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苜蓿育种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苜蓿育种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苜蓿育种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苜蓿育种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杨青川,康俊梅,张铁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193)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苜蓿育种的历史、现状,阐述了苜蓿育种的斱法和目前中国苜蓿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苜蓿育种収展的斱向与目标。

关键词苜蓿育种

紫花苜蓿是世界上广泛分布且享有盛誉的优良牧草,被称为“牧草之王”。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食用、饲用及药用的悠久历史。主要产区在西北、华北、东北、江淮流域[1]。紫花苜蓿为豆科牧草,不仅具有改良土壤,还可以增加优质蛋白质饲料,为发展畜牧业奠定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有益健康与保健的食用植物之一。

1 中国苜蓿育种历史与现状

1.1 中国苜蓿的起源与传播

苜蓿起源于小亚细亚、外高加索、伊朗和土库曼高地[1],随后从伊朗逐步传播到其它国家。中国汉代旅行家,外交家,与卓越的探险家张骞于公元前138年与公元前119年奉诏两次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走出国门,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汗血马,还引进了包括苜蓿在内的一些植物种子[2]。有关苜蓿引种种植记载在我国古代《汉书?西域传》就出现记载:“蘮宾地平,温和,有苜蓿”[3]。蘮宾是古西域国名,在今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大宛国,俗嗜酒,马嗜苜蓿”[3]。武帝时得其马,汉使采苜蓿种归,“益种苜蓿离宫馆旁,极望焉”[3]。大宛即位于今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当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史记?大宛列传》也记载:“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离宫别舍宫房尽种苜蓿”[4]。这样苜蓿作为饲料引入了中国,最初在西安一带种植,以后逐渐扩大到陕西各地。由于苜蓿具有很高的营养与饲用价值,广泛地被传播,如今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主要产区在西北、华北、东北、江淮流域。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万亩。

1.2 中国古代苜蓿选种思想来源

中国古代至迟北魏,就形成了从选种、留种到建立种子田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并培育出了一批耐旱、耐水、免虫,以及矮杆、早熟、高产、味美的优良品种。《齐民要术:收种》篇云:“粟、黍、穄、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其别种种子,尝须加锄,先治而别埋还以所治蘘草蔽窖。将种前二十许日,开出,水淘,即晒令燥,种之”[5]。描述了对作物选中精耕细作,不能混杂,年年选,这与今天的混合选种法是相类的,反映了一种较高的

认识水平。当时已认识到了早熟、矮杆作物之优势。《齐民要术:种谷》篇云:“早熟者,苗短而收多;晚熟者,苗长而收少”[5]。这是十分卓越的见解。人们已进一步认识到了物性与地域的关系,某些作物只宜于在某地生长和留种,而不宜于在另一地生长和留种。在这些先进的选种思想指导下,选育出一批优良作物种子。由于栽培利用,为人类需求服务目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选种思想和选种方法。也对我国苜蓿的选育理论与选育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栽培利用苜蓿基本有三种方式,一是作为牲畜的饲料之用,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救荒植物,其叶、种子均为人所食用,且制作方法丰富。三是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其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均可入药,对多种疾病有疗效。随着利用苜蓿的栽培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苜蓿栽培方法在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详细记载:“地宜良熟。七月种之。畦种水浇,一如韭法。亦一剪一上粪,铁杷耧土令起,然后下水。旱种者,重耧耩地,使垄深阔,窍瓠下子,批契曳之。每至正月,烧去枯叶。地液辄耕垄,以铁齿屚楱屚楱之,更以鲁斫斸其科土,则滋茂矣不尔,瘦矣。一年三刈。留子者,一刈则止。春初既中生啖,为羹甚香。长宜饲马,马尤嗜。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都邑负郭,所宜种之。崔寔曰:‘七月,八月,可种苜蓿’”[5]。由于苜蓿的栽培利用目的,为人们选育苜蓿品种提供了选育的目标与方向,选育主要从苜蓿的高产、品质方面进行。随着苜蓿应用扩大,选育的品种类型也在扩大。

1.3 中国苜蓿的选育

1.3.1选育的数量

20世纪40年代初, 我国少数学者进行过野生苜蓿的调查、搜集以及国外苜蓿品种的引种栽培试验。现代意义苜蓿育种始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比较广泛,1986年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苜蓿品种选育、地方良种的整理、国外优良苜蓿品种的引进以及野生苜蓿的驯化工作。1987-2010年,中国已经审定登记的苜蓿属的育成品种34个,野生栽培品种5个,地方品种19个。远远低于美国每年大约50-70个的品种育种速度。在34个育成品种中有21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10个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品种,3个是扁蓿豆与紫花苜蓿杂交种(Medicago sativa L.3Medicago ruthenica(L.)Sojak)[6-8]。野生栽培品种中1个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种,1个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 L.)种。各个品种见表1。其中草原2号,中苜1号、2号,甘农3号、公农1号等推广面积相对较大,已在生产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表1 中国审定登记的国内苜蓿属品种

品种类别品种名称

育成品种渝苜1号紫花苜蓿、公农1号紫花苜蓿、公农2号紫花苜蓿、公农5号紫花苜蓿、甘农

3号紫花苜蓿、甘农4号紫花苜蓿、甘农5号紫花苜蓿、甘农6号紫花苜蓿、图牧2号

紫花苜蓿、新牧2号紫花苜蓿、中兰1号紫花苜蓿、中苜1号紫花苜蓿、中苜2号紫花

苜蓿、中苜3号紫花苜蓿、中苜4号紫花苜蓿、中苜6号紫花苜蓿、龙牧801紫花苜蓿、

龙牧803紫花苜蓿、龙牧806紫花苜蓿、龙牧808紫花苜蓿、草原1号杂花苜蓿、草原

2号杂花苜蓿、草原3号杂花苜蓿、赤草1号杂花苜蓿、甘农1号杂花苜蓿、甘农2号

杂花苜蓿、公农3号杂花苜蓿、图牧1号杂花苜蓿、新牧1号杂花苜蓿、新牧3号杂花

苜蓿、新牧4号紫花苜蓿、中草3号紫花苜蓿、东苜1号紫花苜蓿

野生栽培品种呼伦贝尔黄花苜蓿、陇东天蓝苜蓿、阿勒泰杂花苜蓿、清水紫花苜蓿、德钦紫花苜蓿

地方品种楚雄南苜蓿、敖汉紫花苜蓿、保定紫花苜蓿、北疆紫花苜蓿、沧州紫花苜蓿、关中紫花

苜蓿、河西紫花苜蓿、淮阴紫花苜蓿、晋南紫花苜蓿、陇东紫花苜蓿、陇中紫花苜蓿、

内蒙准格尔紫花苜蓿、偏关紫花苜蓿、陕北紫花苜蓿、天水紫花苜蓿、无棣紫花苜蓿、

新疆大叶紫花苜蓿、蔚县紫花苜蓿、肇东紫花苜蓿

1.3.2选育的类型

现有登记苜蓿品种中,选育的类型基本上包括抗寒、高产、耐盐、耐牧根蘖型、抗病等类型[6-7]。在34个品种中,抗寒品种17个,占50%。抗寒品种有育成草原1号、草原2号、龙牧801、龙牧803、龙牧806等。据报道,草原1号、2号在冬季极端低温达~43‵的地区越冬率达90%以上,龙牧801、803在冬季少雪~35‵和有雪一45‵能安全越冬,气候不正常年份越冬率仍达78%~82%;高产品种11个品种,占32%,有中苜2号、公农1号等;耐盐品种2个,占5.9%,有中苜1号、中苜3号,中苜1号品种耐盐性较强,在含盐量0.3%的盐碱地上比一般栽培品种增产10%以上。中苜3号在含盐0.18%-0.39%的盐碱地上,比中苜1号紫花苜蓿增产10%以上;耐牧根蘖型品种1个,如公农3号苜蓿。该品种具大量水平根,根蘖株率达30%以上。甘农2号杂花苜蓿,其开放传粉后代的根蘖株率在20%以上。抗病品种2个,有中兰1号和新牧4号,抗霜霉病的中兰1号,品种高抗霜霉病,无病株率达95%一100%,中抗褐斑病,产草量比对照地方品种陇中苜蓿提高22.4%~39.9%[6-7];抗虫品种1个,有甘农5号是抗蚜虫与蓟马品种。从以上综述可见,我国苜蓿现有的品种选育类型少,在抗除草剂等方面几乎是空白。从选育的类型和数量上,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市场需求。

1.3.3选育的效果

人们对各品种做了大量的比较试验,对不同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王志锋(2006)[9]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分院试验地,连续3年对34份国内6个品种(公农1号、公农2号、龙牧801、龙牧803、肇东苜蓿、美国杂交熊1)及国外28个苜蓿品种的产量及质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年总产草量最高的品种是公农1号。于林青(2006)[10]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呼和浩特市南郊实验场,对中国国家审定24苜蓿品种(公农2号、公农2号、中苜l号、河西、肇东、蔚县、草原2号、敖汉、润布勒、内蒙准格尔、北疆、无棣、甘农1号、甘农2号、关中、无棣、沧州、陇东、陇中、天水、陕北、新疆大叶、庆阳、定西)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公农2号、中苜l号、甘农1号、河西这4个品种的产量较高;草原2号、敖汉这两个苜蓿品种的产量最低,干草产量低于380公斤/亩。杨青川(2004)[11]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试验地,于2001~2003年,对来自国内3个国外14个紫花苜蓿品种:阿尔冈金、德国、Bland、敖汉、Vector、保定、中苜1号、SANDITI、Defy、wL232、金皇后、农宝、费纳尔、CW300、4RR、CW323、CW400进行了品比试验,对其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苜1号、保定品种3年干草产量居于前2位;孙彦(2002)[12]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所试验地对8个苜蓿品种中苜1号、RS、秘鲁、保定、W323、W320、皇后、

德国进行产量比较试验,RS与中苜1号在品种表现最优秀,北京地区表现出较好的产草量性能及适应性。刘自学(2006)[13]在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农场克劳沃试验地对来自国内外46个品种进行产量,国内品种包括中苜1号,甘农3号,甘农1号,胧中苜蓿、敖汉、晋南、新疆大叶。

2 中国苜蓿育种方法

中国苜蓿育种方法通常有选择育种、杂交育种、雄性不育系育种、生物技术辅助育种、航天育种等方法。各种方法均有应用,应用较多的是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

2.1 选择育种

选择育种就是选优去劣,从自然的或人工创造的群体中根据个体的表现型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符台育种目标的基因型,并使所选择的性状稳定地遗传下去,这是改良现有品种,育成新品种的重要手段。有混合选择与轮回选择。我国登记审定的品种如中苜1号、2号、3号、公农1号、2号、3号苜蓿,新牧1号、2号和3号,甘农2号苜蓿等品种,都是用选择育种的方法育成的[6-7]。这种方法实用有效,易于掌握,目前仍然是苜蓿育种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2.2 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Hybridization)指不同种群、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进行杂交,并在其杂种后代中通过选择而育成纯合品种的方法。杂交可以使双亲的基因重新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为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基因重组可以将双亲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结合于一体,或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起来,产生在各该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正确选择亲本并予以合理组配是杂交育种成败的关键。我国登记品种中甘农3号和图牧2号是品种间杂交育成的。草原1号、草原2号、图牧1号、甘农1号等均是利用这一特性通过紫花苜蓿与黄花苜蓿的杂交而育成;王殿魁(2008)[14]利用辐射二倍体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和四倍体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在辐射诱变的基础上,以野生二倍体扁蓿豆为母本,四倍体肇东苜蓿为父本,杂交育成龙牧801;父母本反交育成龙牧803[6-7]。杂交育种与选择育种相比,更具有创新,更易获得符合育种目标的品种。

2.3 雄性不育系育种

雄性不育系即雄性的花粉败育,但雌花发育正常,自花授粉不结实,但授予其他品系的花粉则可结实的品系。苜蓿雄性不育系育种方法开始是1958年加拿大学者首先发现了苜蓿雄性不育株,以后在美国、俄罗斯、匈牙利、保加利亚、法国、日本等究人员相继培育出首苜蓿雄性不育系。我国苜蓿雄性不育系是1978年内蒙古农业大学吴永敷教授从草原一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 cv.Caoyuan No.1)中选育出的6株雄性不育株[15];199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在苜蓿的杂交育种中,从大西洋苜蓿中发现3株雄性不育株;2008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草地研究所首次在苜蓿单株观察品比试验中发现不育系,并在开放授粉条件下获得了F1代种子。

2.4 生物技术育种

生物技术育种主要是利用重组DNA技术与植物细胞全能性相结台,可以在体外操作基因,并将外源基因转入植物的细胞,再生出转基因植株,从而开创了用基因工程进行苜蓿改良的新途径。一般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常常结合常规育种方法,能加速育种进程,更有效地选育出目标品种。目前我国登记

的品种当中,没有单纯应用生物技术育成的品种。目前较多的研究集中于抗性基因的转化与基因表达研究,以提高苜蓿的抗性。

2.5 航天育种

航天育种也称空间技术育种或天空育种,就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技术。

任卫波(2010)[16]进行了卫星搭载对紫花苜蓿种子化学特性的影响,揭示空间诱变机理,文章利用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法对卫星搭载当代的紫花苜蓿种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地面对照相比,经卫星搭载后的苜蓿种子的DNA和Ca2+的量出现增加趋势,糖类与脂类的量出现降低趋势。其可能原因是种子主动修复诱变产生的DNA损伤时,消耗部分贮存能量所致,空间飞行过程中的超重导致种子细胞内的Caz+浓度升高,飞行因子导致种子提前萌发,DNA大量合成与复制,种子储藏的能量提前降解消耗。这一结果将对苜蓿空间诱变机理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张文娟(2010)[17]利用神舟3号飞船搭载的4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的种子.返回后对搭载组和对照组植株叶片显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品种叶片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叶脉突起度均显著小于对照;栅栏组织厚度显著大于对照;品种细胞结构紧密度、疏松度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这些变异的产生可能影响其抗性表现,可作为进一步抗性选育的依据。王长山[18]于2003年利用第18颗返回式卫星搭载了龙牧803紫花苜蓿和肇东苜蓿两品种,进行空间诱变处理,研究其细胞学效应,结果表明空间诱变的苜蓿染色体畸变类型均以微核为主。空间诱变条件作用下,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发生各种可见变异。

3 苜蓿育种存在的问题

3.1 培育新品种所需周期长,育成品种少

育成一个品种需要经历品种选育、品种比较试验、品种区域试验、品种生产试验过程,最后登记为新品种时间至少需要8-10年。我国建国以来,共育成苜蓿属的品种34个,每年育成品种只有几个,而美国每年却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如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三年分别育成103个,75个,59个,一年的数量超过我国几十年的成果。由于我国经济近几年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对产品安全性的认识,追求急需生产安全、优质的畜产品,所以对苜蓿优质高产饲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的我国苜蓿品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大量外国品种引进与应用,将来国外制种商对中国苜蓿种子市场的会有很大冲击,更加影响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推广与应用。所以加快培育更多优质高产苜蓿新品种是当务之急。

3.2 育种技术体系薄弱,资釐投入少

我国苜蓿育种技术手段很薄弱,虽然常规育种、生物技术育种、杂交育种、航空育种等各种技术手段均并存。但真正技术融合还很困难,如杂交苜蓿在我国还没有三系配套,国外已发现保持系及恢复系,并育成新品种,已经应用于杂交种的生产。但我国还没三系配套,没有恢复系和保持系。生物技术育种基本上集中于基因克隆转化与表达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停留在筛选鉴定标记研究阶段。

3.3 育成品种成果转化慢,种子繁育与管理体系不健全

现代种业应用工业“流水线”式的理念管理育种研发,而中国的农业科技界仍然流行“作坊”式

管理。育种领域的科研与商业开发脱节。发达国家种子繁育具有健全的体系,由专门的部门进行,多数为育种公司,苜蓿的品种育种也是如此。而目前我国苜蓿育种大量资源集中在高校与科研单位,育种目标没有与市场需求很好的结合,育成的品种中大部分没有进行成果转化,市场上应用很少。在苜蓿育种上,如果育种设计好与市场相关的育种目标与路径,用现代企业的模式来进行育种,更有利于草种业的发展。

3.4 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1999年4月23日我国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并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保障农业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我国申请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数量与实际数量相比相差甚远,苜蓿品种保护申请更是寥寥无几,甚至是空缺。主要原因是与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差等客观原因有关。《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对品种保护起到了的重要作用,但还有待根据我国国情继续完善。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中,对植物品种保护力度不够。苜蓿种子生产、经营渠道多,市场运作不规范,有假冒伪劣充斥市场现象。

3.5 机械化制种生产薄弱,生产敁率低,种子质量难保障

制种单位多数以农户为主,没有清选设备,生产的种子效率低,质量差。机械化制种可以提高苜蓿种子质量和档次,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大力发展机械化苜蓿种子生产,提高我国苜蓿生产的种子质量。

4 中国苜蓿育种发展方向与目标

4.1 实现产品的高产、优质、多抗

虽然我国苜蓿育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生产需要还存在较大的距离,选育高产、优质、多抗苜蓿新品种是苜蓿发展的必然要求。

4.1.1 高产

普通高产品种的产量水平在当地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比对照增产10%以上,杂交种应增产15%以上。

4.1.2 优质

紫花苜蓿是重要的蛋白饲料,优质品种含有更高的蛋白质,而且对家畜营养吸收有影响的成分含量少。

4.1.3 多抗

耐盐碱、抗旱、抗热、抗寒、抗病虫害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苜蓿病害大约有90种。苜蓿病害可使牧草产量大辐度减少,牧草营养成分降低,适口性下降,严重影响苜蓿的产量和饲用价值[19]。抗逆性如耐盐碱等可以在条件贫瘠的盐碱地种植,提高我国土地利用率。抗病虫害的品种,可以减少病虫危害,减少由于病虫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减少了农药化肥等的应用。促进了绿色环保产品的生产。抗逆品种的培育可以大大增加苜蓿的种植面积,扩大应用区域范围。

4.2 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及专用化

长远目标来看,应实现苜蓿产品的多元化和专用化。培育多用途的苜蓿品种。用途多元化,其品种也应该实现多元化。如培育苜蓿方向包括饲用型、食用型、保健型、生态型等。

4.2.1饲用型

就是为家畜提供高产优质的饲料。苜蓿对动物的奶质的提高,以及禽蛋品质均有很大的作用。提高动物免疫力,增加蛋白饲料。

4.2.2食用型

就是为人类提供可口优质的食品,加工为糕点、苜蓿豆腐、饮料、苜蓿芽产品等等。食用型主要要求口感好,色味纯正,营养丰富。《齐民要术》中提到苜蓿为羹甚香;《群芳谱》中介绍苜蓿可制成苜蓿露;苜蓿种子可生产苜蓿芽,也可做饭,酿酒,《本草纲目》中记载:“内有米如糭米,可为饭,亦可酿酒。苜蓿叶蛋白粗蛋白质含量高达32%~58%,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蛋白质含量较大豆饼、鱼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还高,其消化能和代谢能约为大豆的85%,与豆饼、花生饼的含量相当,苜蓿叶蛋白营养价值高于大豆、花生饼。苜蓿叶蛋白中还含有丰富的叶黄素、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 和钙、镁、钾等元素,为人体代谢提供能量和多种营养物质[20]。

4.2.3保健型

是为人类健康提供保健食品,可以增加人体免疫力,有辅助药物治疗等作用。苜蓿含有多种成分,具有营养保健功能。如含有苜蓿皂苷、膳食纤维、黄酮、异黄酮物质、矿物质、香豆素等。《本草纲目》谓其有“利五脏,轻身健人,洗去脾胃间邪热之气,通小肠诸恶热毒”之功效。苜蓿全草、根在民间用于治疗肠炎、菌痢、消化不良、肺热咳嗽、黄疸、尿路结石等症[20]。苜蓿叶中含有10%以上的可溶性纤维,是极好的水溶性膳食纤维食物。具有很好的降低胆固醇和血脂含量,Malinow(1978)[21]等研究证明,皂苷可降低动物及人类器官、血浆胆固醇水平。用苜蓿种子中的皂苷在临床上降低人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还能通过改善冠状血管的血液循环而减轻冠心病人心绞痛。Colodny(2001)[22]研究苜蓿皂苷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调节免疫、抗氧化、防衰老功能,黄酮、异黄酮物质有较强的抗氧化功能,可以清除人体内活性氧,保护人体内脂质、蛋白质、染色体免受活性氧攻击,防止细胞病变,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苜蓿食品是人们预防肿瘤、延缓衰老的天然保健食品。苜蓿含的雌酚和香豆雌激素,有改善妇女更年期不适的功能。苜蓿还有抗炎、抗真菌、杀虫作用。苜蓿含未知促生长因子,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根据所含不同成分及药用价值,培育不同的品种。

4.2.4生态型

主要考虑环境生态治理,如治沙、盐碱地等。我国有盐碱地660万公顷。现有沙漠及沙漠化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并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23]。苜蓿具有很好的改良与治理沙化土壤作用,培育不同生态型的苜蓿品种是非常必要的。

4.3 加强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研究,建立完善苜蓿育种与良种繁育体系

我国已建成保存牧草种质资源的低温长期库、中期库和常温短期库以及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牧草种质资源圃等从中央到各省区的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承担搜集牧草种质资源、开展鉴定评价、初步繁种入库保存,向需种单位供种等项任务。搜集和入库保存的苜蓿种质数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