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必备)原发性肝癌

合集下载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国际上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等方面。

本文将就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该疾病。

首先,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进行性消瘦、食欲不振、乏力、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等。

由于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然而,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

其次,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和PET-CT等。

其中,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和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周围血管的情况,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此外,MRI检查对于肝脏的软组织分辨率更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边界和浸润情况,对于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病理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肝组织活检,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和浸润深度,对于指导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于不能行肝组织活检的患者,可通过经皮肝穿刺抽吸术或手术标本来获取组织学诊断。

最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AFP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癌标志物,其水平的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肝癌的风险。

此外,AFP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如AFP-L3、PIVKA-II等的检测,能够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等方面。

临床医生在面对疑似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时,应全面综合利用各种检查手段,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好的支持。

肝癌的病理学特征不同类型的细胞学特点

肝癌的病理学特征不同类型的细胞学特点

肝癌的病理学特征不同类型的细胞学特点肝癌的病理学特征与不同类型的细胞学特点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理学特征和不同类型的细胞学特点对于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肝癌的病理学特征以及常见的细胞学类型。

肝癌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肿瘤形态学、组织学和分子学特征。

肝癌的形态学特征包括肿瘤的大小、形状、边界、颜色等。

肿瘤的大小可根据病理切片中测量所得的最大直径来确定。

形状通常是呈现结节状或浸润状,边界则根据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来进行描述。

颜色方面,肝癌可呈现灰白色、黄色或暗红色等。

组织学上,肝癌可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指直接发生在肝脏内部的肿瘤,而继发性肝癌是由其他器官转移至肝脏形成的肿瘤。

根据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原发性肝癌又可分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 ICC)以及混合型肝癌等。

其中,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约占肝癌的70%~85%。

肝细胞癌的组织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同形态的肝细胞腺管样结构,在肿瘤细胞间可见到明显的异型性和异型核。

胆管细胞癌是来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特点为围绕胆管腔的癌组织呈现腺管样结构,而混合型肝癌则同时存在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两种成分。

分子学研究对于肝癌的分类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与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和表达异常相关。

其中,肝细胞癌的分子学变异最为复杂,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TP53、β-catenin和AXIN等。

胆管细胞癌的分子学变异较为单一,主要涉及KRAS、SMAD4和TP53等基因的异常表达。

此外,生长因子和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也是肝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如肝细胞癌常见的VEGF和EGFR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

细胞学上,肝癌的细胞学特点也各异。

核染色质变性、异型核、核仁异常、细胞质深染、核和细胞质比例失衡等是肝癌细胞常见的细胞学特点。

八年制内科学 原发性肝癌

八年制内科学 原发性肝癌

八年制内科学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中的绝大多数,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不足5%。

本病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远期疗效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是早期诊断的主要辅助手段。

【流行病学】近年来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增加趋势,居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

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肝癌病例约占全球的55%,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

肝癌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域间具有明显差异。

东亚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非洲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和南欧,而北欧及美洲的发病率最低。

国内沿海高于内地,东南和东北高于西北、华北和西南,其中江苏启东、福建同安、广东顺德、广西扶绥是高发区。

男:女比例为2.7:1。

【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多认为与以下易患因素有关。

(一)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原发性肝癌诸多致病因素中的最主要因素,其中以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最为常见。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域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不同,故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炎病毒的检出率不同。

我国肝癌患者中HBV的检出率髙达90%,而在欧美及日本等HCV感染的高发国家及地区,肝癌患者的HCV检出率高。

HBV的致癌机制复杂,目前多认为是由于HBVDNA与宿主DNA的整合、HBV游离复制型缺陷病毒的存在以及HBV的某些基因产物使宿主基因组丧失稳定性,激活或抑制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内的细胞生长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肝细胞癌变。

HCV的致癌机制不同于HBV,其可能是通过表达基因产物间接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而诱发肝细胞恶变。

基因1型HCV感染者较其他基因型感染者更易发生肝癌;HBV/HCV重叠感染或合并HI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性明显增加;血清肝炎病毒检测值长期处于高水平者更易发展为肝癌。

第四篇 第十五章 原发性肝癌

第四篇 第十五章 原发性肝癌


中晚期的典型临床表现 1.肝区疼痛 :最常见症状,半数患者肝区疼痛,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 持续或间歇,夜间为重,向右肩背部放射,由于肿瘤生长快速,肝包膜被 牵拉引起。若突发剧痛提示包膜下破裂或出血。 2.肝脏肿大: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 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3.黄疸:一般出现于晚期,多为阻黄,少数为肝细胞损害;前者因癌肿或转 移的淋巴结压迫胆管;后者为癌组织肝内广泛浸润或合并肝硬化、慢性肝 炎引起。 4.肝硬化征象 :门脉高压表现。 5.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 :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
B超 CT
MRI
DSA

MRI:无电离辐射、无需造影剂、可以三维成像,在肝癌诊断方 面优于 CT 肝血管造影 :分辨率1-2cm,确诊率74-94%,适用于肝内占位 非侵入检查不能定性、定位者;拟行肝动脉栓塞治疗者。 数字减影肝动脉造影(DSA) 核素扫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SPECT)
肝癌发生 10月 诊断出亚临床肝癌的亚临床早期 8月 出
现肝癌症状体征的亚临床期 4月 出现黄疸、腹水或远处转移 的中期 2月 死亡的晚期
临床表现

临床分期---按肝癌的发展可分为: ①亚临床前期,指从病变开始至作出亚临床肝癌诊断之前,患 者无症状与体征,临床难以发现,平均约10个月左右。 ②从亚临床肝癌诊断建立至出现症状之前为亚临床期,患者仍 无症状与体征,瘤体约3-5厘米,诊断仍较困难,多属AFP普 查发现,此期平均为8个月左右。 ③一旦出现肝癌临床表现,已至中期,此时,病情发展很快, 不久可出现黄疸、腹水、肺转移以至广泛转移及恶病质的晚期 表现、中、晚期共约6个月左右。肝癌发展至晚期时,瘤体直径 已达10厘米左右,难以治愈。

2024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分期

2024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分期

2024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分期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HCC-CCA)三种不同病理学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本文中的〃肝癌〃仅指HCC。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原发性肝癌:统指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包[舌HCuICCcHCC-CCA oHCC:是指肝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不推荐使用〃肝细胞肝癌”或“肝细胞性肝癌”的病理诊断名称。

ICC:是指肝内胆管分支衬覆上皮细胞发生的恶,的中瘤,以腺癌最为多见。

组织学上可以分为:①大胆管型:起源于肝小叶隔胆管以上至邻近肝门区之间较大的胆管,腺管口径大而不规则;②小胆管型:起源于肝小叶隔胆管及其以下的小胆管或细胆管,腺管口径小而较规则,或可呈管腔闭合的实性细条索状。

有研究显示,上述两种亚型ICC的生物学行为和基因表型特点也有所不同,小胆管型患者的临床预后好于大胆管型。

关于HCC和ICC的分子分型的临床和病理学意义多处在研究和论证阶段,但近年来有研究显示,EB病毒相关的ICC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免疫微环境及分子特征,预后较好并对免疫检查点治疗有较好的获益,有望成为新的亚型;而丙糖磷酸异构酶1在ICC组织中高表达是评估术后复发风险的有用指标等。

2019版《WHO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已不推荐对ICC使用“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ellularcarcinoma和ChOlangiOIoCelIUlarcarcinoma)”的病理诊断名称。

ICC的大体取材和镜下检查要求主要参照HCC ocHCC-CCA:是指在同一个肿瘤结节内同时出现HCC和ICC两种组织成分,不包括碰撞癌。

虽然有学者建议以两种肿瘤成分占比分别≥30%作为cHCC-CCA的病理诊断标准,但是目前还没有国际统一的cHCC-CCA中HCC和ICC两种肿瘤成分比例的病理诊断标准。

考研《病理学》肝癌

考研《病理学》肝癌

《病理学》考研笔记肝癌原发性肝癌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的组织类型:①肝细胞型;②胆管上皮型;③混合型:具有肝细胞癌和胆管上皮癌两种组织类型。

1、肝癌发生的有关因素(1)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最为突出,另外还有丙型肝炎。

慢性肝病长期发展成为肝硬化,以病毒性肝硬化最常见,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另外坏死后肝硬化引起的肝癌最多,肝炎后肝硬化次之,门脉性肝硬化最少。

(2)真菌及其毒素黄曲霉菌最为重要,还有青霉菌等。

(3)亚硝胺类化合物。

(4)寄生虫。

目前仅发现华支睾吸虫与胆管上皮癌发生有关。

2、病变特点(1)早期肝癌:单个癌结节直径小于3cm以下,或不超过2个瘤结节的原发性肝癌。

(2)晚期肝癌:瘤体明显增大,甚至形成巨块型。

肉眼观癌变肿瘤可呈:①巨块型:癌结节直径超过10cm;②多结节型:癌结节的最大直径小于5cm,多个结节散在于肝各处;③弥漫型:癌结节的大小和形态均似肝硬化结节,弥漫分布在左、右两叶内。

3、肝癌的蔓延和转移首先在肝内蔓延和转移,可沿门静脉播散,形成癌栓。

肝外转移通过淋巴道转移至肝门淋巴结、上腹部淋巴结和腹膜后淋巴结,晚期发生血道转移,通过肝静脉转移到肺、肾上腺、脑及骨等处。

4、临床病理联系临床上多有肝硬化病史,表现为进行性消瘦,肝区疼痛,肝迅速增大,黄疸及腹水等。

有时由于肝表面癌结节自发破裂或侵蚀大血管而引起腹腔大出血。

由于肿瘤压迫肝内外胆管及肝组织广泛破坏而出现黄疸。

5、酒精性肝病慢性酒精中毒主要引起3种损伤:①脂肪肝;②酒精性肝炎;③酒精性肝硬化。

脂肪变性是酒精中毒最典型的肝病变。

酒精性肝炎镜检有3种病变:①肝细胞脂肪变性;②酒精透明小体形成,甚至发生透明坏死;③灶状肝细胞坏死。

酒精性肝硬化与一般肝硬化一样,形成假小叶与结节状再生。

—考研系列相关—。

肝癌的病理类型及分期标准

肝癌的病理类型及分期标准

肝癌的病理类型及分期标准肝癌是一种严重的肿瘤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了解肝癌的病理类型及分期标准对于医学人员来说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肝癌的病理类型肝癌主要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两种类型。

1. 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组织的恶性肿瘤。

根据肿瘤细胞的来源和组织学特征,原发性肝癌可分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CCA)和混合型肝癌等。

-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约占肝癌的70-85%。

HCC起源于肝细胞,通常与肝硬化密切相关。

- 胆管细胞癌(CCA)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约占肝癌的10-15%。

CCA通常发生在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交界处,其病理类型多样,包括乳头状瘤、管状腺癌和黏液性腺癌等。

- 混合型肝癌是指同时具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两种组织学类型的肝癌。

2. 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是指肝脏转移性瘤,即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到肝脏形成的肿瘤。

常见的原发癌症有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

继发性肝癌的治疗策略与原发癌症有关。

二、肝癌的分期标准肝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侵犯范围以及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情况来确定的。

目前最常用的分期系统是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制定的TNM分期系统。

1. TNM分期系统:- T(Tumor):用于描述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范围。

- T1:单个肿瘤,直径≤2cm。

- T2:单个肿瘤,直径2-5cm。

- T3:单个肿瘤,直径>5cm;或多个肿瘤,最大直径>5cm。

- T4: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或腹膜种植。

- N(Node):用于描述淋巴结转移情况。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 2)硬化型: 有明显肝硬化的临床和化学表现 者; ( 3)炎症型: 病情发展迅速,并伴有持续性癌 性高热或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一倍以上者。
【临床分期】
Ⅰ 期: 无明显肝癌症状和体征者,癌结节小于5cm。亦
称亚临床期;
Ⅱ 期: 症状较轻,一般情况尚好,癌肿局限一叶或半
肝。介于Ⅰ期和Ⅲ期之间者;
【肝脏的生理功能】
3. 肝、脂肪与糖代谢: 肝脏是脂肪运输的枢纽。消 化吸收后的一部分脂肪进入肝脏,以后再转变为体
脂而贮存。饥饿时,贮存的体脂可先被运送到肝脏,
然后进行分解。在肝内,中性脂肪可水解为甘油和 脂肪酸,此反应可被肝脂肪酶加速,甘油可通过糖 代谢途径被利用,而脂肪酸可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 和水。肝脏还是体内脂肪酸、胆固醇、磷脂合成的 主要器官之一。当脂肪代谢紊乱时,可使脂肪堆积 于肝脏内形成脂肪肝。


Couinaud分段法分为8段段 Couinaud分段法分为8段 Couinaud分段法分为8段
肝脏的血液循环特点 双重血供
75%的血供来自门静脉
25%来自肝动脉,肝动脉压力大、血液含 氧量高,供给肝所需氧量的40%~60%
【肝脏的生理功能】
一、分泌胆汁:肝细胞能不断地生成胆汁和分泌 胆汁,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可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 消化和吸收。每天有800-1200ml的胆汁,经胆管 输送到胆囊。胆囊起浓缩和排放胆汁的功能。 二、代谢功能 1. 肝与糖代谢: 单糖经小肠粘膜吸收后,由门静脉 到达肝脏,在肝内转变为肝糖原而贮存。一般成 人肝内约含100g肝糖原,仅够禁食24小时之用。 肝糖原在调节血糖浓度以维持其稳定中具有重要 作用。当劳动、饥饿、发热时,血糖大量消耗, 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 所以患肝病时血糖常有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sease of the Liver
肝胆疾病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病理学系 王建伟
Disease of the Liver
第五节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病因
✓病毒性肝炎与肝癌 :乙型肝炎与肝癌关系密切,其次丙型肝炎 ✓肝硬化与肝癌:肝硬化与肝癌之间有密切关系,其中以坏 死性肝硬化为最多,酒精性肝硬化次之 ✓真菌及其毒素:黄曲霉菌、青霉菌、杂色曲霉菌等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组织学类型
肝细胞癌 胆管癌 混合性肝癌
肉眼类型
早期肝癌(小肝癌)φ<3cm或结 节数目为2个,其直径之和<3cm
中晚期肝癌 巨块型 多结节型 弥漫型
原发性肝癌
巨块型
体积巨大,圆形,右叶多见。切面中心部常有出血、坏 死。瘤体周围常有多少不一的卫星状癌结节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多结节型
最常见,通常合并 有肝硬化。癌结节 散在,圆形或椭圆 形,大小不等,
原发性肝癌
弥漫型
癌组织弥散于肝内,结节不明显,常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 较少见。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癌组织学特点:
癌细胞多角形,胞浆丰富,嗜酸性, 核大,核仁清楚,似正常肝细胞. 细胞排列呈条索状(索状型)、腺管样 (假腺管形)或实性团块状(实体形). 少见的有小细胞型、硬化型等. 血窦丰富, 可分泌胆汁, 细胞常有脂 变. HBsAg+,AFP+,CEA+
AFP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胆管细胞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