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精品3篇

《春望》说课稿1教材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春望》,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
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学习《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春望》的朗读与理解,对课文中重要词语的解析,分析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技巧,以及通过《春望》的学习,体会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关注。
2.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促进语言建构与应用:通过解读、赏析《春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诗词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4.培养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3)意境分析:分析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举例:从“草木深”中体会诗人对春天生机与国家破败的对比,感受诗人的悲凉之情。
(4)情感表达:探讨诗人通过《春望》表达的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忧患意识。
-举例:分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句,理解诗人因国事家愁而愁白了头发,表达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望》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意境。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象与国家兴衰的诗歌,诗人杜甫通过对比春天生机与国破家亡的景象,表达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诗中的每一句,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看诗人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将春天景象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1.朗读与理解:《春望》全诗的准确朗读,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重要词语解析: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破”、“山河在”等词语的含义。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11 说教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的忧国忧民之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价值。
111 诗歌主题通过描绘国都沦陷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对亲人离散的痛苦思念。
112 诗歌结构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开篇描绘春望之景,为下文抒情铺垫;中间两联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展现诗人的内心痛苦;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2 说学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但对于杜甫诗歌的风格和特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
121 知识储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具备初步的诗歌解读能力。
122 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在深入分析诗歌情感和艺术手法方面还需要引导。
13 说教学目标13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背诵全诗。
13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4 说教学重难点14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14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手法。
15 说教法15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15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艺术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15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16 说学法16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
162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共同探究诗歌的深意。
17 说教学过程1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入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72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173 讲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和典故。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春望》篇1一、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
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
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
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
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诗人目睹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深沉感情。
从诗歌体裁上看,《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
在语言上,杜甫以沉郁顿挫的风格,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内涵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对于安史之乱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这会给他们理解诗人的情感带来一定的困难。
针对以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春望》,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说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前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
2、诵读朗读:通过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注释解读: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生僻字词和诗句内涵。
4、讨论探究:通过提问、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5、板书设计:将重点难点的字词、句子、抒情手法等进行图示或彩色标注,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春望》的创作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
2、诵读朗读(10分钟)通过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进行诵读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同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3、注释解读(15分钟)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生僻字词和诗句内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抒情手法和表达方式。
4、讨论探究(20分钟)通过提问、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5、板书设计(10分钟)将重点难点的字词、句子、抒情手法等进行图示或彩色标注,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同时梳理课堂重点和难点。
七、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诗名《春望》2、重点难点字词:春色、XXX、萧瑟、鸟鸣、乱离、人事、无情、天上、纷纷、白发、朝代、深度、悲愤、抒情、律诗。
3、抒情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借景、转折。
通过以上板书设计,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重点难点内容,同时梳理课堂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春望》的理解和欣赏。
全文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长安城的草木丛生和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的残破。
诗人用“国破山河在”一句触目惊心,表现出历史沧桑感。
接下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分裂和国事艰难的感叹。
诗人从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通过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含蓄地传达出忧愤之情。
初中语文《春望》说课稿

中学语文《春望》说课稿中学语文《春望》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春望》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应聘中学语文的1号考生。
语文是李太白的将进酒;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今日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题目是《春望》,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老师不绝提高业务素养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
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春望》是部编版中学语文八班级上册第六单元诗歌五首中的一首诗歌。
同本课所收录的陶渊明《饮酒》的闲适、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意气风发不同,《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据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埋怨忿恨;战事连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本身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学习本诗能够让学生对我国诗歌名篇多一份积累,并能渐渐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受到诗人的精神熏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本领、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因此,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流畅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2.加强诵读引导,整体把握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通过联想,结合诗人写作背景,调动情感体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诗情,提高学生对诗文的解读本领。
3.把握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内容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于教材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本领。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蕴含的情理,以及诗人作诗的心境。
部编版八年级上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诗词五首》中的《春望》,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
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教材《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安史之乱时,作者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
面对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诗人却忧国忧民,思念亲人。
就本课而言,《春望》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内容风格的转折点,和《望岳》《石壕吏》一起勾勒了杜甫诗歌风格的发展变化轨迹。
二、学情八年级学生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对诗歌的认知和品析停留在表皮;年龄小,阅历浅,很少有生离死别的牵挂与思念,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诗人愁苦无奈的感受较难体会;但这首诗没有太难的词句,学生可以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尝试再现诗歌情景,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目标2022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中学生要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介绍背景,能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探究“望”字,理解并能正确赏析诗歌内容,熟能成诵。
3.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在文化的传承中实现德育渗透。
四、教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七年级所学的杜甫的诗《望岳》导入(二)写作背景简介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历史学科知识融合。
(三)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范读,请同学们标记字音和节奏,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自读展示,教师及时纠正读音错误,男女生赛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二教学目标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1个课时三教法和学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
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
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
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浑:简直胜:承受簪:zān(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
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1,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
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
“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
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1,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2,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4)探究感悟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5)课堂总结1,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2,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6)课后练习: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画→观画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为什么“白头搔更短”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原文及翻译9.三峡(作者: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11.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连成一片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小船随水漂去。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一路都是奇山异水,可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译:江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得)即使千丈深也能看见水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游动的鱼儿和江底的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译:(那)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像(马一般)飞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阴森森的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bǎi)成峰。
译:(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译:山泉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
鸟儿们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蝉儿长久不断地叫,没有穷尽。
猿猴长久不断的叫,没有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译: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功名利禄;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译: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之处,有时偶尔漏出(一丝一线的)阳光。
12.唐诗五首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