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苏科版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材解读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分子模型,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这也是本章的重点。

由于分子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抽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少,因此要学生真正建立起清晰的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入物质的结构;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形成探究微观世界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对教材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形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和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理解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能够用其解释相关现象。

3.理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1.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微观结构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及方法。

2.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的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处理重点: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建议教师从固体、液体、气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表现出的宏观现象入手,说明物质内的每一个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比如以“分割糖”为例,引入分子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由此引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解题点拨俗话说“破镜不能重圆”,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而用胶水却能够把两张纸粘到一起,这是为什么?[答案] “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在玻璃破裂以后玻璃两个断层处的大多数分子之间的距离太大而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微弱,所以不能再把两块玻璃结合在一起,除非有一个非常大的力使得断层处的大多数分子之间的距离足够小。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7.1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作用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分子模型、磁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分子模型、磁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蒸发、扩散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分子模型,了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作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观察,讨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5.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 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很小,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七、作业设计1. 题目: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个现象。

答案:例如,解释为什么茶叶水会变凉。

答案:茶叶水中的分子不断运动,随着温度的降低,分子运动速度减慢,导致茶叶水变凉。

2. 题目:简述分子的基本性质。

答案: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很小,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 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的热运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的热运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的热运动。

难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计算,以及分子间热运动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导学案、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物的香味、湿衣服的晾干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的热运动。

3. 课堂讲解: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分子间的热运动。

通过实例和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4. 例题讲解:分析并讲解一些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计算,以及分子间热运动的规律。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动理论1. 基本观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分子间的吸引力斥力:分子间的排斥力3. 分子间的热运动热运动的规律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 导学案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 导学案设计

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学习任务】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学习过程】任务(一):分子的模型(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现象:笔迹是由许多不连续的炭粒组成的。

猜想:看起来连续的物体是由组成的(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现象: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都变成紫色了。

猜想:(1)组成物质的微粒在;(2)这些微粒间存在(活动3)酒精和水充分混合现象:水与酒精混合后的体积混合前的总体积猜想: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根据上述活动,我们选择的模型是:物质是由组成的,微粒之间存在。

一、分子1、定义:能保持物质的微粒。

2、特点:分子很,(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3、结论:物质是由大量构成,分子间有。

任务(二):分子的运动观察现象:1、糖块放在水里,水会变怎么样?2、湿衣服晒在太阳下会怎么样?3、只要有一个人吸烟,一会儿房间里就会怎样?二. 分子的运动1、大量实验证明:分子处在的做运动中。

观察现象:红墨水分子在冷水和热水里运动的情况,说明了什么?2.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有关、,分子运动越剧烈。

思考:是不是气体、液体分子会运动,固体分子会运动吗?3、扩散现象: 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的现象。

任务(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问题1: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问题2:既然分子之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三. 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不仅存在,而且还存在。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存在的。

四、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质是由大量的组成的,分子间有。

2、分子处在的做运动中。

3、分子间存在力和力。

阅读课本P26-27,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距分子间作用力分子运动情况有无固定形状有无固定体积任务(四):阅读纳米材料:1nm= m 1m= nm〈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课堂达标练习班级姓名时间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物质是由大量组成;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7.1走进分子世界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7.1 走进分子世界学案今天,我们走进分子世界,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吗?那就是分子。

分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不断地运动、相互吸引和排斥,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物质。

那么,分子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分子世界,揭开分子的神秘面纱。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的方式,旨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出分子这一概念。

2.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讲解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3. 实验观察: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加深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4. 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原因,讨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同学们可以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7.1 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阶段是孩子们认知世界、培养兴趣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在设计《走进分子世界》这节课时,希望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幼儿能够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探索。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认识分子,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初步认识分子,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运动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实物道具、PPT等。

2. 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观察与思考:让孩子们观察分子模型,引导他们发现分子的基本特征。

3.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道具,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4. 动手实践: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分子运动的现象,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初步认识分子,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运动的原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这节课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孩子们是否掌握了分子的基本概念。

同时,我还会设计一些拓展延伸活动,让孩子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分子的奥秘,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对分子有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我的孩子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神秘而有趣的世界——分子世界。

你们可能会好奇,分子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呢?这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一、设计意图我采用了情境导入和实验探究的方式,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感受分子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能够观察和分析分子运动的实验现象。

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分子运动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我拿出一个气球,吹起来后,气球变大了。

我问孩子们:“为什么气球会变大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因为气体分子多了!”我接着问:“那气体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我通过课件,向孩子们介绍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它们不断地运动,碰撞,从而产生各种现象。

3. 实验探究:我带领孩子们进行“分子运动”的实验。

我们将水和酒精混合,观察混合后的现象。

孩子们发现,混合后的液体体积减小了,颜色变浅了。

我解释道,这是因为水和酒精分子相互进入了对方的空间,从而导致体积减小,颜色变浅。

4. 课堂讨论:我邀请孩子们谈谈他们对分子运动的看法。

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就像人走路一样。

”有的说:“分子运动的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分子运动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这节课结束后,我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思考它们是由哪些分子组成的,分子是如何运动的。

这样既能巩固课堂所学,又能激发孩子们对物理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情境导入和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走进分子世界导学案苏科版7、1走进分子世界【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分析,尝试选择一种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解释有关现象、2、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能解释相关现象、【学习重点】1、建立分子结构模型;【学习难点】2、理解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自主学习】要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哦!※请同学们仔读物理课本P、24—27内容,认真完成下面预习作业,相信你一定行的!1、常见的物质是由组成,分子间有。

2 称为分子3 分子4 叫扩散5分子间不仅存在 ____________【课中交流】爱动脑筋让你变得更聪明活动一:选择一种物质结构的模型1、观察与思考:观察老师所做的三个实验,并阅读课本三个活动的内容2、组内交流:以下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选择课本中一种模型,解释上述现象、我选择。

3、自主阅读:阅读教材p、24最后一段~p、25黑体字的内容、4、独立完成: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

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间有。

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

活动二:分子的运动1、根据下列现象判断分子是否运动?A、湖面波光闪烁,B、醋香阵阵扑鼻,C、面汤上下翻滚,D、林中雾霭弥漫,E、空气中沙尘飞舞F、红墨水滴入水中,水变红色。

G、湿衣服变干了H、拍一下,衣服上的灰尘跑了,I、雪花漫天飞。

以上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思考:你还能举出分子运动的例子吗?3、结论:分子处在。

活动三:收集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证据1、观察与思考:教师演示: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

2、自主思考:根据看到的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

分子间是否存在斥力? 寻找生活中现象证明你的猜想、练习:固体很难被拉断,说明;同时固体又很难被压缩,说明。

此例说明,分子间同时存在和【目标检测】有目标才能成功!1、能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

它的直径一般只有纳米(nm)。

2、分子动理论内容:①物质是由,②分子处在,③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八年级
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学习目标】班级姓名
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从微观分子运动的角度定性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3.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

【课后作业】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打开香水瓶盖后,满屋充满香水味B.衣箱里的樟脑块不断变小,箱内充满樟脑味
C.把糖放入水中后,不久整杯水都变甜了D.在阳光下扫地时,能看到尘土飞扬
2.如图所示,两表面磨平的铅块紧密接触后可吊起台灯,这说明()
A.分子间存在斥力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间隙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是由于()
A.分子间无间隙B.分子间无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图中的示意图形象反映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正确的说法是()
A.甲是气态B.乙是气态C.丙是气态D.甲是固态
5.下列对分子的认识,说法正确的是()
A.用普通缩小镜观察炭笔的笔迹,可直接观察到炭分子
B.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可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墨水滴入清水杯中,整杯水会变色,可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D.海绵受挤压后体积变小,可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6.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的是()
A.花开时香味扑鼻B.扫地时尘土飞扬
C.红墨水在水中散开D.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
7.打碎的玻璃对在一起不能“破镜重圆”,其原因是()
A.断面处靠得太近,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斥力B.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吸引力太小D.断面处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8.在栀子花开的时候,校园里到处都闻得到栀子花的清香,这是一种扩散现象.对此现象的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明显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强的爸爸已经发誓戒烟很久了,小强的妈妈出差回家闻了闻被子,小强爸不得不承认吸过几口,这是分子热运动保留了证据
B.打气筒的活塞处于中部位置时,封住出气口,发现压缩气体很费劲,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外抽活塞使气体体积增大也很费劲,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水面上漂着一块木板,双手水平提起木板,木板离水时特别费劲,离水后很轻松,“费劲”
主要是因为木板离水时分子引力的作用
D.小时候我们吹过的肥皂泡泡,弹性好不易破,主要是分子引力起了作用
10.关于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
B.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
C.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分子间距离很大
D.由于液体能够流动,而固体不能流动,所以固体分子是静止的
11.我们经常在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中看到:“为了他人的健康,请勿在公共场所吸烟”一个人在公共场所吸烟,不仅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从物理角度看,烟雾弥漫属于
现象,这个现象表明.
12.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选填“大于”“等于”
或“小于”)100mL,上述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
13.端午节吃粽子,会闻到粽子的清香,说明分子发生了现象;两块表面干净的铅互相压紧能够吊住重物,说明分子间存在.
14.荷叶上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如图所示,封闭在注射器筒内的空气很容易被压缩,这实验说明分子
间有.个大粒圆的爆米花芳香扑鼻,该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15.2012年5月,日本科学家开发出制作单层硅分子薄膜技术,如图所示:在硅板表面覆盖陶瓷薄层,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硅板中的硅分子居然能穿透陶瓷薄层从而形成单层硅分子薄膜.加热使得硅分子穿透陶瓷薄膜,这说明:;

教师评价批改日期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