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与中国社会
佛教传入中国与社会变革

佛教传入中国与社会变革公元1世纪初,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这一宗教信仰的引入不仅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的传入,首先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如儒教、道教等,但佛教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信仰面貌。
佛教强调修行与心灵解脱,对于追求个人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有着独特的价值观。
这种信仰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艺术到哲学,从文学到建筑,都可以看到佛教的影子。
诸如佛教音乐、佛教艺术中的雕塑和绘画等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佛教的传入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变革。
佛教倡导的出家修行给中国的社会结构带来了一定的震动。
在佛教的理念下,人们倾向于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超越世俗的精神层面上。
因此,佛教的影响下,中国出家人的数量逐渐增多,寺庙也开始广泛建立。
这种新的社会组织结构对于中国的社会秩序产生了一些冲击和调整,特别是对于人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角色的定义。
一些人放下世俗的追求,选择出家,而不再追求名利和权力,这使得中国社会的竞争和压力有所减轻。
另一方面,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的社会带来了新的道德观念。
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对于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的慈悲观念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利益,学习对他人产生爱心和同情心,这对于社会团结和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佛教的智慧观念也助力于中国的社会变革。
佛教强调追求智慧和人生真谛,这对于培养国民的文化素养和思考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的思想意识水平。
然而,佛教的传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和宗教,面临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和争议。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宗教体系和信仰,佛教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分歧。
其次,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也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
一些不良的僧人行为和寺庙管理问题引发了社会的质疑和批评。
中国古代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古代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古代佛教曾经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官方态度、社会地位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传入与官方态度佛教是在东汉时期自印度传入中国的,起初受到了汉朝统治者的支持和赞许。
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官方支持,各个皇帝都对佛教抱有崇敬之情,并亲自修建寺庙。
例如,曹操建造的白马寺就成为了当时最为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
然而,到了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官方开始对佛教持更加复杂的态度。
二、佛教的社会地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佛教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佛教寺庙成为信众们寻求平静心灵、追求智慧的场所。
寺庙除了供信众修行外,也扮演了教育、医疗等社会功能。
佛教也逐渐形成了庙会文化,为人们提供娱乐和参与的机会。
佛教的发展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忍让等美德,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得益彰。
佛教也强调世俗生活与修行的统一,鼓励信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繁荣与和谐作出贡献。
三、佛教对社会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佛教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佛教艺术中的雕塑、壁画等精美作品,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思想。
其次,佛教对于文学、诗歌、音乐等领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在佛教的启发下创作了许多名篇佳作。
此外,佛教的传播还带动了文化交流和区域发展,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
对于社会层面而言,佛教对科学、医学、哲学等领域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讲究观察和分析,这对科学方法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医学方面,佛教寺庙不仅提供了心理上的慰藉,同时也向信众提供了医疗服务,推动了医学知识的传播。
在哲学方面,佛教的思想观念为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中国哲学更加开拓和宽广。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影响一、介绍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传入佛教是在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的,当时中国正在经历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时期。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
二、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 基于慈悲与智慧的价值观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的价值观,倡导人们心存慈悲、追求智慧,尊重生命,避免伤害他人。
这种价值观对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和平佛教强调无我、舍己为人、消除烦恼,崇尚和谐与平静。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佛教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减少争端和冲突的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戒杀”、与众相处的修养等观念,对于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传播文化与智慧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积极推崇知识和智慧。
佛教寺庙成为文化中心,通过经书的翻译和传播,激发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佛教文化中的艺术创作、雕刻技艺以及印刷术等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影响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佛教所宣扬的禅宗、修行等观念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僧侣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佛教寺庙成为边远地区的文化中心,对于地方政治和社会组织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佛教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 提倡心灵健康和内心平静在现代社会,佛教文化对于提倡心灵健康和内心平静产生了重要影响。
诸如冥想、静心的修炼方法,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心理疗法。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佛教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来缓解压力和寻求内心的平静。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关爱佛教文化中所倡导的慈悲和关爱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教义中的“众生平等”观念可以激励人们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关爱。
3. 丰富文化多样性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现代的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佛教的厚重文化底蕴、经文的阐释、佛教艺术等都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国古代佛教思想与社会实践

中国古代佛教思想与社会实践佛教是一种独特的宗教及哲学体系,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社会实践。
中国古代佛教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
这种融合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
首先,佛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及挫折。
佛教强调缘起性空观念,教导人们放下执着,超越痛苦。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常常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如疾病、贫困、失去爱人等。
佛教的禅悟思想和轮回转世观念给予人们坚强的内心支撑,使得他们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困境。
其次,中国古代佛教还在社会实践中注重修身养性,弘扬慈悲与善行。
例如,佛教强调戒律和善业,鼓励人们追求善良的品德和慈悲的心态。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使得很多人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如修福田、助人为乐、养育弃婴等。
佛教的慈悲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此外,中国古代佛教还在文化发展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佛教文化与艺术。
这些佛教文化素材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如佛教建筑、佛教美术、佛教音乐等。
这些文化形式不仅充实了中国古代文化,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中国古代佛教的社会实践还体现在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影响上。
佛教注重戒律,教导人们遵守法律、尊重他人,并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安宁。
佛教的道德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量人们在佛教的教导下,努力追求道德修养,秉持慈悲心态,为社会和谐和个人成长做出贡献。
然而,中国古代佛教并非一帆风顺。
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由于佛教强调超越世俗,对物欲的追求持否定态度,与传统的生活观念相冲突,因此,佛教在中国古代一度受到质疑和排斥。
另外,佛教还面临着其他宗教的竞争与影响。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其中佛教和道教作为两大主要宗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个宗教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最早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
自那时起,佛教就与中国文化交融,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特色。
佛教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来摆脱痛苦和追求解脱。
这种信仰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传播了佛法的智慧,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佛教寺庙成为人们寻求心灵安宁的场所,也成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修行理念和慈悲心态对于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起源于先秦时期。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内丹的境界。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即宇宙的法则和道德准则。
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道教的修炼方法和道德观念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寄托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强调个体的内心修行和修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渗透到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
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与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和道教艺术。
佛教艺术以佛像、壁画和石刻等形式展现,道教艺术则以道观建筑和道教画等形式呈现。
这些艺术作品既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佛教和道教的哲学思想也对中国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缘起性空”和道教的“无为而治”等思想观念,都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除了对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和道教还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教育和慈善事业的角色。
佛教和道教寺庙既是信仰场所,也是教育机构和慈善组织。
寺庙中的僧侣和道士不仅传授宗教知识,也承担着教育和慈善工作。
中国古代佛教的传入与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丰富了 中国的艺术和文学
佛教的传播对中国 哲学思想产生了深 远影响
佛教的传播对中国 的社会道德观念产 生了影响
丰富了中国的哲 学思想,引入了 佛教哲学,为中 国的哲学体系注 入了新的元素。
佛教的传入也带 来了新的艺术形 式和风格,影响 了中国的绘画、 雕塑和建筑等艺 术领域。
佛教对中国文学 的影响也是深远 的,它不仅丰富 了中国的文学作 品,还为中国文 学带来了新的题 材和风格。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壹
贰
叁
肆
伍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 多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 印度
佛教的教义以四圣谛、八正 道、十二因缘为核心
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向 印度境外传播
佛教传入时间:约公元前2世纪 传入方式:由印度僧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传入地区:最早在甘肃敦煌一带开始传播 传入影响: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本土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相适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
推动了手工业的进 步
增加了社会就业机 会
促进了中国与周边 国家的贸易往来
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
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敦煌壁画、云冈石窟等
佛教建筑:如佛教寺庙和石窟的建造,融 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佛教文化,形成 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佛教绘画: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绘画带来了 新的题材和风格,丰富了中国的绘画艺术。
佛教雕塑:佛教雕塑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中,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和技艺,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雕塑艺术。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汉朝以来,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宗教历程。
佛教理念在中国思想和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播佛教的传入中国可以追溯至东汉末年,当时佛教大约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学思想。
随着佛法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在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道德准则。
佛教的传统地位可见于历史之中。
在唐朝时期,随着玄奘法师归来带来的佛经翻译完成,佛学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风佛学,尤其是大唐玄宗时期,佛教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佛教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鼎盛。
二、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思想、文化、哲学、道德还是艺术等方面,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思想上来说,佛教主张“法无定法”,承认人人平等,重视个人内在的精神生活,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思想的交汇点,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佛教所强调的“慈悲为怀”、“修身养性”、“勤劳朴素”等道德准则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佛教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
佛像和寺庙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佛教的经典文学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而且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文学体系,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的启示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为今日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启示。
首先,佛教思想强调人的内在精神,为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其次,佛教思想对于道德观念的提升和重视,也在当代中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融合的今天,佛教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门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充满着智慧和教诲。
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就以其深远的影响力深入人心,并在中国长期繁荣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巨大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
当时,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正是通过这条古代丝绸之路,佛教的传教士们将佛教经典和教义带入中国。
在汉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动荡。
这种背景使得中国人渴望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佛教的好消息迅速传遍了中国各地,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与支持。
二、佛教的传播与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
中国道教、儒家思想和民间信仰都与佛教发生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融合使得佛教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并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相互渗透的情景。
佛教的独特教义和修行方法深深吸引了中国士人和学者的注意。
他们努力将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佛教学派,如华严宗和禅宗。
这些学派代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并对中国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上,还涉及了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塑造。
佛教思想强调修行、慈悲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这对中国社会起到了令人瞩目的改变作用。
在古代中国,佛教徒发起的修建寺庙和僧院为贫困人们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与物质支持。
佛教的传播和兴盛使得佛教徒在社会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并且,佛教在积极推动和弘扬文化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在中国展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充满着宗教和哲学的智慧。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和佛教雕塑艺术成为了中国建筑和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雄伟壮观的佛塔、精美绝伦的佛像以及壁画和石刻作品,直观地展示了佛教的信仰和审美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思想中也有因果之说,如中说,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又如说,“积善之 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当时就有人提出怀疑:“是善有常门,恶 有定族,后世修行,复何益哉?”
据此慧远提出人有三业、业有三报的说法。所 谓的“业”,指的是人们的行为、造作、思虑及意 志等一切身心活动,而这一切活动都具有三种性质, 即善、恶与无记(无善无恶)。三业的性质虽不同, 但都能引起报应,所谓“三业体殊,自同有定报”。
佛教思想与中国社会
荷兰汉学家许理 和在其著作《佛教 征服中国——佛教 在中国中古早期的 传播与适应》中认 为,“佛教征服中 国”,是否如此呢?
回顾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时间,据记载是西汉 末:“哀帝元寿元年 ( 公元前二年 ),博士弟子景卢 受大月氏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佛教始传 的另一学说是东汉明帝时:明帝永平十年,蔡愔 赴西域访求佛法返国,邀得大月氏迦叶摩腾、竺 法兰来华,并以白马驮回佛像及经卷。其后明帝 在洛阳兴建了中国早期的佛寺白马寺,作供奉佛 像及佛法之用。综合以上两种说法,佛教之初应 在两汉之间,约公元一世纪左右。
为什么兴盛?
1、社会的动荡不安,《魏书·释老志》记载 道: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盛,于是所在 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
2、儒家为正统的政教几乎衰息
3、统治者的的提倡和奖掖
二、佛教所引起的争论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它传人的过程中难免 要与本土文化以及现实的社会政治等产生剧烈的冲 突。因此,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取得了迅速 的发展,崇信佛教的人数不断增长,但与此同时也 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与反对。由佛教所产生的争论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有寺院一千九百一十三所,僧尼三万六千人,分 别比东晋多二百三十五所和一万二千人。
北朝佛教,同样据《辨正论》卷三,魏朝(包 括西魏和东魏)的寺院合计有三万零八百所,其中 包含国家出面建造的四十七所,王公贵族所造的 八百三十九所,其余为社会力量所建。僧尼数为 二百万人。仅就北魏一朝而言,据《魏书·释老志》 载,自兴光元年(454)到太和元年(447),仅京都 平城一地就有寺院一百多所,僧尼二千多人,全 国则有寺院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七万七千二 百五十人。到延昌(512-515)年间,全国有寺院一 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
第一、从民族与种族的角度所进行的夷夏之辩;
第二、有关佛教与儒家纲常名教之间的争论;
第三、表现为佛教与现实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冲突。
1、夷夏之辩
孟子“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在佛教徒看来,种族与地域的区别并不意味着善 恶高下的划分,夷夏之辩实无合理的根据:
人参二仪,是谓三才。三才所统,岂分夷夏?则 知人必人类,兽必兽群。近而征之,七珍人之所爱, 故华夷同贵;恭敬人之所厚,故九服攸敦。
释慧远说,“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 侍养。故目莲乞食饷母,如来担棺临葬。此理大通, 未可独废”。
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认为,君臣之义,无所逃于 天地之间,而依佛教之义,则沙门不应敬俗,君王 也不属于致敬之列,由此而产生了沙门是否应当礼 敬王者的辩论。在北方佛教界,基本上认为沙门应 当礼敬王者,北魏时期的僧官法果的一句话颇具有 代表性,他说:“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 沙门宜应敬礼”。
另外,那些“愚痴”之人“诽古圣,谤真 谛,慢二亲,轻师傅”,也是造成社会各种 关系失调的重要原因。
怎样“‘超度”这些执迷不悟,被贪、 嗔、痴所禁锢而不能自拔的世人呢?道安认 为,这只有遵守佛教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增 强佛教的修养,从佛教之中吸取精神食粮。 他说:“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 二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斯三者,至道之 由户,泥洹之关要也。戒者,断三恶之干将 也;禅者,绝分散之利器也;慧者,齐药病 之妙医也。具此三者,于取道乎何有也。”
佛教传入中国后,即受部分皇室及贵族子弟所 信仰。其时,东汉皇帝信奉黄老之学及神仙方术, 而佛教教理也被视为“清静无为”,故与黄老之 学相题并论,佛像刚往往与老子像、神仙像一同 供奉,以祈求多福长寿。此一时期的佛教尚未普 及民间,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始得到极大的发 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 根据法琳《辨正论》卷三的记载,南朝刘宋
道安认为,社会的一切苦难,都是由于 人们贪得身外之物(即他所谓“末有” ,但 世俗之人又往往是身在苦中却自以为快乐。 他说:“贪囹恚圄,痴城至固。世人游此, 犹春登台,甘处欣欣,如居华殿。嬉乐自娱, 莫知为苦。
“贪淫囹者, 荒色悖蒸,不别尊卑,浑 心耽湎,习以成狂。亡国倾身,莫不由之。”
造成人们社会生活日益痛苦的第二个原因 是“嗔恚”。道安说:“嗔恚圄者,争纤芥 之虚声,结沥血之重咎。恩亲绝于快心,交 友腐于纵忿,含怨彻髓,不悛灭族。”
(二)研习禅学:佛图澄死后,道安因石氏内乱, 在河北、山西一带到处避难,其间曾在太行恒山建 立寺塔,徒众数百,常宣法化。约在东晋哀帝兴宁 二年(公元364年)又迁居南下。道安虽然颠沛流 离,山栖木食,景况艰难,但是斋讲不断,注经甚 勤。在这大约十五年的时间里,他深受北方佛教重 视禅定的影响,主要是研习禅学,对于安世高传来 的《阴持入经》、《大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 写序作注,用力很深。对于般若也极留心,曾找到 竺法护译的《光赞》的残本一品。
其佛教社会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调和佛教与世俗政权之间有关礼法名教的争论, 即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第二,将佛教的因果业报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报应 理论相结合,即因果报应说。
1)沙门不敬王者论
佛教在中国生根与发展,离不开世俗政权的保 护与提倡,慧远的老师道安就极清醒地认识到: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三)讲习般若学: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 365年)道安到河南一带,因慕容进攻河南,形势 极度混乱。恰在此时襄阳大名士习凿齿迎请道安去 弘法,于是道安继续南下,率弟子四百多人到襄阳。 在襄阳十五年,道安由于受南方佛教重视义理的影 响,佛教思想发生重要的转变,即从禅数转而趣于 性空,集中讲习般若,每年讲两次《放光》经。并 且孜孜矻矻,注释《般若》、《道行》、《密迹》 和《安般》等经,收集和整理经典、编撰经录,受 到朝野的推重,影响颇大。
三、释慧远的佛教社会思想
1、道安及其佛教社会思想
道安生于西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十 二岁出家,因为其貌不扬而被轻视,师父令他先从 事农业劳动三年。但由于他天资聪颖,记忆力超人, 终于得到师父的器重,受戒后任其游学,由此开始 了僧侣生涯的重要历程。道安人生主要可分为三个 阶段:(一)师事佛图澄:佛图澄是当时著名的僧 侣,以方术为石勒、石虎的后赵政权服务。石赵迁 都于河南的邺(今临漳县西),佛图澄也随之到邺。 不久,约东晋成帝咸康元年(公元335年),道安到 邺师事佛图澄,“服膺终身”,直至澄死(东晋穆 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 道安得到佛图澄的赏识,佛图澄讲法,道安复述, 在佛教理论方面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神秀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在佛堂的南 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 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 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 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释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 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 年(417)。慧远年轻时“博通六经,尤善老庄”,后 来师从道安,遂归心于佛教。40岁左右驻足江西庐山, 并成为东晋时期南方的佛教领袖。慧远不仅是一个佛 学大师,而且兼通儒学与玄学,在他看来,佛学与世 间的学间并不矛盾,主张“内外之道,可合而明”。
面对世俗“沙门不敬王者”的质疑,慧远认为:
处俗,则奉上之礼,尊亲之敬,忠孝之义,表于 经文;在三之训,彰于圣典;斯与王制同命,有若 符契。
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情未变俗,迹同方内, 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 礼。……故不可受其德而 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是故悦释迦之风者,辄 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替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 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 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 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 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 受。
“世或有积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 业未就,而前行始应”。
四、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 1、八世纪中叶以后,佛教义学衰落。 2、律宗、禅宗的兴起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 丧父,迁居南海。稍长, 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 《金刚经》有悟,决心 出家学佛。慧能于公元 66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 弘忍大师。慧能初见弘 忍,弘忍便问他﹕“你 是哪里人? 来这里求取 什么 ?”慧能回答﹕“弟 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 不求其它,只求‘作 佛’。”弘忍听后问道 ﹕“你是岭南人,哪里 能‘作佛’! ”慧能回答 ﹕“人有南北之分, ‘佛性’并无南北之 分。”
第二破曰:入家而破家。使父子殊事,兄弟异法,遗弃二 亲,孝道顿绝。忧娱各异,歌哭不同。骨肉生仇,服属永弃。 悖化犯顺,无昊天之报,五逆不孝,不复过此。
第三破曰:入身而破身。人生之体,一有毁伤之疾,二 有髡头之苦,三有不孝之逆,四有绝种之罪,五有亡体从诫, 惟学不孝。
佛教的反击:
目莲是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目 莲是个既孝顺又很有慈悲心的人,从小就诚心向佛, 后来出家当了和尚,他虔心习佛,修行日渐高深, 甚至具有神通眼的能力。因为惦念过世的母亲,他 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悬的苦刑。 目犍莲於是千辛万苦赶往地狱,用 他的神力化成食物,以钵盛饭给母亲充饥,但其母 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 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 分痛苦,看著自己的母亲受煎熬,内心真是痛苦不 堪,便立刻求佛祖指点他营救母亲脱离苦海,请教 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你母亲生前自私刻薄, 不做善事,生前罪孽太深重了所以才会有这种报应。 要救她,不是你独自一人办得到的。七月十五日是 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你必须在七 月十五日当天,为各地的出家人准备百味五果,供 养他们。这样,集合了所有僧侣及众神的威力,不 但可以救你的母亲脱离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 救别人的父母,让他们也脱离苦难。”佛为他念 《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 於是目连照著佛祖的指示去做,举行法会,诵经施 食,终於解救母亲的灵魂。并普渡了别人的父母亲。 佛教称为“盂兰盆”法会。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 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