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做人以德为先

合集下载

做人与治学,德为先

做人与治学,德为先

做人与治学,德为先作者:和学新来源:《师道》2010年第02期张敷荣(1904-1998),贵州普安人,192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部,1936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

建国后历任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教授、博导,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我国知名教育家。

张敷荣对教育的学习与研究长达60多年,成果丰硕。

其主要著作有《1885年以前美国旧金山公立学校隔离华裔学生运动的研究》(英文),合译有《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等。

恩师张敷荣先生仙逝已有12年了,回忆起跟随他老人家学习的日子,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他“做人与治学,德为先”的谆谆教导。

第一课:做人与治学,德为先先生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入学标准很高。

他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但直到1995年我入学,包括我,他11年一共才招了6届8名学生。

他常常对我说,他招博士生的原则是宁缺毋滥。

要培养一个,成功一个。

入学时要严格选拔。

现在回想起入学面试时的情景,还觉得有些紧张。

面试是在先生家里进行的,面试时除了先生外,还有刘克兰、熊明安、曾欣然、张大均等教授,此外还有学校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和研究生招生办的老师。

各位教授都给我提了专业方面的问题。

先生不但从专业方面进行了提问(提问的问题是对教学“三体”论的认识),还特别从做人、从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的看法等方面对我进行了考察。

面试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先生选择学生的严格标准和认真态度。

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我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我的导师、我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李秉德先生就作过这方面的要求,但由于当时自己的人生阅历浅,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认识并不深刻,思考的也比较少。

跟随张先生学习后,张先生在这方面结合自己的大量人生经历和事实,既从实际,又从理性等多方面向我提出了要求。

他给我入学上的第一课就是讲做人与治学的关系。

他说,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课都是关于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每一个学生入学第一课都是这个内容,我的学生首先要认识和处理好这个关系。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doc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doc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霞洞镇竹林小学多年来, 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 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培养“ 四有新人” 为目标,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体系。

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营造了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 为我校的跨越式和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 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作为一所学校, 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 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我校的发展印证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教学的成功来自德育教育的成功。

我校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做到以下几点:1、领导的认识是最关键的任何一项工作, 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难以做好的。

学校领导开拓创新、高屋建瓴, 树立全新教育办学理念。

建校伊始, 就提出:“ 学校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学校成立了以政教处为中心的职能处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学生会、团委等群众学生团体的三级德育工作队伍,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发展的德育体系, 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教育途径,营造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

2、育智先育人首先学生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课第一框《做人以德为先》课后评析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课第一框《做人以德为先》课后评析

第三课第一框《做人以德为先》课后评析本课是德育教育的热点内容,也是时下媒体讨论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上好这节内容需要教师有较深的教学功底和一定的知识积累。

本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作了精心的准备,教学素材丰富。

采用中学生熟悉的德育情境和生活小事,让学生知道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注重的是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认识,帮助学生从内心里认识到社会公德、家庭美德重在践行,重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做好学情分析,力求让道德理论生活化,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突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行动的可操作性。

安排教学内容时,能将教材的内容与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的一些道德方面的正反事件有机结合,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辨别和选择,指引学生行为。

生活化的、鲜活的素材既贴近时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使学生在求知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能按照“三贴近”的新课程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有以下一些可取之处。

注重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机渗透德育内容,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自然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力求延伸并深刻影响每个学生日常生活的道德感知力,学会有为有不为。

能选用对比性强的案例,甚至是职校生熟视无睹的实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道自己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认知程度,达到学以致用,明理导行的效果。

道德修养重在养成,本节课在教学构思中注重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效引导,采用课堂叙述、集体讨论、课堂分享等形式加以实施,内容具体,指向明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较好地驾驭课堂,实际教学效果良好。

在教学目标的达成方面,能紧扣教学大纲,坚持以生为本,结合社会与职校生的实际,加强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近距离地寓德于教,从点滴小事做起,有直接的教学效果。

教师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心得体会8篇

教师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心得体会8篇

教师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心得体会8篇教师以德育人心得体会1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提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人是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德、智、体、美也是不可分割的,正如人们所说的木桶原理一桶水的容量,取决于木桶全部木板的长度,一块短板对于木桶的容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有时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

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的个性品质是教师在学生中赢得威信的基础,是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精神力量。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对教师的定义是授业解惑,也不曾提及如何育人之说。

但在现代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老师如果只忙于教学、只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成长过程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至少不能说他(她)是一个非常称职的老师或者说他(她)缺少爱心,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样的老师也代不出好的班级。

如果一个班集体没有凝聚力,一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如果对所有的学生没有爱心,没有较强的个人人格魅力,那么这个班级到头来必然会人心涣散,纪律涣散,更谈不上教学成绩。

从相反的角度讲,一个老师不管他代不代班主任,只要他有爱心(注意我说的是真心地去爱孩子而不是假意地去敷衍他们甚至讨厌他们),真正地关心学生的生活身体心理健康、爱护学生的爱好兴趣、尊重学生的人格、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心声,急学生家长之所急,说学生家长之想说而又不敢说,做学生家长欲做而又不便做,都能在班级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树立较高的威望,这样以来当你在班级里上课时学生无论是听课状态还是听课注意力集中程度都是空前的,如有人在课上违反纪律,就会像冒天下之大不嶷一样,受到同学们群起而攻之。

在这样的班级里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基本上是对等的,师生关系融洽,合作默契,感情沟通尽在细微处;有时候一个提问,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都将会永远地印记在学生在心灵中,这也许会成为他进步的动力,或许会成为他从一个落后生转变成一个先进生的转折点,因为他知道:老师在关注着我!一、人民教师应具备爱生如爱子的高尚品德。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家长好!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现在看,德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所以德育工作,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今天我就从四个方面浅谈了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一、养成教育,成就孩子一生;二、、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三、实践活动,加强情感教育;四、拓宽途径,深入孩子内心。

只有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加强德育工作的认识,我们教师和家长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家庭修养;大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国家的未来。

德育工作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一、抓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的德育要从基本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因为人的品德都是从日常言行细节上体现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这些细节要求的指导,逐渐使之形成人格化自动习惯,这是个人品德养成的奠基工程。

所以,我们班首先做的是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认真领会规让范要求,让小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针对标准纠正自己的言行,尽显美的风采。

但是,我们知道,处于童年期的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知”与“行”不能完全统一,这样应在“认知”的基础上“行”。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如果一味强调学习、背诵,那就成了形式主义。

为做到“知行统一”,我校从最简单的规则开始,比如:学生有乱扔垃圾的习惯,弄得校园和教室脏乱不堪,。

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想办法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我们学校就规定了在预备铃声响之前,每个班都要把自己的卫生区拾捡干净;教室里,每位任课教师上课前都要看一下地上是否有纸屑。

《做人以德为先》教学反思

《做人以德为先》教学反思

《做人以德为先》教学反思《做人以德为先》教学反思“做人以德为先”是职中一年级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

这一框在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中规定:“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重点在于阐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

让学生认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崇尚职业道德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本框共安排了三目,第一目“走近道德”、第二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三目“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下面就这三目内容对这节课进行教学反思。

首先好的方面: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德育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每节课的先导。

成功的新课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前提。

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

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注重导入这一重要的环节。

这一节课我就是以有奖问答的形式导入,以这四句话: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

让学生在得奖的同时也认识到德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是不可缺少的,德与才相比,德更重要,中国有句话叫做"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合格的人,首要学习的就是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学习本领。

所以做人要以德为先,由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德育的实效。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预备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憾而产生共鸣,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

为此。

在新课程下,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问由境生,问随境异。

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吸引学生兴趣的资源引入课题,如让学生参与模拟表演,创设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参与讨论,由此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迫切追寻问题,学习课文内容,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经过学生的探究和内心的体验,才会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doc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doc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doc“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霞洞镇竹林小学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体系。

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营造了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为我校的跨越式和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作为一所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我校的发展印证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教学的成功来自德育教育的成功。

我校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做到以下几点:1、领导的认识是最关键的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难以做好的。

学校领导开拓创新、高屋建瓴,树立全新教育办学理念。

建校伊始,就提出:“学校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学校成立了以政教处为中心的职能处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学生会、团委等群众学生团体的三级德育工作队伍,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发展的德育体系,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教育途径,营造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

2、育智先育人首先学生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

育才先育人,万事德为先

育才先育人,万事德为先

育才先育人,万事德为先-------德育与班主任工作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

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由此可见对人的教育要先从德育开始,德育是1,其它所有的教育都是德育后面的0。

学校教育不仅仅要教给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小学生们具有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

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生的班主任老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学生教育工作的实例,谈几点。

一、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就是说作为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以情入手,尊重学生人格。

学生最不愿意与看不起他的人打交道,因此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建立师生融洽关系中显得尤为重要;以情入手,贵在理解。

班主任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要理解学生。

与学生交朋友,放下架子,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的传统模式,进行心理换位,从学生的需要和期望价值来考虑问题,班主任只有与学生交知心朋友,用真情去打动学生,学生才愿意向老师吐露心底秘密,教师才能窥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获得教育学生的最好契机;以情入手,一视同仁。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谈人的需要时提出:人们大都“渴望被肯定”。

那些差生尤其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的进步。

这就需要班主任积极并且经常地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去,经常亲密无间地与学生促膝谈心,对好学生和差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差生要多投入一份爱心,多加一份注意,了解他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精心观察,善于研究,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了一条腿,让我学会了什么 叫坚强。 其实所有荣誉都是授予那种精 神的,我只是幸运地成为了载体。”
15
团结
汶川灾后重建图片
勤俭自强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 活条件的显著改善,部分年 轻人比较注重享受,不大愿 意为此付出较多的劳动,明 显不如祖辈和父辈勤快和吃 苦耐劳。年轻一代丧失自强 自立的信念和勇气是该社会 现象的主因。树立自强和自 立的观念是年轻人克服生活 和工作困难的前提和保证。
镜 头 一
镜 头 三
镜 头 二
镜 头 四
你身边发生过类似的 的事吗?
12
爱国
守法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文花枝
文花枝,女,1982年11月出生。 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导游。 2005年8月28日,她带的旅游团 发生车祸。车祸中,身负重伤的文花 枝忠于职守,在生死关头舍己忘我, 先救游客,把生的希望让给游客,把 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她以不惜生命、 先人后己的行动,兑现了诚实守信、 服务游客的诺言,却因为耽误最佳救 治时机而永远失去了左腿。 “花枝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她先后荣获多种荣誉。2007年当选全 国诚实守信模范。
26
一、单项选择 1.孙中山说:“有了良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段 话强调的是( C ) A.道德的内涵 B.道德的标准 C.道德的功能 D.道德的形象 2.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 B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A.爱国爱企、明礼诚信 B.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C.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D.遵纪守法、诚实信用
24
四、家庭美德
尊 老 爱 幼
男 女 团 结
25
课堂小结
可以从知识方面进行盘点,如:“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 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有……”
也可以从情感方面进行盘点,如:“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父 亲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以前的某件事表示 懊悔”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对妈妈说……” 还可以从行动方面进行盘点,如:“在学校里,我打算……”, “在家庭里,我打算……” ,“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我打算……”。
27
二、多项选择 1.下面关于道德的说法,正确的有( BCD ) A.道德规范的调节手段是强制性的 B.道德的内容因时代不同会有所变化 C.道德是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社会准则 D.道德主要是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来维系的 2.下列行为中,属于“有道德的行为”的有(ABCD) A.无论什么考试都不作弊 B.爱护环境,不乱扔杂物 C.不说脏话,不参与打架斗殴 D.穿着俭朴,但不失落落大方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我为人人 遇难相帮 见危相救 热心公益 从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
23
阅读教材第34~35页活动框文字材料,感受并 体会其情景,再阅读正文以及“链接”内容 , 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你的心目中,和谐家庭是什么样的? 2.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家和万事兴” 。结合教材中的三个镜头,谈谈如何构建幸福美 满的家庭、和谐的邻里关系?
28
课后作业:
感恩父母: 结合短片谈谈你的感受。 (不少于500字)
29
这些职校学生的言行“美” 吗?美在何处?说说咱们 的学校、班级,哪些言行 你觉得“美”,哪些言行 你觉得“不美”? 道德,蕴含在每一件小事之中,融汇于生活的每一天之中。
8
阅读教材第30~31页正文以及第31页的“点评” ,思考回答问 题。
你遇到过这样的 情况吗?结合漫 画说说你对道德 含义及其特点的 理解。
中国“最美的人”,他们”美”在哪里?
他们的美是一种道德之美!
第三课 感受道德之美
6
第二单元 知荣辱,有道德
第 三 课 感 受 道 德 之 美 第 四 课 恪 守 职 业 道 德 第 五 课 提 升 道 德 境 界
第三课 感受道德之美
一、做人以德为先
二、有德幸福常伴
7
一、走近道德
阅读教材第30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最美司机----吴斌
在高速公路上,突然有一铁 块从空中飞落击碎前挡风玻璃, 砸向吴斌的腹部和手臂,导致其 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 肠挫伤。 在危急关头,他强忍剧烈疼 痛将车辆缓缓停下,拉上手刹、 开启双闪灯,完成一系列完整的 安全停车措施之后,他又以惊人 的毅力,打开车门疏散旅客。当 做完这些后,吴斌终于瘫坐在座 位上。吴斌,他没有把最宝贵的 第一时间留给自己叫120,而是 留给了车上的24名旅客。
知荣辱,有道德
1
最美教师---张丽莉
2012年5月8日20时38分,在佳 木斯市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 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 驶员误碰操纵杆使车辆失控撞向学 生,危急之下,教师张丽莉将学生 推向一旁,自己却被车轮碾轧,造 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 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 本能。我已经快30岁了,我已和父 母度过了将近30年的快乐时光,那 些孩子还小,他们快乐的人生才刚 刚开始。”
20
三、社会公德
镜 头 一 镜 头 二
镜 头 三
阅读教材第34 页正文,说说 你对社会公德 的理解,对三 幅漫画中现象 的看法。
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21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22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结合短片,思考作为一 名职 校生该如何将 社会公 德落实于行动?
★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社会准则 ★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来维系 ★内容因时代不同会有所变化
道德是调整人 与人、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 界之间关系的 行为规范。
9
为什么人们一般会喜爱刘备、关羽、 张飞,却讨厌曹操?
刘 关 张
曹 操
阅读教材第30~31页正文以及第31页的“点评” ,思考回答问 题。
最美妈妈----吴菊萍
2011 年 7 月 2 日 下 午 1 点 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 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 楼坠落,眼看一出悲剧即将 上演。刹那间,一位刚好路 过的年轻妈妈踢掉高跟鞋, 义无反顾地伸开双臂,徒手 接住坠落的女童。女孩妞妞 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但这位 年轻妈妈左手臂瞬间被巨大 的冲击力撞断成三截。
奉献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愚昧无知为耻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骄奢淫逸为耻
你遇到过这样的 情况吗?结合漫 画说说你对道德 含义及其特点的 理解。
★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社会准则 ★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来维系 ★内容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道德是调整人 与人、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 界之间关系的 行为规范。
11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观看漫画,体会寓意,阅读教材第32页~33页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