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铜期货事件的分析与思考

合集下载

期货市场的铜期货分析

期货市场的铜期货分析

期货市场的铜期货分析一、市场背景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中的一种衍生品市场,其中铜期货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品种之一。

铜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的重要金属,其价格波动对于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铜期货的分析与预测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二、供需因素分析1. 铜的供给:铜的供给主要来自于采矿业和回收业。

全球主要产铜国家包括智利、中国、秘鲁等。

采矿业的投资、政策调整以及天气等因素都会对供给产生重要影响。

2. 铜的需求:铜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建筑、电力、电子、汽车制造等工业领域。

全球经济形势、工业发展以及政策变化等都会对需求产生影响。

三、技术指标分析1. K线图分析:通过观察铜期货价格的日、周、月K线图,可以发现价格趋势、支撑位和阻力位等重要信息,从而判断市场走势。

2. 移动平均线分析:使用不同周期的移动平均线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价格的趋势,在短期内判断买卖信号。

四、基本面分析1. 宏观经济因素分析:通过关注全球经济形势、贸易政策、货币政策等因素,可以对铜期货市场的走势有所把握。

2. 供需关系分析:通过关注铜的供给和需求情况,特别是国内外主要产铜国家的政策、产量以及消费情况,可以对市场供需关系进行分析,进而预测价格走势。

五、风险提示1. 政策风险:由于铜期货市场涉及到国内外政策的因素,相关政策的调整可能对市场走势带来风险。

2. 价格波动风险:铜期货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投资者需注意价格风险和交易风险,并做好风险管理。

六、结论通过对期货市场的铜期货进行供需因素分析、技术指标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决策。

然而,市场风险与不确定性仍然存在,投资者需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情况进行合理的投资规划,并在投资过程中做好风险管理。

以上是对期货市场的铜期货进行分析的相关内容,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分析,可以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判断和预测。

尽管市场存在风险,但合理的分析和决策仍然能为投资者带来机遇与回报。

国储铜事件的分析共23页

国储铜事件的分析共23页

请老师和同学们 提出宝贵的意见 和建议。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国储铜” 事件: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二)腐败是悲剧根源:
在海外做期货交易,关键是为了牟取私利。这些公 司的账户往往是公私不分,换句通俗的话说,赚了钱是 自己的,亏了钱是国家的。
在这次事件中,国储中心之所以在国内和国外市场均 选择做空,其根本原因也是“想挣钱”。 这次“国储铜 ”事件,媒体披露出来的老鼠仓的情况同样令人触目惊 心。据分析,刘其兵近两年通过在期铜上的投机,就给 自己的小金库增加了不下3亿美元的收益,这是一笔可观 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单被套,这些重重黑幕,恐怕 永远不会进入公众的视野。可见很多中国企业、公司中 的个人或集体为了利益的驱使,敢于铤而走险
系列1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事件概述
铜市继续暴涨, 令刘其兵亏损严重。随后, 刘其兵第一次离家出走, 即发生在铜价越过3000 美元大关不久。2005 年9 月, 伦敦金属交易所铜 价从3500 美元/ 吨上攻至3700美元/ 吨。深受原 期货空头和结构性期权的双重压力, 刘其兵终于 爆仓。当年“十一”国庆长假过后, 铜价突破 4000 美元/ 吨大关。刘其兵再度失踪。此时, 他 所建的空头头寸已达到20 万吨。按照法庭认定 的数据, 账面亏损达到了6.06 亿美元。至此, “国储铜”的巨额亏损案才告一段落。2006 年6 月21 日,刘其兵在云南被捕。
“国储铜”事件的启示
❖2、强化监管
境外期货市场监管是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 部分,我国法律对境外期货市场的监管最主要是 通过对经营主体资格以及行为的规范而得以实现 的。

国储铜事件的分析与思考

国储铜事件的分析与思考

内容摘要中国正在经历着飞速的经济发展,但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企业在今年的市场上,特别是在期货市场上发展并不顺利,陆续发生了很多起巨额亏损案,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使得中国期货与国际市场结合,其失败的原因又在哪?本文就2005年发生的国储铜期货事件展开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国储铜;期货交易;市场开放;风险监管国储铜事件的分析与思考金融1002班陶然 2010110616一、事件回放(一)焦点人物国储交易员——刘其兵,1969年出生,中国国家储蓄局所属国家物资调节中心进出口部主任,属初级干部。

(二)对战双方见表1,对弈双方表1 对弈双方(三)事件发展经过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历史记录多次被刷新,持续的时间和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以往。

因此,刘其兵认为涨势即将结束铜价随之将下跌,于是,2005年9月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建立空头头寸约20万吨,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一直是铜消费及进口大国,但却在国际市场上抛出数量如此巨大的铜,令国际基金感到不可思议,认定国储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现货可以交割,因而乘机发动逼空战役。

“国储铜”事件正是发生在有关机构预测国际铜价会下跌,但实际却持续上涨的时期。

二、盘点国储铜的损失在国储铜的诸多报道和评论中,损失往往被掩盖,被淡化了。

假如不盘点其中的惨重损失,这次悲壮的事件将很快被人们淡忘,也就失去一次痛定思痛、深入反省,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机会。

国储中心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铜,做的是现货交易,这种交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铜消费大国并非什么稀奇事,更何况国储的职责就是进行物质储备?说得再直接点,即便国储不进口铜,也会有别的部门负责进口铜,国储中心焉能将功劳记在自己的账上?国储亏损是在期货交易上,是实实在在的亏损,拉现货赚的钱来消减期货上的亏损,国储中心的良苦用心不难理解,然而,这只能是欲盖弥彰。

国储铜案例分析

国储铜案例分析

国储铜案例分析案例简介:2005年11月中旬,中国国家储备局一名关键交易员刘其兵(他被认为是国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铜期货交易的代表)失踪,揭开了国储局和国际基金之间只是一场“暗战”的面纱。

据报道,原因在于刘其兵在LME建立了大量的空头头寸,而l2月21日是这批空头头寸期权的到期日。

据悉,这笔头寸的数量大约在20万吨铜,由于建仓的量太大,早已被国际基金盯上。

中国是铜进口大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刘其兵却在国际市场上抛出数量如此巨大的铜,令国际基金们感到不可思议,并认定国储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现货可以交割,因而乘机发动逼空战役。

从9月份(即刘其兵所介入的3个月期铜合约的开始月份)开始,始于2003年的铜牛市火上浇油,铜价迭创历史新高,每吨铜价从3500美元左右一路狂涨到接近4500美元的水平。

如果逼仓成功,国储可能在这单做空合约上亏损近亿美元。

国储局为了稳住市场、减少损失,一路抛铜,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尽管国储局已经将部分头寸移仓至2006年的3月和2007年,但是从2006年以来,铜价一路飞涨。

据统计,2006年铜期货的价格涨幅已超过75%,5月5日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达到创纪录的每吨7780美元。

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国储局可能已回补了大部分的铜期货空头头寸。

市场人士认为,国储铜事件的实际亏损金额可能不低于中航油事件5.5亿美元的亏损额度,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称国储铜事件损失惨重。

案例分析:所谓期权,是一种能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

期权交易是一种权利的买卖,是期权的买方支付了权利金后,便取得了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买入或卖出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的交易方式,但不负有必须买进或卖出的义务,买方有执行的权利,也有不执行的以利,完全可以灵活选择,而卖方必须付有必须卖出或买入的义务,买方拥有权利并为此支付权利金,仅承担有限的风险,却掌握巨大的获利潜力。

商品期权在套期保值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通过买入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使企业在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能够以较好的价格转换为期货部位或高价出售期权,从而使期货市场的盈利或权利金的收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其二,通过卖出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使企业在价格发生不利变化时因交易双方放弃履约而赚取权利金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弥补价格不利变化带来的损失;其三,在进行期货交易的同时进行商品期权交易,以便在适当的价位将已有的期货头寸对冲平仓,从而对套期保值头寸进行保护。

2005年国储铜事件

2005年国储铜事件

2005年国储铜事件事件起因:从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市场上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

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

但自9月中旬以来,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这些空单无疑已经造成巨额亏损,而该交易员刘其兵则神秘失踪。

事件进展:·10月30日,国储局召开会议,就国际铜价问题进行研讨。

会议之后,国储局对外宣布,将在近期向市场抛售3万到5万吨铜。

·11月9日,国储局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发布通告,宣布为抑制中国的铜价,中国将向市场抛出一定数量的储备铜。

·11月11日,国储局声称其持有130万吨库存,比市场预期的要高出100多万吨。

·11月16日,国储局在北京的国宏大厦公开拍卖2万吨库存铜,同时宣布将在11月23日再抛售2万吨。

[详细]·11月17日,国储局官员表示,中国交易员刘其兵在伦敦市场上所持有20万吨空头头寸属于个人行为,该人也不再是政府雇员。

·11月23日,国家储备铜第二次公开拍卖2万吨,有6629吨铜流拍。

LME铜价跌至每吨4020美元的两周低位附近,在尾盘时回升至4098美元。

[详细]·11月30日,国储局第三批2万吨储备铜公开拍卖,再有6100多吨流拍。

同时,LME 铜价创下每吨4270美元的历史新高。

中国国储第三次抛铜压价的意图再度落空。

[详细]·12月7日,国储局第四批2万吨储备铜公开拍卖,再度遭遇大面积流拍,仅成交3700吨。

国际铜价依然逆市上涨,创下期铜百年来最高记录——4466.5美元/吨。

[详细]·12月12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坦言,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铜”事件代价惨重。

这也是国内政府高官首次对“国储铜”事件作出回应。

[详细]2006年03月27日09:30 经济观察报李欣唐君燕随着时间的推移,始于2005年10月的国储铜事件对市场的影响似乎正在被悄然消化。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解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解析

国有企业典型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

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

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

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

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

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

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

国储铜事件

国储铜事件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一)事件起因: 2005/11/13开始,外电纷纷披 露中国国储局交易员刘其兵在LME 铜期货市场上,以每吨3000多美元 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 万至20万吨。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二)事件进展:
2005年 年 10/30 11/9 11/11 11/16 11/23 11/30 12/07 12/12
结 束 !
谢 谢 !
二、 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易员”刘其兵》
(一)最“出色”的交易员: 圈内人士对他的评价很高,上 海某期货公司老总说:“给我的第 一印象是:这个人很牛、很傲,是 一个能够在市场中翻手为云覆手为 雨的人物。”
二、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易员”刘其兵》
(二)独揽交易大权: 伦敦金属交易所圈内交易商 指出,和刘共事的另一位交易员 被剥夺下单权利可能为该事件的 发生埋下了隐患。
A11 安心基金
主题:
国储铜事件
发言人:张小童
演 讲 脉 络 :
一、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二、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交 历史再现之《揭秘国储“ 易员”刘其兵》 易员”刘其兵》 三、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 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一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四、国储局痛定思痛
三、 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一 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三)惩戒缺位是悲剧的外因: 国储中心没有资格从事境外 期货交易,践踏法律法规。
三、历史再现之《国储铜事件:一 场主角缺失的悲剧》
(四)期货市场应走向开放:
1.风险控制系统 1. 2.应对危机方面的方法 3.开放期货市场

四、国储局痛定思痛:

国储铜事件

国储铜事件

关于国储铜事件的案例分析
造成亏损的原因分析:
1.国家物资储备局的期货交易的目的本应为套期保值,即长头寸铜期货以锁定未来交
易价格,后来却转向投机行为,短头寸做空铜期货,偏离初衷。

2.我国监管机制有所欠缺。

国家物资储备局其实并没有开展国外期货投机业务的资
格。

此外,长期的老鼠仓(庄家在用公有资金再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的资金再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操作的盈利,使得交易员和公司高层达成共识相互包庇。

3.国家物资储备调剂中心到最后实际上只有刘其兵独揽交易大权,大大增加了非理性
交易的可能性。

4.由于在国内交易具有信息优势,获取国家将抑制铜价的消息,故在国外交易过程中
坚信铜价会跌,在巨额亏损情况下仍看空,忽略风险控制,不愿及时止损。

5.伦敦金属交易所监管体系松散,加之国际基金违规获取刘其兵所建头寸信息,造成
逼仓行为的发生。

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1.我国国内应加强监管力度,以避免以权谋私、违规投机行为,防止中航油、国储铜
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应加强监管体系。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惩戒机制,使得从事违规交易的公司有所顾忌。

3.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打造规模更大、开放程度更高的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使信息逐
渐透明化,避免不公平竞争。

进而提升我国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与实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储铜”期货事件的分析与思考摘要:中国正在经历着飞速的经济发展,但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中国企业在近年的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在期货市场上并不发展得顺利,陆续发生了多起巨额亏损案,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使得中国与国际期货市场结合,其失败的原因又在哪里呢?本文就2005年发生的“国储铜”期货事件展开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国储铜;期货交易;法律体系;风险控制;交易监管1. 引言2005年本该是个平凡的一年,而就在这一年即将结束时,当年的11月初,国际市场盛传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下称国储)将释放五万吨库存的消息,随后,一向低调的国储突然亮出手握130万吨铜的“家底”,如此反常举动引起种种猜疑。

几天后,外电报道了代表国储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从事铜交易的交易员刘其兵神秘失踪的消息。

一时间,引来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大媒体对“国储铜”事情的纷纷关注与争相报道。

不禁让大众想起了前不久刚发生的类似事件,又勾起了人们心中的痛:株冶事件,3天内亏损1亿多美元;中储棉事件,亏损约6亿元;中航油事件,亏损5.5亿美元……此次“国储铜”期货事件又将亏损多少,大家不禁担忧不止,但其中更值得我们深思与分析的是中国的政府机构以及国有大企业屡屡在国际市场衍生品交易中失手的问题,这也折射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金融衍生品方面的监管力度和风控能力的薄弱。

2. 事件概述2008年4月,“刘其兵” 这个曾经响亮的名字,在时隔两年半后再度被公诸于众时已不再引起慌乱。

在2年中,他曾经失踪过数次,也曾被认为是死亡。

但08年的4月,他最终是站在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庭上,一审被判7年徒刑的他自然早已不复当年“明星交易员”的荣耀,而沦为阶下囚。

2.1曾经的“明日之星”2005年11月14日,《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刊登的一篇名为“China Copper Trader Missing”(《中国铜交易员失踪》)的文章,使“刘其兵”这个看似平凡的名字一夜之间为全球瞩目。

此时,就连中国的很多媒体都不清楚“刘其兵”是何许人也,此后,各大媒体便开始纷纷关注这位当时年仅36岁的交易员。

他毕业于武汉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国家机关工作,供职于掌控紧俏资源的部门,成为那年在武汉大学惟一一个被国储局聘用的人。

年仅36岁的他履历一帆风顺得使人十分羡慕。

后被公派到伦敦学习,成为国家物资储备调剂中心最先交易团队中的一员,起初他和另一个交易员是这个团队的主要交易员,继而刘成为唯一的交易员。

刘其兵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交易员看来,“刘其兵是一个非常自在、随和、财富不外露的家伙”;在他的中国同行看来,他的沉默寡言与深居简出,表明了他具有“干大事”的禀赋。

他可以说是近两年全球最出色的交易员,因为是刘其兵首先发现并最终制造了期铜的这轮超级牛市。

刘其兵于1994年3月进入国储局。

1995 年就获得了难得的机会去伦敦金属交易所实习半年,他不仅在仕途上一路平坦,其不算长的交易生涯也可谓天赐良机。

根据《财经》杂志的报道,1997 年7 月,国储局同意刘其兵所任职的国储调节中心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业务,他被授权为国储调节中心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开立交易账户的交易下达人。

自1998年起,国储调节中心通过LME 进行自营期货业务,并在英国标准银行、AMT 等期货经纪公司开设了多个期货交易账户,具体工作由刘其兵负责实施。

仅仅1年后,铜市开始触底,并慢慢回暖,超级牛市便悄然开始,刘其兵首先发现了其中的机会,在2002、2003年间,当铜的价格还在每吨1600美元时,刘其兵曾买入现货运到中国;在2004年铜价涨到每吨2800美元时,他将其卖出,获利颇丰。

可以说他有先见之明,在这轮牛市启动之初就开始积极囤积,做好储备工作,从铜价 1000多美元到3000美元期间,他做得非常出色。

此外,刘其兵更擅长的是在上海期交所与LME之间做反向套利。

尽管上海期铜一直是跟随LME 走,被称为“影子市场”,但两个市场之间每吨有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价差,因此这种套利行为较为普遍。

由于国储局强大的现货背景,刘其兵的一举一动引起了更多的追风者。

因此,据称一度“国储调节中心在国内市场获利超过7亿元人民币”。

这也创下了国储获利的神话。

2.2 如今的阶下囚也许是因为被公众称之为“神话”,又也许是因为利益的驱使,使得刘其兵放大了胆子,一步一步向不可挽回的深渊靠拢。

从铜价涨上3000 美元开始,刘其兵就做出预测,未来铜价将下跌,2004 年中国实施宏观调控后,受国内需求大幅下降的影响,国内铜价于下半年开始下滑,这加深了刘其兵看空铜市的判断,于是他的胆子更加大了。

到2005年9月中下旬,刘其兵已累计开出8000手空仓合约。

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刘其兵不幸遇上了国际铜市史上绝无仅有的暴涨行情, 国际铜价一次次刷新历史新高。

下表为近5个年度的伦敦金属交易所3月期铜价的报价情况表1 五年度伦敦金属交易所3月期铜价从上表中,我们可以获知自99年以后,3月期铜价逐年攀升,在07年中旬有过短暂的调整,最低触到5245美元/吨后,又继续反弹,到08年4月上摸到8880美元/吨的最高历史高位。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的折线图中直观的看到国际铜价的持续走高的走势图1 国际铜价走势图铜市继续暴涨, 令刘其兵亏损严重。

随后,刘其兵第一次离家出走, 即发生在铜价越过3000 美元大关不久。

2005 年9 月, 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从3500 美元/ 吨上攻至3700美元/ 吨。

深受原期货空头和结构性期权的双重压力, 刘其兵终于爆仓。

当年“十一”国庆长假过后, 铜价突破4000 美元/ 吨大关。

刘其兵再度失踪。

此时, 他所建的空头头寸已达到20 万吨。

按照法庭认定的数据, 账面亏损达到了6.06 亿美元。

至此,“国储铜”的巨额亏损案才告一段落。

2006 年6 月21 日,刘其兵在云南昆明书林街富邦花园的一套住房内被捕。

下图是“国储铜”事件的对阵双方:但在法律裁决时,我们发现原国储调节中心副主任、法定代表人吕嘉范同时被判刑6年,由此我们推测,这次“国储铜”事件也许不是个人行为这么简单。

对于一个国有企业,又该反思写什么呢?3. 事件的成因3.1 根源在于腐败中国公司,尤其是那些没有取得期货交易资格的公司,之所以敢于冲破法律的限制,在海外做期货交易,关键是为了牟取私利。

这些公司的账户往往是公私不分,换句通俗的话说,赚了钱是自己的,亏了钱是国家的。

在这次事件中,国储中心之所以在国内和国外市场均选择做空,其根本原因也是“想挣钱”。

这次“国储铜”事件,媒体披露出来的老鼠仓的情况同样令人触目惊心。

据分析,刘其兵近两年通过在期铜上的投机,就给自己的小金库增加了不下3亿美元的收益,这是一笔可观的收益。

假如不是此次空单被套,这些重重黑幕,恐怕永远不会进入公众的视野。

可见很多中国企业、公司中的个人或集体为了利益的驱使,敢于铤而走险。

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国际期货市场上的损失情况:(1)株冶事件1997年,株冶从事锌保值具体经办人员越权透支进行交易,出现亏损后没有及时汇报,结果继续在伦敦市场上抛出期锌合约,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而发生逼仓,导致亏损越来越大。

从1997年初开始的六七个月中,伦敦锌价涨幅超过50%,而株冶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达到1亿多美元。

(2)中储棉巨亏中储棉是2003年3月方设立的中央企业,当年10月起进口棉花多达20多万吨,豪赌国内市场棉价上涨。

结果,国内棉价不涨反跌,致使其投机失败,其亏损约在6亿元左右。

(3)中航油事件2003年以后,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对油价走势判断错误的情况下,在市场上卖出大量看涨期权,累计数量达到5200万桶。

2004年10月份,国际油价大幅飙升,但中航油并没有采取断臂措施避免更大损失,而是不断展期,导致亏损急剧扩大,最终亏损5.5亿美元。

(4)大豆风波2003年8月-2004年8月,在美国大豆上市前后,作为国际大豆贸易定价基准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导致大量中国大豆加工企业高位采购,并在随后的价格回落过程中由于无力支付货款或高成本带来的巨额亏损而陷入危机。

许多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在4000元/吨的最高价格区间购买进口大豆,此后,大豆价格骤降,每生产一吨豆油就会亏损500-600元,有数据称,国内压榨企业70%停产,进口合同违约,造成了中国的“大豆危机”。

(5)中盛粮油事件2005年2月底到4月期间,CBOT豆油期货一路走强,而内地大豆油现货价格却出现下跌。

这一背离使得中盛粮油套期保值不但失去作用,而且在期货和现货市场都出现亏损。

据判断,每手亏损1700美元左右。

按亏损超过1.3亿港币计算,中盛粮油在CBOT至少抛空了1万手左右豆油期货,大约27.2万吨。

以上种种损失都与与交易员的胆大妄为和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及上级单位监管不力有莫大的关系,直接或间接的暴露出其根源的腐败问题。

如果不在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类似的悲剧还会重演。

3.2 缺乏对交易的监管回头去看2004 年初, 刚满58 周岁的吕嘉范在以副主任之身执掌国储调节中心十年后退休,返回国储局任局级调研员, 上级派来专职的正主任接管, 23170吨轮换铜缺口浮出, 加之刘其兵本人出走。

不能不承认刘其兵、吕嘉范越权期货交易行为已暴露出足够的蛛丝马迹, 也不能不说国储局对此也应有所察觉。

但国储局对此却无动于衷,才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根据相关规定:一度被禁止的境外期货交易从2001年被国务院放开后,至今已经有30多家国有企业获得了从事境外套期保值业务的资格。

为了控制风险,证监会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监管规则。

国储在境外从事铜期货交易早已不是秘密,但直至此次被套铜风波被媒体披露之后,证监会一位负责人称:“因为国储属于国家机构,其在境外的交易不受证监会的监管。

”如果说中航油事件与境外衍生品交易中的柜台交易方式没有受到有效监管有关,此次国储铜伦敦被套风波再次显现了境外期货监管的真空地带。

3.3 缺乏对风险的控制如今,在日益发展的国际金融中,风险控制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很多大腕都已经把风险控制作为第一要素。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于2005年12月12日指出: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铜”事件代价惨重,但不能因此就对市场风险谈虎色变。

刘明康鼓励商业银行坚持进行金融创新,开发设计更多的风险转移和对冲工具,合理配置风险,将市场风险从被动管理逐步转变为主动调整和控制。

在“国储铜”事件中,正因为刘其兵没有进行风险控制,开出8000手空仓合约,从而导致了国储的巨额亏损,其代价是惨痛,也是发人深思的。

4. “国储铜”事件的启示4.1 完善期货法律体系我国期货市场建立10 年多的时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