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外语教学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外语教学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作者:付芬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9期摘 ; 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学领域的“积极转向”同样出现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

自从学者们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二语习得研究,人们日益认识到情绪,特别是积极情绪对二语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积极心理学及其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为大学外语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 二语习得 ; 情绪 ; 大学外语教学积极心理学源自于二十世纪后半期心理学领域倡导加强对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

2000年,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Martin Seligman和美国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发表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形成。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积极心理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传统的对消极心理的关注转移到了对积极心理的深入研究,实现了心理研究的“积极转向”。

这种研究被引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既关心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成就,又关注二语学习的个体幸福感。

但是,与国外对积极二语情绪的丰富研究不同,我国对积极二语情绪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在研究对象、研究手段、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等方面有极大的进步空间。

因此,如何汲取积极心理学在二语习得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更好地提高大学外语教学质量,是现代大学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关注点。

一、积极心理学定义積极心理学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与传统的关注病态的、消极的心理学研究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关于“普通人”如何实现幸福与良好状态的实证研究[1](5-14)。

它的三个明确的研究核心分别是:研究积极的人格特征、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研究积极的集体和社会环境。

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人们在爱、工作方面的能力、勇气,美感、坚持、创造力、灵性、天赋和智慧;研究人们(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足,(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主义,(对现在的)快乐和幸福流;研究公民美德、如何建立民主的社会体制、健全的家庭、积极和谐的社区等。

探析心理弹性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探析心理弹性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探析心理弹性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王双全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5)012
【摘要】"心理弹性"是在弹性力学基础上提出的心理学命题,该研究已成为西方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心理弹性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本文首先对心理弹性进行了界定,进而探析了心理弹性的内在结构,最后论及心理弹性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总页数】2页(P154-155)
【作者】王双全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教育系,内蒙古,赤峰,0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4
【相关文献】
1.心理弹性理论研究进展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J], 单欢欢;宋国世
2.心理弹性研究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J], 李飞
3.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及其对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J], 石磊;李敏;陈珑;李嘉文;李静;谢钧润;于永菊
4.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J], 韦静远
5.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教育启示 [J], 周秀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年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与方法

2021年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与方法

2021年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与方法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与行为的学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2021年,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与方法也在逐步发展变化中。

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讨论。

一、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研究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心理学研究中,人工智能也将会有着重要作用。

比如在心理测量领域,通过机器学习,可以有效地分析、解读和利用大量数据,从而更准确地评估人们的认知和情感状况。

同时,在精神医学方面,人工智能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例如,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病人的话语,以更好地了解其精神健康状况。

因此,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面部表情研究面部表情在人类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面部表情的研究也一直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关注。

在2021年,随着图像分析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将有更多机会通过分析面部表情数据,来观察和分析人们的情感内在状态。

同时,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也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方法,使得面部表情的研究更加真实和准确。

三、孤独感研究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孤独。

在疫情期间,更是凸显了社交隔离的问题。

随着这一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对于孤独感的研究也将得到更多关注。

比如,研究者可以研究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孤独感的影响,并探索如何通过虚拟平台减轻孤独感。

同时,也可以通过研究孤独感对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手段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孤独感。

四、心理健康管理随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心理健康的帮助。

同时,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心理健康应用平台也越来越普及。

这些平台在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1年,研究者将集中精力研究这些应用平台,并寻找更准确、更有效的方法来改善心理健康。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和方法也在逐步变化和发展中。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蒲少华;李晓华
【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1)007
【摘要】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的人际关系归因分量表对409名大学生进行测查,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高于理论中间值,男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大学生人际归因方式各因子得分适度,不走极端,男大学生在能力归因和内归因上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运气归因和情境归因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方式训练,培养其积极的人际归因风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人际交往能力.
【总页数】4页(P63-66)
【作者】蒲少华;李晓华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与咨询中心,广东深圳 518060;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数学与经济系,四川遂宁 6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4
【相关文献】
1.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2.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
3.福建省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
4.大学生网络
人际交往、交往焦虑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5.大学生成人依恋、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量社交媒体的使用程度(Mieczkowski et al., 2020)。 合移动社交媒体环境编制了错失焦虑症量表, 共
使用频率主要测量各个社交媒体或社交功能的日 16 个题目, 包含心理动机、认知动机、行为表现和
常使用频率, 如点赞、转发的次数, 代表性的工具
a 有 Rogers 和 Barber (2019)编制的社交媒体使用量 ic 表, 共包括 5 个题目。使用时间主要测量社交媒体 in 每日或每周使用的时长, 代表性的工具有 Buglass S 等(2017)编制的单条目的单日 Facebook 使用量表。
的 弥 散 性 复 合 情 绪 体 验 (Przybylski et al., 2013; 性。个体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知晓了大量未参与的事
Zhang et al., 2020)。不仅包括错失前的担心和恐惧, 情或活动, 因而会体验到紧张、不安以及被排斥的
也包括错失后的不安和失落; 不仅恐惧于遗漏重要 感 觉 , 这 种 相 对 剥 夺 感 导 致 了 错 失 焦 虑 的 出 现
1.1 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概念和测量
正式修订, 删掉 2 题后, 修订为包含错失信息焦虑
社交媒体是指允许用户创建、分享和交流信息 和 错 失 情 境 焦 虑 的 双 维 度 错 失 焦 虑 量 表 (Fear of
的在线平台, 搭载的内容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 Missing Out scale, FoMOs-L)。FoMOs-P 结构较为
log 1 引言 ho 随 着 无 线 互 联 网 技 术 的 发 展 和 移 动 设 备 的 不
c 断升级, 众多社交媒体也应运而生并逐渐融入到人 y 们的生活中, 近年来不断受到大众的追捧。据调查 Ps 显示, 中国仅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就达到了 85.1%

积极效应研究的几个方法学问题

积极效应研究的几个方法学问题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Vol. 22, No. 7, 1103–111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4.011031103·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积极效应研究的几个方法学问题*毕丹丹1,2 韩布新1(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39)摘 要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从时间知觉和动机的角度推论老年人的情绪加工有积极效应; 即与年轻人相比, 老年人更偏向于加工积极刺激而回避消极刺激。

但是, 关于积极效应的实证研究有诸多不一致之处。

分析近年相关研究的设计细节, 验证积极效应的研究多采用年轻和老年两个年龄组的对照, 而采用3个以上年龄组被试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积极效应在东方文化下的应用研究结论也不一致; 多样化的情绪刺激、情绪分类和刺激呈现方式是各研究结论差异的重要原因, 而且积极效应研究应区分“情绪偏向”和“情绪效应”两种年龄组评价方式。

因此, 今后研究需要尽可能地扩大年龄范围以确认积极效应出现时间、加强跨文化、跨地区比较以验证积极效应的普适性, 并提高研究中所用刺激材料的生态效度, 深入探索积极效应的普遍性与神经机制。

关键词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积极效应; 跨文化; 情绪刺激 分类号B844; B8421 引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

如何做好老龄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从婴幼儿到老年的认知、人格、情绪等各方面的毕生发展过程。

认知加工研究发现, 大脑老化会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如记忆、加工速度)衰退(Park & Reuter-Lorenz, 2009; Spreng, Wojtowicz, & Grady, 2010), 而且因面临退休、丧偶、疾病等重大生活事件, 老年人可能会有更多负性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黄璐璐【摘要】积极心理学兴起仅十余年,已经形成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

整体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三个领域研究的发展并不均衡。

国内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还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本土化的研究有待加强。

目前,积极心理学在研究的科学性和研究领域方面都存在不足。

尽管如此,积极心理学未来的发展前景还很广阔。

%Positive psychology being risen just more than ten years, has become a worldwide trend. On the whole, positive psychology researches mainly concentrate on in three areas: positive emotions, positive personalities and social positive organization systems, which have got an unbalanced development. Domestic research is relatively weak and more results ha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re needed. At present, positive psychology should make the researches more credible and expandtheresearchfields. Even so, thefuture ofpositivepsychology is still verybroad.【期刊名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2)002【总页数】4页(P162-165)【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乐观教育综述【作者】黄璐璐【作者单位】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锦州1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心理学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心理学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心理学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及其行为的科学,研究的内容涵盖人类认知、情感、人格、社会行为等方面。

作为一门科学,心理学离不开科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1. 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参与者进行控制和处理,以验证假设或研究问题。

实验研究通常包括两组或更多的参与者,一组接受处理,一组不接受处理。

实验设计的重点是控制变量,保证唯一变化的是处理变量,这样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然而,只有少数研究问题适合使用实验法,因为有些研究问题是不可能进行实验控制的。

2.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心理学研究中观察和记录参与者行为的过程。

观察可以是自然观察,也可以是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指在自然环境下观察参与者的行为。

实验观察是指在实验室里观察参与者行为。

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会对参与者进行任何处理或控制,而是纯粹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这种方法对于研究人类社会行为、人格特性等有用。

3. 调查法调查法是收集心理学数据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自己或被调查者填写问卷。

调查法通常用于研究人类意见、信仰、态度、行为等。

调查可以是横向的,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参与者的行为进行记录,也可以是纵向的,即在观察的时间范围内对参与者的行为进行记录。

二、心理学数据分析心理学研究需要进行数据分析,以从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以支持和验证假设或研究问题。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描述样本的基本属性和分布,例如平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最大值和最小值。

这些统计量可以有效地描述数据分布的形态,以及可能存在的异常值或离群值。

2. 探索性数据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是指使用图表、图形和统计分析来理解数据。

大多数探索性数据分析是基于描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直方图、箱线图、散点图等。

3. 推断统计分析推断统计分析是用于推理和推断整个总体或某个特定群体的方法。

它基于概率理论和假设检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姓名:王双年级:2011级心理学学号:2011221111210002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9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Sheldon M.&King L,200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

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

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 Seligman & Mihaly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

“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足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病症更有价值。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19 世纪60 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这在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参照。

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

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

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1997 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1]心理学在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时涉及的主题有:主观幸福感、快乐、满足、士气、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绪平衡、幸福觉察、主观不幸福感、可感性生活质量等,以及所激发的人类潜能和积极的人格特征。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一)基本含义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两种。

第二种表述: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

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

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

第一种表述: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

(二)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

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

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三)研究内容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1.积极主观体验研究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

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

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的基础上将积极人格特征与消极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

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一是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因素及其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3.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

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Francis Bacon 认为与能交流思想的朋友和搭档接触有两个好处:“它加倍快乐,并将痛苦减半。

”确实,当同别人一起时会感受更快乐些。

当被调查问及:“你拥有多少亲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员)?”报告中有26%的人少于5个朋友,38%人有5 个以上的朋友,并说他们感到“很快乐”(David G.,2000)。

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

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

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

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

三、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一)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

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

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

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

若仅关注个体身上的缺点或弱点,其实并不能达到有效地预防的效果。

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

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

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原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

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仍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

从广泛的角度——进化过程来讲,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经验,因而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整合研究方法积极心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实验、测量等,积极心理学需突破现有研究方法,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