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七章_读书笔记600字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5篇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5篇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精选篇1)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
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
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
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
而我读了《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
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
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
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现在我眼帘。
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
有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
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关系,也伤害了朋友间的友谊。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于是,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
赵一曼面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于是,杨震面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
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弃曹操的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见义不为,无用也。
”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责任。
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启迪吗?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
论语读后感之七读后感6篇

论语读后感之七读后感论语读后感之七读后感精选6篇(一)《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孔子及其门人言论的集合。
在阅读《论语》后,我深深被里面的智慧言行所感动和启发。
《论语》是一部充满睿智和智慧的书籍。
其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给人以启发和反思。
通过阅读《论语》,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
例如,书中有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应该时刻保持习惯,这样才能够获得快乐。
这句话告诉了我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论语》中,孔子是一个真正的智者和慈父。
他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白人生的真谛。
我从书中学到了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如何待人接物。
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要有德行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应该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益。
这些教导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如何和他人和谐相处。
此外,《论语》也教会我如何正确处理学术问题。
书中有句话说“学而优则仕”,意思是说学习成绩好的人才能够得到官职。
这句话告诉了我学习的重要性和学问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我们才能够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从而才能够获得更好的职业。
这一教导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我们才能够在社会中立足。
总之,阅读《论语》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它教会了我做人的智慧和处世的智慧,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学问的重要性。
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了古人的智慧和对于人生的思考,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努力。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对于人生的思考,这将是我今后生活的指南。
论语读后感之七读后感精选6篇(二)《论语》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
它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的精髓之一,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智慧。
作为一本经典之作,它不仅给我带来了对人生的思考,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相关推荐论语读书笔记(精选3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也记录了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论语7章心得(通用3篇)

论语7章心得(通用3篇)论语7章心得篇3论语心得七章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孔子的智慧和品格所打动。
这部书不仅包含了深邃的哲学思想,还充满了孔子的生活智慧和人格魅力。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几点心得。
首先,我被《论语》中的生活智慧所吸引。
孔子的智慧并非只存在于他的哲学思想中,他更是一个具有生活智慧的人。
他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如何在与人交往中保持诚实。
这些智慧对我个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更有信心。
其次,我对孔子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强调的是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而不是纯粹的知识。
他坚信,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做到正确的事情。
这种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在教育孩子时更加注重品格的培养。
再次,我被《论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深深打动。
孔子的哲学不仅是对生活的指导,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他思考了生与死,爱与敬,诚实与虚伪。
他的这些思考使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使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我深深感叹于孔子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的哲学思想上,还体现在他的生活智慧和品格上。
他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都让我深感敬仰。
总的来说,《论语》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品格的书,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会给我带来深刻的启示。
我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从《论语》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论语7章心得篇4论语七章心得《论语七章》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常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
以下是我对这七章内容的心得体会: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表达的是学习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且应该经常温习,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第二章,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每天都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看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1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
而这句话表面看来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不变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
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人指君子。
“过”指过错。
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为仁如何。
此解较为妥当。
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
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2第十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此章重点在于说君子所言所行、所作所为的标准就是一个义字。
谁是君子君子是孔子时代的士大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至少也是属于士了。
可是在礼崩乐坏的那个时代,传统意义身份的君子真能按照君子之礼处事待人吗不一定!所以身为君子,其处事标准就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凸现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孔子首先关注的是天下,“君子之于天下也”,也就是说,君子所作所为是关乎天下百姓的事情了。
《论语智慧》第七章之4:知足常乐

《论语智慧》第七章之4:知足常乐子谓卫公子荆[1],“善居室[2]。
始有,曰:‘苟合矣[3]。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路第十三》【简注】[1]卫公子荆:卫国大夫,为人廉洁知足。
[2]善居室:善于治理家政。
居室:蓄积家业过日子。
[3]苟:聊且,差不多。
合:足。
【意译】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
当他刚刚有一点财物时,便说:‘差不多够了。
’当财物稍微多起来时,就说:‘差不多完备了。
’当财物更多一些时,就说:‘差不多成为富翁了。
’”【理释】知足不知足,在于心境。
心足则足,心不足则不足。
人所求者,一为外物,一为大道。
人所足者,或为外物的利身之效,或为大道的利心之效。
人求大道,人便向往天国及高远的境界,那么人间万物,就无足轻重。
他亦与万物交道,万物却不过是他生存的物质基础,与他借以悟道的诸种契机。
他的知足,其实包括两种:外物有与无有、多与不多,他都在任何条件下满足;大道每有所闻、每有所悟,他便拈花微笑,愉悦之意不可言表。
人求外物,外物就成为他的最大依赖,也就成为封裹他的本性与慧根的漫天尘沙。
外物利身,却只能使器官享乐一时,最终却要使其败坏。
身体的败坏并不十分可怕,更可怕的是败德、败心,从此不分善恶、正邪与真假,只为一点小利、小得与低级的趣味或欲望,便将永恒的美好生命断送。
【例述】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小时候当太子时,经常跟玄宗在一起吃饭。
有一次吃肉和饼,玄宗叫儿子用刀子,把肉切成小块。
太子切完肉,手上还沾有许多油,他就拿起一块饼,来擦手上的油。
玄宗瞪眼看着他,很不高兴。
太子连忙把饼和油污一起吃下去。
玄宗高兴地说:“有福不可享尽!对于福气,就应该如此珍惜。
”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
”天道之下,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能;万物虽是为人而生、为人而存,却不是为了供人挥霍,而是为了人能借以生存、悟会、归真。
于外物而珍视有加、知足常乐,外物即被善用,天性即被维护,大道也便与人亲近。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5篇)《论语》读书笔记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几句话,但是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它就是中国古代巨著《论语》里的第一篇。
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经典,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本书,是后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著作。
孔子的治国观点以及他评价古代圣贤的言论,是中国古代最基本、最简单、却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准则。
在古代这本书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
我读完这本书后终于明白了它为什么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了。
书中有这样几大部分: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
这些篇目中的言论和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比如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为好学也已矣。
“子夏的这句话意思是:”每天学习不知道的知识,每月都不忘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就算是好学之人了。
“这里我还看到了一个叫孙敬的好学之人,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中,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读书。
他刻苦到夜里读书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绳子栓在头发上,把另一头固定在房梁上,这样他就不会看着看着睡着了。
他就是凭借这样的刻苦学习精神,使自己成为了一代鸿儒。
如果我们现在学习都能有他的这股头悬梁的劲头,还有什么学不成的呢?我想到自己看书时,看一会儿就想去玩,真是惭愧!对,我也要成为好学之人。
只要下定决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这样一句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意思是:”虽然会背《诗经》三百篇,但是把国家政治交给他,却不能治理;让他出使诸国,不能独立办事,虽背得多,但不会运用,又有何用呢?“读到这里我脑中立刻浮现了一个故事——《纸上谈兵》。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论语》读书笔记1《论语》一部充满深刻哲理的著作,但又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
每周五我们的语文老师都会开展一节阅读课,专门讲解并诵读《论语》,一则一则耐心地教我们,告诉我们背后的故事。
渐渐的,我们的语文老师和我印象中的孔子形象重合,老师和孔子一样因材施教,不因为某某学习不好就对他态度不好,一视同仁。
因为老师我第一次走进《论语》,《论语》从而成了我现在最爱读的一本书。
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仁和礼”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
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仁”的看法,但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广博而深刻的内涵。
《论语》赋予了“仁”新的内涵,但在书中,孔子给“仁”下来太多丰富而又模糊的意义,所以试图用一两则语录来诠释“仁”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纵观全书,才能对“仁”有些许皮毛的领悟。
老师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有一次监考,我坐在第二排,她没带表,于是问第一排一个同学:“同学,请问现在几点了?”同学漫不经心地回答之后,她依然说:“好的,谢谢。
”感觉老师对《论语》很感兴趣。
我们经常能看见她在早读课上和我们一起大声诵读《论语》,她对《论语》理解很透彻,总能结合实际生活解析,让我们感觉两千多年前孔子所说的话依然那么和蔼可亲、那么明晰深刻,给予我们很多启发。
老师每上一则就要求背诵,这段时间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对孔子各个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
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
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工作中很多人不懂装懂导致了多少失误甚至惨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_读书笔记600字第七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
而这句话表面看来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不变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
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人指君子。
“过”指过错。
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为仁如何。
此解较为妥当。
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
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论语注疏》)
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论语集解》)
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
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
1 / 2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
2 / 2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