范 [J].青岛医药卫生,2007,39(5):380.[7] 华钧. 长期住院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护理对策 [J].当代护士2008,l2,学术版:51-52.[8] 李宝荣,刘敏.对精神科有暴力行为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措施[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44-45.[9] 邓文,徐彩霞,霍丽明.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分析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24,(8):854-855.[10] 刘山州.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特点和护理对策[J]中外医疗,2010,15, 157-158.[11] 李乐之.精神科护理[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47.[12] 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2(1):23.[13] 王小平,杨德森,李凌江,等.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0(1):20.[14] 刘波,庞艳梅.89例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5,4(4):80.[15] 霍桂芹,党伟.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防护[J].中国保健,2006,14(16):79.[16] 危雪芳,谢小青.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675-2676.[17] 杨颖,刁俊荣.121例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12):741-742.[18] 周玉梅.精神病人暴力行为所致伤害的预防对策[J]. 职业与腱康,2001,17,(6):100-101.[19] 冯荣娟,柯云娥.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观察和护理探讨[J].四川精神卫生,1998,11,(1):60.[20] 尹雪冰,黄瑞荣,莫昱祥.精神病房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问题分析与干预[J].内科,2007,2(4):678-679.转贴于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